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分离转换障碍 __
分离(转换)性障碍-心理治疗 ppt课件
16
ppt课件
17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4其他特定的分离障 碍
ICD-10 1出神(trance)与
附体障碍
2.1分离性遗忘 ;2.2 分离性漫游
3----- 4.1分离性木僵 4.2分离性运动和感觉
障碍
ppt课件
11
DSM-5 与ICD-10
4— 5未特定分离障碍
4.3分离性运动障碍
4.4分离性抽搐
4.5分离性感觉麻木 和感觉丧失
ppt课件
8
DSM5与DSM4
DSM—5定义为: 是意识、记忆、身 份,情感,感知,躯 体表现,运动控制 和行为正常整合的 破坏/和中断
DSM—4定义为: 是意识、记忆、身 份识别,或环境定 向的统一性机能障 碍
ppt课件
9
DSM5与DSM4
DSM5 分离性身份障碍
分离性遗忘症(游离 性遗忘)
人格解体(现实解 体)障碍
其他特定的分离障 碍
未特定分离障碍
DSM4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
碍
分离性遗忘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 综合征
特定不能的分离性 障碍
分离性漫游
ppt课件
10
DSM-5 与ICD-10
DSM-5
1分离性身份障碍
2分离性遗忘症(游 离性遗忘)
3人格解体(现实解 体)障碍
4.6混合性分离(转 换)性障碍
5.1其它分离(转换) 性障碍
5.2分离(转换)性 障碍,未特定
ppt课件
12
DSM-5 与ICD-10
ICD-10细分为了10个亚型,而将“人 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放在了其它 神经症性障碍范围
分离转换性障碍20例医治分析
分离(转换)性障碍20例医治分析分离(转换)性障碍(过去曾叫癔症,又名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兴奋、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发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精神障碍、躯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无器质性基础。
咱们于2006~2020年共收治20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取得中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一样资料对病例进行调查。
20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均为军队战士,其中:年龄最大25岁,最小19岁,平均21岁,男性1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农村籍17例,家族中有类似病史或曾目击发作者8例。
临床特点常见的心理因素为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往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羞愧、窘迫、悲伤而发病。
部份患者多次发病后可无明显诱因,而可能通过触景生情、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
医治方式及结果患者入院后予以口服多种维生素或肌注注射用水,部份患者肌注安宁,并辅以心理暗示医治。
对癔症性朦胧状态、神经病状态或痉挛发作,很难同意正规精神医治时,可采纳盐酸氯丙嗪25~50mgim或安宁10~20mgiv,促使患者入眠。
急性期后神经病症仍然明显者,可采纳盐酸氯丙嗪口服25~50mg,1~3次/d。
头痛、失眠者等可给予阿普唑仑,3次/d。
20例患者均病症消失出院。
7例有复发(其中1例复发2次),再次入院予以对症及暗示医治后,治愈出院。
2讨论发病机制一样以为个体在人格方面具有的情感性、暗示性、自我中心性、演出空想性等特点,是分离(转换)性障碍发生的重要人格基础。
(1)情感丰硕。
(2)暗示性高。
(3)自我中心。
(4)富有想像。
最近几年来,关于官兵患分离(转换)性障碍方面的报导有增多的趋势。
分析缘故:一是训练强度增强,心理压力增大;二是支队(团)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师,能及时发觉癔症患者;最近几年来,军队医务工作者在关切指战员躯体健康的同时,开始充分关注心理健康,因此,能及时发觉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
癔症是什么意思
癔症是什么意思
是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症是指精神和心理受到创伤后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的意思,还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癔症也叫做分离转换性障碍,有可能是因为在生活当中心理和精神受到创伤或者是情绪比较激动,以及遗传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在发病之后可能会出现持久的身份或者是互不联系的人格出现,还会出现交替控制个体的行为,还会出现记忆障碍或者是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严重时还会出现睡眠障碍。
癔症发作之后对身体和心理危害比较大,需要及时到医院做心理评估来判断病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清醒暗示疗法和催眠暗示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使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来和患者沟通,可以达到建立自信心和控制病情的作用,催眠暗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消除患者的分离状态。
癔症在心理治疗期间还需要及时到医院做复查来判断身体恢复情况,对于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心理治疗后病情没有得到改善时,还需要服用抗精神类的药物来治疗,比如利培酮或者是奥氮平等。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主讲人:耿昆地点:放松治疗室时间:2012-5-24 18:00 一、概述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状,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二、流行病学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
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发者少见。
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
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
三、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一)发病危险因素1、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素质和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
所谓表演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
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癔病是怎么回事?
癔病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瘠病的病理病因,瘠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瘠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精神心理因素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病因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各种不愉快的心境,气愤、委屈、惊恐、羞愧、困窘、悲伤等精神创伤,常是初次发病的诱因。
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瘠症性反应特别明显;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少数病人多次发病后可无明显诱因,而以后因联想或重新体验初次发作的情感可再发病,且多由于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引起。
如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妇女被德国法西斯军队侮辱,以后每逢路过正在放映战争电影片的电影院时,听到传来的枪炮声,即发生抽搐发作。
发作有利于病人摆脱困境、发泄情绪、获得别人的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
2.易感素质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
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瘠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瘠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
有易感素质者遇较轻刺激易发本病。
本病患者具瘠症性格特征者约占49.8%,其性格的主要特点为:①表演性人格特征:该病患者中约有20%具有典型的表演性人格,表现如下:鲜明的情感性情绪波动大,过分感情用事,表情夸张,言语行为幼稚、戏剧化,情绪控制差,情感肤浅。
②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
③自我中心性:不断地追求刺激,以寻求周围人的注意。
④ 高度的暗示性:容易受周围人和环境的暗示,也容易自我暗示。
⑤丰富的幻想性:想象丰富,甚至以幻想代替现实。
总是有意无意地扮演幻想中的角色,可有幻想性谎言。
⑥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癔症的必要条件。
当具有易感素质者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方容易产生癔症。
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
3.器质性因素曾有研究发现,该病患者中,约2/3伴有脑部疾病或曾有器质性脑病。
癔症[F44解离(转换)障碍]
癔症[F44解离(转换)障碍]癔症指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本障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
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
[症状标准]1 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下列1项综合征:①癔症性遗忘;②癔症性漫游;③癔症性多重人格;④癔症性精神病;⑤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⑥其他癔症形式;2 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诈病。
[说明]1 癫痫可并有癔症表现,此时应并列诊断;2 癔症性症状可见于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假如有分裂症状或情感症状存在,应分别作出后两者的相应诊断。
40.1 癔症性精神障碍[F44.8其他解离(转换)障碍]40.11癔症性遗忘[F44.0解离性遗忘][诊断标准]1 符合癔症诊断标准;2 对曾经是或仍然是创伤性或应激性事件有部分或完全遗忘;排除器质性遗忘,如头部外伤后的遗忘和意识障碍(中毒、癫痫发作,或其他急性器质性障碍)恢复后的遗忘。
40.12癔症性漫游[F44.1解离性漫游][诊断标准]1 符合癔症诊断标准;2 在觉醒状态,作无计划和无目的漫游;漫游中能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以及与陌生人简单交往(如搭车,问路),与其不深入的短暂接触看不出有精神异常;3 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但不是癔症性多重人格;4 事后有遗忘;5 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40.13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F44.81多种人格障碍][诊断标准]1 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2 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并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3 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4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5 排除分裂症用其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PPT课件
1
•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对于选择什么记忆和感觉加以 即刻注意在相当程度上是有意识的控制的,对于将 要进行的运动也能控制。包括分离障碍和转换障碍。
• 分离性障碍是丧失了有意识的选择和控制过去的记 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的能力
• 转换性障碍是丧失了有意识的选择和控制身体运动 的能力。
8
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 在这些障碍中存在着运动丧失或运动功能受 妨碍,或感觉丧失(常为皮肤感觉)。 – 找不到可解释症状的躯体疾患,但病人的表 现犹如确患躯体疾病。 – 所见症状常反映出病人关于躯体障碍的概念, 与生理和解剖学原理并不相符。
9
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 通过对病人精神状态和社会处境的评定,通常可 以发现,功能丧失所致的残疾有助于病人逃避不 愉快的冲突,或是间接反映出病人的依赖或怨恨。
(4)在到精神科就诊前症状已持续1-2年以上的病 人通常很难治疗。
3
离性遗忘
• 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具有 创伤或应激性质的近期事件),不是由器质性精神障 碍、中毒或过度疲劳所致,
• 遗忘范围之广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遗忘通常为部分性和选择性的,且一般都围绕着创 伤性事件,如意外事故或意外的亲人死亡。
16
分离与转换障碍的治疗 • (3)行为治疗:多采用系统脱敏法循序渐进、逐步 强化地对患者进行训练,适用于肢体或言语有功 能障碍的慢性病例。 • (4)物理治疗:针刺或电兴奋治疗对癔症性瘫痪、 耳聋、失明、失音或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都有 良好效果,可以选用。
17
• 注意:对癔症实施任何一种心理疗法之前,均要 制定完整周密的治疗程序,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 的各种情况,尽可能保证治疗成功。一旦治疗失 败,将增加下一步治疗的难度,甚至还可能使病 情家中重。比如暗示治疗癔症性瘫痪,一旦失败, 再次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少。
出现癔症后都有哪些症状表现
出现癔症后都有哪些症状表现癔症的精神症状亦可多种多样,但其症状呈现尽情发泄和表演的特点,使人印象很深,有的亦可出现许多幼稚性动作、行为,甚或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等。
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怪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患上癔症会出现很多症状,一定要进行早期的预防。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将癔症分为两种类型: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性躯体障碍。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型障碍。
1、情感爆发:患者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尽情发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
嚎啕痛哭,又吵又闹,以极其夸张的姿态向人诉说所受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蹬足,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但意识障碍不明显。
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有关。
情感爆发是癔症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2、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病人突然昏倒,呼之不应,推之不动;癔症性朦胧状态,兴奋激动,情感丰富或有幻觉、错觉;癔症性神游症,患者表现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癔症性梦行症,睡中起床,开门外出或作一些动作之后又复入睡;癔症性假性痴呆,表情幼稚,答非所问,或答案近似而不正确。
3、癔症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表现情绪激昂,言语零乱,短暂幻觉、妄想,盲目奔跑或伤人毁物。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型癔症。
1、感觉障碍:感觉缺失,患者对强烈的刺激只能轻微感觉,甚至完全没有感知,其特征是不按解剖部位分布,不能用神经系统疾病理学的知识加以解释:感觉过敏,患者对局部的触摸特别敏感,非常轻微的触摸即感到疼痛异常。
2、运动障碍:抽搐发作,常因心理因素引起。
发作时常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呈角弓反张,有时呈不规则抽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有时扯头发、撕衣服等,表情痛苦。
一次发作可达数十分钟或数小时,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发作可一日多次;瘫痪,以单瘫或截瘫多见,有时可四肢瘫,起病较急,瘫痪程度可轻可重。
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完全不能活动。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护理
8.社会交往障碍 与对社交活动的恐惧和回避有关 9.有孤立的危险 与担心发作而采取回避的行为有关 …………
三.护理
(三)护理措施
保障病人安全:
1.密切观察病人情绪变化,对有抑郁情绪,自杀、自伤倾向的病人,注意 防范病人发生自杀自伤的情况。 2.做好安全检查,避免环境中的危险物品和其他不安全因素,以防止病人 在症状影响下发生意外情况。
等精神刺激常是本病首次发作的 直接因素。
个性因素:病人病前性格特点显
著,与本病有明显关系。此类性 格特点是:自我中心,常自觉不 自觉地寻求他人关注;暗示性强, 表现得比较轻信;富于幻想,常 以幻想替代现实;情感丰富而肤 浅,情绪反应不稳定。
其他因素:脑外伤及某些躯体
疾病可促成发病。
生理机制
• 意识改变:病人自我意识减弱、暗示 性增高
提高应对能力和改善社会功能
1.与病人共同探讨其压力源及诱因, 与病人制订出适合病人的压力应对 方式。并提供环境和机会让病人学 习和训练新的应对技巧。 2.协助病人获得家庭的理解和可及 的社会支持。 3.帮助病人改善自我照顾能力,协 调病人增强对社会环境和家庭的适 应能力,鼓励病人努力学会自我调 节,尽早摆脱依赖性。
躯体方面
• 有无运动性不安、肌肉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是否有感觉 过敏、异常、缺失、皮肤不适等;是否有躯体化症状,如胃肠道不适, 泌尿、生殖器症状等;躯体功能是否正常,有无实质性的躯体疾病
心理社会方面
• 病前性格如何;近期有无生活事件,内容及强度如何;对应激的心理 应对方式;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如何;社交及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 家属对病人患病前、后的评价如何,患病后家属对病人的态度怎样, 病人的社会关系如何,患病后有无改变;病人对住院所持态度怎样
癔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癔症也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由于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者自我暗示等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个体所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其中,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则是指精神刺激所致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出现躯体症状,情绪反应便会褪色或者消失,此时躯体症状称为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
下面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癔症的相关知识。
一、引起癔症的原因:(1)生物学因素。
①遗传因素。
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由Kraulis在1931年完成,其以1906年至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为调查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患者父母中9.4%左右曾经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6.25%曾患癔症住院,而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1/3的人伴有人格障碍。
②素质和人格类型。
通常情况下,有癔症个性的人容易患癔症。
癔症个性就是说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暗示性高,富于幻想。
国外学者还有性挑逗、要挟、不成熟等一些描述。
③躯体因素。
临床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例如,脑外伤、散发性脑炎、多发性硬化以及颞叶局灶性病变等都可能引起癔症发作。
(2)心理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作用。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学者认为其也会影响癔症的发病率。
二、癔症的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有哪些?(1)癔症的分离症状主要包括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情感暴发、假性痴呆、双重和多重人格、精神病状态以及分离性木僵等;(2)癔症的转换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痉挛症状、抽搐、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感觉障碍以及各种奇特的肌张力紊乱、肌无力、舞蹈样动作(但无法证实器质性改变)。
三、临床诊断癔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2)有以下症状任何一个者:①癔症性遗忘;②癔症性漫游;③癔症性双重或者多重人格;④癔症性精神病;⑤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⑥其他癔症形势;(3)症状妨碍社会功能;(4)有充分根据可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的精神病。
癔症患者的日常护理措施有哪些
癔症患者的日常护理措施有哪些?什么是癔症?癔症就是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障碍,曾称癔症或歇斯底里症。
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其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缺乏相应的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的象征性转换。
为什么会得癔症及症状?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可表现为精神、神经或躯体症状,症状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可反复发作。
癔症躯体障碍表现为麻木、感觉过敏、突然失明、突然发生完全性听力丧失,失音或喉部梗阻感、肢体瘫痪,不能站立或不能步行,但无肌肉萎缩,会有痉挛发作、倒地、抽搐,常常是手足乱舞,有时扯头发、咬衣服等。
有的会有心因性遗忘症状,病人表现为有选择地遗忘,与心理创伤有关的内容,或某一阶段的经历。
有的患者发作起来会出现抽搐、呼吸急促,也有的患者会打自己,甚至碰壁撞墙等自伤行为,若有人围观,症状会更剧烈。
癔症患者出现症状后应及时就医。
日常防护措施有: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
2.加强观察和关心患者(但不被患者意识到)防患于未然。
3.当患者出现发作的征兆的时候,要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使病情得到控制。
4.在患者病情发作的时候,要尽量散开周围人,保持现场安静,避免吵闹。
5.癔症发作期应耐心喂饭,一时不能进食可稍缓喂饭。
同时在进食时,可用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事实,鼓励进食。
6.营造轻松的气氛,争取和患者多聊天谈心,建立良好关系,敦促患者多饮水,加快体内新陈代谢,防止便秘。
7.无论在院外,还是对住院的患者,最好能做到有专人看护。
以上就是一些比较基本的癔症患者护理方法,同时,家人的关心与照顾,能给予患者信心与鼓励,使病情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和缓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别名:癔症,歇斯底里症英文名称Dissociative disorder就诊科室临床心理科常见病因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性格,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多因素遗传常见症状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等病因1.心理因素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
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
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
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
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
临床表现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
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
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
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
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
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
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
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
分离转换障碍诊断标准
分离转换障碍诊断标准
分离转换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出现在青少年时期,以及成年人经历重大转变或压力时。
这种障碍的特点是对身份和自我感觉的混乱和不稳定,以及在各种社交关系中的困惑和不适应。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离转换障碍的诊断标准:
1. 长期或重复出现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个性状态或身份,每个身份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情感、行为和记忆模式。
2. 至少有两个个性状态或身份的出现不能仅仅是与文化或社会角色的符合。
3. 有自我感觉的不稳定,例如对自己的价值、身份、管理情绪和行为的能力缺乏连贯性和连续性。
4. 这种不稳定也表现在人际关系中,例如关系的不稳定性、戏剧性和波动性。
5. 存在明显的,并且不能由其他身体或精神健康问题解释的记忆间隔。
6. 个体常常感到自己无法控制不同身份的出现,或者对这些转变感到苦恼和焦虑。
以上标准是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制
定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只能由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学家进行评估和诊断,在诊断之前,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问题。
分离(转换)性障碍咋回事
分离(转换)性障碍咋回事作者:赵向辉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18年第06期半年多前,多家媒体报道了一件事:新加坡歌手、后来走红香港的丽莎(原名黄焕婵)现身,为即将举行的演唱会做宣传。
镜头中的她精神饱满、开朗健谈,但谁会想到,这位在20世纪70年代红遍东南亚地区的歌手退出歌坛后,曾在20世纪90年代因做生意失败而“昏睡”了多年,近两年才慢慢“醒”来,准备再战歌坛。
根据丽莎的经历和表现,精神科医生分析,她可能患上了一种叫作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精神疾病。
分离(转换)性障碍,曾被称为癔症、歇斯底里症,是一种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以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
分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事情的记忆,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愉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
这种心理疾病多见于青春期的女性,一般起病突然,会多次发作。
一、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7种:运动功能障碍。
如癔症性瘫痪、不自主地运动、语言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如癔症性失明、耳聋、躯体感觉异常或缺失。
3.意识状态的改变。
如多重人格、心因性遗忘、心因性神游等。
4.假性痴呆。
如甘塞尔综合征。
5.内脏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如癔症性呕吐、呢逆,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癔症球,等等。
6.多症状性癔症。
指的是同时兼有多系统多方面的躯体化症状的神经症。
7.流行性癔症。
癔症性患者会影响周围的人,多发生在常在一起生活的群体中。
例如,起初有一人癔症发作,周围目睹者精神受到感应,相继发生类似症状。
分离障碍的临床表现为意识、情感障碍。
意识障碍以意识狭窄、朦胧为多见,意识范围缩小,有的呈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
意识出现障碍时,各种防御、反射始终存在,并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关,有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情感暴发症状。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心得体会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心得体会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身心疾患,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身体症状,但没有明确的生理病因。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分离转换性障碍虽然具有独特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心得体会。
首先,对患者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谨慎的询问是非常重要的。
在初次接触患者时,我会耐心询问他们的症状、病史以及生活背景等细节信息。
由于分离转换性障碍往往与心理创伤有关,因此了解其个人经历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我还会细致观察患者的体态、面部表情以及言谈举止等,从中寻找线索,进一步印证我的初步判断。
其次,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治疗师,我深知患者的身体症状往往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会倾听患者的症状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情感,并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内心需求和冲突。
通过与患者建立稳定的治疗关系,我可以逐渐加深对患者的了解,并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现实世界的适应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家庭系统在患者康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分离转换性障碍往往与家庭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有关,因此,治疗师不仅需要与患者本人进行疗效性工作,同时也需要与他们的家人进行有效沟通和支持。
在治疗过程中,我会组织家庭会诊或家庭治疗,提供家庭成员相互沟通的机会,增强家庭内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促进家庭系统的正常运转,我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外界压力,促进康复进程的顺利进行。
最后,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
不同的患者在症状表现、病程以及康复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治疗师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我的实践中,我会综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行为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同时,我会根据治疗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总结起来,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包括仔细观察和了解患者,关注患者的内心世界,重视家庭系统的作用,以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癔症——分离转换障碍癔症是指一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和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不快心情,并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
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
本症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
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
青岛心理咨询中心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社会心理因素癔症的发病和临床类型,同病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
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者,以及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具有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暗示性高、富于幻想、寻求别人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或接受暗示后容易发生癔症。
2.生理机制有学者认为,意识改变是癔症发病的基础。
随着病人意识解离,有注意、警觉性、近记忆和信息整合能力等方面的损害,病人自我意识减弱、暗示性增高。
个体受到生物、心理或社会因素威胁时,会出现类似动物遇到危险时的各种本能反应,如假死或返回儿童期的退行性行为等。
也有人认为,有害因素作用于弱神经类型者,使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间的皮层和皮下功能解离,结果第一信号系统与皮层下功能过盛,导致弱化状态的皮层受刺激和迅速进入超限抑制,而皮层下活动增强。
临床表现为情感暴发、抽搐发作、本能活动增强和植物神经症状。
同时强烈持久的情绪紧张,又可在皮层产生兴奋灶,使皮层的超限抑制向四周扩散,结合负诱导引起皮层下抑制,产生感觉缺乏、肢体瘫痪等症状。
青岛心理咨询中心3.心理机制(1)躯体化作用,是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心理痛苦的病理心理过程。
(2)转换,是病人对挫折的一种适应方式。
病人一旦发现这类症状可减轻其困难处境,则症状可能强化、持续,或在以后遇到困境时再次出现,所以癔症症状是习得性反应。
(3)解离,指病人的一些观念和认知过程可从意识的主流中解离出去,或转为功能性症状,如遗忘及意识模糊等。
通过催眠可使这些观念和认知过程重新整合和恢复正常。
青岛心理咨询中心(4)暗示或自我暗示机制,可明显影响本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二、临床表现1.癔症性精神障碍(解离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病人的病前人格常有异常,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是其关系密切的亲友所患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类似症状。
少数人的症状形成反复再现的模式,总是以出现这些障碍作为对应激的反应。
常给人一种疾病的发作有利于病人摆脱困境、发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和支持的感觉。
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暴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
反复发作者常可通过回忆和联想与以往心理创伤有关的情境而发病。
常见类型如下:(1)情感爆发:常在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时突然发作,表现尽情发泄、哭叫不休、捶胸顿足、撞头打滚。
多人围观时,发作尤为剧烈。
(2)癔症性意识障碍:此症主要表现意识范围缩小。
发病突然,其言语、动作、表情反映心理创伤内容,一般历时几十分钟即可恢复,清醒后对病中经历多不能完全回忆。
青岛心理咨询中心(3)癔症性漫游:除了具有癔症性遗忘的全部特征外,同时还有发生在白天觉醒时,离家或离开工作单位进行表面看来是有目的的旅行,旅行期间保留自我照顾能力(如进食、梳洗等),并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如买票、问路、点菜)。
有些病例甚至采取一种新的身份,一般只持续几天。
其安排的旅行可能是前往已知的并有情感意义的地方。
癔症性漫游开始和结束都很突然。
病人此时意识范围缩小,可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
尽管如此,在不知情的旁观者看来,病人在这段时间里的行为显得相当正常。
(4)癔症性身份障碍:此症属急性起病的一过性精神障碍。
表现对自己身份的觉察障碍,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识别,常为鬼神或亡灵附体,此时病人暂时丧失个人身份识别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
在某些病例,病人的举动就像是已被另一种人格、精灵、神仙或外界力量所代替。
病人的注意和意识仅集中在与其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方面。
常有局限和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及发音。
有的病人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明显不同的人格交替出现(分别称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很突出。
涉及的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该病人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
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
以后,一般只在遇到应激性事件,或者接受放松、催眠或宣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此时病人对周围环境缺乏充分觉察。
青岛心理咨询中心(5)癔症性遗忘:病人无脑器质性损害,以选择性遗忘为主要表现,遗忘的那段时间或事件,往往与心理创伤有关。
(6)癔症性假性痴呆:此症指病人在心理创伤之后突然出现严重智力障碍,但无脑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病存在。
如病人对提问可以理解,但给予近似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的印象,称为Ganser综合征。
如在心理创伤后,突然出现如儿童的幼稚、言语、表情和动作,并以幼儿身份自居,则称为童样痴呆。
(7)癔症性精神病:受到严重心理创伤后突然发病,症状多变,主要表现明显的行为紊乱、哭笑无常、表演性矫饰动作、幼稚与混乱的行为、短暂的幻觉、妄想和思维障碍及人格解体等。
多见于女性,病程很少超过3周,可突然痊愈而无后遗症,但可再发。
2.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躯体化症状。
在这些障碍中存在着运动丧失或受损,或感觉丧失(常为皮肤感觉)。
虽然找不到可解释症状的躯体疾患,查体、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但病人的表现似乎确实患了躯体疾病。
所见症状常反映病人对于躯体疾病的认识和概念,与生理和解剖学原理不符。
此外,通过对病人精神状态和社会处境的评定,常可发现功能丧失所致的残疾,有助于病人逃避不愉快的冲突,或是间接反映出病人的依赖心理或怨恨。
尽管别人能清楚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和冲突,病人却对此一概否认,他们把所有痛苦都归咎于症状及其导致的残疾。
各类症状所致残疾的程度因时而异,取决于在场人数的多少和类型,以及病人的情绪状态。
这就是说,除了运动或感觉的损害这一核心表现外,还有数量不等的寻求被人注意的行为。
具体分述如下:(1)感觉障碍:①感觉过敏,表现为某部皮肤对触觉特别敏感,实际并无神经病变。
青岛心理咨询中心②感觉缺失,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感觉缺失,可为半身痛觉消失,或呈手套、袜套型感觉丧失,其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
③癔症性视觉障碍,可表现为弱视、失明或管视等。
一般突然发生,可经治疗突然完全恢复正常。
④癔症性听觉障碍,多表现听力突然丧失,但听觉诱发电位正常。
⑤梅核症(癔症球),病人常感到咽部有异物感或梗阻感,而咽喉部检查无异常。
(2)癔症性运动障碍:①癔症性痉挛发作,常因心理因素或受到暗示突然发作,表现缓慢倒地,全身僵直或角弓反张。
有时肢体呈不规则抖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
一般无外伤或大小便失禁。
发作一般历时数十分钟,发作结束后昏睡或双眼紧闭,发作可一日多次。
②癔症性瘫痪,可表现为偏瘫、截瘫或单瘫。
被动活动常有明显抵抗,查体无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但慢性病例可有废用性肌萎缩。
③癔症性失音症或缄默症:病人无唇、舌腭或声带之任何器质性病变,但想说话却发不出声或用极低而嘶哑的发音交谈,称失音症。
如不用言语回答问题,而是用手势或书写表达意思,进行交谈,称缄默症。
青岛心理咨询中心(3)躯体化障碍:此症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部位。
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应激引起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食欲不佳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
病人在此基础上,又附加了关于症状主诉的主观性,常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器官或系统,而查体与实验室检查不能发现该器官、系统的器质性病变。
3.病程和预后多数初次发病者恢复迅速。
如果病程超过1年,可能要持续多年才恢复。
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未恢复的病人有癔症性人格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
如果病人病前无人格缺陷、病因明确且能及时解决、病程短、治疗及时,大多数结局良好。
三、CCMD-3的相关讨论ICD-10将癔症、神经症、严重应激相关障碍、适应障碍及躯体形式障碍归于同一大类,主要因为它们都与神经症的概念有历史的联系,并且这些障碍的病因都与心理因素有关。
癔症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尤其是自我身份识别)、即刻感觉及身体运动控制等4方面的正常整合。
正常情况下,主观注意下的选择性记忆和感知是有意识控制的,并对即将进行的运动也能控制。
而在癔症性精神障碍(解离性障碍)时,这种有意识和有选择的控制能力受到损害,其受损的程度经常波动。
青岛心理咨询中心CCMD-3描述的癔症性精神障碍是假定其起因于心理应激,即与创伤性事件、不可解决和难以忍受的问题在时间上有联系(即使病人有时会否认这一点)。
各类癔症性精神障碍常在几周或几月后趋于缓解,若起病与创伤性生活事件有关,则更是如此。
由于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可见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故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各点:由心因诱发;可接受语言暗示;充分排除可能出现癔症症状的各种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
如果某些器质性疾病早期,损害的证据不易发现,则需进行较长时间随访才能确诊。
有时需通过临床观察,等到治疗取得明显疗效,使症状完全消除才可确诊。
癔症性遗忘的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表现对于具有心理创伤或应激性质的近期事件存在部分或完全遗忘。
遗忘通常为部分性和选择性的,且一般都围绕着创伤性事件,如意外事故或意外的亲人死亡。
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容易变动,甚至每天可有不同。
同时,不同检查者在不同时间的检查所见也不一样。
尽管如此,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醒觉状态下始终不能回忆。
与遗忘相伴随的情感状态变异也很大,一般表现为困惑、痛苦,以及不同程度地寻求被人注意的行为,但严重抑郁很罕见。
本障碍以年轻成人最为多见。
常可伴发在当地无目的漫游,并有明显自我忽视。
一般持续时间极少超过1~2天。
(1)诊断癔症性遗忘时,应与下列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鉴别:①器质性精神障碍的遗忘综合征:通常有神经系统障碍的其他体征,还有意识混浊的持续征象以及意识状态的波动。
对当前事件丧失记忆是器质性状态的典型特征,与任何可能的创伤性事件或问题无关。
②酒或药物所致黑蒙(Blackout):与滥用酒或药物的时间密切相关,且丧失的记忆难以恢复。
Korsakov综合征的短期记忆丧失表现为即刻回忆正常,但短时记忆(2~3分钟)明显受损,这种情况在解离性遗忘中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