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解读共29页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内容简介:一、全书结构和第一卷第一章概况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序言、1—3章).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第二卷(序言、1—5章).批判“真正(de)社会主义”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de)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de)重要论点.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二、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de)主要目(de)——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de)牙齿去批判了.”三、写作意图(一)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de)社会主义”(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de)哲学信仰(三)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四、写作背景: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de)神圣家族发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de)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击.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de)失败,继续宣扬他们(de)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de)思想.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书中,他把布·鲍威尔(de)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de)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和布·鲍威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de)最终结论(de)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de)头等重要(de)人物.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de)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de)审判,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他们认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de)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de)德国社会主义(de)论战性着作,是很重要(de).”“真正(de)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de)反动思潮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de)组织,开始宣传他们(de)思想观点.这些人自命为共产主义者,并把自己(de)学说叫做“真正(de)社会主义”.他们把德国(de)思辨哲学同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混杂在一起,以费尔巴哈(de)抽象人道主义观点作为理论(de)基础,打着社会主义(de)旗号,却主张小资产阶级所有制即一般(de)私有制,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妄图用爱(de)说教来实现人类(de)解放.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是一种超阶级(de)理论,社会主义(de)承担者是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而不是无产阶级,甚至同无产阶级毫无联系.“真正(de)社会主义”像瘟疫一样,在德国“有教养”(de)人们中间传播开来.从1845年起,“真正(de)社会主义”思潮在法国和英国(de)正义者同盟中也开始泛滥,严重地危害着工人运动(de)发展.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给予全面批判.形态(de)写作,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de)必然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两个转变”.1844年,他们已经认识到费尔巴哈哲学(de)不彻底性和历史观(de)唯心主义.1845年春,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de)提纲,这既是批判费尔巴哈(de)纲要,也是他们新世界观(de)萌芽(de)第一个天才文件.1845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清算自己(de)哲学信仰,推进他们新(de)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理论(de)制定,并完成批判德国思辨哲学(de)工作,从1845年9月到1845年8月,他们共同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de)着作.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de)结果,当1845年春他来到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de)见解与德国哲学体系(de)见解之间(de)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de)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de)哲学(de)形式来实现(de).”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de)唯物主义(de)直观性和他(de)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布·鲍威尔、施蒂纳等作了彻底(de)清算,批判了当时(de)空想社会主义流派——“真正(de)社会主义”.在批判(de)过程中系统阐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de)一系列重要(de)基本思想.意识形态一词在当时有特殊含义,即用来指谎谬绝伦(de)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出来(de),没有任何根据、没有生动内容(de)理论和幻想.简言之,就是被歪曲了(de)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一术语来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de)德国思辨哲学,以及各式各样(de)社会主义先知,是和这个流行(de)看法有关(de).本书主要贡献本书最伟大(de)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de)基础上.五、主要内容: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第 [Ⅰ] 部分1、对唯物史观前提(de)科学阐述人类历史(de)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de)个人;他们(de)物质生产活动;他们(de)物质生活条件.“我们开始要谈(de)前提不是任意提出(de),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de)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de)个人,是他们(de)活动和他们(de)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de)和由他们自己(de)活动创造出来(de)物质生活条件.” p5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de)全面而完整(de)概括,包含三层意思:①唯物史观(de)前提是一些现实(de)个人.“全部人类历史(de)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de)个人(de)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现实(de)个人”是针对“思辨(de)个人”(de).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作自己哲学(de)前提和出发点,人被归结为“绝对精神”,人(de)创造活动和自主活动变成了“绝对精神”(de)自我发展,社会历史被看作是“绝对精神”(de)逐步实现.青年黑格尔派虽然不把社会历史归结为上帝或绝对精神之类(de)神秘(de)东西,而归结为人本身(de)活动.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超出黑格尔历史哲学(de)范围.鲍威尔把人理解为“自我意识”施蒂纳认为人是“唯一者”他们都是以概念、范畴为出发点,更露骨地表现黑格尔思辨哲学(de)历史观.他们把“自我意识”当成社会历史发展(de)源泉和动力,世界上(de)一切都是“自我意识”(de)产物.他们反对一切现实(de)革命斗争,把改造世界归结为批判家(de)思维活动.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de)都是所谓‘震撼世界(de)’词句,却是最大(de)保守派.”他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de)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de)批判和他们自身(de)物质环境之间(de)联系问题”.因此他们理解(de)人只能是无前提(de)“思辨(de)个人”.费尔巴哈:从孤立(de)、生物(de)意义上看待人,所以他所说(de)人始终是抽象(de)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评(de)那样,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de)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de)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de)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一点且不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de)、活动(de)人,而是停留于抽象(de)‘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de)、单个(de)、肉体(de)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de)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de)‘人(de)关系’”.②现实(de)个人是从事活动(de),首先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de).人(de)本性是由物质生产(de)发展所决定(de).“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de)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de)生活资料(de)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de)肉体组织所决定(de),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de)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de)物质生活本身.”(第6页)他们还说:“这里所说(de)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de)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de)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de),进行物质生产(de),因而是在一定(de)物质(de)、不受他们任意支配(de)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de).”P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阐明唯物史观(de)前提所指(de)“现实(de)个人”是在一定(de)历史条件下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de),这样就同施蒂纳和费尔巴哈所讲(de)“人”从根本上划清了界限.③人(de)活动不能离开他们(de)物质生活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他们得到(de)现成(de)和由他们自己(de)活动所创造出来(de)”两个方面:“现成(de)”即自然基础,包括人(de)生理条件和各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他们自己(de)活动所创造出来(de)”即历史基础,包括每一代人所必须面对(de)由前人所创造(de)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等.现实(de)人与抽象(de)人(de)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de)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de)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除了要有一定(de)自然条件外,还需要满足衣食住行(de)各种生活资料.因此人们(de)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de)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de)活动而发生(de)变更出发”P6,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de)基础.是否承认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de)决定作用,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de)根本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de)前提时,强调了具有内在联系(de)三个方面.即现实(de)人、人(de)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de)统一.可以说,“现实(de)个人”是真正科学意义上(de)人,是人和自然、个人和类之间最基本、最本质关系(de)规定.因此,它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de)有机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之间(de)物质(de)生产关系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de)发展,这种考察方法既不同于黑格尔唯心主义(de)抽象思辨(de)方法,也有别于费尔巴哈(de)抽象(de)人本学(de)方法,而是通过经验可以观察到(de)方法.他们抛弃了以抽象(de)人为出发点,转而研究现实(de)人及其发展,确立了自己(de)历史观(de)新(de)出发点,正是在新(de)出发点(de)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才能创立唯物主义(de)历史观.2、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e)基本原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de)存在,而人们(de)存在就是他们(de)现实生活过程.”P7即使人们(de)观念是错误(de)、模糊(de),是同现实发生矛盾(de),它也是物质生活过程(de)产物.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de)任何意识现象都是在人们(de)现实生活中产生(de),人是自己(de)观念、思想(de)生产者,但是这里所说(de)人是现实(de)、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de)人,而不是孤立(de)、抽象(de)人,因而,他们(de)观念不是凭空臆造(de),不是“纯粹”(de)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de)意识是随着物质生产(de)发展,随着分工和交往关系(de)发展而发展(de).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de)分离,意识获得了相对(de)独立性,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de)地位.正是在意识获得了相对独立性(de)基础上,统治阶级才有可能对现实作歪曲(de)反映.使人们相信并非存在决定意识,精神、观念成为独立(de)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即使是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de)思想也是“占统治地位(de)物质关系在观念上(de)表现,不过是以思想(de)形式表现出来(de)占统治地位(de)物质关系”.P23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对意识(de)产生和发展,对唯心主义精神统治世界观念(de)考察和揭露,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de)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de)实质和考察历史(de)基本方法.第 [Ⅱ] 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de)一些基本原理.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de)唯心史观.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关于人(de)解放(de)错误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这些“聪明(de)哲学家们”没有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人(de)解放,必须改变现实(de)客观存在、改变现实(de)社会制度,“只有在现实(de)世界中并使用现实(de)手段才能实现真正(de)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de)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de)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de)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de)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de).”P92.批判费尔巴哈(de)唯物主义(de)直观性和不彻底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从抽象(de)人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不可能唯物主义地揭示社会历史(de)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de)时候.历史在他(de)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de)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de).”P1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除了他(de)阶级局限性之外,从认识论来看,是他坚持消极直观反映论(de)必然结果,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de)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de)、始终如一(de)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de)产物,是历史(de)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de)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de)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de)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de)改变而改变它(de)社会制度.” P10-113.再次阐述人类历史(de)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de)四个方面(de)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de)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这是一切历史(de)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de)需要而进行(de)物质资料(de)再生产;第三个因素是人口(de)生产活动,即人口(de)繁衍;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de)生产.历史活动(de)第一个基本方面,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de)生活资料(de)生产.因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de)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P11任何历史观(de)第一件事情都必须首先注意这一基本事实(de)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历史活动(de)第二个基本方面,是满足新(de)需要而进行(de)生产.因此,已经得到满足(de)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de)活动和已经获得(de)为满足需要(de)工具又引起新(de)需要.正是由于“新(de)需要(de)继续”,历史(de)延续才成为可能.因此,为了满足新(de)需要进行(de)生产和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de)生活资料(de)生产共同构成“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它们是一切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de)首要(de)和基本(de)条件.历史活动(de)第三个基本方面,是人口(de)生产,即人(de)增殖.没有人,便没有历史.所以它同物质资料生产一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de)一个基本条件.人和动物不同,人(de)生产意味着夫妻之间(de)关系,夫妻与子女之间(de)关系,也就是家庭.在远古时代,家庭是唯一(de)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de)增长产生了新(de)社会关系了.社会历史活动(de)上述三个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和发展(de)三个基本条件,这三者在历史上同时存在,而且在始终历史上起着作用.因此,不应把这三个方面看作历史(de)三个不同阶段.历史活动(de)第四个基本方面,是社会关系(de)生产.因为,生活(de)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de)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活(de)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de)含义是指许多个人(de)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de)进行(de),则是无关紧要(de).这就是说,一当进行生产,必然同时产生人与人(de)社会关系,没有这种社会关系,生产便无法进行.因此,被社会关系所确定(de)人(de)物质关系和人(de)历史是一样长久(de).人们之间(de)物质关系,不断采取新(de)形式,就呈现出“历史”,它完全不需要任何政治(de)或宗教(de)呓语存在.研究人类历史(de)唯一正确(de)途径,是研究生产和由生产决定(de)社会状况(de)发展,把人类历史同工业和交换(de)历史联系起来.4.阐述关于意识(de)产生和本质(de)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de)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de)物质生产活动、人们(de)物质交往以及现实生活(de)语言交织在一起(de),是人们(de)物质关系(de)直接产物.“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de)’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de)‘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de)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de)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de)、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己而存在(de)、现实(de)意识.”P13-14任何思想、观念、意识(de)生产者都是人,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这里(de)人是现实(de)、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de)人,而不是孤立(de)、抽象(de)人,因而,他们(de)思想、观念、意识不是凭空臆造(de),是人们客观物质关系(de)产物,是人们社会实践(de)产物.“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de)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de);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de)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de).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de)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P145.分析社会分工及其后果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与私有制(de)关系.他们认为,由于社会分工和与之同时出现(de)劳动及其产品(de)不平等(de)分配,产生了所有制,因此“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de)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de)产品而言.”P16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与国家产生(de)关系.他们指出:“随着分工(de)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de)利益或单个家庭(de)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de)个人(de)共同利益之间(de)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de)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de)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de)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de)共同体(de)形式.”P16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正是在社会分工(de)基础上产生了不同(de)利益集团,即产生了不同(de)阶级,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de)利益,对其他阶级实行统治,而采取一种“虚幻(de)共同体(de)形式”,即国家(de)形式.再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分工引起社会活动(de)异化.他们指出,只要私有制还存在,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就会处于分裂状态,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分工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强制,“那么人本身(de)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de)、同他对立(de)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P17这就是说,私有制条件下(de)社会分工,造成了人(de)活动(de)异化,亦即人(de)本质(de)异化.6、关于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阶级(de)产生、划分以及各个阶级(de)状况,都是由生产决定(de).阶级是同分工直接相联系(de).由于分工使人们与劳动材料、工具和产品(de)关系不同,把人们分成不同(de)阶级.在一个阶级内部,个人必然屈从于阶级整体,这同个人屈从于分工是同类现象.社会分裂为阶级只是和生产(de)一定阶段相联系,因而不是永恒(de).在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de)时候,以至私有制变成了它们(de)桎梏而要消灭之时,阶级就会消灭.国家是随着分工、私有制和阶级(de)产生而产生(de).分工(de)出现产生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de)矛盾,由于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de)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de)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de)共同体(de)形式.”第16页然而这始终是在各阶级利益对立(de)基础上发生(de).由于私有制和对抗阶级(de)存在,被统治阶级感到自己(de)利益和社会利益是矛盾(de),统治阶级则力图把自己(de)利益说成是社会(de)利益,于是国家以公共(de)全社会利益(de)代表(de)身份出现.在阶级对抗(de)社会里,国家只是在表面上为整个社会(de)利益服务,而实质上,它是为一定阶级(de)利益服务(de).国家始终是阶级(de)国家,它所代表(de)利益始终是统治阶级(de)利益.因此,国家不能解决某一社会集团(de)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之间(de)矛盾.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de)统治,因此,“国家内部(de)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de)斗争,争取选举权(de)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de)形式——普遍(de)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de)共同体(de)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de)真正(de)斗争.”第16页下“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de)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de)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de)一切陈旧(de)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de)新基础.”第20页下“历史(de)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de)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第22页社会革命(de)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e)矛盾.“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de)这种矛盾——正如我们所见到(de),它在迄今为止(de)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然而并没有威胁交往形式(de)基础,——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如冲突(de)总和,不同阶级之间(de)冲突,意识(de)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P257、关于“世界历史”(de)理论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de)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de)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de)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de)转变,是物质(de)、可以通过经验证明(de)活动.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de)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个人(de)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de)程度一致(de).8.论证生产力(de)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de)物质前提,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de)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了私有制条件下(de)社会分工造成了人(de)本质(de)异化(de)观点之后,提出要消灭这种异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这种‘异化’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de)’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de)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de)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de)’人,同时这些人又同。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2、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 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 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 过程”。P15
这是说,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 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不 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 地位的物质关系”,其哲学著作对 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但其所谓的斗争 实际上却是虚假的.实际上并未超越黑格尔,如 果对这种空洞的革命词句下的虚伪斗争和保守本 质不予揭露,科学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在群众中 健康地展开。因此,揭露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 主义的错误理论就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 首要目的。
4.阐述关于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的思想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 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 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 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 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与他 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P21
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 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 是教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 的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的审判, 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他们认 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德国哲学和 那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 性著作,是很重要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 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 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 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的组织,开始宣传他们的思 想观点。这些人自命为共产主义者,并把自己的学说 叫做“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把德国的思辨哲学同 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混杂在一起,以费尔巴哈的抽象人 道主义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 却主张小资产阶级所有制即一般的私有制,主张阶级 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妄图用爱的说教来 实现人类的解放。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是一种超阶级 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承担者是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 而不是无产阶级,甚至同无产阶级毫无联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幻灯片1《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幻灯片2《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幻灯片3一、写作、出版背景●(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 1.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3.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幻灯片4(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1846年。

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第二卷(序言、1-5章)。

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

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幻灯片5(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文本概况●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幻灯片6(四)写作背景:《形态》写于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幻灯片7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

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物质世界。

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

对于如何进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

幻灯片8青年黑格尔派在言辞上非常激进,其哲学著作对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但其所谓的斗争实际上却是虚假的.实际上并未超越黑格尔,如果对这种空洞的革命词句下的虚伪斗争和保守本质不予揭露,科学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在群众中健康地展开。

《德意志意识形态》剖析-29页文档资料

《德意志意识形态》剖析-29页文档资料
第四章《德意志意识形态》
卡尔·马克思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
本书写于1845-1846年,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后才 全文出版。本书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 纳等人的唯心史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 物史观。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概述了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该书的导论。
一 写作背景
1、 创作过程 “1845年秋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决定共同写
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在一定的 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从精神生产 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着手进行论证);
(3)新方法不同于德国哲学。批判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理论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 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 发展。
2、全书结构
(1)分作两卷八章。
第一卷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 思辨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在批判过程中 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
第二卷集中批判了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 及其哲学基础,即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论。
(2)第一卷由一篇序言和三章书构成。 序言简略地谈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目的。 三章:《费尔巴哈》、《圣布鲁诺》(批判布鲁诺·鲍
这部著作,而真正开始写作是在1845年9 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工作于1846 年夏初就基本结束了。这时,第一卷的大部分, 即批判鲍威尔、施蒂纳的观点的各章(“莱比锡宗 教会议”),以及第二卷的大部分都巳脱稿。只有 第一卷的第一部分(对费尔巴哈观点的批判)的写 作工作,直到1846年下半年还在继续,而且也没 有完成” (马恩全集(3),第695页题注)。
任何历史记载,任何理论都应当从人的自然基础及其在 历史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开始。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内容简介:一、全书结构和第一卷第一章概况全书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第二卷(序言、1—5章)。

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二、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三、写作意图(一)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三)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四、写作背景: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发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击。

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宣扬他们的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在该书中,他把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他和布·鲍威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的最终结论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的头等重要的人物。

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条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的审判,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

他们认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的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是很重要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

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的组织,开始宣传他们的思想观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doc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doc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Ⅰ]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caput mortuum[②]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

竞争在所不免。

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

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

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为了正确地评价这种甚至在可敬的德国市民心中唤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学叫卖,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地域局限性,特别是为了揭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业绩和关于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显著差异,就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解读
11
内容解读
[Ⅰ] …………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 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 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 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 确认。
12
内容解读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 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 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 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 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 的变更出发。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1
内容解读
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 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 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 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 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 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 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对当时德国资产 阶级和小资产阶 级的思想体系进
行总批判
阐发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论述 共产主义和无产 阶级革命的理论
科学地论证自己 的观点,使无产 阶级相信理论的
正确性
批判费尔巴哈、鲍威 尔和施蒂纳的唯心史 观;批判德国“真正 的”社会主义或“德
国社会主义”
揭示假社会主义 的哲学基础、社 会根源和阶级本
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共64页文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共64页文档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解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D德意志意识形态(节来自)解读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