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虫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与环境关系
• 春季,则晚播麦田蚜量多于早播麦田。原因是晚播麦 田生育期晚,茎叶鲜嫩,蚜虫喜食,繁殖量大。
• 耕作细致的秋灌麦田,蚜虫不易潜伏,易冻死,因而 虫口密度较低。但春季则相反,水浇田蚜量多于旱田, 因水浇麦苗生长旺盛,生育期推迟,有利于麦蚜发生。
发生与环境关系
• (四)麦蚜种群消长与天敌的关系
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 三、为害特点
• 据统计,每穗有10~60头蚜虫,可使小麦减产5.1~ 16.5%,大发生年份可超过30%。
• 麦蚜为害可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面粉粗蛋白、赖氨 酸、苏氨酸、维生素B1含量显著下降。
• 麦蚜又是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昆虫媒介,以传播小麦 黄矮病毒危害最大。
四、发生与环境关系
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 三、为害特点
• 小麦苗期,麦蚜多群集 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 叶处为害;被害处呈浅 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 发黄,甚至整株枯死。
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 三、为害特点
• 小麦拔节、抽穗后, 多集中在茎、叶和 穗部为害,造成小 麦灌浆不足,籽粒 干瘪,千粒重下降, 引起严重减产。
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 二、分布
• 麦蚜发生成灾的地区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区:
• 1、麦二叉蚜常灾区
• 以南疆和甘肃河西地带为代表区域,该区气候 干燥,年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耕作制度为一 年一熟制。黄矮病流行频率高。
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 2、麦二叉蚜多灾区
• 该区气候干旱,年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 包括甘肃陇南、陕 北、晋西、冀北以及陇 南和藏南。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或二年三 熟。
小麦主要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前言(一)
•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 物之一。由于我国种植小 麦面积大,历史悠久,小 麦上的害虫种类多,危害 重,常因虫害造成严重损 失。据统计,全国小麦害 虫 200多种,分属于11目 57科。其中对小麦生产影 响较大的20余种。
前言(二)
黄淮流域小麦吸浆虫在十多省大发生时,每年损 失小麦10亿斤以上;
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 3、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交叉易灾区
• 年降雨量500-750毫米,但冬春少雨易旱,包 括关中平原区、晋东南山区、鲁南山区。耕作 制度多为二年三熟。
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 4、麦长管蚜易灾区
• 年降雨量在750一1000毫米之间,主要是穗期危 害成灾。多为灌溉麦田,地势平坦,肥力充足, 为小麦高产区,包括关中灌区、晋南灌区、豫、 冀、鲁、皖北等灌区。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
• (一)麦蚜发生、消长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温湿度对麦蚜的发生起主导作用。
• 在食料充足时,麦蚜的世代历期、繁殖速率及生殖力 等与温度密切相关。在适温范围内15-25℃,各种麦蚜 不同世代历期均随温度上升而缩短。
• 麦蚜对湿度的要求因种而异。麦二叉蚜喜欢干燥,麦 长管蚜较喜湿,禾缢管蚜喜高湿。
发生与环境关系
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 一、主要种类 • 麦蚜俗名腻虫、油汗、蜜
虫等,属同翅目,蚜科。 • 麦长管蚜 • 麦二叉蚜 • 禾缢管蚜
禾缢管蚜
麦二叉蚜
麦长管蚜
生活习性
麦二叉蚜:喜干旱,怕光照,不喜氮 素肥料。危害秋苗,早春开始危害,小麦 拔节至孕穗期,数量达到高峰 。小麦灌浆 后多迁离麦田。
多分布在植株下部和叶片背面,最喜 幼嫩组织。
• 主要天敌类群有瓢虫、食蚜蝇、草蛉、 蜘蛛、蚜茧蜂、绒螨和蚜霉菌等。以瓢 虫和蚜茧蜂最为重要。
七星瓢虫日捕食量56-150头
瓢虫
草蛉
大草蛉食蚜量为1600-3600头
蚜茧蜂
蚜茧蜂单雌产卵寄生蚜虫34- 59头,麦蚜被寄生率为30%时 能有效控制麦蚜的发展
食蚜蝇
大灰食蚜蝇日捕食量47-69头
五、防治措施
• (一)农业措施
• 冬麦区适当迟播,春麦区适当早播,冬春麦混 播区冬春麦分别种植,适时集中播种
• 清除田内外杂草,早春耙磨镇压,适时冬灌 • 增施基肥和追施速效肥,促进麦株健壮生长,
增加抗蚜能力。
(二)药剂防治
防治指标 • 麦二叉蚜常灾区,秋苗期百株虫量20头,有
• 麦蚜、麦蜘蛛、条斑叶蝉等在干旱年份常造成 损失达30~50%;
• 地下害虫造成小麦缺苗断垄。 • 因此,有效地防治小麦害虫的为害,对于小麦
的保产增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麦主要虫害
• 小麦蚜虫 • 小麦吸浆虫 • 小麦红蜘蛛 • 麦田地下害虫 • 黏虫 • 小麦叶蜂 • 其它虫害
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其蚜量是上类麦田的70%;长势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田,其 蚜量仅是长势好的麦田的10%左右。 • 长势好的麦田蚜虫发生为害早于其它两类麦田。
发生与环境关系
• (三)、麦蚜种群动态与栽培条件的关系 • 麦蚜种群数量变动与小麦播期、整地、浇水等
栽培条件有密切关系。 • 秋季早播麦田蚜量多于晚播麦田。早播麦田有
翅蚜迁入早,且早播麦苗群体大,田间小气候 有利于蚜虫发生。
• 返青:气温升高及寄主营养条件的改善,种群密度逐渐增加。 • 抽穗扬花:田间蚜量激增,灌浆期种群达到最高峰,也是麦蚜为
害最严重时期。 • 小麦乳熟期:寄主营养逐渐恶化,有翅蚜比例上升,小麦收获前
大量有翅蚜迁飞转移,麦田内种群密度骤减。
发生与环境关系
• 长势不同的麦田,麦蚜发生程度有很大差异 • 长势好的麦田种群密度最大;长势一般的麦田,
生活习性
麦长管蚜:喜光照,较耐氮素肥料和潮湿, 多分布在植株上部,叶片正面,特嗜穗部。
小麦拔节期开始危害,抽穗后蚜量急剧 上升,并大多集中穗部为害,乳熟期达到危 害高峰。
生活习性
禾缢管蚜:喜湿怕光,嗜食茎秆、叶鞘,故 多分布于植株下部的叶鞘、叶背,甚至根茎 部分。小麦拔节期开始危害,穗期危害加重, 密植麦田危害严重,有时会上升到穗部危害。
• 风雨降雨
• 风雨降雨除直接影响大气温湿度而间接影响蚜 量消长外,暴风雨对麦蚜有直接的杀伤作用。
• 据统计,当一小时降雨达30毫米,伴随大风, 蚜口下降80%以上。
发生与环境关系
• (二)种群动态与寄主营养条件的关系
• 麦蚜的发生消长与小麦生育期关系非常密切
• 苗后-越冬:麦蚜从夏寄主迁入麦田定居、繁殖,建立种群并传播 病毒和为害。随气温下降,数量渐减。在苗期因营养及温度不适, 蚜量较低,为害亦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