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后白镇

合集下载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茅山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茅山镇

xxxx春城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境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

鼍念tu6,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肛,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

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

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

〃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境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

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境又称为〃春城〃。

城境,《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康,时属句容乡。

城境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

境,汉语拼音”,音同〃爱〃,但这里读〃盖〃。

’墉〃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境,指丘陵地带缺水。

长城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

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

村名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唐固。

唐固,字子正,由于专心学业,好学多才,诲人不倦,精通经典学术,被称为江左宗师、吴国儒者。

吴帝孙权曾拜唐固为议郎,黄武四年(225年)又升为尚书仆射,称唐固为尚书。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唐固的父亲唐翔(句容人)为丹阳郡太守。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句容,位于江苏省南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故事与文化传承,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句容的历史文化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当地出土的文物证明了这里早期的人类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句容成为了吴、越、楚争霸的战略要地。

这里的山水间,流传着许多英勇传奇,如伍子胥过韶关、西施浣纱等。

秦汉时期,句容的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当地人民以农耕为主,同时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汉代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如陶器、铜器等,展现了当时精湛的工艺水平。

唐宋时期,句容的文化繁荣昌盛。

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其中,杜牧的《江南春》便是描写句容美景的佳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此外,当地的佛教文化也颇为兴盛,诸多古刹名寺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明清时期,句容的经济达到了巅峰。

当地的手工业和商业尤为发达,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享誉海内外。

同时,句容的农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近代以来,句容的历史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为了革命的重要阵地。

许多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如今,句容仍保留着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如古寺庙、碑刻、古村落等,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辉煌与沧桑。

当地政府和人民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句容的传统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不仅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全体华夏儿女的精神财富。

在这里,我们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感受到那些辉煌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如何息息相关的。

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更多智慧与力量。

百侯古镇详细介绍

百侯古镇详细介绍

百侯古镇详细介绍1. 古镇概述百侯古镇位于中国某省某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古镇占地面积约xxx平方公里,拥有xxx年的历史,是该地区的文化名片和旅游胜地。

2. 历史渊源百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xxx年,其最初是由xxx族群迁徙至此而建立的。

古镇建立初期,主要以农耕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在xxx朝xxx时期,古镇成为重要的交易集散地,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艺人前来定居,推动了古镇的发展。

3. 文化遗产百侯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在古镇内,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展示了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巧。

其中最著名的是xxx建筑,它以其雄伟的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而备受瞩目。

此外,古镇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手工艺,如陶瓷、木雕、织锦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代代相传,成为了古镇的独特魅力和特色产业。

游客可以参观工艺作坊,亲自体验这些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欣赏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4. 名胜古迹百侯古镇也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游客。

其中最著名的是xxx,它是一座建于xxx年的寺庙,以其壮丽的建筑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这座寺庙,感受它所散发的宁静和庄严。

除了寺庙,古镇还有许多古老的街道和巷子,这些街道和巷子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氛围,体现了传统的市井文化。

在这里漫步,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感受到了古镇的独特魅力。

5. 特色活动百侯古镇还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活动,吸引着游客和当地居民。

每年的xxx节,古镇会举办大型庆典活动,包括传统表演、游行、烟花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展示古镇的文化底蕴,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古镇还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与。

这些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6. 周边景点百侯古镇周边还有许多其他著名景点,使该地成为一个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宝华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宝华镇

宝华镇宝华镇得名于境内佛教“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

宝华山北临长江,高396、4米,原名花山,因盛夏时黄花满山而得名,因古时“花”和“华”通用,亦称华山。

后因南朝梁高僧宝志和尚来此山结庵,设坛讲经传教,致使此山名大振,宝志圆寂后,为纪念这位开山祖师,改称华山为宝华山。

此地以山而名宝华。

武圣庵武圣庵村建于武圣庵处,以庵取名,今属宝华镇凤坛行政村。

武圣庵在龙潭镇南面,紧邻龙潭,现在与龙潭几乎连为一片。

村名取自过去的一座寺庙。

清朝,为纪念周武王,在龙潭镇南的青龙、黄龙两山过峡之中建武圣庵。

因当年庵中有孔子、孟子、关公、朱熹、岳飞五个圣人的塑像,故当地人又称“五圣庵”。

武圣庵是为明代龙潭儒子叩拜先儒之地。

庵前有座御碑亭,康熙皇帝南巡至宝华山时;豁免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前句容县的丁银粮(即人口税),当地遂建此亭。

武圣庵曾经是乾隆皇帝的行宫。

武圣庵下路边有一牌坊,当地人称券门,牌坊有横联“山城毓秀”四字。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武圣庵在龙潭镇,地居两山之腰,为青龙黄龙过峡中,多石刻,惟‘环峰抱积,山城毓秀’八字笔势挺秀,相传为邑人笪重光书。

”现庵、坊均无存,只留下地名。

当时句容龙潭地区武圣庵一带,是金箔的原始发源地。

昔日,龙潭镇与武圣庵一带的家家户户都会打金箔。

新中国成立后,于武圣庵处建南京金箔厂。

1983年长江发大水时,金箔厂从武圣庵搬迁到了江宁县城东山镇(现南京市江宁区金箔路28号)。

现在,五圣庵一带仍有多家金箔厂。

丁沙地发源于宝华山山间的两条小河蜿蜒而下,泥沙冲积形成诸多河边“沙地”,此村丁姓建村居住,村子以丁姓命名丁沙地。

丁沙地今属宝华镇和平行政村。

行政村中的中黄墅、前黄墅、后黄墅的三“黄”,与以姓氏命名的刘沙地、朱沙地、陶沙地、王沙地、丁沙地五“地”,奇妙地形成了与“三皇五帝”同音的“三黄五地”。

1989年3月,在丁沙地村东北“黄泥山”,发现一个距今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1990年,南京博物院将丁沙地遗址命名为“丁沙地文化”。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

xxxx春城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

鼍念tuó,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

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

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

”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壒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

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

城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

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

壒,汉语拼音ài,音同“爱”,但这里读“盖”。

“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

长城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

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

村名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唐固。

唐固,字子正,由于专心学业,好学多才,诲人不倦,精通经典学术,被称为江左宗师、吴国儒者。

吴帝孙权曾拜唐固为议郎,黄武四年(225年)又升为尚书仆射,称唐固为尚书。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镇江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镇政发[2007]83号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镇江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镇政发[2007]83号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镇江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正文:----------------------------------------------------------------------------------------------------------------------------------------------------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镇江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镇政发〔2007〕83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精神,为加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经6月29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确定镇江蚕种场旧址等28处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予以公布。

我市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对加强名城建设、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宣传,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

市文化局、规划局要抓紧划定这批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落实责任单位,明确责任,加强管理。

二○○七年八月二十六日附件:镇江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镇江蚕种场旧址(现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镇江蚕种场内,原益民二场的蚕室、储蚕室不列入本处文保范围,仍作为市级文控单位)2.陆小波故居及墓(故居位于市区打索街68号,墓位于丹徒区高资镇夹山村后头山)3.郭礼征旧居(市区东荷花塘102号)4.刘景韶旧居(市区永安路30号)5.大路崇贤里王氏宗祠(镇江新区大路镇王巷里村)6.姚桥镇张家祠堂(镇江新区姚桥镇华山村)7.斩龙桥(句容市春城镇太子岗村南)8.芦江桥(句容市后白镇淮源村)9.茅山三天门(句容市茅山道院元符万宁宫)10.中华三育研究社旧址(江苏财经大学红山分院)11.大康新村(市区健康路9号)12.张鹏故居(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内)13.凌家祠堂及道署衙门围墙券门碑刻(市区道署街22号)14.交通银行旧址(市区长江路205-1号)15.孩儿桥(市区南门外大街)16.务本堂(丹阳市埤城镇城南老街)17.嘉山寺(丹阳市建山嘉山南)18.季河桥(丹阳市行宫镇九里村南季河)19.沸井(丹阳市行宫镇九里季子庙)20.华东财经委员会旧址(丹阳市区城河路61号)21.萧氏宗祠(丹阳市访仙萧家村)22.万善塔(丹阳市万善公园)23.殷家祠堂正厅(镇江新区丁岗留村)24.解家祠堂正厅(镇江新区丁岗葛村)25.厚角贾氏民居(镇江新区大港厚角村217、219号)26.春顺园包子店旧址(市区小码头街161-169号)27.西长安里民居建筑群(市区小码头街西长安里)28.徐宝山墓(镇江韦岗镇兴港路东)——结束——。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句容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的腹地。

句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独特韵味的地方。

以下是句容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些特点:1. 句容古城:句容古城是句容市的核心区域,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城区。

这里有独特的古建筑群,如城墙、城门、古街道等,展现了句容古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 句容古桥:句容以桥梁而闻名,有许多古老的桥梁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天目山石拱桥,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

3. 句容文化遗产:句容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代寺庙、庙宇和墓葬等。

这些遗产反映了句容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4. 句容传统节日:句容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体现了句容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习俗。

5. 句容传统手工艺:句容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陶瓷制作、刺绣、漆器制作等。

这些手工艺传承了古代的技艺和工艺,体现了句容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 句容传统音乐:句容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如句容民歌和句容音乐剧等。

这些音乐形式展示了句容人民的艺术才华和音乐情感。

7. 句容传统美食:句容有许多传统美食,如句容狮子头、句容蟹粉小笼包等。

这些美食代表了句容的饮食文化和烹饪传统。

8. 句容传统医药:句容有悠久的传统医药文化,如句容中医药和句容草药等。

这些传统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句容人民的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9. 句容传统节庆活动:句容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句容灯会和句容戏曲表演等。

这些活动丰富了句容人民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参观和体验。

10. 句容传统文学:句容有许多传统文学作品,如句容诗歌和句容小说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句容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展示了句容文学的独特魅力。

句容的传统历史文化丰富多样,反映了句容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句容的历史底蕴,也成为了句容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句容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欣赏和体验。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赤山湖风景区三岔街三岔街现为赤山湖风景区一个集镇,属胜利行政村。

三岔原名三汊,是元代福祚乡所辖黄堰、三汊、南冈、青城埠四大古村之一。

旧为赤山湖、句容河(古东桥、黄堰、三汊总称)、秦淮河三水交汇处而得名。

“汊”后写为“岔”。

由于古时主要靠水运,三岔上接句容河道,下通秦淮河,处于水路交通要道,是当年句容古运河“破岗渎”、“上容渎”的必经之地,村落迅速发展,形成集镇,称三岔街。

明清时期,三岔街就是句容最大的水路商埠,句容东南乡所产的大米、木材等多在这里被转运至南京,而南京来的商品也往往在这里被运至句容的东南诸镇。

那时候木船可自南京直达三岔、天王,三岔渡口每日泊船一二十艘。

上世纪40年代尚有船商9户,开设途经江宁湖熟直达南京的班次,为县内通向省城的第二个水埠。

三岔街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桥,桥名允盛桥,顺治十年(1653年),由当地允盛粮行负责筹建,故得名。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古允盛桥座落在三岔镇东街口,为乡绅毛树屏捐建。

一侧桥心刻有“华阳古渡”四个大字。

三岔属赤山湖圩区,旧时,三岔的庙宇为沙子庙,又说沙洲庙,供奉治水禹王和水神祠山大帝。

还供奉左宗棠。

三岔庙会是句容几大庙会之一,每年四月初二为正日。

据传,当年庙会卖肉的商铺就有十三家之多。

解放前,句容最大的牛集就在三岔集镇,每月开集六次,每次有多达二百余头耕牛售卖。

那时,丹阳、常州、扬州等地皆有商贩到此卖牛。

三岔猪头肉是句容出名的特色美食,地方特产。

赤山赤山村位于赤山脚下,赤山湖畔,为赤山湖风景区一行政村,村名以赤山定名。

赤山系1400万年前火山喷发而成,为句容10座主体山之一。

因山体呈红色,得名赤山。

赤山又称丹山、赭山、绛岩山、绛岭。

“绛岭樵歌”是古句容“容山八景”之一,“赤山映雪”被列入为古“金陵八景”。

赤山原有四大景点:“天、地、人、和”。

“天”指山顶天云寺,由松月大师化缘所建,是供奉祠山大帝的一座寺庙;“地”指赤山脚下古同泰寺(圆寂寺),民间曾有“骑马观山门”之说。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白兔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白兔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白兔镇白兔镇此处宋置白土市。

明朝建都南京,距离白兔120多里地。

当时苏州府设有按察司,从京城到苏州,除长江水路外,走旱路必经白兔。

那时候,除了马,再也没有比马更快速的交通工具了,为了不误公事,出南京,来汤山,到华阳,走白兔,去丹阳,达苏州,连路设驿站,换马而行。

若是遇急,当昼夜兼程。

白兔地处丹阳、丹徒、句容三地交界之处,句容、丹阳之中间。

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巡抚都御史王克复见句容至丹阳路途较远,中途无休息之所,督令句容知县王僖建立“白埠”公馆,作为来往官员休息之地。

白埠公馆坐落在白兔西街关帝庙东。

公馆书写一联:“华阳保障,玉埠屏藩”。

后有庙会,逐渐发展为镇,村镇以此原名白埠镇。

当年,附近的纪家祠堂每年过年都贴有“赤龙润世泽,白兔振家声”对联一副,民国时期一些文人推敲这副对联,认为“赤龙”与“白兔”对仗工整,恰到好处,天衣无缝,遂将“土”字转音为“兔”,故称“白兔”,沿用至今。

行香村行香是一古村落,原名行化,今属白兔镇。

元《至大金陵新志》有载:“移风乡有行化(宋乾道作行化,元代改行香。

)”史料记载,相传古时此村卖香的多,香客前往茅山烧香,行到此处,都在此村住宿买香,故名行香。

民间却有一个“游茅山走行香”的传说。

传说,古时行香原先不叫行香,因为当地瓦房多,叫“瓦盖”。

茅山香期,外地香客往往当日赶不到茅山,就在该村住宿一夜,第二天再上山。

一天,有个秀才上茅山,路过瓦盖,走到这里,感到瓦盖这个名字太俗气,想为这个村子改个名字。

傍晚,他走在村里八桥巷,一家家客店飘出扑鼻香气。

便连声说道:“有了,行香!行香!妙极!妙极!”回到客栈,随手在客店门上写了一幅对联:“一路行香新气象,八桥居住巧人家”。

由此,瓦盖村改名行香村。

太平庄今属白兔镇太平行政村,原名长巷村。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12月9日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由白兔进入句容,赋诗《过句容道》:“渐入茅山境,来当农暇时。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后白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后白镇

后白镇后白后白地名源自后白墅。

后白墅,原名后北墅,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有北墅,时属上容乡。

相传明朝时候,有一个王姓官员在天王寺以北,建造前后两进别墅,南北间距一华里,东西相距一华里半,建筑气派,景色宜人。

院内不仅有亭台楼阁,而且有亭台楼阁,池塘水榭,一个善塘,一个荷塘。

因位于天王寺北边,故名北墅。

伴随着别墅的建立和时间的推移,周围落户定居的群众不断增多,渐渐形成两个村落,村落按照前后方位,取名前北墅和后北墅。

后北墅在清后期已形成大型村落。

清光绪县志记载:“毗卢庙在前北墅”,“跨鹤庵在后北墅乱后建”。

在当地方言中,“白”与“北”的读音一致,后人把“北”误写为“白”字,就成了前白墅和后白墅,沿用至今。

张庙张庙在句容城南10里,是南门的第一集镇。

1950年,张庙一带曾设张庙乡,1956年撤销。

1989年3月,三岔乡政府驻地由三岔集镇迁至张庙,张庙成了集镇。

现属后白镇。

此地位于钤塘南面,古称南钤塘,后村子因庙改名。

原先这里有座庙,名前光寺,庙里供着张老爷。

即辅助大禹治水的功臣张渤。

张老爷曾主修过赤山湖,被百姓奉为水神,后羽化升仙,并做了阴间皇帝,民间称之为张祠山,张大帝,或祠山大帝。

《乾隆句容县志》曰:“帝讳渤,前汉吴兴乌程人或云武陵人,旧志云:祠山大帝佐禹有功葬句邑”。

据陈果夫编著的《江苏省政述要》记载:句容城南10里张庙,俗称祠山大帝祠。

祀汉太守张渤,因渤祖秉,曾佐大禹治水有功,渤父世其业,开赤山湖,殁葬于此。

地方人立祠祀之。

而今庙无存,但名称仍在沿用。

张渤去世之后葬于句容,乡民建祠纪念,因是纪念张渤的行祠,又称张王庙或祠山行祠,老百姓习惯上叫张庙。

张庙是句容境内规模最大的张大帝庙(祠)。

元《至大金陵志》载:“张王庙在句容县南钤塘,庙北有张墓,数百亩”。

古庙历史悠久,被称“南钤古迹”。

明清时期张庙一带属福祚乡,福祚乡乡名就源自张庙。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福祚乡在县西南二十里三都四都。

其地古有张王庙,食此方,捍灾御患,祈晴祷雨无不感应,一乡赖其福祚也,故名。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华阳街道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华阳街道

历史文化村落简介华阳街道(北)城上城上,坐落于句容城北5公里处。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为“北城上”,时属移风乡,今属华阳镇,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北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北城在县治八里许移风乡”。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由荆州刺史陶侃,在此筑垒,建一土城驻守,抗拒苏峻叛乱东进而得名。

2008年4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对城上村南面的城上村遗址进行了勘察及考古发掘,遗址现场文化堆积丰厚,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全国重要新发现”,201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南)城上城上,原名南城上,在句容城西南4公里。

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福祚乡一十五村之一。

今属华阳镇新生行政村。

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南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南城在县治南五里许福祚乡西。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江州刺史温峤抗拒苏峻叛乱东进,在此筑一土城而得名。

两军相持日久,温峤军粮尽,陶侃分粮援峤军,峤军毛宝烧苏峻湖熟的积粮,苏峻军见无粮无战志,苏峻战死。

为区别于北面的城上,民间称北面的城上为北城上,称南面的城上为南城上。

今属华阳镇下甸行政村。

《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元代王德甫,移风乡人,博学能诗,元以儒行任真州(今仪征、六合等地)判官,公正有为,保陛本州知州。

当元季飘然归隐。

明朝累如弗起,营田筑室,种菊自娱,号曰菊叟。

后来乡人称其所居之所为官庄。

河头村位于句容城东北,华阳镇下甸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

句容河自房家坝向东北与向北有2条源流,河头村位于一支流的河源处,故名。

河头村在句容城东南五里,地处高岗,是句容境内太湖水系与秦淮水系的分界岭,当年句容古运河“上容渎”的东西交汇点。

三国时开凿的句容古运河“破岗渎”,由于地势高,所蓄水量有限,到梁代时便被废弃,另开了一条“上容渎”,以取代破岗渎。

上容渎从河头村村东五道坝处开始,实行“顶上分流”。

一支东南流,东经洛阳河入丹阳延陵界;一支西南流,出句容界,西流入秦淮河,转入长江。

句容古镇旅游景点

句容古镇旅游景点

句容古镇旅游景点句容古镇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西北部,是一个充满着历史底蕴和自然美景的旅游胜地。

句容古镇有很多经典的旅游景点,本文将针对其中一些景点进行介绍。

1. 五庄观五庄观是句容古镇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

它建于唐朝年间,是一个集道教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名胜古迹。

五庄观由山门、正殿、后殿等组成,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极具艺术价值。

观内还有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唐代石经、明代铜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2. 句容城墙句容城墙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楼台式砖石结构城墙,被誉为“丹阳城墙之冠”。

城墙南北长近4公里,始建于唐朝,历经数次修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在城墙上可以俯瞰整个古镇,感受到古镇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的融合。

3. 长龙湖长龙湖是句容古镇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是一个充满历史色彩的地方。

湖边有一座古庙,显然古庙建于民国年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湖畔还有许多漂亮的花木,景色优美,游客可以在此放松心情,尽情欣赏湖边的美景。

4. 贝聿铭故居贝聿铭故居是句容古镇最为新颖的景点之一。

贝聿铭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华人建筑师,因其设计过的建筑呈现出简单纯粹的现代美学而闻名世界。

他的故居仿佛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雕塑,在这里能够深刻领略到贝聿铭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设计理念。

5. 街角神坛街角神坛是句容古镇最为神秘的景点之一。

传说有一位神秘的天师在此居住,并据说曾经许下了许多民众的心愿。

这个小小的神坛隐藏在古镇的一条街道上,其历史渊源与神秘感令人着迷,也是古镇的一个必看之处。

以上只是句容古镇景点中的一部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经典景点让人流连忘返。

句容古镇丰富的文化底蕴与自然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度假休闲。

希望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亲身感受古镇的独特魅力。

句容各个乡镇的历史和简介

句容各个乡镇的历史和简介

句容各个乡镇的历史和简介【华阳镇】华阳镇属句容市城关镇,地处104国道旁,东临镇江,西依南京,各距45公里,东距沪宁高速公路7公里,西至南京禄口机场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极为便利。

华阳镇总面积为116平方公里,耕地3624公顷,集镇面积3.5平方公里。

辖25个行政村,总人口43994人,总户数14250户。

2002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08亿元,工业销售额15.37亿元,实现利税8217万元。

协议利用外资260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6.5万美元。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9万元。

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1亿元,财政收入4137万元。

近年来,多次荣获省、市表彰。

先后获2001年度江苏省文明镇、句容市委、市政府2002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句容市先进党委、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华阳镇设有商贸工业园,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是集商贸、工业、三产等行业为一体的综合型商贸工业园区。

目前,已建成句容皮业城,句容综合市场副食品日杂市场。

投资1亿元的其它专业市场也即将开工。

外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已进园20多家。

【黄梅镇】黄梅镇地处南京东郊,东距句容市区7公里。

是句容的西大门、全镇人口2.3万人,面积54.6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

黄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宁杭公路、沪宁高速贯穿全境,集镇距高速公路道口仅7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火车站、新生圩港、镇江港均只有30分钟车程,市区公交车直达该镇。

黄梅地处宁镇山脉,境内九华山为宁镇山脉最高峰,秦淮河发源地。

山石资源尤为丰富,储量大、品位高。

境内的固江水库是传说中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御码头、这里三面环山、山清水秀、自然风景优美,是开发高档旅游休闲项目的理想之地。

黄梅镇整洁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具有新型苏南集镇特色。

近年来,勤劳朴实的黄梅人民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取得了令人嘱目的业绩。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句容是江苏省扬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江苏省中部。

句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曾经是古代著名的文化名城。

以下是关于句容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些介绍:1. 句容古城:句容拥有悠久的历史,古城区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物,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古城。

2. 句容文庙:句容文庙位于句容古城内,是句容地区最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

文庙是古代教育和文化中心,是学子们学习和考试的场所。

3. 句容书院:句容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

句容书院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4. 句容民间艺术:句容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句容木版年画、句容鲁班剪纸等。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代表了句容地区的文化特色。

5. 句容文化节:每年都会举办句容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文化节上有各种传统的表演、展览和活动,展示了句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6. 句容古建筑:句容拥有许多古建筑,如句容城墙、句容楼等。

这些古建筑是句容历史的见证,也是句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句容传统节日:句容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传承了古代的文化习俗和民俗活动,是人们传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8. 句容传统手工艺:句容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古典家具制作、竹编工艺、陶瓷制作等。

这些手工艺代表了句容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9. 句容传统音乐:句容有独特的传统音乐,如句容民间小调、句容古琴等。

这些音乐代表了句容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10. 句容传统美食:句容有许多传统美食,如句容狮子头、句容鸭血粉丝汤等。

这些美食代表了句容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

句容的传统历史文化丰富多样,体现了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句容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体验句容历史的机会。

希望大家能够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句容的传统历史文化。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黄梅街道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黄梅街道

黄梅街道黄梅桥今属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

因黄梅河上的“黄梅桥”而得名。

此处北面有座九华山,九华山东麓有好多泉眼,一年四季常年流淌形成小溪,一路直下,形成了天然的河道。

这一自然河流,全长14 公里,过去被百姓称“涧”,是条季节河。

平常只是流水潺潺,雨季时,特别是梅雨时节来临时,汹涌的洪水沿河咆哮而下,夹着大量黄色泥沙,滚滚而来,好似一条黄色巨龙,后称为黄梅河。

河上原本没有桥;每逢雨季,人们出行很不方便。

后来,有一户姓王的来到下涧西村,主动出资在村边的涧上造了一座石头平桥,当地群众为了感谢他,就把桥命名为“王门桥”。

民国18年(1929年),宁杭公路开通时,在原“王门桥”址上建造了一座水泥拱形桥。

因在地方方言中,“王门桥”与“黄梅桥”相似,因此一方面以“王门桥”与“黄梅桥”的谐音,一方面以黄梅河,桥被定名为“黄梅桥”。

黄梅桥处渐渐形成了村庄,集镇,均以桥取名黄梅桥。

今天的黄梅街道亦由此定名。

三台阁今属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

三台阁是句容明末为振兴文运而建的一座塔形楼阁。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督学金兰创建,原坐落于句容城西郊瓜子沟村边的鸣鹤山上。

《乾隆句容县志》记载:汉天文志,魁下六星,曰三台,故名三台阁。

阁中有一匾,为“兆文明焉”,以振兴句容文运。

阁为三层,高五十三尺,耸立于高岗上,隐现于万绿丛中,登阁凭高远望,可见钟山隐现于西北,茅山耸立于东南,句容美景,尽收眼底。

三台阁是地方学子祈拜文运的的场所,句容、漂水、高淳等地的学子赴华阳书院赶考都要到此烧香许愿,祈求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毁坏,改建石塔于其上。

嘉庆初年移至西关龙虎桥重建。

民国29年(年)修建,用于民众教育。

1966年拆除,2004年移址新建于葛仙湖。

此地因阁名而得名。

1958年建人民公社时,以此阁定名三台阁大队,2003年改设社区居委会。

琅琊界今属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新塘行政村。

古村琅琊界,位于九华山山南,今属开发区(黄梅街道)。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下蜀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下蜀镇

下蜀镇下蜀下蜀北临长江,镇西北部的黄泥岗,史志称为戍山,因“蜀”与“戍”同音,又名蜀岗,是古时江防要地。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刘裕及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时(420—479年),为保卫京都建康,由将领沈庆之领兵驻守戍山。

《明弘治句容县志》载:“戍山,在县北六十里仁信乡,周廻一十一里,高一十五丈,北临大江,相传南宋沈庆之戍兵于此,故名。

”在蜀岗北河口镇,唐时设盐港,专司盐务,俗称官港。

后因长江水患,河口镇地势较低,房屋被洪水冲垮,街道及码头均没入水中。

河口镇坍塌后,居民迁至地势较高的蜀岗下居住,重新建立家园,以住地蜀岗之下取名“下蜀”。

宋置下蜀镇。

桥头下蜀桥头镇紧邻长江,古时是长江中下游的著名物资集散地,句容北五镇之一。

宋朝前,此地是长江,后逐渐淤积成平地。

据严姓家谱记载:南宋御史严宾甫,不愿为官,隐居于此。

清《光绪续篆句容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年)蔡永清捐款建桥名坎桥。

因建桥时渔船不能过桥,只好在桥头卖鱼。

桥西有几户小摊贩,以卖茶水、小吃为主,俗称桥头。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重建砖石拱桥,名为崇信桥。

提醒人们做人做生意都应讲诚信,防止坑蒙拐骗的行为产生。

崇信桥的两边还镌刻了对联:“叠石成梁通铁瓮,倚山竹嶂偎金陵。

半马斜绾武岐云,一水遥径扬子渡。

”桥的建造方便了东西两岸村民的劳作和交流。

随着北边港口的繁荣,来往船舶增多,后又组建了木船社,即现在航运公司,桥头集镇逐渐形成,不断扩大,不仅有东西街,向南又扩展了南街,桥头的名字越来越响,成为句容北部重镇。

雷巷今属下蜀镇新村行政村,村名源自该村胡氏始祖胡瑗。

胡瑗(995-1059),字翼之,号“安定”,以仁义礼乐为学,官至太常博士,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后辞职隐居此地,形成村落。

胡瑗的名声很大,如雷贯耳,村庄有一条大巷子,由此,村庄名为雷巷。

胡氏子孙繁衍,后裔发展,分居于雷巷、下份、桑庄、梅干、新村共5个自然村。

其后裔继承祖志,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2月兴办私立安定小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后代胡家波在下蜀镇北街又创办了“私立长江中学”,亲自任校长,直到1954年由句容县人民政府教育局接收转为公办学校,改名为下蜀中学。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华阳街道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华阳街道

历史文化村落简介华阳街道(北)城上城上,坐落于句容城北5公里处。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为“北城上”,时属移风乡,今属华阳镇,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北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北城在县治八里许移风乡”。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由荆州刺史陶侃,在此筑垒,建一土城驻守,抗拒苏峻叛乱东进而得名。

2008年4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对城上村南面的城上村遗址进行了勘察及考古发掘,遗址现场文化堆积丰厚,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全国重要新发现”,201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南)城上城上,原名南城上,在句容城西南4公里。

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福祚乡一十五村之一。

今属华阳镇新生行政村。

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南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南城在县治南五里许福祚乡西。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江州刺史温峤抗拒苏峻叛乱东进,在此筑一土城而得名。

两军相持日久,温峤军粮尽,陶侃分粮援峤军,峤军毛宝烧苏峻湖熟的积粮,苏峻军见无粮无战志,苏峻战死。

为区别于北面的城上,民间称北面的城上为北城上,称南面的城上为南城上。

今属华阳镇下甸行政村。

《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元代王德甫,移风乡人,博学能诗,元以儒行任真州(今仪征、六合等地)判官,公正有为,保陛本州知州。

当元季飘然归隐。

明朝累如弗起,营田筑室,种菊自娱,号曰菊叟。

后来乡人称其所居之所为官庄。

河头村位于句容城东北,华阳镇下甸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

句容河自房家坝向东北与向北有2条源流,河头村位于一支流的河源处,故名。

河头村在句容城东南五里,地处高岗,是句容境内太湖水系与秦淮水系的分界岭,当年句容古运河“上容渎”的东西交汇点。

三国时开凿的句容古运河“破岗渎”,由于地势高,所蓄水量有限,到梁代时便被废弃,另开了一条“上容渎”,以取代破岗渎。

上容渎从河头村村东五道坝处开始,实行“顶上分流”。

一支东南流,东经洛阳河入丹阳延陵界;一支西南流,出句容界,西流入秦淮河,转入长江。

2023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后白镇古村村(社区工作人员)自考复习100题模拟考试含答案

2023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后白镇古村村(社区工作人员)自考复习100题模拟考试含答案

2023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后白镇古村村(社区工作人员)自考复习100题模拟考试含答案答题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共1套试卷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1卷一.单选题(共50题)1.()下列名词与解释对应关系有误的是。

()A.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B.道路红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C.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D.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所2.()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具有_____性质。

A.法律B.法律效力C.强制执行D.民事合同3.()厂务公开制度是企业管理一方向()公开企业相关情况,听取意见,并接受监督的民主管理制度。

A.本企业职工B.企业经营者C.社会D.有关管理部门4.()下列()属于可撤消婚姻。

A.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B.非双方自愿的C.一方或者双方已有配偶的D.属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5.()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

某区政府下列行为不符合转变政府职能要求的是()A.为美化市容强制要求拆除居民住宅防盗窗B.实现与下属企业的管理权脱钩并推进股份制改造C.社会政府基金支持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建设D.出台扶持政策为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6.()凡登记在册有求职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的,要及时调整基础台账,对这些就业后的人员应()。

A.不需再进行台账管理B.及时从原台账中除名C.及时并入到社区常住人口管理台账D.建立分类管理台账7.()休假制度是企业劳动规章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己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为()天;己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为()天;己满20年的,年休假为()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白镇后白后白地名源自后白墅。

后白墅,原名后北墅,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有北墅,时属上容乡。

相传明朝时候,有一个王姓官员在天王寺以北,建造前后两进别墅,南北间距一华里,东西相距一华里半,建筑气派,景色宜人。

院内不仅有亭台楼阁,而且有亭台楼阁,池塘水榭,一个善塘,一个荷塘。

因位于天王寺北边,故名北墅。

伴随着别墅的建立和时间的推移,周围落户定居的群众不断增多,渐渐形成两个村落,村落按照前后方位,取名前北墅和后北墅。

后北墅在清后期已形成大型村落。

清光绪县志记载:“毗卢庙在前北墅”,“跨鹤庵在后北墅乱后建”。

在当地方言中,“白”与“北”的读音一致,后人把“北”误写为“白”字,就成了前白墅和后白墅,沿用至今。

张庙张庙在句容城南10里,是南门的第一集镇。

1950年,张庙一带曾设张庙乡,1956年撤销。

1989年3月,三岔乡政府驻地由三岔集镇迁至张庙,张庙成了集镇。

现属后白镇。

此地位于钤塘南面,古称南钤塘,后村子因庙改名。

原先这里有座庙,名前光寺,庙里供着张老爷。

即辅助大禹治水的功臣张渤。

张老爷曾主修过赤山湖,被百姓奉为水神,后羽化升仙,并做了阴间皇帝,民间称之为张祠山,张大帝,或祠山大帝。

《乾隆句容县志》曰:“帝讳渤,前汉吴兴乌程人或云武陵人,旧志云:祠山大帝佐禹有功葬句邑”。

据陈果夫编著的《江苏省政述要》记载:句容城南10里张庙,俗称祠山大帝祠。

祀汉太守张渤,因渤祖秉,曾佐大禹治水有功,渤父世其业,开赤山湖,殁葬于此。

地方人立祠祀之。

而今庙无存,但名称仍在沿用。

张渤去世之后葬于句容,乡民建祠纪念,因是纪念张渤的行祠,又称张王庙或祠山行祠,老百姓习惯上叫张庙。

张庙是句容境内规模最大的张大帝庙(祠)。

元《至大金陵志》载:“张王庙在句容县南钤塘,庙北有张墓,数百亩”。

古庙历史悠久,被称“南钤古迹”。

明清时期张庙一带属福祚乡,福祚乡乡名就源自张庙。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福祚乡在县西南二十里三都四都。

其地古有张王庙,食此方,捍灾御患,祈晴祷雨无不感应,一乡赖其福祚也,故名。

”后来,庙所在地建村,村以庙取名,叫张庙。

张庙张姓为望族,相传为张大帝之苗裔。

曹村曹村位于后白镇东南端,今属后白镇。

明《弘治句容县志》载曹村原名叫“柏社”,卷十一《中书舍人曹廷端墓表》作“百社”,相传村有一座柏社庙,因庙而得村名。

明中期柏社曹氏家族连出几个高官,分建有宗祠、牌坊,曹氏影响力极大,约在清后期,村子改名为曹村。

《弘治句容县志》载略:曹氏先祖原是河南开封人,后徏安徽凤阳,宋南渡迁至句容古句容乡,今茅山镇曹庄。

明初,子孙繁盛,五世祖万四,再迁茅山柏社村。

曹村是明代吏部尚书、诗文家曹义的家乡。

曹义,字子宜,号默庵,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及第,历任庶吉士、编修、礼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侍郎、南京吏部尚书,是句容历史上为数不多做过高官的人物。

天顺初告老归养于乡,终年76岁。

著有《默庵集》等。

曹义墓在村西南的箭塘山,现在叫涧(音干)塘山,早年被毁坏,现残存石龟、石羊等遗迹。

曹义墓志为青石,呈正方型上下两块,上一面篆刻:大明故吏部尚书曹公墓志铭。

曹义家族曾显赫一时,村里立有几座牌坊。

清代句容城重修四牌楼时,西面“天官冢宰”特为曹义所立。

句容市档案局保存有《容山曹氏家乘》一套。

义成桥二圣桥二圣桥今属后白镇。

名称源于当地的一座桥——二圣桥。

地以桥名。

二圣桥原名义成桥。

一年发大水,桥给冲垮。

相传发大水时,河里有两尊菩萨顺着水往上漂,一陈姓老汉看到了,很是奇怪,回去招呼人把这两尊菩萨捞了起来,村民又建庙,把菩萨供奉起来,叫二神庙。

桥给水冲垮了,大家都想再造桥,可就是拿不出钱来。

一天,陈老汉去捞菩萨的地方挖土放水,挖出一缸金银。

用这些钱造了桥。

这一座桥是神仙点化凡人造成的,老百姓就把原来义成桥的名字改叫了二神桥,叫白了,成了二圣桥。

后来发现两尊神像是孔夫子和孟夫子二位圣人,就把二圣定了下来。

清光绪4年洪水暴涨,桥又给冲毁。

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县官张允清和富商陈鸿春(据传系那位陈老汉的儿子)等人捐款重建。

次年9月,桥再次修造好。

因这桥原名二圣,张知县和陈老板虽非孔孟,但他们二人苦心修桥,也属圣贤行为,便仍称了二圣桥。

桥修好了,又修了二圣庙。

二圣庙楹联为:“义成二圣,一桥四通八达十方便;淮源三茅,五仙百世千秋万古传”因为重修二圣桥时,茅山的三宫五观也曾捐赠了一笔重金,所以说,造这座桥,三茅祖师也是有功德的。

五仙,即二圣加上三茅。

古村古村是今后白镇的一个自然村。

相传汉朝时,古村处于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货物由此经句容转赴南京、镇江漕运入中原,商贾来来往往,车马不绝于途,使得这里不仅开始有人定居,而且逐渐发展为村庄。

之后,一位“佈”姓的员外在此落户经营。

佈姓越来越富有,家族也越来越壮大,遂成为村里的名门大族。

佈姓家族的发展,让村庄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村中一条青石板大道,两边青砖瓦房,房屋鳞次栉比,远近有名,明朝前此地已经成为中心城镇。

由于佈姓族人在村里人口众多,对村庄建设的贡献也大,当时人称该村为“佈”村。

“佈”姓家族由兴而衰,代代相传中的口误所致,“佈”字被传成“古”字,佈村因此而成为古村,一直沿用至今。

高坪后白镇后白行政村有包家高坪、周家高坪、赵家高坪三个自然村,古时统称高坪。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为高平。

高坪,因村在丘陵的平坦处得名。

这里曾经是十里古关。

高坪村村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宋朝,有一个“高鹞子镇守高坪关”的传说。

相传宋时的高坪是一座军事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称之为十里高坪关。

四面有关墙、城门,关内的街道店铺鳞次栉比。

太祖赵匡胤获取此关后,由一高姓将军(外号高鹞子)镇守。

将军镇守高坪,日久无战事导致守关日益松懈,给了敌方可乘之机。

大举进攻的敌军攻破关口,高将军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全力拼杀,怎奈苦盼援军不到,最后全军覆没。

他也死于乱军之中,被敌人削去首级。

后宋军援军赶到,收复此关,朝廷出于表彰将军的忠勇,敕令用黄金铸造首级还原其尸身予以安葬。

从此之后,高坪关走向衰亡,历经千百年朝代更替,人祸与战火摧毁了关内的所有建筑,繁荣的街道变得荒芜,取而代之的是在原高坪关遗址上重新发展起来的村落。

原十里高坪关变成了十个高坪村,至今仍然流传着高坪十村之说。

高坪十村只留下四个村,包家高坪、周家高坪、赵家高坪分别以姓氏命名。

现属郭庄镇东方红行政村的西高坪以方位命名。

西斛西斛位于句容城南6公里,是《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斛里,属崇德乡。

今属后白镇槐道行政村。

在它的东南端还有一个叫东斛的小村。

西斛的“斛”,读音同“湖”。

但由于方言读音的问题,方圆几公里范围内的人,一直都把这个村叫做“西喔”。

斛,中国古代量粮食的量具,唐代之前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形状是方形,口小底大。

过去,这里交通闭塞,流通不便,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要到比较远的地方才能加工或出售。

那时候,斛里附近有王步村。

王步有一户人家,看中商机,在这个地方开了一家稻行,建了一座碾坊,置办了斗、斛等量具,收购粮食,替人加工粮食。

但他家量粮食都用斛,不用斗,特别是在秋收后量稻谷,总是用斛代秤,久而久之,王步村就被叫成了斛里。

见王步(斛里)这家人家生意做得好,斛里一家也在村里同样开了一家,之后逐渐形成二村,村民为了区分两个斛里,西面的叫西斛,东面的叫东斛。

一直延用至今。

芦江芦江村是个古村落,原名芦冈村,该村光绪年间修编的《义台张氏族谱》中有明确记载,明清县志也作芦冈。

是因该村庄所处位置而得名。

古时,“冈”与“岗”通用。

该村所处地势较高,村北、村西皆是圩田,而其南部则是连片丘陵。

很久以前,这里北倚古老的秦淮河,西部不远处则建有一座下禹庙,东部及东南部茅山山脉广大面积的洪水,多从其旁边流过下注水柜赤山湖,村边是洪水走廊,村西边草滩湖芦苇荡,沼泽连片,芦苇丛生;村子建于较低而平的岗坡,故称之为芦冈村。

这一称呼一直延用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其时村里一位私塾先生出于对字词会意方面考虑,认为芦苇生长在冈上不如生长在江里发旺,遂提出将芦冈村改名为芦江村,而且方言中“冈”与“江”有同音,私塾先生认为:这样改了村名对村里兴旺发达有好处。

自此芦冈改名为芦江,一直延用至今。

芦江村的张家祠堂为张姓祖祠,建于明代中期,为明代南京云南道御史张绅所建。

芦江村的这支是义台张,来自河南清河县。

系汉留侯张良后人一支。

永嘉元年渡江,咸康四年卜筑戴亭(现边城镇戴村),其后有张氏迁居句容。

张绅是句容张氏的一支,因家族发展壮大,而迁居芦江村,建祠世代居住。

张家祠堂原因梁柱都为粗大的楠木,故当地俗称“楠木厅”。

199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芦江一项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为张家祠堂的张家镋。

张家镋是由兵器衍生出来的一项民间绝活。

2006年,《芦江村张家镋》被列入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青城埠青城埠位于赤山湖畔,是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

时属福祚乡,今属后白镇五星行政村。

埠,词典解释为停船的码头,靠近水的地方,古亦作“步”。

青城埠原名青城,史料上也记作清城。

后因发展有码头,称青城埠,又记作青城步。

元《至大金陵志》上,福祚乡有清城里,青城步村。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孔氏48代孙孔端隐,18岁为宋绍兴江宁府察推,在任而终。

其子孔瑄禄迁徙句容福祚乡清城居住,建立家庙—宣圣祠,以纪念圣祖遗像。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孔氏58代孙孔禧由许巷迁此重建清城庙宇。

逐步形成码头,俗称青城埠。

青城埠的演变,相传有个过程。

这里原来水清澈洁净,所处的位置有一码头,漕运交通十分繁忙,时人称清水埠。

随着人口的增多,航运的繁荣,这里的水不再是原来的清水,但码头上的青石依旧如故,许是这一原因,人们改称清水埠为青石埠。

后因战乱,村子惨遭破坏,这里的清水已经不清,这里的青石已经不见,唯有村子周边的青草繁茂如同城墙一般,此后就叫该村为青城埠,沿用至今。

西冯西冯是是明《弘治句容县志》所载的古村落,时属茅山乡,今属后白镇。

村以冯姓与所处位置得名。

过去,因为地处茅西北部荒山野岭,西冯曾被人称作北大荒。

近年来,西冯村发挥丘陵岗坡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花草木种植特色农业,着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以绿道自行车车骑健身为主体,苗木繁茂,茶果芬芳,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成了句容最美乡村,全省小康示范村。

阴桥头阴桥头《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记为阴桥,属崇德乡。

今属后白镇徐巷行政村,村以阴姓和位于桥头得名。

抗日战争期间开明绅士王诚龙、王诚凤,即阴桥头村人。

许巷许巷,今为后白镇张庙行政村一自然村。

当地叫许巷上。

许巷开始是姓许的创建,因此叫许巷。

该村世代相传,村里曾经出过一位宰相。

传说的宰相指的是唐代的许叔牙。

许叔牙及儿孙三代为官。

史料载:许叔牙,润州句容人。

唐太宗贞观初,历任太宗文皇帝侍读,太常博士,朝散大夫,太子洗马,崇贤馆学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