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复习

合集下载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一、名词解释1.损害作用:指使机体的正常生长形态、生长发育过程收到严重影响,寿命缩短,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维持稳态能力下降,对某些其他环境因素不利的影响的易感性增高的作用。

非损害作用:指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某种生理功能容量的降低,也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的作用。

2.毒效应谱:毒效应的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的谱图。

3.靶器官: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4.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5.基因突变:一个或几个DNA碱基对的改变。

6.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7.阈剂量:即最小有作用剂量。

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是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8.毒作用:又称毒效应,是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9.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剂量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包括急性中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

10.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合物的总量。

11.变异:物种的个体和各代之间出现的种种不同程度的差异。

12.Ⅰ相反应:指机体内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13.Ⅱ相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是毒物原有的功能基因或由Ⅰ相反应引入的功能基因与内源性辅因子反应。

14.突变: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变异。

15.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个群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16.危险性:表示外源化学物质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食品毒理学复习整理大全

食品毒理学复习整理大全

.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

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按致癌作用证据分类:1.对人类是致癌物。

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或者对人类的致癌性的证据尚不充分,但对实验动物的致癌性证据充足并且具有可能通过相关致癌机制对人体发挥的强有力证据2.对人类是很可能或者可能致癌物,分两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充分,或者反过来。

3.对人类致癌性尚不能明确:对人致癌性证据不充分对实验动物也不充分。

对人致癌性证据不充分对实验动物充分,但有强力证据证明动物致癌不适用人体4.对人可能是非致癌物:证据表明对人和动物不是致癌性。

化学致癌的三大阶段1.引发阶段:化学致癌物本身或者其活性代谢物作用于DNA,诱发细胞突变的过程,可能涉及原癌基因的活性和抑癌基因的活性。

特点:不可逆但可以累积。

2.促长阶段: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者良性肿瘤的过程。

特点:历时较早,早期有可逆性,晚期为不可逆。

3.进展阶段:从引发细胞群转变成恶性肿瘤的过程。

特点:肿瘤获得生长加快,侵袭,转移和抗药性特征,肿瘤染色体发生断裂,短片是易位和和非整倍体。

Ames实验的原理利用是否能引起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性菌株的回复突变,来判断化学物是否诱变剂和致癌剂,并能区别突变的类型。

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营养缺陷性菌株不能合成组氨酸,故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仅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菌生长。

假如有致突变物的存在,则营养缺陷性的细菌回复突变成原养性,因而能生长形成菌落。

据此判断是否为致突变物。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实验在加如和不加入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使细胞暴露于受试物一段时间,然后将细胞再传代培养,突变细胞在含有6-硫代鸟嘌呤或三氟胸苷的选择性培养液中能继续分裂并行成集落。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引起机体某种有害反应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通常采用mg/kg体重。

靶器官:脑是甲基汞的靶器官,肾脏是镉的靶器官。

剂量-反应曲线对称S形曲线S形曲线非对称S形曲线1.直线2.抛物线3.U型曲线表示毒性常用指标致死剂量LD100LD50LD01LD0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最大无作用剂量和LD50是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安全限值每日容许摄人量(ADI):指每个人终生每天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可测知的不良影响的剂量。

最高容许浓度(MAC)阈限量(TLV)参考剂量(RfD) :指一种日平均剂量和估计值。

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身暴露于该水平时,预期在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性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很低,在实际上是不可检出的。

第二章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机体对化学物质的处置可以简单地分成相互有关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四个过程,其中: 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生物转运的主要方式 主动转运 简单扩散 生物转运 被动转运易化扩散滤过 胞吞 膜动转运 胞吐 第三章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1.毒物因素 2.环境因素 3.机体因素 4.联合作用 毒物因素 化 学 结 构 理 化 特 性 不 纯 物 含 量 毒 物 的生物学活性 化学物的稳定性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有流行病学调查、限定人体试验、体内试验、体外试验。

动物实验整体动物实验(in vivo) 体外实验 (in vitro) 一般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试验 微生物试验 哺乳动物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致突变 致癌 致畸 致突变 器官水平 组织水平 细胞水平 亚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食品毒理学试验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种。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1、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主要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化学物的性质、来源、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2、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手段和技术支撑。

(1)、危害识别;(2)、危害特征描述;(3)、暴露评估;(4)、危险性特征描述。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4、毒性: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的相对能力。

5、影响毒性的主要因素:(1)、毒物剂量;(2)、接触途径;(3)、接触期限;(4)、接触频率;(5)、吸收速率;(6)、毒物的化学结构和选择毒性。

6、选择毒性: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的现象。

受到损害作用的生物或器官成为靶生物或靶器官。

7、分子结构对化学物毒性的影响:(1)、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卤原子多的化学分子毒性强;(2)、基团的电荷性与毒性的关系:含电负性基团的化学分子毒性强;(3)、光学异构体毒性的关系:左旋吗啡对机体有作用,右旋吗啡对机体无效。

8、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毒效应谱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9、急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该值越大说明毒物引起急性致死中毒的的危险性越小。

10、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11、影响化学毒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胃肠道腔内pH ;(2)化学毒物的pKa ;(3)化学毒物的脂溶性;(4)胃肠道充盈程度;(5)胃肠道蠕动情况;(6)某些特殊生理状况。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第一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毒作用及相关概念1.什么是毒物?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的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2.毒物的分类?毒物可按其作用、化学性质、用途和分布范围进行分类。

(1)按作用可分类为:腐蚀毒、实质毒、精神毒、血液毒、酶系毒。

(2)按化学性质可分类为:挥发性毒物、非挥发性毒物、金属毒物、阴离子毒物、其他毒物。

3.什么是毒性?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4.物质毒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化学结构5.经不同途径产生毒性作用的速度和递降顺序为?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

经肺吸入染毒近似于静脉注射6.外源化学物对机体存在选择毒性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请讲述。

(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

(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

(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

7.什么是毒作用?毒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作用又称毒效应,是化学毒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称不良效应或有害反应。

8.什么是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物可能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的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

9.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分类?1.速发作用和迟发作用速发作用指某些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

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毒物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

2.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局部作用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作用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至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完整版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完整版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食品毒理学复习题一、填空1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无严格的(界限),(条件)。

(计量)的不同二者可相互转化。

2 毒物按其用途和分布可分为(8)种。

3 急性毒物实验为1次或24小时对实验动物(高)计量染毒。

4 积蓄性的大小决定与化学物(进入机体)的速度与其从机体内(消除)速度的比较5外源化学物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原料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6 食品毒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特别应阐明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7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

(游离的动物内脏),(组织),(细胞)进行8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为教长时间对动物反复多次(低)计量染毒9毒性物质按其(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环境、食品有毒成分、农用、医用毒性物质。

10“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计量)决定他是毒物还是药物。

11多数外源化合物的急性染毒与教长时间染毒的毒性表现不同,一般前者(迅速而剧烈),后者则(相对平缓)12外源化学物既包括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也包括(毒性很小)通常不称为毒物的化学物,以及有潜在有益作用的化学物13毒性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受其伤害。

14危害性用来(定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15化学致癌物为凡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

16环境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存在,有自然和人类两大因素。

其中,无机环境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食品产地的(地质地理)条件所左右。

但是更为普遍的污染原则主要是工业,采矿,能源,交通,城市排污及农业生产等带来的。

17各种类型的致癌物都可以与DNA作用,产生(碱基损伤),链断裂,链铰联等不同形式的损伤。

18在一定条件下,较小(计量)既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映的外源化合物称为毒物19直接致癌物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癌二、名词解释1 生物半衰期:某一物质在一定生物系统内由于代谢,排泄,灭活声生物过程而减少一半的时间。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得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得不良作用于可能得有益作用与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得安全限量与评定食品安全性得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得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得生物学作用得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得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得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得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得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得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得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得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得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得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得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得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得毒物得数量,它就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得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得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得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就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得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得试验方法与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得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得距离,它就是一种根据毒性与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得常用指标。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poison)。

毒物及其分类按毒物用途和分布范围分为:①工业化学品:如生产原料、辅料、中间体等;②食品添加剂:如食用色素、香精、防腐剂等;③日常化学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④农用化学品:如化肥、杀虫剂等;⑤医用化学品:如药物、消杀剂等;⑥环境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中的各种学物质等;⑦生物毒素:如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等;⑧军事毒物: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⑨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元素等。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大的剂量,才呈现毒性。

但是一个物质的“有毒”与“无毒”,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影响毒性的因素:①剂量;②接触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③接触期限、接触速率和接触频率;接触期限①急性毒性试验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②亚急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③亚慢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至3个月的重复染毒④慢性毒性试验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化学物质的毒作用又称为毒效应。

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是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作用的分类:①速发或迟发性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②迟发性毒作用: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食品毒理学是研究(D)的一门科学A.食品中微生物毒素的产生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B.食品中功能性成分作用机制从而保护人类健康C.食品中多环芳烃毒作用机制及其防护措施D.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的不良作用及机制,并确定其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2、机制毒理学关注的是(D)A.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B.分子病理学C.毒性鉴定D.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毒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3、管理毒理学主要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B)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A.遗传毒理学试验B.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C.流行病学调查D.人体观察4、公元前2650年所著的( A )成为大多数中医药著作的基础。

A.《黄帝内经》B.《皇帝内经》C.《炎帝外经》D.《皇帝外经》5、食品毒理学原是(D)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现代食品毒理学的先驱和倡导者。

A.WTO、FAO和FDAB.物理学和食品卫生学C.药理学和食品工艺学D.毒理学和食品卫生学6、神农被誉为(B),公元前2735年,编辑完成了40卷“本草”典籍,其中包括(D)365种以及药物265种。

A.金属毒物、植物毒物、矿物毒物B.中医、草药和农业之父C.现代毒理学之父D.有毒植物目录、有药用价值的植物7、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 他强调了(A)的重要性,并认为过多过少的饮食同样有害,健康是体液平衡的结果,( C )均能影响健康。

A.营养/饮食B.天气、四季、动物、植物等环境因素C.空气、水、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D.运动饮食8、Mithridates米塔拉达梯六世(公元前131~前63)可能是系统研究(C)的第一人,因而被认为是( D )创始人A.人体试验B.法医毒理学C.人体毒物D.临床毒理学9、医学教授Pertus(1250~1316) ——( B )书中将毒物分为(D)三大类,并列出了所有已知毒物的中毒症状和治疗方法。

《食品毒理学》复习纲要

《食品毒理学》复习纲要

《食品毒理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述★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的三大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描述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为:利用毒理学的原理及方法,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对其毒性进行描述及鉴定,主要内容为毒性鉴定(Toxicity Testing)。

★机制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为:采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方法手段,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上对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

★管理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为: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化妆品、健康相关产品等进入市场后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第二节毒理学简史毒理学发展的特点: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试验、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从为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

★“3R”法内容: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 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替代法包括人和哺乳动物组织细胞培养、细菌培养、特定动物器官、转基因动物、非生物人工系统或计算机分析程序等。

★食品毒理学( 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作用: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目的。

食品毒理学 复习汇总

食品毒理学 复习汇总

毒理学复习提纲整理1.名词解释食品毒理学:是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外源化学物:存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衍生毒物: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或潜在的有毒物质。

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质改变的过程。

生物转运:毒物动力学中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量改变的过程。

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排泄:指外源化学物被排出机体外的过程。

分布: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毒物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代谢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Ⅰ相反应: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Ⅱ相反应: 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首过效应:外源化学物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毒效应谱:化学物质对机体引起的毒性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

血管活性胺:对动物血管系统有明显的影响的外源多胺。

(机体)防御功能:机体固有的抵抗内外致病因子侵害的功能。

自身免疫:对自身构成成分引起免疫反应的现象。

碱基类似物:其分子结构和DNA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的一种化学物质。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1. 有毒有害物质可分为几大类?• 2. 食品中毒物的主要来源和途径。

P5• 3. 预防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

P7•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 1. 毒力• 2. 剂量• 3. 毒作用• 4. 效应与反应• 5. 损害与非损害作用• 6. 剂量反应关系•7. S曲线三转换•8.LD50•9.LD0•10. NOEL•11. ADI•12. MRL•13. RfD•14. BMD•15. 休药期•16. 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ch)的概念及意义•17. 反映毒性的最敏感指标是什么?为什么?•18. 造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常见因素•19. 安全性•20. 安全性评价•21. 危险度评估•22. 可接受危险度•23. 风险管理•第三章毒物的体内过程• 1.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的概念。

• 2.毒物及营养物质在体内运转方式的一般特点。

• 3.毒物在消化道内吸收的影响因素。

• 4.毒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

• 5.毒物经肾排泄的影响因素。

• 6.肝微粒体氧化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毒物在体内水解反应和结合反应的生理意义。

•8.毒物在体内发生结合反应的类型和条件。

•9.概述影响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因素。

•第四章毒物代谢动力学• 1. 何谓一室模型?何谓二室模型?• 2. 何谓中央室?何谓周边室?• 3. 何谓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的生理意义?• 4. 无吸收一室模型血药浓度经时过程的基本公式?•5. T1/2、AUC、V、K、CLB、Tp、Cp的计算公式。

• 6. 无吸收因素一级速率常数k和初始浓度C0的计算方法•7. 一级吸收一室模型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8. 残数法求算毒物动力学参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9. 简述作图法确定房室模型。

•10. 简述C-t曲线契合度检验的方法。

•第五章化学物质的毒理机制• 1. 钙稳态失调与细胞损伤的关系。

• 2. 简述自由基的产生和自由基的特点。

食品毒理学课程小结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课程小结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课程小结复习题第一篇:食品毒理学课程小结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的研究内容2.外源性化学物包括3.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和最终目标4.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5.食品被污染的主要途径和预防措施第二章基本概念 1.毒物、中毒2.毒素、毒素的种类包括哪些3.毒性、剂量4.毒作用的特点:速发作用和迟发作用、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可逆作用和不可逆作用5.毒作用的描述:效应和反应、毒效应谱6.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7.联合毒性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加强作用 8.毒作用的靶器官9.生物标志物的分类: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生物标志物 10.剂量-反应和剂量-效应的概念,有何意义?11.剂量-反应和剂量-效应的关系曲线类型包括哪些,那种曲线类型最常见?12.毒性表示方法当中的致死剂量绝对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最小致死剂量、最大耐受剂量13.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毒),表示方法,英文缩写 14.急性毒作用带和慢性毒作用带和计算公式,反映数据的意义?15.残留限量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最高允许残留量参考剂量休药期16.三致物指的是什么?食品中常见致癌物17.致敏物,免疫抑制作用第三章毒物的体内过程1.毒物在体内分为哪些过程?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有何区别?2.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3.毒物的跨膜运转包括哪些方式?那种方式最常见?4.毒物的吸收途径包括哪些?消化道吸收的影响因素?呼吸道吸收的影响因素?皮肤吸收的影响因素?5.什么是分布?贮存库血液中的分布特点?组织中的分布特点?6.毒物的排泄排泄途径包括哪些?7.毒物的生物转化包括哪些阶段和化学反应?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反应有何特点?8.氧化分为哪两种?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的氧化反应有哪些? 9.结合反应包括哪些反应? 10.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第五章化学物质的毒理机制1.化学物质扰乱正常的代谢包括哪些方面?2.细胞膜损伤的分子机制包括?3.钙稳态钙稳态失调4.自由基活性氧系统(氧自由基以及消除自由基),脂质过氧化,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伤作用?5.DNA的损伤包括哪些方面?DNA的修复机制包括哪些?6.基因突变突变体野生型基因基因突变包括哪些类型? 7.致癌的分子机制?8.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毒性的关系?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1.一般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类?2.急性毒性试验的概念观察内容和观察时间3.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4.毒理学实验当中对于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5.染毒方法有哪些不同途径的吸收速度快慢6.急性毒性实验的剂量设计和分组要求?LD50有哪几种计算方法?7.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内容?8.食品毒理学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分级?急性毒性试验的评价?9.亚慢性毒性试验概念试验期多长 10.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11.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对于实验动物的年龄有何不同?12.亚慢性毒性试验剂量设计和分组有何要求?13.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脏器系数14.蓄积毒性物质蓄积功能蓄积产生的原因? 15.蓄积毒性试验进行的目的? 16.蓄积系数蓄积系数分级17.生物半减期蓄积极限经过几个半减期到达蓄积极限18.慢性毒性试验概念试验期限?19.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20.动物年龄要求?21.慢性毒性试验剂量设计和分组? 22.慢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第七章特殊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1.生殖毒性发育毒性概念2.生殖毒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试验目的?3.生殖毒性试验方法包括哪几种?4.生殖毒性试验实验动物要求和剂量分组的要求?5.生殖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6.发育毒性试验研究内容和主要目的主要是致畸试验7.畸形致畸性变异8.发育毒性的表现?9.了解发育毒性试验的三阶段试验10.发育毒性试验对于实验动物分组和剂量的要求,以及观察指标的要求? 11.致畸指数致畸物以及发育毒性作用物危险度评定11.突变自发突变诱发突变致突变物或诱变剂12.突变类型染色体畸变的类型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类型13.致突变试验的目的简述8种以上的致突变试验,和遗传学作用终点14.Ames试验微核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精子畸形试验15.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物致癌物的分类 16.致癌作用的发生过程17.致癌试验设计包括哪些哺乳动物致癌试验有哪些试验方法?第九章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1.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概念2.食品毒理学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内容(项目)和目的?3.毒性试验的选用原则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结果判定5.GLP和内容?第二篇:毒理学复习题毒理学一、名词解释1、自由基: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食品毒理学 复习提纲

食品毒理学 复习提纲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物; 毒物; 毒性; 毒性; 选择毒性; 选择毒性; 靶器官; 靶器官; 剂量; 剂量; 剂量-反应; 剂量-反应; LD50及其生物学意义; 及其生物学意义; 阈剂量; 阈剂量; 毒作用带的意义; 毒作用带的意义; 毒理学实验常用的方法; 毒理学实验常用的方法; 毒理学研究史上的关键人物
第四章 毒 性 机 制
终毒物; 终毒物; 自由基及类型; 自由基及类型;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 胞内钙稳态的维持与紊乱; 胞内钙稳态的维持与紊乱; 亲电子/ 亲电子/核剂
第五章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影响因素的三方面: 影响因素的三方面: 毒物构效关系的例子: 毒物构效关系的例子: 脂水分配系数; 脂水分配系数; 毒物进入机体速度几种途径的比较; 毒物进入机体速度几种途径的比较; 毒物的联合作用
主要内容
第二章: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ADME; 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的结构; 三种转运方式及特点; 三种转运方式及特点; 毒物的吸收方式; 毒物的吸收方式; 机体的屏障作用; 机体的屏障作用; 排泄; 排泄; 肠肝循环; 肠肝循环; 首过效应
主要内容
第三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定义; 定义; I,II反应的分类及主要的酶; I,II反应的分类及主要的酶; II反应的分类及主要的酶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1 3 1 4 4 4
雌雄各10只
时间( 时间(天) 1 死亡只数 0 2 2 3 3 4 5 5 5 6 1 7 1 8 0
LD50=100 mg/kg(小鼠,经口) 求K,并评定
第七章 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配子的发生过程; 配子的发生过程; 精子发生过程主要激素类型 雌雄生殖毒性; 雌雄生殖毒性; 致畸试验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资料1、外源化学物: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展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如食品添加剂、药物等。

2、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如激素(肾上腺激剩、神经递质(乙酞胆碱)和细胞代谢产物等。

3、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办法,讨论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平安限量和评定食品平安性的一门科学。

4、危急度: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终生接触某环境因素引起个体或群体产生有害效应的预期频率。

5、现代食品平安性的六大问题:①养分失控①微生物致病①自然毒素①环境污染物①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化学物①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6、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伤害作用或使机体浮现异样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7、毒性: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伤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普通性的伤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8、挑选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伤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伤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

9、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按照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10、靶器官:化学物质被汲取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就称为靶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纳的检测指标。

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9、量反应: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主要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性效应强度的变化。

10、质反应: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详细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食品毒理学复习

食品毒理学复习

食品毒理学复习绪论1.危险度: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终身接触某环境因素引起个体或群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的预期频率。

2.归因危险度:又叫绝对危险度,是指人群接触某因素而发生有害效应的可能频率;3.相对危险度:是指接触组与对照组的危险度比值。

第一章1.毒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关键性人物(1) 启蒙阶段(食品保障丰富阶段)——瑞士医师Paracelsus帕拉塞尔苏斯,提出了“剂量决定毒物”(2) 中期(食品卫生阶段)——FDA、WHO、FAO、辛克莱《屠场》(3) 发展阶段(食品安全阶段)——卡森《寂静的春天》的出版直接导致了《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建立(1970)(4) 食品健康阶段——艾瑞克《快餐王国》2.现代毒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3.请描述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的意义;第二章1.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和毒作用剂量?(1)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集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2)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作用:又称为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4)毒作用剂量: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可以引起毒作用效应的毒物的数量。

2.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1)致死剂量: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最小致死量(MLD或LD01或LDmin)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大耐受量(MTD或LD)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2)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敏感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总结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总结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有毒有害物质可分为几大类?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

2.食品中毒物的主要来源和途径。

(1)农药污染: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菊酯类农药等;(2)工业三废污染: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

它们通过污染食品或通过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中的迁移,造成在某些动植物产品中的富集,最终影响人体健康;(3)霉菌污染:霉菌对食品污染的危害,一是食品变质,二是产生毒素;(4)兽药残留污染:有些兽药在使用后不易排泄,残留量高,从而使产品达不到安全标准,有些则是养殖户违反规定而造成不合格残留;(5)运输污染:运输食品的火车不干净,或食品与一些有毒有害物品同车混合运输造成污染;(6)加工污染: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此外一些不良加工方式或不良包装材料也会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污染;(7)事故性污染:食品加工企业或餐馆由于管理不善,工作马虎,误用或超量使用一些化学物质造成中毒事故。

3.预防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

(1)限制和禁止一些高残留农药和兽药在食用作物及食品动物上的使用。

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

(2)加强农畜产品收购检验,促进绿色食品生产。

(3)整治工业污染,减少食品污染环节。

(4)严格兽药及各种饲用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及使用规范,严格执行宰前清除时间和应用限制。

(5)加强责任心,杜绝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环节的人为污染。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力:也称毒性(toxicity )是指某种毒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

某种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能力越大,说明其毒(性)力也越大。

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是剂量。

某物质引起动物机体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小,说明其毒性也就愈大,反之,相反。

2.剂量:指动物机体每公斤体重接触毒物的量。

即mg/kg.bw3.毒作用:是指毒物对动物有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损害作用4.效应与反应:① 效应(effect):指一定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此种变化的程度可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毒理学复习绪论1.危险度: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终身接触某环境因素引起个体或群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的预期频率。

2.归因危险度:又叫绝对危险度,是指人群接触某因素而发生有害效应的可能频率;3.相对危险度:是指接触组与对照组的危险度比值。

第一章1.毒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关键性人物(1) 启蒙阶段(食品保障丰富阶段)——瑞士医师Paracelsus帕拉塞尔苏斯,提出了“剂量决定毒物”(2) 中期(食品卫生阶段)——FDA、WHO、FAO、辛克莱《屠场》(3) 发展阶段(食品安全阶段)——卡森《寂静的春天》的出版直接导致了《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建立(1970)(4) 食品健康阶段——艾瑞克《快餐王国》2.现代毒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3.请描述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的意义;第二章1.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和毒作用剂量?(1)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集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2)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作用:又称为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4)毒作用剂量: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可以引起毒作用效应的毒物的数量。

2.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1)致死剂量: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最小致死量(MLD或LD01或LDmin)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大耐受量(MTD或LD)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2)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敏感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包括急性阈剂量(Limac )和慢性阈剂量(Limch)(3)最大无作用量(MNEL)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NOAEL)。

(4)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包括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ch)}(5)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注意:a.靶器官不一定是该物质浓度最高的场所。

b.反应毒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特异指标,一类是死亡指标。

C.在急性毒性评价中,死亡是经常使用的主要指标。

d.LD50 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e.LOAEL: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f.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LOAEL或NOAEL是评价外源化学物毒作用与制定安全限值的重要依据。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最高允许浓度:MAC急性毒作用带(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Zch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毒性参数和安全限量的剂量轴:第三章毒物的运输ADME(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生物转运包括:吸收、分布和排泄(ADE)生物转运过程不放手化学结构的改变。

生物转运有哪些方式?各自特点?答案:(1)方式:一、被动转运:1.简单扩散。

2.滤过和水溶扩散。

3.易化扩散。

二、主动转运三、膜动转运:1,吞噬作用。

2,胞吐。

(2)特点:1,简单扩散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2,滤过可使化学毒物的浓度在血浆和细胞外液之间达到平衡,但不能使化学毒物的浓度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达到平衡3易化扩散:方向转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运、因而不需消耗能量、但要有载体。

4,主动转运:①需有载体参加;②化学毒物可逆浓度梯度转运;③该系统需消耗能量,因此代谢抑制剂可阻止此转运过程;④载体对转运的化学毒物有特异选择性;⑤转运量有一定极限,当化学毒物达一定浓度时,载体可达饱和状态;⑥由同一载体转运的两种化学毒物间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a.吸收(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大小)机体吸收外源化学物有哪些途径?各自特点?(1)途经:一、经胃肠道吸收;二、经呼吸道吸收;三、经皮肤吸收;四、经其它途径吸收。

(2)特点:一、经胃肠道吸收:(1)毒物的吸收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甚至是在口腔和直肠中,但主要是在小肠,(2)方式:被动扩散、膜孔过滤、载体中介、吞噬或胞饮等(3)外源化学物经胃肠道被动扩散主要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脂溶性和pKa,胃肠道腔内pH。

(4)特殊转运系统(5) 胃肠道中的消化酶或菌群的作用二、经呼吸道吸收(1)经呼吸道吸收,以肺泡吸收为主,经肺吸收的速度相当快,仅次于静脉注射(2)鼻腔吸收:表面积较小,但黏膜有高度通透性(3)气态物质水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4)气态物质的吸收速率还取决于其在血中的溶解度、肺通气量和血流量(5)影响气溶胶吸收的重要因素是气溶胶中颗粒的大小和化学物质的水溶性(6)颗粒物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三、经皮肤吸收(1)毒物经皮吸收必须通过表皮或附属物(汗腺、皮脂腺和毛囊)。

经皮吸收的限速屏障是表皮的角质层。

(2)一般来说,脂水分配系数高的外源化学物质易经皮肤吸收,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的物质不易通过无损的皮肤。

人体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阴囊>腹部>额部>手掌>足底。

四、经其它途径吸收(1)静脉注射(2)腹腔注射:门脉循环,肝脏。

(3)皮下或肌肉注射影响大小:b.分布(不均匀再均匀的过程)(1)分布: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贮存库: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如果外源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称为贮存库。

1.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2.肝和肾作为贮存库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机体的屏障作用主要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生物半减期:t1/2,指外源化学物减少一半的时间排泄: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答案:一、经肾脏排泄:(1)肾小球滤过(2) 肾小管重吸收(3) 肾小管分泌二、经肝与胆排泄(肠肝循环)三、经肺排泄四、其它途径排泄:汗腺和毛发、乳汁。

2.生物转化M转化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意义:代谢解毒:化学物(毒性)→中间产物(低毒性或无毒性)→产物(无毒性);代谢活化:化学物(无毒性)→中间产物(毒性)→产物(无毒性)。

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过程也是主要在肝脏进行)。

代谢反应过程分为: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

Ⅱ相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与谷胱甘肽结合以及氨基酸结合,如甘氨酸,牛磺酸和谷氨酸。

生物转化的特点:一般情况,化学毒物经生物转化过程水溶性增加。

(特殊例子:)生物转化的意义:水溶性增强,毒性降低,代谢解毒,代谢活化。

特殊的一个例子:首过效应:外来化学物在从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过程中已开始被消除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意义:可使经体循环到靶器官的毒物减少第四章一般毒性作用:外来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一定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下对试验动物产生的综合毒效应称为一般毒性作用四个阶段:(1)急性毒性试验14d实验,所得到的结果LC50试验动物选择的“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2)蓄积毒性试验(21d毒性试验)何谓蓄积毒性作用?常用的蓄积毒性试验方法有哪些?(1)蓄积毒性作用:大多数外来化学物进入机体后,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过程,最后将从体内消除。

如果一种外来化学物反复多次进入机体而且其前次进入剂量尚未完全消除,则这一化学物在体内的总量将不断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的蓄积作用。

(2)常用的蓄积毒性试验方法:1,蓄积系数法:a.固定剂量法:每日定时、定量(1/20~1/5 LD50)并以相同途径给予受试物b.定期递增剂量法(常用):试验以4d为一期,开始时按1/10 LD50给予实验动物,此后每期给予剂量按等比级数递增1.5倍。

c.20d试验法:各组受试物剂量分别为LD50的1/20,1/10,1/5及1/2,另设对照组。

每天染毒1次,连续20d,再继续观察7d。

2,生物半减期法:5.何谓蓄积系数?如何使用?答案:(1)蓄积系数:计算达到预计效应的总蓄积剂量,求出此累积剂量与一次接触该化学物产生相同效应的剂量的比值,即为蓄积系数K。

(2)使用:K<1 表示高度蓄积K=1 表示完全蓄积1≤K<3 表示明显蓄积3≤K<5 表示中等蓄积K≥5 表示轻度蓄积蓄积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外来化学物在体内的蓄积量与同一期间进入机体总量的百分比。

蓄积率异常(靶器官不同和耐受性不同)会导致出现负数。

(3)亚慢性毒性试验90d试验亚慢性实验的意义:(4)慢性毒性试验慢性阈值、数轴、毒作用带……生殖和发育毒性第五章1.什么是致突变作用?外源化学物及其它环境因素能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改变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的过程称为致突变作用--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即称为致突变作用。

评价方法: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两个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2.化学毒物的致突变类型有哪些?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3.什么是基因突变?答案:基因突变亦称点突变,是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中DNA序列发生的变化。

基因突变的三种类型:碱基置换、移码、大段损伤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倒位、缺失、重复、异位4.列举八种常用的致突变试验。

(一)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三)微核试验;(四)染色体畸变试验;(五)显性致死试验;(六)程序外DNA合成试验;(七)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八)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5. Ames试验的原理。

答案: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某个调控组氨酸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点突变,丧失合成组氨酸的能力,突变的菌株必须依赖外源性组氨酸才能生长。

而在无组氨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上不能存活,致突变物可使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使它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成可见的菌落。

通过选择性培养基上回变菌落数的变化来判定受试物是否有致突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