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_陈向东__高教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_
霉菌的形态观察
姓名:贾晓霖
学号:201000140032
班级:生科10.1
同组人员:李江湲 程子修 洪钧烨
摘要:本实验目的在于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运用小室培养,在制好的PDA培养基薄片(1cm×1cm)上接种、培养好后镜检观察;四种霉菌存在共性的特征,又有各自的特点,霉菌菌丝体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根霉的菌丝无隔膜、有分枝和假根,毛霉菌丝无隔、无假根或匍匐菌丝,曲霉菌丝有隔膜、有大量的孢子梗,菌丝之间有横隔膜、顶端以特殊的对称或不对称的扫帚状的方式分支,称为帚状枝。
3.2.3由曲霉图可以看出它的营养菌丝体透明;具有横隔,分支相对较少,具有足细胞;黑曲霉的孢子梗是辐射状排列,呈冠状,分生孢子黑色不透明,表面粗糙。
3.2.4由根霉图可以看出它的营养菌丝体透明、无隔,菌丝体交错勾连在一起,呈树根状,气生菌丝发达;营养菌丝体上产生匍匐枝,匍匐枝的节间形成特有的假根,与假根相对处着生孢囊梗,梗的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囊内产生孢子;孢子囊表面光滑,孢子呈椭圆形。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3.1.1显微镜下四种霉菌的形态特征图
根霉形态观察(10×40)
青霉形态观察(10×40)
毛霉形态观察(10×40)曲霉形态观察(10×40)
曲霉孢囊曲霉足细胞
3.1.2四种霉菌的菌落特征
毛霉:菌落表面为粘稠的棉絮状,白色,质地疏松,背面为淡黄色
青霉:菌落絮状外周边缘为白色,内层为暗绿色,不透明,形成的菌落比较疏松
2.2方法
2.2.1培养小室准备及灭菌
2.2.1.1在一个培养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璃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上面放四块盖玻片,盖上皿盖。
微生物学沈萍习题答案
微生物学沈萍习题答案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沈萍的习题答案可能包含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分类、生理、生态以及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解答。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习题答案示例:微生物学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以下哪些生物?A. 细菌B. 真菌C. 病毒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以下哪个不是微生物的特点?A. 体积小B. 种类繁多C. 生长迅速D. 需要复杂的营养条件答案:D二、填空题1. 微生物的分类可以根据其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进行。
答案:形态、生理、生态2. 微生物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
答案:医学、工业、环境三、简答题1. 简述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答案: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病原体的研究、抗生素的开发、疫苗的制备等。
例如,通过研究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开发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利用微生物生产抗生素,可以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利用微生物技术制备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描述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污染物,净化水质,如通过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去除水中的氮;也可以在土壤中分解有机物质,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处理固体废物,如堆肥化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以减少废物的体积和毒性。
四、论述题1. 论述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发酵、食品保存、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等。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可以将原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酒精、乳酸、醋酸等,用于生产酒类、酸奶、醋等食品。
在食品保存方面,微生物可以用于生产防腐剂,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产食品添加剂,如酶、色素、香料等,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口感。
微生物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食品的生产效率,也丰富了食品的种类和风味,对食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检查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摘要:微生物多种多样,无处不在。
本次试验初次学习了如何配制培养基和灭菌,并接种了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经过一周的培养,用肉眼观察处在各种环境下的微生物菌落的形态特征。
证明了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存在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让我们意识到“无菌”和灭菌的重要性,建立“无菌概念”和练习掌握一套过硬的“无菌操作技术”。
关键词:微生物环境培养菌落1前言1.1实验目的:1、证实实验室环境与人体表面存在微生物。
2、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3、观察不同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4、练习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1.2实验原理:通过培养的方法使肉眼看不见的单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培养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2材料与方法2.1材料2.1.1溶液及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条、无菌水,NaOH溶液及HCl溶液2.1.2仪器和其他用具培样皿、三角瓶、试管、烧杯、接种环、酒精灯、记号笔、牛皮纸、灭菌棉签、试管架、废物缸等。
2.2方法与步骤2.2.1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制备(见表1)。
步骤:称量→熔化→调PH表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实际用量(注:调PH到 7.0~7.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 琼脂水用量 1.5g 5g 2.5g 10g 500ml2.2.2 实验步骤步骤内容备注1高压灭菌:1.将三角瓶与装入5-10ml无菌水的2支试管塞入棉塞并用牛皮纸线绳包扎,将20个培养皿用牛皮纸包好;2.放入灭菌锅开始灭菌。
121℃灭菌20min2琼脂平板制备:1.将培养基冷却后,右手拿三角瓶,左手拿出棉塞,并快速将瓶口靠近火焰。
2.右手拿锥形瓶,左手拇指与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道缝隙,右手将三角瓶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盖。
3.冷到培养皿,接种时,三角瓶口和半开的培养皿均要保持在火焰旁,保证无杂菌进入。
却培养皿。
3接种:1.取棉签并用无菌水蘸湿。
2.用湿棉签分别擦拭手掌,桌面,门把手等(详见表2),并将6个培养皿置于空气中不同的时间。
微生物学第三版含
微生物学第三版答案【篇一:微生物学课后复习题及答案】t>一、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通常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的一大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的较为低等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简述生物界的六界分类系统及三界分类系统。
在 1886 年,海格尔( hacckel )提出了划分生物的三界法,即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protista )。
其中,原生生物界主要由低等的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组成。
在 1969 年,魏塔克提出了五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 monera )、原生生物界、真菌界( fungi )、植物界和动物界。
在 1977 年由我国学者王大耜建议,把无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当作一界,称为病毒界( vira ),从而形成了划分生物的六界系统。
3、简述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并举例说明。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杆菌的平均长度: 2 微米;1500 个杆菌首尾相连 = 一粒芝麻的长度;10-100 亿个细菌加起来重量 = 1 毫克面积/体积比:人 = 1 ,大肠杆菌 = 30 万;这样大的比表面积特别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微生物的其它很多属性都和这一特点密切相关。
(2)吸收多,转化能力强消耗自身重量 2000 倍食物的时间:大肠杆菌: 1 小时人:500 年(按 400 斤/年计算)微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其食谱之广是动植物完全无法相比的!——纤维素、木质素、几丁质、角蛋白、石油、甲醇、甲烷、天然气、塑料、酚类、氰化物、各种有机物均可被微生物作为粮食(3)繁殖快、易培养(4)适应力强,易变异抗热:自然界中细菌生长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 113 ℃;有些细菌的芽孢,需加热煮沸 8 小时才被杀死;抗寒:有些微生物可以在―12℃~―30℃的低温生长;抗酸碱:细菌能耐受并生长的 ph 范围: ph 0.5 ~ 13 ;耐渗透压:蜜饯、腌制品,饱和盐水( nacl, 32%) 中都有微生物生长;抗压力:有些细菌可在 1400 个大气压下生长;微生物对青霉素的抗性,体现了它的变异性。
蚕豆根尖微核诱导11
蚕豆根尖微核诱导一.微核微核(micronucleus,MN)是一种类似细胞核的结构,它位于间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其形状近似椭圆形、卵圆形或圆形,而且边缘光滑整齐。
虽然它在染色性质,结构特征和折光性等方面与细胞核(主核)相似,但它独立存在,不与主核连在一起。
微核大小不一,有的较大,有的较小,不仅在不同植物和同种植物的不同细胞中是这样,即使在同一细胞中也常常是如此。
无论它存在于何处,是何因子诱导而成,其体积总比所在细胞的主核小,其直径一般只有主核的1/20~l/3,所以称它为微核。
在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细胞没有微核,微核只存在于少数细胞中。
微核的产生与细胞的内外环境有关,主要是由于各种具有损伤性的理化因子影响了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使胞内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受到干扰以及纺垂体的形成出现了障碍。
有人认为,细胞微核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细胞G,期产生的染色体断片因没有着丝粒,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不能被纺锤体牵引到细胞两极,故在细胞进入间期时,它们被排斥在细胞的主核之外,形成微核。
另一条是一些染色体因种种原因,使它们不能按时达到细胞的中央赤道板;或到达了细胞中央赤道板,但不能很好分离;或纺锤体的功能受到损伤,致使染色体不能被纺锤体牵引到细胞两极。
由于上述原因,使一些染色体滞留在赤道板附近或细胞质中,在细胞进行分裂时不能参与细胞主核的形成,成为游离于细胞中的微核。
此外,细胞受放射线严重照射时,一些DNA双链发生断裂,产生错误修复和间期细胞核严重膨胀,在某一部分向外隆起形成瘤状突起(核芽),然后瘤状突起尾部收缩,脱离细胞核,游离在细胞质中也可形成微核。
也有人认为,细胞凋亡能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进而激活DNA内切酶,使其活性增加,产生较多的DNA断片【1】或细胞组分不正常(如缺乏叶酸)也在细胞中形成微核。
由此可见,微核的形成有多种途经和多种方式,而且它们中的染色体也不完全一样,既可以是有着丝粒的染色体,也可是没有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或者二者都有。
沈萍微生物学(第2版)知识点笔记课后答案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微生物和你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1.有利方面(1)微生物为人类提供很多有用产品,例如:啤酒、抗生素。
(2)微生物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
(3)微生物为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有害方面微生物引起的瘟疫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二、微生物学研究对象及分类地位(1)定义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包括的种类① 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因子(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② 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古生菌;③ 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研究内容及分科微生物学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其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并且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
其主要的分科见图1-1。
(a)基础微生物学(b)应用微生物学图1-1 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的发现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由列文虎克揭示的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吸引着各国学者去研究、探索,推动着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表l—1列出了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表1-1 微生物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巴斯德的贡献① 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② 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
他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 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④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
(2)柯赫的贡献① 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② 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③ 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微生物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术语或名词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瞧不清楚的生物。
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就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瞧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与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她就是真正瞧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她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她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与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就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与丁酸发酵都就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与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山东大学微生物实验报告放线菌形态观察
实验六: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姓名:戈奕文学号:201005140022系别:2010生物基地组别:周一下午第一组试验日期:2012年11月5日同组成员:孟亚平宋宁褚鹏程【摘要】配制高氏I号培养基用来培养青色链霉菌和弗式链霉菌,本实验运用插片法观察放线菌的形态,初步地了解放线菌的基本结构和形态。
更直观的了解,基内菌丝、气生菌丝以及气生菌丝分化而成的孢子丝以及孢子。
【关键词】青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laucus)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高氏I号培养基插片法【前言】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土壤中最多,主要以孢子繁殖,至今发现的共有五六十属,它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1978年的统计,在当时已发现的5128种抗生素中,有3165种为各种放线菌所产生,链霉菌属又占放线菌中的首位(占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中的87.5%);有的放线菌还可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等;少数会引起人类、动物、植物的疾病。
链霉菌属是放线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特征最典型的类群,其孢子丝的形态多样,而且性状较稳定,是对它们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指示。
因此学习如何培养和观察它们不仅对科学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对实际生活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
本实验采用合成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插片法取菌观察,不仅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放线菌形态,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玻璃纸法、印片法进行观察。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共约1,000多种,它们具有发育良好的菌丝体,也是实验中选取它们观察的重要原因。
一、实验目的1、掌握放线菌观察方法——插片法;2、了解放线菌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1.高氏I号培养基高氏I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
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
沈萍微生物学(第二版)第五章
第一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功能: ATP、[H]、 生物氧化功能: ATP、[H]、小分子代谢物 生物氧化形式: 加氧、脱氢、 生物氧化形式: 加氧、脱氢、失电子 生物氧化过程:脱氢、递氢、 或脱电子、 生物氧化过程:脱氢、递氢、受氢 或脱电子、 递电子、 递电子、受电子 生物氧化类型: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生物氧化类型: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 一、异养生物的生物氧化 1.发酵 1.发酵 概念 概念 糖酵解
(4)PK/HK途径 PK/HK途径
特征性酶:磷酸解酮酶 特征性酶:
PK
C5
磷酸甘油醛-----乳酸 磷酸甘油醛-----乳酸 ----- +2H2O+2ATP 乙酰磷酸------乙酸 乙酰磷酸------乙酸 ------
C6
HK
赤藓糖- 赤藓糖-4-磷酸-----乳酸 磷酸-----乳酸 ----- 乙酰磷酸------乙酸 乙酰磷酸------乙酸 ------
氢受体 产物 条件
一型发酵 二型发酵
乙醛 磷酸二羟丙酮
乙醇 甘油
pH3.5~4.5 厌氧 SO3= pH7.6
三型发酵
同上
乙醇、甘油,乙 酸
(2)乳酸发酵
类型 同型 异型 途径 EMP PK 产物/1G 产物/1G 2乳酸 1乳酸 1乙醇 1CO2 1乳酸 1乙酸 1CO2 1乳酸 1.5乙酸 1.5乙酸 产能/1G 产能/1G 2ATP 1ATP 菌种 德氏乳杆 菌 肠膜明串 球菌
原理:
a、浸矿剂的生成 2S + 3O2 + 2H2O —→ 2H2SO4 4FeSO4 + 2H2SO4 + O2 —→ 2Fe2(SO4)3 + 2 H2O b、低品位铜矿中铜以CuSO4形式浸出 CuS + 2 Fe2(SO4)3 + 2H2O + O2 —→ CuSO4 + 4FeSO4 +2H2SO4 c、铁屑置换CuSO4中的铜 CuSO4 + Fe —→ FeSO4 + Cu ——适于次生硫化矿和氧化矿的浸出,浸出 率达70% ~ 80%。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_沈萍_陈向东_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术语或名词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
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学沈萍答案
微生物学沈萍答案【篇一:微生物(第二版)(沈萍)配套习题】1 动植物的研究能以____ 体为单位进行,而对微生物的研究一般用____ 体。
2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其中只有_无菌___ 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
3.一般情况下,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_灭菌__ ,使容器中不含__任何生物__ 。
4.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_涂布平板___ 、稀释倒平板____ 和平板划线____ 。
5?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 _分类、__鉴定__ 的重要依据。
6.微生物保藏的目标就是要使所保藏菌株在一段时间不_死亡___ 、不被其他微生物污染____ 和不_发生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_ 。
7.一般说来,采用冷冻法时,保藏温度越_低 ___ ,保藏效果越_好___ 。
8.____ 、____ 和____ 是影响显微镜观察效果的3个重要因素。
10.采用明视野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标本(如活的细胞)时,光的_波长___ 和_振幅___ 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其形态和内部结构往往难以分辨。
11.在_紫外线___ 的照射下,发荧光的物体会在黑暗的背景下表现为光亮的有色物体,这就是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
12.透射电子显微镜用电子作为____ ,因此其分辨率较光学显微镜有很大提高,但镜筒必须是环境,形成的影像也只能通过____ 或____ 进行观察、记录。
13.在显微镜下不同细菌的形态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就单个有机体而言,其基本形态可分为_球状___ 、_杆状___ 与_螺旋状___ 3种。
14.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
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____ 。
在固体培养基上,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____ ;另一部分则向空中生长,称为____ 。
微生物 复习思考题 沈萍 陈向东
第1章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微生物:是指一类形态微小通常不借助显微镜无法看到的一类生物。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基因基因组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2.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答: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有时候互利共赢,有时候又给人类带来各种不幸与灾难。
例如:肠道中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在利用肠道营养物质的同时又给人类创造了各种维生素等当生病的时候注射抗生素会使你很快痊愈,这得感激微生物,因为抗生素是微生物内质粒上基因表达的结果,但是微生物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各种致病菌,如艾滋病、的、痰阻病菌夺走了无数人类的生命,又如1347年一场由鼠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
由上可知,人类与微生物既互利双赢又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3.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它有哪些特点?病毒:病毒、亚病毒(卫星病毒、朊病毒)类群: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特点:个体小,比面值大,结构简单;吸收多,转化快,食谱广;生长旺,繁殖快,易培养;适应强,易变异;种类多、分布广个体小,比面值大,结构简单;吸收多,转化快,食谱广;生长旺,繁殖快,易培养;适应强,易变异;种类多、分布广。
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答:在巴斯德和科赫之前,微生物学的研究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的阶段。
以巴斯德和科赫为代表将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微生物室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
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举例巴斯德为微生物建立和发展做出了4方面的贡献:1.彻底否认“自生说”。
2.免疫学--预防接种。
3.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
4.巴斯的消毒法。
噬菌体P1的制备及噬菌斑的观察以及噬菌体普遍性转导
噬菌体P1的制备及噬菌斑的观察以及噬菌体普遍性转导摘要目的:观察噬菌斑以及掌握P1噬菌体转导实验。
方法:噬菌体和敏感细菌混合培养后导致敏感细菌死亡即可观察到噬菌斑;通过选择出带有该噬菌体的溶源菌,诱导释放出P1噬菌体。
结果:在一个培养皿内观察到两个噬菌斑,另一个培养皿内观察到三个溶源菌。
关键词噬菌斑;普遍性转导;噬菌体T2噬菌体极其微小,化学组成简单,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具有侵染性,寄生于活细胞中。
侵染大肠杆菌时,尾鞘收缩,头部的DNA即通过中空的尾部注入细胞内,进而通过寄主体内的物质合成子代噬菌体。
噬菌斑的形成可用于检出、分离、纯化噬菌体和进行噬菌体计数。
转导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1】在普遍性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
【2】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大肠杆菌;野生型噬菌体裂解液;噬菌体裂解液1.2 试剂与仪器 1.5mol/LCaCL2;氯仿;柠檬酸钠;LB培养基;LB固体培养基平板;LB半固体平板;离心机1.3 噬菌斑的观察将野生型P1噬菌体开盖放置20min,加入100μl供体菌,37℃慢摇培养20min,取5ml加入到半固体培养基中混合,再加入到含有相应抗性的固体培养基上,再倒入时,慢慢晃动培养基,使其分布均匀,最后37℃正置培养8小时。
1.4 噬菌体的普遍性转导将P1噬菌体裂解物开盖放置20min,加入100μl受体菌,37℃慢摇培养20min,加入1ml含有50mM 柠檬酸钠的LB,混匀,4℃,12000rpm离心2min,弃上清,500μl LB重悬细胞后,涂布于带有某种抗性的固体平板上,最后进行培养。
2 结果与分析2.1噬菌斑的观察培养皿上有2个透明小圆斑产生。
如下图1所示。
噬菌斑的大小可能与温度、噬菌体含量等有关。
2.1噬菌体的转导培养皿上有三个溶源菌。
我们小组在实验时由于用力过猛,导致培养基表面被破坏,可能间接抑制大肠杆菌生长,造成我们小组的培养基内并无明显溶源菌,下图2为我们小组借阅其他小组观察的图片。
微生物学实验201310
打开皿盖,把培养基平板暴露于空气中10min,盖好皿盖; 打开皿盖,把培养基平板暴露于空气中30min,盖好皿盖;
2. 比较洗手前后手指上微生物的区别:在培养皿底部用记号笔分四个区(A、B、C、 D区),洗手前后分别用手指在培养基表面轻按。(注意不要按碎培养基。) 盖好皿盖。 3.口气中的微生物:打开皿盖,对着培养基吹气。 4.实验台面的微生物:用灭菌棉签揩拭实验台面,再用此棉签在培养基表面滚动一 下,也可用同样方法检测你所感兴趣的其他地方或物品。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
1. 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
接目镜放大倍数 2. 显微镜的分辨率 是表示显微 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 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 的最短距离。 :可见光的波长(平均0.55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 射率。 :镜口角(即入射角)。
处理完成后,盖好皿盖,倒置培养皿,置于37℃温箱培养1-2天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五. 实验结果: 将实验结果记录于下表(P8):
表1:微生物检测的结果记录表
处理方法 菌落数量 菌落特征
(大小、形状、透明 度、颜色等)
( 1)
( 2)
( 3)
( 4)
简要说明
菌落数量可用“+”和“-”来表示,从多到少依次表示为++++,+++,++,+,-
二.基本原理:
1.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P52)
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mm, 则每一大方格的面积为 1mm2,盖上盖玻片后,载 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 0.1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 为0.1mm3。
受试菌初步鉴定
受试菌初步鉴定摘要:从第一次环境微生物分离的实验中选取菌落,经平板划线得到纯培养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及一系列生理生化实验得到该菌基本特征,最后经过16SrRNA基因PCR测序进行网上比对并查询伯杰氏手册初步鉴定为藤黄微球菌。
关键词:革兰氏染色 16SrRNA测序藤黄微球菌前言环境中的微生物混杂存在,要对微生物进行研究利用,需从环境中分离出菌种得到纯培养,并进行初步鉴定。
因此,对微生物进行初步鉴定在微生物的研究中至关重要。
初步鉴定可按以下方法进行:分离出受试菌后在平板上观察菌落形态,经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和一系列生理生化实验得到其基本性质,通过16SrRNA基因PCR测序比对并结合相关特性得到初步鉴定结果。
目的和意义1、学习微生物分类鉴定的基本原理。
2、掌握鉴定的基本操作和流程。
3、了解多项分类学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与用品1、菌种:受试菌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固体淀粉培养基,葡萄糖发酵半固体培养基,乳糖发酵半固体培养基。
3、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硝酸银染液A/B液、蒸馏水、氨苄青霉素溶液。
二、实验步骤1、革兰氏染色(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为阴性和阳性对照)(1)制片:取活跃生长期菌种按常规方法涂片、干燥和固定。
(2)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染色1~2min后倾去染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3)媒染:先用卢戈氏碘液冲去残留水迹,再用碘液覆盖1min,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4)脱色: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乙醇脱色,当流出液无色时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5)复染: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用番红复染液染色2min,水洗,吸去残水晾干。
(6)镜检:油镜观察。
2、鞭毛染色(硝酸银染色法)(1)制片:取适量受试菌制成菌悬液,取一滴菌悬液滴到洁净载玻片一端,倾斜玻片,使菌悬液缓慢流向另一端,用吸水纸吸去多余菌悬液,自然干燥。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陈向东班作业及答案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陈向东班作业及答案1.你认为样品制备和显微观察中(光镜和电镜)应通过哪些方法改变样品的反差以改善观察效果?标准答案:光学显微镜:提高样品染色后的对比度;更换浓缩器和物镜,使用暗场显微镜、相衬显微镜,使用荧光显微镜,针对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荧光染料,并在相同条件下适当降低照明亮度。
电子显微镜:在准备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时,将金透射电子显微镜喷到样品的负染和正染上。
透射电子显微镜采用投影法取样2.为什么在微生物学奠基后的数十年时间内,人们认为微生物学与普通生物学之间没有关系?二者是怎样实现交叉、融合的?微生物学和普通生物学在19世纪中期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兴趣完全不同。
由于个体较小,微生物的研究需要借助显微镜,关注微生物种群。
然而,以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普通生物学,在不借助显微镜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和研究个体,甚至个体的部分结构二者的研究兴趣也完全不同:微生物学:寻找致病因素、免疫和传染病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寻找新的化疗药物、微生物代谢研究等,即更加关注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应用普通生物学:高等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动植物的生态学、繁殖和发育、遗传以及进化等。
也就是更加注重对生命基本活动规律的理论研究。
由于微生物个体十分微小,人们甚至怀疑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是否适用于结构大大简单的微生物?这使得两者之间没有交叉点。
20世纪上半叶,下列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使人们认识到微生物在生命本质上与动植物并无差别,推动了微生物学和普通生物学的交叉、融合。
微生物也由于其结构简单、生长迅速、易于培养等特点逐渐成为研究很多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材料,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1)肌肉的糖酵解和酵母菌乙醇发酵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2)动物所需的维生素与某些微生物所需的生长因子具有相同的化学本质。
上述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所有生命系统在代谢水平上具有相同的本质,所有生命形式都具有“生化特性”。
3)微生物遗传标记可以标记生物化学突变,细菌间水平基因转移途径的发现导致了微生物遗传学的建立,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动植物的遗传规律也适用于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术语或名词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
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 德国人,著名的细菌学家,曾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
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0.伍连德(1879—1960) 我国广东香山人,著名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海港检疫创始人。
他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对鼠疫和霍乱的病原进行研究和防治,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有效地战胜了1910—1911和1920—1921年间我国东北各地鼠疫的大流行,被国际上誉为著名的防疫专家,世界鼠疫会议1911年4月在我国沈阳举行时,他任大会主席和中国首席代表。
著有“论肺型鼠疫”、“鼠疫概论”和“中国医史”等。
11.汤飞凡(1879—1958) 我国湖南醴陵人,著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某些领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特别是首次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从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成功,确证了沙眼衣原体的存在,为世界上首创,成为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果。
12.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简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即我国称为的非典型肺炎,也简称为非典。
二、习题填空题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的同时也带来。
2.1347年的一场由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XX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著名微生物学家Roger Stranier提出,确定微生物领域不应只是根据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
6.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称为。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8,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和德国的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和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乎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
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及。
而随着基因组作图测序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
11.微生物从发现到现在的短短的300年间,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继动、植物两大生物产业后的。
选择题(4个答案选1)1.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
A 鼠疫B 天花C 艾滋病(AIDS)D 霍乱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 )的“席位”。
A 少数B 非常少数C 不太多D 绝大多数3.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它又可分为( )的分支学科。
A 几个不同B 少数有差别 C许多不同 D4个不同4.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我国已发明( )。
A曲蘖酿酒 B用鼻苗法种痘 C烘制面包D酿制果酒5.安东·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倍,利用这种显微镜,他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A50—300 B10左右 C2—20 D500~1 0006.据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奖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问题研究的就占了( ) 。
A1/10 B2/3 C1/20 D1/37.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生说”,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 )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中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A厌氧试验 B灭菌试验 C曲颈瓶试验 D菌种分离试验8.柯赫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
A巴斯德原则 B柯赫原则 C 菌种原则 D 免疫原理9.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在某些微生物中存在一些与人类某些遗传疾病相类似的基因,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微生物作为( )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为认识庞大的人类基因组及其功能做出重要贡献。
A 模式生物B 受体C 供体D 突变材料10.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的( )分离和确证的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性成果。
A 鼠疫杆菌B 沙眼病原体C 结核杆菌 D天花病毒是非题1.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2.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药物的产生,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例如:肺结核、疟疾、霍乱、天花等,不可能有“卷土重来”之势。
3.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肉眼看不见的。
4.微生物学家要获得微生物的纯种,通常要首先从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纯种,然后还要进行培养,因此研究微生物一般要使用特殊的技术,例如:消毒灭菌和培养基的应用等,这也是微生物学有别于动、植物学的。
5.巴斯德不仅用曲颈瓶实验证明微生物非自然发生,推翻了争论已久的“自生说”,而且做了许多其他重大贡献,例如:证明乳酸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首次制成狂犬疫苗,建立了巴氏消毒法等。
6.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原生动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工业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都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7.微生物学的建立虽然比高等动、植物学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其重要原因之一,动、植物结构的复杂性及技术方法的限制而相对发展缓慢,特别是人类遗传学的限制大。
8.微生物学与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其他学科汇合,使微生物学全面进入分子研究水平,并产生了其分支学科“分子微生物学”。
9.在基因工程的带动下,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工业已从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0.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现,才导致了微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包括质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转录酶等。
11.微生物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繁殖,易变异等特性,因而与动、植相比,十分难于实验操作。
12.现在,微生物学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并将更加蓬勃发展,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又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广泛的应用性。
问答题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2.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3.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植物学起步晚,但却发展非常迅速?4.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5.试述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三、习题解答填空题1.巨大利益“残忍”的破坏 2.鼠疫杆菌 3.病毒 4.无原核真核 5.研究技术 6.细胞微生物学 7.齐民要术 8.巴斯德柯赫巴斯德柯赫9.消毒灭菌分离培养10.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医用微生物 11.第三大产业选择题1. C 2. D 3. C 4. D 5. A 6. D 7. C 8. B 9. A 10. B是非题对错错对对错对对对错错对问答题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可以从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两方面进行分析。
能够例举: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及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微生物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过去瘟疫的流行,现在一些病原体正在全球蔓延,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也有“卷土重来”之势;食品的腐败等等具体事例说明。
2.这是由于巴斯德和柯赫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进行预防接种;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创立巴斯德消毒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