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历史观运用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通过分析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情,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教学方法历史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丰富知识,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科素养有待提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从初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入手,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二、初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概述1.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学生能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2.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3.历史分析能力:学生能运用历史观点和方法,对历史材料进行准确解读和分析。
4.历史价值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5.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故事导入、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6.注重知识体系建构: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体系,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提高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7.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8.加强历史分析能力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和方法,对历史材料进行准确解读和分析。
9.融入历史价值观教育:通过历史教学,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0.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历史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历史学科关键能力。
四、教学案例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导入: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核心素养历史价值观
历史核心素养历史价值观历史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历史学科上所具备的核心知识、能力与价值观。
它涵盖了对历史事实的了解与理解、历史思维的培养与运用、历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历史价值观的塑造与实践等方面。
历史核心素养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参与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探讨历史核心素养的历史价值观。
一、核心知识与历史价值观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知识是指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和理解。
这包括了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变迁有更全面的认识。
而历史知识也会对我们的历史价值观形成产生影响。
以中华民族的历史为例,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悠久文明,我们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同样地,了解到殖民主义的侵略历史和战争的悲惨后果,我们会更加珍惜和维护世界和平。
二、历史思维与历史价值观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思维是指以历史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它包括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辩证能力和判断能力等方面。
通过历史思维的培养,我们能够客观、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历史思维培养对于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至关重要。
它能使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避免盲从和偏见。
通过历史思维,我们能够站在全球历史的高度来思考问题,看待历史和未来。
同时,历史思维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判断当下的社会问题。
三、历史意识与历史价值观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的认识和感知。
这包括对历史的共情、联想和审视。
历史意识的形成与个体的情感和认知有关,通过历史意识的培养,我们能够深入感受历史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历史意识的培养对于塑造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至关重要。
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教训,了解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历史意识也能够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们积极参与社会进步和公益事业。
六种思维能力
1、战略思维能力: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2、历史思维能力:不仅要多读历史,从历史规律中把握发展趋势,也要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充分尊重历史,敬畏历史。
3、辩证思维能力:要善于抓住关键环节,洞察事物发展规律,避免片面性。
4、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在工作中突破常规、打破惯例,也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5、法治思维能力: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6、底线思维能力: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政治站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底线思维的能动效应。
《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业设计方案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明确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 掌握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和危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相关材料:选择一篇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了解其观点和论证过程。
2. 撰写分析报告:针对这篇文章,分析其观点的正确性和错误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3. 查找资料: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及其危害,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作业内容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从网上直接引用。
2. 认真思考:在撰写分析报告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要深入思考,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小组合作:在小组讨论中,要积极参与,尊重他人观点,共同探讨问题。
4. 时间安排:请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逾期不予评价。
四、作业评价1. 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观点表达:评估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3. 文献查阅能力: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及其危害。
4. 团队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
五、作业反馈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我们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同时,我们将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鼓励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不断探索、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明确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能力培养(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能力培养第一篇范文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历史学科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历史评价能力和历史创新能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这些核心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以历史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主线,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
2.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情境思维。
3.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比较,发现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
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历史分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1.教授学生历史分析的方法,如归纳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等。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过程、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习惯。
3.布置历史分析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历史评价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作出合理评价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1.教授学生历史评价的标准,如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等。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不同视角,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意识。
3.组织历史评价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历史评价能力。
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历史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鼓励学生提出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2.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组织历史创新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历史评价能力和历史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随着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为学科教学的一部分,历史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也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历史、运用历史、评价历史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本文将结合目前的历史教学现状,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一、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历史文化认知能力。
这些是构成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1. 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首要任务。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所具备的梳理历史事件和问题、分析历史问题和提出历史观点的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历史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比较性思维等各种历史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
3. 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还包括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态度和历史的价值观。
学生需要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点和历史的人文关怀,使其能够正确对待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文精神和情感共鸣。
4. 历史文化认知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形成跨文化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尊重性,形成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认知。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教学中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上、下)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上)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过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
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人们意识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体现出历史教育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深远影响。
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直接反映。
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应该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思维能力。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也朝着重视能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历史学科的好成绩,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怎样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
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可能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失去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只有枯燥、乏味、厌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思维载体,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这一课时,利用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资料丰富的优势,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也可以播放《我的1919》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讲述“五四风雷”做好铺垫,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兴趣盎然,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023年最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3年最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在全面实施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解读历史,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理解力:学生应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2.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应能够运用历史的视角和方法,理解和解读历史现象,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学生应能够从历史中提炼出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4. 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社会实践。
二、课程内容(一)古代历史包括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等内容。
(二)中世纪历史包括中世纪的社会变迁,宗教与文化的发展,东西方交流等内容。
(三)近现代历史包括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扩张,世界大战和冷战等内容。
(四)当代历史包括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等内容。
三、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主要包括知识理解、历史思维、价值观形成和历史实践四个方面。
1. 知识理解:通过测试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2. 历史思维:通过讨论和研究报告,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价值观形成: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评价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4. 历史实践: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评价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2023年最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希望能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2024初中历史教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初中历史教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前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制定了2024初中历史教育新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重要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贡献;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地图等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处理和运用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科学的历史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学会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树立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视野。
二、课程内容1. 中国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重点掌握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科技文化成就等。
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重点掌握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科技文化成就等。
3.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历史时期,重点掌握各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科技文化成就等。
4. 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历史时期,重点掌握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科技文化成就等。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哪些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哪些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具体包括哪些呢?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先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哪些能力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包含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如何认识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如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残酷性和进步性;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发展性;如何分析殖民主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如何分析历史的曲折性和向前性;如何认识革命的暴力性与和平性(1919年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中,以和平夺权的方式,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选择性(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跃入社会主义社会)等等,如果用确定的、线性的逻辑思维模式来看待,就很难找到它的合理内核,若以辩证思维作指导,就能解开它的“历史之谜”。
所以辩证思维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
要求学生可以以一个历史事件为圆心,把自己的思维扩散开来,延伸出去。
例如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摆脱民族危机,学生可以就此思考相关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垄断形成、《马关条约》、八国联军、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战争等。
加深理解,提高应变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的观点。
该过程实际就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维的过程。
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可以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更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指的是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方法和思维方式,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形成系统的历史观。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讨论互动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首先,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和案例,让学生在讨论和研究中自主发现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可以通过比较、对比、归纳、推理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质疑历史材料和观点的可靠性,并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推荐课外阅读除了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小说、历史故事、历史纪实等阅读材料,进一步拓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
阅读不同类型的历史书籍,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辨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历史研究小组或者历史选修课程,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三、开展讨论互动讨论互动是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辩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在讨论中,教师可以设立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思考,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历史研究项目,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调查研究一个历史事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活动与参观考察除了理论学习,历史思维能力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参观考察来培养。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厚重,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学生的学习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关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加强历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首先要加强历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应该明确历史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教训。
在历史课程中,应注重教授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也要关注基层历史、地方历史等。
通过多元化的历史知识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和历史变革。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重要方面。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思维等。
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应该善于运用这些思维方式,辨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相互影响,从中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运用证据和史料进行历史分析和判断,以求得真实和客观的历史认知。
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生动的历史故事、实地考察、历史文物展览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和价值。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历史研究或项目,培养他们对历史的主动探索和创造能力。
只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历史。
四、注重历史教育的跨学科性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需要注重历史教育的跨学科性。
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将历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内涵和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同时,跨学科教育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和学科交叉应用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透过历史问题看到世界的能力。
五、关注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指导现在和未来。
在历史教育中,要注重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教育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和处理现实社会问题。
历史思维能力自我评价
历史思维能力自我评价一、历史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我具备较为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能够系统地回顾和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变迁。
通过深入学习,我不仅了解了历史事件的基本经过,还掌握了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这种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使我能够在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时,提供较为准确的解读。
历史背景的理解我能够较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种对历史背景的理解,有助于我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避免片面化的观点。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我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
历史脉络的把握在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我能够较好地把握事件的脉络,即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帮助我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系统的历史观。
二、历史分析能力因果关系的分析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我能够较好地识别和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会探究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及其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以便全面理解事件的影响。
这种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帮助我在研究历史时,能够准确地识别事件的动因和后果,避免简单归纳或主观臆断。
多维度的视角我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尝试从多维度的视角进行思考。
例如,我不仅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历史事件,还考虑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使我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避免片面性。
历史解释的综合在进行历史分析时,我注重将不同的历史解释进行综合。
通过对不同史料和观点的比较,我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这种综合性分析,使我能够在面对不同解释时,形成全面而均衡的历史观,避免偏听偏信。
三、历史应用能力历史知识的现实应用我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中。
例如,在分析当前社会现象时,我会借鉴历史经验,以帮助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这种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够使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提供更为深刻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初中历史学科是学生学习和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素养和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而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除了要掌握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培养一定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就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感知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 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理解历史的客观性和相对性,认识到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同时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学校应该通过教学活动和学科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对历史事实客观的认识。
1.2. 提高历史文化自觉学生应该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历史的延续和延伸,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应该提高对自身文化认同的自觉,明白历史文化对于塑造自身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念的重要性。
1.3. 增强历史责任感历史意识的培养中,还要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学校应该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明白自己肩负着传承和继承历史文化的责任。
在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中,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历史讲座、历史文化课程、历史文物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提高历史文化自觉和增强历史责任感。
2.1. 提高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学生需要充分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学校可以通过布置历史作业、组织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培养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将所学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历史问题解决中。
学校可以通过历史案例分析、历史文献阅读、历史研究课题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中,学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大历史观”是20世纪延续至今的历史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通过揭示历史的全貌和发展规律来探究历史的本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大历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具体来看,“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侧重于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的教学,导致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不足,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联系认识不清。
而“大历史观”则强调历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将历史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来启发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运用“大历史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建立起历史的观念和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历史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历史素养,提高历史素养。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兴趣。
而“大历史观”能够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展示历史图片、介绍历史遗迹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大历史观”教学理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将以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效果:案例一:以“丝绸之路”为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丝绸之路”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简单地介绍“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止时间和作用等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枯燥和乏味。
而在“大历史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繁荣再到衰落整个历史过程的维度去分析和理解。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史观考查历史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史观考查历史摘要: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越来越凸显历史史观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尝试针对目前常用的几种历史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在教学中对同一历史事件分别运用不同的史观来解读,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多重史观;考查;文明史;现代化史随着2012年广西正式实施新课改,全国已经完成了课改的普及化。
作为最后进入新课改的省份,广西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优势在于:有各省市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少走弯路;劣势在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及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面临无所适从的境地。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新材料、新情境已经成为模式,多角度考查同一历史事件的试题已经比比皆是,既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更考查了学生的能力。
众所周知,只要选拔人才的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实还是不能忽视的,因此,高考既考查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考查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有专家精辟地指出:新课程说白了还是三个字:“教、学、考。
”如何教、如何学,研究高考试题是每个教师都需要做的功课,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以全国卷为例,各种史观已经越来越渗透在试题中,不同的史观、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是不一样的,这让历史呈现出它原有的精彩纷呈。
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娴熟地运用各种史观来考查历史。
我们常说的史观既“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史观包括:阶级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等。
目前常用的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对同一历史事件分别运用不同的史观来解读,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下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展现如何多角度、多重史观来解读历史。
一、从文明史观来看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历史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2.形成全面的历史观: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多种历史解释、观点和方法,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和理解能力。
3.强调历史观念和历史能力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能力。
历史观念包括对历史事实、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历史能力包括历史文献的解读、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
4.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观念和历史知识,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归纳。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和图表、讨论历史事件和现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的历史修养: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修养。
历史修养包括对历史的热爱和敬重,对历史问题的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
教师应该通过讲授历史事实和推理历史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6.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包括对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对历史问题的基本分析和解释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著作和研究历史事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7.创设情境教学中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教学中的历史。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历史事件、实地考察和展示历史文物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历史事件,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深度。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在培养学生历史观念和历史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创设情境教学中的历史,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这些基本原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修养和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整理者:春风斋主人素养一:唯物史观水平1、2: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水平3、4: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研究、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素养二:时空观念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
素养三:史料实证1.区分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在回答一个历史问题时,可以尝试从各种渠道获取与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获得的材料中提取相关息。
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读写能力:历史解释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2.能够选择、整理和运用史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解释;在历史叙述中越来越能把历史描写和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素养五:家国情怀。
★主要历史史观理解及实战运用
寒假作业:主要历史史观理解及实战运用一、史观理解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生态史范式等新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史观一般包括:全球史观或世界体系论、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
尤以文明史观为代表的新的史学观念渗透到高考试题引领着高中历史课程。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拉地区。
全球史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
当今整体世界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其次是国际政治中的民主化趋势,再次是不同文化越出民族范围的接触交流与相互吸收融合,最后是关于人类整体发展的资源、环境、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各国共同协商解决。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作者:蔡康宁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08期摘要:在漫长的人类进程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一直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对人类历史活动的简单记述,更是对已逝历史年代的反映。
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则是学生接触历史、理解历史最为关键和基础性的一步。
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学科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中学历史历史教学近年来,有关中学生历史观的培养问题得到了社会和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的讨论又成为其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即何为历史观。
历史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是世界观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观从其本质上来说关于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是当前历史教育中迫切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正确的历史观的培养对于学生形对祖国和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都大有裨益同时更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一、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课外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以及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著名历史学教育家戴维.麦克卡罗曾经说过“历史告诉我们来自何处,将走向何方”,历史能够教会并且加强我们所信仰的东西。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中学历史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务必要确保历史知识的整体性、精确性以及贯通性。
鉴于此在具体的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我们要做到让教材“生动”起来,让学生对于史实和结论有明确的概念,并且能够灵活的把二者区分开来。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搜集整理与教材不同的历史资料,把学生广泛搜集而来的这些历史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去伪存真后用于历史学习,只有这样真实的历史才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进而最大化地把历史的“真相”还原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2: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认识: ①从革命史观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 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 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②从现代化史观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 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 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近代化发挥带 头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 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 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 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地方,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 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社会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 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 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基本的历史观运用能力
历史观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 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新课 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要求建立多元史 观。即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 观、英雄史观 世界史观 马克思主义史 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等等。
1. 现代化史观(也称做近代化史观)认为:人 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 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一 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 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思想 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等。 主要内容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 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 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 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 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③文化现代化主是 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④社会生活现代化 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 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2.全球史观(也称做整体史观)认为: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 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将人类社会 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 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 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 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 观主导趋势。
3.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
• 例3.从文明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 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 ②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 ③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 ④西学传入,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
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主要观点包括在阶级社会里,两 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 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 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 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 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 律性。
6.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 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 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 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 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 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4.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 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 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 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 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其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 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 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 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 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
•
•
例1:对孙中山的评价,从不同的史观出发,得出不同的评价 一、革命史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其成功的表现,但是,辛亥革命并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据此看来, 它失败了,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二、现代化史观—— 1、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清王朝的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以及《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变,是中国政治民主 化的重要里程碑。 2、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在西方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得以产生,19世纪末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黄金时期, 此时,辛亥革命的作用功不可没,一方面,封建专制王朝的推翻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沉 重打击,为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另一方面, 中华民国成立后,设立了实业部,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 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在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有限 的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使中国民众受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洗礼。辛亥革命后,民主共 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其影响是有限的。于是,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就应运而生。 三、社会史观——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改变礼节等措施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四、全球史观——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 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 识和思维能力。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 学习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 核心价值就是“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学 习人类经济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 心价值就是“社会公平、整体效率、持续发展”; 学习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 核心价值就是“宽容、尊重、欣赏、开放”。这 些核心价值,帮助今天的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成 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和备 考的基本追求。
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 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 社会的进步。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 文明;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 文明。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 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 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 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 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 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 例4.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 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 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 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 战争 •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 冲突 •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 冲突 •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