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4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4篇【篇1】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可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做好课前准备。
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
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按计划完成。
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二、关心学生参与的意识。
竭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
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以致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语言平缓,不够生动,没有激情;对后进生的态度比较急躁,缺乏一些辅差的经验与方法等等。
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努力做到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
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以更新自我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篇2】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一、教材分析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三年级科学教案带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案带反思【篇一:三年级上册科学反思】《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我看到了什么》是三年级科学的第一课,这一节课为了给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简单的介绍了任务和注意事项后,我把课堂安在了校园里。
一听说要到校园里上课,学生们都非常的兴奋,带着我早已经给他们准备好的资料,他们飞一般的跑出教室。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自制力还比较差,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最容易让他们忘了学习的任务而去玩,所以这堂课我给学生准备了一张记录纸,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记录在校园看到的事物。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的组织不够到位,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观察的时间过长,但是学生记录的观察内容却很少,有一部分学生在校园里并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而是去玩了。
还有选定的小组长还没有真正履行其自己的责任,学生的小组意识不是很强。
通过这节课我不但了解了班里学生的自觉情况,也获得了很多教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外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在课前就强调好纪律,布置好任务,控制好时间。
《校园的树木》课后反思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课要求学生能用语言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一棵树进行描述,并比较所有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教材的活动安排上看,不难看出这节课的活动是不多,但是每一块教学的难度是很大的,而且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一个活动,比如拓印树皮,测量树木的高度等,虽然我已经在之前给学生介绍过如何估算树木的高度,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另外写观察一棵树木的日记,它的难度也偏大,学生还不会写作文呢,所以,我把这一部分删掉了,以后可以留给语文老师作为作文素材。
为了明确任务,我给每组学生发了一张观察记录表,把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都分条列在了记录表上,,所有的五个小组在经过观察后都详细的填写了观察记录表,并拓印了树皮,从活动的结果上来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还是出现了跟上次同样的问题:时间和纪律问题,有一个小组的组长还没有观察完树木竟然领着学生去学校的绿化带玩去了。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次教学,我精心策划了一节以《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为基础的科学课,为了让学生从探究和实践中获得有效的概念理解,让他们能够理解和体验现象,把学习拓展至思考。
通过科学教学实践,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过于分散注意力,在课堂
上专注力较弱,容易分心,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正确抓住重难点。
其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较弱,无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准确的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第三,学生对科学的概念认识较弱,思路不够清晰,理解不透彻,不能很好地完成科学实验作业。
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科学课,我计划推行以下措施。
首先,把教学过程采取小
组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维护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专注度;其次,引导学生多渠道发现并熟悉科学问题,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思考能力,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不断开拓学生视野,实践中体悟科学思维,让科学实验带来全面的概念认识。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也发觉了自己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仅靠把握住重点难点,可能无法完成有效的教学,应当更多的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带他们一步步深入。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及反思一、教案一:环保意识的培养1. 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学会使用简单的方法保护环境。
2. 教学内容:- 环境的定义和构成;- 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环境保护的方法。
3.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场景,启发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引入新知:引导学生讨论环境的定义和构成,然后介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3)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环境保护的方法,并记录下来。
4) 总结归纳: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探究成果,引导学生总结环境保护的方法。
5) 拓展延伸:通过游戏形式,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6) 反思提问:鼓励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环境保护的方法?你认为如何能更好地保护环境?4.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了一定的环保意识。
探究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获得了更全面的环境保护方法,加深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行动能力。
二、教案二:水的分布和运动1. 教学目标:- 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运动;- 掌握水的由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循环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教学内容:- 水的分布和原因;- 水的运动和循环过程;- 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3.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地球上水的分布如何?为什么会有大片的海洋和湖泊?2) 引入新知:通过PPT讲解水的分布和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
3) 实验展示:设计简单的实验,展示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一)1. 教学内容在本次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主要讲述了"水的性质"这一课题。
通过讲解水的结构、密度、表面张力等性质,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特性,并引导他们进行实验验证。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结合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水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效果总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水的表面张力等现象,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度较高。
4. 反思与改进尽管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也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
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完成实验。
此外,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二)1. 教学内容在本次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主要讲述了"力的作用"这一课题。
通过讲解力的定义、作用效果、测量方法等,让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并引导他们进行实验验证。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讲解力的作用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同时,我还结合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力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基本了解,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力的作用效果,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一)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 课程名称:科学实验——水的变化•目标:通过实验探索水的变化过程,理解水的三种形态和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内容:水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观察不同状态的水,引发学生对水的变化现象的思考;–实验1:观察水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和转化过程;–实验2:探究水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总结:归纳整理水的三种形态和相互转化关系。
2. 课程名称:科学探秘——太阳系•目标:通过学习探索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的运动规律。
•教学步骤:–引入: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引发对太阳系的好奇;–学习1: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各行星的特点;–学习2:探究行星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总结:整理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运动规律,加深对宇宙的认识。
二、反思1. 教学设计优点•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设计不足•资源准备不充分:部分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欠缺,影响了实验的效果。
•缺乏扩展和应用:教案在课程延伸和实际应用方面的设计有所欠缺,无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3. 改进方案•加强教学资源准备:提前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资料,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增加拓展与应用环节:在教案中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总结本教案通过实验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探索水的变化和太阳系的奥秘。
然而,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应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4. 教学反馈与评价•教学反馈:在实施教案后,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反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晴天、多云和雨天。
2.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
3. 掌握衡量温度的方法,如使用温度计。
4. 了解不同季节的天气特征和变化。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本。
2. 教具:温度计、图片资料、天气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天气现象的观察与描述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晴天、多云和雨天的画面,激发学生对不同天气现象的兴趣。
2. 观察实验:分组观察校园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并用简洁语言描述。
3. 讨论研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并概括归纳。
4. 教师示范:教师用明确的语言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并鼓励学生模仿和表达。
5. 小结概括:向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内容,复不同天气现象的描述。
第二课时:温度的衡量方法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温度的概念。
2. 教学展示:使用温度计向学生展示温度的衡量方法,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亲自测试不同地点的温度,并记录结果。
4.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测试结果,在小组内进行温度的比较和讨论。
5. 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温度的比较方法。
第三课时:季节与天气的关系1. 导入: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四个季节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季节和天气关系的注意。
2. 季节分析:学生自由讨论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和变化,并记录在活动表上。
3. 活动展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个季节的天气特点,如温度、降水等。
4. 小结总结:教师对各组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梳理季节与天气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针对三年级下册科学的内容编写了一份教案。
通过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衡量温度的实践操作以及季节与天气关系的讨论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天气现象和季节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能够简洁明了地描述和比较天气和温度。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背景介绍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发现、思考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能力,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从一节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能够对课本中的动物进行观察,归纳,总结和探究。
3、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物天堂——猴子部落”,通过观察和探究,让学生对猴子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有所了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一些玩具猴子和猴子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猴子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Step 2:讲解教师通过PPT等方式简要介绍猴子的种类、生活习性和分布地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Step 3:观察学生观察教师带来的玩具猴子和猴子图片,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归纳出猴子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Step 4: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简单的器具进行实验观察,例如观察猴子喜欢吃什么食物,能否适应不同温度的环境等,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Step 5:总结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观察结果,总结出猴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Step 6: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提出一些科学探究的问题,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例如引导式讲解、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观察实验中,学生表现积极,跟随教师完成了实验,并记录下了自己的观察结果。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讨论,能够理性归纳和总结出猴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并能够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江苏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学生探究科学的需求。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激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教学设计有时可能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情况,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适度性。
对于江苏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反思,我认为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究科学,发现科学的乐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3、师: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进行设计。
以下是一个范例:教学内容:《植物的种子》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种子的形态和结构;2. 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3. 掌握种子的播种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植物种子,引发学生对种子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植物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2. 导入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种子的形态和结构,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3. 讲解:老师通过幻灯片或实物示范板,讲解种子的基本组成部分,如种皮、种子叶和种子胚等。
4. 实验活动:提供各种植物种子给学生,让他们利用种子播种盘,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5. 总结: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植物种子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6. 练习巩固: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写一篇关于种子结构和萌发过程的小作文。
反思:此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活动、讲解、实验活动等,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和实践中学习。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种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了他们对植物种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种子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种子的结构描述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很多学生只能简单地用形容词来描述种子的外观。
下次教学中,我会在导入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种子的细节,运用科学术语来描述种子的形态和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另外,我还需要在组织实验活动时,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教学和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优点和不足之处,我将继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
本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延伸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尽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菜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准备今天要求的材料。
注:有种植条件的学校请学校后勤帮忙提前一天对种植基地松好土,施好肥,浇足水。
学习评价:你怎样观察种子,有什么发现?记录表2:种子观察记录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
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
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精华4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精华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精华4篇)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1一、教学成功之处:1、善用材料,调控课堂节奏。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优质教案与反思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可逆的变化过程,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围绕物体混合后会发生一些不可逆的,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设计了两个基础活动和拓展活动。
这一课时, 主要研究“混合后的变化”, 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混合后有气体、浑浊、变硬等现象出现, 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是不可逆的。
教学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质相互混合的结果2、能准确纪录实验现象, 总结实验结果3.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变化是不可逆的4.能分别举例说明不可逆变化过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及影响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某些物体混合后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这种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教学准备烧杯, 玻璃棒, 瓶子, 气球, 醋, 小苏打, 食用油, 洗洁精, 水泥, 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瓶子吹气球出示一个气球, 问: 怎样能让这个气球鼓起来呢学生交流后, 教师说, 我可以变一个魔术, 用一个喝水的瓶子, 把气球吹起来演示吹气球的过程(通过这个游戏,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迫切想知道气球是怎样吹起来的)二、演示完, 告诉学生这是由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产生了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混合后的变化三、活动一混合后的变化1.学生认识实验用品2.师: 如果将醋与小苏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食油、水与洗涤剂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水泥与水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猜测物质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填写实验记录表相关的项目(先让学生进行猜测, 把自己的想法填到表格中)4.分组实验, 教师说明实验要求, 讲清步骤, 学生动手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对于1号杯中醋与小苏打, 2号杯中食用油, 水和洗洁精的变化现象, 学生很容易观察到。
但是水泥与水混合后, 变硬较慢)5.汇报交流, 展示学生纪录、相互评价讨论: 三个杯中的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6、讨论: 为什么这些物质不能恢复原样呢7、小结:混合后不容易分离, 而且很难恢复成原状的变化, 是不可逆的过程。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科学》这一课是整套教材的一个启蒙,让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即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对过程与方法、技能思想上的一种积累。
首先,我在讨论“科学”是什么的环节上分成了三步,由浅入深。
从观察一些图片知道科学是一些发明创造之类的大事情,同时逐渐引导学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回忆自己是否有过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经历。
其次,利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活动意识到平时“游戏”的时候科学就伴随着自己。
在最后加入了“琴纳与牛痘”的故事,深刻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是什么。
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很多课堂的要求、习惯都不明确。
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强调常规的管理。
但过多的要求可能又会制约学生的发展,限制他们的思维。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课堂。
在我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复述琴纳与牛痘的故事,为防止有些同学在那无事可做,我提出要求,认真倾听,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改进,既提出了课堂要求,又让学生有事可做。
再则,我们要用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敢问、爱问、善问的精神。
但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其他一些问题,不能不管不问,要尊重每位同学的思想成果。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学生是在经历了对动植物及自身的科学探究之后,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感官观察的方法。
他们每天的生活都要接触到水,根据生活经验,他们对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但就是这最平常不过的“水”,孩子们很少有意识的去观察它、研究它,可以说,他们对水既是熟悉又很陌生。
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未能充分让学生参与科学活动。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20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20篇)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在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动物的基本构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主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运用科学课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亲历了一次“观察——发现——提问——推测——研究”的科学自主探究过程,达到了提高三年级孩子科学素养的目的。
上课时,我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一、启发性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环节中,先让学生回顾蜗牛和蝴蝶的生长过程,进而通过有趣的语音了解它们的寿命,同时也隐约地揭示了动物的生命周期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在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二、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一)观察蚕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分小组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
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向下微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强烈的参与欲望,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从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我通过一段视频--“蚕的孵化”的播出,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探究的新世界,两分钟的真实录像,让孩子们领略了蚕的生命:刚孵出的蚕宝宝,长得黑黑的像小蚂蚁,在显微镜下,身上的细毛都隐约可见,幼小的蚁蚕艰难的坚持不懈的伸缩着身子从卵壳里往外蠕动,很久,很久……孩子们静静地观看,而实际观察在深入,思考在深入,蚕宝宝如此费力,孩子们的心也随之为他担心牵挂……(三)怎样饲养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给了同学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小组进行讨论,(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篇)科学教学反思篇一《蚯蚓的选择》这一课中,我以“我们在哪可以找到蚯蚓”引入。
我原本设想他们会答复“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结果,学生们答复我“在土里”,没有到达我预期的设想。
课后我深入地思索了这个问题:莫非五年级的学生真的不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吗?不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我问的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
在做光亮、黑暗的试验中,我用的盒子太短,使得明暗两端区分不够明显,且蚯蚓对环境的反响不太敏感,不能立刻做出选择,影响了试验效果。
做枯燥、潮湿的试验过程中,应留意,事先不要使蚯蚓粘上枯燥的土壤,否则,蚯蚓会很难进展爬动。
且土壤得堆成土堆状,土壤不行太少,以便蚯蚓能精确地进展选择。
经过第一节课的试验,对教学过程进展了修改:首先让学生猜想蚯蚓喜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然后再做试验,让学生经受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科学结论必需通过试验去验证的道理。
对于学问的拓展,联系生活,深化运用。
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到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同时学生沟通共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学问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学问阅历,他们都经受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只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对静电现象进展深入的探究。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熟悉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熟悉静电产生的缘由,电流的形成。
在执行教学时,消失了意外的状况:摩擦并不产生静电。
尽管同学们的热忱很高,用劲用塑料棒摩擦头发,摩擦衣服,或者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均不能吸起细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根据常规,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或梳过枯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看用梳过枯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
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与反思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引言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新课标第一网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三年级科学教案课后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案课后反思日期:2023年07月04日教学主题: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和生长方式。
2. 掌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
3. 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并能够简单描述。
教学重点:1. 植物的基本构造和生长方式。
2. 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
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长方式理解和应用。
2. 利用观察和记录的方法理解植物生长的变化。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括植物的基本构造和生长方式的图片、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的图片等。
2. 种子、土壤、花盆等实验材料。
3. 学生观察记录表格。
4. 小组活动指导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的基本构造和生长方式。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15分钟)1. 通过PPT呈现植物的基本构造和生长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的根、茎、叶及其功能。
2. 通过示范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并讨论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
三、小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小组活动指导书。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记录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变化。
3. 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记录表格。
四、知识梳理(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于植物基本构造、生长方式和种子发芽条件的掌握情况。
并进行相应的解答和补充说明。
五、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强调植物的重要性和生长的基本过程。
反思:这节科学课我觉得整体上还是较为成功的,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对植物的基本构造和生长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可以改进的地方:1. 在导入环节,我可以尝试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进来。
2. 在小组活动中,我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和讨论,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新课标第一网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
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教学反思
达尔文的这一段话提示我们:“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 观察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他可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写到:“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应当指出,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没有思想、没有创造力的学生。
如果教师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巩固。
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观察看做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做是发展智力的途径,而只是单纯地看做一种教学的手段,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能力日渐降低。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有很多。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模型和实物标本,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眼睛发亮,嘴巴不停,小手直举,思维就像山涧的溪流源源不断。
课外,教孩子做一个能感悟周围世界的“有情”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带他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花坛、树林、田野、生物园、池塘,一起寻找飞舞的蝴蝶、“点水”的蜻蜓、“嗡嗡”的蜜蜂、成群的蚂蚁、跳跃的蚂蚱,鸣叫的蝉、畅游的蝌蚪,可爱的蚕宝宝,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可以这样说,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
孩子们走进多彩的生命世界,了解小动物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体验科学的乐趣。
一旦时机成熟,创造就会如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再次,观察能力是需要训练与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观察方法:
(一)验证观察法
验证观察法就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通过观察,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论进行观察验证。
例如,在教学《观察水》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4杯液体(分别是牛奶、白醋、糖水和清水),想办法找出哪一杯是水。
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方法,依次排除了牛奶、白醋、糖水,最终找到了清水。
教学并没有就此停止,我接着又拿出刚才的四杯液体,让学生再次进行观察,观察水与其它液体的异同点。
此时,观察已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而是在验证刚才的观察方法。
比较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
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体或生物标本、挂图、模型时,要指导学生充分进行比较、观察。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课时,让学生一边触摸金鱼和蚂蚁,一边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感受深刻的地方可以允许学生大声地说出来,然后把金鱼、蚂蚁画下来,并将它的各部分名称介绍给自己的小伙伴听,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两者外部形态特征猜想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条件,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的异同点,并填写在观察记录表格中。
利用比较观察法,可以使被观察物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知识的掌握显得轻而易举。
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实验观察法
实验是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学会观察方法的有益场所。
在实验中,同学们先根据实验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自己“将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实验中,教师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视、听、嗅、触等各种感官感知奇妙的科学世界。
比如说《纺织材料》一课,需要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我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仔细看从布料中抽出的纤维,再拉一拉,比较牢固程度;用火柴烧一烧,比较气味;把布料浸入水中,比较吸水性,一系列的实验会让学生感触很多,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发现的兴趣。
解剖观察法是把某一物体的各个方面或各个组成部分——分解,通过一部分一部分的观察,使学生对事物了解得更加清楚。
还记得自己小时候非常贪玩,放学后我经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捉蜻蜓,捕小鱼,逮蚂蚱,钓青蛙。
捉来什么就解剖什么,看青蛙的心跳、肺泡;蚂蚱的筋儿……儿时的兴趣爱好让我决定了当一名科学老师。
现在我如愿以偿了,我也不忘带领自己学生去解剖动物、做植物标本,为学生打开这一扇扇知识的大门,解开他们心中的一把把锁。
教《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时,我先向每一个学习小组发放干种子和泡过的种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我只作为他们成员之一,参与观察过程;接着我让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对种子进行解剖,再次观察,并认真讨论,作好记录,画出解剖图。
学生经历了观察、解剖、讨论,一步步走近了科学的殿堂。
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各种合适的观察方法。
一个人知识的90%是通过观察得来的。
对于儿童而言,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天地,是他们从孩提时代起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
一花一草,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
我们科学课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这份兴趣延伸,让他们学会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刨根究底,溯本追源。
从一次次活动入手,让孩子明白科学探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