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教育思想的八大分类

合集下载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张謇说过:“南通各学校,均鄙人所手创”,“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这就是张謇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

”他在谈到中国近邻日本“由小国而跻于强大”的经验时指出:“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

★张謇在《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之报告》中说:“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办实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

★张謇谈到他所办的纺织厂和纺织专门学校时说:“所收学生,不限一省,来见习者不止一人。

经费除公司股东以余利效此义务外,未尝受政府社会或他省他人分毫之辅助。

”所以张謇说:“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张謇说:“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粗具。

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余县而无惧,则未也。

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数,謇方目计之,心营之。

”张謇这种办实业、办教育的崇高目的和愿望,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敬仰和仿效。

★张謇说:“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

”“诸君以为可耻否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

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张謇说:“中国向来延请外人之费,较之延请中人相悬殊绝。

外人远涉重洋,其市于我者,又我所亟需之事,其有挟而贵固宜。

”但必须延请“能通中文为最要之事”,因为“彼各国之挟一学艺而来为师者,不通中文,十常八九,猝然聚于一堂之上,教者止授以所长,学者转訾其所短,即有轻玩之心,必不能得启迪之益”。

张謇的名词解释

张謇的名词解释

张謇的名词解释张謇,字德辅,江苏省武进县杨园(今徐州市睢宁县)人,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教育家。

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先行者之一。

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不仅仅因为他的政治才能和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更因为他倡导并积极推动了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本文将从张謇的背景、政治思想、经济理论等方面来探讨他的名词解释。

一、张謇的背景张謇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好学。

他曾就读于江南制造总局学堂和官立北洋大学堂,颇有成就。

后来,他赴美国留学,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主攻政治经济学。

在美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和政治制度,这些经历对其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张謇的政治思想张謇一直以来对中国的政治状况感到忧虑,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现状需要改革。

他追求和平与和谐,主张实行宪政与制度改革,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他强调国家法治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法律的保障来为人民提供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同时,他也关注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主张通过民主的形式解决社会问题,减少阶级冲突,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

三、张謇的经济理论张謇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也是他受人尊敬的一个方面。

他致力于摒弃传统的封建经济观念,推动进步的现代经济规划。

他强调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性地利用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提倡兴办实业和工商企业,以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中国工业的兴起阶段,他认为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是最重要的。

他的经济理论受到了许多后来的经济学家的肯定和延续,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张謇的教育思想张謇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他积极倡导并参与创办了各种教育机构,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主张践行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强调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他还鼓励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浅谈张謇的幼儿教育思想

浅谈张謇的幼儿教育思想
三、 幼 儿 教 育方 法 的转 变
张謇认 为 : “ 自其成童至于弱冠 必责经尽读全经 。而经 乃徒供弋取科举之资 , 全无 当于生人用 。” 所以他反对“ 责 以 读 经” 这种错误做法 。 张謇主张通过游戏 、儿歌 等多种方式来发展幼儿 的认 识能力、 创造 力 、 想 象力和体 力 , 以此来培 养幼儿 良好 的道
德品质。
【 关键 词 】 幼儿教育 ; 幼儿教师 ; 游戏 ; 幼稚 园; 家庭教 育
在近代南通历史 上值得南通人骄傲 自豪 的 ,并在 中国 教育史 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是张謇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 考察南 通后发表演讲说 : “ 南通者 、 教育之源泉 , 吾尤望其成 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本文 拟对 张謇的幼儿教育 理念 、 教 育实践进行些微探索 , 以窥其教育思想之一斑。 张謇所处 的时代 是 中国正处于 内忧 外患 的尴尬境 地 , 他认为“ 政需人 举 , 人需学造 , 一国之强 , 基于教育 ” , 把 国民 教育当作近代立 国的根本大计 。幼 儿教 育则是一个奠 基_ T 程, 是孩子人生 的起始阶段。
WE N U DA0 HANG
谈 张謇 的幼儿教育 思想
文/ 黄 海泉
【 摘 要 】 张謇( 1 8 5 3 —1 9 2 6 ) , 江苏 南通 海 门常 乐人 , 是
我 国近代著名的 爱国实业 家、教 育 家。他所创 办的教育事 业, 效果之 显著是前所未有 、 举世 瞩 目的 。张謇认 为 中国如 此的孱弱 、 贫穷 , 原因在 于教育未能普及 , 未能从娃娃抓起 。 “ 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 , 基于蒙养 , 而尤在就幼 儿所 已知 , 振 起 其 受 教 育 之 兴味 , 使 之 易晓 而 直 觉 。 ”

张謇校训中的教育思想

张謇校训中的教育思想

收稿日期:2019-04-26作者简介:顾奕(1987-),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档案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学、档案管理。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资助项目“张謇办学思想与南通大学校训、校史研究——以张謇养孙张炎武为主要对象的口述史访谈”(编号2016GJ001)。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Vol.19,No.3Sep.2019第19卷第3期2019年9月DOI :10.19315/j.issn.2096-0425.2019.03.006摘要:清末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了各级各类学校370余所,这些学校校训多由张謇亲拟。

这些校训互相借鉴相似,有着统一的精神内核,又各有侧重,各有所指,形成一种融通的张謇式校训文化体系,极具南通地方标志性和溯源性。

校训的背后凝聚着张謇的办学思想,反映了他对不同专业学生品格塑造的侧重点,映射了他自身的为人处世原则,同时也是他家训的精练呼应、拓展延伸。

关键词:张謇;校训;青少年品格塑造;家训中图分类号:K8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425(2019)03-0022-06张謇无疑是清代科举状元中特殊的一位:应试二十余载,四落乡试,三落会试,可谓蹉跌艰辛,终于在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大魁天下,却毫不留恋,次年抽身官场。

张謇立足家乡,以“父实业,母教育”为基本理念,兴办实业,继而创立不同层级、涉及多种门类的学校370多所,开创我国近代私立教育之先河,也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实业遗产。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和他亲自筹建的各类学校相匹配的校训。

从这些看似相近实则各有侧重的校训,我们可以追寻到学校创立之初创建者的办学初衷和方向,更可看出其赋予这所学校学子的期许,蕴含着严肃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

本文从南通现有相关院校的校训及历史沿革入手,探讨这些校训中的思想含蕴,了解张謇的办学思想及他在青少年品格塑造方面曾经做出的努力。

张謇教育思想述论

张謇教育思想述论

张謇教育思想述论作者:王强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7期张謇,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

他艰苦创业,向传统科举制度挑战,大力提倡近代教育思想,先后创办了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学校到盲聋哑学校的各级各类学校共计370多所,为近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拟从张謇的办学经历为载体,论述其教育思想。

一、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张謇,既是实业家,也是教育家。

在他的思想中,实业和教育是应该相互支撑的。

张謇说:“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这是张謇“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甲午战争以后,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

”在谈到日本由小国跻身列强的经验时说:“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至此,张謇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付诸实践。

在处理实业与教育的关系时,张謇始终把实业放在首位。

他指出“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办实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教育。

从1895年到1924年,张謇共创办了广生榨油公司、复兴面粉公司、大达轮步公司、资生铁冶公司、通海垦牧公司、淮海实业银行、大有晋盐垦公司等20多个工厂企业。

南通实业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尤其是为办学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张謇本人从1900—1925年,把实业所得薪金257万元,都用于了教育、慈善事业和地方公益事业。

至于各工厂企业及其他股东的捐款就更多了。

在困难时期“纺厂筹应教育之需要,每年亦七八万”。

张謇指出:“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二、师范为教育之母张謇是中国近代创办师范教育的鼻祖。

他在190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张謇的书学思想

张謇的书学思想

张謇的书学思想张謇(1577--1635,被誉为中国古代书学家中的一大灯塔,他出生于南宋已亡朝代之际,在明清时期曾任过多个职位,曾受批评者职务,并被授予官军职于右军参将。

虽然他没有晋升为军事家或政治家,但他却给中国古代书学家留下了不朽的贡献,特别是他的三部长篇著作《武陵春秋》、《蜀汉春秋》和《宋蜀春秋》,他的书学思想对中国古代书学家的影响非常深远。

张謇的书学思想以“先古而后现”为主要纲领,他认为书学是求古以治今的有效手段,要正确看待古代文献,全面考察文献,使古书不变,而不要将古书和事物分开,而是去发现古书中的现实伦理道德,利用古书的知识去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

张謇的书学思想被称为“求古以治今”,他提出了以古书籍为根基,在古书籍中求取真理的科学思想,他的书学思想主要有五个特点:首先,他强调要从古书中汲取精髓,不要将古书和事物分开;其次,他主张审慎研究和理解古书,吸取古书书中的精华;第三,他倡导重视古书中的发展规律,不仅要看古书中有趣的故事,而且要细心研究古书中的规律;第四,他提出了以古书前行,结合现实问题来解决当下问题的探索思路;最后,他强调从古书中求取知识,可以解决当今的时事问题。

在古代文献的素养技巧,张謇提出了重视求古的古文献学思想,他认为古书中的经史两类文献,要首先重视历史典籍,再重视经书,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看待古书的内容,重视古书中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才能从古书中汲取精华。

另外,张謇还重视古书中的形式性,提倡解读古书要注重文言文,使得古书具有易读性,而不是把古书当成一种废话,他还提出了“古文解读”,他认为古文有古文的言语特点,在解读古文的时候,要以古文的精神在现代语言中表达,这样读者才能看到古书的真正内涵。

同时,张謇认为古书中除去言论外,还有一部分是因果联系,要正确认识古书,就要仔细理解古书中的因果联系,并从古书中学习因果思想,这样才能吸取古书的精髓。

此外,张謇又将书学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他提出了古今有别的书学思想,认为书学家不能以片面的古文解读古书,要以当前的社会环境作为参照,结合现实向古书学习,这样才能掌握到古书精髓,从而能够发掘古书中的伦理道德,使古书变得生动和有用。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张謇说过:“南通各学校,均鄙人所手创”,“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这就是张謇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

”他在谈到中国近邻日本“由小国而跻于强大”的经验时指出:“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

★张謇在《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之报告》中说:“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办实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

★张謇谈到他所办的纺织厂和纺织专门学校时说:“所收学生,不限一省,来见习者不止一人。

经费除公司股东以余利效此义务外,未尝受政府社会或他省他人分毫之辅助。

”所以张謇说:“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张謇说:“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粗具。

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余县而无惧,则未也。

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数,謇方目计之,心营之。

”张謇这种办实业、办教育的崇高目的和愿望,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敬仰和仿效。

★张謇说:“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

”“诸君以为可耻否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

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张謇说:“中国向来延请外人之费,较之延请中人相悬殊绝。

外人远涉重洋,其市于我者,又我所亟需之事,其有挟而贵固宜。

”但必须延请“能通中文为最要之事”,因为“彼各国之挟一学艺而来为师者,不通中文,十常八九,猝然聚于一堂之上,教者止授以所长,学者转訾其所短,即有轻玩之心,必不能得启迪之益”。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在南通的主要实践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在南通的主要实践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在南通的主要实践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张謇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而且在南通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当地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张謇出生于江苏南通,自幼聪慧好学,心怀报国之志。

在那个时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张謇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大力发展实业,而实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因此,他积极倡导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职业教育思想。

张謇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他强调职业教育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具有实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謇主张“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即教育内容要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适应,课程设置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

他还提出了“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南通,张謇积极投身于职业教育的实践。

他创办了一系列职业学校,涵盖了纺织、农业、商业、医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这所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院校,为中国的纺织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张謇在创办学校的过程中,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他高薪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同时还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张謇还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除了纺织专门学校,张謇还创办了南通农业学校。

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南通农业学校开设了种植、养殖、园艺等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謇“会通中西”教育思想论略

张謇“会通中西”教育思想论略

的“ 中体西用” 并没有改变 中国的落后面貌。张謇 清楚 地认识 到 外 国之 所 以发 展 速度 超 过 中 国是 因
为西 方 国家重 视发展 教 育 , 除 了形 成 系统 的科学 知 识 体 系之 外 , 关键 在 于 建 设 体 系完 备 的教 育 制 度 。
这使 得他 认识 到 中 国教 育要 发展 , 需 要学 习西 方 的
张謇 是 中国近 代 的著名教 育家 、 实业 家 。经 历 了 中国近代 的 甲午 战 争 、 辛亥 革 命 以及 多 次 复辟 , 张 謇满怀 一 腔爱 国热情 , 试 图 以实 业 救 国 , 希 望 通 过 实业 的发展 和振 兴 , 通过 国 民教 育 的创办 来提 高 人 民素质 , 使 中国摆 脱 贫 穷 落后 、 在 国 际上 受 欺 压
1 3 4
另一方面 , 在处理中西学 的关系上 , 张謇所主 张的“ 会通中西 ” , 特 别提 出应该注 意根据学生学
习程度的高低 , 年龄段的区别 , 以及 先天禀赋 的差 异, 根据 各级 各 类 学 校 的需 要 而 有 所 侧 重 。他说 , “ 若 初 高小校 所必 须养 成 者为 惟德 与行 ” , “ 若 中学 以上 , 则为大学分科之备 , 故德行必兼艺而重 , 而艺 非德行不行” , “ 初等小学宜薄, 视其质之敏而近于 文者 , 识 别焉 以人 高等 小学 ” , “ 高等 小 学 即宜 略 区 文实 , 文则重 国学 , 而植文法之基 , 实则重理算而植
倪 婷
(东北 师范大学 教 育学部 , 吉林 长 春 1 3 0 0 2 4 )

要 :张謇“ 会通 中西” 的教育思想形成于清末 民初西学东渐 的进程 中。在他 的整个 教育 实践 中, 无论 是 学校教

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

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

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作者:刘金録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第11期摘要: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

他在追求实业救国理想的过程中,提出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职业教育主张,并身体力行,创设了办学层级齐全且专业门类广泛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社会教育事业,堪称教育史上的翘楚式人物。

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为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张謇;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实践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78-03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

他16岁入泮,27岁考取优贡,32岁应举,41岁取殿试第一名,获状元头衔,授翰林院修撰。

1896年始投身实业,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北洋政府时期任农林、工商总长和全国水利局总裁。

此外,他还致力于兴办职业教育,并有重大建树,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从张謇的一系列著作和他的实业实践与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其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脉络。

他的教育主张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欲国之强,当先教育” 同当时的许多进步知识分子一样,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攻击之下大清国门户洞开、割地赔款的残酷现实,张謇强烈意识到,中国欲要富强,非“振兴实业不可”。

而振兴实业,当以振兴教育为先。

从此,他走上了艰难而辉煌的兴实业、办教育之路。

由于历史和社会地位的局限性,张謇以及那个时期的上层人物不可能认识到国势衰微的本质原因,因而多取改良主义态度,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在经济上主张实业救国,在教育上主张兴办新学。

虽然这些举措终抱无力回天之憾,但其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近代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出现,催生了对技术型人才的渴求。

同样,张謇在兴办大型工商企业的实践中,也发现了这种发展规律。

于是,他提出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主张。

论张謇的师范教育思想

论张謇的师范教育思想

作者: 瞿卫星
作者机构: 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226100
出版物刊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9-64页
主题词: 张謇;师范教育思想;教育救国
摘要: 中国师范教育已经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

在这艰难、曲折的路程中,张謇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开拓者。

他的重视师范、师资,严格教学管理和勤俭治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等师范教育思想,对研究张黎的教育思想,以至研究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史,都是颇有价值的资料,对创造中国师范教育新世纪的辉煌也有所借鉴。

张謇精神 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理念

张謇精神 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理念

张謇精神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理念张謇精神: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引言自古以来,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张謇先生作为近代中国的伟大政治家和教育家,在民族危难之际,提出了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旨在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张謇精神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对相关案例和理论的分析,探讨其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张謇精神概述及其现实意义1.1 张謇先生的生平背景和贡献张謇,字季敬,山东省沂水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以爱国主义和职业教育的理念闻名于世。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家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张謇秉持着爱国主义情操,致力于振兴中国教育,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2 张謇精神的现实意义张謇精神是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謇主张通过提倡职业教育来培养和强化爱国主义情感,旨在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

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能性,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2.1 培养国家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意识的培养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注重职业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并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发展、服务国家大局。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人才,而且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2.2 推动产教融合张謇精神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倡导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职业教育应与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1.2.3 培养创新精神爱国主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提供实践机会和培养创新思维的课程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周新国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9)003
【摘要】张謇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在江苏南通的教育实践成就卓著,极富特色.他较早地提出了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创造了"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促进实业"的成功模式,反映了教育从边缘走向经济中心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总页数】5页(P24-28)
【作者】周新国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校长室,江苏,扬州,22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6;G40-092.6
【相关文献】
1.张謇、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 [J], 季跃东
2.张謇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 [J], 王瑶;申国昌
3.张謇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 [J], 王瑶;申国昌;;
4.近代女学兴起背景下的张謇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 [J], 周宇清
5.张謇与荣德生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之比较研究 [J], 羌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论张謇的特殊教育思想

简论张謇的特殊教育思想
( )开 展 全 纳 教 育 的 实 践 四
的孩子 寻找 当地最 具潜 力施 行全 纳 教 育 的 学 校 , 全 纳 教 育 的 老 为
( ) 立 学 生 发 展 评 估 机 构 三 建 目前 残 障 学 生 到 特 殊 教 育 学 校 报名 时老 师们 只是关 注一 下年 龄 、 力 损 失 、 病 类 型 等 , 嘱 听 眼 并 咐 到 医 院 进 行 入 学 体 检 ,至 于 学


特 殊教 育师 资是 特 殊教
育 的根本
意 断 仕 进 ”, 发 了兴 办 实 业 的 萌
训 学校 ; 11 于 9 6年 , 办 南 通 狼 开
山 盲 哑 学 校 , 立 了 我 国第 一 所 建 真 正 意 义 上 由 中 国人 主 办 的 特 殊
张 謇 强 调 师 资 在 整 个 教 育 系 统 的奠基性 作用 , 为 “ 教 育普 认 欲
本 人 共 同 组 成 ,学 生 入 学 时 由小 组 评估 后制 定个 别 教 育计 划 , 并 在 征得其 家长 或监 护人 的同意后
全 纳 人数 最 多 的是 培智 学 生 , 做
得 最 成 功 的是 视 障 学 生 。但 我 国 很 多 城 市 对全 纳 教 育 认 识 不 足 ,
名 , 父 母 之 命 为 职 志 ”的 精 神 , 守
科 场拼搏 3 0年 ,终 于 在 4 2岁 时 金 榜 题 名 。他 深 切 地 感 受 到 科 举 制 度之 摧残 个性 , 锢 人 才 ,遂 禁 “

的 特 殊 教 育 思 想 ,大 体 上 可 以 归
纳 为 以下 五 个 方 面 。
汇编 .03 20
[ ]华 国栋 . 3 差异教学论 . 北京 : 北京教 育科学 出版 社,0 1 2 0 [ 兰继军 . 4] 台湾地区特殊教 育及对 大陆 特殊教育发展 的启示 . 中国特殊教育,0 8 20 .

张謇语文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启发

张謇语文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启发

张謇语文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启发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革命先驱,他对语文教育思想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謇对语文教育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发展,对于作文教学的启发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张謇的语文教育思想出发,探讨他对作文教学的启发。

张謇的语文教育思想张謇主张以语文教育为国民教育之本。

他认为语文教育是培养国民的基本功,是国民心灵的熔炉,是国民情操的泉源。

张謇倡导以文学为中心的语文教育,他提出“以文入学”的教育方针,主张以经典名著为中心,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陶冶情操,使之健全人格,培养国民精神。

张謇强调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即通过实际体验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倡让学生通过实际写作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式学习的过程,通过实际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情感体验,使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力量。

张謇对作文教学的启发张謇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提出了重要的启发,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謇主张以文学经典为基础进行作文教学。

他提出“以文入学”,主张以文学名著为中心进行语文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文学经典,通过模仿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通过对名著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吸收其中的文学精华,从而在作文中展现出更高的写作水平和艺术表达。

张謇倡导以实际生活为内容进行作文教学。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悟,从而进行生动、真实的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使他们的作文真实、生动,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

张謇主张以体验式学习为方法进行作文教学。

他强调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参与,提倡学生从实际中获得写作素材,通过实际经历和感受,写出真实、生动的作文。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
之洞督鄂 强学堂 看
,

于 光绪 二 十一 年 (
,
奏 设 湖北武备 学 堂













作 者马 伯 煌
,
1 9 1 3年

,
上 海 社 会 并 学 院 经 济 研 究所 教 授

在 中国 近 代 历 史 上 践之中
,
,
能 把 实业 和 教 育 两 项 立 国 的 根 本 大 计 密 切 结 合 起 来

,
并致 力 放 诸实
,
首 推南通 的 张 窖
。 ,
他把 实业 和 教 育 称 为 国 家

。 。 。
张 誊因 同 张 之 洞 讨 论
,

下 不可 无 学
学不 可 无 会
, ,

问题
,
关键 在 于

实地
遂 成 立 强 学会

张 之 洞 为会 长
,
,
张窖 与康 有 为等 均 参 加
此 为 中 国 士 大夫 阶层 成 立
,
学会 之 始
张 之 洞 为 了 在设立 工 厂方 面能 比 外人 先走 一 步
,
清 季 新 制 学 校 的设 立
,
始 于 同 治初
,
当 时朝廷 感 于 五 口 通 商 以 来的外 交挫 妞
,

战争 失败
,
由 于 假 手 无 识而 牟 利 的通 事
中外

之 间往往 以 小 问题 而 酿成 大矛 盾 又 震 于 列 强的 船 坚 炮 利

论张謇的道德教育思想

论张謇的道德教育思想

系统, 并对未来人类文化的新生做出贡献� "教之所 成, 使人可康乐, 可和亲, 可安平�" 张謇教育思想正 是对孔子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 张謇办教育, 是一种 现代化实践和传统文 化精 神的 特殊嫁 接, 他以开 放的心 态拥抱 现代性 , 一生 致力于传统社会的 现代转换,同时又 不全盘西化, 坚守着传统文化精神� 金耀 基在 �从 传统到现 代� 一文 中指出 : "中 国 传统文化在上个世 纪中一直在退却中 , 现在应 该使 之重来, 这一重来的过程就 是新传统化过程 �新传 统化过程, 主要在使已经丧 失的传统价值得以 回归 到实际来, 但这一工作, 在性质上是创 新, 亦即 它必 须要 符合中 国现代 化所需求 的, 否则 是复古 , 而不 是创新, 亦不能视之为现代化过程的一部分�" 在今天, 一个国家的 教育要跻身于世界先 进行 列, 教 育的国际 化是必 要的, 但 教育的国 际化必 须 以民族化为基础, 同时民族化也不等 于回归传统� 张謇在南通的教育 实践表明, 真正变革性的发 展来 自于传统的扬弃和外来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滤收� 张謇在百年前 便开始这一伟大的 实践, 尽 管有 这样那样的局限与 不足, 他 对中国教育现代化 的贡 献是卓越而辉煌的 �现代化的潮流激 荡澎湃, 如何 找准前进的方向, 先贤给我 们留下许多宝贵的 经验 和思想财富, 张謇对于现代 文明和传统文化的 基本 态度 , 他的德育 教育思 想和内 容, 值得我 们进一 步 深入地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二 �张謇的德育教育 内容
培养 "德才兼备, 身心强健" 的学生是教育家的共
��
文化 视野
" 礼 所以制 中" , 礼是 人的行 为规范 , 是仁 的外 在表现� 张謇说: "礼者人之大防� � 传� 亦有言, 人有 礼者安, 无礼则危� 为一人言之耳�一人 且不可无 礼, 而况于十人, 百人, 千人, 万人之众欤?况其在凶 危之事欤?六校师生勉之!" "立于礼" 即 "明公理, 修公德, 有礼法, 不苟简� " 而如何做到呢? 年, 张謇在 �师范学校年假演说 � 中指出: "明公理, 修公德 之人则人重之, 有礼法, 不 苟简之人则人重之, 能成一业之人则人重之�" 而要 成为这样令人尊敬的人, "必有积累, 乃有人格� 须先 从自重起, 遽求之人不效也�" 张謇告诫学生: "诸生, 诸生, 自重则明公理, 修公德也, 有礼法不苟简4;

“学思问履”,指向“适合的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张謇教育思想的探索与实践

“学思问履”,指向“适合的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张謇教育思想的探索与实践

-014-2024年第7期(总第383期)理论探索在这个充满变革、创新的新时代,课堂教学产生了诸多变化,但“适合的教育”依然是不变的主题。

我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虽然是通过旧的科举制度走上晚清的历史舞台,但他却坚决反对“死读书”。

张謇把“适合的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在《通州张氏家塾经史国文补习科答问序》中就教育的目的指出:“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

”他认为“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学习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亦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他提出“学问兼履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学思问履”即源于此。

实践证明,“学思问履”理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为“适合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张謇教育思想进行探索。

一、让“学”生发于心学生愿意和喜欢学习是其学习动力的源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要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因此,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是培养学生想学、要学、会学的品质。

(一)激发想学的兴趣好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所以,想要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首先得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可以设计游戏环节,还可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为每个学生小组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各一个以及一盆水。

学生很好奇,发出疑问:圆柱和圆锥容器能说明什么?这盆水又有什么用处?笔者故作神秘,没有直接回答,学生一下子就提起了兴趣。

笔者乘机提出问题:“把装满水的圆锥容器里的水全部倒入圆柱容器,若要注满圆柱容器,需要倒几次?”学生们立刻开始动手操作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数学规律。

张謇的实践教育思想及启示

张謇的实践教育思想及启示

张 謇 , 代著 名 的实 业 家 、 育 家 , 近 教 一生 重 视教 育 , 张謇 一 生更 重视 实 践教 育 。换 句 话说 , 但 张謇 的实
践教 育 思想 , 张謇 全 部教 育 思 想 的精髓 和 灵 魂 。这 里必 须指 出的是 , 謇 重视 实践 , 只是 重 视实 践教 是 张 不 学 的 问题 , 只 是把 实 践 教学 作 为 获 取知 识 、 验 和技 能 的 手段 和 方 法 , 不 经 也就 是 说 , 张謇 的视 阈 中 ,实 在 “
学 年上 、 学期 实 习科 目均为 4项 , 下 上学 期 每周 实 习 时 间为 2 课 时 , 1 为总 课 时 的 5 .% ; 38 下学 期 每周 实 习
时 间为 2 5课 时 , 占总课 时 的 6 . ” l 41 %。 l∞张 謇之 所 以在专 门教 育 中强 化 实践 教育 , 因为在 他 看 来 , 正 3 l 是 真
争, 实践责 任合群 能力 之竞争 也 。”1 [ 1 啊只有 一边 动手 , 一边 动脑 , 学练合 一 , 学相 长 , 教 这样 的实 践教育 , 才
是熟 练技能 和提 高竞 争力 的事半 功倍之 举 。 5 实践 教育 是人格 培育 和职 业 习惯 养成 的有益 举措 。“ 生 苟不勉 力学 习 , 能 躬操 , 明指 导 , ) 诸 不 不 则于
法式对 比 中进 行 改革 . 传承扬 弃 中加 以发 展 。 于
4 实践教 育 是熟练 技能 和提 高竞 争力 的必 要途 径 。书本 学 习固然 是 获取 知识 和技 能 的一 种途径 , ) 然 而 这种 获得还 需亲 身实践 , 才能 巩 固和 提高 。张 謇指 出 :诸 生毕 业在 近 , 学校 实践 , “ 在 日少 一 日, 宜细 心研

张謇精神主题教育

张謇精神主题教育

张謇精神主题教育
张謇精神主题教育是指以张謇的精神为核心内容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

张謇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他在国家建设和教育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謇精神主题教育的核心是以张謇为榜样,弘扬他为人民、为国家、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具体来说,张謇精神主题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进取精神:张謇积极进取,不畏艰难,勇于担当。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勇于面对挑战,积极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2. 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张謇一生致力于为人民谋福利,他坚信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

3. 独立思考能力:张謇重视知识的独立获取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他提倡自主学习和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4. 勤勉奉献精神:张謇一生勤勉工作,奉献自己的才智和精力,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深的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

通过张謇精神主题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教育思想的八大分类
为民为生,适地适时。

一、大生的教育是尚德的
★张謇说:“诸友须知教育事业,课程是一事,管理又是一事;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其间消息关联,正须下博学审问思明辨功夫。

”“首重道德,次则学术。


★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必先兴学。

乃知勤勉节俭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不二法门。

★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

★吾人之享用,不可较最普通之今人增一毫,吾人之志趣,不可较最高等之古人减一毫也。

★日作一事,须专须勤,须有计划,须耐劳苦,须自强力。

★在校不能为良好之学生,出校必不能为良好之公民。

主张小学宜加授四书,尽管亮些孩子当时的水平未必能懂多少,但却能养成“崇仰孔道”的习惯。

★张謇指出:“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曰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多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人必不愿,则信用失而已亦病。

是奢之病,妨人而亦妨已,故俭为美德。


★时时以忠信笃敬为训,忠则不二,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

★培护径寸茎,使之盈尺及丈,成有用之才。

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者,皆不可任。

固不纯恃学业之忧,为已足尽教育之责也。

★以用功学习为当务之急,发愤用功慰父远念,努力学问,厚养志气,以待为国雪耻。

★入校数年,于知识上一无所得,其个人将来之知能何从发展,社会将来之幸福何从创造?
★学,得之艰苦。

其实古今学者之所以能成其学,何一非从艰苦中来”“为学之道,若山容海纳”。

“乃能知其要,参互以证,乃能会其通”。

“未见智能之士言行不顾,而能见信于社会者也”。

“下走自弱冠自至今三十余年中,所受人世轻侮之事,何止千百,未尝动色发声以修报复。

惟受人轻侮一次,则努力自克一次,以是能成一业也”。

★张謇还主张学校学生应该参加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分益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整洁教室内之污垢,启闭教室内之门窗,排列食堂之食器,日本学校皆学生为之……中国贫儒或礼法家之子弟,犹执其事。

非此列也,以惰为教而已。

”★学校所讲之修身,仅为理论之出处,社会则实践矣。

二、大生的教育是爱国的
★张謇在兴办教育之初,就把培养学生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三者中,他认为“国家思想”又是最为重要的。

也就是说他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主导地位。

事实上,张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救国兴国这个时代的主题而展开的。

★为了强化青年学生的“国家思想”和民族精神,张謇对学生特别注重“知耻明志”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国耻,激发爱国的热情。

他认为“耻人所不可不知,人而无耻,尚不可以为人,矧在一国这大者乎?第中国何为而有国耻?应亦反省。

”★对于20世纪初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张謇十分忧虑地指出:国人中能够清醒地认识“国势艰危”者,“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一二。

处堂燕雀,姑以
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

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
★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

要“洗国耻,必先开民智;而要开民智,必须普及国民之教育,尤其要重视贫民教育。

三、大生的教育是全面的
★论其仁,则大仁;论其智,则大智;论其廉,则大廉;论其勇,则大勇;论其信,则大信;是则六洲万国之教育者皆当崇奉者也!
★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

★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学问兼理论并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

四、大生的教育是成长的
★小学为培养人才之源,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

“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


★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

静可以一心志,凝思虑。

★“一静心,二耐苦,三多看书”。

★功不必期其速,事不必遗其小。

★万事有始者有卒,教育,有始而无卒之事也;万物有新者有旧,教育,有新而无旧之事也。

五、大生的教育是包容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医校写校训:“祁通中西,以宏慈善。


六、大生的良师是优秀的
★教育为实业之母,师范为教育之母,师必出于师范,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明者处之,须能辨别事理,毋为所染,将以移俗,然后可以为人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

师道贵严,中外同轨。

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

★范者法也,模也。

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

监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范之正轨;今日能守,异日能行,是为范之结果。

★军队放任,则将不能以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以教。

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

★相劝以勤学,相规以饬行,相爱以合群,为诸生养成人格,他日为良教师。

★“教员有违背国家法律,侵损地方公益,亏丧个人行检之事”“不得玷于教育”。

★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

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

★“凡是必求其适,”“愿求扬技甘露,灌溉于人人心理之中。

”“教育者,有方而无方,有法而无法之事也”。

“各宜其所宜,各适其所适”“因材易教,毋拂毋悖,毋萌毋倦。


七、大生的赏罚是适当的
★张謇在揭示“教育”的含义时说:“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

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

”他还指出,当时有些学生“喜谈自由,喜说平等”,误以为“自由”、“平等”就是“自便”和“放任”,张謇对此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批评,强调了学校规章制度和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张謇主张对教师和学生的功
与过应该赏罚分明,因为“赏罚者整齐一校规则,锐厉一校精神之具也”。

但是,无论赏还是罚都必须严肃对待,如果赏罚不当,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譬如赏之当或不当,效果就完全相反。

他说:“赏也,使其人有乐于奋勉之思,他人有竞争学业进步之想,赏之益也,设受赏之人,但以欲望褒赏为心,致饰外表而失其沈毅高尚之志趣,他人以不能得赏之故,而生嫉妒嫌忌之情,是赏之损牟。


八、大生的办学是勤俭的
★张謇极力主张勤俭办学,他说:“教育之在我通州今日尤为艰难,无他,财力支绌”,“假使一小学校建筑务求美备,形式务求完全,教员务求厚俸,供给务求丰旨,而甲绌于前,乙必怯退,今年能创,明年将穷,教育必无普及之一日。

★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是成功之不二法门,俭可以养高尚之节,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诸生既投身行教育,苟不自俭,何能教人?
★假使一小学建筑务求美备,形式务求完全,教员务求厚俸,供给务求丰旨,则学校今年能创,明年将穷,教育必无普及之一日。

张謇多有名言留世,他尝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

”他还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斯人的眼光与胸怀,实为百代仅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