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总论1

合集下载

1第一章经络总论前言经络经络学说讲稿

1第一章经络总论前言经络经络学说讲稿

第一章经络总论前言经络、经络学说的含义
同学们,经络这个词大家都听说过吧,可能都是从电视剧看来的,特别是武侠电视剧里面,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这个任督二脉就属于经络的一种。

而经络到底是什么,我来给大家解释下。

一经、络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可以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它是由2个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

“经络”的名词出现是在“筋脉”、“血脉”、“脉道”之后的,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经络学说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整体的形成必然是腧穴与经络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有以下几个因素:
1.针灸等刺激机体所出现的经气感应与传导等现象的观察。

2.腧穴主治功效归纳分析,发现的有序排列。

3.内脏疾病在体表相应部位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如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

从这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人体解剖知识与生理现象的补充,并由此得到启发。

经络总论1

经络总论1
经络总论
讲授内容
关于经络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概念
经络 经络系统 经络学说 经气
经络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 经脉和络脉。
经络与血管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 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 坚而毛发长。谷(饮食)入于胃,脉道以通, 血气乃行。
十二经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总的走向规律:手三阴 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 走腹胸。
十二经流注示意
十二经循行图
十二经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属脏腑器官
(二)奇经八脉
与十二正经不同的“别道奇行” 的经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 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
六 经 皮 部
分 部

六经皮部表
六经名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皮部名 关枢 害蜚 枢持 关蛰 枢儒 害肩
经络系统组成
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结束!
“经络” 的概念已远远超过了解剖意义上的 (血管)内涵。它是一个多方位、立体、交叉、 综合的概念。
经络立论的基础
解剖知识 针灸、按摩的感应规律 气功导引规律的总结 临床经验规律的总结 “人与天地相应”观点的指导作用
“人与天地相应”指导下的经 络系统
《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 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 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 异……”
又称“血海”。
一源三歧(图)
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 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主治病候及所属腧穴, 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⒈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⒉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⒊经络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⒈针刺等感传的观察⒉腧穴疗效的总结⒊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⒋人体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⒉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如:手太阴肺经。

⒊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阳经(属六腑)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阴经(归五脏)分布于胸腹及四肢内侧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的体位,四肢外侧从前到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内侧由前而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

但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⒋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⒌循行走向: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⒍交接规律: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太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3)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⒎循行流注:1)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 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咽喉(会合任脉) 项后(会合督脉)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 跷脉 阴跷: 内踝下(照海) 阳跷: 足跟外(申脉)
下肢内侧 下肢外侧
伴足少阴经上行 目内眦 (会合)
伴足太阳经上行 睛明
阴 跷
阳 跷
奇经八脉的作用
❖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输布气血
络脉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
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
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
❖ 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 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 之正 □□□经别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脏
足三阴——腹及胸 ❖ 手、足三阳——头面( “头为诸阳之会”)、肩背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例外: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胸腹部
足厥阴肝经循行上巅顶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部位 第一侧线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一、标本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头面胸背相 是树梢,引申为上部, 应 “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四肢下端相 是树根,引申为下部, 应
二、根结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反映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 指根本、开始, “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指结聚、归结,即头、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 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阴维、阳维、阴跷、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无表里配合关系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 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阳脉之海: 阳脉之海:督脉 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阴脉之海: 阴脉之海:任脉 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 十二经之海:冲脉 十二经之海: 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 又称“血海” 又称“血海”
三、气街
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 路
四、四海
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髓海、血海、气海、 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脑为髓海 胸部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血海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联系脏腑、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运行气血、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抗御病邪、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四经脉之络
脾之大络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生术中,当练功者通过“调形”、“调息”、“调神”达到入静时,会感
到体内有“气”沿一定径路向一定方向流动。这种现象又加强了古人对经
络存在的认可。
(二)腧穴主治症的总结
针灸治疗,从局部“以痛为输”取穴发展到远离病痛处的循经取穴,
这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它是建立在对穴位主治症知识丰富和总结基础之
上的。古代针灸学家将穴位的主治症整理分类、分析总结,发现了主治症
示体表与脏腑有内在的联系,也是古代经络学说形成的原因之一。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的观察对经络学说的形成也有一定
作用。如《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
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
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古代医家当时已对人体
一门学说。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从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源于以下
几个方面。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针刺“得气”,现代称“针感”,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温灸亦可有
“得气”现象。这种向远处传导的感应路径,古人称之为经络。另气功养
大多数医家以《内经》、《难经》中经络理论为依据来指导临床。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是其根据《金兰循经》等书中有关经脉的内
容,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发挥,首先提出了“十四经”名称,着重于十四经脉
分布部位的考证和循行路线的分析,指出经脉是体表与脏腑联系的通路,络
脉是本经的旁支,与他经相交,从而提出了“络脉传注,周流不息”的理论,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为经络系统 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经——直行的主干 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路径 络——侧行的分支
经络的实质???
/theory/acu/200606/864.html
经络的实质结构
经络和腧穴的关系
经络和脏腑的关系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正经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络系统
胸气有街——止之膺与背腧
气街
腹气有街——止之背腧, 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胫气有街——止之于气街, 与承山踝上以下 经脉之气聚集通行的横向通路
髓海在脑---头部
四海 气海在膻中---胸部
水谷之海在胃---上腹部
血海在冲脉---下腹部 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作用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经络的概念。 2、经络系统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3、简述十二正经的命名、体表循行分布规律。 4、简述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区别。 5、简述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
的基本内容与临床意义。
下节 腧穴总论
足阳明胃经
阴阳
经 脉 肢体内侧
太阴

阴——阴经 少阴

六脏
厥阴
属 肢体外侧
阳明
性 及 消
阳——阳经
六腑
太阳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少阳 太阳
阳明
脏腑
经 李家 张家

在 内
儿子
女儿

属——直接联系


大肠 络——互为表里

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分布规律 前 后
阴经
四肢内侧和胸腹

太阴在前

《经络总论》课件

《经络总论》课件
总结词
经络系统具有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等功能,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通过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同时,经络系统能够运 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经络系统出现异常,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经络通畅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经络系统在医学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医学对经络系统的深入 研究,经络系统在医学中的应用
前景越来越广阔。
经络系统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 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 在慢性病、疑难杂症等领域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 ,经络系统作为一种自然疗法, 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THANKS
02
经络系统的历史与发 展
经络系统的起源
古代中医典籍记载
经络系统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 经》,其中详细描述了经络的分 布、功能和作用机制。
实践经验总结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逐渐认识到经络在人体中的重要 地位,并总结出了一系列与经络 相关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经络系统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
经络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初步的 发展和应用。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作用,是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重要基础 。
十二经脉的命名依据是手足、阴阳和脏腑,通过经络的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 的经络系统。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络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 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奇经八脉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 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 疑难杂症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经络总论》ppt 课件
contents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皮肤的部位。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的作用。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 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通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的临床应用
诊断方面 病变时,经络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 经络可作为辨别病位和证候,以及诊断某些疾病的 依据之一。
四、简便取穴法
列缺
风市
针灸学
绪言
针灸学的概念及内容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 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他作用于腧穴的方 法,用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包括以下三部分: 经络腧穴 刺灸方法 针灸治疗
砭,以石刺病
骨针、竹针、陶针、 铜针、铁针、金针、 银针
艾叶 艾条 艾灸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 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 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 志定出分寸,折量全身 各部的长度和宽度,用 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 称骨度分寸定位法。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 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小肠 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四、俞穴、募穴
俞穴
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
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
浅入深,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合入海,经气充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三、经络的功效与应用
•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 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 说明病理变化 (二) 指导辨证归经 (三) 指导针灸治疗
中医康复中的经络功能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1. 阐释机体的功能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和脏腑间相互传变的途径
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
“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 腧穴:穴位的统称 输穴:五输穴中第3个穴位名 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二、腧穴的分类
定经
定位
定名
十四经穴 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 官病
经外奇穴 无归经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①主要对某病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3. 指导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厥阴头痛
、太阳头痛
羌活 , 归膀胱、 肾经 吴茱萸 , 归肝、脾、 胃、 肾经
练习题
• 1、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头面部 B.肘膝部 C.胸中 D.心中 E.手足末端
•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胸中 B.腹中 C.心中 D.头面部 E.肘膝部
❖ 四肢部经穴。 ❖ “定经不定穴”。 ❖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四、腧穴的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 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 与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有相关性。
❖ 头身部经穴
主治要领
1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2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 、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 4 、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 5 、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 6 、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二、奇經八脈
什麼是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指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 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共8 條,故稱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的概念
奇經八脈 (奇:奇異,特殊)
十二經脈
迴圈流注
無相互銜接及順逆規律,不構 成氣血循環流注系統。
有相互銜接及順逆規律, 構成氣血循環流注系統。
循行分佈
三、十五絡脈
什麼是十五絡?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 之大絡,共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
其名稱以所別出的經脈、腧穴名稱而定名, 如從手太陰肺經別出的絡脈,稱為手太陰絡 脈,… …
十五絡脈分佈及作用
分布
作用
四肢:十二經之絡 絡穴(肘膝以下) 相表裏經 溝通表裏兩經 加 滲
補充經脈循行之不足 強 灌
共 脛氣有街——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氣沖)與
同 通
承山踝上以下。

四海的內容及作用
部位 四海
輸注腧穴


作用
腦 膻中
髓海

(百會)
柱骨上下 氣海
(啞門、大椎)
風府 人迎
神氣本源 主 持
宗氣所聚 全 身

水穀 之海
沖脈 血海
氣街
(氣沖)
大杼
三裏
上、下 巨虛
氣 化生營衛 血
腎間動氣 (原氣)
津 液
四海、氣街、標結的關係
十二經筋的功能作用
聯結、約束 濡養、支配
筋肉關節 運動正常
六、十二皮部 什麼是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 也是絡脈之氣散佈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佈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佈區域,是以十二經脈體表的分佈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twelve meridians)系指 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 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名称及命名
十二经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总的走向规律:手三阴 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 走腹胸。
十二经流注示意
十二经循行图
十二经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属脏腑器官
(二)奇经八脉
与十二正经不同的“别道奇行” 的经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 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若喻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一源三歧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 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故称为“一源三歧”。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之海”;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 彼此衔接,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 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
经络学说
就是研究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学问。
经气
经气,就是经络中运行之气。
二、关于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 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经络” 的概念已远远超过了解剖意义上的 (血管)内涵。它是一个多方位、立体、交叉、 综合的概念。
经络立论的基础
解剖知识 针灸、按摩的感应规律 气功导引规律的总结 临床经验规律的总结 “人与天地相应”观点的指导作用
“人与天地相应”指导下的经 络系统
《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 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 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 异……”
又称“血海”。
一源三歧(图)
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 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主治病候及所属腧穴, 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
除带脉是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 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 脉之间。
(三)十五络脉
奇经八脉的特点
无所络属的脏腑,无表里配偶的经脉关系。 除任、督二脉外,不直接参与十二经的循环,而是
别道异行。 奇经八脉行于十二经脉之间,以调节溢蓄正经之脉
气。 除任、督二脉有所属腧穴外,其余六经的腧穴均寄
附于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 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 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经络总论
讲授内容
关于经络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概念
经络 经络系统 经络学说 经气
经络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 经脉和络脉。
经络与血管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 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 坚而毛发长。谷(饮食)入于胃,脉道以通, 血气乃行。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 躯干部的任脉络(身前)、督脉络 (身后)及脾之大络(身侧),总为 十五络脉(fifteen collaterals)。
络脉及络穴表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twelve divergent meridians)是十二正经离、入、出、 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 腔的分支。皮部表
六经名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皮部名 关枢 害蜚 枢持 关蛰 枢儒 害肩
经络系统组成
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结束!
手 太 阴 、 手 阳 明 经 别 图
十二经别表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twelve muscle regions)是十二 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 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手 太 阴 经 筋 图
十二经筋表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twelve cutaneous regions)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 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的之气散 布之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