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科学 口腔颌面感染
![口腔科学 口腔颌面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f111602981c758f5f71f6782.png)
❖ 定义:指颜面部及颌骨周围包括颈上部 区域潜在间隙中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 病变可波及皮肤、粘膜、筋膜、脂肪组 织、结缔组织、肌肉、神经血管、淋巴 结与涎腺。
(一)一般症状 general symptoms
局部症状:红肿热痛,脓肿形成时,可 触及波动,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
全身症状: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畏寒 高热、WBC↑,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感染来源
主要来源于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 磨牙尖周炎
相邻颞下、咽旁等间隙感染扩散引 起
可见于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后
临床表现
牙关紧闭,吞咽不适,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面部 无肿胀
以咬肌为中心的红肿、压痛明显 张口受限严重 不易扪到波动感,有凹陷性水肿 最常见
检查:翼下颌皱襞肿胀,压痛;下颌支后缘及下颌角 内侧丰满,有压痛。
脓肿形成的诊断
浅部脓肿--波动感
深部脓肿--压痛点、凹陷性 水肿 辅助诊断:穿刺、B超等
波动感检查
四、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
急性期 慢性期
局部---脓肿形成后切开排脓 全身---抗菌、支持 病灶处理
急性期局部治疗要点——脓肿切排
清洁、止动、对面部疖痈严禁挤压以防扩散、 外敷中草药:散瘀、消肿、止痛、
概论
咬肌间隙感染(masseteric space)
治疗
沿下颌角下缘作弧形 切口,距下颌骨下缘 2cm,长约2~3cm
术中检查有无边缘性 骨髓炎
口内从翼下颌皱襞外 侧切开
咬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
3、翼下颌间隙感染
Infection of the pterygomandibular space
➢ 感染类型:化脓性和腐败坏死性感染
➢ 感染来源:牙源性、外伤、急性扁桃体炎和急 性颌骨骨髓炎等。
口腔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试题
![口腔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d0ffa7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2.png)
口腔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试题冠周炎发展,形成冠周脓肿后,应进行A.局麻下切开引流(正确答案)B.大剂量抗生素治疗C.局部理疗D.局部冲洗上药E.拔除阻生齿关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B.以下颌角部为肿胀中心及压痛点(正确答案)C.张口轻度受限,腮腺导管口明显红肿,按摩有脓液自导管口溢出D.全身中毒症状明显E.脓肿穿破腮腺包膜可引起邻近组织和间隙感染在下列间隙感染中,哪一个最常引起颌骨边缘性骨髓炎( )A.颞间隙B.咬肌间隙(正确答案)C.颌下间隙D.颏下间隙E.眶下间隙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什么情况下适宜作龈瓣切除术A.水平阻生,冠周炎反复发作B.垂直阻生,升支前方有足够空隙,对合牙位置正常(正确答案) C.前倾阻生,前方邻牙远中龋坏D.前倾阻生,龈瓣上有咬痕E.颊向阻生,对合牙位置正常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是A.牙源性感染(正确答案)B.腺源性感染C.损伤性感染D.血源性感染E.医源性感染下列哪种现象不是智齿冠周炎局部检查的常见表现A.局部糜烂颗粒状增生似菜花状(正确答案) B.挤压龈袋可有脓液溢出C.肿胀的龈瓣覆盖低位阻生齿D.严重者炎症可波及舌腭弓和咽侧壁E化脓性炎症局限后,可形成冠周脓肿口腔颌面部感染中最易发生全身并发症的是A.智齿冠周炎B.间隙感染C.化脓性颌骨骨髓炎D.化脓性淋巴结炎E.颜面部疖痈(正确答案)脓肿切开引流操作哪项是错误的A.切口的位置在脓肿的低位B.切口的位置选择在愈合后瘢痕隐蔽的位置C.最好选择在口内切开引流D.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可钝性分离扩大创口E.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只能轻度挤压,以保证引流通畅(正确答案)口腔唾液腺中最大的是A.腮腺(正确答案)B.舌下腺C.颌下腺D.腭腺E.非上述各腺下颌骨X线片显示有明显的骨密质增生,骨质呈致密影像的颌骨骨髓炎是A.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急性期(正确答案)B.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慢性期C.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增生型D.边缘性颌骨骨髓炎溶解破坏型E.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单元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单元口腔颌面部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9b4c0e6f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4.png)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单元口腔颌面部感染[单选题]1.慢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在已明确骨质破坏的部位和范围,一般在病程几周后可施行病灶清除术A.2~4周B.4(江南博哥)~6周C.6~8周D.2个月以上E.半年以上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慢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在已明确骨质破坏的部位和范围,一般在病程2~4周后,即可施行病灶清除术。
掌握“颌骨骨髓炎”知识点。
[单选题]2.下列关于颌骨骨髓炎慢性期特点的描述,除外A.体温升高、发热、寒战B.全身症状较轻C.全身消瘦、贫血D.机体慢性中毒消耗症状E.口腔内或面颊部可出现多个瘘孔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颌骨骨髓炎慢性期的特点:全身症状轻。
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全身消瘦、贫血,机体慢性中毒消耗症状。
病情发展缓慢,局部肿胀,皮肤微红、口腔内或面颊部可出现多个瘘孔溢脓。
肿胀区牙松动。
掌握“颌骨骨髓炎”知识点。
[单选题]3.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A.腺源性感染B.牙源性感染C.血源性感染D.损伤性感染E.医源性感染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牙源性感染临床上最为多见,约占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90%。
一般常见由急性根尖周炎、牙周炎、智牙冠周炎等引起。
掌握“颌骨骨髓炎”知识点。
[单选题]4.颌骨骨髓炎急性期的特点,除外A.发热、寒战B.疲倦无力、食欲缺乏C.白细胞总数降低D.中性粒细胞增高E.局部剧烈跳痛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颌骨骨髓炎急性期的特点:全身发热、寒战、疲倦无力、食欲缺乏,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局部剧烈跳痛,口腔黏膜及颊部软组织肿胀、充血,可继发急性蜂窝组织炎;病源牙可有明显叩痛及伸长感。
掌握“颌骨骨髓炎”知识点。
[单选题]5.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病原菌最主要的是A.变形杆菌B.大肠杆菌C.肺炎链球菌D.溶血性链球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以及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其他化脓菌也可引起颌骨骨髓炎。
口腔颌面部感染-第九版口腔科学精品课件
![口腔颌面部感染-第九版口腔科学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2ae29ea1c7aa00b52acba2.png)
关于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颌骨骨髓炎的治疗、第五节和第六节请自习。 参考书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邱蔚六,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思考题和练习题
1.你和你周围的同学有没有患过智齿冠周炎?如果有,收集这种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并发症,总结都 采用过怎样的治疗方法,疗效如何? 2.试比较咬肌下间隙和翼下颌间隙感染的异同点。
第九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重点难点
掌握 颌面部感染的特点,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 颌面部各个间隙感染的来源、表现和脓肿切开引流的位置
了解 各种颌骨骨髓炎的表现、诊断;颜面部疖痈的治疗原则
第一节
概述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上颈深部间隙脓肿
翼下颌、咬肌下、颞、 颞下多间隙感染
口底蜂窝织炎
颊间隙感染
(一)病史:(自习)
四、诊断
(二)症状:(自习)
(三)体征:(自习)
(四)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
(五)影像:B超。
(六)穿刺抽脓
黄色黏稠或脓血混合(桃花脓)或灰暗而稀薄,恶臭。
五、治疗
(一)全身治疗
1.支持疗法——降温,营养,水电平衡。 2.抗生素治疗——头孢霉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合并厌氧菌感 染时)。 3.中药——清热解毒剂。 足量、足程、有效,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及时进行调整。
(二)病因
1.人类进化,下颌体缩短,萌出空间不足 2.阻生或正在萌出的牙冠周围软组织盲袋,不易自洁,适宜致病菌生长繁殖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萌出压力、咬伤、抵抗力下降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f6ba0691cc22bcd126ff0c6b.png)
3)强有效抗菌素: 先锋霉素,西力欣,复达新。 要求:足量,有效,静脉给药,及时 作血、分泌物培养,指导用药。 4)支持疗法:按需补足液体,少量多次 输新鲜血。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 对有呼吸困难者,应尽快作气管切
开术,防窒息。
3. 尽早切开引流
1 )目的:减压、减毒素吸收,防炎症 扩散,软组织坏死及呼吸道梗阻。
2)切开引流方法:一侧下颌至对侧下 颌弧形切口,必要时作倒T形切口。 对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敞开湿敷。 3%双氧水清洗。
3) 湿敷药物
1/5000高锰酸钾液
3%高渗盐水
热:
功能障碍:张口受限,下唇麻木感。
(四) 治疗原则
1、口内切口
2、口外切口
口外切口好于口内切口。 位置低,引流好,但口外切口留疤痕。
【颌下间隙感染】
(一) 局部解剖
位于颌下三角区。
内容:颌下腺,颌外动、静脉,淋巴组织。
(二) 感染来源
(三) 临床表现
肿胀以颌下区为中心,局部皮肤纹理消失; 炎症剧烈时,红肿可扩至面颊、颈部。
下颌牙,冠周炎,骨髓炎,淋巴腺炎,
扁桃腺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金葡菌,链球菌。 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厌氧菌,腐 败坏死性细菌。
(三) 临床表现
1. 三间隙感染症状之 综合。
2.呼吸困难。
3. 全身症状:高烧, 脉快弱,呼吸短促, 表情淡漠,反应迟 钝,血压下降。
陈速
(三) 临床表现(续)
3· 切开引流(续)
5) 探查骨面:切开 时,应同时探查 骨面是否粗糙, 可同时作搔刮。 6) 换药:保持引流 通畅,引流条由 深至浅,伤口不 要过早封闭。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后感染的预防策略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后感染的预防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d295b7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3.png)
创面暴露增加感染机会
手术后,创面暴露于口腔这个有菌环境中,容易受到口腔内细菌的污染,从而 增加感染的风险。
术后患者免疫状态变化
手术应激影响免疫系统
手术本身作为一种应激源,可以导致 患者术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得患 者更容易受到感染。
术后护理不当
如术后口腔卫生护理不当、饮食管 理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可以导致口 腔局部环境恶化,增加细菌滋生的 机会,从而引发感染。
04
预防策略制定与实施
术前评估与准备
01
02
03
全面了解患者情况
包括年龄、营养状况、口 腔卫生习惯、既往病史等 ,以评估手术风险和感染 可能性。
术前口腔清洁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口腔清 洁,如刷牙、漱口等,以 降低口腔内细菌数量。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口腔 颌面部外科手术后感染的预防
策略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 • 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后感染风险 • 预防策略制定与实施 • 药物治疗在预防感染中应用 •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口腔颌面部感染现状分析
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现状,包括感染类型、发病 率和危险因素等。
完善口腔颌面部外科 手术后感染预防策略
虽然本次研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策略 ,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 需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研究可以进一 步完善和优化这些策略。例如,可以 探索新的抗感染治疗药物和方法,提 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同时,也 可以关注患者个体差异和手术类型等 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感染方案。
口腔颌面部感染教案
![口腔颌面部感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5037c4866fb84ae45c8dfc.png)
一、概述(10分钟)
【熟悉】
二、颌面部间隙感染(30 分钟)
【熟
悉】
三、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25 分钟)
【熟
悉】
四 、 颌 骨 骨 髓 炎 (4 分 钟 )
【了解】
五、颜面部疖痈(8 分钟)
【了
解】
六、总结(3 分钟)
--
--
教学主要内容
备 注
一
.
概
述
(
1
0
分
钟
)
【熟悉】
感染特点: 致病菌
二.颌面部间隙感染(30 分钟)
教材 选用
张志愿.口腔科学.第 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ﻫ
参考 书籍 与常 用网 地址
参考书籍:
皮昕.口腔解剖生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
--
授课章节 授课对象 授课地点
第九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临床本科学生 学时 301 教室
2 教材
时间
80分钟
《口腔科学》第八版
【熟
悉】
概念(间隙及间隙感染) 病因
图示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原则
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切开引流的指征及要点 眶下间隙感染 咬肌间隙感染
图示
翼下颌间隙感染 下颌下间隙感染
口底蜂窝织炎
三.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25 分钟)
【熟 图示
悉】
概念 病因
临床表现 并发症
诊断
治疗:急性期;慢性期
四.颌骨骨髓炎(4分钟)
--
教案
单 位 : 第四临床学院
教研室 :
姓
名
:
口腔科学教研室 周新春
口腔颌面部感染概论及下颌智牙冠周炎--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章讲义1
![口腔颌面部感染概论及下颌智牙冠周炎--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章讲义1](https://img.taocdn.com/s3/m/41eb616025c52cc58bd6bea5.png)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章讲义1口腔颌面部感染第一节 概论(一)解剖生理特点与感染的关系感染是指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及侵袭,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口腔颌面部直接与外界相通,解剖结构、温度、湿度均适于细菌的滋生与繁殖,颜面皮肤的毛囊、汗腺与皮脂腺也是细菌寄居的部位,在局部遭受创伤、手术或全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均可导致感染的发生。
颜面及颌骨周围存在较多互相通连的潜在性筋膜间隙,其间含疏松的结缔组织,感染易于通过其蔓延,颜而部血液循环丰富,鼻唇部静脉又常无瓣膜,致使在鼻根向两侧口角区域内发生的感染易向颅内扩散而被称为面部的“危险三角区”。
面颈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结,口腔、颜面及上呼吸道感染,可沿相应淋巴引流途径扩散,发生区域性淋巴结炎,特别是儿童淋巴结发育尚未完善,感染易穿破淋巴结被膜,引起结外蜂窝织炎。
面颈部感染可通过颈深筋膜沿气管前间隙、内脏血管隙和内脏血管后隙向颈部和纵隔扩散,形成更为广泛和严重的颈部和纵隔脓肿。
(二)常见致病菌口腔颌面部感染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
近年来,由于应用厌氧培养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还可检出厌氧菌,如类杆菌属、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等检出率也极高,说明目前门腔颌面部感染最多见的是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诸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等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亦目益增多。
因病原菌的不同,口腔颌面部感染可分为化脓性和特异性两大类,后者指结核、梅毒、放线菌等引起的特定病变。
(三)感染途径1.牙源性 病原菌通过病变牙或牙周组织进入体内发生感染者,称牙源性感染。
牙与颌骨直接相连,牙体及牙周感染可向根尖、牙槽骨、颌骨以及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扩散。
由于龋病、牙周病、智牙冠周炎均为临床常见病,故牙源性途径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2.腺源性 由面颈部淋巴结感染扩散而引起。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讲义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bfe7046dd88d0d233d46ae2.png)
口腔颌面部感染知识内容细讲概论口腔内有多种非致病菌与致病菌寄宿颌面部存在多个窦腔,颌骨周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病灶牙为感染发生提供了特有的条件1.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与感染的关系危险三角2.感染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1)局部症状急性: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慢性:炎性浸润块,开口受限、瘘口2)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化验: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核左移4.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大多能作出正确诊断。
如诊断及时、治疗得当,对缩短病程、防止感染扩散和恶化均有重要意义。
5.治疗原则局部治疗:手术治疗:切开引流(指征、要求、目的)、清除病灶全身治疗目的:①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②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③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④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指征:①疼痛加重,搏动性跳痛,皮肤表面发红、光亮;触诊时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穿刺有脓。
②急性化脓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③儿童颌周蜂窝组织炎已累及多间隙感染,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者。
④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发红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
要求:①切口在脓腔的重力低位。
②切口瘢痕隐蔽,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尽力选用口内引流。
颜面脓肿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③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
④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
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下颌智牙冠周炎病因:盲袋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临床上以下颌智牙冠周炎最常见。
上颌第三磨牙亦可发生冠周炎,但发生率较低,且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治疗相对简单。
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感染,口腔颌面部损伤
![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感染,口腔颌面部损伤](https://img.taocdn.com/s3/m/bedc426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b.png)
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感染,口腔颌面部损伤课程名称:口腔科学授课周次:1授课类型:☑理论□实验/实训□练□讨论□复教学对象:16级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总学时数:16本次课学时数:2授课日期:2019/10/7授课班级:无授课题目:口腔颌面部感染,口腔颌面部损伤教学目的与要求:本次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熟悉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熟悉颌周蜂窝织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了解常见的蜂窝组织炎(嚼肌间隙、眶下间隙、颌下间隙、口底蜂窝炎)的诊断要点,了解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及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掌握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及急救处理,熟悉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原则,熟悉颌骨骨折和颧骨、颧弓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法,颌面部损伤的处理。
教学难点:颌面部感染的来源,颌面部损伤的诊断(骨、牙、软组织)。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1.颌面部感染的四个特点:多腔道沟通外界、牙源性感染居多、潜在间隙多、血液及淋巴循环丰富。
颌周部间隙感染的治疗原则需要根据炎症不同时期,注重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
2.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是最常见的骨髓炎,放射性骨髓炎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但是可以预防。
面部疖痈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处理原则不同,切忌热敷、挤压。
3.牙源性、颌面部感染引起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及脑脓肿是严重颅内合并症,需要提供更多的病例及图片以让学生印象深刻。
4.颌面部损伤的特点和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相关,需要将基础解剖和临床结合讲解。
要点小结:1.学生需要掌握颌面部感染的四个特点和颌周部间隙感染的治疗原则。
2.学生需要了解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和放射性骨髓炎的区别,以及面部疖痈的处理原则。
3.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及脑脓肿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4.学生需要掌握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以及颌骨骨折和颧骨、颧弓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作业及思考题:1.学生需要收集智齿冠周炎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并发症,并总结采用过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如何。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抗感染药物研究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抗感染药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bf1c9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7.png)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抗感染药物研究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口腔医学领域中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它可能由多种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
在治疗这些感染时,抗感染药物是一种常见且关键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不同的抗感染药物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研究和应用。
一、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最常用的药物类别之一。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杀灭或抑制感染病原体的生长来治疗感染。
研究表明,青霉素在治疗颌面部细菌性感染中有着较好的疗效。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则广泛应用于手术后的预防性治疗中,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此外,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口腔颌面部感染。
然而,抗生素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增加,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科学用药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同时,患者需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等。
二、抗真菌药物在与口腔感染有关的疾病中,真菌感染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表面感染。
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此类感染。
咳尔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等是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它们通过抑制念珠菌的细胞壁合成来治疗口腔念珠菌病。
此外,酮康唑也被用于治疗口腔念珠菌病。
抗真菌药物在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患者需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抗病毒药物某些口腔颌面部感染可能由病毒引起,例如带状疱疹和口腔疱疹。
抗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这些感染。
阿昔洛韦和利巴韦林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它们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来减轻感染症状。
这些药物常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口腔疱疹,可缩短疱疹的持续时间和减轻疼痛症状。
然而,抗病毒药物并非适用于所有口腔颌面部感染,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体的类型来确定。
同时,患者应密切关注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并避免使用过期药物。
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
![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73164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3.png)
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在临床上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了解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特点和病理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病原学特点以及感染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病原体种类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多样。
最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导致口腔感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其中常见的细菌有链球菌、放线菌、厌氧菌等。
此外,病毒也是口腔感染疾病的重要病原体,如单纯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等。
2. 病原学特点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特点表现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病原体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和发展规律。
例如,链球菌感染会引起口腔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而人乳头瘤病毒则会导致口腔癌的发生。
3. 感染机制了解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感染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感染机制可以分为直接传播和血行感染两种方式。
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飞沫、食物和接触等途径直接侵入口腔颌面部组织,导致感染疾病的发生。
血行感染则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口腔颌面部组织,引起感染。
研究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重点关注病原体的快速鉴定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以提高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
同时,加强公共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总之,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对于该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了解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病原学特点以及感染机制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降低感染疾病的发生率,保障人们的口腔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概 论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1. 口腔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起端,易受各种致病
因素的侵袭。 2. 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特有的感染。 3.潜在性筋膜间隙多,感染易扩散。 4.颜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感染易扩散。
(危险三角区) 5.毛囊、汗腺、皮脂腺也可引起感染。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是指智齿(第三磨牙)萌出不足或阻生时, 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 冠周炎最为常见,多发于18-30岁。
[临床特点] • 局部充血肿胀,皮温升高 • 疼痛:剧烈 跳痛 • 张口受限:牙关紧闭 • 脓肿形成时波动感不明显,穿刺有脓
• Blood Rt: WBC N • 全身症状: 乏力 不适 T P 头痛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 1.抗生素 2.支持治疗:补充能量电解质 3.对症治疗:止痛、降温等 4.脓肿切排 5.病灶牙的处理
病因: 1.智齿阻生或萌出不足 2.局部自洁功能差 3.盲袋易潜藏食物残屑及细菌 4.对合牙的咬伤 5.机体抵抗力下降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二、临床表现 局部: 早期:磨牙后区胀痛不适,张口轻度受限。 加重时局部自发性跳痛,耳颞神经区反射性痛。 后期:胀痛加重、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困 难,口腔不清洁,口臭等。 全身: 可伴有畏寒,发热,头痛不适,食 欲减退,大便秘结,WBC稍高,中性粒细胞 上升。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底蜂窝织炎脓肿切开引流术: [麻醉及体位] 局部浸润麻醉 仰卧位 [手术步骤和方法]
1.口外切口: 多部位的广泛性切口 :颌下,颏下 衣领型切口, 倒T型切口
2.橡皮管引流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是指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的颌骨骨膜、 骨皮质和骨髓及其中的神经、血管在内的整 个骨组织的炎症。 分类: 一、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二、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 三、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临床特点] • 局部充血肿胀,皮温升高 • 疼痛 • 脓肿形成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 • Blood Rt: WBC N • 全身症状: 乏力 不适 T P 头痛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 1.抗生素 2.支持治疗:补充能量 电解质 3.对症治疗:止痛 降温等 4.脓肿切排 5.病灶牙的处理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2.慢性期: [病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多在急性期2周后形成
瘘管:皮肤或粘膜色暗红,凹陷,流脓,有死骨排出,可探 及骨面 全身症状:无或慢性消耗症状 在儿童有牙胚及颌骨发育障碍 X片表现:
1)虫蚀状阴影 2)死骨形成 3)骨膜反应性增生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颌面部间隙根据解剖结构和部位分为: 眶下间隙 颊间隙 咬肌间隙 翼颌间隙 下颌下间隙等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1. 牙源性 :根尖周围炎 ,牙周炎 2. 腺源性 :淋巴结炎,扁桃体炎 3. 损伤性 4. 医源性 5. 血源性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
1. 病情发展迅速 ,多为急性炎症过程 2. 全身症状:高热,寒热,寒战,WBC↑,
咬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
[治疗]
局部浸润麻醉
1.抗生素 2.支持治疗:补充能量
电解质
口内切口:坐位 口外切口: 头偏健侧卧位 [手术方法]
3.对症治疗:止痛 降温等
1.口内切口:翼下颌皱襞稍外侧
4.脓肿切排 5.病灶牙的处理
2.口外切口(常用): 下颌角下切口 长度2-7cm
3.橡皮管引流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一、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下颌骨多于上颌骨其原因为: 1)下颌骨骨外板厚,致密 2)单一血供,侧支循环少, 在婴幼儿则是上颌骨多于下颌骨 一)感染途径 1.牙源性:占90% 2.损伤性 3.血源性:多见于婴幼儿 病原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等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一)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三、翼下颌间隙感染 [解剖]
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骨升支内侧骨 壁之间 上界:翼外肌下缘 下界:翼内肌下附着处 前界:下颌支前缘 后界:下颌骨后缘及 内界: 翼内肌 外界:下颌支内侧骨壁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1.牙源性:智齿冠周炎,尖周炎,牙槽脓肿。 2.下颌支骨髓炎 3.周围间隙感染扩散 4.医源性:如麻醉,拔牙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四、下颌下间隙感染
[ 解剖] 位于下颌骨体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的颌下
三角内。 上界: 下颌骨下缘 前下界:二腹肌前腹 后下界: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舌骨肌 底: 口底肌群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1.牙源性:智齿冠周炎,尖周炎,牙槽脓肿。 2.腺源性:颌下淋巴结炎,颌下腺炎 3.周围间隙感染扩散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二、 咬肌间隙感染
[解剖] 咬肌间隙位于嚼肌与下颌骨升支外侧骨壁之间 上界: 颧弓下缘 下界:下颌骨下缘 前界:嚼肌前缘 后界:下颌骨后缘 内界:下颌支外侧骨壁 外界:腮腺与嚼肌 及筋膜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1.牙源性:智齿冠周炎,尖周炎,牙槽脓肿。 2.下颌支骨髓炎 3.周围间隙感染扩散
[临床特点] 眶下区肿胀,鼻唇沟消失,上下睑肿胀,不能睁
眼,上唇红肿脓肿形成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 实验室检查: WBC升高,N增多。 全身症状: 乏力不适、 头痛、T升高、 P 增快。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 1.抗生素 2.外敷中药 3.支持治疗:补充能量 电解质 4.对症治疗:止痛 降温等 5.脓肿切排 6.病灶牙的处理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五、治疗: 原则:
急性期:消炎,镇痛,建立引流,增强 抵抗力
慢性期:清除病灶
1. 全身治疗: 1) 抗生素 2) 支持治疗 3) 对症治疗
2. 局部治疗: 1) 冠周冲洗,上药 2) 切开引流 3) 冠周龈瓣切除术 4) 拔除阻生牙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 中化脓性炎症的总称。间隙感染的弥散期称 为蜂窝织炎,化脓局限期称为脓肿。 [分类]
Blood Rt: WBC N 全身症状: 乏力 不适 头痛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二)腐败性口底蜂窝织炎: 广泛性肿胀 皮肤:紫红色,压痛,凹陷性水肿 疼痛:剧烈,胀痛,跳痛 张口受限,舌运动障碍,流涎,常有语言、吞咽因难, 舌根部水肿时可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窒息。 脓肿形成时有波动感,有捻发音,穿刺有脓,颜色为咖啡 色稀薄液,恶臭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脓肿切开引流的指征: 1.局部疼痛加重,并呈搏动性跳痛,肿胀明显,
有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 穿刺有脓 2.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者 3.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累及多间隙,出现呼吸 及吞咽困难时,应早期切排 4.结核性感染经抗结核治疗无效,且已形成寒 性脓肿时
脓肿切排
脓肿切开要求: 1.切口应在脓肿低位,以利引流 2.切口位置应尽量隐蔽 3.切口应避开重要解剖 4.引流要通畅
食欲不振,头痛,心跳加快。 3. 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病变区红肿明显,压痛及胀痛、跳痛,时有 放射性头痛,感染中央区有凹性水肿,淋巴 结肿大及功能障碍: 如张口受限,呼吸困难,吞 咽困难等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原则: 是控制病原菌的蔓延、消灭病原菌、去
除病灶、增强抵抗力。 1.局部治疗:增强局部抵抗力,促进感染
[临床特点] 局部充血肿胀,皮温升高 疼痛:剧烈 跳痛 张口受限:牙关紧闭 脓肿形成时波动感不明显,穿刺有脓
Blood Rt: WBC N 全身症状: 乏力 不适 T P 头痛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并发症] 向邻近间隙扩散 :
向前→颊间隙 向上→翼颌间隙,颞下间隙, 向后→腮腺脓肿
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
下颌下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
[麻醉及体位] 局部浸润麻醉 头偏健侧卧位 [手术步骤和方法] 1.口外切口:
颌下切口 长度2-7cm 2.橡皮管引流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五、口底蜂窝织炎 是指同时波及双侧颌下,颏下及舌下间隙
的感染,又称口底多间隙感染 [分类] 1.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以金葡菌感染为主 2.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又称
第九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教学目标: 1、熟悉颌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向颅内扩散的途径。熟
悉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2、熟悉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掌握颜面部疖痈的临床表现,掌握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
疗要点。 4、了解颌周蜂窝织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各间隙感染的鉴
别诊断及治疗,了解婴幼儿颌骨骨髓炎及婴幼儿化脓性 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
第一节 概 论
感染:是指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 繁殖及侵袭,在生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 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 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指口腔、颌骨和面部 软组织的炎性疾病的总称,为常见病、多发 病。
吸 收、消散,防止扩散和引起并发症。 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2.全身治疗: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维持 水、电解质及代谢平衡,减轻中毒症状。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脓肿切排目的 1.排出脓液和腐败物,减少毒素吸收。 2. 减轻疼痛、肿胀,缓解压迫,避免发生
窒息。 3. 减少并பைடு நூலகம்症。 4. 防止炎症扩散,发生边缘性骨髓炎。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检查: 1.智齿阻生,龈瓣及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 边缘糜烂,触痛明显,盲袋内脓性分泌物 溢出。 2.张口受限。 3.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触痛。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并发症: 局部:形成磨牙后区骨膜下脓肿 向前:第一磨牙颊侧形成脓肿→破溃→瘘管,颊 间隙感染→颊瘘。 外侧向后:咬肌间隙感染,边缘性下颌骨骨髓炎, 颌后间隙。 内侧向后:翼下颌间隙, 咽旁间隙,扁桃体周围 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