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鲁迅》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
初一语文《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朝花夕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朝花夕拾》篇目,探寻鲁迅的成长之路。
2.借助篇章内容、小引和其他背景资料,较为深入地了解鲁迅。
【课前学习任务】1.认真阅读《朝花夕拾》的目录,最好可以按顺序背下来。
2.通读《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以及《小引》、《后记》。
3.如有条件,完成对全书的圈点批注。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请比较:请比较《朝花夕拾》与《旧事重提》哪个题目好?学习任务二:读目录:《朝花夕拾》有几篇文章?篇目名称分别是什么?学习任务三:梳理、概括:把各篇文章中与鲁迅童年、青年等阶段相关的文字提取出来,之后用简短语言概括事件。
学习任务四:梳理:每篇文章文末的日期以及《小引》中关于十篇文章写作地点的介绍。
学习任务五:思考: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的开篇就说:“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当时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作者从北京经过了一段流离的时日,到了厦门大学任教?鲁迅先生当时面临着哪些“纷扰”呢?【推荐学习资源】推荐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或影片:《民国先生——鲁迅》、《先生鲁迅》、《百家讲坛——鲁迅》、《鲁迅之路》。
【课后练习】1.思维导图二选一:依托《朝花夕拾》绘制鲁迅童年、青年的人际关系图,或以地点变化为线绘制“鲁迅的成长历程图”。
2.观看视频:请任选至少一部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或影片观看,推荐:《民国先生——鲁迅》、《先生鲁迅》、《百家讲坛——鲁迅》《鲁迅之路》。
朝花夕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从甜、苦两方面梳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2.在批注中体会鲁迅先生蕴含在文章中的童心。
3.在归纳总结中体会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
【课前学习任务】在文中把有关鲁迅童年中“甜”的回忆用红笔圈画出来,把“苦”的回忆用黑笔圈画出来,尽可能多地圈画。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思考:《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中与作者童年相关的文章有哪些?学习任务二:浏览、圈画、批注:快速浏览八篇文章,任务如下(时间:十分钟):(1)在文中把童年中有关“甜”的回忆用红笔圈画出来,把“苦”的回忆用黑笔圈画出来,尽可能多地圈画出来;(2)逐一进行批注;(3)批注内容包括用简短语言概括这件事或者对其进行赏析,并写出你觉得甜或者苦的原因。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朝花夕拾》选文,详细内容为《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经典篇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目,感悟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对《朝花夕拾》的经典篇目进行详细解读,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隐喻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狗·猫·鼠》为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藤野先生》进行文本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名著导读2. 板书内容:(1)鲁迅先生简介(2)经典篇目:《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3)文学风格:讽刺、幽默、深刻(4)隐喻手法:象征、借代、讽刺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朝花夕拾》中的某篇目,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
解读鲁迅《出关》教学教材
解读鲁迅《故事新篇》之《出关》青牛摇步、黄袍浮落、白口袋摆荡、白发飘零、老子身单影只慢慢没入滚滚黄尘中,这样一个孤独的寥落的离去背影,撩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搅起了多少学者的争议啊。
我细细品读鲁迅先生的《出关》,在他留给读者阔大的余地里慢慢解读着老子这个角色。
鲁迅先生在《海燕》上发表了此文后引起了诸多争议,对于《出关》,外界有三种解读:一是借此攻击傅东华先生,二是影射作者自己坠入孤独和悲哀中,三是通过对老子这个人物的漫画式描写,来批判道家的虚无思想。
在细看鲁迅自己对《出关》做出的解读后,我对作品的理解更偏向于后面两种。
鲁迅先生是否定《出关》乃是作者自况这个观点的。
我觉得文学作品是作者苦心酝酿的内在心理反映,每个人物的设置都能寻到作者本身的思想状态。
西出函谷的老子,在荒诞无理而又关系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浸淫了无尽的孤独感,这对于一生深受国乱民愚的折磨,沉浸于家贫且人情淡薄的现实痛苦中的鲁迅是深有同感的。
“呆木头”在原文中多次出现,孔老相争时,孔胜老败,老子似“呆木头”在师生之论中毫无缚鸡之力相驳;在被关尹喜请上关讲经时,也似“呆木头”一样对官僚相嗤毫无“有为”之势。
这个漫画化了的“呆木头”的意义就在于真实地展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伟大和严肃的人物滑稽可笑的形象,展示出他们最尴尬最孤独的处境。
在这幅滑稽可笑的“呆木头”的漫画里不仅仅包含着作者嘻笑怒骂的嘲讽,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于意义不被发现、追求不被理解、崇高不被尊重的刻骨的悲凉,这不仅仅是老子的悲哀,同时也是鲁迅自己作为一个思想者的悲哀。
少年时期的鲁迅家贫父早亡,让他感到世态的炎凉;青年时代的理想幻灭,使鲁迅对非凡的人物倾心推崇,对凡人和庸人则怀着深深的怀疑和鄙弃;晚年的鲁迅对左翼阵营本身的失望,使他对自己生命和工作无休止的反思。
鲁迅一直努力成为非凡的大人物,追求精神的斗争和伟大的现实理想,这成就了一位文字圣斗士,但也造成了萦绕他一生的孤独感和悲哀感。
好比《出关》中的老子,孔子也来请教,守关吏也要他“讲学”,鲁迅生前的学生众多,学者友人不少,且在左翼文化界有“旗手”地位,但在师生间,与官僚间和社会上繁杂的关系中,也让鲁迅先生生出虚无感和孤独感,不难发现老子是有作者本人的影子的。
走进鲁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走进鲁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和文化思想的先驱者,他的作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群文阅读?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并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学生能够:1. 理解鲁迅作品的背景和文化价值;2. 掌握鲁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3. 培养对鲁迅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评能力;4.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分析思考能力。
二、教学准备在教学开始前,准备以下材料:1. 鲁迅的代表作品集,如《朝花夕拾》、《呐喊》等;2. 鲁迅的相关传记资料和研究成果;3. 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以便展示鲁迅的生平和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名人报告、图片展示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入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 文本阅读选择一篇鲁迅的作品,例如《狂人日记》,让学生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背景、语言风格等方面。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和感想。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组织小组展示,以分享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同时,教师也要发表个人看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鲁迅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4. 查找资料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查找鲁迅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
学生可以选择制作海报、PPT或写小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5. 示范写作教师以《故乡》为例,进行写作示范。
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主题、情感表达等要素,并引导学生撰写自己的作文。
6. 作品欣赏利用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鲁迅的作品。
通过朗诵、背诵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7. 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作品分析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给予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延伸为了提升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批评能力,可以延伸以下教学活动:1. 鲁迅作品创作研究:引导学生选择一个鲁迅的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创作,例如自己的观后感、续写或改编等。
鲁迅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写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是培养他们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鲁迅小说的阅读课,并提供一些教学活动的示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鲁迅小说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3. 掌握鲁迅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鲁迅小说的主题探究及文本分析。
2. 鲁迅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3. 鲁迅小说的文化内涵与时代背景。
4. 鲁迅小说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四、教学步骤及活动示范1. 探究鲁迅小说的主题及文本分析-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选择鲁迅的一部小说进行阅读,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这一主题?- 选取一段文本进行分析,解读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探究鲁迅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研读鲁迅小说的片段,并归纳总结其文学风格与特点。
- 各小组代表展示归纳总结的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探讨。
3. 探究鲁迅小说的文化内涵与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创作的时代背景,探究其对作品主题与风格的影响。
- 针对鲁迅小说中涉及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与讨论。
4. 探究鲁迅小说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小说的独特叙事方式,如使用倒叙、描写细节等手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轮流朗读和分析小说中的经典段落,让他们体验到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1. 定期组织阅读小测验,测试学生对鲁迅小说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小测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强化教学。
3. 推荐学生互相交流鲁迅小说的感受与体验,并进行班级分享。
六、教学资源及延伸阅读1. 鲁迅小说集2. 鲁迅小说研究专著3. 鲁迅小说相关影视作品七、结语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小说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有关鲁迅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有关鲁迅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目标:通过群文阅读鲁迅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鲁迅的相关作品展开,包括但不限于《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将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入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群读鲁迅的作品1. 分配学生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篇或多篇鲁迅的作品。
2. 小组内讨论和解读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
3. 小组展示自己的解读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作品的多维含义。
第三步:文学素养拓展1. 针对每篇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文学细节,如修辞手法、意象象征等。
2. 鼓励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
第四步:写作训练1. 要求学生根据鲁迅的作品,选取一个中心思想或主题,展开写作。
2.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过的作品作为素材,运用合适的文体和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3. 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和修改彼此的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汇报,分享自己在群读鲁迅作品中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重点强调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和能力的提升。
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了解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写作训练,评价学生运用鲁迅作品进行创作的能力和表达水平。
3.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发展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1. 鲁迅的相关作品文本及批注。
2. 学生小组合作卡片。
3. 学生写作练习纸及评价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群读鲁迅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丰富文学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鲁迅文化遗址或展览,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鲁迅作品整合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整 合 专 题 阅 读
陆
学专鲁 效题迅 果阅作 与读品 影的整 响教合
柒
学专鲁 建题迅 议阅作 与读品 展的整 望教合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设阅整鲁
第 二
计读合迅 章
背教专作
景学题品
鲁迅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思想深度:鲁迅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艺术价值:鲁迅的作品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其语言简洁明快,刻画生动。
感
谢
观汇
看
报 人 :
XXX
评估与反馈的实施: 制定具体的评估和反 馈方案,确保其实施 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影学阅整鲁
第 六
响效读合迅 章
果的专作
与教题品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作 用
拓展学生阅读视 野,增加阅读量
提高学生阅读速 度和阅读理解能 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 思维和独立思考 能力
增强学生阅读兴 趣和阅读自觉性
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 养作用
学阅整
第 四
策读合 章
略的专
教题
专题阅读前的准备
确定阅读主题:选择一个明确的主题,确保阅读内容的相关性和连贯性。 选择阅读材料:根据主题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可以包括鲁迅的作品以及其他相关文献。
设计阅读计划: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包括阅读的时间安排、阅读方式、阅读目标等。
准备阅读工具:准备必要的阅读工具,如字典、笔记本、笔等,以便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录和整理。
对后世的影响:鲁迅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 一。
教育意义:鲁迅的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教案:解读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
高中语文教案:解读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解读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一、引言鲁迅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以及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狂人日记》作为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和分量的著作之一,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的深刻思考和无可避免地进行了尖锐批评。
本篇文章将围绕着这一重要作品展开,通过解读《狂人日记》,来理解其中所隐含的主题和意义。
二、小说背景与概述《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通过一个精神失常的主人公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种种弊端和不公,并提出了以自我反省为核心触发社会变革的思路。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主人公孔乙己经历了浪荡失意后精神错乱,在精神失常状态下记录了他认为是真实面貌,但与他旁观者不同。
文章通过抽象而又夸张的形式,揭示和批判了当时的封建社会以及人们盲从传统的心态。
三、尖锐的社会批判鲁迅先生以小说《狂人日记》直接击中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并对这些弊端进行深入剖析和无情地揭示。
1.对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讽刺(段落标题)孔乙己认为自己处在一个被伦理道德束缚的环境中。
他相信人类应该有更多自由,而不应该因为婚姻、家庭或身份而受到束缚。
通过孔乙己口中表达出来的反叛精神,鲁迅对传统观念下对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所造成的禁锢进行了深度的探讨。
这一点从孔乙己在小说中把呕吐物都解读为美食,表明他对周围环境非常反感。
2.对教育制度的质疑(段落标题)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角孔乙己对儿童教育机构和老师进行质疑与批评。
小说中的孔乙己经常反复讲述自己曾接受过教育,他不断揭示儿童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虐待与压迫。
孔乙己心理变态可以看做是他所长期承受的教育大环境引起的后果。
通过这样的手法,鲁迅直接表达了对当时中国教育制度和传统礼教的质疑。
四、日记形式及批判思考《狂人日记》以主人公孔乙己自身记录来表现,并通过日记形式一方面使读者跟随孔乙己一起体验背离社会常态之后内心空虚无力感受,另一方面将社会弊端和个体困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高中文学名篇阅读教案: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
高中文学名篇阅读教案: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一、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狂人日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位最后疯癫的病人的视角,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荒谬和腐化。
本文将从背景、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解读《狂人日记》。
二、背景《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这个时期恰逢辛亥革命的胜利,新生的中国正经历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浩劫。
在这个背景下,鲁迅以敏锐的触角和尖锐的笔触,勇敢地去触及封建社会的神经,揭示了当时的虚伪和黑暗。
三、主题《狂人日记》的主题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作品以病人,也就是“疯子”的视角展开,他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对当时国家、社会、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
通过他的疯癫之词,作者以讽刺的口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愚昧和腐败。
这种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同时也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
四、人物塑造《狂人日记》的狂人是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
他没有名字,是一个普通的底层人民,却因看破封建社会的虚伪而被视为疯子。
作者通过狂人的视角,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对封建社会的敏感。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对其他人物(如丈母娘、孔乙己等)的描写,进一步凸显了封建社会的扭曲和人性的丑陋。
五、艺术手法《狂人日记》以病人的日记形式呈现,这种文体具有戏剧性和真实感。
通过这种形式,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疯子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他对社会的愤懑和绝望。
而狂人的幽默和讽刺则是作品的另一大特点,作者用滑稽的语言和夸张的描写,将封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暴露无遗。
六、影响与启示《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毫无保留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呼唤了新文明的到来。
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更是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阅读中亲近鲁迅———六上人物主题单元的教学解读
在阅读中亲近鲁迅———六上人物主题单元的教学解读作者:薛法根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12期薛法根(特级教师)统编教材采取“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普通单元围绕一个人文主题选编课文,聚焦一个语文要素设计学习活动。
其中,设置了一个人物主题单元,即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阅读鲁迅”,选编了四篇文章:两篇鲁迅写的文章——小说节选《少年闰土》与散文《好的故事》;两篇写鲁迅的文章——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臧克家的《有的人》。
人物主题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单元学习,认识鲁迅、亲近鲁迅,进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阅读鲁迅的作品,真正读懂作品背后的鲁迅。
一、“人物单元”的育人路径1.鲁迅,要读一辈子。
从鲁迅的文学作品来看,钱理群先生认为他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这样的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就像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和德国的歌德等,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源泉。
他们的作品,人们从小就开始阅读,而且要读一辈子,从中源源不断地受到人生的启迪,获得文学的灵感,汲取精神的力量。
鲁迅,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读一辈子。
有人说“少不读鲁迅”,却不知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垫底。
年少时,不能只读“快餐书”,需要耐着性子,读一点“经典书”。
鲁迅的思想可以跨越时空,照亮黑暗的时代,唤醒沉睡的心灵。
越是身处逆境,越是满目苍痍,就越是需要鲁迅。
因为,他是民族之魂。
2.厘清与鲁迅的距离。
当我们把鲁迅当成“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时候,鲁迅就离我们很远,可敬,却不可亲,也不可爱。
有人说,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试问,我们与鲁迅究竟有多远?一是时代的距离。
鲁迅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距今只有百年上下。
然而,中华民族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站在现在回望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犹如孙辈回忆祖父、曾祖父甚至曾曾祖父的年代,很难感同身受。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宋丽梅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教学要点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
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
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
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
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
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
《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
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
“题解”中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
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
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
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
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鲁迅的成长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鲁迅的成长《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以下是一个关于鲁迅成长与《朝花夕拾》的教学设计示例,你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和文学成就。
2.深入解读《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文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鲁迅的成长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朝花夕拾》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分析文学特色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鲁迅的照片和简单介绍其生平,引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2.鲁迅的成长经历(10 分钟)介绍鲁迅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和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3.《朝花夕拾》概述(10 分钟)简述《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4.主题探讨(15 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如童年回忆、人性思考、社会批判等。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5.文学特色分析(10 分钟)分析《朝花夕拾》的文学特色,如生动的描写、深刻的寓意、独特的语言风格等。
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的文学才华。
6.作品解读与欣赏(15 分钟)选择《朝花夕拾》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进行深入解读和欣赏。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7.总结与拓展(5 分钟)总结鲁迅的成长与《朝花夕拾》的关系,强调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的启示。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拓展文学视野。
五、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2.学生对《朝花夕拾》主题和文学特色的理解和表达。
3.学生对鲁迅成长经历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深入探讨《朝花夕拾》的某个主题或篇章。
鲁迅作品教学设计的密码解读
一
( 一) 解释题 目, 批 文 入 情
师: 课 文 题 目表 明 #- A. P  ̄ - 照 空 间 的 变 换 顺 序 记 叙 了 百 草 园 和 三
更 深层 次 。
、
怅 然 的 情 愫 , 心 弦 的 共
好 ?
在 这 两 处 第 一个层 次 : 戏 和 豆 到 底 好 不 味 书 屋 两 处 的 童 年 生 活 ,
景 , 淳朴的人情 , 使 那 段 童 年 生 活 感 悟 甚 至 有 了哲 学 的 味 道 。
成为了“ 我” 的精神 故 乡。
草 园是 “ 我 的 乐 园” ? 从 哪 些 地 方 可
二 、 自 由 的 生 存 。 永 远 的 神 以看 出“ 我” 的 乐呢 ? ( 这 一 环 节 旨在 引 导 学 生 细 读
一
帜 的文 风著 称 中国文 坛 , . 但 由于 可 能 不是 “ 真的” 。于是 , 王老 师巧
审读 标题 , 学 生 可 以 非 常 清 楚
时代 的久 远 、 学 生 认 知 水 - " T -的 差 妙 地 设 计 了 两 个 辩 题 : “ 正 方 : 戏 地 知 道 文 章 是 按 照 空 间 变 换 的 顺
受一 次 自然 的、人 文 的民' f i -  ̄ 之旅 。 到鲁 迅 是一 个 立体 的人 , 并 不 是 高 由快 乐 的 生 活 , 品 读 作 者 甜 美 快 乐
( 二) 重 回乐 园 , 寻访 童趣
关怀 、 体 贴、 照顾 ; “ 豆” 不算 好 吃 , 童真之美好、 文化 之 美好 、 古 拙 民
师 :作 者 从 百 草 园生 活 写起 ,
点 出那里 曾经是 “ 我 的 乐园” 。 请 同 但是 “ 偷豆 ” 却 “ 偷 ” 出 了淳 朴 、 童 风 之 美 好 、 人 与 自 然 相 融 之 美 好 、 趣、 真 诚 和 无 私 的 友 谊 。 诗 意 的 风 不 好 当 中 的 美 好 … … 学 生 的 许 多 学 们 浏 览 课 文 , 思戏 不 算好 , 豆 序 来 记 叙 百 草 园 和 三 味 书 屋 两 处 异 ,鲁 迅 作 品 的 教 学 一 直 是 个 难 好 ,
《证史·知史·悟史――三段鲁迅名言的历史解读》教学设计
《证史·知史·悟史――三段鲁迅名言的历史解读》教学设计关键词:鲁迅,历史实证,历史理解,历史感悟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21-0024-06一、教学设计的缘起和思路史料和史证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笔者从2008年开始探索“高中历史课程中‘史证教育’的内涵和实施路径研究”(201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在历史学习中的史证意识、史证方法、史证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积累了一些教学案例。
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在史证的基础上,处理好历史实证与历史感悟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中学历史教学应该综合运用历史实证和历史感悟等学习方法,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组织教研活动,要求我执教两节研究课,我想:除了应以史证为中心上一节课外,另一节课一定要从史证到“史证以外”,以避免“历史只是实证”的误解,也体现我对史证问题研究的拓展。
于是设计了《三段鲁迅名言的历史解读》一课。
《三段鲁迅名言的历史解读》并非是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某一章节,而是试图引导学生从“证史”到“悟史”的一节拓展课。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一)阅读史料证实或证伪历史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辨析历史观点,认识“历史是基于实证的”。
(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观点,认识“历史需要同情之了解”,要知人论史。
(三)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有些历史观点是可以证实或证伪的,有些历史结论则并不能用简单的史料印证的方法加以证实或证伪,而是需要历史的感悟。
需要说明的是,本课最初是公开课,设计的是一课时的教学,后来,笔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特别是加入一些高考题,使之成为高三历史教学中的专题复习课,教学时间也变成了两课时。
本设计是根据两种教学版本综合整理的。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导入:鲁迅是我们绍兴的乡贤,也是语文课中大家熟悉的常客。
大家都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今天老师可不是客串上语文课,而是想通过鲁迅的三句名言来谈谈历史学习。
鲁迅小说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专题阅读教学设计1.引言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精心挑选、解读和讨论鲁迅的经典小说,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阅读、理解和分析鲁迅的代表作品;- 掌握鲁迅小说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 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展示对鲁迅小说的理解和思考。
3.教学内容3.1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介绍鲁迅的个人经历、学术背景和思想观点;- 分析鲁迅所处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对他的作品产生的影响。
3.2 鲁迅代表作品选读- 选择鲁迅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以小组或个人形式阅读,并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辅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隐喻、象征和讽刺手法。
3.3 鲁迅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探讨鲁迅小说的主题,如对传统道德的批判、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等;- 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手法,如写实主义的运用、语言风格的特点等。
3.4 讨论和写作活动-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对鲁迅小说进行深入思考与交流;- 提供写作任务,让学生撰写文章或论文,表达对鲁迅小说的理解和观点。
4.教学流程4.1 引入- 在黑板上展示鲁迅的名言或摘录,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分享鲁迅的简要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他的作品可能涉及的主题和意义。
4.2 选读鲁迅代表作品- 分发鲁迅的小说文本,让学生进行阅读;- 分组或个人讨论,总结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和主题。
4.3 解读鲁迅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介绍鲁迅小说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隐喻、象征和讽刺等修辞手法。
4.4 讨论和写作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鲁迅小说的感悟和思考;-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撰写一篇文章或论文,表达对鲁迅小说的理解和评论。
从“童年的我”到“成年的我”的成长——“从《朝花夕拾》看鲁迅
从“童年的我”到“成年的我”的成长——“从《朝花夕拾》看鲁迅回忆性散文中的双重叙事视角”教学设计王宏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惠初级中学,浙江杭州311201)高红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惠初级中学,浙江杭州311201)【设计意图】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的双重叙事视角出发,探寻《阿长与〈山海经〉》和《五猖会》中的双重叙事视角,并以四个任务串连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双重叙事视角的切换中,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对往事的温暖回忆和冷静批判,感受“回忆性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1.能区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语段中“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的双重叙述视角,对“叙述视角”这一文学术语有直观的理解。
2.能结合“阿长的元旦仪式”语段、“背鉴略”语段和《“我”的日记》中的词句,评析“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对“阿长的元旦仪式”和“背《鉴略》”的不同印象和态度。
3.在评析《朝花夕拾》中“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对往事的不同印象和态度的过程中,体悟《朝花夕拾》双重叙述视角下鲁迅对往事的温暖回忆和冷静批判。
【教学过程】一、语段对比,体会“叙述视角”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七年级上学期中,学生已经学习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小鲁迅”和“大鲁迅”有一定的了解。
对比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两段对百草园的描写,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区分《朝花夕拾》中的两个叙述视角——“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
(一)语段对比语段对比,,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双重视角[语段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思考:在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百草园?结合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学生的答案有“热闹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趣的”(可以挖何首乌的根)、“生机勃勃的”(有众多的动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鲁迅:需要一颗平常心
——讲在鲁迅的《雪》之前
2014-4-09
一、鲁迅的地位:未成曲调先有情
作为重点作家,仅现行初中教材,鲁迅作品就选用了9篇,占现代文阅读课文总数的近10%。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
可见,鲁迅作品教学的确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
这种“雄霸天下”的地位从何而来?
除去其作品自身的创造性和独特价值外,特定时代的印迹是造就这种地位的关键原因!
材料:
1.解放前的“民族魂”地位;“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2.文革政治化的鲁迅:当几乎所有文艺作品被定性为“毒草”的时候,文革中与毛选比肩的只有鲁迅。
在这个时期,鲁迅的政治化符号多于其文学的、思想的成就。
这些历史的轨迹,定位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恒星”的地位。
于是,学鲁迅,对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就不仅是理所当然的了。
材料: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23期《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一文指出:
教师不教“鲁迅”,学生不识“鲁迅”,难道不是咄咄怪事?作为文学经典,鲁迅作品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典范,是垂范后世、经久不衰、泽被深远的文本。
跻身世界文学行列的鲁迅作品,既是民族语言的基本构成、语法规范的体现,又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既是个性的表达,又是审美的创造。
这是鲁迅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是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
然而,鲁迅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全部。
他之外,还有巴金、茅盾、冰心等重量级人物。
那种“神话”论者和“妖魔化”论者都明显地带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鲁迅的地位和成就还将由未来的历史来鉴定,“还原鲁迅”的使命最终会完成。
二、解读鲁迅:需要一颗平常心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以一种先入为主甚至人云亦云的经验思维,潜意识地把“鲁迅”与“批判”指腹为婚,想当然地把“鲁迅作品”与“战斗檄文”五花大绑,甚至“睁眼说瞎话”。
1.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
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主题的强调(另外的《孔乙己》的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也无法从文本中得到响应:
1.从情理上讲,以私塾为起点的封建教育与后来成长为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无法割裂开来,鲁迅难道是那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人?何况他的老师启蒙老师寿镜吾又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投鼠忌器,鲁迅即使要抨击封建教育的腐朽、脱离儿童实际,
总得给老师留点面子吧?
2.从历史上看,所谓腐朽的封建教育(仅仅解放前)培育了多少大学问家?封建教育完结之后,我们又培养出了多少大学问家?
附:《孔乙己》的解读(在讲课之前先让学生阅读《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对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的批判(传统解读)
《孔乙己》——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传统解读)
其实都是对人性的虚弱和丑恶的揭示。
3.从文章本身看:
教学内容: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鲁迅自身从中获益多少?
教学方法: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作者批判的意味何在?
教学方式: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回忆既往,珍藏记忆。
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所以他伟大”。
推论:“鲁迅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 他也有温柔敦厚的一面,所以他伟大”。
结论:不要老是把鲁迅当枪使!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重点的确定
明确教学对象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趣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讲解,不但要注重“有用”“有益”“有力”,还要注重“有趣”“有味”,要避免陈旧、狭窄,力求新颖、丰富。
例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对初中学生来说,可能“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特点和天真可爱、活泼生动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旨,会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沟通力和亲和力。
.努力揭示文本自身传达的信息要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信息要素
——对童年生活经历的深情涵咏;
——对童年经历的人和事的回忆;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从文章语句中品味;
——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中共鸣。
原则:让作者和文本更亲近读者!
三、解读鲁迅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文本解读要充分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更应体现读者的主观意志。
凸显教者和学者的阅读趣味踩不了任何人的尾巴。
○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是形成个性化教学习惯和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基本要素。
○青年教师成长的核动力是自己大胆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迷信谁,也别忘记了迷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