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_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_邹农俭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研究第八章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第八章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第八章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学科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将文学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和对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跨学科研究不仅可以扩展我们的研究范围,还可以提供多个学科的视角,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其带来的挑战和价值。

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例如,通过将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德、家庭和社会角色的理解和价值观。

再次,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传统的文学研究主要关注文学作品本身,而跨学科研究则可以将文学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进行结合,如历史、艺术、文化等。

通过将文学作品与这些领域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通过将文学作品与历史研究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文学作品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和反映。

最后,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学研究中的新问题和新方法。

通过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限制,并尝试寻找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例如,通过将文学作品与计算机科学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开发出一些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如文学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生成。

然而,跨学科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专业术语,跨学科研究需要跨越学科的壁垒和语言障碍。

其次,跨学科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外,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和方法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因此跨学科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学科协调能力。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5章 跨学科研究

第5章 跨学科研究

西格蒙德· 弗洛 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5.6- 1939.9.23), 犹太人,奥地利 精神病医生及精 神分析学家。 卡尔· 古斯塔 夫· 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瑞士著名心理 学家、精神分 析学家。
3、文学与其他学科、艺术作品之间关
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 小说家

在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中,心理学对文学 批评、创作过程、传记写作等方面的影响 极为显著。心理学几乎刷新了传统的对作 品中人物心理以及对作家创作心理的研究, 不仅注重作品中的心理因素,而且深掘作 品中可能潜藏着的神话和原型。
史莱克史上确 有其人
三、 文学与宗教
约翰· 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 将米里哀主教体现的宗 教仁爱万能的思想,发 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2、中国文学与宗教

随着佛典的翻译和佛教的传播.还传来了异邦的 音韵学、文学、音乐、美术、建筑风格等,这些 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体、语法、词汇,而且加速 了小说、戏剧等的发展进程。尤其是佛典中那些 内容丰富、辞藻典雅的譬喻,影响了中国的文学 创作。

2、文学与“意识流”

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还表现在许多现当代作家 试图让读者进入人物的意识中去,“从内部”来 讲述故事。当读者一旦真的直接参与了虚构的 人物的心灵与感官的实践之后,小说叙事技巧 的创新势在必行。“意识流”和“内心独白” 的叙事方法,就是文学与心理学混合的产物。

乔伊斯的中篇小说《青年艺 术家的肖像》,在主人公的 回忆与遐想中使用了“意识 流”手法,以表现人物的内 心独白。这一手法在其代表 作《尤利西斯》中得到充分 运用,女主人公无段落、无 标点的大篇幅内心独白,淋 漓尽致地展示出人物意识的 自然流动。

比较文学课件-第五章跨学科研究第三节跨学科研究实例-

比较文学课件-第五章跨学科研究第三节跨学科研究实例-
-死后复活 其二、具有完全的人性,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终日奔波于世间的风尘中-召选门徒-巡回布道 -发布“爱”的教诲-与官方教会作斗争-惨遭迫害 -在十字架上悲惨地死去 其三、其神人二性完美无缺地共存于一身
二、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耶稣形象
(一)情形概观
■ 主要作品:冰心的《客西马尼园》、《髑髅地》, 徐志摩的《卡尔佛里》,鲁迅的《复仇(其二)》, 艾青的《一个拿撒勒人的死》,叶灵风的《拿撒勒人 》,朱雯的《逾越节》,汪静之的《耶稣的吩 咐》,茅盾的《耶稣之死》,端木蕻良的《复活》 等。
(二)福音书故事的“复写”文本
■ 冰心的《客西马尼园》、《髑髅地》 ■ 徐志摩的《卡尔佛里》
1、冰心的《客西马尼园》和《髑髅地》
早在1921年,冰心就在《生命》第一卷第九、十期合刊 上发表两首圣诗《客西马尼园》和《髑髅地》,生动地展示 出耶稣受难前夜在客西马尼园祈祷时的痛苦心境,及其在髑 髅地被钉十字架时的情景。
然元素,忽略对上帝的尊崇,无视对神性耶稣的 信奉,而强调耶稣的人性要素,主张弘扬其“牺 牲之爱”,效法他那“崇高伟大的人格”。
经过上述两个层面的分离,陈独秀断言,基督 教本是穷人的福音,而耶稣则是穷人之友。
历史化与人格化
陈独秀提出,“我们今后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 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感情,培养在我们的血里, 将我们从冷酷、黑暗、污浊的坑中救起”。
由于其神性使命被悬置起来,耶稣便仅仅被突显 为 民族的先知,为了拯救麻木无知的民众而自愿赴死。他 明知自己必定受苦,遭到弃绝,依然怀着极大的悲 悯 之心去承受将临的一切。
耶稣的基本人格显示为对普世众生的至爱,与之 相关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特别深沉 的影响,由此,基督教用宽恕、顺从、忍耐、受苦去 消除社会罪恶,用仁慈、博爱去拯救和改造社会的主 张,成为现代文学中举目可见的主题诉求。

探索社科类课题的选择与研究方法的新闻稿

探索社科类课题的选择与研究方法的新闻稿

标题:探索社科类课题的选择与研究方法鉴于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为促进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进步与创新,我们将就社科类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以下从课题选择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课题选择1.1 课题的选择是社科研究的起点,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科学可行性。

课题的选择应该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映普遍现象。

1.2 在选择课题时,应注重课题的前沿性、热点性、挑战性,尤其需要突出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性,鼓励探索新领域,提出新理论。

同时还需要考虑课题的可能影响范围和实际应用价值。

1.3 课题选择需要考虑到研究资源、条件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避免选择过于庞大或难以开展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2.1 社科类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定性研究包括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研究、访谈调查等,定量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实验方法等。

研究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而定。

2.2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需要遵循科学规范和伦理原则,诚实、客观、公正地收集、分析和解释研究数据,避免主观偏见和数据造假。

2.3 在社科类研究中,还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调查、数据挖掘等,提高研究效率,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总结3.1 社科类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法不仅关乎个体学者的学术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提高。

3.2 在探索社科类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法时,需要加强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和有效方法。

3.3 希望通过这次探索与交流,能够为社科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以上是我们对社科类课题选择和研究方法的初步探索和总结,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们的关注和讨论,促进社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期待更多学者能够加入到这一话题的讨论当中,共同推动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索中深入研讨了如何选择课题和确定研究方法,但这只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一小部分。

比较文学跨学科分析

比较文学跨学科分析

比较文学跨学科分析一、比较文学“跨学科”理念的提出一般认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理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1961年,美国学者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提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日后,学术界将雷马克将所言的“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具化为“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以及“文学与宗教”等。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一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1975年,法国学者让•皮埃尔•巴利塞里在一次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该受制于学科界限,可以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角度,加强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这是比较文学领域首次出现“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

中国比较文学的“跨学科”吁求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1987年,杨周翰在为《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按照比较文学的一般定义,它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国别、不同民族或不同语言的文学的比较研究;它还包括文学和其他学科、其他艺术或其他表现领域之关系的研究”。

他认为,中国比较文学工作者在前一个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在“跨学科”领域所做的研究不多,有很多的不足。

为此,他发出呼吁:“我们需要具备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不仅要跨越国别和语言的界限,而且还要超越学科的界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文学”。

历史上,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又被称为“科际整合研究”,即把人类社会童年时期处于同一个母体的、日后被细化的社会分工所割裂开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学科重新整合起来,以文学为中心,从文学的外围入手,在文化的背景下,在比较的视野中,对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进行研究。

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分析论文方法指南

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分析论文方法指南

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分析论文方法指南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分析论文方法指南在大学阶段,我们经常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分析,这是一种能力培养和学术发展的重要方式。

然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如何进行这种研究和分析可能会感到困惑。

本文将为你提供一种方法指南,帮助你有效地进行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分析。

一、选择合适的主题在开始研究之前,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一个好的主题应该具有学术价值,并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内容。

例如,你可以选择一个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主题,这样就会涉及到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二、熟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分析需要你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在开始研究之前,你应该花一些时间熟悉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这将为你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时,你需要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来自于学术期刊、书籍、研究报告等。

你可以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或者在线数据库来获取这些资料。

收集到的文献应该涵盖不同学科领域的视角和理论,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

四、分析与整合不同学科的观点在进行综合分析时,你需要将不同学科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整合。

首先,你可以对每个学科的观点进行梳理,了解它们的基本假设和主要结论。

然后,你需要比较这些观点之间的异同,并尝试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最后,你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或者系统性的分析方法来整合这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综合结论。

五、引用和注释在进行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分析时,引用和注释是非常重要的。

你需要确保你在论文中引用的观点和资料都有准确的来源,并进行适当的注释。

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你的论文来源,并且保证你的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六、撰写论文在撰写论文时,你需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流畅性。

通常情况下,论文应该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等部分。

在每个部分中,你应该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果。

理解跨学科研究从概念到进路 - 中国社会学网

理解跨学科研究从概念到进路 - 中国社会学网
④ Julie Thompson Klein,Crossing Boundaries: Knowledge, Disciplinarities, and Interdisciplinarities, VA: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6,pp. 19 ~ 20. 引自中译本( 蒋智芹译,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2005 年 ) , 第 24 页。
关于跨学科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发展的原因较全面的总结来自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学研究及创新中心centre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innovationceri在全球范围进行的首次跨学科活动调查该调查发现了5个源头即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生的需要职业培训的需要社会的基本需要和大学的功能与管理问题
⑤ 同上,p. 20。中译本第 24 页。 ⑥ Kein,1990,pp. 157 ~ 158.
20 世纪 60 ~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不可胜 数的跨学科研 究 和 教 育 项 目,我 们 不 需 要 在 这里详细罗列,因 为 这 些 项 目 在 今 天 的 大 学 中依旧可见。 甚 至 有 学 者 指 出,仅 就 数 量 而 言,20 世 纪 90 年 代 的 各 种 跨 学 科 项 目 还 没 有 70 年代的 多。① 不 过,这 并 不 表 示 社 会 对 跨学科研究和 教 育 的 热 情 有 所 消 退,因 为 相 当数量的跨学科 活 动“以 别 的 名 字 和 面 目 出 现 ”,② 造 成 统 计 上 的 差 异 。 例 如 在 另 一 篇 研 究论 文 中,布 林 特 ( Steven Brint ) 等 人 就 指 出,美国在 1975 ~ 2000 年间跨学科学位项目 的数量增加了 250% 。这种情况正如克莱恩 所总结的:学 科 互 涉 活 动 正 在 占 用 从 业 人 员 越来越多的时 间,并 把 惯 常 的 结 构 和 知 识 分 类复杂化了。回顾 20 世纪 60 ~ 70 年代学科 互 涉 试 验 的 记 录,基 思 · 克 莱 顿 ( Keith Clayton) 总 结 道,在“公 开 的 学 科 互 涉 ”方 面 没有多大的进步,但“学 科 互 涉 隐 在 的 事 实 ” 暗示出学科互涉研究很可能在没有被标记为 学 科 互 涉 的 地 方 繁 荣 起 来 ,比 如 在 医 学 、兽 医 学、农学、海洋 学,以 及 克 莱 顿 早 期 的 研 究 领 域地理学。 在“‘这 一 学 科 ’正 面 的 背 后,学 科 互 涉 正 一 派 欣 欣 向 荣 ”。③

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合作

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合作

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合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

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本来就有很多交汇点,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也变得愈发频繁和必要。

正是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合作,推动了许多科学问题的开展,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福音。

一、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生态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最突出的领域应该是生态学。

生态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就有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在其中体现。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群落的关系、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这些都是需要多学科协作才能顺利开展的领域。

同时,生态学的应用也涉及到了社会科学的领域。

例如生物能源、食品、药品、资源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利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科学的决策和计划。

二、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也非常重要。

医学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除了纯粹的医学知识,还需要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的支撑。

这样才能够满足不同的病人需求和疾病特征。

在医学领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与健康相关的因素是与社会有关的,例如社会环境、社会关系、文化背景等。

这些因素对于人体的健康状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三、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现象的学科。

它可以被看作是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一个缩影,因为心理学的研究既要考虑个体生物学基础,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和文化因素等社会科学基础。

在心理学中,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综合考量生物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例如情绪调节、认知能力、适应能力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跨学科合作,才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四、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现状与未来随着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相关的科研机构也纷纷成立,相应的政策也得以制定。

社会建设的承担主体与动力机制探析

社会建设的承担主体与动力机制探析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5月May.,2012社会建设的承担主体与动力机制探析李韬,邹农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210097)摘要: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实践活动,必须明确其承担主体。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分别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主体、市场主体、协同主体和参与主体。

在当前社会建设中,各承担主体应明晰各自的主体地位,找准和发现动力,更好地参与和推进社会建设的实践,共同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社会建设;承担主体;动力;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5-0031-04近年来,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逐渐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理论界也对此展开了广泛地探讨和研究。

“社会建设”一词一经提出,理论界便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和外延做了不同的界定和解释,目前尚未形成共识。

然而,社会建设作为一项实践活动,人们的认识却是高度统一的。

毫无疑问,社会建设不仅仅是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战略,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是通过“建设”来达到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实践活动。

既然是实践活动,自然就涉及到社会建设的承担主体问题,即由谁去承担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实践?各承担主体推进或参与社会建设的动力何在?围绕这两点,做一些有益的探讨和研究很有必要。

一、社会建设的承担主体任何建设活动和实践的落实都需要有人力、物力和组织保障,社会建设自然也要有明确的承担主体。

明确了承担主体,才能把社会建设的各项内容付诸实践,落到实处。

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不明确承担主体,不能将应当承担的职责落实到具体的载体上,那社会建设就有落空的危险。

”[1]138根据现有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社会建设的实际,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承担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任何单一的主体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

具体来看,社会建设的承担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这些主体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履行着不同的社会职能。

跨学科研究的内涵、特征及路径研究

跨学科研究的内涵、特征及路径研究

跨学科研究的内涵、特征及路径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内涵、特征及路径研究近年来,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策界的重视。

跨学科研究是指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开展研究的一种方式。

由于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多样化、交叉和融合的挑战,传统的学科研究已经难以满足对解决这些挑战的需求。

跨学科研究的出现,带来了许多新思维、新方法和新理念,对学术界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跨学科研究的内涵、特征和路径三个方面来探讨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跨学科研究的内涵跨学科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型态,它是由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合作或交叉开展研究的过程。

跨学科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是多样化的,例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医学、艺术等领域。

跨学科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现实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健康医疗、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

跨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创新,进而提高学术界对问题解决能力。

二、跨学科研究的特征跨学科研究有着很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跨学科研究是面向现实问题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

其次,跨学科研究需要跨越学科的壁垒,涉及到多种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第三,跨学科研究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等要求都较高,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团队和资源分配能力。

第四,跨学科研究需要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需要学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

第五,跨学科研究需要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创新,需要学者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

三、跨学科研究的路径跨学科研究的实践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需要有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探索和实施。

以下是跨学科研究的路径:1、建立交叉学科研究机构。

通过学科融合,建立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将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组成交叉学科研究小组,进行具体研究项目的探索。

2、构建合理的研究团队。

跨学科研究需要高度的协作性和团队精神,因此需要在不同学科与不同学者之间建立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同时还需要有强大的指挥和协调能力的管理层面来支持和维护学术合作。

当代农村: 变迁·分化·矛盾·整合

当代农村: 变迁·分化·矛盾·整合

当代农村:变迁分化矛盾整合
邹农俭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工业化、城市化构成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线索,农村社会变迁在社会结构层面上的表现是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人群结构.未来中国农村的基本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新时期的农村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社会结构的分化,自然地提出了社会整合的时代新课题.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邹农俭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1
【相关文献】
1.分化与整合:社会转型下农民价值观变迁及其当代重构 [J], 林岩
2.从分化到整合: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转换 [J], 郝宇青
3.从分化到整合:南非高校分类变迁的内在逻辑 [J], 陈恒敏; 金超逸
4.从分化到整合: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转换 [J], 郝宇青[1]
5.分化与整合:中西传媒制度变迁的动力与逻辑 [J], 刘洪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

第五节跨学科文学研究

第五章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际整合”“跨类研究”。

它是从文学的外围人手,并通过对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关系的研究来研讨文学的本身。

一般而言,它包括三大研究范畴,即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在学习跨学科研究时,我们要把握这种研究类型的实质、研究特点,它的三个规限及其具体研究内容。

一.名词解释1.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中平行研究类型的一种,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际整合”“跨类研究”。

它是从文学的外围人手,并通过对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关系的研究来研讨文学的本身。

一般而言,它包括三大研究范畴,即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它表现为交叉互渗、边缘整合及整体观照三种形态,以此形成了以文学为中心的与其他相关学科连接的多维意义链。

2.原始思维“互渗律”:原始部落虽然有简单的自然分工,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关涉文学、哲学、宗教、历史、艺术等活动的社会行为,但作为学科的独立系统远远没有走向自觉,基本上是混生未分类的,相互之间有着原始互渗以及多维意义链的交叉关系,这些关系全都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包含着那个作为集体表象之一的人和物之间的互渗。

因此,将这种原始思维所特有的支配这些关联和前关联的原则叫“互渗律”。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是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张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的比较研究。

当然这种比较研究是立足于比较对象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基础上展开的,但是这些学科之间所涉及的互渗内涵在学科呈现出独立性和系统性之前,已经有着漫长的发展史。

这些浸融在发展史中的互渗内涵与文学有着密切的意义联系,为当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学术背景,原始思维的互渗律也成为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

2.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1)文学研究的数学化与形式化趋势;(2)文学研究对其他学科的理论移植;(3)文学与其他学科、艺术作品之间关系的平等比较;(4)文学与科学、艺术间影响与渗透关系的追溯考察。

运用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型社会结构

运用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型社会结构

运用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型社会结构
邹农俭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没有现代型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社会形态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二十余年,经济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市场在经济领域充分发挥着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社会领域的制度安排基本上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安排差别不大,社会体制的创新刚刚开始,社会要素制度安排的目标模式还没有明确.运用制度力量造就现代形态的社会结构,是现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应当选择的路径.只要具有现代特质的社会结构形成了,现代化社会的呈现就顺理成章.
【总页数】7页(P79-85)
【作者】邹农俭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构建符合国情的现代型农业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J], 杨直民
2.转型期中国教育制度建设中的社会结构障碍研究——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例 [J], 赵爽
3.构建现代型政治秩序推动中国政治发展 [J], 李鸣
4.构建河北省农民现代型消费文化的生成机制 [J], 田翠琴
5.我国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变和现代型管理模式的构建 [J], 王淑玲;李野;张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着力构建新型的社会体制

着力构建新型的社会体制

着力构建新型的社会体制
邹农俭
【期刊名称】《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现代化建设需要社会领域的全新变革,我国正处于新型社会体制构建的
重要历史阶段。

在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的基础上,社会进步的时代使命日益凸显。

社会进步的关键是设计具有现代化理念的社会体制,从而依靠先进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支撑现代化伟大目标的实现,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邹农俭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相关文献】
1.着力构建“亲”“清”新型社区警民关系 [J], 刘良军;黄涛
2.着力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 [J],
3.着力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 [J],
4.着力构建检验检测新型监管机制 [J], 张博
5.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需着力构建良性产业生态圈 [J], 叶浩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一跨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

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一跨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

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一跨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2011年08月03日10:43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跨学科研究已经演变成为科学研究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不管是对国内外研究资助的观察还是有关高等教育变革的研究,人们都会发现,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正在进入主流,并因此特别需要引起研究决策、资助和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关注。

一、学科研究:起源、概念与进路西方学术界对“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的关注和推动,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十分显著,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20世纪并不仅仅是学科制度与学科知识持续积累、强化的时期,同时也是跨学科研究的成长与发展期。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积累,跨学科研究在西方学术界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磨合出一套完整的机制,并嵌入到教育、科研、评估、出版等知识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虽然这一知识生产链条依旧构筑在学科体系之上,并且有关跨学科研究的争议始终存在,评估跨学科研究的手段仍然不够成熟,但总是企图突破学科园囿的跨学科研究还是顽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在当代知识社会(knowledge society)不断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跨学科研究的不断开拓与发展也说明,它并不应简单地视为学科体系张力的衍生物,而应当同学科知识一起作为我们拓展知识领域的重要途径和基本理念。

1. 从理解学科开始“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被习惯译作“跨学科研究”,从构词法看“interdisciplinary”(包括连属的“interdisciplinarity”,多译作“跨学科性”),是由前缀inter-与名词discipline构成。

其中,“discipline”源自拉丁文的“disciplina”和“discipulus”,前者指教导,暗含着获得他人所不拥有的专门知识的意味,后者指教导的对象,由此发展出它在现代的两重主要词义,即“学科”和“规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1期N o.1,2009浙江社会科学ZHEJIANG S OCI AL SCIENCES2009年1月Jan.,2009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t邹农俭内容提要跨学科研究和单一学科研究都是一种方法论,研究主题本身决定了对之进行研究的方法论。

研究主题的综合性、复杂性逻辑地要求对主题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分析、揭示,在学科分野日益明晰、细化的现时代,跨学科研究更有其必要性。

在所谓的学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既有条件下,跨学科研究反倒难以贯彻了。

只有建立科学的实现机制,跨学科研究才能落到实处。

确立主题为主的研究方法论,建立主题为主的科研机制,以及调整目前高校的学院体制在目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主题问题分析实现机制作者邹农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社会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南京210097)跨学科研究既是学科发展提出的内在要求,又是解决日益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学科发展日益精细化,学科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专,这是学科发展、繁荣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大量研究主题需要综合地加以揭示,从多个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就有了跨学科研究的问题。

在学科分类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提和高度重视跨学科研究。

一、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1.研究题目本身要求科学研究必须回归到主题本身实际上研究主题本身是不分学科的,按学科研究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人类在面对大量复杂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眼前摆着一大堆知识体系,我们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很小的一部分,于是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小部分知识,钻研于某一个细小的方面。

面对大量的知识,聪明的人类开始了分工,你掌握这部分,他掌握那部分,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于是我们说人类拥有了足够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分工也随之细化,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学科门类。

划分了学科以后,有利于对某一个方面的研究深入进行下去,有利于较为规范地对问题进行科学的揭示,但同时也显示了学科划分、分科研究的弊端。

学科的发展和分化使得各个学科的哲学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都存在着差异,各个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问题域、研究范式以及方法系统,这就意味着单科知识只是对社会某一领域的某一对象、某一对象的某一层次、某一角度、某一过程等进行研究,很难做到互相沟通。

单学科偏重从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不是立意于研究主题本身,这就使得许多重大的研究主题不再是社*本文系2008年12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080的参会论文。

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会理论整体面对的问题,而是被转化成各个学科各自单独面对的问题,似乎已经不应该再有所谓的社会科学问题,有的只是学科性的问题了,如经济学的问题、政治学的问题,等等,这就导致对研究主题往往囿于某个学科或许多个相互独立的学科侧面来透视,这样做可能对研究对象的某个方面、侧面说得非常详细,对这个主题的揭示也许从学科层面来讲显得十分精确、规范,但往往缺乏全面的、整体性的把握。

比如一些从自然科学角度提出的问题,可能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许多社会问题,而一些源自于社会科学的问题,同样需要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必要的探讨。

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单一学科的研究决不能解决所有研究主题提出的要求,因此科学研究需要回归到主题本身上来。

就方法论而言,回归到研究主题本身的要求上来是说,该主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论,我们就应当采用何种方法论,主题适合单科性的,运用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了,主题适合多学科性的,就应当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而当前,跨学科的研究被忽视,许许多多需要跨学科研究的主题被人为地仅用单一学科的方法在研究了,从而得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社会科学面对的是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复杂化、综合性决定了从单学科角度研究往往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面对的问题复杂而多样:科技发展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经济全球化、环境和气候变化、人类健康、国家安全与国际合作等等,没有哪个问题能在单一学科的研究中寻找到解决办法。

0¹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任何一个学科都很难依靠本学科的能力将社会现象解释清楚,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方法。

事实上,我们所要研究的主题本身已经包含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角度,主题本身规定着研究方法,而不是我们想怎么研究就能得到科学结论的。

现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是,大量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结论的主题被简单地单一学科的研究所轻易取代了,而且研究者还在那里振振有词,对所谓的研究结论顶礼膜拜,推崇备至,甚至认为是学科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就。

2.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往往得出新的结论近代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在不同的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实现。

科技领域中的一些新发明、新发现,也往往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

跨学科研究在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之后,已经产生出数量可观的创造性成果。

20世纪百年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就不泛有这方面的范例,如超导微观理论(BCS理论)就是由精通固体物理的巴丁和擅长量子场论、数学物理方法的库珀、施里弗亲密合作而创立,从而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再如1953年, 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大发现就是化学家L.C.波林、生物学家J.D.沃森、物理学家F.H.C.克里克、R.富兰克林和M.H.F.威尔金斯等合作的结果,据此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有人对诺贝尔奖获奖项目研究之后,发现作为基础科学研究原创性成果的诺贝尔奖获奖成果,若以严格的一级学科交叉为标准,普遍存在着跨学科研究现象,获奖项目属于此类的占1/3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意味着科学研究既大量分化,又高度综合,纵横交叉、相互渗透的集群特点已初步形成。

而正是这种集群化特点推动着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

如被人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的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正是在科研活动选择方向上凭借这一特点,使其以产生过数次科学革命和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自傲。

0º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之所以常常出新成果应当说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跨学科研究具有综合性。

学科的分化与细化虽然必然深化对事物的研究,这种学科研究无疑对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其他方面孤立地存在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单学科、分割式的研究不利于对客观事物综合地、全面的把握,因此,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对所研究的主题的方法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而跨学科的综合性正是这种实现方式,跨学科研究具有驾驭大量复杂问题的能力。

当代各国所面临的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人口、粮食、能源、环境、国家安全等的答案决不是某一个学科能回答得了的,而是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邹农俭: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方法来探讨和解决这些复杂问题。

二、目前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实分析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使我们对跨学科研究的认识更加深化,探索实现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方法更加迫切。

大致说来,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如下这些问题:1.过分强调学科性质,过分偏重于学科视角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于强调学科性质,过于偏重于学科视角进行分析。

由于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专,这就使得对许多问题的揭示角度非常小,十分专业,在某一个点上揭示得很深,很精细。

由于学科的成熟和高度发展,许多学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揭示问题的体系,运用学科工具透视主题已经深入人心,得心应手,但从单一学科揭示主题,或者从许多个学科侧面分别来透视主题往往忽略整体上的把握和多角度综合的分析。

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通常以学科为中心,依托其相关资源和优势选择适合研究的主题,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科的分类更加细化,对某一学科的研究更加透彻,理论研究更加深入,也比较规范,但是这种研究模式也容易导致两种误区:一是社会现实是错综复杂的,根本无法依据所谓的各个学科进行清晰的条块分割,因此单一学科的研究往往只能解释社会现象的一部分。

同时由于学科的分裂,社会科学所谓的/面对现实0,实际上只是每一门学科都在根据自己的理论架构/创造0它所要面对的/现实0。

同样一个社会现象,在不同学科看来它却是/经济学的现象0、/社会学的现象0或/政治学的现象0,,而且这些/现象0之间根本没有任何互通性。

»二是学科分裂下的社会研究常常会因功利主义的影响而夸大了学科的解释力。

在细分化、专业化的演化过程中,各学科一直都希望能通过自身的知识来影响社会政策,体现学科价值。

但在试图影响现代权力结构的过程中,社会科学本身可能反而受到这些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力的影响:/显学0、学科/强势地位0常常同时意味着权力和资源的占有,因此为了竞争这种优势地位,每个专业的从业者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自己学科忠诚的卫道士,并将本学科既成的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分析,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也无一例外地标注出其某一单一学科的属性。

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对学科解释力的过分强调,反而误导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认识。

2.跨学科研究与高校现存院系体制之间存在矛盾(1)以学科分化为基础建立的大学内部的院系组织结构,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建立起来的,依托院、系、所和把若干门相近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设立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科研体系,按所谓的学科专业来培养人才。

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大多采用/校)院)系)专业教研室0型的学术组织模式。

这种科层结构首先造成了学院和系如何实体化运作的难题,其次是把学科专业目录作为设置学院、系和研究所(室)的依据,使得学科的多重属性和任务与人为的学术分割交织在一起,使得跨系、跨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最终固定成为各系或学院的附属研究机构,无法形成严密而灵活的跨学科研究体系。

即使在研究型大学,也基本没有专职的科研体系,没有形成适合重大跨学科科研项目的工作制度、操作体系。

这种组织架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研依附教学的传统教育体制。

在当前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时代,这种组织结构明显不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了。

主要表现为,这种结构只反映了同一学科领域的各学科之间的源流、衍生关系,未能反映不同学科领域和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利于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和新学科的创设。

¼(2)缺少出色的多学科背景的学术带头人,交叉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学科的发展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术带头人能审时度势对学科发展方向的选择和把握。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过弱的人文教育、过窄的专业教育造成了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较窄,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能够担当大科学计划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大师级人才十分少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