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对丝路的管辖、丝路上往来的商人、经济文化的交流、遣唐使、 东亚文化圈)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丝路繁荣的原因、宋对贸易的管辖、著
名的港口、交往的国家和贸易物品、意义)
明朝——朝贡贸易(特点、影响) 清朝——从海禁到闭关锁国(海禁——开禁——闭关,影响)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2、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 海陆贸易并重,宋元明清时,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 上升。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 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 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 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三、选官制度的沿革
先秦:世袭制 魏晋南北朝: 秦朝:军功爵制 两汉: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1)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 2)商朝的内外服制(方国联盟): 3)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
4)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以商鞅变法为典型):
5)秦朝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的创建 : 5)汉朝(汉承秦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6)隋唐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以及科举制的创建: 7)宋朝文官体制的建立: 8)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上海设县: 9)明朝的内阁制度: 10)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1、民族融合的基本概况:
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宋元……明清……
1、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开始,通过经济文化 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华夏族和其他民族(如北:匈奴; 东:胡;西:戎;南:越)逐步融合,这为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2、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北:匈奴;南: 越) 3、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北:匈奴; 西:西域;西南:西南夷和百越) 4、魏晋南北朝:多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双向的民族融合)。 5、隋唐: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范 围更广,数量更多(如西北:突厥、回纥;东北:靺 鞨;西南:南诏、吐蕃),形式多样(战争、设机构、 册封、和亲)。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
距今1万年前后……西周……东周……三国……南北朝时期南 朝……宋朝……清朝…… 1)原始农耕: 2)西周井田制
2)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经济领域的变革:
3)三国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 4)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情况: 5)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6)康乾盛世时期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农业、手工业、商 业):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
2、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评价: 在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为主):促进农业以及 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如商鞅变 法),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 序,巩固封建统治。 后期(以消极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使自然经济长期延续,这是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 要经济原因之一。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1、古代思想文化的概况: 中华文明起源……商朝……西周……东周……两 汉……宋……明……清
时代变化与儒学内容及其地位变化间的关系
1)中华文明的起源(神话传说): 2)商朝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 3)西周的礼乐文化 4)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产生的根源:
经济根源: 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 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 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 再生产。
政治根源: 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
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 思想根源: 论上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 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一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3、民族融合的特点和意义:
意义: ⑴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 ⑵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⑶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1、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 西汉……唐朝……宋朝……明朝……清朝……
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汉朝对丝路的管辖——西域都护府) 唐朝——丝绸之路全盛,唐文化在东西两线的吸纳与辐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 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 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两大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1.政治思想方面:儒家思想辐射东亚,远播西方。对越南、 朝鲜、日本等国影响深远,形成儒家文化圈(史实)。启蒙 运动中,伏尔泰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 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 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 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 1570—1870年的300年间,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介绍中国文官 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书籍竟多达70种。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评价: 消极: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 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和发展。 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 一制度。)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 世袭;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 性和随意性; 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⑥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 制度发展的始终; 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 反动。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伴 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①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
矛盾。②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 别是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加强皇帝对中央 的控制;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 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不断加强思想。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3、对儒家思想的正确认识: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阶段,儒家思想对维护国家统一,加 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在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儒家思想产生过消极影响。 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上仍有巨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中包 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如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强调宽容,做人的讲节气、道德,主张建立宽松、 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既为当今政治家治国执政提供借鉴,也 为平民百姓确立为人准则和社会交原则提供了依据。 儒家对维 护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保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 别是在当今商品经济激烈竞争、尤其是尔虞我诈、不正之风泛滥 的社会环境中,儒家所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责任感、和谐的内 聚力,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
Leabharlann Baidu
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⑤文官体制 ⑥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⑦内阁制、特务机构、军机处、文字 狱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评价:
积极: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 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 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 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 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 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5)汉初的黄老思想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6)宋朝程朱理学及活字印刷、火药、《梦溪笔谈》: 7)明朝中期后西学的传入、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8)清朝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四库全书)及文字狱: 9)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春秋……战国……汉朝……宋 朝……明朝……)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2、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
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是以农耕经济为生产方式,以中央集权为制度特征,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价值观。 ①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 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②天然的广 阔内陆有利于政治上的整合,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 家。③肥沃的土地丰富的内陆资源,为相对封闭的自给 自足的农本经济提供了天然根基。④在世界文明史上, 古代中国具有罕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上的连续性 与稳定性,这与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⑤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不是历史发展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唯一 决定性因素,但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
6、五代辽宋夏金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 展。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少 数民族政权积极汉化(如辽:契丹、耶律阿保机; 西夏:党项族、元昊;元:蒙古族、忽必烈),此 外,民族间的和战、民间交流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元的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 融合(汉疆民族大迁移、回族的形成、对西藏、台 湾的管理)。 7、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注重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蒙古、新疆、西 藏、东北、西南、台湾),加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 防卫与管辖(册封、设机构、设台湾府),多次粉 碎分裂企图(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台 湾),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专题1 • 专题2 • 专题3 • 专题4 • 专题5
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经济发展 古代民族关系 古代对外关系 古代思想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问题
一、集权体制的发展 二、选官制度的沿革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1、中央集权体制的概念: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特点是地方政 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 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概念:
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领先于世界其 它国家。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 经济发展(3)对外交往,民族融合的加强(4) 继承前代文化的成就(5)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 明朝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 于世界。原因:(1)封建制度衰落(2)文化专 制(3)闭关自守(4)西方制度先进,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5)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促进了科技发 展。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历程:
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法家思想; ①初步形成: (战国) ②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②正式建立: (秦朝) ③加强: (西汉) ③推行内外朝制、刺史制、“推恩 令”、 “独尊儒术”、察举制;
④完善: (隋唐) ⑤强化: (宋朝) ⑥发展: (元朝) ⑦顶峰: (明清)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战争:民族间掠夺战争、民族间征服战争、 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和平: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管辖、民族 改革;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3、民族融合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①友好交往是主流 ②中心是扩大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封 建化的进程。 ③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 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 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④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 统一体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丝路繁荣的原因、宋对贸易的管辖、著
名的港口、交往的国家和贸易物品、意义)
明朝——朝贡贸易(特点、影响) 清朝——从海禁到闭关锁国(海禁——开禁——闭关,影响)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2、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 海陆贸易并重,宋元明清时,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 上升。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 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 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 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三、选官制度的沿革
先秦:世袭制 魏晋南北朝: 秦朝:军功爵制 两汉: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1)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 2)商朝的内外服制(方国联盟): 3)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
4)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以商鞅变法为典型):
5)秦朝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的创建 : 5)汉朝(汉承秦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6)隋唐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以及科举制的创建: 7)宋朝文官体制的建立: 8)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上海设县: 9)明朝的内阁制度: 10)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1、民族融合的基本概况:
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宋元……明清……
1、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开始,通过经济文化 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华夏族和其他民族(如北:匈奴; 东:胡;西:戎;南:越)逐步融合,这为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2、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北:匈奴;南: 越) 3、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北:匈奴; 西:西域;西南:西南夷和百越) 4、魏晋南北朝:多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双向的民族融合)。 5、隋唐: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范 围更广,数量更多(如西北:突厥、回纥;东北:靺 鞨;西南:南诏、吐蕃),形式多样(战争、设机构、 册封、和亲)。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
距今1万年前后……西周……东周……三国……南北朝时期南 朝……宋朝……清朝…… 1)原始农耕: 2)西周井田制
2)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经济领域的变革:
3)三国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 4)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情况: 5)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6)康乾盛世时期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农业、手工业、商 业):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
2、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评价: 在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为主):促进农业以及 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如商鞅变 法),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 序,巩固封建统治。 后期(以消极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使自然经济长期延续,这是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 要经济原因之一。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1、古代思想文化的概况: 中华文明起源……商朝……西周……东周……两 汉……宋……明……清
时代变化与儒学内容及其地位变化间的关系
1)中华文明的起源(神话传说): 2)商朝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 3)西周的礼乐文化 4)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产生的根源:
经济根源: 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 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 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 再生产。
政治根源: 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
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 思想根源: 论上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 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一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3、民族融合的特点和意义:
意义: ⑴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 ⑵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⑶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1、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 西汉……唐朝……宋朝……明朝……清朝……
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汉朝对丝路的管辖——西域都护府) 唐朝——丝绸之路全盛,唐文化在东西两线的吸纳与辐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 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 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两大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1.政治思想方面:儒家思想辐射东亚,远播西方。对越南、 朝鲜、日本等国影响深远,形成儒家文化圈(史实)。启蒙 运动中,伏尔泰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 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 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 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 1570—1870年的300年间,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介绍中国文官 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书籍竟多达70种。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评价: 消极: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 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和发展。 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 一制度。)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 世袭;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 性和随意性; 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⑥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 制度发展的始终; 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 反动。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伴 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①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
矛盾。②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 别是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加强皇帝对中央 的控制;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 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不断加强思想。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3、对儒家思想的正确认识: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阶段,儒家思想对维护国家统一,加 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在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儒家思想产生过消极影响。 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上仍有巨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中包 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如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强调宽容,做人的讲节气、道德,主张建立宽松、 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既为当今政治家治国执政提供借鉴,也 为平民百姓确立为人准则和社会交原则提供了依据。 儒家对维 护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保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 别是在当今商品经济激烈竞争、尤其是尔虞我诈、不正之风泛滥 的社会环境中,儒家所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责任感、和谐的内 聚力,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
Leabharlann Baidu
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⑤文官体制 ⑥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⑦内阁制、特务机构、军机处、文字 狱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评价:
积极: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 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 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 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 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 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5)汉初的黄老思想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6)宋朝程朱理学及活字印刷、火药、《梦溪笔谈》: 7)明朝中期后西学的传入、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8)清朝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四库全书)及文字狱: 9)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春秋……战国……汉朝……宋 朝……明朝……)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2、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
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是以农耕经济为生产方式,以中央集权为制度特征,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价值观。 ①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 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②天然的广 阔内陆有利于政治上的整合,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 家。③肥沃的土地丰富的内陆资源,为相对封闭的自给 自足的农本经济提供了天然根基。④在世界文明史上, 古代中国具有罕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上的连续性 与稳定性,这与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⑤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不是历史发展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唯一 决定性因素,但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
6、五代辽宋夏金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 展。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少 数民族政权积极汉化(如辽:契丹、耶律阿保机; 西夏:党项族、元昊;元:蒙古族、忽必烈),此 外,民族间的和战、民间交流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元的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 融合(汉疆民族大迁移、回族的形成、对西藏、台 湾的管理)。 7、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注重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蒙古、新疆、西 藏、东北、西南、台湾),加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 防卫与管辖(册封、设机构、设台湾府),多次粉 碎分裂企图(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台 湾),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专题1 • 专题2 • 专题3 • 专题4 • 专题5
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经济发展 古代民族关系 古代对外关系 古代思想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问题
一、集权体制的发展 二、选官制度的沿革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1、中央集权体制的概念: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特点是地方政 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 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概念:
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领先于世界其 它国家。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 经济发展(3)对外交往,民族融合的加强(4) 继承前代文化的成就(5)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 明朝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 于世界。原因:(1)封建制度衰落(2)文化专 制(3)闭关自守(4)西方制度先进,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5)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促进了科技发 展。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历程:
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法家思想; ①初步形成: (战国) ②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②正式建立: (秦朝) ③加强: (西汉) ③推行内外朝制、刺史制、“推恩 令”、 “独尊儒术”、察举制;
④完善: (隋唐) ⑤强化: (宋朝) ⑥发展: (元朝) ⑦顶峰: (明清)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战争:民族间掠夺战争、民族间征服战争、 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和平: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管辖、民族 改革;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3、民族融合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①友好交往是主流 ②中心是扩大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封 建化的进程。 ③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 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 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④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 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