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阅读答案
2023届高考最后冲刺: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默写(答案详解)
![2023届高考最后冲刺: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默写(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e50260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4.png)
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默写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崔曙汉文皇帝有高台①,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②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③谁能识,河上仙翁④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①望仙台:河上公曾授汉文帝以《老子》而去,后文帝于西山筑台以望之,曰望仙台。
②二陵:峭山分南北两山,相传周文王曾在此避雨。
③关门令尹:关,即函谷关。
令尹,即尹喜,曾任函谷关的关门令。
④河上仙翁:即河上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兼投赠的七律,首句及偶句押平声韵,韵脚为“台”“开”“来”“回”“杯”。
B.颔联融合古今,典雅厚重,气象苍茫,于三晋、二陵的壮阔之景中寄寓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C.颈联写函谷关挽留老子的尹喜行踪无人知晓,河上仙翁也一去不回,虚实结合,意味深长。
D.全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用典丰富恰切,意境开阔,格调雄健。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一气转合,就题有法”,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网络走红。
网友们脑洞大开,各类生活场景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
有人质疑网友将林黛玉怼人的话语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有①之嫌。
对此,专家认为,新媒介技术的变化确实产生远离纸质阅读这样一个趋势,但尽管许多都被娱乐化,经典仍然还是经典,经典只有传播了,才有价值。
在网友对“林怼怼”的模仿热潮中,不难发现,职场话题是创作焦点。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一句,表达的是职场人对过度加班的不满;“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则是借林妹妹之口,直言对老板空洞承诺的反感。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宗璞《送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宗璞《送春》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72c1a5b9d528ea81c7795f.png)
宗璞《送春》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送春阅读训练及答案送春宗璞(1)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
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
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
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
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
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
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2)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
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
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
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
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
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3)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
个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
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
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
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4)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
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
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
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
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
野草却依旧猛长。
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
信是无处投递。
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5)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
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
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
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
【古诗文阅读】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26b4f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d.png)
【古诗文阅读】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古诗文阅读】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蝶恋花送春[宋]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蓝八十山川言杜宇,便搞无情,莫也愁人苦。
五更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之下潇潇雨。
注释:①Ducey:仍然。
②“绿满”句:在漫山遍野茂密的丛林中听见了杜鹃的叫声。
③“莫也”句:(鸟儿)莫非也因为人间的忧愁而忧伤吗?痛:又并作“意”。
④潇潇雨:暴雨、急雨。
潇潇是雨声。
(1)本词通过三个层次,直截了当柔和地抒发对“春”的情感。
恳请分别用三个词语,归纳这三个层次,然后再用一个词语归纳本词的情感。
(2)请简要分析“杜宇”、“黄昏”、“潇潇雨”这三个意象在抒情上所起的作用。
3.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恳请详细分析。
(5分后)4.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层次:系春,随春,送春;情感:惜春(2)杜宇的叫声,就是春孤(春归属于)的标志,从而引爆了词人对春之难留的忧愁情怀。
“黄昏”与“潇潇雨”,则通过环境的图形,进一步加强了词人“送春”的花雨之情。
3.(5分)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
(2分)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回到哪里去。
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3分)4.(6分后)①借物抒情(或“侧面衬托”、“想象”),(1分后)前两句作者不轻易写下自己为春归而愁,却想象说道即使无情的杜宇也因人的忧愁而收到愁啼之声,含蓄地整体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浅。
(2分后)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1分后)最后一句作者描绘黄昏时分天空翠竹的潇潇暮雨来抒发春归属于之后内心的孤独与晦暗,含蓄文辞,韵味苍凉。
(2分后)二:(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存有什么促进作用?(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送春》阅读答案参考
![《送春》阅读答案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ab8ae46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c.png)
《送春》阅读答案参考简介《送春》是中国现代作家郑振铎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以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展现了农村人民对春天的热切期盼和对农田的关爱之情。
内容概述故事发生在一个农村小镇上。
孩子们都在年假结束之后回到了学校,正在迎接春天的到来。
主人公小明也迫不及待地期待着春天的到来,并且憧憬着与春天相伴的美好时光。
春天终于来了,小明看到了农田里绿油油的麦苗、漫天飞舞的蝴蝶、欢快的小鸟以及田间劳作的父母亲。
小明感到非常幸福,他发自内心地感谢春天带给他的美好。
文章分析主题《送春》的主题是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农田的关爱。
通过描写小明期待春天、欢迎春天的情景,展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描写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和欢快的小鸟,以及田间辛勤劳作的父母亲,表达了对农业的敬意和对农民的赞美。
结构整篇文章以小明为视角,通过描写小明的期待和欢快的情绪,引起读者对春天的共鸣。
文章的开头是小明迫不及待地等待春天的到来,接着描写了春天来临的情景,最后以小明的感激之情结束。
通过这种叙事结构,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小明对春天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表达方式在文章中,作者使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形象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小明内心的喜悦和感激。
例如,在描写麦苗的时候,作者用了“绿油油的麦苗”这个形象的词语,使读者能够生动地感受到春天给大地带来的新生命。
同时,作者还用到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把鸟儿的欢快和田间劳作的辛勤相对照,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的辛勤劳作。
文化内涵《送春》在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农田的关爱的同时,也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反映了中国农民对春天到来的盼望和感激之情,展现了中国农业文化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与感恩。
其次,通过描写农田里麦苗的绿色和小鸟的欢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崇尚。
最后,通过描写农田的劳作和田间农民的辛劳,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奉献精神。
苏轼《和子由四首·送春》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轼《和子由四首·送春》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9b87eeaf1ffc4fff47ac2c.png)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14-15小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①,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①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
“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15.本诗颔联与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6分)
参考答案:
14.B (B.“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
)
15. ①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
望。
(2分)
②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
(2分)
③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都已凋零,表明春色不再,表达伤春伤己之情。
(2分)
评分细则:情感和手法各三分,可分开答,也可以整合作答,参考就是整合答。
只答情感没有手法分析,只得1分;同样,只答手法分析而情感概括不准,也只得1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857d4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0.png)
ㅤㅤ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各种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10.【甲】段写春花的文字在描写上很有层次,请找出语段中表现层次井然的三个词语。(3分)
、、。
11.在【乙】段文字中,作者赞扬夏天的精神;【丙】段文字中,作者强调秋天的精神。(2分)
12.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任选一句作答)(2分)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
7.九月,同学们升入了初中,然而,许多同学仍然没有脱离童年的稚嫩情绪。于是,在学习之余,学校决定组织七年级同学开展“告别童年情绪”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6分)
(1)欣亮同学将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进行“告别童年情绪”主题发言。下面是他的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2分)
选段一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却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选段二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
选段三
(1)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正确 读音。(只填序号)(2分)
①远天归雁拂(A.fó B.fú)云飞,近水游鱼进冰出。()
②她悄然用灵巧的手把一岸垂柳梳理得分(A.fēn B.fèn)外妖娆。()
和子由四首·送春阅读附答案
![和子由四首·送春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747f175901020207409ce8.png)
和子由四首·送春阅读附答案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
“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D.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E.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15.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6分)
答案:
14.(5分)BC(B“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C“形成了对比”分析错误。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选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刘禹锡《送春词》朱弁《送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刘禹锡《送春词》朱弁《送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abf5d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78.png)
刘禹锡《送春词》朱弁《送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送春词
[唐]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①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送春
[宋]朱弁②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③。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注]①楚客:这里代指贬谪之人。
②作者曾因出使金国不屈于威胁利诱,为金所拘,留滞北地达十五年之久。
这首诗即写于被拘期间。
③褚衣:棉衣。
(1)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对“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一联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一春将尽,离家万里的羁旅之中,寂寞、孤独思亲念家之凄凉。
(2)上片虚写妻子思念“我”而“停针线”,下片实写自己羁旅在外,见衣衫破损无人以“针线”缝补而思妻子,上下片借“针线”一词互相照应。
词人以“针线”作为联系妻子和自己的媒介,寄托了思念的感情。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附赏析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57c1843b3567ec102d8af0.png)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送春[宋]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蝶恋花送春》注释:①犹自:仍然。
②“绿满”句:在漫山遍野茂密的丛林中听见了杜鹃的叫声。
③“莫也”句:(鸟儿)莫非也因为人间的愁苦而忧愁吗?苦:又作“意”。
④潇潇雨:暴雨、急雨。
潇潇是雨声。
(2)请简要分析“杜宇”、“黄昏”、“潇潇雨”这三个意象在抒情上所起的作用。
3.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4.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1)层次:系春,随春,送春;情感:惜春(2)杜宇的鸣叫,是春残(春归)的标志,从而触发了词人对春之难留的愁苦情怀。
“黄昏”与“潇潇雨”,则通过环境的渲染,进一步强化了词人“送春”的惜别之情。
3.(5分)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
(2分)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回到哪里去。
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3分)4.(6分)①借物抒情(或“侧面烘托”、“想象”),(1分)前两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为春归而愁,却想象说即使无情的杜宇也因人的愁苦而发出愁啼之声,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深。
(2分)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1分)最后一句作者描写黄昏时分天空飘洒的潇潇暮雨来表达春归之后内心的孤寂与凄冷,含蓄蕴藉,韵味悠远。
(2分)《蝶恋花送春》翻译:楼外的垂杨千丝万缕,似乎想借此系住已然远去的春日。
在那和风而舞的杨柳,仿佛想要随春而去,找到春天的归宿。
春残之时,花落草长,鲜绿覆满山川。
只听到远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
杜鹃即使无情,也在悲鸣春去的人间之苦啊。
进酒赠春,春却依旧漠然而去,只是到了黄昏时候,落下一片漫天的大雨。
【古诗文阅读】《送春》《城东早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送春》《城东早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d1c9f810a6f524cdbf8519.png)
【古诗文阅读】《送春》《城东早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春王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注】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官苑,这里指唐代长安的花园。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和。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2)王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答案(1)诗家(或“诗人”)看花人(或“其他人”)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2)表达了惜春之情,表达了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
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来到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D【王诗赏析】这首诗写暮春三月的景象。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
“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
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二:《城东早春》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作品。
此诗抒写作者对早春的热爱之情。
古诗词黄大临《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送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黄大临《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送春》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e1125b1a37f111f0855b6a.png)
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5题。
(共12分)青玉案·送山谷【1】弟贬宜州黄大临【2】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
晓别吾家黄叔度【3】。
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4】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
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释:【1】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2】黄大临:黄庭坚之兄。
【3】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慎阳人,学识品行俱佳。
在这里,词人赞黄庭坚就如当年的黄叔度。
【4】罍:léi,古代的一种酒器。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千峰百嶂”一方面形容到宜州路途艰险,另一面也表明黄庭坚此行前途未卜。
B.“别语”句表达了分手就在眼前,词人心里格外悲伤,喉咙哽咽已经说不成句。
C.“已断离肠能几许”和“断肠人在天涯”中所抒发的“断肠”的情感是一致的。
D.这首词语言虽朴素、平淡,但感情却深厚、强烈,有一种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14.词的后三句用了虚写的手法,下列词句没有使用该手法的一项是(3分)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B.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C.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5.有评论家说,本词“听尽空阶雨”中的“尽”字有一字传情之妙。
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分)(一)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
(共8分)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8分)⑴古诗文中多有寄情于酒、托酒言情的句子,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中的“,化作相思泪”和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怎的他、晚来风急”等皆是。
⑵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晚霞秋景图,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古诗送春和暮春浐水送别阅读答案
![古诗送春和暮春浐水送别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b8432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0.png)
古诗送春和暮春浐水送别阅读答案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1)浐水,古代关中八川之一,源于陕西蓝田西南的秦岭中,入渭河。
(2)凤城,长安别称。
楼阁,一作宫阙,皇帝居住地。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1)谢亭,即谢公亭,尽安徽宣城北,谢眺曾在此送别范云,后人以其为送别之处。
(2)劳歌,古代送别时所唱的歌。
1.两首诗同样写到“水流”,一用“尽”,一用“急”,请分别赏析其妙处。
答: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两首诗的异同。
答:答案1.“流尽年光是此声”。
“尽”,完;把年光流走,意写流水无情。
“古今情”“宫前水”,又意味着,流掉的不止是事件,更是年华,更是所有。
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是诗人发出的深沉浩叹。
(2分)“急”,湍急;“水急流”,写出舟行迅疾,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
“急”字还写出诗人孤寂之由、孤寂之状,暗透出“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
(2分)结构上,“急”字又起到上承“解行舟”,下启“人已远“的作用。
(1分)2.《暮春浐水送别》,“绿暗红稀”,暮春时节叶茂枝繁、花落红瘦,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同时表达了诗人悲伤的心情。
“暮云楼阁古今情”,夕阳衔山,暮云笼罩,引领遥天,楼阁在暮云中隐现。
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情绪都通过这黯淡沉郁的景象隐衬出来,以忧郁之景写忧郁之情,收到借景抒情的效果。
(3分)《谢亭送别》,“红叶青山水急流”,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
后两句写诗人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歌阅读综合练(二)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歌阅读综合练(二)](https://img.taocdn.com/s3/m/9f2f319076c66137ef06197e.png)
古诗歌阅读综合练(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河湟杜牧元载相公曾借箸①,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②,忽遗弓剑③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 ①借箸:《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 ②衣冠就东市:《汉书·晁错传》载: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就东市”。
③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
1.本诗尾联“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两句,与杜牧《泊秦淮》中,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参考答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每空1分)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用典。
(1分)“借箸”“衣冠就东市”分别运用了张良、晁错的典故,写出了元载相公提出收复失地建议而未被采纳的故事,突出了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忽遗弓剑”运用黄帝乘龙升仙的典故,写宪宗之死,表达了收复失地无望的痛心。
(2分)②对比。
(1分)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对比,而此“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强调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关心国事的讽刺。
(2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8分)旅怀江为①迢迢江汉路,秋色又堪惊。
半夜闻鸿雁,多年别弟兄。
高风云影断,微雨菊花明。
欲寄东归信,裴回②无限情。
[注] ①江为:公元950年前后在世,字以善,五代时建州人,其先宋州考城人,曾避乱外地。
②裴回:徘徊,彷徨。
3.本诗中所写的秋色包括和两个场景。
(2分)参考答案:高风云影断微雨菊花明(每空1分,用自己的语言作答亦可)4.本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羁旅愁怀的?请加以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融情于景:诗人精心选取了迢迢江汉路、夜半鸿雁鸣等凄清冷落的秋景,抒发游子羁旅情思;②直抒胸臆:诗人用“堪惊”“多年别弟兄”“无限情”直接抒发逢秋的悲凉、惊惧之情和思念亲人的煎熬之苦。
宗璞《送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璞《送春》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da4ee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e.png)
练习四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项中“作者对送春的母亲和送春的孩子们的情感是矛盾的”理解 错误,作者对送春的母亲和送春的孩子们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她们命运的关切和担忧,也有对她们 的赞美和肯定。因此选择B。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文学价值: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宗 璞的代表作之一。
社会影响:《送春》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对当时的文化 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感慨。
作品内容概述
宗璞在《送春》中通过对春天的描 写,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 感悟,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 想和追求。
阅读理解练习
练习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练习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练习三: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练习二: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练习四: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 点
练习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练习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练习三: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练习四: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 练习五: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析:D项中 “作者对花并 不存什么幻想” 表述错误,作 者对花是有幻
想的。
练习二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 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B项中“作 者对送春的感受” 表述错误,应该 是“作者对送春 的感受和思考”。
练习三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项中“作者对花 儿的感情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理解错误,作者对 花儿是喜爱的,没有矛盾。故选B。
练习四: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刘辰翁《沁园春送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刘辰翁《沁园春送春》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d7c2d158fb770bf68a558b.png)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沁园春·送春刘辰翁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
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
芳草迷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
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江南正是堪怜。
但满眼杨花化白毡。
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
蜂黄蝶粉,凝碧池边。
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
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
【注】刘辰翁,宋末元初人,此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开篇,把春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汝归欤”设问,紧扣题目“送春”,领起全词。
B.“风雨”与“烟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与烟雾尘埃,也指政治风雨与战火尘烟。
C.上片结末以“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发问,启人深思,引出下片内容。
D.下片“杨花化白毡”“华清宫”“七宝鞭”等典故,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
16.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价此词“语意极悲”。
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李白《蜀道难》一诗,刻画行人攀登蜀道动作小心、神情惶恐的句子是“,”。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在古代诗文中,杜鹃是一种常见的意象。
诗人但凡心中哀伤悲痛时,常常借它来表达情感,如“,”。
15.D[“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错,一是并非写“江南”;二是并非是“堪怜(令人爱怜)”景象,而是“萧条、衰败”景象。
]16.答:(1)上片中自然时令之春的远去,带给词人的眷恋、不舍、哀伤之悲。
(2)下片中通过写景表达的昔盛今衰之悲。
(3)无家可归的亡国遗孤之悲。
(4)对故国灭亡的惋惜思念之悲。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17.(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③夜雨冈头食榛子杜鹃口血老夫泪(李贺《老夫采玉歌》)。
朱弁《送春》阅读答案及赏析
![朱弁《送春》阅读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bad1e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c.png)
朱弁《送春》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送春朱弁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②。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注]①朱弁(biàn):曾于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冬天出使金国,因坚持正义,不受威胁利诱,被金国拘留北方达十五年之久。
此诗即为他被拘时所作。
②褚衣:棉衣。
(1)诗歌中北方的“春天”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2)在尾联中,诗人为何“无别语”“羡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诗歌中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去得快。
(1分)第一、三联通过代表春天的自然景物稀落,人们还依恋着过冬的“褚衣”,桃花刚刚开放,柳絮尚未飘飞,来表现北方春天姗姗来迟。
(2分)最后一联写诗人端起酒杯送春,可见春去也匆匆。
(1分)(2)“送春无别语”表现诗人眼看着一年春又归去,而自身仍被拘金邦的痛苦;(1分)“羡君”表现诗人对塞外春天刚到即归的羡慕,流露出长期被拘的辛酸和无奈。
(1分)表达了诗人被拘塞外欲归不得的痛苦无奈和对故国的忠贞与眷念之情。
(1分)[赏析]作者曾因使金不屈于威胁利诱,为金所拘,留滞北地达十五年之久。
这首诗即写于被拘期间。
诗题“送春”,极写塞上春季短暂,似乎棉衣未脱而春光已自尽了。
作者如此写可谓别具情思:视春为久盼才至的家乡使者,却又为春不稍盘桓,即至便归而欣羡,从中尽吐积郁心头的故国之恋,家乡之思。
“羡”字为全诗诗眼,透出诗人与时俱增的不屈情怀。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构思的巧妙。
全诗八句四联,首联着重表现塞北春天的姗姗来迟;颈联则描写塞北春天的速归。
在描写塞北春天短促的两联之间,插入写“片云”、“微雨”的颔联。
“客愁”、“乡梦”把人们从梦中的故园唤回。
末联点“送春”的题意,而无限深情都蕴育在这“无语”和羡慕之中。
从而含蓄、婉转地表现出诗人被留塞北时间的漫长,抒发了他对故国的忠贞与眷恋全诗情深意挚,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2024年送春阅读答案
![2024年送春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3fc05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3.png)
天仙子送春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ニ月兰的。
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至,便成了ニ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连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毎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2)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的力量。(3分)
2.本义是轻率、毫无顾忌,含有贬义。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6分)
3.(1)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月兰开得美丽,开得“放肆”,使人印象深刻;(2)从动静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富有情趣。(一点2分,共4分)
9.二月兰开得声势浩大,受不了规矩,尽情抛洒春光,不高攀且维持且维持自己质朴的本色,坚韧不拔,默默无闻又忠心执着,它是送春的使者,是春天、活力和希望的象征。(3分)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对二月兰美好品格的赞美,同时也借二月兰的精神来激励病中的自己,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开阔胸襟。(3分)
朱淑真《蝶恋花 送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朱淑真《蝶恋花 送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f7f62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2.png)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蝶恋花送春[宋]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①犹自:仍然。
②“绿满”句:在漫山遍野茂密的丛林中听见了杜鹃的叫声。
③“莫也”句:(鸟儿)莫非也因为人间的愁苦而忧愁吗?苦:又作“意”。
④潇潇雨:暴雨、急雨。
潇潇是雨声。
(1)本词通过三个层次,委婉细腻地抒写对“春”的情感。
请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这三个层次,然后再用一个词语概括本词的情感。
(2)请简要分析“杜宇”、“黄昏”、“潇潇雨”这三个意象在抒情上所起的作用。
3.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4.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层次:系春,随春,送春;情感:惜春(2)杜宇的鸣叫,是春残(春归)的标志,从而触发了词人对春之难留的愁苦情怀。
“黄昏”与“潇潇雨”,则通过环境的渲染,进一步强化了词人“送春”的惜别之情。
3.(5分)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
(2分)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回到哪里去。
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3分)4.(6分)①借物抒情(或“侧面烘托”、“想象”),(1分)前两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为春归而愁,却想象说即使无情的杜宇也因人的愁苦而发出愁啼之声,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深。
(2分)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1分)最后一句作者描写黄昏时分天空飘洒的潇潇暮雨来表达春归之后内心的孤寂与凄冷,含蓄蕴藉,韵味悠远。
(2分)【问题】(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除夜宿石头驿》《送人游塞》《塞路初晴》《秋庭夜月有怀》《送春》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除夜宿石头驿》《送人游塞》《塞路初晴》《秋庭夜月有怀》《送春》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6aac6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2.png)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
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传统节日时独自滞留他乡的孤苦之情,这个传统节日是除夕或春节。
诗中点题的句子是:一年将尽夜(或:明日又逢春)。
(2分)(4)结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的。
(2分)答:作者通过一个设问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独宿旅馆(1分),只有与孤灯相伴的凄苦境遇,表达了作者孤苦凄凉的心情(1分)。
(5)全诗充满了凄凉之意,但作者为何用一个“笑”字?请具体分析。
(2分)答:笑,是苦笑之意,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孤苦境遇的无奈(1分),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问题】(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分)【参考答案】:(1)用得好,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
(1分)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满怀无奈、辛酸与不平之气。
(2分)(2)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反衬作者日渐衰老,满腹愁绪,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
(3分)【问题】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春》阅读答案
(1)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
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
要的色调。
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
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
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
据了,熏染了。
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
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
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2)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
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
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
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
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
替了。
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3)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
个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
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
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
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
松墙。
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4)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
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
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
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
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
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
了规矩。
野草却依旧猛长。
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
信是无处投递。
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5)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
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
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
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
我曾建
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
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
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6)“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
”我心里评判着。
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
军万马。
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
而且它们不只
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
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7)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
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
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8)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
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
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
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9)我知道,春归去了。
(10)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
从春如十三女
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
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
古诗
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是总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
归的一个征兆。
(11)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文章一开头便写道:“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
(1)为什么说“声势最为浩大”?(3分)
(2)用“声势浩大”来描写二月兰,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2.第四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指
什么而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答:
3.“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
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
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请分析这一句话的表达特色。
(4分)答:
4.文章的标题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
1.(1)二月兰“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
据了,熏染了”。
(3分)
(2)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3分)
2.本义是轻率、毫无顾忌,含有贬义。
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
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
(6分)
3.(1)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月兰开得美丽,开得“放肆”,使人印象深刻;(2)从动静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富有情趣。
(一点2分,共4分)
4.为二月兰后来蓦然消失,伴春而去作铺垫,更显它的忠心、执著品质。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