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学基础-重点知识
海洋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一)海、洋概观1.[掌握]:洋、海、海湾、海峡的概念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图2-7)。
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的材料,全世界共有54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熟悉]:海和洋的主要特征洋:深度大,一般>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了解]:海湾潮差、海峡流速的主要特征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我国杭州湾最大潮差可达8.9m。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2.[熟悉]:海按照位置的分类;中国近海海洋区域划分及基本形态特征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陆间海和内海一般只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相通,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与大洋有明显差别。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中国近海依传统划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渤海为中国的内海,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一、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仅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沟通;其北、西、南三面均被陆地所包围,即分别邻接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市。
海洋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海洋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哎呀呀,让我来给你讲讲海洋科学导论的知识点总结吧!
你知道吗,海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库!比如那神秘莫测的深海,就好像一个未被完全揭开面纱的秘密世界。
海洋里有着各种各样神奇的生物,有的色彩斑斓,像在海底开派对;有的奇形怪状,仿佛是来自外星球的访客。
比如说章鱼,那灵活的触手,多厉害啊!
海洋的气候也很重要呢!它能影响我们的天气,就像一个情绪多变的家伙。
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又狂风暴雨,真让人捉摸不透!这不就像我们的心情一样吗,一会儿开心,一会儿又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而郁闷。
还有啊,海洋中的水流也是超级有趣的存在!它们就像是海洋中的“高速公路”,带着各种物质跑来跑去。
想想那些随着水流旅行的小生物们,多有意思呀!
海洋资源更是不用说了,石油、天然气等,那可都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宝贝呀!这不就跟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一样重要嘛!
海洋科学导论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神奇的海洋世界,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探索海洋奥秘的大门。
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海洋,别让它受到伤害,就像我们要保护自己心爱的东西一样呀!不然,以后我们还怎么去欣赏那美丽神秘的海洋呢?我们得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海洋一直保持它的魅力和活力!。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1、陆半球陆地约占47%,海洋占51%;水半球海洋占89%,陆地占11%。
2、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795米,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75米,地球的平均球面深度为2646米。
3、南大洋是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是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
4、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属于陆间海,渤海和波罗的海属于内海,东海和日本海属于边缘海。
5、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也称之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6、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大陆边缘和活动型大陆边缘。
稳定型大陆边缘也称之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活动型大陆边缘也称之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结构上都有深邃的海沟与大洋底分界。
7、中国的渤海和黄海海底地形为大陆架,东海海底有2/3大陆架和1/3的大陆坡,南海海底有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
8、大洋中脊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大西洋大洋中脊位居中央,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印度洋大洋中脊大致位于中央呈“入”字型展布;太平洋大洋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
9、海底的矿物资源主要有滨海砂矿、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锰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10、海水的盐度定义经历了三个阶段:1902年基于化学方法的首次定义、1969年的电导盐度定义、1978年的实用盐度定义。
实用盐标PSS78采用了浓度为32.4356‰的氯化钾溶液作为电导标准。
11、海水的比热容约为3.89×103J.kg-1.℃-1在所有固体和液态物质中是名列前茅的。
海水的热膨胀系数较小,当其为负值时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海水收缩;海水压缩系数小,所以在动力海洋学中为了简化求解常把海水看作不可压缩的流体;海水在绝热下沉时温度升高,绝热上升时温度降低;位温就是指海洋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当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
《海洋科学导论》笔记
《海洋科学导论》笔记一、海洋科学概述海洋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海洋的科学。
它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科学的研究目标是揭示海洋的奥秘,了解海洋的生态环境,以及探索人类与海洋的相互作用。
二、海洋的物理性质1. 地球上的海洋:地球表面的海洋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平均深度约为3700米。
海洋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至99%。
2. 洋流:洋流是海洋中大规模的水流,它们的形成受到地球自转、温度、盐度、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洋流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3. 潮汐:潮汐是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海平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
潮汐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三、海洋的化学性质1. 溶解气体:海洋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有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的含量和比例对海洋的化学性质和生态系统的运行都有重要影响。
2. 盐分:海洋中含有大量的盐分,主要是氯化钠。
盐分的分布和变化对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有重要影响。
四、海洋的生物性质1.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海洋中的小型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动物。
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2. 鱼类:鱼类是海洋中的脊椎动物,种类繁多。
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之一。
3. 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中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由珊瑚虫和其他生物共同构成。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对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人类与海洋1. 资源开发: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等。
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排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包括塑料垃圾、油污、有毒化学物质等在内的污染物已经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海洋科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1:什么导致了地球的大地水准面?地球旋转离心力带来了地球的椭球面,不规则的海底地形导致了重力的局地变化,大地水准面与海表面不同,因为海洋不是静止的,海表面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偏差被定义为海表面地形2:怎样测量海洋表面和底部地形?由于地球重力(形状)空间变化,地球的大地水准面有不规则性,大地水准面可以反映海底地形特征,我们一般用测深绳,回声测深仪以及雷达高度计来测量海底以及海表面的地形,同时也可以基于重力场的不规则性(重力与海底地形的关系)来计算海底地形3:海洋地形为何如此的重要?海洋地形影响海流路径、影响全球热量的输送、影响潮汐的能量混合和消散、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比如海啸等,在实际中会影响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地质研究4: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大洋洋盆形状的改变:板块构造学说(海洋地壳以及海底沉积物的变化,陆地地壳分布的变化)、泛大陆的形成(陆地海洋面积比例减小,海平面降低),大陆裂解,洋中脊扩张效应;海洋中水体总量的变化:水循环导致的海平面变化,热力所致的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变化地质代表:有孔虫的氧同位素珊瑚可以用于古海平面的重建从短时间尺度上来说,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洋的增暖和热力膨胀,以及陆地冰的融化格陵兰冰盖平均厚度达1500米,南极冰盖厚度达2000到2500米5:海水的性质水深,海水压强,海水温度(计算时通常用K做单位),海表面温度,盐度(每千克海水溶解物质的克数,平均一千克海水中35克盐,盐度的计算?)现在一般用电导率来计算盐度,电导率主要与温度有关,对盐度的依赖稍弱,主要消除温度对于电导率的影响我们就可以得到盐度6:跃层: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快速变化的深度区间温跃层:位势温度:水团从初始状态绝热可逆的移动到标准压强(海表面)时的温度位温小于实际温度位势密度:在不改变盐度的情况下,将某层海水微团绝热抬升到海洋表面时的密度位势密度无法用来比较深水区的水体密度(西大西洋在3000米以下明显有一段密度倒转的结构,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减少),于是将水团移到4000米处作比较深层水一般温度低密度大温盐结构示意图?水团:具有相同的温盐结构的水体(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且与周围环境的温盐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别从印度洋北部的红海经过一个较深的海峡流出来的水一般高温高盐,从南极洲沿岸流进深海大洋的水一般低盐低温7:流体静力平衡:如果密度大的水体在密度小的水体之上,上层水体就会下沉,反之就不会,也就是静力平衡静态稳定度:在流体满足静态平衡的条件下用来衡量微团在垂直方向上离开初始位置之后能否回到原有平衡位置的标准,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有关静力稳定发生于海洋层化状态维萨拉频率,层化的程度越高振荡的频率越大8:海洋中的光:三个区域:透光层(200米以内),半透光层(200-1000),不透光层(大于1000米)光的损失:介质的吸收、散射(统称为光束衰减所致的损失)不同颜色的光穿透海水的深度不同,开阔大洋穿透的深度比沿岸海域穿透的大水色遥感水唯一可以穿透海水一定的深度的卫星海洋遥感技术比尔-朗伯吸收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浓度与吸收层的厚度成正比,与透光度成反比吸光系数随波长变化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的高度与接收太阳辐射的面积辐射衰减的影响表面反照率其中太阳高度角与云占主导地位影响净红外辐射(向下减向上其中向下方向为正)的因素:水温、海冰和雪、云、大气水汽含量其中在考虑红外辐射的净损失的时候,水汽和云的影响比温度重要影响潜热通量(水分蒸发所携带的热量)因素:风速与湿度影响感热通量(热传导)的因素:风速与温度8:驱动大气环流的因素是地球表面受热不均与地球自转受热不均:太阳辐射不均地轴倾斜之类的对其产生影响但是同时还有反照率的影响气体从高压向低压加速流动地球自转:离心力与科里奥利力偏转方向是北右南左极点处科氏力最大,在赤道为零哈德莱环流局限于低纬度地区,主导低纬的大气环流中纬度气旋(受热不均匀与旋转所致的流动):强旋转作用会产生湍流运动,高低压配合,锋面会将温暖的热带空气和寒冷的极地空气分开地转流地转平衡:流体沿着等压线运动:压强梯度力科里奥利力以及离心力达到平衡欧拉观点:视角固定于某一空间位置点,看水团如何经过ADCP测量海流速度卫星遥感器观测、船载CTD 拉格朗日观点:视角固定在某一具体的水质点上,观察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以及状态Argo浮标有限重力:重力加离心力海洋运动方程:9:海洋中的主要洋流10:风通过摩擦力驱动海流,风应力,湍流(涡旋粘度)风生流理论:当科氏力和湍流剪切应力平衡时,海流趋于稳定的状态埃克曼层:受风驱动表层海水运动影响的垂直海洋层净输送理想状态下:北半球右偏九十度,南半球左偏九十度,但是实际上是表面右偏小于四十五度,净输送偏移七十度在低纬深度比高纬度深流涡中的埃克曼输送以及埃克曼理论可以解释海洋中的垂直运动北半球气旋会导致海表辐散,反气旋导致海表辐合北半球逆时针气旋,南北半球都是反气旋海水辐合堆积,气旋海水辐散高压对应反气旋,低压对应气旋海洋流涡:地转环流----大气高压对应反气旋风应力埃克曼输送向中心辐合-----高的海表面动力高度压强梯度力-----地转流涡环流?(什么叫流涡?为什么是压强梯度力导致的)11:为什么存在西向强化?(科里奥利力随纬度变化)可以用涡度解释,涡度分为行星涡度(受地球自转驱动)与相对涡度(由流场中的剪切驱动)北半球逆时针为正涡度,顺时针为负涡度而位势涡度守恒北半球行星涡度都是正的,南半球都是负的,赤道行星涡度为零,绝对值向两极递增行星涡度增加是,相对涡度就必须减小海流剪切对应的时摩擦力带来的也是涡度变化,同时风应力提供的是负涡度边界流南极绕极流没有西向强化,因为没有明显的边界12:涡旋(流环):相对较小,拥有小块从海流主体上脱离下来的移动水体,这些水体的移动路径与母体不同同时分为暖心流环与冷心流环暖流环会脱落到冷的环境中,而冷流环会进入暖水当中涡旋是温暖赤道水移动到湾流北部的唯一方式,也是冷的高营养盐陆架水移动到湾流以南的唯一方式湾流是温度高的水流冷流环对应的是上升流,暖流环对应的是下降流涡旋为何重要:物理角度:带来了海洋上层混合和能量的输送,化学角度:冷核涡旋能够给表面带来高营养水生物角度:冷涡旋使上层海水营养化,促进浮游植物的爆发,同时暖涡旋携带和输送各种生物13:两个环流系统:风生环流与密度环流密度环流包括:深海环流、热盐环流、全球输送带、经向翻转环流经向翻转环流:是什么?=形成原因:重要性:维持海洋层化、与表层的输送量相当、气候调节器、冷水对而氧化碳的吸收更高效,调节热量输送北大西洋深层水的形成机制:首先是墨西哥湾流,然后是北大西洋流向北输送更暖的,盐分更高的海水。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
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
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
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
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海洋地质学: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第⼀章绪论海洋学(oceanography):海洋学是研究在海洋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发⽣、发展和演化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相互影响的规律的⼀门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研究的对象:地球上70.8%的海⽔属地学分⽀。
海洋学的特征:1、海洋是环境的产物在地球上,通过能量、物质的相互传递与环境相互作⽤。
传递⽅式:通过边界:海⾯、海底和沿岸带。
不通过边界: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的引⼒。
A)海⽔特性:混合溶液:⽔、盐分、⽓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机物。
2、海洋形态的固有特性:(1)⼴漠⽽有垠:占地球表⾯积70.8%,被陆地分隔。
(2)深⼜浅:两层含义。
其⼀指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最深为11034m(陆地海拔最⾼为8848⽶),但地球半径为6371千⽶,因此海洋只是地球上⼀薄层;其⼆指海洋垂直尺度与⽔平尺度⽐为10-3的量级,因此海洋中海⽔的运动以⽔平运动为主。
(3)连通⼜阻隔:各⼤洋⽔域连成⼀体,可以充分进⾏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北半球陆地⼏乎连成⼀体,阻挡了北冰洋与其他⼤洋的⽔交换,使北冰洋底层⽔⽆法流出进⼊其他⼤洋。
其他⼤洋底层⽔均来⾃于南极⼤陆附近的边缘海。
海洋学研究意义1、海洋与⼈类⽣存环境关系密切1)是蛋⽩质主要来源;运输和贸易的中介—航运(密度⼤);国际冲突的焦点…2)影响⽓候环境:①环流--向⾼纬输送热量;②对⽓温起调节作⽤(海⽔热容量⼤)3)海—⽓相互作⽤:4)海洋灾害:风暴潮、⾚潮、海冰、海⽔倒灌、海岸侵蚀、海底地震等5)污染:排污与海洋⾃净能⼒关系。
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化学资源、⽣物资源、动⼒资源1)矿产资源⽯油:半数以上在海底。
估计海洋⽯油储量为(1100-2500亿吨),我国⼤约100亿吨。
锰结核:年再⽣1000万吨,可提炼锰、铁、铜、镭等。
此外,⾦刚⽯、重晶⽯、⾦、锡都在矿砂中找到。
2)化学资源⼤量⽆机盐:海⽔中含80多种元素。
1kg海⽔含35g⽆机盐。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一、填空题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一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水”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水的界面上产生内波.3、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称为水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水团的主要指标.7、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所产生的公转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9、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径流和融冰;支出主要有蒸发和结冰10、大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大;而大洋东岸稀疏、流速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11、深水波的群速为波速的一半;浅水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在赤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两极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日不等现象,越靠近赤道,半日潮的成分越大,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日潮的成分越显著。
13、活动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其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个亚型。
14、Wilson旋回将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归纳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期.据此则东非大裂谷属于胚胎期,而大西洋属于成年期。
3、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6、大洋上层西边界流主要有湾流、黑潮.7、表面波的恢复力主要为重力,而内波的恢复力则为科氏力和弱化重力。
8、海洋向大气提供热量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潜热输送和感热交换。
9、深层环流的驱动力是海水密度差异.12、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时,在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运动的海水,当其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
海洋科学导论第一章绪论1请整理海洋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学科特点:海洋中各自然过程相互作用及反馈、人为外加影响日趋多样等构成其复杂性和综合性,作为物理系统的水-汽-冰不停转变,作为自然系统的多层次耦合。
研究特点:明显依赖于直接观察,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方法重要,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义渗透并重、趋于综合与整体化研究。
学科分支:基础性分支包括物理海洋学、环境海洋学等,应用技术分支包括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海洋生物技术等,管理开发分支包括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管理等。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1.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X108kn)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占29. 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地表海陆分布极不均衡,北半球陆地占67.5%,南半球占32.5%。
海洋不仅面积超过陆地,其深度也超过陆地高度。
3000m 以上深海洋占其总面积的7熬;而高度不足1000m的陆地占其总面积的71%o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有873m。
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母的海水均匀覆盖。
划分: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一一洋和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
大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 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2.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
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界定: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乂称潮上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乂称潮间带。
海洋科学导论全解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海洋科学研究内容: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海洋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
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海洋学研究意义: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1、地球外部圈层(1)按自然地理学观点,地球外部分为五大圈层,从外到内:a、大气圈b、水圈——97%集中于海洋 2%以固态水存在c、生物圈——渗透在另三大圈层内部d、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部分e、人类圈(智能圈)(2)按环境学观点第五圈层为土壤层(3)按大气科学的观点,第五层为冰雪圈,冰雪圈可包含在广义水圈中2、地球内部圈层海洋的划分1、洋: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全球共4个,远离大陆;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水深>2000m,平均3000m;底质为红粘土和软泥;有独立的潮汐与洋流系统;温、盐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2、海: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全球共54个,靠近陆地;占海洋总面积的9.7%;水深<2000m;底质:陆沉积;无独立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是大洋传入;温、盐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
3、海湾——外宽内窄,洋或海伸进大陆的一部分。
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杭州湾大潮,最大潮差可达8.9m。
4、海峡——两块陆地之间形成的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的分类1、陆间海:大陆之间的,面积深度较大。
例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2、内海: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学基础重点知识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学基础重点知识海洋科学导论重点知识第⼀章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然现象、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海洋---海⽔、海⽔的组成、海洋⽣物以及海洋的边界(海洋沉积、海底岩⽯圈,河⼝、海岸带,海⾯上的⼤⽓等)。
研究内容:海⽔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的基础理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海洋军事活动应⽤研究等。
2.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1)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其作⽤。
3)学科分⽀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趋明显。
相似问题: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①海洋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②海洋中⽔---汽---冰的转化时刻都在进⾏;③海洋作为⼀个⾃然体系,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 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布特点:深海锰结核以锰和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为主要组分,富含锰、铜、镍、钴等多种元素。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其次是⼤西洋和印度洋⽔深超过3000⽶的深海底部。
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30′~20°、西经110°~180°海区最为富集。
世界96%的锆⽯和90%的⾦红⽯产⾃海滨砂矿。
复合型砂矿多分布于澳⼤利亚、印度、斯⾥兰卡、巴西及美国沿岸。
⾦刚⽯砂矿主要产于⾮洲南部纳⽶⽐亚、南⾮和安哥拉沿岸;砂锡矿主要分布于缅甸经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沿岸海域。
中国近海⽔深⼩于200⽶的⼤陆架⾯积有100多万公⾥,某中含油⽓远景的沉积盆地有7个: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珠江⼝、莺歌海及北部湾盆地,总⾯积约70万公⾥,并相继在渤海、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等获得⼯业油流。
在辽东半岛、⼭东半岛、⼴东和台湾沿岸有丰富的海滨砂矿,主要有⾦、钛铁矿、磁铁矿、锆⽯、独居⽯和⾦红⽯等。
海洋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海洋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综合性科学,涉及海洋地质、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以及海洋资源等多个方面。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环境。
了解海洋科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地球的自然环境,还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海洋科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1. 海洋地质海洋地质是研究海洋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历史的科学。
海底地质构造是研究海洋地壳和地幔结构的科学。
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的地形特征的科学。
地球化学是研究海水和海底沉积物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科学。
海洋磁性是研究海底的地磁特征的科学。
2. 海洋物理海洋物理是研究海洋的物理特性和规律的科学。
海洋动力学是研究海洋水流、潮汐和波浪等动力学过程的科学。
海洋热力学是研究海洋的热量传输和温度分布的科学。
海洋光学是研究海洋水体中的光传播和吸收过程的科学。
海洋声学是研究海洋中声波传播和反射等现象的科学。
3. 海洋化学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水中化学成分和化学过程的科学。
海水成分是研究海水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分布和浓度的科学。
海洋化学循环是研究海水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的科学。
海洋污染是研究海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和影响的科学。
海洋生态化学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4. 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是研究海洋生物种类、分布和生态学特征的科学。
海洋生态系统是研究海洋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
海洋生物资源是研究海洋中各种可利用的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科学。
海洋保护是研究海洋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科学。
5.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是研究海洋中各种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开发利用的科学。
海洋石油是研究海洋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科学。
海洋矿产是研究海底矿物资源的分布和勘探开发的科学。
海洋渔业是研究海洋中各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 2.1.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构成。
2. 2.2.2海洋的划分------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所组成。
3. 2.3.2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动性可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种类型。
4. 2.3.2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之间过度带组成,其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性)和(活动型)两大类。
5. 2.3.2大陆边缘------ 稳定性大陆边缘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部分组成。
6. 2.5.4大洋沉积-----海洋沉积分类具体是指(水深分布)、(成分粒度)和(成因)沉积三种主要形式类型。
7. 大洋盆地形成和演化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恨期)六个阶段,即Wilson旋回。
8.现代陆架分布的沉积物是(残留沉积)、(现代沉积)、(准残留沉积)三种物质构成。
大洋沉积物按成因分类可划分5种类型,分别为(远洋粘土)、(钙质生物)、(硅质生物)、(陆源碎屑)、(火山碎屑沉积)。
9.边缘海盆的形成演化为(残留型)、(大西洋型)、(陆缘张裂型)、(岛弧张裂型)四个类型。
10. 7 .1.2 潮汐不等和潮汐类型-----海洋学通常将潮汐类型分为(正规半日潮)、(不正规半日潮)、(正规日潮))、(不正规日潮))四种类型。
11. 3.2.1海冰形成和类型------按结冰期过程的发展阶段冰型可分为(初生冰)、(尼罗冰)、(饼状冰)、(初期冰)、(一年冰)、(老年冰)五种类型。
12.海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来源于(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
13.天然放射性核素由(三大天然放射系铀系、锕系、钍系)、(宇宙射线与大气元素或其他物质作用的产物)、(海洋中不成系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三个部分组成,共49种元素。
2022级海洋导论重点
海洋导论重点1、海洋学的奠基人——詹姆斯库克2、地球的圈层结构:外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圈: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水圈的分布:海洋(占总水量的97%)、河流、湖泊、沼泽和表层的岩石孔隙中;此外,在地球的两极、山地冰川(约占总水量的2% )、大气中水汽也有存在。
3、海底地貌:由海岸带、大陆边缘和大洋底组成海岸带:海陆交互的地带。
包括海岸、海滩、水下岸坡三部分。
海岸: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又称潮上带);海滩: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又称潮间带);水下岸坡:低潮线以下到波浪作用所能达到的海底部分(约10-20m);海岸线: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
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因水位变化而变化。
大洋底:由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组成大洋中脊(中央海岭)指贯穿世界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世界大洋中脊全长6.5×104 Km,顶部水深大都在2-3Km,高出大洋底部1-3Km,有的高出海面成为岛屿,宽数百至数千千米,面积占洋底面积的32.8%,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球山系。
大洋中脊在世界各大洋展布各具特点。
4、海洋沉积:海滨沉积、大陆架沉积、大陆坡-陆隆沉积和大洋沉积海滨沉积:包括海滩沉积、潮坪沉积、砂坝-潟湖沉积、河口湾沉积、三角洲沉积海滩沉积:海滩是沿岸分布的疏松沉积物堆积体,主要受波浪控制,波浪破碎产生的冲流及回流塑造了海滩剖面。
海滩的组成物质多来自邻近陆地,主要是河流自流域内搬运来的风化产物,还有少量自内陆架向岸搬运的沉积物。
海滩沉积物的粒径变化较大,从粉砂到巨砾,大部分为砂、砾。
5、海浪的运动:海浪通常只影响水的表层;波浪周期(波高)越大,波速越大;水质点的运动轨迹基本闭合;深水区质点运动接近封闭的圆;浅水区质点运动是封闭的椭圆;水深越浅,椭圆越椭。
底层水质点接近做往复运动。
6、在海洋中,引起内波的能力主要有两种:风力和潮汐1)风力:主要影响表面,不容易引发内波2)潮汐——内潮波——最常见的内波7、海洋中的内潮波能源:潮汐能激发源:海底地形变化载体:有稳定层结的海水8、内潮是海洋能量的重要传递方式,当内波产生时海水产生强烈混合,海洋中地形变化的区域也是内潮波最容易生成的区域。
海洋科学导论知识点
海洋科学导论知识点一、引言海洋科学是对海洋环境、生物和化学过程等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涉及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本文将介绍海洋科学导论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帮助读者对海洋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海洋的形成地球上约72%的表面被海洋覆盖。
海洋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地球形成过程中,水从岩石内部释放出来,形成了地球上的水体;随着过去几十亿年的降雨和河流的流入,水逐渐聚集形成了海洋。
三、海洋的特点1. 相对于陆地,海洋是一个巨大且连续的体系。
它包括不同的海域,如大洋、海湾和海峡等。
2. 海洋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水体,包括表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
它们具有不同的温度、盐度和氧气含量。
3. 海洋具有很强的环流系统,如大规模的洋流和海陆风系统。
这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圈都有重要影响。
四、海洋资源海洋是人类的宝库,拥有丰富的资源。
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包括:1. 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海洋是许多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它们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2. 矿产资源:海洋中存在着丰富的矿藏,如钴、锰、镁等,可以用于制造电池、钢铁和其他工业产品。
3. 石油和天然气:海洋中沉积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开发这些资源可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
五、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中的生物和环境组成的复杂网络。
它们支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并且对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海草床和海洋深渊等。
六、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面临着来自陆地和海洋本身的威胁,如塑料污染、油污染和过度捕捞等。
这些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七、海洋科学的研究方法海洋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勘测、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
实地勘测是对海洋环境进行系统观测和采样,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获取大规模的海洋数据,数学模型则可以模拟和预测海洋系统的行为。
八、海洋科学的意义海洋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复习重点
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地球概观•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第四章海洋中的热收支和水平衡•第五章世界大洋及中国海温盐密分布及变化•第六章大气环流•第七章大洋环流•第八章海洋中的波动•第九章潮汐•第十章海气相互作用地球上的水97.957% 在海洋中二、海洋形态的固有特性:1)广漠而有垠2)深又浅3)连通又阻隔占地球表面积70.8%,但有边平均深度4000米,最深?(陆地最高?),但地球半径6371公里。
地球上一薄层;与水平尺度比10-3量级各大洋水域连成一体,可以充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北冰洋与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的关系。
11034m8848m第一章地球概观•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球概观•第四节构造学说•第五节海洋起源•第六节海洋的划分•第七节海底地形•第八节各大洋及中国海形态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科里奥利力–科氏力当物体相对转动系统有速度的时候,要使牛顿第二定律仍然‘适用’,除了附加以上面所说的惯性离心力外;还必须附加以另一种惯性力:科里奥利力科氏力主要特征:只作用在运动物体上。
只改变运动物体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
北半球垂直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右方,南半球相反。
与物体运动速度、纬度和地球自转角速度有关。
⎪⎩⎪⎨⎧=⋅-=⋅=⇒⎪⎩⎪⎨⎧=⋅Ω-=⋅Ω=⇒⎪⎭⎪⎬⎫⋅Ω=⋅Ω-=⋅Ω-⋅Ω=Ω=⨯Ω-=00sin 2sin 2cos 2sin 2cos 2sin 2sin 22z y x z y x z y x F uf F v f F F u F v F w F u F w v F f V F ϕϕϕϕϕϕϕ称其为科氏参量为科氏力一、地球结构:圈层结构外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内圈:地壳、地幔、地核第三节地球概观第四节构造学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大陆漂移说•学说提出:1912,德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
1915年著成《海陆的起源》。
•观点:2.5亿年前,地球上存在泛大陆和一个泛古大洋,后漂移,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章 绪 论§1.1 海洋科学的定义属于地球科学体系——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地球科学体系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定义】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1.海洋中的(海水、营养盐、生物) 2.海底的(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 3.海口的(河口、海岸带),海面的(大气边界层)。
【学科特点】1.特殊性和复杂性 2.作为物理系统的水-汽-冰不停转变 3.作为自然系统的多层次耦合。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察 2.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方法重要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趋于综合与整体化研究。
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2.2 海与洋☆2.2.1 地表陆海分布(1)陆地占29.2%,海洋占70.8%,海陆面积之比为2.5:1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2)地表海陆分布极不均衡,北半球陆地占67.5%,南半球陆地占32.5%。
(3)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km海洋的平均深度达3795m ,陆地平均高度为875m ,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2.2.2 海洋的划分——洋(主要部分)和海、海湾和海峡(附属部分)【洋】也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
占海洋总面积的90.3% ,深度一般大于2000m 平均盐度为35 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南大洋]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
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
【海】海洋的边缘部分。
全世界共有54 个海,其面积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平均深度2000m 以内。
按海的位置可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
海洋学基础知识
336 风海流的流向随着深度的增加,___________.
A.在北半球逐渐向右偏转,流速逐渐变小
B.在南半球逐渐向左偏转,流速逐渐变小
C.A、B都对
D.A、B都错
2020/5/5
337 背密度流而立,___________. A.在北半球,密度小的高温水域在右,密度大的低温水域
2.西边界流和西风漂流:在西风
4.带大中洋,两海岸流的基海本上流自在西强向度东上流 不,对西称边,界大流洋大西多来边自界热的带海洋流面 比,东水边温界高的,海流流速大窄,而是强较。强如的 墨暖海西流流哥。彼湾在此流南沟和半通黑球,三形潮大成均洋一为的个强西连暖风续 流的。水环。又称西风漂流。
2020/5/5
2020/5/5
Distribution of Current in the world Ocean
2020/5/5
红海和亚丁湾的海流:在东北季风期间,亚丁湾是西向海流 ,过曼德海峡进入红海;在西南季风期间,亚丁湾是东向海 流,红海海流过曼德海峡进入亚丁湾。
地中海和黑海的海流:地中海和黑海的海流系统呈逆时针方 向流动,其中非洲沿海基本上是东流,欧亚沿海是西流。
二、 世界大洋表层海流模式
北太平洋主要海流 北赤道海流→黑潮→北太平洋海流→加利副尼亚
海流,构成北太平洋中低纬顺时针环流系统;北 太平洋海流→阿拉斯加海→阿留申海流→亲潮, 构成北太平洋中高纬逆时针环流系统; 南太平洋主要海流 南赤道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海 流,构成南太平洋逆时针环流系统。
2020/5/5
太平洋:东西宽约19000km,南北最长约16000 km,面
积约1.8亿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50%,超过 了世界陆地面积的总和。平均深度为3957m,马里亚纳 海沟的最深处可达11034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科学导论重点知识第一章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海洋---海水、海水的组成、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的边界(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河口、海岸带,海面上的大气等)。
研究内容: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军事活动应用研究等。
2.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1)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
3)4)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5)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相似问题: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①海洋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②海洋中水---汽---冰的转化时刻都在进行;③海洋作为一个自然体系,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 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布特点:深海锰结核以锰和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为主要组分,富含锰、铜、镍、钴等多种元素。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底部。
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30′~20°、西经110°~180°海区最为富集。
世界96%的锆石和90%的金红石产自海滨砂矿。
复合型砂矿多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巴西及美国沿岸。
金刚石砂矿主要产于非洲南部纳米比亚、南非和安哥拉沿岸;砂锡矿主要分布于缅甸经泰国、马来西亚至印度尼西亚的沿岸海域。
中国近海水深小于200米的大陆架面积有100多万公里,某中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有7个: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珠江口、莺歌海及北部湾盆地,总面积约70万公里,并相继在渤海、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口等获得工业油流。
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和台湾沿岸有丰富的海滨砂矿,主要有金、钛铁矿、磁铁矿、锆石、独居石和金红石等。
》·主要类型:滨海砂矿、海底石油、磷钙石和海绿石、锰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等4. 海的主要特点1)深度较浅,一般在2000m以内;2)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水色低,透明度小,无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由大洋传入,潮差显著;4)有自己的海流环流形式。
】5.洋的主要特点1) 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2) 海洋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年变化小;3) 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4) 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
第二章,1. 大地水准面:在海洋中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在大陆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假象面。
2. 相对地质年代: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层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与生物发展相对应的一些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所代表的时间为地质时代单位。
3. 绝对地质年代:根据岩石中存在的微量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测定出岩石生成的绝对年龄;4. 洋: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是海洋的主体,远离大陆;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水深>2000m,平均3000m;底质为红粘土和软泥;有独立的潮汐与洋流系统;温、盐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世界大洋分为4大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5. 海:海洋的边缘部分。
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全球共54个,靠近陆地;占海洋总面积的%;水深<2000m;底质:陆沉积;无独立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是大洋传入;有自己的海流环流形式。
6.大洋中脊:指贯穿世界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球山系。
7.大陆边缘: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
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大陆边缘和活动型大陆边缘两大类。
}8.大陆架: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
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9.大陆坡: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
10.大陆基(大陆隆):大陆隆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2000~5000m )处。
11. 中央裂谷:大洋中脊的轴部都发育有延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底,是海底扩展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有广泛的火山活动。
12.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
13.海岸线:陆地与海面的交线。
近期大潮平均高潮面与陆岸的交线。
14. 海滩:指以波浪作用为主要动力,由粗粒(>63μm)硅质碎屑组成的疏松堆积体及其地形。
在滨海环境中海滩分布最广,常见沙滩,砾石滩较少。
、15. 大陆漂移: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是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Pangaea),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大陆漂移的主要依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古生物地理分布、冰川等。
16.海底扩张: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张。
海底扩展移动的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
17.板块构造:基本思想是:1)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上覆刚性岩石圈和下垫塑性软流圈;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其驱动力来自地幔物质对流;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是发生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4)5)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位移可达几千公里。
运动过程中各板块间或分散裂开或碰撞焊合或平移相错,由此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18. 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地表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
地表海陆分布极不均衡。
必须说明,即使在陆半球,海洋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
陆半球的特点,不在于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没有一个半球是这样),而在于它的陆地面积超过任何一个半球;水半球的特点,也不在于它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任何一个半球都是如此),而在于它的海洋面积比任何一个半球都大。
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我们可以用海陆起伏曲线表示陆地各高度带和海洋各深度带在地表的分布面积和所占比例。
@海洋的划分·地球上互相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
·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四大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的材料,全世界共有54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19. 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类型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一、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
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大陆坡: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
·大陆隆:大陆隆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2000~5000m )处。
?大洋盆地:又称大洋床,是海洋的重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72%以上。
二、活动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海沟:板块俯冲作用形成的深水狭长洼地,长数百至数千米,宽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剖面呈“V”形,陆侧坡陡,洋侧坡缓。
(1)岛弧亚型大陆边缘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其组成单元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
岛屿呈弧形凸向海洋,岛弧与大陆、岛弧与岛弧之间的海域称边缘海又称弧后盆地。
-(2)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美洲陆缘,高大陡峭的安第斯山脉直落深邃的秘鲁-智利海沟,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形成全球高差(15km以上)最悬殊的地带。
20. 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的形成和演化大洋盆地的形成:大陆裂谷是大洋形成中的胚胎或孕育中的海洋。
地幔物质上升导致岩石圈拱升并呈穹形隆起,岩石圈拉长减薄,进而穹隆顶部断裂陷落,形成典型的半地堑-地堑系。
各穹隆的地堑系彼此连接,就形成大致连续的裂谷体系,如东非大裂谷。
大洋盆地的演化:【边缘海盆:指沟---弧体系陆侧具有洋壳结构的深水盆地。
按成因分为:1)2)残留型:在古海洋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由于新的沟弧体系形成而与大洋主体分隔的古大洋的残留部分。
3)大西洋型:在被动大陆边缘由陆地裂离形成的盆地。
4)陆缘张裂型:由大洋板块向大陆边缘俯冲引起陆缘张裂形成的盆地。
5)岛弧张裂型:由大洋板块向岛弧俯冲引起岛弧分裂形成的盆地。
`第三章1. 绝热变化:由于海水的压缩性,当一海水微团作铅直位移时,因其深度的变化导致所受压力的不同,将使其体积发生相应变化。
在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作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
上述海水微团内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2.位温:某深度(压力为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P0)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记为Q。
海水微团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记为ρQ3.海水组成恒定性:无论海水所溶解的盐类的浓度大小如何,其中常量离子间比值总是恒定的。
4.海水最大密度时的温度:海水的热膨胀系数由正值转为负值时所对应的温度(tρ(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