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的流浪人生《三毛流浪记》深度解析
三毛的流浪人生《三毛流浪记》深度解析三毛是中国台湾作家和插画家三毛的筆名。
她的作品《三毛流浪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被广泛传播和阅读的散文作品。
这部作品以三毛自己的流浪经历为素材,描绘了她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生活和心境,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流浪生活。
故事从三毛离开家乡开始,跟着玩音乐的男友流浪不同的城市。
女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资深的流浪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流浪的技巧和生存智慧。
在旅途中,她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和事,体验了贫困、困境、友情和爱情。
在这段流浪生活中,三毛渐渐变得坚强和独立。
她学会了珍惜每一份温暖和爱情,也学会了释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压抑。
她在流浪的过程中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方向和意义。
通过《三毛流浪记》,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三毛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理解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用文字将自己的经历展现给读者,让人们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也让人们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在三毛的流浪人生中,我们看到了勇敢、坚强、倔强和乐观。
她的故事不仅带给我们阅读的乐趣,更让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生活和人性的真理。
三毛的生活虽然曲折,但她始终坚信着美好的事物,这种乐观和向往的态度也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看法。
三毛的流浪故事是一部关于自由、独立和勇气的旅程。
通过她的文字,我们看到了流浪者的心路历程,也看到了生活中的温暖和希望。
三毛的流浪人生或许并不完美,但她用自己真诚的文字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通过深度解析《三毛流浪记》,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启发。
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在三毛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们一起在生活的旅途中奋力前行,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简评三毛及其写作风格-最新年精选文档
简评三毛及其写作风格三毛,无异于一个传奇的存在,是一段似水年华的诉说,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一举手,一投足,一低头,一蹙眉,辗转反复,写尽了东方女子的似水柔情;大漠、流浪、荒歌、夜色,一点一滴,写不完三毛传世的野性;回首,转身,相爱已隔千年,多年深情一朝成空,她将她的哀怨池宛静藏于笔锋,素手写繁心,纵普天之下再也没有一个叫荷西的男子,但他却深刻于她的心间,成了缠指妩媚,绕世忧愁,三毛亦成了一抹镌刻于我们眉间的朱砂。
三毛的写作风格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三毛17-22岁期间作品的主要特点以忧郁感伤为主。
极具少女情怀,字里行间,细腻感人,青春明媚而又忧郁的情怀最是令人难以忘怀。
三毛以浅缓而又感伤的情绪将一个个忧郁的故事缓缓的铺展开来。
她的老师胡品清曾说三毛是“极具幻想、追求幻想,创造悲剧美,极具真性情”。
《雨季不再来》女大学学生心中的忧愁与深眷念悄然涌上你我心间。
在《秋恋》又名《异国之恋》一文中,极尽细致的写出一对异国恋人缠绵的情深。
《惑》中更是借助苦闷纠葛的“我”的形象,诉尽心中的迷惘和彷徨。
似水柔情,点滴铺染开来,瞬间就占据了你我律动的心弦。
三毛一直渴望一场荡漾在雨季的浪漫,青春却以沉缓而感伤的情绪伴随着这个爱幻想的女孩。
三毛曾坦言“《雨季不再来》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
”是三毛口中真真切切存在的“另一个三毛”。
偏执,认真与敏感,三毛在自己的内心于外界的搏斗中苦苦挣扎。
早期的三毛,以一种寻求真正自我的开端,开启了自己的创作之路,也带给了我们一个独特,像丁香一样幽怨的姑娘,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其间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她人爱莫能助。
”悄悄点开,却又不言穿,戏子朦胧,却又平添了几分韵味。
三毛着一袭轻纱而来,如她自己所言“人的第一部作品,往往不经意的流露出自身灵魂的告白。
”细腻、略显青涩与忧伤,是那不再来的雨季,道尽了少女细碎的心事,带着些许清新却又不失懵懂的意蕴,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如清风而过,吹响了挂在你我心间的风铃,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三毛的散文风格与文学成就
三毛的散文风格与文学成就三毛,原名陈平,是一位出生在中国内地、成长于台湾、生活在西班牙的作家。
她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她的文学成就也为人称道。
本文将从三毛的散文风格和她的文学成就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三毛的散文风格1. 真挚感人的文字三毛的散文作品充满了真挚和感人。
她用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体验,文字中洋溢着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举例来说,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描述了自己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经历,她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大漠的壮美、苍茫和荒凉,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她深深的思念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纯粹简洁的叙述三毛的散文叙述方式纯粹而简洁,不带任何矫揉造作的修饰。
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她所描述的场景,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绪和氛围。
例如,在《雨季不再来》一文中,三毛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勾勒出马达加斯加的风土人情,让读者仿佛亲临异国他乡。
3. 生活哲理的思考三毛的散文作品中常常融入对生活和人生的深思。
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反思人类情感和存在的意义,在文字中传达出一种深刻的生活哲理。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她描绘了自己在撒哈拉沙漠求学的经历,通过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出她对真实和自由的向往。
二、三毛的文学成就1. 国际影响力三毛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引起了轰动,也受到了国际读者的青睐。
她的散文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读者中享有盛誉。
她的文字独具魅力,深入人心,能够打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读者。
2. 影响其他作家三毛的作品对当代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散文风格和创作方法成为了其他作家模仿的对象,对许多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启示和影响。
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开拓了散文的创作领域,为之后的作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3. 文学奖项荣誉三毛凭借其优秀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作品风格,获得了多项文学奖项的认可和肯定。
她被授予了许多文学奖项,如享有极高声誉的法国杜伯尔-艾丽丝文学奖,这些奖项进一步证明了她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三毛的流浪人生与精神抒写
三毛的流浪人生与精神抒写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三毛的流浪人生与其精神抒写之间的关系,展现这位独特作家如何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将其感悟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从而形成了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风格。
三毛,本名陈懋平,后因笔名三毛而广为人知,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杰出女作家。
她的作品情感真挚,文笔优美,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她的流浪生涯,既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创作的重要源泉。
三毛的流浪人生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她却从中汲取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她曾独自踏上异国他乡,体验过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生活阅历,也深刻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以及对自由与爱的执着追求。
三毛的精神抒写也是她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既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她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在她的笔下,无论是对大自然的描绘,还是对人性的探讨,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三毛的流浪人生与她的精神抒写,来揭示这位杰出女作家是如何通过生活体验来丰富她的创作,以及她是如何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三毛的作品和她的人生哲学,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二、三毛的流浪人生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然而,她的生活经历同样充满了曲折和传奇,她的流浪人生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三毛的流浪人生始于她的青少年时期。
她出生在一个充满矛盾和暴力的家庭,父母的争吵和离异给她带来了深深的伤害。
为了逃离这个环境,她选择了自我流放,开始了她的流浪生涯。
她曾经辗转于台湾、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每个地方都留下了她独特的足迹和故事。
人物形象读后感三毛流浪记
人物形象读后感三毛流浪记人物形象读后感——三毛流浪记三毛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位独特的作家,她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感动和思考。
其中,她小说《流浪记》中的人物形象是我最为深刻的。
这篇文章将通过对三毛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其对于我个人的启示和触动。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三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女性,她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在小说中,三毛在非洲遇到了生活的困境,但她从不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艰苦的劳动中。
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同时通过读书和写作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毛的坚强和勇敢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了只有面对困难,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收获。
除了主人公三毛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相当生动鲜明。
比如,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善良的非洲姑娘阿夸。
阿夸是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但她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善良的心灵却让她拥有了无限的魅力。
在困境中,阿夸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她愿意为了帮助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阿夸的形象让我明白了善良与美丽并存的价值观,并让我下定决心在生活中也要积极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人。
此外,在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
比如,咖啡馆老板杜朗、渔民拉莫斯等。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三毛展现了社会各界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形象让我明白了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追求,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
阅读《流浪记》中的人物形象,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性的真实和多样性。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示了三毛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更让我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却让我想起了追求内心世界的重要性。
他们的经历让我明白了金钱和物质并不是生活中唯一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因此,读完这本小说后,我下定决心要更加积极地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去追求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综上所述,《流浪记》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毛流浪记》中的生活真实与人性的光辉
三毛流浪记中的生活真实与人性的光辉三毛的一生如同一场流浪的旅程,她身临困境却始终抱有乐观和勇气,坚韧不屈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变迁。
《三毛流浪记》这部作品通过描写三毛的经历,展现了生活中的真实与人性的光辉。
在这部小说中,三毛从小生长在贫困的环境中,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承受着种种困难和磨难。
然而,即使在逆境之中,三毛也没有放弃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她用坚强和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困难。
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示了人性中坚韧不拔的一面,启示我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
三毛的流浪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她走过了不同地域和社会阶层,遭遇了各种遭遇,体验了生活的酸甜苦涩。
这种真实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
在三毛的流浪过程中,她结识了许多不同的人,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们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三毛与这些人物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反映了人性中善良、真诚、宽容的一面,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最终,三毛在流浪的旅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归宿,她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困境和逆境之中,人性中的善良和光辉依然闪耀,给人以慰藉和启示。
通过《三毛流浪记》这部作品,我们得以领略生活的真实和多彩,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魅力。
在当下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或许可以从三毛的流浪经历中汲取一些力量和智慧,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勇往直前。
让我们共同学习和领悟《三毛流浪记》中的生活真实与人性的光辉,坚信明天会更美好。
三毛散文作品的艺术魅力赏析
三 毛 是 作 家 中最 神 奇 的存 在 , 她 的 奇 才 与情 感 交 合 展 现 出 罕有 的旺 盛 生 命 力 , 犹如沙漠中的绿洲 。 吸 引 了 全球 众 多 作 家 与读 者 的眼 球 。 三 毛 的世 界 是 传 奇 的 , 这 一 段 传 奇 与 她 自身 传 奇 的生 活 息 息 相 关 。三 毛 的文 字 从 宝 岛 台湾 漂 移 至 阿 非 利 加 洲北 部 的 沙 漠 绿 洲 , 跨域 千山万水 、 扫过 滚滚红尘 , 这 一 段 艰 辛 的文 学 过 程 造 就 了她 不 平 凡 的文 学 品位 。也 成 就 了 她 不 平 凡 的传 世 佳 作 。 三 毛 作 品擅 长描 绘异 域 风 情 与 民俗 文 化 三 毛作 品 以 散 文 为 主 , 形 散 而 神 不 散 的文 体 正 好 符 合 三 毛 对 于 异 域 风 情 的认 知 。 流 浪 生 活 的 描 写 是 那 个 时 代 文 学 青 年 记忆 里 的 瑰 梦 。 与 我 们 有 着 相 同 的 皮 肤 与 眼 珠 。 但 是 有 着 不 同的对于异域风情 的执著追求 , 这 样 的 差 异 是 其 作 品魅 力 的 源头 之 一 。在 《 沙漠观浴记 》 中, 三 毛 为 我 们 展 现 了 这 样 的 幅场 景 — — 独 特 的 沙漠 洗浴 。对 于 绝 大 多 数 的 沙 哈拉 威 人 而言, 洗 澡 是 一 件 奢 侈 而 且 神 圣 的事 情 。 在 一 个 狭 小 的屋 子 内, 成 排 的人 占满 了 房 间 的 旮 旮 角 角 。 每 个 人 手 里 拿 着 一 小 块石 片 , 沾 着水 在 剐 蹭 自己 的 身 体 。 黑 色 的污 垢 如 蔓 延 的 泥 油, 在 异 族 人 眼 中 是 无 法 理 解 的 脏 乱 。 当 所 有 污垢 都 被 暴 力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1】三毛,一个漂泊天涯的女子,以笔为伴,一路上尽情挥洒,于滚滚红尘中写下许许多多独帜一格的作品,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
本文主要结合三毛的作品来对三毛的作品及三毛形象来进行研究。
从三毛的流浪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还有三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来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然后结合这些对三毛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她在作品里所体现出的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奏响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飘逸单纯、如同海风吹过的咸咸淡淡的文字和那个曾经被青年人万分迷恋和爱慕的名字——三毛。
三毛,又名陈平。
因三岁时候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果真同故事中的“三毛”一样浪迹天涯。
为了寻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走过59个国家。
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的流浪生涯,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以及各个地方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从25岁开始,三毛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
三毛一生虽然短暂,单作品却十分丰厚,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二十三本文集和剧本《滚滚红尘》。
这些作品都以三毛的自述性口吻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着她的喜怒哀乐,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似乎带领着每一位读者跟她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一路饱览各国的奇风异俗。
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生活,了解到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和那些充满趣味的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漂泊流浪的生活三毛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
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
有一次,她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收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三毛知名作家生平介绍作品特点评价PPT课件
出版时间
1980年2月初版 1980年2月初版 1982年6月初版 1984年3月初版 1986年1月初版
备注
译自西班牙文 译自西班牙文
译自英文 译自英文 译自英文
填词歌曲
《回声》 《不要告别》 《说给自己听》 《迷》 《橄榄树》 《远方》
《说时依旧》 《那人》
《一条日光的大 道》
《对话》
《轨外》 《晓梦蝴蝶》 《孀》
1970年,回到中国台湾,受张其昀邀聘在中国文化大学 德文系、哲学系任教。1972年,三毛接受了在网球场上 结识的一位年龄较长的德国教师的求婚,但因未婚夫猝 逝 ,她再赴西班牙,与分开六年的荷西重逢 。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前往美国接受割治子宫癌手术,随后以 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 1987年3月,出版有声书《三毛说书》;7月,出版散文集《我的宝贝》, 向读者们展示了她珍藏多年的一些物品 。 1989年4月,首次回到大陆的家乡,并专程拜访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作 者张乐平先生,了却了夙愿 。1990年,创作完成了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 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 1991年1月2日,因子宫内膜肥厚,三毛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并于1月3日 完成了手术;4日清晨,医院女工发现了被尼龙丝袜吊颈的三毛遗体,现 场未发现遗书,法医推断三毛的死亡时间是1月4日凌晨2点,终年47岁 。
1973年,受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吸引,三 毛邀请荷西一起前往西属撒哈拉沙漠。 1974年,与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举行了简单的 婚礼。 1974年10月6日,她的一篇名为《中国饭店》的 作品在《联合报》副刊刊出,这篇描写自己异国 婚姻的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大批读者 。
1976年2月,受政治形势影响,三毛与荷西离开西属撒 哈拉,前往西班牙属地加那利群岛;5月,受到当时 《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三毛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撒 哈拉的故事》,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讲述了她与荷西 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个人感受 。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三毛,一个漂泊天涯的女子,以笔为伴,一路上尽情挥洒,于滚滚红尘中写下许许多多独帜一格的作品,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
本文主要结合三毛的作品来对三毛的作品及三毛形象来进行研究。
从三毛的流浪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还有三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来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然后结合这些对三毛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她在作品里所体现出的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奏响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飘逸单纯、如同海风吹过的咸咸淡淡的文字和那个曾经被青年人万分迷恋和爱慕的名字——三毛。
三毛,又名陈平。
因三岁时候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果真同故事中的“三毛”一样浪迹天涯。
为了寻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走过59个国家。
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的流浪生涯,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以及各个地方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从25岁开始,三毛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
三毛一生虽然短暂,单作品却十分丰厚,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二十三本文集和剧本《滚滚红尘》。
这些作品都以三毛的自述性口吻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着她的喜怒哀乐,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似乎带领着每一位读者跟她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一路饱览各国的奇风异俗。
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生活,了解到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和那些充满趣味的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漂泊流浪的生活三毛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
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
有一次,她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收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心理分析法分析三毛及其作品
对真、善、美理想世界的不朽追求——三毛作品评析
吴智斌
株洲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3卷
人活在世界上,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态度。三毛为自己的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并以文学作为载体。三毛作品折射出三毛对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真挚持久的人生情感三者高度契合的理想世界的不朽追求,而其中表现出的对个体生命存在和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正是其可贵价值所在。
12
滚滚红尘的边缘人——三毛作品的心理分析
李燕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08期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文学作品为人们所喜爱和关注。她的一生以笔为伴,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编织自己对梦想家园的追求。滚滚红尘中,她如一叶浮萍,努力地寻求一方安稳存生之所,但无情的现实却未能使她如愿。她是红尘中的边缘人,孤寂之感、流浪意识和死亡意识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其作品独特的特征。
刘丽丽
散文选刊
2010年02期
三毛是台湾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当代女作家遥在她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中袁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袁她的真情博爱也
随之洒遍万水千山遥除了被无数人热切关注着的浪漫悲怆的爱情之外袁她爱自然爱得浓烈袁爱祖国爱得大气袁爱野人冶爱得广博渊其中爱亲人爱得温馨袁爱朋友爱得真挚袁爱普通劳动者爱得质朴冤袁爱生命爱得深沉袁爱艺术爱得沉醉袁爱文学爱得痴迷遥三毛的世界袁是一个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真情博爱的世界。
5
“沙漠”生活,“海洋”情节——三毛精神世界的两级
伍艺
大众文艺
2008年11期
三毛的精神世界存在着两极,“沙漠”生活和“海洋”情结,前者指向一种平凡的甚至琐碎的生活。而后者指向一种诗意地栖居;并且前者是显性存在的,后者是一直隐性存在的。三毛对前者是有期待和努力的,但是心中对诗意的追求使无法平静地安于琐碎凡俗,然而诗意的理想化状态在其内心的冲突中终不可得,只能陷入无可挽回的孤独流浪。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目录引言 (1)一、走进“万水千山”的世界——导论 (2)1、三毛作品研究现状 (2)2、形象学视野下三毛作品中的异国形象 (3)二、“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游移 (4)1、“三毛热” :从“意识形态”形象到“乌托邦”形象 (5)2、“三毛神话” :从“乌托邦”形象到“意识形态”形象 (8)三、“自我”与“他者”之互动——故事和生活创造“笔” (11)1、言说自我:注视者——“空间凸显” (12)2、言说他者:被注视者——“希声有象” (14)3、“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注视的受制因素 (15)四、双重形象之立体显现 (17)1、艺术创作:“修辞”与“模拟”的冲突 (17)2、心灵历程:“流浪”与“红尘”的矛盾 (19)3、文化语境:“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冲撞 (21)五、“异国”与“他者”之歌咏——三毛作品之文学接受 (23)1、审美阅读:一种“求异”文体的胜利 (24)2、审美主体:在“生命童话”中寻求“他者” (27)余论 (30)主要参考书目 (31)一、文学资料 (31)二、理论参考书 (32)三、背景及期刊资料 (33)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中文系2001 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导师:犹家仲副教授研究生:李琪)中文提要文学艺术离不开形象,艺术的力量在于形象的力量。
形象研究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方法则能够开辟形象研究之新领域。
本文即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切入三毛作品,这是评论界尚无人涉及的领域。
这种实践,不但能开拓发展起步中的我国形象学研究的文本操作层面,还能补充中国传统文学中已有之的“象”的理论。
此外还可为国内外三毛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纠正对其解读中存在的错位及谬误,从而达到对三毛的真正理解,达到对其文本的真正审美把握。
全文共分五部分。
导论部分有针对性地介绍三毛作品研究现状,同时提出笔者进行三毛研究的理论框架,即形象学视野下三毛作品中异国形象的解读,界定其异国形象的研究范围及对其阐释的三个层次:文化语境阐释、总体阐释和文本内部阐释。
三毛的散文与女性主 义观点
三毛的散文与女性主义观点不知道您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偶然翻开一本三毛的散文集,然后就像掉进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情感的世界,再也不想出来。
对我来说,这种体验太熟悉啦!说起三毛,她的散文就像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户。
她用那独特而真挚的笔触,讲述着自己的生活、爱情和梦想。
而在这其中,也蕴含着一些与女性主义相关的观点,虽然她可能没有刻意去强调,但却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来。
就拿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来说吧,三毛毅然决然地跟随荷西去了那片荒凉的沙漠。
在那里,她没有因为环境的艰苦而退缩,反而积极地融入当地生活,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她自己动手布置简陋的家,和当地人交流,学习新的技能。
这难道不是一种女性对自我选择的坚定和对生活的掌控吗?她没有被传统观念束缚,觉得女性就应该待在舒适的环境里,而是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还有《稻草人手记》里,三毛讲述了她在欧洲的种种经历。
她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以一种敏锐而又充满温情的视角。
她不受限于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自由自在地行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比如她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上迷路,却没有慌乱,反而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找到了出路。
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正是女性力量的体现吗?三毛的散文中,女性不再是柔弱、依赖他人的形象。
她笔下的女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追求自由的勇气,有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坚韧。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位女性朋友。
她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摄影师,但是周围的人都觉得这不是一个女孩子该做的职业,太辛苦,不稳定。
可她就像三毛一样,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她省吃俭用买摄影器材,到处去采风拍照,参加各种摄影比赛。
一开始,她的作品总是被否定,可她从不气馁。
终于,她的作品在一次大型比赛中获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也可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回到三毛的散文,她的文字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对女性的鼓舞。
她告诉我们,女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可以勇敢地追求爱情,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留下自己的足迹。
作家三毛简介
作家三毛简介导读: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
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
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
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
叙述哀情的散文如《云在青山月在天》《不死鸟》《背影》《似曾相识燕归来》等风格沉郁,淡泊,显得炉火纯青,更具耐读性。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
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
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
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
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
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这也许是一种更高的技巧和风格吧。
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无论是她遗留下来的众多作品、她的游历和她心灵情感的转折,都是充满一点点浪迹天涯的意味。
曾经,三毛的母亲缪进兰在一篇题为《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的文章提及,在四个兄弟姊妹里,次女三毛的性格最为特行卓立、不依常规,及不能忍受虚假。
三毛的散文风格与文学成就
三毛的散文风格与文学成就三毛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和出色的文学成就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散文作品通过真挚的感情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生的辛酸与美好,感动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三毛的散文风格和其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三毛的散文风格三毛的散文作品以真情实感和深入细腻的描写为特点,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她的散文作品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以及对人物与环境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她善于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她独特的情感世界。
三毛的散文作品还常常带有哲理思考,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展现出作家对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她用真实的故事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坚持,鼓舞了许多读者。
她的散文作品通常会让人感到一种力量,激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
另外,三毛在语言运用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她擅长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她所叙述的场景之中,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氛围。
她的叙述方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非常符合广大读者的口味。
二、三毛的文学成就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三毛在文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她的散文作品不仅被广大读者喜爱,也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首先,三毛的作品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髓。
她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多种文化,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三毛的作品常常在讲述个人故事的同时,融入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思考,使其作品更具有普遍性和深度。
其次,三毛的作品展现了对爱情的深刻思考。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描写了她与丈夫荷西之间的爱情故事,使人们对爱情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她的作品中不仅有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同时也展示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爱情的考验时,如何坚守和奋斗。
最后,三毛的作品传递了一种向往自由的精神。
她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她在不同地方旅居的经历,展示了她向往自由、追求自我价值的人生态度。
三毛流浪记作品简介
三毛流浪记作品简介《三毛流浪记》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漫画名作。
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三毛流浪记作品简介,一起看看吧!三毛流浪记作品简介三毛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对于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却是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一份答卷。
因为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可以让成长的脚步更沉着、更坚实,可以让视野更宽广,心胸更博大。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以外,更需要冷静地思考,以及心灵的感动和震撼,而这些,在阅读三毛的时候,我们都能够感受得到。
三毛已经永远地沉淀在无数人成长的记忆中,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三毛依然会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东西,让我们体验苦难和不幸,也学会同情,学会关怀和珍爱。
《三毛流浪记》为什么经久不衰?因为它有益于人们的心灵。
柯灵先生在香港版序言中写道:“《三毛流浪记》是一部很有趣味的小人书,也是一部给成人看的警世书。
三毛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阴影,也带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向世界呼唤和平,呼唤公正,呼唤仁慈,呼唤同情,呼唤人道,呼唤文明!”所幸的是,三毛不单只是流浪,他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同步。
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三毛已经是个爱科学、学法律的孩子了。
张乐平先生生前曾说,三毛是他献给全国少年儿童的礼物。
我们希望三毛不断有新的故事告诉热爱他的读者,成为孩子们永远长不大的好伙伴。
本书利用电脑技术对原画精心着色,并配以详尽的文字解说和注音,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三毛角色介绍画三毛就是画他自己“三毛之父”送他的“乐园”徽章“张伯伯是1992年9月27日离开我们的,距今已经整整19年了,却恍如梦境。
他是世界漫画巨匠!我佩戴的这个徽章,就是拍三毛时张伯伯送给我的,很简陋,铜皮做的——乐园里,三毛手持喇叭在呼喊。
张伯伯说,他希望中国的儿童和天下的儿童都能够有饭吃,有书读,有衣穿……这也是他所追求的。
这个徽章,我一直戴着……”“张伯伯好几次和我谈起过他作画时的感受。
每一笔每一画都饱含了他对孩子的深情……”1947年的一个晚上,画家张乐平冒着大雪走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远远地看到三张通红的小小面孔,走近一看,是三个十岁左右的流浪儿,正披着破麻袋、赤着脚,紧紧地围着一个烤山芋的炉子取暖,有两个孩子在雪地上不停地跺脚,有一个趴在雪地上,鼓着冻红的腮帮去吹即将熄灭的火。
关于《三毛流浪记》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三毛流浪记》读书心得体会1. 引言《三毛流浪记》是著名作家三毛的自传作品,通过讲述自己在非洲肯尼亚的流浪生活,展现了三毛对于自由、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收获了很多体会和感悟。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分享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2. 细腻的故事情节《三毛流浪记》以三毛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将读者带入到肯尼亚的大草原中。
我被书中描绘出的无边的原野、野生动物和壮丽的风景所深深吸引。
三毛以独特的笔触,将这片神秘而崇高的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故事情节紧凑流畅,充满悬念和变化。
三毛在草原上与豹子搏斗、与部落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她的经历充满了刺激和冒险。
这些精彩的情节让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的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
3. 饱满的人物形象在《三毛流浪记》中,三毛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艳丽的蓓卡娜、坚强的瓦鲁纳,还是憨厚的布贾马,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而三毛自己也是这个故事中最迷人的角色之一。
她勇敢、坚强,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从未停止。
她时而陷入困境,时而在草原上自由奔跑,像是一只自由奔放的孤狼,引人注目。
通过三毛这个形象,我对于人生追求自由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 主题思想的探索《三毛流浪记》不仅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寻。
在书中,三毛通过自己的经历,对于自由、爱情和生活的痛苦和快乐做出了深入的思考。
自由是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三毛追求自由,她渴望摆脱束缚,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种追求代表了人类对于自由的向往和对于束缚的反抗,给予读者深深的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对各种束缚和困境,而三毛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勇气和信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由的宝贵。
爱情也在《三毛流浪记》中被反复讨论。
三毛与她的丈夫陶晶莹之间的爱情经历了种种挫折和考验,却始终不灭。
这种坚持和执着令人感动,让我对于爱情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三毛,一个漂泊天涯的女子,以笔为伴,一路上尽情挥洒,于滚滚红尘中写下许许多多独帜一格的作品,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就是女性读者。
本文主要结合三毛的作品来对三毛的作品及三毛形象来进行研究。
从三毛的流浪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还有三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来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然后结合这些对三毛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她在作品里所体现出的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奏响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飘逸单纯、如同海风吹过的咸咸淡淡的文字与那个曾经被青年人万分迷恋与爱慕的名字——三毛。
三毛,又名陈平。
因三岁时候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果真同故事中的“三毛”一样浪迹天涯。
为了寻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走过59个国家。
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的流浪生涯,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以及各个地方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从25岁开始,三毛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
三毛一生虽然短暂,单作品却十分丰厚,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二十三本文集与剧本《滚滚红尘》。
这些作品都以三毛的自述性口吻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着她的喜怒哀乐,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似乎带领着每一位读者跟她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一路饱览各国的奇风异俗。
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生活,了解到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与那些充满趣味的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漂泊流浪的生活三毛就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
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
有一次,她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收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1]就是的,三毛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这就注定了她一生永不停息的流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三毛不就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与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就是不过分的。
”这就是作家贾平凹对她的评价。
三毛所到过的众多个国家中,应该就属西班牙跟她最有缘分了吧。
在她还年少的时候就曾因为喜欢毕加索的画,便开始向往西班牙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再加上初恋的失败,三毛决定背井离乡,来到西班牙求学,以治愈失败的恋爱对心灵造成的创伤。
“三毛在西班牙做了三个月的哑巴、聋子,她半年中的来信,从不说自己的辛酸。
她拼命学语言了。
半年之后,三毛进入了马德里大学,来信中追问初恋男友的消息……可见她们通信不勤。
一年之后的那个女孩子,来信不一样了。
她说,女生宿舍晚上西班牙男生“情歌队”来窗外唱歌,最后一首一定特别指明就是给她的。
她不见得旧情难忘,可就是尚算粗识时务……开始新天新地,交起朋友来。
学业方面,她很少说,只说在研读中世纪神学家圣多玛斯的著作。
天晓得,以她那时的西班牙文化程度怎能说出这种大话。
后来她的来信内容对我们很遥远,她去念“现代诗”、“艺术史”、“西班牙文学”、“人文地理”……我猜想她的确在念,可就是字里行间,又在坐咖啡馆、跳舞、搭便车旅行、听轻歌剧……这种蛛丝马迹她不明说,也许就是以为不用功对不起父母。
其实我对她懂得享受生命,内心暗喜。
第二年,三毛跑到巴黎、慕尼黑、罗马、阿姆斯特丹……她没有向家中要旅费,她说“很简单,吃白面包,喝自来水,够活!”有一天,女儿来了一封信,说:“爸爸妈妈,我对不起您们,从今以后,一定戒烟。
”我们才知道她抽烟了。
”[2]西班牙的课程结束后,三毛到肖邦与乔治桑住过的一个岛上做了三个月导游,赚了一点旅费与一张机票,她到了德国,进入歌德学院,专攻语言。
一天念16个小时的德文,9个月就取得了德文教师资格,这对一个外国人来说,就是非常难得的成绩。
就连三毛自己都说:“这就是我留学生活中最贫乏的一段,我一天到晚都在念书,对德国的人与事完全讲不出来。
我认识的德国,就就是上学的那条路与几个博物馆、美术馆。
”当三毛再一次回到西班牙时,已经就是三毛离家的第七年了。
“我决定来西班牙,事实上还就是一个浪漫的选择而不就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比较我过去所到过、住过的几个国家,我心里对西班牙总有一份特别的挚爱,近乎乡愁的感情将我拉了回来。
事实上,七年前离家的我尚就是个孩子,我这次再出来,所要找寻的已不就是学生王子似的生活了。
”[3]在这里,三毛与荷西再次重逢,荷西没有变,依旧就是“有少见的英俊的外表又有可贵的童心的男孩。
”,最重要的就是经过了六年,荷西对三毛的爱也依然没有变,于就是,荷西终于实现了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梦想”。
因为在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瞧到了对撒哈拉的介绍,于就是三毛与荷西便一起来到了这块残酷,贫困,凄凉的土地。
一说到撒哈拉,人们便会想到“死亡”与“荒凉”,但就是在三毛的眼里,撒哈拉就是浪漫主义者的天堂,就是悲凉而华丽的金色震撼。
对于撒哈拉,三毛在《白手成家》中就是这样评价的:“撒哈拉沙漠,在我内心的深处,多年来就是我梦里的情人啊!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就是高的,地就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正就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
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转化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4]玻利维亚一直以来都就是三毛“神秘的向往”,这里有神秘莫测的女巫一条街、有满就是魔鬼的狂欢节、有整个南美洲最好吃的美食、还有骨子里留着印第安之血的善良居民。
“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寒冷的空气里迎着朝阳苏醒,远天边冻结着的一排大雪山,便就是粉红色的霞光也暖不了它们,那么明净的一片高原,洗净了人世间各样的悲欢情怀。
什么叫草原,什么叫真正的高山,就是上了安地斯高地之后才得的领悟,如果说大地的风景也能感化一个人的心灵,那么我就是得道了的一个。
”通过三毛这样对玻利维亚的叙述,我似乎感应到了三毛在那一刻内心里的平静与安详。
三毛就就是这样一个永不停歇的孤独的流浪者,她在流浪中寻找爱情,在流浪中寻找理想,寻找她生命中的那株“橄榄树”。
读三毛的作品,仿佛自己也跟着三毛一起流浪一般,走过万水千山,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寻求人生的理想。
(二)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读过三毛作品,每个人都会被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深深的感动着。
无论就是《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与荷西的爱情还就是《送您一匹马》中三毛与朋友的友情及对家人的亲情,每一个故事都牵动着读者的心,跟着三毛的述说一起获得心灵的快乐,感染悲悯的情怀,随着文字或哭或笑,随着情节颠倒着迷。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就是无数“三毛迷”心目中的经典浪漫。
初见荷西就是在朋友家的圣诞晚会上,三毛对荷西的第一印象便就是“像触电般,心想,这世上怎么会有那么英俊的男子?如果有一天可以作为她的妻子,在虚荣心上,也该就是一种满足了。
”那时候三毛大学三年级,而荷西才上高三。
其实,三毛心里还就是有点喜欢荷西的,但就是因为年龄的差异,三毛并没有真正把荷西当做男朋友来瞧待,而荷西却深爱着三毛。
一天荷西对三毛说:“再等我六年,让我四年念大学,二年服兵役,六年以后我们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想望就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您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您,这就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
”[5]马德里就是很少下雪的,但就就是在那个下雪的夜里,三毛拒绝了荷西爱情,瞧着那个一面跑一面回头,一面回头脸上还带着笑,口里还不断喊着:“Echo,再见!Echo,再见!”的荷西,心里满就是惆怅。
这样一别便就是六年。
六年后,三毛与刚退伍的荷西在西班牙马德里的一个朋友家相遇。
并且在荷西家里,她瞧到满墙的自己的照片忍不住哭了,她问荷西:“您那时为什么不要我?如果那时候您坚持要我的话,我还就是一个好好的人,今天回来,心已经碎了。
”荷西拉过她的手并放在胸口说:“这边还有一颗,就是黄金做的,把您那颗拿过来,我们交换吧。
”于就是,7个月后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简单而匆忙地完成了她们婚礼。
撒哈拉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因为三毛与荷西的生活中有了彼此,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甜蜜、温馨与快乐。
《不死鸟》中,荷西问三毛:“如果您只有三个月的寿命,您会去做些什么呢?”[6]那时三毛正在厨房里给荷西做饺子,听了荷西的问题后,三毛举起了沾满白粉的手,轻轻的摸了摸荷西的头发,慢慢的说:“傻子,我就是不会死的,因为还得给您做饺子吃呢。
”荷西的眼睛突然朦胧起来,用手臂紧紧环住三毛,直到饺子上桌了才放开。
幸福对于三毛来说太短暂太奢侈,就在三毛还在沉浸在婚姻的甜蜜中时,却传来了荷西死亡的噩耗。
失去了荷西的三毛痛不欲身,“许多个夜晚,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躲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相思,像虫一样的慢慢啃着我的身体,直到我成为一个空空茫茫的大洞。
夜就是那样的长,那么的黑,窗外的雨,就是我心里的泪,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
”[6]“我坐在地上,在您永眠的身旁,双手环住我们的十字架。
”“我的手指,一遍又一遍轻轻划过您的名字——荷西·马利安·葛罗。
”“我一次又一次的爱抚着您,就似每一次轻轻摸着您的头发一般的依恋与温柔”[7]荷西死后,三毛便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接任何电话,不见所有的人,包括朋友,孤独的享受着自己片刻的宁静。
她一个人去最后的岛屿,坐在荷西的坟头,静静的坐一下午,直到夕阳落山才肯离去;一个人到山洞里去住,山洞里已经按她的幻想摆好了桌椅,铺了地毯,安装了雕花的木门;一个人坐在家里的红毯毛绒沙发里,打开昏黄的灯,用口琴吹一曲《甜蜜的家庭》;一个人去听海,幻想荷西在她的身边……《送您一匹马》就是三毛后期的作品,那时候的三毛已经走出了失去荷西的悲痛,很多篇章里都表现出三毛对于友情与亲情的感激。
《回娘家》里,三毛回忆了在西班牙的舅舅家里小住时的情景。
因为舅舅的田里种着一望无际的橄榄树,农忙收成的时候我与表妹就去把掉落到地上的橄榄一颗颗捡起来,晚上舅妈总会准备最好的饭菜等着我们回去吃,吃过饭后舅舅会坐在院子里给我们讲故事。
《梦里不知身就是客》里写到:“母亲只要我回家居住时,午夜梦回,总要起身来女儿卧室探视熄灯。
”[8]母亲这样一个小小的习惯动作,足以表现出她对三毛的深深爱与无尽的挂念。
《一生的战役》中讲述了三毛与父亲之间一直以来都在相互斗争、相互伤害着,谁都不肯退让不肯妥协,两人之间那种又爱又恨的感情十分矛盾,当最后三毛终于被父亲认同了的时候,却因为突然之间失去了敌人而束手无策,感到百感交集,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