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间《厨房》的女性变奏曲——以徐坤和吉本芭娜娜的同名小说《厨房》为例
新时代语境中中日女性的个体回归差异——以中日同名小说《厨房》为例
新时代语境中中日女性的个体回归差异——以中日同名小说《厨房》为例作者:尹凤先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9期摘要:一海之隔的中日两国,在几个世纪文化交流的影响下,使两国文化背景同源同宗。
尽管两国民众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不同,但文学终极价值目标对两国女性心态的反映方式却殊途同归。
本文以中日同名小说《厨房》作为分析切入点,尝试对比当前时代语境下女性个体权利的缺失。
关键词:新时代语境中日女性个体回归差异1987 年吉本芭娜娜的《厨房》发表在《海燕》杂志上,并获得了海燕新人文学奖。
此后其续篇《满月》问世,在日本文坛以及世界文坛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获得了第十六届泉镜花文学奖,并引领了日本女性作家的创作走向。
1997 年,徐坤凭借同名小说《厨房》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中外小说同名在文学创作领域并不少见。
两部小说《厨房》无论是探究小说意象包含空间文化语境,还是探索中日文化的发源,抑或是分析两部小说对中日女性个体回归差异的分析,都能为中日女性话语内涵及女性意识趋向的差异提供充足的依据。
一、中日女性《厨房》个体回归主体意识的觉醒首先,创作者本身女性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
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无法摆脱文本中社会内容、创作者的社会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此三方面的桎梏。
正如巴尔加斯·略萨所提到的,文学兼顾两种形象,其一是社会发言,其二才是文学本身。
作为时代和社会的艺术表征,中日女性作家在借助《厨房》彰显凝固性在新时代语境下的主体回归意识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20 世纪末特有的文学形态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宏大意识形态逐步催生出两位女性作家以女人的身份思考、撰写、表现女性个体回归意识的创作理念。
这本身也是中国女性个体意识摆脱社会意识回归本体的一种表现及象征。
其次,女性对抗生活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变相觉醒。
生活作为复杂混沌的整体,也是文学庞大空间叙事元素的集合体,而厨房却是此整体、集合体中不起眼的一个角落。
析徐坤作品中的修辞现象——以《厨房》为例
[作者简介]李琛,女,辽宁抚顺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
析徐坤作品中的修辞现象———以《厨房》为例○李琛(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修辞学发展的历程及常用修辞方法,并以当代女性作家徐坤的代表作《厨房》为例,分析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阐释了这些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 修辞学; 厨房; 女性主义; 修辞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6-0057-02一修辞学是一门年轻而古老的科学,我国科学的修辞学体系滥觞于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巨著,这本书在修辞学研究上融合中外,贯通古今,创新理论,缔造体系,为学界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
虽说科学的、系统的修辞理论研究始于此,但对修辞手法的自觉运用古已有之,从《诗经》中的赋、比、兴到《楚辞》中的“香草、美人”,再到后来的粘对,可以说这些都是修辞的使用。
如果说古时的修辞略显古朴的话,那么,修辞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技巧发展到现在,则华丽、丰富了许多。
由于有了科学的理论和系统的训练,现代作家对修辞的使用更是炉火纯青。
本文将介绍当代女性作家徐坤的作品中修辞的使用情况,以她的代表作《厨房》为例。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疑问、排比、夸张、对比等这几种。
最早的研究修辞的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这本书是虽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但也有许多内容涉及了修辞,其中《情采》中就有许多谈论修辞的文字。
当然,到了现代,探讨修辞理论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修辞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厨房变奏曲(初稿)
厨房变奏曲——从枝子形象浅论当下女性的社会角色吴凤(06中文一)摘要:徐坤小说《厨房》中的枝子是在男权文化和商业语境挤压下的当代女性代表。
通过分析枝子这一物形象所面临的社会需要与家庭需要之间的生存困境,浅论当下女性社会角色的自我认识与定位。
关键词:枝子;社会角色;男权文化;生存困境一、厨房中的枝子:现代女性的典型境遇枝子,“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女才子,不甘心做一辈子灶下婢,义无反顾,抛夫别雏,逃离围城,走了……”[1]在她看来,“正是厨房里这些日复一日的无聊琐碎磨灭了她的灵性,耗损了她的才情,让她身手不得施展。
”[1]她冲出家门,向那冥想当中的新生活奔跑,在社会的拼杀中,她不得不“处处小心”“强颜欢笑”“尔虞我诈”,她面临的是讨厌的卡拉OK在耳边聒噪和防不掉也躲不开的性骚扰、准性骚扰。
于是这个商界远近闻名的一枝新秀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向上茂盛的茁茁固定之后,却又一心一意的要想躲回温室里,回到当初被她毅然决然抛弃割舍在身后的“家”。
机缘巧合之下,枝子认识了画家松泽并成为其投资人。
在松泽的画里,她看到了“未曾泯灭的人类远古的粗犷之气,还有与神灵相通的灵性”[1]而这一切,正是她内心所深深需要的,她似乎也“画如其人”的看到自己爱情的曙光。
这个在“各种场合都圆熟、灵动、洒脱”的男人深深牵绊着枝子的心。
她以为松泽一定能够给她梦寐以求的爱,让她逃离社会这个“烂泥墙”,回归牧歌般的家庭生活,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小女人”。
为此,她放下女性的矜持,敞开胸怀便挺进这个男人的厨房……不幸的是,枝子的回归选错了人,挑错了对象。
商业语境下的松泽“能领受假意却要拒绝真情,他不愿意有负担”。
他把这种“投怀送抱”看作是一种对于爱情的“陪练”,没有拒绝的原因是其女投资人的身份不可得罪。
最终,枝子对于爱情的苦苦寻觅以一袋垃圾和两行眼泪而告终。
在《厨房》这部作品中,徐坤以她一贯的清醒和睿智把枝子这个现代女性代表性人物形象推到一个死角,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生存空间上选择的艰难。
吉本芭娜娜笔下的“成长物语”——以《厨房》为中心
作者: 徐蕾
作者机构: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出版物刊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64-6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吉本芭娜娜;成长;家
摘要:死亡与救赎是日本当代女作家吉本芭娜娜作品的主题之一。
吉本芭娜娜笔下的主人公在经历了死亡与痛苦后,最后都迎来了新生,完成了自身成长。
可以说吉本的每部小说都是一部个人的成长记录,它告诉人们什么叫成长,并伴随人们走向成长。
本文试以其代表作《厨房》为中心,分析吉本芭娜娜笔下的成长小说。
论“厨房”之“两进两出”—解读徐坤的短篇小说《厨房》
2021年第17期文学研究33论“厨房”之“两进两出”—解读徐坤的短篇小说《厨房》陈程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1436摘 要:徐坤从“厨房”这个与女性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又熟视无睹的窄小空间切入,以冷峻又细腻的笔触刻画枝子与松泽之残缺的爱情故事,对女性的生命情感进行深刻书写,从而揭示男权文化与现代商业语境中女性的生存困境,表达其强烈的人文关怀。
本文以徐坤的《厨房》为例进行文本探究,选取“厨房”的空间叙事角度切入,分析枝子“两进两出”“厨房”的深层意蕴,探索如何构建现代社会之精神“新厨房”的命题。
关键词:徐坤;《厨房》;空间叙事;女性一、“厨房”之两进两出(一)一进厨房:婚姻围城,世俗囹圄在社会分工中,女性被分配到厨房里,琐碎无序的事情占据了她绝大部分时间,这虽说培养了女性的顺从和忍耐的特性,但这些单调的劳动,因日复一日,缺乏变化,长久的劳作更像一场幻灭。
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观念的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
受其影响,作为新时期的女性枝子在有限的厨房空间里虚度光阴却无法获得经济上的自立,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与美好,内心被压抑的想逃脱的欲望随着时间流逝而越发膨胀。
(二)一出厨房:追逐梦想,获得自立幸运的是,枝子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义无反顾,抛雏别夫,逃离围城”,冲出了压抑逼仄的厨房空间,获得了新生活的自由。
相比较而言,枝子的反叛和出走表面上看似乎缺乏现代叛逆者反抗旧制度、旧伦理、旧文化的宏大主题,出走目的更为简单而纯粹,“绝不甘心做一辈子的灶下婢,无论如何她得冲出家门,她得向那冥想中的新生活奔跑”。
由此,我们可以说枝子当日背弃家背弃厨房,是女性的初步觉醒:她不再满足于枯燥单调的行动和被动无穷的状态,渴望在更大的背景中把握自己的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开放所带来的女性迅速觉醒,走出家门,独立自主的现象不谋而合。
(三)二进厨房:物化身体,精神漂泊然而徐坤笔锋一转,事业成功的枝子逃离之后却又再次回归这个曾令她厌烦的厨房,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逃离了“厨房”的枝子却又选择回来?是什么让枝子对厨房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当下成功出走的女性依旧面临着自我实现与寻得归属难以两全的困境吗?相似于叶落归根,不排除枝子的归返有前路险恶、归园田居的文化惯性的牵引,也不排除其切身的心理缺失和补偿的渴望。
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厨房》、《厨房Ⅱ——满月》
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厨房》、《厨房Ⅱ——满月》作者:袁嘉瑞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6期摘要:1985年日本批准了女性差别撤废条约,通过了《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迎來女性解放运动热潮。
1987年吉本芭娜娜凭借《厨房》获得海燕新人文学奖,之后又接连斩获多项文学大奖。
这部在女性解放运动热潮中诞生的作品,通过女性主义进行的文学研究却甚少。
本文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男、女主人公形象、对父权社会的批判以及解读主人公对社会性差的认知,进一步感受小说所提倡的新型性别认同意识。
关键词:厨房;女性形象;男权社会;性别差异一、作家及故事梗概吉本芭娜娜出生于文学世家,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女作家。
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的吉本,进入高中后却因为难以融入枯燥无味的学校生活,变得意志消沉起来。
每日靠读书消磨时间的吉本芭娜娜,高中毕业就已经将太宰治的全部著作读完。
这也使其作品总流露出绝望与重生的文学魅力,深受年轻读者喜爱。
1988年,她在餐厅里当服务生时所完成的《厨房》获第六届“海燕”新人文学赏,吉本芭娜娜也在日本文坛上初露头角。
《厨房》之后的作品也是好评如潮,在日本掀起了“吉本芭娜娜风潮”。
吉本芭娜娜在日本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村上春树并称为“文学天皇”与“文学天后”。
日本的家庭制度始于江户时代,虽然经历了母系到父系到男尊女卑的多次转变,但血缘一直是组建家庭的关键。
二战后,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传统的家族观念也发生了深刻改变。
吉本芭娜娜在处女作《厨房》中构建的“无血缘”新型家庭模式,正是对日本长久以来家父长制的另类颠覆。
《满月》是《厨房》的续集,小说讲述的是失去所有亲人的主人公樱井美影,被田边雄一及其母亲惠理子收留,组建了无血缘的家庭,逐渐走出孤独,最终得到成长的故事。
在这个家中,主人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精神上的共鸣、家庭内部的自由平等。
吉本芭娜娜说“与死亡本身相比,我对于描述心灵恢复更有兴趣。
”实际上,作者也是希望通过这部小说慰藉正在痛苦挣扎的年轻一代,给予他们成长的力量。
透过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第三性”人物看日本社会——以吉本芭娜娜小说《厨房》为中心
透过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第三性”人物看日本社会——以吉本芭娜娜小说《厨房》为中心作者:李晶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1期李晶(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摘要:自古以来,人类的性别仅被框定在男性和女性两大范畴之内。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思想意识觉醒,人们开始对男性与女性之外的“第三性”持探索、宽容与接纳的态度。
许多文学作品也开始关照与性别有关的变性人、中性人等焦点问题。
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吉本芭娜娜笔下的“变性”与“中性”问题不仅凸显了吉本芭娜娜创作的独特风格,而且也蕴含了日本社会传统及现状对日本人性别意识变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第三性;日本社会;吉本芭娜娜;厨房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1—0133—02小说《厨房》(1987)在吉本芭娜娜的文学生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她不仅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第十六届泉镜花文学奖和第六届海燕新人文学奖,受到年轻读者的追捧和关注,小说更是在全世界34个国家出版了译本,甚至还被改编成剧本出现在大荧幕上。
虽然社会各界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但其作品中两位“男”主人公在性别方面的“异化”,却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日本的社会现状,以及在这种状态下日本人所面临的由性别意识带来的生存压力问题。
一、变性人——惠理子田边惠理子是吉本芭娜娜小说《厨房》中萌动性别解构意识、大胆地向传统意识形态挑战、把自己从男性变为女性的一位勇者。
惠理子,原名雄司,英年丧妻后做了变性手术,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惠理子”。
作者在文中极力渲染了她超凡脱俗的美。
比如,当女主人公“美影”第一次见到惠理子时,发现她“年龄比我大很多,但的确非常美”、“穿着平时罕见的服装,还化着浓妆”、“飘逸的披肩发、清秀而深邃幽深的双眸、优美的嘴唇、高挺的鼻梁”,总之,美得“如同并非来自人间”。
作者的这种描写显然带有脱离现实的极端艺术化痕迹,因为在《厨房》出品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还没有实施变性手术的先例,直到1998年才有了第一例变性手术。
厨房变奏曲作文
厨房变奏曲作文厨房变奏曲作文3篇【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厨房变奏曲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厨房变奏曲作文1又一个电器落户厨房,那就是微波炉。
这样,厨房里的电器家族够齐全了。
电饭煲、电磁炉、消毒柜、电冰箱……应有尽有。
但是在厨房的角落里还有一些旧的用具,旧的不成样子。
我问妈妈:“这些是什么呀?”妈妈笑着说,这是风箱,鼓风机......在30年前,风箱和鼓风机已经是最时尚的用具了。
在30年前,烧饭需要两个人,一个人拉着风箱,另一个人炒菜,“呼呼呼”,风箱发出了一阵阵噪音,好像“风箱公公”正在批评不听话的孩子呢!拉出的`风都从一个小洞里送往灶台里。
非常麻烦,非常吃力。
一顿饭一烧就是一个多小时,而且烧不出几盘菜来。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些,人们就买了鼓风机,用鼓风机烧饭只要一个人就够了。
鼓风机需要用电,像一个电风扇。
烧完了饭,手黑黑的,有时候连脸都黑黑的,就像一个煤炭工人。
而今,厨房电器化,干净省力。
把米放在电饭锅里,出去玩了都没事,等回来了,厨房里充满了淡淡的清香。
不会烧菜没关系,交给微波炉好了,美味佳肴就在眼前。
怪不得爷爷奶奶说,现在的我们真幸福呢!厨房变奏曲作文2今天,我放学回家后,甩下书包,做完了作业,“咕噜咕噜”,我的肚子“闹钟”响了。
于是,我就问奶奶:“今天吃什么呀?”“就吃你最爱的炸酱面吧!”奶奶答道。
我可开心了,一蹦三尺高。
奶奶开始做饭了,她先把菜放进盆里。
再拧开水龙头,“哗啦”一声,盆里接满了水。
咦,哪里又在“滋滋”作响?哦,原来是在给白菜“洗澡”呢!洗干净以后,又“啪嗒嗒”地响了起来,奶奶把白菜切成了丝儿,我听见这个声音,心想:奶奶真是“人老,技不老呀”!突然,我听见了“啪”的.一声,我走近一看,原来鸡蛋在与碗亲吻呢!然后奶奶又“嗒嗒”地搅拌起鸡蛋来。
析徐坤作品中的修辞现象——以《厨房》为例
析徐坤作品中的修辞现象——以《厨房》为例作者:李琛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6期○李琛(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修辞学发展的历程及常用修辞方法,并以当代女性作家徐坤的代表作《厨房》为例,分析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阐释了这些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修辞学;厨房;女性主义;修辞手法中图分类号:I.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6-0057-02一修辞学是一门年轻而古老的科学,我国科学的修辞学体系滥觞于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巨著,这本书在修辞学研究上融合中外,贯通古今,创新理论,缔造体系,为学界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
虽说科学的、系统的修辞理论研究始于此,但对修辞手法的自觉运用古已有之,从《诗经》中的赋、比、兴到《楚辞》中的“香草、美人”,再到后来的粘对,可以说这些都是修辞的使用。
如果说古时的修辞略显古朴的话,那么,修辞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技巧发展到现在,则华丽、丰富了许多。
由于有了科学的理论和系统的训练,现代作家对修辞的使用更是炉火纯青。
本文将介绍当代女性作家徐坤的作品中修辞的使用情况,以她的代表作《厨房》为例。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疑问、排比、夸张、对比等这几种。
最早的研究修辞的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这本书是虽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但也有许多内容涉及了修辞,其中《情采》中就有许多谈论修辞的文字。
当然,到了现代,探讨修辞理论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修辞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二《厨房》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女性的故事,是生活中平凡女性的一员,具有符号化的性质。
女性的成长之路——读徐坤的小说《厨房》
《长江丛刊》2018.057女性的成长之路——读徐坤的小说《厨房》■陈 叶/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徐坤的短篇小说《厨房》通过对“枝子”形象的分析,揭示出当代中国职业女性是如何摆脱男权文化预设、获取女性独立的主体人格的成长以及又是怎样回归男权文化中的过程,表达了徐坤对中国当代职业女性社会角色转变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厨房 女性 空间 情感90年代的文坛出现了一批新生代作家,而徐坤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徐坤的文学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她前期的文学创作常常是以男性的口吻来进行言说的,前期主要写了精英知识分子在90年代商业化大潮席卷时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从1995年开始她把笔触转向了女性文学,一方面是当时女性文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急于想要用文字来为女性摇旗呐喊,她的文学创作中不仅体现着人文关怀,更多的是对于人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徐坤的短篇小说《厨房》为她赢得了来自学界的很多赞誉,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枝子从家庭走向社会,事业成功之后又渴望再次回归家庭的故事。
一、女性生存空间的转变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会对空间进行详细地刻画,这空间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茶杯,而小说往往会通过对空间的描绘来展现其与人之间的关系。
借用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的观点,“人之所以对空间感兴趣,其根源在于存在。
它是由于人抓住了在环境中生活的关系,要为充满事件和行为的世界提出意义或秩序的要求而产生的。
”[1]小说开头就写到“厨房是一个女人的出发点和停泊点。
”[2]点明厨房这个空间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的特殊意义。
徐坤开篇便以“厨房”作为自己的叙事据点,试图反思男权文化的话语规范对于当代女性的心理制约。
因为“厨房”是男权社会传统秩序确立的枢纽。
小说中的枝子本是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但是结婚后却一直在家里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一日三餐成了她每天的任务,长此以往,厨房变成了一个牢笼,禁锢着枝子的灵魂。
吉本芭娜娜《厨房》译本比较研究
吉本芭娜娜《厨房》译本比较研究作者:毕克寒廖天蕴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2期摘; 要:用翻译学界中目的论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比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厨房》的两版中文译本,根据目的论三原则,对李萍和张哲俊两种译本在词汇、人物对话等方面进行分析,考察两位译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吉本芭娜娜;厨房[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1在日本近代作家中,吉本芭娜娜是极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
其处女作《厨房》以女性的角度讲述了亲情与非亲情之间的爱与救赎的故事,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目的论的三原则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虽然国内的学者们探讨了一些关于《厨房》的研究成果,但还没有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的研究。
一、目的论内容与应用翻译目的论(Skopos)产生于德国,是由德国功能派学者弗米爾提出来的。
它的核心概念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是最主要的因素。
在任何翻译活动的过程中,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译文采用何种指导理论,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以及想达到什么作用的翻译效果等,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目的论包含着三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目的原则。
作为首要原则贯穿着整个翻译活动,也影响着最终的翻译效果。
译文是由目的决定的,五四运动时期为了激发群众爱国热情,译者在翻译外国文学时通常会增加反抗精神的篇幅,这是为了政治目的而服务。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要具备可读性和包容性,对于目的语的读者来说,不仅在语言难度上要适合受众群体,也要尽力使译入语的语言准确且富有吸引力,给予读者启发和美的享受。
忠实原则是译者对原文作者以及译入语读者的一种忠实的心理,它的忠实程度受目的原则的制约。
二、作品研究与译本现状《厨房》讲述了少女樱井美影在失去了世上所有的亲人后,只有在厨房入睡才能给她踏实的温暖。
之后她得到了曾经受到祖母生前关照的田边雄一以及他的变性人父亲惠理子的收留,本来各自支离破碎的家却相互温暖了彼此。
比较视域下徐坤小说中的“女性书写”——以小说集《厨房》为中心
比较视域下徐坤小说中的“女性书写”——以小说集《厨房》
为中心
夏慧玲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27
【摘要】在徐坤的小说中,女性不再是被历史遮蔽的个体。
因女性形象的独特性,读
者对徐坤小说中的女性书写尤为关注。
徐坤小说集《厨房》中女性的心理状态、社会地位与传统革命题材小说中的女性样貌大相径庭,且徐坤创作的众多小说之间就
已存在异质性,这和作者对当下时代氛围及女性处境的多思、忧虑休戚相关,彰显了
一位女性作家的责任意识和书写的灵感来源。
【总页数】3页(P7-9)
【作者】夏慧玲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现代社会女性的困惑与追寻——对徐坤小说《厨房》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
2.女
性解放:在逃离与回归中徘徊——浅谈徐坤《厨房》中的女性解放历程3.中国女性
主义的一种观照——徐坤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4.厨房中的逃离与回归——埃斯
基韦尔《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和徐坤《厨房》比较研究5.女性视角下的两种叙事——陈染《饥饿的口袋》与徐坤《厨房》叙事艺术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徐坤_厨房_中的_枝子_看中国当代职业女性社会角色转变_李福军
批评与阐释从徐坤《厨房》中的“枝子”看中国当代职业女性社会角色转变李福军摘要:徐坤的短篇小说《厨房》通过“枝子”的形象,揭示中国当代职业女性是如何摆脱男权文化预设、获取女性独立的主体人格的成长以及又是怎样回归男权文化中的过程,表达了徐坤对中国当代职业女性社会角色转变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理性思考。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就中国当代职业女性社会角色转变中面临的困惑及《厨房》中“厨房”与“枝子”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做一粗略的阐述。
关键词:徐坤《厨房》;社会学;职业女性;社会角色;社会价值当代女作家徐坤以女性作家与年轻学者的双重身份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坛,其先锋姿态与女性视角令人耳目一新,她在创作中始终注意把握先锋精神与读者审美传统和本土文化的辩证关系。
徐坤的小说技巧趋于圆熟,风格轻巧,被认为是极具“女性人文主义”色彩的代表性作家。
本文从徐坤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01)的短篇小说《厨房》中的“厨房”与“枝子”的象征意义出发,从社会学的视角就当代职业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及面临的困惑做粗略分析。
一中国当代职业女性社会角色转变中面临的困惑社会学研究认为,所谓社会角色,就是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表现一定的社会行为。
社会角色一般可分为复式角色和角色丛、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角色扮演是指某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这一角色的规范行事。
中国当代职业女性大多有较高的文化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主意识,思维方式灵活,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思想观念,在21世纪复杂的社会竞争中有更多的机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但是,现实社会生活中职业女性面临的歧视、恐惧,仍然是不容回避的社会和家庭问题。
因此,中国当代职业女性在追求自身个性解放的过程中常常抱怨社会不平等,男人思想保守,但她们未意识到在许多方面恰恰是她们自己需要男人作为“保护伞”,是她们自己希望男人不要改变,希望得到男人的庇护,这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但事实真相确实如此。
卸掉“依赖”才能“独立”——以吉本芭娜娜《厨房》为例
卸掉“依赖”才能“独立”——以吉本芭娜娜《厨房》为例包海霞【摘要】日本进入了后现代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这反而使得人们精神上失去了支柱,孤独和痛苦折磨着人心,在这黑暗里,精神和生活上的“独立”,才能真正走上光明.从以前的“依赖”里脱身,才能真正“独立”.这些在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中表现的淋淋尽致,《厨房》的出版可以说给许多迷茫无助的年轻人指出了走向光明的路.【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依赖;独立;吉本芭娜娜【作者】包海霞【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13.074吉本芭娜娜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文坛崛起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女作家。
她与村上春树并称为“文学天皇”和“文学皇后”,《厨房》是吉本芭娜娜的成名作,发表于1987年,获得了第六届“海燕新人文学奖”。
该书一问世立即受到了年轻读者的热爱与共鸣,也因此在日本掀起了“芭娜娜热”。
也在各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它受关注的原因是否在于跟大部分读者的心灵“共鸣”呢?我们认为吉本的《厨房》是时代的产物,满足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不但得到了读者的“共鸣”,还给他们指明道路,是读者的精神上的一把“钥匙”。
二战后的日本已经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后现代社会,在颠覆传统文化的同时,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又面临着一场重新建构的任务,他们要重新建构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变迁。
这种建构的过程如法国后现代思潮理论家利奥塔所说:“后现代状况之特征在于深刻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危机。
”[1]P38处在这一危机时期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死亡与惶惑的人生体验中。
正处于这个时代的吉本,在《厨房》这部作品中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失去了精神“依赖”,又重新建构新价值观的年轻一代人的从痛苦中挣扎,然后走向现实的心路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间《厨房》的女性变奏曲——以徐坤和吉本芭娜娜的同名小说《厨房》
为例
【摘要】厨房是女性生活的经典场域,中国女作家徐坤的《厨房》和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厨房》在不同的文化及文学背景下,展示出不一样的厨房故事和女性情怀。
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通过探讨两个女主角在不同的厨房中发生的故事,来分析作品背后的文学背景。
【关键词】厨房;女性主义;美学传统
一
“厨房是一个女人的出发点和停泊地”。
[1]厨房亦是女性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
临界点。
唐代王建的《新嫁娘词三首》就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样对于新媳妇与厨房简单而有趣的描述。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
但也有些新媳妇在
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这样。
沉迷于厨房无疑的会隔绝女性的社会价值,而远离厨房则面临着与家庭的对立及母性的意识不能得
到满足的矛盾。
厨房,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讲,是一个两难的境地。
徐坤和吉本芭娜娜的同名小说《厨房》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厨房语言和女性情怀。
美国人类学家阿登那夫妇有关于“失声集团”的说法:在人类文化的演变的过程中,女人形成了一个失声集团,历史把女性驱赶到一个有别于男性的生活空间,如家庭及其闺房、厨房以及后宫等处所。
这个失声的集团其文化和现实生活圈与男性集团的圈子
部分的重合,却又不完全被后者包容。
作为失声的女人空间之一的厨房,往往会流溢出女子独特的属于无意识领域的感知经验,无论是把厨房作为依恋之地的美影,还是将之优选为展示舞台的枝子,厨房不仅让她们感到安全踏实,也无言地诉说着她们的心语心愿。
二
徐坤是中国着名的学者型女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
《厨房》是徐坤的代表作,获得过《小说月报》读者评选的大众百花奖、《作家报》评
选的“97年优秀小说奖”,并被频繁地收入各种小说选本里。
她的《厨房》里有什么故事呢?一男一女,在一起吃了一顿晚餐,微醺之时有了一点身体上的亲密产生,一个好女人在情感上被拒绝了,如此而已。
那间厨房并不是女主人公枝子自己家的厨房,而是另一个男人的厨房。
女人枝子正处心积虑地,在用她的厨房语言向这个男人表示她的真爱。
枝子是被称作
‘女强人’的那种已然不惑的女人。
想当初,她“不甘心做一辈子灶下婢”,“抛夫别雏,逃离围城”。
现在呢,已百炼成钢,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位商界新秀,反而渴望回到久别的围城。
在艺术家松泽的厨房,为他的生日上演一番漂亮的厨房秀,以期赢得这个男人的心。
然而,画家松泽“除了对他自己,对他自己的名和利以外,就再也没对谁真情过,
他不怕玩,他就怕认真”。
枝子“艰苦卓绝”的厨房语言,并没有带给她对想象中的爱情切切实实的体认。
当她麻木地被送回家后,手里还提着来自厨房的垃圾。
想一想《厨房》的场景,应该是别有意味的。
一场浪漫温柔的好戏与烟熏火燎的厨房联
系起来,厨房里忙进忙出的枝子“每一个游动的心思都是最为本质的女性的心思,她那带着尊严的对男性的‘引诱’,她在受挫时用尊严撑起的体面”很难让每一个阅读者
都漠然地呼吸顺畅。
女人的厨房与男人的客厅各安其位,却最终还原为一个勘破虚伪、怯懦和自私的人性故事。
耐人寻味的是,枝子,对前呼后拥献殷勤的男人总是加倍小心,很怕落入某些勾引利用的圈套。
如今却巴巴地送上门来,真诚是勿庸置疑的,因为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女人,都隔不开‘心动’这一层,枝子当然也不例外。
但带着计划好的无数细节,点滴透露出一个商界女性的精明和细致。
“厨房是一个女人的出发点和停泊地”,此时更是枝子的表演舞台,她要用厨房语言来示爱,来套牢这个
不羁的男人。
松泽艺术家的长发、刮的铁青的富有魅力的下巴,让枝子又爱又怜,然而松泽这样一个玩世男人的“认真”——认真贯彻自己的玩世规则,让枝子满腔的柔情与欲念落到无声的空处,这样一场蓄谋已久的“爱情”终于还是没有发动起来。
松泽的玩世态度固然自私而可恶,但枝子的爱情也是充满了自恋、功利性与目的性,这次,她是要用厨房语言来操纵爱情,征服另一个男人。
但她最终失败了,因为男人根本就不愿意承担婚姻中的责任。
借用了厨房这一传统意象来抒发自己达到目的显然并不奏效。
就算枝子如愿以偿,入主画家松泽的厨房,谁敢说她不会再次厌倦逃离家庭?谁敢说想象中的温馨幸福一定会出现在两个精刮刮的现代人身上?徐坤以她一贯的清醒和睿智把枝子推到一个死角,让我们看到了知识女性在生存空间选择上的艰难,逃离了围城,想回去时则回不去了。
但客观事实是,如果女性都像徐坤小说中的枝子那样回归厨房,恐怕也未必会获得做女人的幸福。
因为男性权威文化虽然在道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