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9中国慢乙肝指南
比,TAF在保持抗病毒疗效的同时可减轻肾脏毒性,但是TAF治疗肝衰竭的 临床证据尚不足。
• 肝衰竭患者恢复后,抗病毒治疗应长期坚持。
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
推荐意见25: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若HBsAg阳性,建议应用恩替卡韦、TDF 或TAF进行抗病毒治疗(A1)。
• HBsAg阳性而HBV DNA阴性的肝细胞癌患者接受肝脏切除、肝动脉化学治疗
药物的选择与疗程
推荐意见11:HBeAg阴性慢性感染者采用恩替卡韦、TDF或TAF治疗,建议 HBsAg消失且HBV DNA检测不到后停药随访(A1)。
推荐意见12:HBeAg阴性CHB患者采用PegIFNα抗病毒治疗。治疗12周时,若 HBV DNA下降<2 lg IU/mL,或HBsAg定量下降<1 lg IU/mL,建议停用PegIFNα治疗, 改为NAs治疗(B1)。有效患者治疗疗程为48周,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延长疗程, 但不宜超过96周(B1)。
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推荐意见5: 鼓励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和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中或就医时, 进行HBsAg、抗-HBc和抗-HBs筛查; 对高危人群、孕妇、接受抗肿瘤(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或免 疫抑制剂或直接抗HCV药物治疗者、HIV感染者,筛查HBsAg、 抗-HBc和抗-HBs,对均阴性者,建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B1)。
若继续妊娠应换用TDF治疗(C2)。 推荐意见19:妊娠中后期HBV DNA定量>2×105 IU/mL,在充分沟通并知情同意 的基础上,可于妊娠第24~28周开始应用TDF或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A1)。建 议免疫耐受期孕妇于产后即刻或1~3个月停药。应用TDF治疗,母乳喂养不是禁 忌证(C2)。停药后应至少每3个月检测肝生物化学和HBV DNA等指标,直至产 后6个月,发生肝炎活动者应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A2)。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思维导图(2019年)
血小板<10x10^9
临床治愈(或功能性治愈)
停止治疗后仍保持HBsAg阴性(伴或不伴抗-HBs 出现)、DNA检查不到、生化指标正常,肝脏组 织病变改善
DNA阳性慢性HBV感染者,其ALT持续异常(> ULN)且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ALT升高
其它病原体感染、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全身系 统性疾病累及肝脏
HBeAg阴性CHB
再活动期,血清HBsAg阳性、HBeAg持续阴性, 多伴抗-HBe阳性,DNA定量通常》2x10^3IU/ ml,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测有明 显炎症坏死和(或)纤维化(》G2/S2)
隐匿性HBV感染
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DNA 阳性,可有三个抗体全阳性
自然史分期
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状态) 免疫清除期(HBeAg阳性CHB) 免疫控制期(非活动HBsAg携带状态) 再活动期(HBeAg阴性CHB)
临床诊断
慢性HBV携带状态
又称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处于免疫耐受 期,年龄较轻,DNA通常>2 x10^7 IU/ml,血清 HBsAg通常>1x10^4 IU/ml,HBeAg阳性,但 AST、ALT持续正常(1年内连续3次,每次至少 间隔3个月),肝脏组织病理学无明显炎症或纤 维化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 南(2019年)
术语
慢性HBV感染
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CHB
由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HBV再激活
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 HBV DNA较基线升高》2 lg IU/ml,或基线HBV DNA阴性者转为阳性,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
【重磅】2019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非终稿)及解读
【重磅】2019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非终稿)及解读编者按:8月24日,《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于“第十九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19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期间发布(非终稿)。
《指南》执笔人之一、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教授对最新版《指南》进行了解读。
相关内容如下。
该版《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共同制定,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共提出27条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1)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h内尽早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在1和6个月龄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A1)。
(2)对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h内尽早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1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1和6个月龄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
建议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于接种第3针乙肝疫苗后1-2个月进行HBsAg和抗-HBs 检测。
若HBsAg阴性、抗-HBs<10mIU/mL,可按0、1、6月免疫程序再接种3针乙肝疫苗(A1)。
(3)HBsAg不详母亲所生早产儿、低体重儿也应在出生后12h内尽早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和HBIG。
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满1月龄后,再按0、1、6月程序完成3针乙肝疫苗免疫(A1)。
(4)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接种了乙肝疫苗和HBIG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B1)。
推荐意见2:•对于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乙肝疫苗的儿童,应及时进行补种。
•第1针与第2针间隔应≥28天,第2剂与第3剂间隔应≥60天。
推荐意见3:•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的成人,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μg或3针20μg乙肝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肝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A1)。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和乙肝功能性治愈策略
1、应答不佳者
2、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的CHB者
3、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3、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3、男性生育相关情况处理
4、儿童患者
5、HBV合并肾功能受损患者
6、HBV合并HCV的患者
7、HBV合并HIV的患者
8、HBV相关肝衰竭患者
9、HBV相关HCC患者
10、HBV相关肝移植患者
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史
推荐意见-预防部分
推荐意见-预防部分
推荐意见-预防部分
推荐意见-预防部分
慢性HBV感染自然史
自然史推荐意见
!临床中我们在门诊接诊的很多人中很多自以为是正常的 没什么症状,肝功能也是正常的,如果不作进一步检查, 以为是乙肝携带,有时劝病人做个B超或CT却发现有肝 脾肿大或肝缩小,高度怀疑肝硬化的也很多
S-C研究
NEW SWITCH
OSST
2018年启动
2014年启动(香港陈力元) 2019年文章发表
(高志良HBsAg清除率高达 67%)2013年启动 2018年AASLD公布最新数据
(胡鹏HBsAg清除率 58.7%)2011年启动 2018年文章发表
慢乙肝的其他治疗
特殊人群的慢乙肝推荐治疗意见
• (张文宏基线HBsAg <1000 IU/mL 及12周HBsAg下降 ≥0.5 log10 IU/ml 。HBsAg清除率83.3%。) 2015年文章发表
(宁琴HBsAg清除率71.4%) 2009年启动
2014年文章发表 2016年1年随访文章发表
珠峰工程
Pyramid 香港研究
Anchor ICURE
治疗适应症推荐
慢性HBV治疗目标
中国指南-药物选择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 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引2019年版管见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管见(全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12月发布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1],对规范CHB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帮助临床医师提高专业水平,缩小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医师间医疗实践的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但作为临床合理决策重要依据的《指南》,还有一些内容值得商榷。
本着学术争鸣原则,现结合有关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相关指南,提出以下管见。
一■关于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部分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这3部分内容之间交织较多,其名词、定义或诊断依据应注意统一,并符合中文习惯。
1.自然史的分期应符合自然史定义:疾病的自然史是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2]。
《指南》根据自然病程与现行习惯将自然史分为4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
未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性治愈状态包含在内,故不符合自然史”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
近年来,鉴于功能性治愈作为乙型肝炎的理想结局已被广泛接受,故可参照2017 年的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指南,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性治愈状态列为自然史的一个阶段[3],可能这样更全面,也有利于进一步做到自然病程分期与临床诊断之间的对接。
2.术语或临床诊断应前后呼应并符合中文习惯:"HBeAg阴性CHB"又称"再活动期"。
既然有"再活动期",按照中文习惯前面就应有“活动期",而在此"再活动期”之前的却是"免疫清除期",加上此"免疫清除期"虽有清除病毒的作用,但无病毒清除的结果,故若"HBeAg阴性CHB"为"再活动期",则按中文习惯"HBeAg阳性CHB"改为"免疫活动期"较好。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完整版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一)流行病学
2020/11/11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 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我国1~59岁一般人群 HBsAg携带率为7.18%。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 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约2000万例。
20 临床复发(Clinical relapse)-病毒学复发并且ALT>2 x ULN, 但应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增高。
21 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off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停止治疗后血清HBV DNA持 续低于检测下限。
2020/11/11
结构和 2020/11/11 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一)流行病学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 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化和HCC患者中,由HBV 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30%和45%。
8 乙型肝炎再活动 (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在HBV DNA持续 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 线 HBV DNA 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缺乏基线 HBV DNA者HBV DNA≥20 000 IU/mL。往往再次出现肝脏炎症坏死, ALT升高。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 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
一、术语
22 耐药(Drug resistance)—检测到和HBV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 称为基因型耐药 (Genotypic resistance)。体外实验显示抗病毒 药物敏感性降低、并和基因耐药相关,称为表型耐 药 (Phenotypic resistance)。针对一种抗病毒药物出现的耐药突 变对另外一种或几种抗病毒药物也出现耐药,称为交叉耐 药 (Cross resistance)。至少对两种不同类别的核苷(酸)类似物 耐药,称为多药耐药 (multidrug resistance)。 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 显示耐 药性,称之为交叉耐药。多药耐药则是由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 其他种
2019乙肝防治指南解读
03.03.2021
14
四、预防
• 传播途径预防
-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 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严格防止医源 性传播;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 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 具等用品;进行正确性教育;对HBsAg阳性孕妇, 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 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03.03.2021
17
五、临床诊断
• 乙肝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仍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携带者
慢性 HBV 感染
03.03.2021
慢性 乙型肝炎
隐匿性 慢性乙肝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慢性HBV携带(耐受) ALT正常
非活动性HBsAg携带
HBeAg(+) 根据肝功能损害程度 HBeAg(-)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 肝细胞炎症坏死、汇管区及界面肝炎可导致肝内胶 原过度沉积,肝纤维化及纤维间隔形成。如进一步 加重,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形成假小叶并进展 为肝硬化
03.03.2021
29
八、病理学诊断
• 免疫组化法检测可显示肝细胞中有无HBsAg和HBcAg 表达。HBsAg胞浆弥漫型和胞膜型,以及HBcAg胞浆 型和胞膜型表达提示HBV复制活跃;HBsAg包涵体型 和周边型及HBcAg核型表达则提示肝细胞内存在HBV
• 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可产生HBeAg 阴性变异株
• P基因变异主要见于POL/RT基因片段。在LAM治疗中 ,最常见的是YMDD变异为YIDD或YVDD
• S基因变异可导致隐匿性HBV感染,HBsAg阴性
2019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治疗部分)PPT课件.ppt
3 3
慢性乙型肝炎的总体治疗目标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 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 HCC 及
其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
治疗的总体目标
2005年中国慢乙肝防治指南1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 HBV,减轻 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 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3)
如ALT <2 ×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
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 S2。
(4) 具有(1)并有(2) 或 (3) 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对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
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HBV DNA + + +
ALT
年龄
2 2
慢乙肝防治指南不断更新
美国消化协会治疗规范9 APASL12 AASLD6 美国消化协会治疗规范5 AASLD2 APASL1 EASL4 APASL3 美国消化协会治疗规范11 中国指南15 AASLD AASLD10
14
中国指南8
APASL7
EASL13
2000 2001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 , 10 ( 4):348~357 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 , 27 (1):1-16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版)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1版),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进行了更新。
近4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HBV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更好地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再次更新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CHB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并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CHB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基于相关研究进展和知识更新,现对本指南进行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见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1 术语•慢性HBV感染: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CHB:由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HBV再激活(HBV reactivation):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HBV DNA较基线升高≥2 lgIU/mL,或基线HBV DNA阴性者转为阳性,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
•HBeAg阴转(HBeAg 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 消失。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
•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曾有急性或CHB病史,现为HBsAg持续阴性、抗-HBs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下限、丙氨酸转氨酶(ALT)在正常范围。
慢乙肝防治策略,新指南更积极——《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
文/ 李侗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副主任医师)
2019年底,酝酿已久的《慢性乙型肝
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新
指南”)正式颁布,新指南在乙肝预防和治
疗方面都有变化,尤其是乙肝治疗指征进一
步放宽。
对此,临床医师需要尽快熟悉新的
指南,给患者进行新的疾病宣教,并根据
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和随访策略。
情况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c)应小于7%,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这主要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因为老年人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而一旦发生低血糖,极易诱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甚至有生命危险。
1.身体状况良好,预期寿命20年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流行病学
(一)流行病学
2014年全国乙型肝炎血 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我国一般人群HBsAg携带 率为5-6%。据此推算, 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 约7000万人,其中慢性 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3000万例。
(一)HBV血清学检测 (二)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三)生物化学检查
(一)HBV血清学检测
HBV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 抗-HBc和抗-HBc-IgM。
1、HBsAg阳性表示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其 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康复及接种乙型肝炎 疫苗者。
(二)预防 3、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推荐意见5:鼓励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和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 中或就时,进行HBsAg、抗-HBs、抗-HBc筛查; 对高危人群、孕妇、接受抗肿瘤(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或 免疫抑制剂或直接抗HCV药物治疗者、HIV感染者,筛查 HBsAg、抗-HBs、抗-HBc,对均阴性者,建议接种乙型肝炎 疫苗(B1)。
(二)预防 3、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对已经确定的HBsAg阳性者,应按规定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 告,并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 对其中的易感者 (该三种标志物均阴性者)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 DNA 水平,而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 对慢性HBV感染者及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除不能捐献血液、组织 器官及从事国家明文规定的职业或工种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应定 期进行医学随访。其家庭成员或性伴侣应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l 如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阳性(抗-HBs ≥10mIU/ml) 者,可不进行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 苗,但抗-HBs <10mIU/ml或抗-HBs 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 (20μg),于1个 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20 µg)(A1)。
(二)预防
1、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 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 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 mIU/mL,可给予 加强免疫。
未感染过HBV的妇女在妊娠期间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的; 除按常规程序接种外,加速疫苗接种程序(0、1和2个月程序) 已被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
HBV至少有9 个基因型(A~I),和1种未定基因型(J型)。 我国以B型和C型为主。 HBV基因型与疾病进展和干扰素治疗应答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 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少进展为HCC。 HBeAg阳性患者对IFNα治疗的应答率,B基因型高于C基因型,A基 因型高于D基因型。
(一)自然史
HBV感染的自然史取决于病毒、宿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HBV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 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 感染。
推荐意见1:
l 对HBsAg不详母亲所生的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在 出生后12h内尽早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和HBIG,满 1月龄后,再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 (A1);
l 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HBIG后, 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B1)。
推荐意见2: 对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儿童,应及
时进行补种。第1针与第2针间隔时间应≧28天,第2针与 第3针间隔时间应≧60天(A1)。
推荐意见3: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
(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 针60μg或3针2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 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 答,可再接种1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A1)。
(二)预防 4、切断传播途径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取血针和针灸针等针具), 并严格遵循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预防原则。服务行业所 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具应严格消毒。 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 全套;在性伴侣的健康状况不明时,应使用安全套,以预 防HBV和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对HBsAg阳性的孕妇, 应尽量避免羊膜腔穿刺,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 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HBV属嗜肝DNA 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 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其基因组编码HBsAg、HBcAg、 HBeAg、病毒多聚酶和HBx蛋白。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 65℃10 h、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 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 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的 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 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一)流行病学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 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 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 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 (蚊、 臭虫等) 传播。
固有免疫在HBV感染初期发挥作用,并诱导后续的特异性免疫应 答。慢性HBV感染者的非特异免疫应答受到损伤。机体直接清除病毒 和诱导HBV特异性T细胞功能产生的能力下降,不利于病毒清除。
特异性免疫在HBV清除中起主要作用。慢性感染时,HBV特异性T 细胞易凋亡,寡克隆存在,分泌细胞因子功能和增殖能力显著降低, T细胞功能耗竭,HBV持续复制。
2014年全国1~29岁人群 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 调查结果显示,1~4岁、 5~14岁和15~29岁人群 HBsAg流行率分别为 0.32%、0.94%和4.38% 。
(一)流行病学
HBV主要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粘膜微小创伤)及性接触传播。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和HBV DNA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 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 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和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 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 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并非所有HBV感染者都经过以上4个期。青少年和成年时期感染HBV,多无免 疫耐受期,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
(二)发病机制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HBV不直接杀伤肝细胞,其引起的免疫应答是肝细胞损伤及炎症
发生的主要机制。而炎症反复存在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 甚至肝癌的重要因素。
6. 乙型肝炎康复 (resolved hepatitis B) 7. 病毒学突破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 8. 病毒学复发(Viral relapse) 9. 耐药(Drug resistance)
(一)流行病学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57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 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HCC)。 全球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30%和45%。
近来研究发现,肝细胞膜上的钠离子-牛磺胆酸-协同转运蛋白 (NTCP) 是HBV感染 所需的细胞受体。当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 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 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 抗原。cccDNA半寿 (衰) 期较长,难以从体内彻底清除,对慢性感染起重要作用。
1. 慢性HBV感染 (chronic HBV infection) 2. CHB 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 3. HBV 再激活(HBV reactivation) 4. HBeAg阴转(HBeAg clearance)
5.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
• 联合HBV DNA(<2000IU/mL)和HBsAg(<1000IU/mL)两个指 标能更精确地鉴定出非活动性携带者。
• CHB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其HBsAg下降速度和幅度是不同的 ,HBsAg水平下降速度快、幅度大表示其治疗效果好。
• 治疗结束时HBsAg水平越低,停药后随访的HBsAg清除率越高 ,患者预后越好。
• 因此,在治疗结束时,对于那些HBV DNA 阴转并出现HBeAg 血清转换的患者,如果HBsAg水平下降不明显,可考虑延长 疗程,以进一步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sAg清除率。
• 研究表明,发生HBsAg清除的患者,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 程度显著改善。如果HBsAg清除发生于患者45岁以前,肝 硬化发生之前或不存在丙肝病毒/丁肝病毒共同感染时, 则其临床结果如肝硬化、肝癌及死亡的发生率几乎为0.
(二)预防 2、意外暴露后预防
推荐意见4:意外暴露HBV者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l 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排出伤口中的血液,再对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 然后用消毒液处理(A1)。
l 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丙氨酸转氨酶 (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并在3-6个月后复查(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