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案例背景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是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再到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赋税制度演变。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赋税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理解国家治理中赋税制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4.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赋税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他们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包括: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赋税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的关系,使他们理解赋税制度演变的历史规律。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具体包括: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历史时期的赋税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共同完成研究报告;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认识。具体包括:
1.通过讲述赋税制度背后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2.引导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演变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使他们懂得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增强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认识;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让他们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今后的人生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积极性:
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
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
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 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
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
②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 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财政收入;
北方:丁税、地税
▲ 王安石 (1021—1086)
税粮之外有科差
南方:夏税、秋粮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七)明朝:
(1)前期: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后期:一条鞭法
①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量增加;土地兼并;农民负担过重; 国家财政困难。
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摊丁入亩制度的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存在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
②人头税的被废除,表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 身自由;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人头税的被废除,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④税制的简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⑤人头税的被废除,隐瞒人口现象减少,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汉朝 口赋 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20钱;
算赋 15—56岁每人每年120钱,商人和奴婢加倍。
财产税——车船税、算缗钱、“税民资”、饲养六畜交税 徭役 对象 秦朝男子17岁、西汉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种类
更卒 本县,一个月 正卒 郡国和京城,两年
秦朝:赋税极重 特点: 汉朝: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很重
法兰西人在五口贸易,凡入口,出口均照税则及章程所 定,系两国钦差印押者,输纳钞饷。其税银将来并不得 加增,亦不得有别项规费……倘有后减省税饷,法兰西 人亦一体邀减。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露田40亩
奴婢 每三人一亩 田亩税(租):粮食
隋 口分田80亩+世业田20亩 隋世祖即位后废止
唐 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
废止
租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按户征收赋税的赋税制度 人头税(调):帛或布
思考:如何评价租庸调制?
①积极:改变了混乱的赋税,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庸代役保证农民 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政府赋税收入 ②消极: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这种以 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就无法维持
——《资治通鉴》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 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 ①积极: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 入;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 人身控制 ②消极:由于土地兼并严重、长期不调整户、官吏腐败盘剥 等原因,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征收极重的口赋/户赋
口赋(7-14岁),20钱/年 算赋(15-56岁),120钱/年,商人和 奴婢的算赋钱加倍(主要用于军费)
车船税、算缗钱、对财产总额的“税 民资”、农民饲养六畜要缴税 更卒:一个月,本郡/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 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两年,郡国/京城,服兵役 戍卒:一年,边塞,屯戍
征收 管理 合并
缴纳粮银
官收官解
粮户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5.明清 (2)清 地丁合一,彻底废除人头税
①1712年,康照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滋 丁,永不加赋”
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 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 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节 个 人 收
不断完善和发展
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 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入 和
1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实
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现
社
新中国 成立后
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征收)
会 稳
1936 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
定
1914 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起步)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实行劳役地租,役重于赋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 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初税亩”: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
影响: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促进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秦汉时期 1.秦朝: 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 人头税: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徭役:有更卒、正卒和戍卒三种
THANKS
FOR
Watching
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一个月; 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 戍卒:指到边塞屯戍;一年。
2.汉朝: 田赋:汉初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 人头税:人 头 税 分 口 赋 、 算 赋 , 商 人 和 奴 婢 的 算 赋 钱 加 倍 。 汉 朝 还 征 收 财 产 税 。 徭役:有更卒、正卒和戍卒三种
募役法影响: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纳钱代役的推行有利于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2.元朝
①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叫“丁 税”“地税”,在南方叫“夏税”“秋粮”。 ②新增“科差” ,按户之上下(南方北方)征收丝和银两。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由材料可知,唐初实行的租庸调制允许农民输庸代役,使得农民可以不 因为向国家服徭役而耽误农时,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D项正确。 材料主要涉及百姓的赋役制度,与抑制土地兼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 A、C两项错误。 “庸”的出现,使得手工业产品流向了政府,而非市场,不能体现促进 了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
教材挖掘
阅读教材本目“史料阅读”,思考:政府为什么直到1980年才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提示 (1)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的个人收入受到种种限制。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逐渐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思维点拨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和意义 征收个人所得税能够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征收个人所得税能够 调节收入分配,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个人所得税具有自动稳定 器的功能;个人所得税作为直接税,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纳 税意识。
第 二 次 重 大 改 革 是 秦 汉 时 期 …… 秦 统 一 后 , 征 收 田 租 “ 舍 地 而 税 人”,即按每人应有土地亩数征税,田租约为“什一之税”……至唐时 实行租庸调制,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定额缴纳②。
第三次重大变革是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第四次重大变革是明代的“一条鞭法”……标志着中国赋税制度向 以稻田为课税对象的租税制度转化。 第五次重大变革是清代的“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 统一的地丁银。完成了赋役合并③,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人头税基 本废除。——摘编自《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史》 读史 ①征税依据;②税额缴纳标准;③征税方式。
制 度的起源与演变
导学 教材自主梳理
1.关税制度
时期
内容
(1)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古代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和赋税制度变迁的关键章节。
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包括: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前置知识,如对古代中国的基本了解、对历史时期的一些常识等。然而,以下学习障碍可能存在:
1.对赋税制度的概念理解不深,可能混淆不同时期的税制特点。
2.缺乏对历史变迁的整体把握,难以理解赋税制度演变的历史逻辑。
3.分析和归纳能力不足,难以从史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原因,现行税收制度的基本框架。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图表等方式直观展示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分析赋税制度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给予学生成功体验,通过小组报告、课堂问答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将包括以下内容,其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所学,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1.编写一篇关于本节课所学赋税制度的短文,要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2024(统编版选必1)历史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先秦时期 (1)西周 贡赋制度 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 服从命令; 镇守疆土; 随同作战; 朝贡述职;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农民为领主服力役,并向领主交纳田赋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
士
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
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科差
征收内容有包银、 俸钞、丝料、户钞。 一般按户摊征,并视 情况有所区别,其时, 力役、职役仍与科差 并征。
6.明朝: 明初
明英宗正统年间 明后期
两税法
金花银
赋税分夏税、秋粮 江南部分税粮
(米麦实物) 折银征送北京
一条鞭法 赋役合并 一概征银
一条鞭法: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 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银两, 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秦末农民大起义 ◎明末农民大起义
◎唐末农民大起义 ◎清末农民大起义
黄宗羲定律
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每改革一次, 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最 后无法忍受,谁都逃不出这个怪圈。
黄宗羲的观点被总结为"黄宗羲定律"。
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告别田赋鼎 铭 文
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2)春秋战国时期:
①背景:随着生产力发展,春秋铁犁牛耕出现,
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出现。
②表现:
齐国: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
和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前594年“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亩
收税。
实质: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制
③影响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形
成; 推动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共32张ppt)
财产税 徭役
秦汉赋 役特点
算缗钱(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赋税; “税民资”(对财产总额征收);农民饲养六畜要缴税。
更卒: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 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戍卒:是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①秦代田租较重;汉初减轻,但总体田租较轻,人头税很重;②体现了“重农抑商”③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严格,农 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强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2、秦汉时期 【算一算:汉代(武帝时期)老刘一家一年缴税多少?】
老刘 58 岁
老刘妻子 50岁
田赋:土地产量1/30,种什么交什么。 丁赋:7-14岁:每人每年23钱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中及中世发 【
国关国界行 课
的税古货和 程
产、代币使了标
生 和 实 行 。
个 人 所 得 税
复 议 制 度 的
体 系 的 形 成
用 情 况 , 以
解 中 外 历 史
准 】
制演。及上
度进了现货
在以解代币
中国赋税制度的 演变
16
贰壹
目 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 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2、秦汉时期
汉武帝时期: 算缗(mín):征收对象是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及车船所有者。具体规定是民车一乘征一算,商车一乘征二 算,船五丈以上者征一算;商贾财产缗钱二千一算(税率6%),手工业者缗钱四千一算(税率3%)。(缗(音min)钱是 指用绳串起的钱,1缗1000(文)钱,1算为120(文)钱。) 告缗:是鼓励知情者揭发瞒报不报或自报不实者。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奖励告发者 一半财产。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
2.唐人张籍《贾客乐》:“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 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卖翁。”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B)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解析 据材料“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卖翁”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唐朝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 经商,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年年逐利西复东”反映了商人为追 逐利益往来奔波,但这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 A 项错误;材料 无法体现商人好逸恶劳,故 C 项错误;“商人赋税沉重”材料中 没有反映,故 D 项错误。故选 B 项。
【提示】 特点:人头税比重下降;农业税绝对征收额未发生 大的变动,但比重下降;非农业税特别是商税比重上升;赋税的征 收主要受控于官府。
关于古代税制的规律总结 1.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 (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如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2)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 税,即田租。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 (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知识延伸】 “改订新约”三原则 (1)届满期者废除,另订新约。 (2)未满期者以正当手续解除而重订之。 (3)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4)新中国成立后关税自主 ①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__海_关__税__法__,统一了全国关税 制度。这一制度实施了 30 多年。 ②国务院于 1985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 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 法制化建设。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四)隋唐时期
1.演变情况:隋(租调役) 唐前期(租庸调制)
2.元朝 (1)租庸调(北方)、两税法(南方),在北方叫丁税、地税,在南方叫夏税、秋粮 (2)增设“科差” (代徭役),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六)明清时期 1.明初 (1)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后期:一条鞭法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关税
开始丧 出现 失关税
自主权
国民政府宣 告关税自主 《进口税暂 行条例》
改订 新约
废除国内税 统一国境边税
真正收回关 税自主权
颁布一 系列关 税条例
西周 1840 1927
1928
1937
1949
1.关税的出现及其早期形态 (1)含义: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 税,称为“关税” (2)起源:西周时期 (3)类型:国内关税、国境关税 (4)特征:长时间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1937年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5)地位: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突显
税 税税
时期 田 人 人
亩 力头
秦汉
田 徭口 赋 役赋
隋 租 役调
唐前期 租 庸 调
唐中后期
地 税
/
户 税
宋
地 徭户 税 役税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共50张ppt)
· 秦汉 ➢ 田赋、人头税、徭役
汉代的工商杂税和不同税率 西汉诸多税收制度,是建基于经济发展和分商人之利这一理念上,主 要的工商杂税有:缗钱税(征收对象是商人)、车船税、贳 shì(出借) 贷税(征收对象是高利贷者)。 为了限制商贾谋取暴利兼并农民,以及限制其过多地蓄养奴婢,以保 障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劳力,对商贾和奴婢课以重税,每人每年二算,即要 缴纳二百四十钱。
•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保证财政收入
· 隋唐 ➢ 唐中后期:两税法
租庸调制无法实行的原因
总之,唐中期以后封建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农民耕地被侵夺,封
建政府赋税徭役的苛重,使得农民无法承受,只有走逃亡之路。封建政府
为保证收入来源,只能实行摊征,进一步加重在籍农民的负担,而这样做
“役”的变 化
以庸代役
两税法 资产
实物(田税) 货币(户税)
赋役合并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影响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
“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
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
局限性: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 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 宋元
➢ 宋:两税、附加税、徭役 ➢ 元:租庸调、两税法、科差
宋代田赋收入减少,政府新增附加税和徭役
宋之两税与唐之两税又有不同。唐代两税按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 征收地税,而宋代两税征收都以田亩为准。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说课稿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农民纳税的场景图片,让学生思考古代税收征收的方式和税收的作用,引发学生对税收制度的兴趣;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然而,他们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1.对古代赋税制度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不同时期的赋税制度;
2.对税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认识不足,难以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3.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理解不够,可能导致对赋税制度演变过程的理解困难。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反馈: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总结,分享学习心得;
2.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提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促进相互学习;
3.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强调税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
2.讨论和分析环节可能出现时间控制不当的情况;
3.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将税收政策与社会治理联系起来。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使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数据,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和时间分配,确保教学环节的连贯性;
3.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税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草稿,确保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共26张ppt)
庸——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4)作用:
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纳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
2.唐中后期:两税法 (1)时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②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①租庸调制的弊端严重,无法维持 ③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田赋(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调):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 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其它杂税
兵役 力役 杂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补充知识】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
1.西周时期:贡赋制度
西周分封制下贡赋制度,诸侯以上贡 的形式缴税,为王室服役。
诸侯交纳贡赋+力役地租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 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旧唐书·杨炎传》
财政原则: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 出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 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课税主体: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 当时居住地登入户籍,缴纳赋税,即所谓 “户无主客,以居者簿”。
课税标准:不再按丁口征税,改为按家 庭财产和田亩征税。
纳税期限: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 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中期税制改革的原因?
(2)内容: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
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以土地和资产为宗)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 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 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俗有不便者正之。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8张ppt)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为“文景 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后代治世提供了借鉴。
【情境二】 (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年龄差异),以贫富 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自是……赋不加敛而增入,版 籍(人口)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项目 租庸 调制
两税 法
基础 对象 内容 原因 时间
内容
概况 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_均__田__制__ 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 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___”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唐朝中期,_土__地__兼__并__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780年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_田__亩__征 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1.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 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2)中国关税的起源: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_西__周__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 卡”就要被征税。 (3)近代中国的关税。 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②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a.《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 例”。这项规定开了协__定__关__税___的恶例。
——《新唐书·杨炎传》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说明两税法对赋税制度作出了怎样的改革。具有怎样 的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改革:废除按照主户、客户的差异征税的制度,规定所有居民都要交税;废除 依据年龄差异征税的办法,而以财产的多少为征税多少的标准;省去原来的租、 庸和杂徭。 作用:不提高征税比例,但财政税收却增加了;抑制了人口的逃亡和官吏隐藏逃税 的现象;政府重新掌握了国家的财政大权。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1.掌握我国赋税制度的历史演变脉络,了解各个时期赋税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形式。
2.能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认识赋税制度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3.掌握查阅和运用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时期赋税制度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一、案例背景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是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中的一课,主要内容涵盖了我国从原始社会末期至近代的赋税制度演变过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赋税制度的发展脉络,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理解赋税制度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3.结合具体历史事件,阐述赋税制度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如:唐朝“安史之乱”与赋税制度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不同时期赋税制度的异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引导学生关注赋税制度演变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如:战乱、政权更迭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发展潜能,为他们的未来学习提供指导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2.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1.了解秦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征2.搜寻有关古代关税起源和近代关税主权丧失与收回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我国关税的演变历程及意义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田赋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②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休养生息的体现人头税①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②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汉朝还征收财产税对成年人征收徭役①更卒: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②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③戍卒: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3.唐朝(1)“租庸调”制⎩⎪⎨⎪⎧①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②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
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2)两税法⎩⎪⎨⎪⎧①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②实施:780年,唐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
③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4.宋代(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且经常派发各种徭役。
(2)募役法: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5.元朝(1)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2)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
代徭税,相似于更赋、力庸6.明朝(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一条鞭法①背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7.清朝(1)康熙时期:1712年,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2)摊丁入亩①时间:雍正帝即位后。
②内容: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
③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关税(1)定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
(2)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3)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①国内关税: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中国于1937年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②国境关税a.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b.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近代中国关税制度⎩⎪⎪⎨⎪⎪⎧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并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社会性质决定d.新中国的关税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1985年,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2.个人所得税最早起源于1799年的英国(1)定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2)中国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②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④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⑤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教材·想一想1.阅读教材P93“思考点”: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提示:(1)演变:秦朝的“泰半之赋”、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隋唐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北宋的募役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
(2)趋势:①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以资产为主②地租形态:实物地租→货币地租③征收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④税种:繁多→简化2.阅读教材P94“历史纵横”:根据史料,你如何看待晚清英国人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长达近半个世纪这一现象?提示:一方面是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侵犯,晚清中央机构半殖民化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也推动晚清海关的近代化历程。
3.阅读教材P95“学思之窗”:为什么1985年中国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提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
4.阅读教材P95“思考点”: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提示:①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的个人收入受到种种限制。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发掘教材·读一读1.阅读“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见教材P92)信息解读:1975年底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多少弥补了史料之不足。
秦简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条,以及与徭、戍有关的律文若干条。
这些资料,对于了解战国至秦始皇时期的秦封建国家征发徭、戍的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2.阅读“《清圣祖实录》卷249‘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谕旨”(见教材P93)信息解读: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它还为以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奠定了基础。
3.阅读“郧县贺思敬庸调布”(见教材P93)信息解读:麻布质地的庸调布实物,为租庸调制在唐朝的施行提供了有力物证。
唐时根据规定,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每丁可交纳绢或布以代役,称作“庸”,这叫“输庸代役”。
探究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史论史识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赋税制度的五大趋势(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两税法的历史意义(1)两税法变租庸调以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的原则为以财产、主要是土地为征收标准的原则,是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改变后的反映,是中国古代税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2)两税法实行初期,统一了紊乱的税制,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后来,弊端丛生,征敛趋于苛重。
但由于两税法适应地主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其税制的基本原则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
3.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1)它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结束了历代以来以征收实物为主的国家税收方式,废除了古老的直接役使农民人身自由的赋役制度,使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2)以资产计税为主代替原来以人头为主的税收制度,有利于税赋的合理分担。
(3)该法的推行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史料实证探究❶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史料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
我国古代税收立法虽然也规定了课征的比例,但有法不依,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
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
——摘编自《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发现问题: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
答案:治税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缺乏法制观念,随意性较强;横征暴敛,人民的税务负担沉重。
探究❷宋代募役法史料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
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
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雇直既已用足,又率其数增取二分,以备水旱欠阁,虽增毋得过二分,谓之免役宽剩钱。
——《宋史·食货上五》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免役法(募役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影响。
答案:内容:当役人户输钱雇役;雇役费用由当役人户与原免役人户按户等与类别分担。
影响: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商品经济发展。
探究❸张居正“一条鞭法”的特点史料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发现问题:根据史料,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
答案:特点:合并税种(或赋役税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或按田亩核算或地租货币化);②力役货币化;③突出官府在丁银征收和使用中的地位;④简化纳税环节。
探究二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史论史识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三大海关管理机构(1)关津:是西周到唐宋时期在水陆交通要道上设立的检查机构,除了承担军事防卫任务外,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有了征税、缉私等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