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
乐府诗集文学常识
乐府诗集文学常识乐府诗集文学常识一、诗歌常识(一)古诗的分类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①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
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1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和新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中国古代音乐曲调
中国古代音乐曲调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曲调和多种乐器的组合,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多样性。
古代音乐分为许多不同的曲调,每一种曲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音乐风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中国古代音乐曲调及其特点。
古代音乐曲调可以大致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调。
这五个音调在古代音乐中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
宫调是中国音乐的主调,也是最基础的音调。
商调比宫调高一个音调,它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
角调比商调高一个音调,在古代音乐中被用来表达祥瑞吉庆的意象。
徵调比角调高一个音调,在音乐中常用来表达喜庆的节日气氛。
羽调是五声中最高的调,它给人一种轻盈悠扬的感觉。
除了五声调之外,中国古代音乐还有许多其他的曲调。
其中最著名的是《广陵散》、《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
这些曲调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广陵散》是中国古代音乐中最有名的曲调之一,它的旋律优美动听,给人一种宁静悠然的感觉。
《阳春白雪》是一首描绘北方冬天雪景的曲调,它的旋律优美动听,给人一种纯洁清新的感觉。
《高山流水》是一首描绘山水之间互相呼应的曲调,它的旋律宏大壮丽,给人一种豪迈激昂的感觉。
中国古代音乐曲调的特点之一是重视调性的转换。
在古代音乐中,曲调的转换是非常常见的。
通过改变旋律的曲调,音乐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象。
曲调的转换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独特技巧,它赋予了音乐更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古代音乐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乐器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音乐中有许多种乐器,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功能。
例如,古琴是中国古代音乐中最有名的乐器之一,它以其优美的音色和华丽的演奏技巧成为了古代宫廷音乐家的首选乐器。
除了古琴,还有笛子、筝、鼓等等,这些乐器都在古代音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乐器的多样性丰富了中国古代音乐的表现力,使其更加多彩多样。
总之,中国古代音乐曲调丰富多样,每种曲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音乐风格。
从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到不同的具体曲调,中国古代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
汉代乐曲形式
汉代乐曲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乐府:乐府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乐曲形式之一,它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诗歌体裁,常用于歌颂功绩、抒发情感等。
乐府以五言或七言绝句为主,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常伴有音乐演奏。
在汉代,乐府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
2. 大雅:大雅是一种古代雅乐曲式,它在汉代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大雅的曲调高亢豪放,常用于庆祝喜庆场合,如宴会、婚礼等。
大雅曲式在汉代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成为当时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小雅:小雅是另一种雅乐曲式,在汉代同样备受推崇。
小雅曲调柔和婉转,常用于抒发情感、歌颂美好等目的。
在汉代,小雅曲式的流行程度不亚于大雅,被广泛运用于宫廷和民间音乐中。
【参考文档】关于古词曲中的宫调-word范文 (1页)
【参考文档】关于古词曲中的宫调-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关于古词曲中的宫调
关于宫调
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
配七调而成的。
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
“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
十二调,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
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趣如下:
正宫—惆怅
黄钟宫—缠绵
仙吕宫—清新
中吕宫—跌宕
南吕高—感叹
双调—健朗
商调—凄惶
越调—谐趣
大石调—蕴藉
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
传奇继承了南北曲的
传统,很少有另外创作的曲牌。
古典诗词词牌、曲牌详释(三)
古典诗词词牌、曲牌详释(三)《破阵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破阵子》为唐大曲《破阵子》中个一遍。
又因此调一唱十拍,故一名《十拍子》。
敦煌写本《云谣集杂曲子》中收有唐无名氏作品。
宋词则始自晏殊,除较唐词多一字外,格律相同。
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曲牌名。
属南曲正宫。
字句格律与词牌半阕同。
用作引子。
《渔家傲》词牌名。
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曲牌名。
南北曲均有。
南曲较常见,属中吕宫,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亦有只用半阕者,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敦煌曲子词有此调。
五代欧阳炯所作,句律稍异,宋人依之。
双调六十二字,平韵仄韵互用。
《苏幕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幕”亦作“莫”、“摩”等。
《苏幕遮》为少数民族乐曲。
唐张说《苏幕遮》诗:“摩遮本出海西胡。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谓出自龟兹。
宋王明清《挥塵录》:“妇人戴油帽,谓之苏莫遮。
”盖歌舞者有此服饰,因而得名。
又因周邦彦词有“鬓云松”句,故亦名《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淡黄柳》词牌名。
宋姜夔自制曲。
其自序谓客居合肥南城,间巷陌凄凉,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制此曲。
双调六十五字,仄韵。
《青玉案》词牌名。
取义于东汉张衡《四愁诗》“何以报之青玉案”句。
又名《横塘路》。
双调六十七字,仄韵。
宋词此调字数句法稍有参差,以依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一首者为较常见。
《小桃红》词牌名。
又名《连理枝》、《红娘子》、《灼灼花》等。
双调七十字,仄韵。
曲牌名。
北曲越调,南曲正宫、越调都有同名曲牌。
三曲字句格律互不相同,与词牌亦均不同。
北曲或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中。
南曲都用作过曲。
《千秋岁》词牌名。
又名《千秋节》等。
双调七十一字,仄韵。
王安石之《千秋岁引》,即据此调添减字数而成。
曲牌名。
南北曲均有属中吕宫。
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
用作过曲。
《粉蝶儿》词牌名。
因北宋毛滂此调中有“粉蝶儿,这回共花同活”句,故名。
双调七十二字,仄韵。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音乐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音乐意象作者:乔国强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12期【摘要】古典诗词中常出现一些乐曲名称,如“折杨柳”、“梅花落”等,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且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因此,鉴赏古典诗词时,就一定要注意这些乐曲并把握寓意。
【关键词】古诗词;乐曲;音乐意象一、《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写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二、《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开这“关”和“月”两字。
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三、《梅花落》曲调名,多由笛子吹奏,通过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使人产生凛然生寒之意,诗中多切合作者心境。
如: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宋·李清照《永遇乐》)四、《阳关三叠》此曲脱胎于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又名《渭城曲》,是流行的送别曲,寓离愁别恨之情。
如: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宋·聂胜琼《鹧鸪天》)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宋·张舜民《卖花声》)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
《杨柳曲》:属乐府曲调,又作《折杨柳》.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辞》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蝶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柳赠别地习俗在唐代最盛,“折柳”与离别有直接关系,所以人们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也会触动离恨.因此,此曲多用于表现离别之情和羁旅之思.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紧承雄阔苍凉地山川描写之后,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从而勾起征夫地离愁,含蓄着无尽地乡思离情.又如:“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此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虽为春天眼前却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从而表现边塞生活地艰苦及战士对家乡亲人地怀念.《关山月》:属乐府曲调.《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此曲多用来表现征戍离别、思念亲人、怀恋乡土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地“旧别情”.又如:“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妻子无法消除地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地结果,表现地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故土地感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地乐舞曲,本是表现歌舞升平地景象,但文人多以此为题材怀古伤今,讽刺和揭露统治者地荒淫无道、享乐误国.如:“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又如:“霓裳一曲前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地末代皇帝陈叔宝(陈后主)荒淫奢侈、耽于声色作此曲,整日同妃嫔们歌舞取乐,不理朝政,终至亡国被俘.后人常将此曲与《霓裳羽衣曲》相提并论,讥为“亡国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昭君怨》:琵琶曲.琵琶本是从胡地传入中国地乐器,经常弹奏地是胡音胡调地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写此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中就密不可分了.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千载之下,琵琶弹奏地胡乐中还分明诉说着她地怨恨.是对“恨帝始不见遇”地“怨恨”,又是永远怀念故土地怨恨忧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梅花落》:属笛中曲.对此曲地理解应结合诗地整体基调.如:“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地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地景象,进而产生凛然生寒地感觉,以通感地方式描绘出冷落、遭贬地感受.“雪静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写羌笛奏出地《梅花落》地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地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地花片,思乡之情自然表现.“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花枝招展地歌妓们打盼地分外美丽,她们吟唱着地是《梅花落》曲调,表现地是对灯火辉煌地佳节,风清月白地良宵地喜爱和无限留恋之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行路难》:是一首声情哀怨地笛曲,据《乐府题解》说,它地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此曲多用来表现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谓于此边地寒夜,横笛偏偏吹奏咏叹世途之艰及离别之苦地《行路难》,引起征人无尽地愁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渭城曲》:又名《阳关三叠》《阳关曲》,唐代歌曲名.歌词为唐代诗人王维地《送元二使安西》,因其一唱三叹,感情真挚,常成为朋友们依依惜别相互酬答地歌曲,因此此曲多用来表现离情别绪.如:古人有“不堪昨夜双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还有一些取曲调为诗题,其曲调地常规意义可直接反映诗地内容.如:《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多表现边塞军旅生活.如:“晓战随金鼓,晓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清晨战士们随着金鼓声而冲锋陷阵,即使晚上睡眠也抱着马鞍,随时准备出征.表现了边疆战士地战斗激情和英雄气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玉阶怨》:此曲可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地乐曲.如:“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诗中写一女子月夜在玉阶久久伫立,待人不至,无法入睡,只能孤独凝望明月.于清幽空灵地诗境中表现此女子至深地怨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子夜四时歌》:六朝乐府,多用来表现女子思念情人地哀怨.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作者借月光下捣击布帛地生活场景,表现了妇女们对征夫深长地相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竹枝词》:原是一种流行于渝东一带地民歌,到唐代逐渐成为一种崭新地诗体形式,内容多泛咏风物、歌咏恋情,具有浓郁地生活气息.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江畔谁人唱竹枝,前人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白居易《竹枝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常见借代词语:、桑梓:家乡、桃李:学生、社稷、轩辕:国家、南冠:囚犯、同窗:同学、烽烟:战争、巾帼:妇女、丝竹:音乐、须眉:男子、婵娟、嫦娥:月亮、手足:兄弟、汗青:史册、伉俪:夫妻、白丁、布衣:百姓、伛偻,黄发:老人、桑麻:农事、提携,垂髫:小孩、三尺:法律、膝下:父母、华盖:运气、函、简、笺、鸿雁、札:书信、庙堂:朝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音乐意象-文档资料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音乐意象-文档资料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音乐意象一、《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写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二、《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开这“关”和“月”两字。
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三、《梅花落》曲调名,多由笛子吹奏,通过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使人产生凛然生寒之意,诗中多切合作者心境。
如: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宋?李清照《永遇乐》)四、《阳关三叠》此曲脱胎于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又名《渭城曲》,是流行的送别曲,寓离愁别恨之情。
如: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宋?聂胜琼《鹧鸪天》)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宋?张舜民《卖花声》)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宋?周邦彦《绮寮怨》)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五、《金缕曲》本是中唐时一首流行歌词,即“金缕衣”,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蔽之。
唱“金缕”者,即劝君惜取光阴莫虚过,又愿欢爱享乐及时。
如: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宋?司马栖《黄金缕》)举大白,听《金缕》!(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寺制赴新州》)送孤鸿,目断千山阻。
不同音乐风格常用的音调有哪些?
不同音乐风格常用的音调有哪些?音调是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能够使不同的音乐风格更具特色。
随着音乐的发展,人们创造出了众多不同的音调,每种音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接下来,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不同音乐风格常用的音调。
一、古典音乐常用的音调1.大调:大调是古典音乐中最常见的音调之一,其音域较广,音色饱满,给人一种开朗、欢快的感觉。
大调常被用于表现喜悦、宽广的情感。
2.小调:相对于大调而言,小调给人一种忧伤、深沉的感觉。
它常常被用于表达悲伤、戚戚的情绪,使人产生一种内敛、冷静的情感。
3.变调:变调是指在音符中加入半音或全音,使音乐具有变化、跳跃的特点。
在古典音乐中,变调常被用于描绘复杂、多变的情感,使音乐更具有层次感和张力。
二、流行音乐常用的音调1.主调:主调是流行音乐中最基础的音调,它决定了整首歌的调性。
主调一般选取在明亮、轻快的音调,可以让听众感到愉悦、舒适。
2.副调:副调是在主调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调式。
副调常常被用于创造一种戏剧性、激动人心的效果,使整首流行歌曲更加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3.调性变化:在流行音乐中,调性变化是一种常见的技巧。
通过改变音符的顺序或音符的音高,可以使歌曲更加丰富多变。
调性变化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情绪,给人一种新鲜、惊喜的感觉。
三、爵士乐常用的音调1.蓝调:蓝调是爵士乐中最典型的音调之一,它给人一种深情、伤感的感觉。
蓝调常常被用于表达失落、痛苦等情绪,让人心生共鸣。
2.装饰音:在爵士乐中,装饰音是一种常见的技巧。
通过在音符周围加上多余的音符,可以增加音乐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装饰音能够给人一种灵活、自在的感觉,使爵士乐更加富有情感。
四、摇滚乐常用的音调1.独弦音调:在摇滚乐中,独弦音调是一种常见的技巧。
它通常使用在吉他和贝斯上,通过弹奏或拉弦,可以产生高亢、狂热的效果,给人一种震撼、激昂的感觉。
2.重音:重音是摇滚乐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它通过加强某些音符的力度和音量,给人一种轰鸣、爆发的感觉。
中国古典音乐系列宋代民歌曲调
中国古典音乐系列宋代民歌曲调作者:莫敏妮北宋、南宋(辽、金、西夏)(960年—1279年)唐风宋韵魅力无穷,对后世文化影响恒久深远。
宋代承唐之后,如大江之水,潴而为湖,由动而变为静,由浑灏而变为澄清,由惊涛汹涌而变为清波容与。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
王权建立不久,赵匡胤就以“杯酒释兵权”消除中央集权的隐患,期望获得长治久安。
但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势积弱、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隐患。
宋代自建国之初就已经与一些相对壮大起来的民族互相依存和对峙。
两宋先后对峙的政治版图是: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
虽然政治斗争激烈,但北宋时期的中原地区和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相当富蔗,宋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难怪现在有些文青,梦想穿越回大宋年间,期望自己是穿越迢迢烟雨款款而来,衣袂翩然的、春光般的女子。
民俗民艺得以宏阔彰显的宋代,在都城东京开封府、临安两地,商业繁华,歌楼酒肆鳞次栉比,在宫廷露台和民间勾栏瓦肆场所演出的“妓乐”、“百戏伎艺”、“角抵”、“小说讲经史”,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喧嚣热闹。
在《水浒传》第三十三回里描写宋江看社火“那舞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宋江看了哈哈大笑”。
“村村势势”是对舞蹈动作的描写,形容扮演“鲍老”的人扮演起来是那样笨拙、愚钝、滑稽。
民俗之风好娱乐席卷各地,北宋张咏(946年—1015年)有《悼蜀诗》曰:“蜀国富且庶,风俗矜浮薄。
奢僭极珠贝,狂佚务娱乐。
虹桥吐飞泉,烟柳闭朱阁。
烛影逐星沈,歌声和月落。
斗鸡破百万,呼卢纵大噱。
游女白玉珰,骄马黄金络。
酒肆夜不扃,花市春渐怍。
”更详细的描述,我们尽可以在孟元老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创作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欣赏到“京瓦伎艺”等绝色风采。
《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孟元老流落江南,思忆故都往昔繁华景象,依据居汴梁之见闻经历写就。
北宋汴京“物阜民丰”的盛况,其建筑之精美,市集之热闹,民俗之风情,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览无遗,我们仿如置身其中。
古典诗歌乐府曲调探析
I I I l 攀
古 典诗歌乐 府曲调探析
画 杨玲芝
“ 诗言志 ” ,诗 歌 常 通 过 文 字 传 达 诗 人 的 思 想 、 情
感、 志 向 等 。鉴 赏 诗 词 , 一般从意象入手 。 探析 意境 . 把 送 别 时折柳 , “ 柳” 谐“ 留” 音。 故 折 柳 送 行 表 示 离 情 别 绪 。所以 , 诗人 听到这首 《 折柳 》 曲, 便 引 起 客 愁 乡思 。 《 折柳》 为全诗点睛 , 也是“ 闻笛” 的 题 义所 在 。三 . 四 两 句 写 诗 人 自己 的情 怀 。 却 从 他 人 反说 。 强 调 “ 此夜 ” , 是 面 对 所 有 客 居 洛 阳城 的 人 。 “ 何人” 一 词概 括 性 极 强 . 听
家 乡 的思 念 之 情 。 颈 联 紧承 前 意 . 极 写 军 旅 生 活 的 紧 张 。C B - 旬只就 一“ 晓” 一“ 宵” 写来 , 并 不 铺 叙 全 日生 活, 概 括 性 亦 强 。尾 联 用 西 汉 傅 介 子 的 故 事 表 达 了 边 素材 . 获 得 更 高 的 文学 修 养 . 提 升 写 作 能 力 和培 养 写 作
点出了《 折杨柳》 曲 。笛 乐 飘 飘 , 如此动人 , 究 竟 吹 的 是
什 么 曲 子 呢 ?原 来 吹 奏 的是 “ 折 柳” , 即《 折杨柳》 。古 人 更 多 表 达 情 感 的技 巧 和 方 法 .让 今 后 的 写 作 能 更 上 一
个台阶。 三、 促 进 学 生 自主 观 察 体 悟
握 诗 歌 的 内 容 和 诗 人 的 感 情 。有 一 些 诗 词 , 作 者 常把 乐 曲 名 融 入 其 中 ,含 蓄 蕴 藉 ,创 造 出 新 奇 高 妙 的艺 术 境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乐曲名称简要解说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乐曲名称简要解说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乐曲名称:1.《杨柳曲》:汉乐府古曲,有时也作《折杨柳》《怨杨柳》《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
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杨柳》曲勾起了征夫的离愁,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又因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而不能,离情更苦。
2.《关山月》:乐府曲调,也称《关山》,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诗中“关山”即《关山月》曲调,诗人借此表达了征戍者的离家思归的别情。
3.《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此句只用《行路难》一曲就表现了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将士们行军的艰苦。
4.《霓裳》:唐代著名乐曲,是《霓裳羽衣曲》的省称。
本传自西凉,经唐玄宗润色修改而成,是演奏难度很大的大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里的“霓裳羽衣曲”即借代唐玄宗得到杨贵妃后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中的生活。
后多指美妙的乐曲。
如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0初为《霓裳》后《六幺》。
”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5.《六幺》:唐代著名乐曲,也称《灵要》《绿腰》,后泛指美妙的乐曲。
如欧阳修《浣溪纱》:“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觥筹交错的场面,词人沉醉其间的神态跃然纸上,其中也暗含了词人借嗜酒耽乐以排遣苦闷的感慨。
6.《梅花落》,简称《梅花》《落梅》,笛曲名,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
诗中运用时多作双关,既指梅花飘落,又指梅花落曲调。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同时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古诗中的曲象
古诗中的曲象:音乐曲调。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1、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之二)2、梅花落——曲调名。
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结合。
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3、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变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鱼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4、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行》)古典诗词意象分类7劳劳亭\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南浦”、“西楼”谢亭\劳劳亭\都常指送别之处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淡远)、朦胧(迷蒙)、淡雅。
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古诗词中常见乐曲
5、《六幺》:唐代著名乐曲,也称《灵要》《绿 腰》,后泛指美妙的乐曲。如欧阳修《浣溪纱》:“白 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觥筹 交错的场面,词人沉醉其间的神态跃然纸上,其中也暗 含了词人借嗜酒耽乐以排遣苦闷的感慨。
6、《梅花落lào 》,简称《梅花》《落梅》,笛曲名,曲调 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诗中运用时多作双关,既指梅花飘落, 又指梅花落曲调。如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 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同时又构成一 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 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 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这就表达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二桃杀三士
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 人,事齐景公,以勇力闻名于世。晏婴因他们三人,“上无君臣 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 也”。他劝景公设计除掉他们,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见,因将二桃 赠给三士,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自报有搏杀乳虎的功劳,田 开疆自报曾两次力战却敌,于是各取了一桃。最后古冶子说: “当年我跟随君上渡黄河,战车的骖马被大鼋鱼衔入砥柱中流, 我年少又不会游水,却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杀死了大鼋鱼。 当我左手拿着马,右手提着鼋头跳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人们都 误认为是河伯。我可以说最有资格吃桃子,二位何不还回桃子?” 公孙接、田开疆二人听后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见此,凄然地 说:“二友皆死,而我独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义; 所行不仁又不义,不死则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
7、《阳春》《白雪》,古琴曲名,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 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 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后用以指高雅深奥而不易为一般人所 能欣赏的文艺作品,或喻指知音难觅,或形容人的才能出众。如 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青蝇易相点,《白雪》 难同调。”李白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他对青蝇一样 的势力小人十分厌恶,虽无可奈何而又觉得无需同他们计较,抒 发了自己在烦恼中自得清高的志士情怀。 8、《玉树后庭花》,又称《后庭花》《后庭遗曲》,相传是 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反映宫廷淫靡生活的乐曲,后人视 为亡国的靡靡之音,诗中多用来讽刺统治者沉湎声色、纸醉金迷 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如杜牧《泊秦淮》:“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面对统治者不以国事为怀, 反以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现状,诗人用婉曲的笔调表达了对国 事的隐忧。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大致有:《杨柳曲》:属乐府曲调,又作《折杨柳》。
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辞》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蝶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代最盛,“折柳”与离别有直接关系,所以人们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也会触动离恨。
因此,此曲多用于表现离别之情和羁旅之思。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紧承雄阔苍凉的山川描写之后,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从而勾起征夫的离愁,含蓄着无尽的乡思离情。
又如:“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此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
意谓虽为春天眼前却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从而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及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关山月》:属乐府曲调。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此曲多用来表现征戍离别、思念亲人、怀恋乡土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的“旧别情”。
又如:“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故土的感情。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本是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但文人多以此为题材怀古伤今,讽刺和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道、享乐误国。
如:“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又如:“霓裳一曲前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的末代皇帝陈叔宝(陈后主)荒淫奢侈、耽于声色作此曲,整日同妃嫔们歌舞取乐,不理朝政,终至亡国被俘。
后人常将此曲与《霓裳羽衣曲》相提并论,讥为“亡国之音”。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古代乐曲的调
古代乐曲的调
古代乐曲的调是一种深厚而高雅的艺术,代表着古代和现代音乐文化的精华。
古乐之所以有着特殊的音乐表现力,主要来源于古乐音乐的音调和节奏。
古乐的历史悠久,自古代就有传统古乐,其中有着多种调式,这些调式的弦乐的搭配、管乐的声音、打击乐的敲打,都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古乐调。
古乐调式的多样性,让古乐以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表现出其独特的风格。
古乐调式有广泛的分类,包括平调、双音调、三音调、四音调、六音调、八音调等等,他们由多种不同的乐器表现出不同的调式。
这些调式中也有一些是比较特殊的:比如古代的四声调(把四字母:Do,Re,Mi,Fa当作调),六声调(加上两个字母:Sol、La),并且也可以把这些字母当做音符排列出来,制作成歌词。
另外,在古乐中也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调式,比如大调调式,它是最常用的调式,大调以Mi相对Do作为一个转调来定义,大调的和弦也是最容易让人感受到音乐情感的调式。
还有前调调式,它把Mi调调变成一种前调,让古乐的曲调变的更加轻松愉快,前调是古乐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调式。
古乐调式的多样性,让人们在聆听古乐的时候,能感受到古乐的深度与丰富的音乐感觉,即使在一些调式有所不同,但古乐的本质也一直保持着不变。
古乐调式的多样性,也让传统古乐音乐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浓郁的音乐气息,在传统古乐音乐中给人以一种独特的
音乐表现力。
古乐调式的多样性让古乐音乐多姿多彩,也让它变得具有持久的音乐性和魅力,为人们带来精神和安慰,同时也让传统古乐音乐成为一种深具音乐历史意义的文化艺术。
唐多令曲调
唐多令曲调
唐多令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曲调,它象征着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传承。
它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旋律,既激昂又悠扬,富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令曲有别于流行的快板、慢板及相应的东方版本,几乎是一种纯正的
中国民歌或歌舞,用来表达色彩丰富而又多变而闪烁的情感景象,令
人耳目一新。
唐多令曲大多由三段组成,第一段为《品曲》——开始由三角钹、洪吹及其他乐器缓缓演奏,节奏舒缓而富有变化;第二段为《快曲》——节奏明快,急促而端庄,旋律变化较大,容易引起聆听者的参与感;第三段为《休曲》——引人耳目一新,带有微妙的悲凉和沧桑,
将整曲变得更加凄美动人。
唐多令曲承载着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精神,它以古朴清新的旋律,表现出大自然的童趣和每一场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每个音节里,都可
以体会到一种恬静的宁静,一种超越时空的气息。
它具有浓郁的民族
色彩,能够勾起人们的回忆和情感,使人在听歌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历
史的古雅与温暖,带来深刻的精神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大致有:
《杨柳曲》:属乐府曲调,又作《折杨柳》。
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辞》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蝶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代最盛,“折柳”与离别有直接关系,所以人们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也会触动离恨。
因此,此曲多用于表现离别之情和羁旅之思。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紧承雄阔苍凉的山川描写之后,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从而勾起征夫的离愁,含蓄着无尽的乡思离情。
又如:“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此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
意谓虽为春天眼前却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从而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及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关山月》:属乐府曲调。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此曲多用来表现征戍离别、思念亲人、怀恋乡土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的“旧别情”。
又如:“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故土的感情。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本是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但文人多以此为题材怀古伤今,讽刺和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道、享乐误国。
如:“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又如:“霓裳一曲前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的末代皇帝陈叔宝(陈后主)荒淫奢侈、耽于声色作此曲,整日同妃嫔们歌舞取乐,不理朝政,终至亡国被俘。
后人常将此曲与《霓裳羽衣曲》相提并论,讥为“亡国之音”。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昭君怨》:琵琶曲。
琵琶本是从胡地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写此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中就密不可分了。
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千载之下,琵琶弹奏的胡乐中还分明诉说着她的怨恨。
是对“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恨”,又是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
《梅花落》:属笛中曲。
对此曲的理解应结合诗的整体基调。
如:“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进而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冷落、遭贬的感受。
“雪静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思乡之情自然表现。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盼的分外美丽,她们吟唱着的是《梅花落》曲调,表现的是对灯火辉煌的佳节,风清月白的良宵的喜爱和无限留恋之情。
《行路难》:是一首声情哀怨的笛曲,据《乐府题解》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
此曲多用来表现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征》)谓于此边地寒夜,横笛偏偏吹奏咏叹世
途之艰及离别之苦的《行路难》,引起征人无尽的愁思。
《渭城曲》:又名《阳关三叠》《阳关曲》,唐代歌曲名。
歌词为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因其一唱三叹,感情真挚,常成为朋友们依依惜别相互酬答的歌曲,因此此曲多用来表现离情别绪。
如:古人有“不堪昨夜双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还有一些取曲调为诗题,其曲调的常规意义可直接反映诗的内容。
如: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多表现边塞军旅生活。
如:“晓战随金鼓,晓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清晨战士们随着金鼓声而冲锋陷阵,即使晚上睡眠也抱着马鞍,随时准备出征。
表现了边疆战士的战斗激情和英雄气概。
《玉阶怨》:此曲可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如:“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诗中写一女子月夜在玉阶久久伫立,待人不至,无法入睡,只能孤独凝望明月。
于清幽空灵的诗境中表现此女子至深的怨情。
《子夜四时歌》:六朝乐府,多用来表现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
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作者借月光下捣击布帛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妇女们对征夫深长的相思。
《竹枝词》:原是一种流行于渝东一带的民歌,到唐代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诗体形式,内容多泛咏风物、歌咏恋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刘禹锡《竹枝词》)“江畔谁人唱竹枝,前人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白居易《竹枝词》)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