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合集下载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 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定劳动关系 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 以规章的形式确认了认定劳动关系的标准:第 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但同时具各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1)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 资格;(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 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 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3)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劳动法
张晓霞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内容提要: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理论基础 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 劳动法的渊源及体系框架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 调整对象
• 一、劳动法的概念 • 国外的不同立法含义: • 德国的学者和专家认为劳动法是与劳动 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 日本劳动法是调整雇佣劳动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这种雇佣关系在目本经济 学中被称为劳资关系,是指劳动者受雇 主雇用,并在其指挥下从事劳动者的被 动性劳动法律关系。
●思考 个体劳动、农民劳动是否属于劳动法意义 上的劳动?
2.劳动关系的含义
• 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主体在实现集体劳动过程 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它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劳动者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与其他劳动者或其他 组织之间产生的关系等; • 另一类是劳动者在实现集体劳动过程中与所在单位之 间发生的关系。这两类劳动关系并不全由劳动法调整,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仅限于后者,亦称狭义的劳 动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用人单位 之间的关系、个体工商户的家庭成员之间基于共同劳 动所发生的关系等,都不是劳动关系,均不由劳动法 调整。 • 因此,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 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劳动法概述

劳动法概述

第七节 劳动法的作用
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 极性 二、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不 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 五、合理解决劳动争议,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第八节 《劳动法》与劳动法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变化要求加 强劳动法学的研究 现阶段我国的劳动关系包括以下几种: 1. 全民所有制单位中的劳动关系; 2. 集体所有制单位中的劳动关系; 3. 劳动者个体所有单位中的劳动关系; 4. 民营企业单位中的劳动关系; 5. 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劳动关 系; 6. 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劳动关系。
第三节 劳动法的渊源
一、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我国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构成全部劳动法律规 范的立法基础。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有关劳动 的基本法
属于这一层次的劳动法的渊源,最重要的是1994年7月5 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 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根据规定,《劳动法》适用于: 1、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指一般雇工在 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和与之形成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 3、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非工勤人员; 4、其他通过劳动合同(包括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 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劳动法》不适用于:1、公务员和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事 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2、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 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3、现役军人;4、家 庭保姆;5、在中国境内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等。
三、国务院制定的劳动行政法规

劳动法的概述

劳动法的概述

第二章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二、我国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劳动自由原则 2、劳动协调原则 3、劳动保障原则
1、劳动自由原则
(1)就劳动者的劳动自由而言,表现在: A、必须肯定和维护劳动者的人格独立 B、必须确认劳动者独立的法律地位 C、最核心的表现是劳动者的就业自由 D、劳动者支配自己劳动报酬的自由和维护
(2)有学者认为,劳动法律体系对劳动立法起“指导” 作用,而不是起约束作用。设计劳动法律体系、对劳动法 律体系如何表述,一般是法学家的事,而不是立法机关开 展立法活动的必经程序。比较常见的表述有:
——按照立法机关(或不同的效力),可以将所有的劳动 法归纳划分为劳动基本法、劳动法律、劳动行政法规、劳 动规章等层次。
(2)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3)是劳动关系附带产 生的关系。
四、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 位
1、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劳动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3、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4、劳动法与公、私法划分 社会法(环境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
五、劳动法的体系
1、劳动法的形式体系 2、劳动法的内容体系
第一章 劳动法的概述
一、 劳动法的概念 二、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三、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四、 劳动法的法律地位 五、 劳动法的体系 六、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一、 劳动法的概念
1、关于劳动法概念的各种认识 2、劳动法的概念 ——广义理解 ——学科角度 3、劳动法的本质 4、劳动法的特征
我国劳动法的形式体系构成
(1)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劳动法》的配套立法 (4)解释、批复、行政解释、复函 (5)地方劳动立法
2、劳动法律体系
(1)有学者认为劳动法律体系是现行劳动法规按照一定 的标准分类组合,形成多层次、内容和谐、结构严密的有 机统一体。大致包括:A.劳动就业法;B.劳动合同法和集 体合同法;C.工资法;D.劳动保护法;E.职业培训法;F. 社会保险法;G.雇员参与管理法;H.工会法;I.涉外劳动 法;J.国际劳动法;K.劳动监察法;L.劳动争议处理法。

《劳动法教案》课件

《劳动法教案》课件

《劳动法教案》课件第一章:劳动法的概述1.1 劳动法的定义解释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强调劳动法的重要性和作用1.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介绍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就业、劳动保护、劳动权益等解释这些原则的意义和应用1.3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说明劳动法适用的对象和范围,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等探讨劳动法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问题第二章:劳动者的权益与义务2.1 劳动者的权益阐述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如劳动条件、工资待遇、工时休息等探讨劳动者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2.2 劳动者的义务介绍劳动者应尽的义务,如履行劳动合同、遵守劳动纪律等分析劳动者不履行义务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2.3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讲解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机制,如劳动争议解决、劳动监察等探讨劳动者如何寻求法律帮助和维权途径第三章: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3.1 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讲解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和要件,如双方意思表示、合同内容等探讨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和方式,如双方协商、法定解除等3.2 劳动争议的产生与解决分析劳动争议的产生原因和常见类型介绍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如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3.3 劳动争议的法律规定阐述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探讨劳动争议解决的注意事项和法律责任第四章: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4.1 劳动保护的基本内容介绍劳动保护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如安全卫生、职业病防治等强调用人单位对劳动保护的责任和义务4.2 劳动条件的基本规定阐述劳动条件的基本内容,如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等分析劳动条件的调整和变更机制4.3 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的法律保障讲解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的法律保障机制,如劳动监察、行政处罚等探讨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的法律责任和追究途径第五章:劳动者的培训与发展5.1 劳动者的培训权利与义务阐述劳动者的培训权利和义务,如参加培训、提升技能等探讨劳动者如何行使培训权利和履行培训义务5.2 劳动者的职业发展介绍劳动者的职业发展机会和途径,如晋升、转岗等分析劳动者职业发展的限制和条件5.3 劳动者的培训与发展政策讲解国家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培训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探讨劳动者如何利用这些政策和措施实现自身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全文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全文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全文解读一、前言在当今社会,劳动法是最基本的劳动法规,它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了劳动关系,同时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资源。

本文将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进行全文解读,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部法律。

二、《劳动法》全文解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关系,调整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评述:本条为《劳动法》的总则,旨在说明《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和意义。

通过完善和调整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关系,可见《劳动法》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而制定的。

第三条:劳动者在受用劳动的报酬时,有权要求用人单位向其支付正当的劳动报酬。

评述:这一条款强调了劳动者的权利,即在享受劳动报酬时,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正当的劳动报酬。

这里所提的“正当的劳动报酬”,不仅包括工资、奖金等直接报酬,还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体现了劳动者的全面权益。

【第二章用人单位】第十条: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按劳动的数量、质量和所从事的工种确定。

评述:这一条规定了用人单位不能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强调了劳动报酬应该按劳动的数量、质量和工种来确定。

这表明了用人单位在支付劳动报酬时应当注重劳动的实际贡献和价值,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在因劳动合同订立、变更、解除关系等活动中,不得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评述:这一条款规定了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订立、变更、解除关系等活动中,不能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体现了用人单位在办理相关事务时应当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权利,规范了用人单位对劳动关系的处理。

【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第十五条: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协议。

劳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未采取书面形式的,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评述:本条规定了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协议,并强调了劳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劳动法

劳动法

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1 劳动法的定义:广义上的劳动法,就我国而言,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及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劳动基本法及与其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子法、行政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

2 劳动法上的劳动,具有下列特征:履行法律义务;基于劳动合同关系;有偿性;职业性;从属性。

3 劳动法的功能: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二、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三、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四、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二、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劳动力所有者),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者)。

2)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隶属关系)和横向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

5)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给付为主要内容。

2、以劳动关系表现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劳动关系划分为标准劳动关系和非标准劳动关系。

3、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公务员等性质的劳动关系仍不属于我国劳动法则调整的范围。

第二节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一、劳动法的起源1 第一部劳动法: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2 现代意义劳动法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工厂立法”二、外国劳动立法概况1 自有资本主义时期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特点:①进一步缩短了劳动时间并扩大了适用范围②增加了改善劳动条件的一些规定③出现了工资保障法律④有了承认工会组织合法地位的法律⑤出现了社会保险法第二节国际劳动立法概况一、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1 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2 伯尔尼国际会议讨论通过了两个公约,即《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做夜工的公约》和《关于使用白磷的公约》二、国际劳工组织1 国际劳工组织与其他劳动组织不同的是一个突出特点是“三方性原则”三方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涉及劳动问题上,劳工代表、雇主代表与政府代表处于平等地位,共同协商作出决定,以协调劳动关系。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2013.8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2013.8
35
第二节
劳动法的地位
36
一、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一)劳动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二)劳动法具有其他法律部门不可取代的 功能和重要性 (三)劳动法具有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传统
37
二、劳动法是一个基本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是直接隶属于宪法的,与民法、 行政法、经济法相平行的一个基本的法律 部门。
31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劳动关系 劳务关系
之间、自然人和法 人之间的关系
主体
关系 适用法律 合同形式
劳动者——用人单位 自然人之间、法人
兼具平等关系和隶属 关系 劳动法 书面形式 地位平等 民法 书面形式、口 头形式 没有相应待遇
32
主体待遇
强制保险等待遇
下列情形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是( ) A.出版社向作者支付稿酬 B.企业支付给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的 劳动报酬 C.甲企业支付给乙企业的零件加工费 D.国家机关支付给公务员的工资
24
不包括以下人员: (1)公务员和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 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 (2)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 经商的农民除外); (3)现役军人; (4)家庭保姆; (5)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建立劳动合同关 系的干部。
25
习题: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 整的劳动关系是( ) 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借款关系 B、某公司向职工集资而发生的关系 C、两企业之间签订劳务输出的合同关 系 D、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服务员产 生的关系
《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 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 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 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劳动法的概述

劳动法的概述

第二节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 法的 适用 范围
空间适用范围 对人适用范围 时间适用范围
1、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
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的地域 范围,而劳动法的地域范围取决于劳动法律规 范文件的制定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 动法律、国务院颁布的劳动行政法规等适用于我国 部区域。
4、劳动关系具有平等关系、从属关系的双重属性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自 愿缔结的,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劳动关系一旦建 立,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成员后就应该听从用人单 位的指挥和调度,因而具有从属关系的性质
(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除劳动关系外,还调整 一些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关系。这些社会关 系本身不是劳动关系,但与劳关系有直接或间 接的联系。一般有如下几方面:
方必然是劳动者;而劳务关系可能有很多方,
可能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个
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可能是个人与公司 之间的关系。
(二)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除提供劳
动之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其
规章制度等;而劳务关系只有劳务服务,用 工方支付报酬,彼此之间在法律上不存在身 份隶属关系,既没有档案需要放在用人单位
向其发放了就业推荐表,鼓励其谋职就业。
此时若再以未领毕业证来否定其劳动者主体 身份,显然是不当缩小了劳动者这一法律概 念的内涵,损害了大学生的合法劳动权利。 而且升海公司实际又与季小莉签订了劳动合 同,其法律行为与大学生未完成学业的勤工 俭学性质不同,应属于就业。综上理由,一、 二审法院在查清主体身份,明确升海公司对 办公室文员一职并无学历要求,且排除了诸 种合同无效情形之后,确认涉案劳动合同完 全符合我国劳动法律的规定,判决季小莉与 升海公司2006年2月27日签订的《劳动合同 协议书书》有效。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四)工人运动的兴起:劳动法 产生的重要推动力
• 18世纪中叶开始,工人自发开始同资产阶 级斗争。 • 斗争形态的演变: • 单个斗争————集体斗争 • 自发斗争————自觉斗争
资料:工人阶级的斗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资料:1802年《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工人对工厂主的斗争从 自发到自觉,并进而发展至工人运动,英国政府 开始从制定法入手,针对童工和女工等弱势劳动 者,制定一些“人道”性的保护法律。 • 1802年英国通过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该法 规定禁止工厂使用9岁以下的学徒,且18岁以下 的学徒的劳动时间为每日不超过12小时并禁止学 徒在夜间劳动。 • 该法一改过去倾斜于资本的立场,为保护工人利 益而知道那个,被认为是现代劳动法诞生的标志。
1、“劳工法规”调整阶段(原 始积累时期)——前劳动法阶段
• (1)它以国家手段强迫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到资本家的 工厂做工 • 英国亨利八世时期立法规定:发现流浪者对其进 行鞭打;如再度流浪,除了鞭打还要割掉半只耳朵;三 度流浪就要当作重罪犯人或社会犯人被处死。 • (2)它规定工时下限和工资上限,强化雇佣剥削。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的《学徒法》规定,在法定限额 以上支付工资者要受到处罚(判监10日),而对取得 这笔工资者的处罚更严厉(判监22日)。
身份到契约(形式上平等) 实质上的不平等(个体之新身份) 国家干预(私法公法化) 劳动法产生
(三)工业革命:社会关系的转变
• 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革命,也是社会关系革命。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的 基本生产组织由农业时代的“家庭”转变为工 业社会的“工厂”。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 本金为了实现机器大生产,需要大量的雇佣劳 动力;而大量失地农民和破产手工业者为了生 存,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于是,劳动力的 所有者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之间形成了大量劳 动力的买卖关系,从而具备了劳动法产生的社 会基础。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

劳动法重点第一章劳动法基本理论( 1 )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广义)劳动法是指由国家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 1994 年 7 月 5 号通过并于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狭义)( 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实现其经济利益的社会关系。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基于劳动关系,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介入其中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主要为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关系。

此外,这些关系还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而形成的社会保障关系。

劳动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参加社会劳动并按照其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入的权利。

其核心内容包括自主择业权、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职业培训权和职业保障权 6 个方面。

劳动权即生存权,公民需要通过劳动建立社会关系和获取报酬;劳动权即就业权,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公民具有得到职业培训和工作岗位的权利;劳动权即保障权,公民需要持续收入和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用人单位提前通知或者额外支付解除、经济性裁员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 1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 2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 3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的。

( 4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劳动法教程-总论

劳动法教程-总论

二、劳动法的属性 指按照法律部门的分类学说和划分标准, 指按照法律部门的分类学说和划分标准,对劳动 法进行定位。 法进行定位。 理论界大致有如下几种看法: 理论界大致有如下几种看法: 1、公法说 公法说 2、私法说 私法说 3、公法、私法混合说(二元说) 公法、 公法 私法混合说(二元说) 4、第三法域说(社会法法域) 第三法域说( 第三法域说 社会法法域)
四、劳工基本权 劳工(劳动) 劳工(劳动)基本权是劳工权利体系的核心与基 通常决定劳动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劳动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及劳动法 础,通常决定劳动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及劳动法 的宗旨和任务。 的宗旨和任务。 有关劳工基本权的规定一般出现在重要的基础性 法律文件或主干劳动法文件中。 法律文件或主干劳动法文件中。较重要的劳工基 本权有: 本权有: 1、劳工结社权、集体协商权、集体行动权(劳 劳工结社权、 劳工结社权 集体协商权、集体行动权( 工三权) 工三权) 2、平等就业权、同工同酬权、禁止使用童工和 平等就业权、 平等就业权 同工同酬权、 废除强迫劳动等。 废除强迫劳动等。 3、我国宪法中的公民劳动权、劳动者的休息权 我国宪法中的公民劳动权、 我国宪法中的公民劳动权 等。
三、自由协商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原则 有鉴于劳动关系双方实际地位的天然不平等给 契约自由带来的负面效应, 契约自由带来的负面效应,通过国家干预对契 约自由施以一定程度的限制, 约自由施以一定程度的限制,以便尽可能实现平 等协商。 等协商。 四、个别协商与集体协商相结合原则 指劳动关系由个别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共同规 制的格局, 制的格局,是平衡当事人双方地位的另一有效 措施。 措施。 五、三方机制原则 指在调整劳动关系时政府、企业、 指在调整劳动关系时政府、企业、工会之间协 调利益关系的机制。 调利益关系的机制。

劳动法课件,第一-四章(概述、历史、法律关系、主体)

劳动法课件,第一-四章(概述、历史、法律关系、主体)

(3)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志 当事人之间是否形成劳动关系,直接关系到是 否适用劳动法调整的问题,因此劳动关系的认定 具有重要意义。 ▲实质标志: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 者建立劳动关系。 注意:《劳动合同法》第7条、《关于确定劳动 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形式标志 认定劳动关系,有形式标志一般依形式标志; 无形式标志或者形式标志与实质标志不一致,依 实质标志。
3.特征:
(1)该类关系当事人一般有一方是劳动者或用人单
位,另一方是劳动关系相关人,或者双方均为劳动关系
相关人或用人单位。
(2)它的目的是实现劳动关系。 4.类型 (1)劳动行政关系;(2)劳动服务关系; (3)劳动团体关系;(4)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
5.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劳-劳”视角和“雇-雇”
(2)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是指雇主与雇员约定在一定期限内雇员向雇 主提供劳务并由雇主给付报酬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实际生活中常见的这类雇佣形式有:家庭雇佣保姆,车 主雇人开车,雇请钟点工等等。 联系: ①二者规范的对象均为劳务的给付和劳务的受领, ②二者的特征也有重合之处,如均强调用工主体对工 作人员的支配权,工作人员都是为雇主或用人单位的利
益而工作。
区别:
①二者受国家干预程度不同; ②发生纠纷时适用法律不同; ③二者所涉及的主体不同(但实践中存在认定方 面的困难与争议):按照《劳动法》及其解释规定,用人
单位具有营业执照或依法履行了登记、备案手续的,则属于劳 动关系的范畴,反之,则属于雇佣关系。而《工伤保险条例》 第63条扩大了用人单位的外延,将无营业执照未经依法登记、 备案的单位及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也 纳入了劳动关系的范畴。
5.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雇佣关系 (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劳务关系主要包括加工承揽关系、运输关系、保管 关系、建设工程承包关系、委托关系等,属于民事关 系,由民法调整。 联系:一方提供劳动力给他方使用,他方支付劳 动报酬。 区别: ①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 ②劳动过程关注点与要求不同; ③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主体不同; ④劳动报酬支付方式不同。

劳动法笔记(自己整理)

劳动法笔记(自己整理)

劳动法笔记(自己整理)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狭义的理解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的理解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劳动法的解释的共同点:(1)、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是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部门。

(2)劳动法与工厂立法有密切关系,是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形成。

(3)劳动法还要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现代劳动法的起源:1802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一部工厂立法。

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⑴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要素: A主体:a 劳动者:是指依照劳动法律好劳动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获取相应报酬的自然人。

劳动者的资格条件:① 年龄:16-18 不能从事有毒有害的工种16 最低劳动年龄 (童工<16 未成年工:16-18 未成年人:<18)②劳动能力:与特定工种相符合的能力条件。

③要有基本的行为能力(实习生不是劳动者)b 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人资格,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单位。

用人单位的类型:劳动者的范围① 企业排除:公务员(不适用劳动法)适用公务员法② 事业单位农村劳动者(纯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③ 国家机关家庭保姆④ 社会团体现役军人⑤ 个体经济组织享有外交特权好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B 客体:劳动行为⑵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①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②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③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④工会组织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⑤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检查而发生的关系。

人民大2024劳动法(第二版) 教学课件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人民大2024劳动法(第二版) 教学课件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三节 劳动法的法律地位
四、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经济法诞生于19世纪末,以反垄断法的出现为标志,是一个产生较晚的法律部门。劳动法 诞生于19世纪初的“工厂立法”。与民法、刑法等历史悠久的法律部门相比,劳动法诞生、成 长的历史也比较晚,若与经济法相比,劳动法的诞生则早了将近一个世纪。劳动法的产生源于职 业劳动关系的普遍化;经济法的出现则源于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常态化。劳动法与经济 法的关系,就联系(相同点)而言,都是具有现代性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在功能和机理上都具有弥补 民商立法对新型社会关系调整功能不足的特点。就区别而言,经济法调整的是政府与市场主体 之间围绕生产和经营所产生的规制与调控关系,这是一种外部关系,其调整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 秩序化,实现经济生活在自由和秩序协调基础上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作为劳动法主要调整对象 的职业劳动关系,是一种单位内部关系,是组织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劳动给付关系,调整的目标是实 现劳动与资本的结合(联姻)、协调、共进和劳动者利益之维护。
总则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第三节 劳动法的法律地位 第四节 劳动法的体系 第五节 劳动法与劳动伦理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分类
一、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 和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法律部门。 (一)国外关于劳动法概念的见解 通过考察国外关于劳动法的各种认识和见解,可得出以下结论: (1)劳动法诞生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时期并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其规制对象。 (2)劳动法起源于工厂法,脱胎于市民法(民法)并超越和发展了市民法。 (3)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为使命,以确保劳动者生存利益不受侵犯为理念。 (二)我国学界对劳动法概念的认识 (1)所谓劳动,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针对特定对象所从事的肉体或精神的活动 。 (2)劳动法的定义中涵盖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但对于反映劳动法部门法精神(部门 法品格)的法理念并未加以明示 (3)“法律规范的总和”这种属概念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可以包含诸如民法、行政法, 甚至是刑法之中的有关劳动问题的立法规范。

劳动法概述考试习题集及答案

劳动法概述考试习题集及答案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是()。

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B.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C.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D.劳动法律关系变化的原因【答案:C】2.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

A.用人单位B.事业单位C.企业D.团体【答案:A】3.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于()。

A.14周岁B.15周岁C.16周岁D.18周岁【答案:C】4.我国劳动法采()形式。

A.成文法B.判例法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D.判例法为辅,成文法为主5.我国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的未成年人。

A.14周岁B.15周岁C.16周岁D.18周岁【答案:C】6.下列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是()A.某公司与其职工因支付加班费用问题而发生的关系B.某私营企业与职工因培训而发生的关系C.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D.劳动监察大队执法人员查处某建筑公司雇佣童工的关系【答案:C】7.在我国,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是()A.国家机关B.社会团体法人C.其他非法人组织D.企业法人【答案:B】8.下列项目中,存在劳动关系的是()A.领取矿山井下津贴B.签订集体合同C.劳动争议仲裁D.劳动检查9.劳动标准制度规定劳动关系当事人不能约定()劳动标准的劳动条件A.高于B.低于C.平行于D.两者之间没有关系【答案:B】10.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A.一个B.一个或一个以上C.仅限两个D.以上都不对【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不属于劳动法适用范围的有()A.律师事务所文员B.现役军人C.农业劳动者D.与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人【答案:BC】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A.所有与劳动有关系的社会关系B.劳动关系C.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D.由各种劳动关系而发生的关系【答案:BC】3.下列人员中不适用劳动法的是()A.农村农业劳动者B.家庭保姆C.现役军人D.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答案:BC】4.以下哪些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A.社会救济B.集体合同争议C.军人优抚D.公共福利【答案:ACD】5.劳动法学中的法律关系包括()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行政法律关系【答案:ABC】6.劳动法律关系应当续延的情形有()A.劳动合同依法续订B.内部承包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C.职工被劳动教养期间,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D.职工在医疗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答案:ABD】7.属于劳动法律关系暂停的是()A.停薪留职B.停产息工C.职工自费出国留学D.借调职工【答案:ABD】8.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A.可以是事件B.可以是一方的违法行为C.一般是合法的双方行为D.可以是行为和事件同时发生【答案:BCD】9.劳动行政相对人包括()A.职业介绍机构B.劳动者C.工会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答案:ABC】10.下列劳动法律事实中,可以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终止的是()A.企业被依法撤销B.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C.用人单位辞退职工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裁决解除劳动合同【答案:ABCD】11.根据劳动法规定,以下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用人单位是()A.新星歌舞团B.河南某杂技团C.西部边远地区某企业D.国家体操队;【答案:ABD】12.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童工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处以()A.罚款;B.责令改正C.吊销营业执照;D.警告【答案:AB】三、判断题1、劳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劳动法的地位与基本原则
一、劳动法的地位
(一)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劳动法作为近现代发展起来的 法律部门,已脱离了公法和私法的二元格局,创造出一个公法、私 法性质兼而有之的法的领域——社会法。 1、劳动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即劳动关系极其附随关系。
2、在调整重心上,是平等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突出重点保护。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概念与调整对象 第二节 劳动法的渊源、内容 第三节 劳动法的地位及基本原则 第四节 劳动法与其他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概念与调整对象
一、劳动法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 系的一些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部门。 劳动法与工厂法有密切关系,是由工厂法逐步发展 而形成的。 劳动法不仅调整劳动关系而且还要调整与劳动关系 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
二、劳动法的内容
(一)就业制度 (二)劳动合同制度(订立、履行、变更、解除) (三)工会与集体协商的集体合同制度 (四)工资制度 (五)工时制度(工作时间制度;休息、休假制度) (六)职业安全卫生制度 (七)女职工与未成年工保护制度 (八)职业培训(教育)制度 (九)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 (十)劳动争议处理 (十一)劳动监察检查制度 (十二)法律责任制度
半小时提及10多次,“就业”在总理心中有多重?
发布日期:2016-08-25 来源:中国政府网
虽然只停留了半个多小时,却至少10多次提及‚就 业‛。这是8月23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江 西南昌中航长江设计师创意产业园考察的情形。
就业在总理心中有多重?如果把时间的纬度拉长, 就会发现在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 一词分别出现了29次、23次和25次。李克强总理反 复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经济的 ‘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
书目:
1、刘金祥、郭文龙、李磊著:《劳动法案件精解—案
例教学与应用》,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刘金祥、郭文龙、李磊著:《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案 件精解――以劳动合同法为考察重心》,华东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董保华主编:《名案背后的劳动法思考》 4、董保华著:《劳动合同立法的争鸣与思考》
3、在设定权利义务上,通过立法确立劳动基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 来加以具体化。
4、在责任追究上,通过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方式来保护合法权益。
二、基本原则
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倾斜保护 劳动合同自由与政府适度干预相结合
自由是个伟大的字眼,但正是在工业自由的旗帜下 进行过最有掠夺性的战争,在劳动自由的旗帜下掠夺 过劳动者。——列宁
现行主要的劳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 文件名称:
• • • • •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制定,2009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制定,2012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2008年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08.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7年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0年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01年制定,2011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制定,2014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1992年制定,2001年第一次修正,2009年第二次修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二)、 (三)、(四)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内容:权利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
客体:
问题:王某、张某、李某和赵某大学毕业 后,分别到不同的单位就业,其中,王某应征
入伍到某部队任职,张某与房地产公司签订了
劳动合同,李某通过公务员考试到省交通厅任
职,赵某到一所学校当了老师。
当王某、张某、李某和赵某与各自单位发
三、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
法律调整的依据不 同 劳 动 法 律 关 系 民 事 法 律 关 系 社会法 调整的主体 不同 用人单位及 劳动者 隶属关系方面 的不同 劳动者是雇主 劳动组织的成 员 争议处理程序 的不同 一裁两审
民法
主体类型较 多
劳务提供者不 是劳务接受者 的组织成员
仲裁不是必经的 前置程序
内容不同
法定权利义务 双方 必须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使用劳动 力、形成劳动力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联系: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存在的基础
32
《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5〕12号)
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 劳动关系成立。 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劳动法律关系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 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二、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 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 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 招聘 “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广义的劳动法
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 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以劳动法命名的法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狭义的劳动法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一)劳动关系 ——主要调整对象 1、劳动法中“劳动” 的含义
问题:是不是只要提供劳动了,就属于劳 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呢?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 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 道的。——马克思
劳动分为: 无报酬的劳动 有报酬的劳动
一般认为:劳动法上的劳动专指基于契约 上的义务在从属的关系中所为的有偿的职 业性劳动。不包括义务性劳动、慈善性劳 动、家务劳动等。
2、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之间在劳动过程中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 过程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以改造劳动 对象,达到预期结果。
第四节 劳动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与民法关系: (一)联系:在历史渊源上,劳动法缘起于民法; 签订合同时主体地位平等。
(二)区别 1、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 2、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 3、调整的方法和原则不同 4、纠纷解决程序不同
二、与经济法关系
(一)联系
1、有共同的现实背景和社会基础,即都是在
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授课大纲
• • • • • • • • • •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第二章:劳动就业法律制度 第三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第四章:集体合同法律制度 第五章: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法律制度 第六章:工资法律制度 第七章:劳动保护法律制度 第八章:劳动监察法律制度 第九章: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 第十章: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衡量‚密切联系‛的标准:(1)是产生劳动关系的前提;(2) 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3)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的渊源、内容及适用范围
一、劳动法的渊源 宪法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有关劳动的基本法及其 配套法 国务院制定的劳动行政法规 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劳动规章 地方性劳动法规 我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劳动公约 和建议书 规范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
劳动力 所有者 劳动关系
生产资料占有者 (劳动力使用者)
劳动力
生产 资料
(2)特征 产生于劳动过程中 主体的特定性——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兼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内容的双重性——兼有人身性和财产性 对抗与非对抗
3、判断一种社会Βιβλιοθήκη 系是否是劳动关系的 标准(1)从目的看,从用人单位角度而言,是生产、经营、流 通、服务等需要;从劳动者角度而言,是实现生存发展的 需要。 (2)从实质看,是一种内部关系,是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 劳动安排。
2
参考资料
网站:
•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 • 2、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网/ • 3、中国劳动争议网 • • 4、劳动仲裁诉讼网 • / • 5、中国劳动法律网 • • 6、中国劳动保障报 • • 7、法律图书馆(特色:法律规定齐全) •
生工资待遇争议时,能否受到我国劳动法的保
护?为什么?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 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1)达到法定劳动年龄 一般情况下最低劳动年龄:16周岁 特殊情况下:可以不满十六周岁,但仅限于文
报纸杂志:
《中国劳动保障报》
《中国劳动》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 劳动法》
视频播放 甘肃:兰州交大博文学院 女教师患癌被学校开除事件
兰州交大博文学院女教师患癌被学校 开除事件的思考
1、本事件中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争议属于什么性质? 2、处理这类争议的法律程序是怎样的? 3、学校存在哪些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学习《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对每个 人都有好处
对职场人士
对企业HR管理人员
对创业者
对自由职业者
对大学生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 杂、非常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 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 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 三个方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 第二个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会造成企业用工不足; 第三个方面,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 加,这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