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论述民俗事项
(完整版)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概论1、民俗学的内涵:从广义上来讲,民俗学是一门关于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学问,是关于发生在我们周围各种生活现象的学问。
一、文化定义: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
二、文化的特点1、特点:(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性行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2)文化的传承是以家庭、宗教、政治、教育、经济活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以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为媒介的。
(3)文化永远都不是静态的,而是活动的。
体现为不断地变化发展。
(4)文化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体现为文化的创造过程是一个累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5)文化又是保守的。
体现为能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维持其独特性的根本。
三、传统的特点1、什么是传统:(1)民俗学意义上的“传统”是一种过程,同时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持续性,主要指的是文化现象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2、传统的特点:(1)首先,传统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和典型意义的东西。
(2)其次,文化的传播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所谓的“传统性”强调的是以口头或行为或风俗或物质的形式为媒介的传播方式。
(3)接着,传统性还体现在文化现象传播途径的非正式性。
(4)最后,传统必须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必须具有自己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3、传统的保护和延续:(1)另外,传统的消失在很大意义上只是形式的消失,其本质往往还会借助于新的形式继续存在。
第一节什么是民俗学一、民俗的概念1、民俗的概念:“民”的概念发展大现在,定义为全民或全人类。
2、俗的概念: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是书面文化传统之外的文化,以口头、风俗或物质的形式存在,以民间传承(或者是口头,或者是模仿,或者是表演)的方式传播。
第二节民俗学的产生和发展1、民俗学发端于德国,以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2、民俗学一词是1864年由汤姆斯在写给《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信中首次提出。
3、1831年,芬兰文学学会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会。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第4章 社会组织民俗——第6章 人
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一、填空题社会组织民俗从组织行为来看,可以划分为组织的____、观念民俗和活动民俗(民俗事件)。
【答案】角色民俗【解析】组织行为表现为成员按角色的要求实施所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社会组织民俗从组织行为来看,可以划分为组织的角色民俗、观念民俗和活动民俗(民俗事件)。
其中,角色民俗是集体生活的基础,指各个成员在组织积累的民俗观念的协同之下,按角色民俗的规定去完成民俗事件。
二、名词解释宗族(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宗族由家庭组成。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三、简答题联村组织的类型(依组织功能)。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联村组织是中型的社区组织,是若干相邻村落为了协同行动而结成的联盟。
传统社会的民间联村组织,通常是在出现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产生的,例如崇拜地方保护神(包括为之建庙、筹办祭典等)、防匪、兴修水利、械斗。
联村组织的类型主要有:(1)联村组织有理事会(由各村的代表组成);(2)规约(开展集体活动的规范);(3)有神庙(作为组织的精神纽带和活动中心);(4)联村组织除了负责护水、防匪之类的事务活动之外,还定期或择吉日举办迎神赛会之类的仪式活动,形成社区习俗。
例如,台湾彰化平原的清代早期移民以泉州人最多,其次是漳州人和客家人,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械斗。
由于当时的社会基层以自治为主,所以当地的地域组织比较发达,其中最大的是漳州人和客家人的七十二村联盟。
这一联盟是清道光年间他们与泉州人械斗后的产物。
他们集资修建了奉三山国王为主神的永安宫,里面还供奉械斗中死去的“勇士”。
遇到年关不好的时候,该组织要举办王爷出巡绕境的活动。
王爷巡境一般在农历三四月之间,具体日期由王爷降乩决定,经过各庄的顺序和路线已成为惯例。
民俗学概论 (4)
民俗学概论简介民俗学是研究民间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们在特定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传统信仰、习俗、节日和庆祝活动。
民俗学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这些民间文化现象,试图揭示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的历史、社会和社会心理意义。
本文将介绍民俗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领域。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民间文化,包括宗教、传统节日、民间信仰、婚礼、葬礼、传统技艺等。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所展现的习俗、仪式和庆祝活动。
民俗学强调文化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认为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也强调对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考察,以及对变迁和传承的观察和分析。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文字资料分析和比较研究。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了解民间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过程。
文字资料分析是指对历史文献、民间文学、传统记载等文字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分析,以了解民间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比较研究则是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民俗现象进行对比,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民俗学的主要领域民俗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宗教和宗教仪式宗教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各个文化中都有其特殊的信仰和仪式。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分析宗教仪式、神话故事、神像和宗教图腾等,探究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节日和庆祝活动节日和庆祝活动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庆祝和祝福的方式,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节日和庆祝活动,揭示其中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婚礼与葬礼婚礼和葬礼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仪式活动。
它们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
民俗学通过观察和分析婚礼和葬礼的具体仪式和习俗,研究人类社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传统技艺和手工艺传统技艺和手工艺是人们通过手工艺人的努力和智慧创造的艺术品和实用品。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概论论文
民俗学概论论文——居住建筑民俗我是一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从高中起就热爱建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爱旅游。
到中国各地游玩时才发现真是地大物博,各地方的建筑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的民俗特征。
民俗学概论这门课,第一节就讲的是居住民俗,是我们建筑学专业同学所关注的,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专题。
我们几个人分工准备资料,为大家做了本节课的第一次演讲。
我的论文也就理所应当的选择了居住民俗这个话题。
我将要论述的核心就是中国的地域性建筑。
首先,我将把我所知道的有民俗特点的建筑介绍一下:一北京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座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二陕西窑洞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三.安徽古民居——徽派建筑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
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
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
民俗学概论2篇
民俗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和民间文化的学科。
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社会中的民俗活动、习俗、信仰、价值观等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形态。
本文分为两篇,将分别从民俗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民俗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篇:民俗学的起源与发展民俗学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最早是作为一个文化学的分支学科而出现的。
当时,众多学者对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民众习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
这一时期出现的《民俗学导论》成为了民俗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民俗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发展。
从20世纪开始,民俗学逐渐从欧洲扩展到其他地区,丰富多样的研究对象使得民俗学得以不断壮大。
在研究内容上,民俗学不再局限于农村社会,逐渐拓展到城市生活和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研究方法上,对于民间文化的考察不再依赖文献和采访,还增加了对物质文化、艺术创作、表演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
在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早在宋代就有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如郑樵的《通志》中对乐府民歌的记载。
然而,中国的民俗学发展并不连续,直到20世纪中期才重新起步。
此后,中国的民俗学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
总之,民俗学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从最初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到对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研究,民俗学从一个辅助文化学的分支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第二篇:民俗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民俗学是跨学科的。
它需要借鉴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民俗现象的内涵和背后的社会意义。
其次,民俗学注重实证研究。
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社会现象,需要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法来收集数据。
这种实证的研究方法能够使研究结果更加可靠和具有说服力。
再次,民俗学强调文化多样性。
06第一讲民俗概1(共5则)
06第一讲民俗概1(共5则)第一篇:06第一讲民俗概106第一讲民俗概论一、什么是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为什么要过节?衣服为什么里朝内面朝外穿?过年北方为什么要吃饺子?南方为什么要吃年糕?端午节要吃粽子?喜庆为什么要贴红穿红?丧乱为什么要穿黑戴白?为什么中国跟人打招呼时喜欢问:“您吃了吗”? 为什么劳动时要高唱劳动号子?这都是生活最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穷根问底,却有许多学问,这种学问就是民俗。
民俗悄然支配着我们:指导规范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礼貌、待人接物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民俗呢?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认为,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
民俗是民间所创造﹐又为民间所通行和传习﹐为人们共同传承的民间风俗。
(一)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
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说什么是火,佛家认为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
至于什么是民俗?借用佛家的用语,民俗就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
当初没有文字或人规定人们这么做,但人们却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
大家熟悉的传统民俗譬如春节,它就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相。
春节怎么过?按传统习俗,在过年前半个月(腊八)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来,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整天都有事情干,要干的事情有几十项,如祭灶、除尘、置年货、吃年饭、守岁、祭祖先、法压岁钱、拜年等等,而且没做一样事,都有规矩禁忌,比如年饭要有肉有鱼(暗示年年有鱼),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丢掉(暗示不能把钱丢到外面去),等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是一种生活相。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修建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多数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此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实际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流传,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按照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资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小我性小我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当中所体现出的根本特征。
民俗学概论—论述民俗事项
民俗事项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厦漳泉”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
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
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
在此我就谈谈我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及泉州的婚礼习俗。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泉州地区的一些民俗风情:1.、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
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 大、小阉鸡行"等。
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十篇”。
3.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
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地。
4.惠安女: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
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
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
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
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民俗学概论》讲义中国海洋大学
第一章绪论, 绪论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
的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最先只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如以饮食满
足维持生活的需要;以服饰满足遮身蔽体,防寒保暖的需要;以巢穴房屋满足抵御风雨侵袭,防御野兽伤害的需要;以器物用具扩展延伸人体器官功能,实现增强生活能力的需要。
物质生活民俗的最初阶段是在无意中自然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第六章人生仪礼
第七章 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
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种类繁多,几乎是从远古祖先那里继承了全部信仰的思维观念和相当数量的形式。
第一节:信仰对象
一、灵魂
人类最初的信仰是从自身开始的,如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
第八章 民间语言
民间语言
第一节:民间语言的性质
一、民间语言的概念
(一)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
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二)从使用群体的角度看,民间语言是各行各业的广大
民众惯用的语言,它以其鲜明的生活化和质朴性的特点区别于
第九章民间艺术
第十章民间游戏娱乐
十一章民俗田野作业民俗田野作业
一。
民俗学教学中对“民俗事项分类”的总结
民俗学教学中对“民俗事项分类”的总结民俗学在学界历经百年的发展,已然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而一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确立其树立独立学科地位的标志。
而在高校民俗学教学体系内,关于民俗事项的分类也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总结、梳理和分析当前学界提出的民俗分类主流观点,为高校民俗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三分法总结在学术界,三分法的分类方式并不多见。
学者王娟《民俗学概论》一书中即用此法,依据独特的分类标准作如此划分:第一,口头民俗学。
口头民俗学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保存的民俗事项,包含叙事民俗、语言民俗、音韵民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歌谜、史诗等内容。
总之,这一类别以口头表现为标准,囊括数量众多的民俗事项。
第二,风俗民俗学。
这一类别包括民间游戏、迷信、民间节日、人生仪礼、民间舞蹈。
在此将在乌丙安先生归于社会生活民俗、信仰民俗以及游艺民俗中的诸多内容拆分。
然而笔者不是非常赞同这样的分类方式。
首先,“风俗”与“民俗”两个概念不能做清晰的区分。
“风俗民俗学”本就是一个含义较为混乱的概念。
此外,这类民俗事项包含内容十分广泛且十分混乱。
诸多民俗事项中,固然存在民俗的成分,但风俗习惯并不是这些民俗事项的唯一特点。
因此,这一分类仍有待商榷。
第三,物质民俗学。
这一分类标准将物质形态表现出的民俗事项归类,其中包括民间饮食、民间服饰、民间建筑。
作者将民间美术放入物质民俗之中,笔者认为,此举极为不妥。
民间美术应为民间手工艺的组成,并没有物质民俗的特征,更多的是一种工艺技术。
因而这一分类尚需考证。
二、四分法总结四分法较为多见,如钟敬文先生、乌丙安先生等均同此类。
笔者也较为同意这一分类方式。
1.乌丙安先生是较早提出四分法的学者。
在其《中国民俗学》中,以民俗分类组织全书脉络。
他将民俗事项分作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以及游艺的民俗四大类,如下:首先,经济民俗中,其脉络为:在经济的民俗中,着重于体现经济交易的民俗。
在这一分类下,乌丙安先生将交通运输中的民俗传承放置在了交易运输民俗之内,而并非与衣、食、住一起归于消费生活,这种分类方式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阶层性是指民俗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民俗也会因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四)历史性民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具有历史性。
民俗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民俗也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一)维系社会稳定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可以通过传承、共享等方式,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维系社会稳定。
二)传承文化遗产民俗是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可以使其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从而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三)促进文化交流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推动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同时,民俗文化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民俗的审美功能,指民俗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娱乐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娱乐作用,能够缓解人们的压力和疲劳,增强身心健康。
7、纪念功能民俗的纪念功能,指民俗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
8、经济功能民俗的经济功能,是指民俗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收入方面所起的作用,如节日庆典和民俗旅游等活动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文化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影响。
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密切相关,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在中国民俗学学派中,XXX先生的书最先讲到了民俗的构成和养成。
据XXX的理论所演化的各种书,都是很守旧而传统的东西,或者说创新度不大。
《民俗学概论》饮食习俗
饮食民俗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层次上的需求。
一、日常食俗(一)主食我国是农业大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南方主要种植水稻,北方主要种植麦稷。
水稻、麦子,加上小米、玉米、高粱、豆类,构成日常的主食。
麦子一般在磨成面粉以后做馒头、面条和烙饼。
例子1:biangbiang面例子2:中国人吃草——用筷子,打乒乓球时,横拍和竖拍都会用。
西方人吃肉——用刀叉,只会拿乒乓球的横拍。
北方汉族:馒头、包子、饺子、面条。
青藏高原的藏族:糌粑、酥油茶等。
酥油的热量高,耐寒。
南方的汉族:以米饭为主食,稻米分为粳米、籼米、糯米。
(南方实用籼米为主,北方实用粳米为主,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喜食糯米。
)例子2:傣族制作的糯米很有特色:先将糯米用水浸淘六七小时,然后捞起放入瓦甑,蒸至半熟,揭开甑盖在饭上洒少许冷水,再加盖蒸至米粒柔软无核。
进餐时家人席地而坐,用手将饭捏成团,用指夹食。
南方人不仅以米饭为主食,而且善于用米制成各种糕饼、汤圆、米粉、米粑等。
用米制程的糕饼品种繁多,正所谓“一年四季糕不同,每逢佳节尝新糕”。
例如江南一带,正月里吃春饼、春糕。
春饼圆薄如纸,可包馅,立春后,市场上就有了供应。
人们相信,吃了春饼就进入了春天。
(二)副食副食主要是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其制作方法因地而异。
蒙古族称肉制品为红食,奶制品为白食。
日常多吃“手把肉”,即将牛羊肉煮熟,煮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用原汁煮熟,故味道鲜美。
赫哲族(居住于东北三江平原),长于捕鱼,对鱼的加工也很别致。
如“杀生鱼”,是用鲤鱼、鲟鱼、鳇鱼、胖头鱼等为原料,将肉从骨上剔下两整块,切成连接的雨丝,拌以用开水烫过的土豆、绿豆芽、粉皮或粉丝,再加辣椒油、醋、盐、酱油等,食之清香可口,别有风味。
……(再如南方的腊肉,西藏的干肉。
)总之,在日常食物的制作和食用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习俗。
一般而言,在用餐次数方面大致相同:早中晚三餐。
民俗学概论-民俗的本体特征
回顾第一讲—— 以《菊花与刀》为例说明什么是民俗学
第二讲 民俗的本体特征
民俗的本体特征
1、什么是民俗学、什么是民俗 2、民俗词汇的应用、解释 3、民俗的本体特征
第一节 约பைடு நூலகம்俗成的惯习
民俗作为人类社会群体固有的传承性的文化 生活现象。
在社会现实中展现出来的,就是民众生活里 那些没有明文约定的惯例。
从形式上看,民俗在此都有文字的描述,但 这并不改变它那种不成文规矩的特点。民俗的文 字描述,在这里仅是对这一存在的客观记录,这 种记录,不具有章程、法律的意义。对人们的行 为不具有约束、规范作用
民俗在具体实施中始终是一种没有明文约定 的不成文的规矩,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习
民俗事项——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1、“民俗事项”民俗学专有名词 2、现实生活中的不成文的规矩 A、关于敲桌子表示感谢的传说 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给随从倒茶,随从急中 生智用敲桌子表示感谢,后人仿效,并蔚然成风。 B、今天,现实生活中然存在这种习俗
人们的观念中的约定俗成
都市里大龄未婚女青年多这一现象的原因 女博士无人问津的事实——以工学院一女青 年为例 传统婚姻习俗: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 随狗、女子无才便是德、温柔贤淑、忍辱负重、 贤妻良母、
上海茶叶行可以买到甜酒药
民俗事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古到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种种不成文的惯 习在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文字记录不改变不成文规矩的特点
1、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人们对 事物认识的深化,民俗这种不成文的客观现实, 越来越被一些有识之士重视。
2、有的对此作了专门的描述记录如我国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有的在书中大量转录运用民俗材料,如汉刘安 《淮南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以及奇书 《山海经》等。
第一讲 民俗学概论
的“俗”概念的一般特点。
——《美国的民俗概念》
——民俗的分类
经济民俗:以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 俗以及消费习俗为主要内容; 社会民俗: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 习俗惯例为主要内容,其中社会往来、组织、生 活仪礼是重点,近来又扩展到都市民俗; 信仰民俗:以传统的迷信(如敬神驱鬼)与俗信 (如不再有迷信色彩而只余下祝吉贺喜意义的贴 春联)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 游艺民俗: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习俗为主要内容, 包括口头文艺活动,也包括传统竞技等在内。
驳、讥笑、嘲弄、绕口令、问候与送别用语、民间
言语(例如,俚语)、民间语源、民间比喻(例如, 洁白如雪)、民间隐喻(例如,从煎锅上跳入火
海)、名字(例如,绰号或地名)、民间诗歌——
从较长的民间史诗到儿童的韵语,如拍球歌、跳绳
歌、数手指脚指歌、哄小孩的歌、丢手绢歌(在游
戏中决定“它”会是谁)和儿歌。还有一些书写形 式的民间韵语,例如签名册上的诗句、墓志铭、厕 所文学(墙壁涂鸦)。一般的非言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民俗学的理论框架
基础理论 应用民俗学 民俗史学(1、民俗发展史;2、民俗 学史) 民俗资料学(民俗资料的收集、整理、 保存等)
民民民民概 俗俗俗俗念 学的的学、 方分特的对 法类征社象 论 会、 功范 能围
基 础 理 论
等旅经法商心语宗文社 等游济律业理言教艺会 民民民民民民民民民 俗俗俗俗俗俗俗俗俗 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
课程作用
课程设置
课程定位
编导专业选修课 了解民俗文化 参与民俗学田野调查
课程目标
是什么? 职业技术课程 营销专业必修课 为什么? 怎么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事项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厦漳泉”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
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
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
在此我就谈谈我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及泉州的婚礼习俗。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泉州地区的一些民俗风情:
1.、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
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
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十篇”。
3.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
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地。
4.惠安女: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
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
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
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
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介绍了几个民俗风情,我们就开始介绍泉州的婚礼习俗吧!谈到闽南地区之泉州的婚礼习俗也是很有意思的,泉州婚庆步骤:
一、初识阶段——相亲:闽南婚庆步骤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
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
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
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
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二、发展阶段——探家风: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了。
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
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三、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如果“探家风”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
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
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三带”。
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衣服。
四、巩固阶段——找日子,送日头:“系三带”过后,男方要准备按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喜日(一般是请佛祖来看日),确定在哪一天后,就把装有“喜日”的红贴子及一小篮糖饼送到女方家,这一步骤就是“送日头”,女方知道日期后就得紧锣密鼓地准备嫁妆,男方则忙着准备请人、酒席等方面。
五、婚礼阶段——担盘,上头,典礼:喜宴结束后,等好友都散后,新娘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给双亲和直系亲属敬“乌糖茶”。
敬茶应按长幼顺序逐一进行,新娘在敬茶时还需准备给公公和婆婆的礼物,并第一次叫声爸和妈,其它的也需在新郎指引下一一称呼。
到了晚上夫妻同房前,两人还要同喝“合欢茶”,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是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
有的地方晚上还安排“闹洞房”、“认亲同”等节目,大家都会玩得很尽兴。
六、结束阶段——回娘家,请女婿,请亲家。
婚礼结束后第二天,新娘子就要第一次回娘家,(也叫“头桌客”)女方父母要张罗着请女婿,到时参加的人是:新郎和伴郎、新娘和一个未婚女孩(有的地方是未婚男孩)、女方的亲戚。
男方那天还要带足那天用的烟和钱,因为那一天请客的烟和钱要由男方出。
宴席结束后新郎要和伴郎先回家,而新娘则要等到即将天黑后跟挑甘蔗的小女孩(取“甘蔗”寓为甜密和节节高)回婆家,取义为“入门乌,生搭补”(入门天黑可以生男孩),新娘回到婆家时新郎的家属仍需回避(不能看)。
七、“台亲家”婚礼结束后第三天,男方就要准备请亲家了,方言叫“台亲家”。
这一天参加人数比较少些,分别是:男方父母及其直系亲属、女方的父亲、陪同女方父亲一起来的两三个同辈人,女方的母亲在这一天则不能参加。
婚礼后大约五日内,女方还需回一趟娘家,到了那一天,女方的兄弟还需来到男方家带新娘回家。
男方在结婚前一天需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担盘。
什么叫担盘呢?就是男方准备好一些东西:猪脚、礼品等必需品,载到女方家去,女方不能全收,只收一部分,然
后再加进些芝麻、五谷之类的东西让担盘的人载回去,因为以前都用人力挑的,所以叫“担盘”,担盘这天媒人要同去。
男方在结婚前一晚还要请人铺床,铺床也是要十分讲究的,应根据新郎的生辰八字摆好床的方位,床脚的四角还需垫上“金纸”,同时新郎当晚还得请个童男(最好是属龙的,较为吉祥)跟其同睡
在福建泉州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
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究竟她们是什么民族,在泉州又怎样生活?在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的海边,我们看到一些服饰奇特的农村妇女,据说她们就居住在附近的7个乡村,只有几万人。
虽然她们只是全县人口的一小部分,但是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的关注。
她们的形象随着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五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人们把她们的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戏称为封建头,节约衫,民主肚,浪费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