内蒙古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城镇化是指由依靠农业谋生的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即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即城镇化率、它通常指的是一个地区常住于该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因各学科的研究目的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城镇化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但城镇化内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城镇化是在各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不可跨越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变迁过程。
二、内蒙古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速度位于全国前列
2013年,内蒙古常住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达到%,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排名第9位,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2000年内蒙古城镇化率为%,在2000-2013年的13年间,内蒙古城镇化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全区12个盟市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地区差异有所缩小。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城镇化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地区间差距比2000年缩小了个百分点,并且全区12个盟市的城镇化率都已经超过了40%。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日益完备
过去十年间,伴随着内蒙古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日益完备。2012年,全区城市铺装道路长度7299公里,是2000年的倍;城市排水管道长度10012公里,是2000年的倍;城市园林绿地面积46727公顷,是2000年的倍。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为%,城市燃气普及率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平方米。同时,城市医疗、教育、交通等软实力也不断增强,2012年,全区医院,卫生院1848个,床位近十万张;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出租车39047辆,公交车5705辆,平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部。
(三)三大城市集群已经形成,特点各不相同
(1)是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圈带动作用明显。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为中心,以鄂尔多斯、乌海、临河、集宁等中小城市为骨干,辐射带动周边的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林县等小城镇迅速发展。呼包鄂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效应不断增强。2013年,呼包鄂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GDP总量的60%,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板块和增长极。
(2)是以通辽市和赤峰市为中心的东部城镇集群初具规模。这一区域以通辽市科尔沁区和赤峰市市区为双中心,以贯穿境内的铁路和公路为纽带,辐射带动邻近的锡林郭勒盟和兴安盟。该区域同时受惠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煤、电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迅速发展。伴随着自治区东西大通道公路和集通铁路的建成通车,沿线小城镇的活力也不断被激发。
(3)是以海拉尔区和满洲里市为中心的蒙东北城镇群初见雏形。以海拉尔区和满洲里市为中心,以牙克石、扎兰屯、根河、额尔古纳等城市为骨干,辐射整个呼伦贝尔地区。这一区域由于地理跨度较长,人口密度较小,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能力都不强,但是随着自治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与俄蒙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城镇化提质加速的潜力巨大。
三.内蒙古的城镇化道路的特征
内蒙古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推力,总体属于政府主导型。自上而下,城镇化模式表现为多元化发展方向。
(一)行政指向型
“撤盟设市”、“县改市”、“乡改镇”等等区划变动引起城镇数量的增加为主导模式。(二)重点项目建设型
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城市发展,以包头为代表”包头是国家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
(三)资源开发型
以“鄂尔多斯为代表”通过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进而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扩张城市规模。
(四)边贸推动型
内蒙古北部与蒙古、俄罗斯接壤“以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为代表的口岸城市”“以贸易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发展。
(五)旅游促动型
依托内蒙古草原、森林资源,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带动当地经济,促进城镇化发展,以阿尔山市、锡林浩特市为代表。通过“乡改镇”、“县改市”、“盟改市”等行政区划调整,增加了城市数量及城镇人口,提高了城镇化率,但城镇经济的总体水平偏低,综合效益差,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医疗、养老、教育、城镇管理、人居环境等与城市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宜。
四.内蒙古城镇化进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城乡间收入差距扩大
2000年,内蒙古城乡收入比为倍,到了2013年,城乡收入比迅速扩大到了3倍。按照一般标准,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在倍左右,发展中国家为2倍左右时,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而超过3倍的,属于严重失衡状态。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降低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础,不利于中小城镇和农村牧区的就地城镇化,不利于启动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从而拉动内需,不利于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利于城乡社会稳定。同时,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十分巨大。2012年,内蒙古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7053元,工资较高组的最低收入仍高于平均水平5051元,而收入相对较低组的最高工资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9382元,最低行业工资仅为平均工资的56、,仅为最高行业工资的39、。在内蒙古转移农牧民工中,就业分布最广的两个行业是建筑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比分别为%和%,而2012年这两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在国民经济行业的19个门类中分别排位倒数第3位和倒数第4位。(二)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低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证城镇各种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随着近几年城镇化的推进,各地区都在进行城镇的草坪、广场、道路建设,城市的公用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显着,内蒙古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水平仍显薄弱。自来水、煤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等公共设施指标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城区特别是小城镇的污水排放处理设施不健全,并且多数镇没有污水处理厂,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城镇的形象。
(三)城镇化质量不高
城镇化水平不能仅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重要的是要实现人口向城镇区域聚集和扩张基础上的城镇自身更高层次发展。随着经济和生产要素组合深层次变革,将带动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如果将就业的非农化等同于人口的城镇化,实际上是扩大了城镇人口的范围,夸大了城镇化水平。尽管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大量人口,但是城市的环境质量还要有所提高。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素质提高一定要实现同步,在城市现代化方面内蒙古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同时内蒙古基础设施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