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简介
山西传统文化
山西传统文化山西省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环境,演绎出特有的地域文化与民俗事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民俗文化。
下面从山西的民俗文化、传统戏剧、美术、技艺以及山西建筑风格、宗教等方面,带大家了解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山西话;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的晋剧;直出直入,简练明快的上党梆子;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曲沃琴书等山西特色传统文化。
一、民俗文化1.1 饮食文化由于民族聚居与民族文化融合,把各种风俗聚集于山西,山西的食俗也就变得多样化起来。
同时,也由于地理、气候、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山西特有的面食文化、晋菜文化等饮食文化。
晋东南人爱吃小米,晋南人吃惯了白馍,晋中人爱吃面食,都是山西省各地很有特色的饮食习惯,当然也有山西人普遍的爱好,如用醋做调味品,喜辛辣食物。
1.2 山西方言山西话,分为晋语和中原官话汾河片。
山西南部三市临汾、运城、晋城(沁水县西)用中原官话汾河片,其他都用晋语。
山西方言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特点,其中保留古语音较多,且还有连续复杂的变调。
晋语区还是中国唐诗的重要产区。
1.3 生活禁忌山西民间禁忌虽然也有一层神秘的外衣,但其实用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其表现为禁忌的内容以人的生产和生活为主,特别是休闲节假日中最多,比如正月期间几乎天天都有“不该做”的事;禁忌在人群结集庆典等活动时尤为繁杂,如生死婚嫁礼仪和祭祀节日等活动中,处处有禁忌制约人的手脚。
所谓禁忌的实用性,除了要适合人们生产、生活所需之外,还同时产生解禁破忌的办法。
比如不留神犯了某些禁忌,当事人可以有办法解除,诸如吐几口唾沫或跺几下脚就认为可以心安理得、安然无恙了。
二、传统戏剧2.1 晋剧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剧唱腔丰富,包括乱弹、腔儿、曲子几种,板式多变,表现力强,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不仅继承了梆子戏表演中的绝技,而且在翎子功、帽翅功等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与五台山佛教音乐
收 稿 1 期 :0 2 0 ~ 5 5 1 2 1 — 1 1
作者简 介 : 韩
军, , 男 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研究 员 , 主要研究佛教音乐 。
多 年事 已高 , 比较 分 散 , 中 到 一 起 , 且 也 集 而 懂 得 甚 至 知 道 佛 乐 的 人 已不 多 ;四 是 体 制 问
18 年 , 9 0 我从部队宣传 队借调到山西省文
化局 音 乐 工 作 室做 《 国民 间歌 曲集 成 ・ 中 山西 卷》 的编 纂工 作 。在这 里 , 我看 到 了单位 的领 导 和 老 同志 刘 建 昌 、 家 滨 编辑 的一 本 油 印册 子 陈 《 山西 民间 器乐 曲集 ( 台 山寺庙 音乐 ), 我 五 》使
五
台
山 研
蠢
音乐
韩 军
( 西省 音 乐舞 蹈 研 究所 , 西 太 原 山 山 00 1 ) 3 0 2
曩 幕
第
=
o
期
-一
_^
古 老 独 特 的 五 台 山佛 教 音 乐 是 五 台 山佛 教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 是 中国传 统 音 乐 不 可或 也 缺 的部分 。2 0 年 , 台 山佛 教 音 乐 被 山西省 04 五 公 布 为 首批 民族 民间 文化 保 护 工 程 试 点项 目, 2 0 年被 列 入 “ 06 第一 批 国家 级 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段 段 的因缘 。 因 缘
总
第
_▲
. ▲
0
期
’一
佛乐就在这种传承链断裂 的情况下逐 渐衰微 。
其 他 的困难 就是 自然 环境 方 面 的困难 了 。五 台
2
音乐形态学视域下汉传佛乐“十方腔”变异梵呗的地域风格初探
0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第二段是第一段中a、b 乐句的变奏形式,但速度则有所加快,其中a2句以简化变奏形式进行了叠唱,而b2材料则以合头换尾变奏的形式进行了展开并以换头合尾的形式变奏反复了一次,而b 材料中出现了“Mi—Re—Do”三音列作为煞音,与天宁寺版本的终止式相类似,这很可能体现出了佛教音乐在不同区域之间保持着深层次的旋律基因。
总的来说,五台山版本频繁出现跳进旋法,与江南天宁寺版本级进上下行的旋法形成差异,这暗示北方民歌的影响;此外,五台山版本采用两个基本乐句的变奏展开形式,在不同段落以不同节奏节拍及速度呈现,类似于北方板腔变奏体戏曲的发展模式。
(见谱例1)谱例1:奉食偈(五台山第二段)a2 a3华岩寺版本为单段体结构,由两个乐句a,b 反复变奏而成,旋律材料简洁,类似分节歌曲,但两乐句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b 乐句开头的律型与a 句相似,最后均以宫音作为终止式,显然以变奏为主,故a 句可视为该梵呗的主腔。
其旋律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其开头处便采用成渝民歌常见的基础旋律框架“Re—Mi—Re—Do—La”进行呈示,而后旋律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反向级进发展最终煞于宫音,而在最后结束时的旋律中出现了佛教音乐常见的三音列“Do—Re—Mi”,这体现出佛教音乐的三音列在深层次中对区域变化梵呗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华岩寺的版本是以佛乐核心音调作为旋律底层,区域民歌旋律作为表层的结合体,这有助于窥见佛教音乐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见谱例2)通过对三地《奉食偈》的形态进行分析,不难看到b2谱例2:奉食偈(华岩寺节选)a: b:06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不同区域的版本皆有所不同,其中天宁寺版本明显受到了江南民歌常见的徵三音列上下行旋律的影响而具有地域性特征,五台山版本继承了山西梆子的速度变化,而重庆华岩寺则继承了民歌旋律的影响,但是三地亦有相同之处,就是乐句的终止式中均以三音列“Do—Re—Mi”作为结束,这个三音列很可能是佛教音乐中最底层的旋律基因,当梵呗传到不同区域之后,它能够有机结合当地民间音乐的旋律特色进行展开,使佛教音乐形成了变与不变的统一体。
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
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作者:谢忠军来源:《音乐生活》2021年第08期田青先生是音乐学家,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并长期担任该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还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在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里,有宗教音乐的梵音遗响,有文人音乐的山水之音,有民间音乐的天籁不绝。
田青先生在讲学时,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三根柱子两层楼”。
所谓“三根柱子”,指儒释道;而“两层楼”,顶层是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底层是以口头传承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青先生“三根柱子两层楼”之论的苦心在于,一方面,提醒大家“释”与“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儒”有着同等重要地位,是儒、释、道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此论将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智慧创造,敬奉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殿堂。
田青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艺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又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赞同把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并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交相辉映、碰撞激荡和流变转化,从而系统探析了中国传统音乐这座琼楼玉宇的山向、水脉、地基、梁架、榫卯,甚至捕捉了这座琼楼中那些微妙的响动。
田青先生与宗教音乐结缘,始于学生的疑问和几声鸟鸣。
1977年,他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开设被称为“没有音乐”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一名学生“我怎么能听到真正的唐代音乐”的疑问让田青先生沉思良久。
有一天,窗外传来几声鸟鸣,让他想起古印度佛教传说中能发出妙音的雪山神鸟“迦陵频伽”,由此想到天竺乐舞《迦陵频伽舞》传入中国唐朝时,名曰《婆罗门》,此后被唐明皇改成道教色彩的名字《霓裳羽衣舞》,由佛而道,改头换面,存世传世。
正是这几声“迦陵频伽”的鸣叫,让他突破了“《广陵散》于今绝矣”之类的成见定论,启迪他踏上去宗教音乐中寻找古乐遗音的“正信之途”。
此后他参五台、谒峨眉、拜九华、觐普陀、过秦岭、涉敦煌,造访前藏、后藏、安多、康巴数百所汉藏寺庙,寻找宗教音乐的根脉。
试谈五台山佛教音乐
五 台 山 佛 教 音 乐 源 渊 于 印 度 佛 教 音乐 ;
为 《 水龙 吟 》 )
、
《 跌 断 桥》
、
《 寄生 草 》
、
但 它 经 历 了 一 个 不 断地 吸 收
过程,Leabharlann 改 革 和 发展 的。
《 豆 叶 黄》
。
《扑 地 凡 》
也 就 是 中 国 民 族化 的 过 程
`
,
《 驻 马 厅 》 等 在 佛 教 音 乐 民族 化 的 过 程 中
试 谈 五
台 山 佛 教 音 乐
赵培成
间 色彩
。
佛 教音 乐 是 我 国 宝 贵的 音 乐 文 化 遗 产 之
一
。
当时
, ,
,
产 生 了一种
“
“
俗 讲僧 ”
.
。
在
五 台 山 作 为 全 国 四 大佛教 名 出 之 一
,
,
其
佛 事活 动 中
通 俗生 动
讲
变文
,
”
,
有 白有 唱
。
经文 佛教音
、
庙 堂 音 乐 也源 远 流 长
有青 庙 音乐
, 、 , 。 ,
同 时 流传 下 来 许多古 代 乐 曲
,
宫 庭 之
广大 祥 众中 也 创 作 了 许 许 多 多 的 民 歌
、
位 得指 出 的 是
。
五 台 山佛教 音 乐
。
《 诗 经 》 巾 的风
雅 之篇
便是 兴 时 民 歌 的
又产 生 了我 国传
。 ,
黄 庙 之分
,
青 庙音 乐 即 和 尚 吹 奏 的 蒙 占族 建
五台山佛教音乐谈
这类
“
器乐
”
两 大类 ,
“
。
从 应 用功 能 角度 经 文音乐
”
高调
”
,
有 时是 以二 句 ( 上
, , 。
、
下 句 ) 曲调 反
讲
,
它 又 根据 形 式分 为
”
与
“
经
复 吟唱而 成 调 吟唱而 就 念
,
而 有 的 则是 以 一首 更 完善 的 曲 韵味 无穷
、
外音乐
两 大部 分
’ t 合念 ”
“
高调
这 类 曲牌 在五 台 山
“
从 现 在 收集 到的 曲牌 山 清
八 八 笙 管梅 云 鼓
、
明 以 来 的散 曲小 令 ( 如 有取 自 明
, 、
巨
坡羊
”
、
《 月 儿 高》等 )
维悦 那众
à木 鱼 à 磐
锣加 à 钟 忏
” 传 于 民 间 的 歌舞 曲 ( 如 《打连成 等 ) 和 民
歌小 曲 ( 如 《 茉 莉 花》 等 )
。
故 在 应 用上 有灵 活 性 黄 庙 中基 本可 以 互通
“
所 以 这类 曲牌 大 体上 是 一致
,
,
下 班
班 上
经 外 音 乐在 佛事 活 动 中 一 般 用 于 某 种无 合念
”
经 文 仪式 及 时 )
,
中的 间歇处
(如
或一 种 仪
“
式 中的 两 部 分 之 间的 间 歇处
( 诸如 迎 送 显 贵 之类 )
五 台
山
佛 教 音 乐 谈
韩
军
奏的 念 ( 唱 ) 经
佛教音乐漫谈(第三讲)
佛教音乐漫谈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第三讲嘉实:上几次节目呢,请田青老师谈了佛教音乐的历史,还有一些各个方面的情况,今天呢,就想问一些佛教音乐的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的问题。
田青老师啊,我也曾经去寺庙里参观过僧人们音乐活动,大概也分为这么两大类,有声乐的、有器乐的,唱的、演奏的这两种形式,用乐器演奏的那种音乐好像还比较好理解,它那音调呢更接近于吹打乐,和我们常见的那些表现方式都比较相似,但是有一部分就是用声乐形式表现(就是唱的)这部分呢就比较独特了,它独特呢在什么地方,就是它有时候好像有音高,我说的音高是乐音的音高,有时候就没有了,就说话了。
田青:你指的这是庙堂里边的唱念呀,比如僧人们每天上殿,也叫“朝暮课诵”,俗称“早晚课”,这些,与那些佛教器乐曲,我们统称为佛教音乐。
那么它的唱念这部分呢,它是有唱、有念两种形式嘉实:两种?田青:两种!比如我们上次听的那个梵呗,那就是唱。
嘉实:那种唱的这种东西呢,我感觉到啊,虽然我听不懂啊!…… 田青:你的理解能力挺强的。
嘉实:不知道这种奥妙在哪儿,有时感觉它象是音乐,有时候象说话,但是呢给人的总体感觉呢它非常壮严。
就是……田青:非常肃静!嘉实:就是也有点好像很多调,大家也不是很固定的,有的这个调音高不太一样,但是在一起呢有很多调,像现代派的多调式的感觉。
田青:你研究和声的起源啊,就可以到寺庙里去听,就是早期和声是怎么产生的!因为僧人们经常在一起唱,唱相同的东西,时间一长,他有时候在有意无意之间就出现了一种和声的现象。
嘉实:啊!非常壮严!!田青:你刚才提到的有的是一种念诵,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和尚念经,老和尚念经的这个念,用我们现在世俗的说法就是诵。
朗诵的这部分。
嘉实:朗诵?田青:对啊,它也是有的。
拿我们这个寺庙里最常见的早晚功课说,因为所有的出家人早晨、晚上都要上殿,上殿都要念一些经,唱………嘉实:都要唱。
田青:这叫早晚课,我们说的“功课”,学生做“功课”,“功课”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
历史背景
4、文学与艺术大发展。诗歌、散文、小说(传奇)、音乐、舞蹈、雕塑、绘
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均出现伟大的创造。 《全唐诗》收录了诗人2200多位,诗作48900余首,其中七言律诗为唐代首创。;
初唐四杰、王维(田园派)、岑参(边塞派)、李白、杜甫、白居易; 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师说》、《马说》、《永州八记》; 传奇小说《南柯太守》、《长恨歌》、《莺莺传》、《柳毅传》; 雕塑多以宗教为题材,并赋予现实生活气息。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唐朝统治者提倡音乐,形成了喜爱音乐的社会风气; 音乐机构对培养高水平的宫廷燕乐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贵族文人偏爱歌舞,歌舞音乐的社会需求量使得歌舞伎人大量涌现; “曲子”促进了歌唱艺术的发展和 “变文”开始盛行促进了说唱形式的兴起。
宫廷燕乐和民间俗乐是唐代音乐的两大潮流,在社会上层与下层遥 相辉映,形成蔚为壮观的局面。
——《隋书.音乐志》
如《胡旋舞》出自康国乐,舞时急转如风。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颻(yao) 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苏莫遮》出自天竺乐,系印度语,汉名浑脱。舞者裸体跌足,各持油囊 盛水,以水相泼,表现了印度、缅甸、中亚泼水节的风俗。
❖ 隋唐宫廷多部乐体现了各国乐舞的不同风貌,但唐代的乐器种类与乐 工人数均多于隋代,曲目也有明显增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燕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
❖ 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乃胡乐诸部之首。
“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
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旧唐书·音乐志》
❖ 文康伎,又名礼毕。这是汉族的一种面具舞。
西晋太尉庾亮的谥(shi)号文康。其死后,家伎戴上他的假面跳舞追思, 故称文康伎。
黄土地文化的大观园—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
黄土地文化的大观园—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
这里,北隔长城揽云朔,南界石岭通太原,西带黄河望陕蒙,东临太行连京冀。
所辖14个县(市、区),总面积25472平方公里,总人口293万。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紧靠黄河中游东岸的忻州是一方文化厚土。
历史上文人辈出。
金元时期著名诗人元问(忻州人),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河曲人),明清之际的诗文大家傅山(祖籍忻州),清代思想家,诗人徐继畲(五台人)都诞生在这里。
在这块文化沃土上,有大量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这里黄河风情文化、雁门边塞文化、五台山佛教文化、忻定原晋商文化等源远流长,构成了一座多元文化并存的神奇画卷。
其中,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及手工技艺、民间体育竞技等民间文化艺术、民俗文化,都有深厚的底蕴,散发着黄土地文化泥土的芳香。
忻州市也是一方文化热土,先后有4个县(市、区)由中央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歌)之乡”(河曲),“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代县),“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静乐),“中国摔跤之乡”(忻府区),“中国八音之乡”(忻府区)。
一年一度的“五台山佛教文化节”、“中国忻州摔跤节”、“河曲河灯节”已成为重要的区域性的文化盛事。
忻州市的民间文化艺术、民俗文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于2006年有五项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项目是:⑴、戏曲《北路梆子》(忻州市)⑵、戏曲《繁峙秧歌戏》(繁峙县)⑶、戏曲《二人台》(河曲县)⑷、民间音乐《五台山佛乐》(五台县)⑸、民间音乐《河曲民歌》(河曲县)有6个类别,13个项目入选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些项目是:民间音乐:《河曲民歌》(河曲)、《五台山佛乐》(五台县)、《晋北鼓吹》(忻府区、五台县);民间舞蹈:《代县峨口挠阁》(代县)、《凤秧歌》(原平市);地方戏曲:《北路梆子》(忻州市)、《繁峙秧歌戏》(繁峙县)、《神池道情戏》(神池)、《二人台》(河曲);民间美术:《定襄面塑》(定襄);杂技与竞技:《忻州挠羊赛》(忻州市);民俗类:《河曲河灯节》(河曲)。
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批国家级项目民间音乐左权开花调“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
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等地,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
因开“花调”歌词的上句常以“xx开花”为起兴,下句点题,因而当地人把这种形式的山歌统称为开花调。
在“开花调”中,不仅植物可以开花,其他东西也可以开花,剪刀可以开花,笤帚可以开花,门塔塔(门塔扣)可以开花,小椅床(小板凳)可以开花,石头也可以开花……总之,一切用来作比喻的东西都可以开花。
而这样的“开花”又与下句的主题有着内在的联系。
比如《苦相思》:“山药蛋开花结疙瘩,圪蛋亲是俺心肝瓣人。
半碗黄豆半碗米,端起了饭碗就想起了你。
……玻璃开花里外明,远远就照见俺圪瘩亲。
”2005年8月,盲人宣传队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比赛,一组开花调情歌联唱,情动四座,获得特别大奖开花调构思精巧,语词新颖,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此外,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构成的衬词衬句都堪称一绝,如“啊咯呀呀呆”、“亲咯旦儿”、“亲呀咯亲呀么呆呀咯呆”等,都极好地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开花调音调简洁,深情感人,绝大多数由相互呼应的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进行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间或出现大跳音型,用于表现情绪、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
左权开花调大都以反映爱情生活为主,所以最易在青年中流传,不用专门学,一听就会。
代表曲目有《桃花红,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来》、《会哥哥》、《格旦亲》、《想亲哥》、《土地还家》等。
刘改鱼、冀爱芳、石占明等都是开花调的优秀传人。
河曲民歌河曲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界偏关、五寨,南界岢岚、保德,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相邻,是一个"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
由于地处黄河弯道,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
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生产方式。
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调查报告研究
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调查报告研究近年来,随着佛教在全球的普及和传播,佛教音乐也成为了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的艺术门类之一。
五台山镇海寺作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密宗寺庙之一,其佛教音乐也备受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单介绍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的调查报告研究。
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特点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是传统佛教音乐的代表,具有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
佛教音乐在演奏过程中不仅要求音乐的准确性和流畅度,更需要传递佛教思想和情感。
因此,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形式备受赞誉。
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以低沉的嗓音为主,重点表现佛教的禅意和宁静。
在演奏形式上,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以独奏和合唱为主,配合弦乐器、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
其中,五音之首的“哂(shen)、哗(hua)、呜(wu)、咽(yan)、啸(xiao)”为五大音响,是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的重要基础。
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调查报告研究在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调查报告研究中,我们选取了本地和外地游客来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的理解和喜爱程度,以及关于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未来发展的期望和建议等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得到了游客们的认可和喜爱。
在理解方面,大多数游客认为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深入浅出,容易理解,同时也具有一定难度。
在喜爱程度方面,绝大多数游客对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表示满意甚至非常满意,他们认为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具有独特的意境和感染力,能够带给人们宁静和愉悦。
在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和建议方面,游客们普遍希望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艺术形式中,以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趋向。
同时,游客们也建议加强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的推广力度,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和接触到佛教音乐。
结语总之,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形式备受赞誉。
通过对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的调查报告研究,我们认识到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在佛教文化传承和现代艺术融合上还有许多可以借鉴和完善的地方。
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调查报告研究
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调查报告研究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是著名的佛教文化名山,被誉为“北国佛教圣地”。
镇海寺是五台山的一座著名寺庙,也是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代表性场所之一。
本文通过对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的调查研究,探讨其历史、类型、特点以及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历史五台山佛教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
镇海寺始建于宋代,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寺院之一。
镇海寺中的佛教音乐也在宋代形成,并发展至今。
佛教音乐一直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信仰文化的载体。
如今,五台山的佛教音乐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成为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形式。
类型五台山镇海寺的佛教音乐类型繁多,包括“坛城乐”、“佛堂乐”、“禅房乐”、“旌幢乐”等等。
其中,“坛城乐”是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代表性形式。
这种音乐是在佛堂伴随仪式表演,是一种旋律悠扬、节奏明快的音乐形式。
佛堂乐是佛教音乐的一种形式,以唱诵为主,表达了佛教教义和信仰。
禅房乐是指在禅室中演奏的音乐,主要用于帮助修行者深入冥想,达到内心安宁。
旌幢乐则是在佛塔中演奏的音乐,在纪念重要佛教人物和事件时使用。
特点五台山佛教音乐的音乐特点是为佛教信仰服务,主要是表达佛教的教义和理念。
它在演奏中注重音乐的和谐感和流畅感,注重和声和节奏的协调,使得它的音乐具有深邃、清净、神秘的特点。
五台山佛教音乐采用的乐器也非常特别,包括“大钟、大鼓、舞鼓等比照戏曲乐器”的乐器组合。
所以它有一定的现场感,是表达情感、传达信息的媒介,也是儒、释、道文化交汇的象征。
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佛教音乐在五台山不仅仅是一种信仰的表达,也是一种音乐教育的载体。
五台山佛教音乐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和艺术家的参观和学习,还为当地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素材。
五台山佛教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佛教文化,并通过教育和演出推动了佛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五台山镇海寺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五台山佛教文化及其影响
五 台 山佛 教 文 化 是 中 国佛 教 文 化 的一 部 分, 它是 印度 佛 教 文化 传 人 中 国后 与华 夏 文 化 相 融合 的 产物 , 蕴深 厚 , 底 内涵 丰 富 。在2 0 年 00 的发展 历 程 中 , 形成 了与其 他 佛 教 名 山相 区 别 的鲜 明的文化 特色 。五 台山 的人文 、 宗教 , 至 甚
五 台 山 , 踞 山西省 东北部 , 雄 由东 台 、 台 、 南 西 台 、 台和 中 台五峰环 绕而成 ,五峰耸 出 , 北 “ 顶
无林 木 , 有如 垒 土之 台” 因此 而 名 。这 里 , 岁 , “
动和建设。 他们念佛修行、 讲经说法、 撰写著述 ,
为五 台 山的建设 做 出了 巨大 贡献 , 以说 “ 可 僧尼
五
台
山
研 迦 叶摩 腾 、 竺法 兰 , 于是 请他 们 同 回洛 阳。随后 玉 啸庵 也 有诗 日 :五 月行 踪 人 大孚 , 松 如 剪 “ 万 雪平铺 ” 。五 台山属太行 山系 的北 端 , 忻州 市 跨 繁峙 县 、 县 、 平 市 、 代 原 定襄 县 、 台县 、 县 和 五 盂
五 台 山不仅 以雄 伟壮 丽 、 势 磅礴 的北 国 气
收稿 日期 :0 2 0 — 6 2 1 — 8 1
作者简 介: 余晓婷( 90 )女 , 1 9 一 , 山西省 宁武人 , 运城学院 中文系学生。 李燕青( 92 ) , 17 一 , 山东省 曲阜人 , 男 博士 , 运城学院中文系教师 ,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殊 的气 候 孕育 、 淀 了丰厚 的佛 教文化 , 积 遂使 五 台山 ‘ 五峦 巍然 、 气候 清凉 ’这正 好 与佛经 中 的 , ‘ 凉 山 ’‘ 顶 山 ’ 清 、五 等文 殊 菩 萨传 法 的道 场 相 吻合 。” 而且 从佛 家 角 度来 看 , 人 们要 生 存 圆 僧 又要远 离尘 世 , 找个 清净 的修行 之地 , 达到 完善 自我修 成 正果 的 目的 , 台 山也 是最 好之处 。 五
“第三届中·学术研讨会韩佛教音乐”综述
跃的佛教 仪式—— “灵 山斋” 的仪式构造生成做 了分 析研究 。汉阳大学校 国乐科教授李庸植主要 探讨 了《佛教仪 式 的伎 乐音 乐 >中以歌 (梵 呗 )、 舞(作法 )及音乐相配合的 “乐歌舞”的综合表演 艺术形式 。“乐歌舞”中提到 的蝴蝶舞、钹舞 ,通过 当晚由 “韩国庆尚南道马山佛母山灵山斋保存 会”演 出的传统佛乐 <十王各 拜斋大礼王供 》,使 中国学者得 以见其独特风貌。
中国佛教 音乐 的历史研究及 现状考察方 面 , 我们通过项 阳、景 蔚岗两位学者对音 声供养 与佛
54 允民毫|I} 冠既 ‘lf
维普资讯
民楼-|}乐 l
教笙管乐历史流变的梳理 与研 究 ,发现 了很 多 目 前佛教音乐考察中存在的 问题。项 阳 <关于音 声 供养和音声法事> 对现存的佛 曲进行了具体分 析 ,他认为佛教扩大 了音声法事的范围 ,僧尼开始 既在音声佛事、也在音声供养 中奏乐 ,这正是 乐僧 群体得以形成的关键 ,并彻底改变了僧尼不得动 乐的戒律。历史 上曾经是音声供养和音声佛事分 立 ,在发展 的进程之中得 到了合 流 ,从而为我们进 一 步认识中国佛教音乐文化的性质和意义提供 了 重要信 息。景蔚 岗<中国佛教笙管乐源流考 索 >结 合诸多实际情况 ,对 尚存在中国境内的佛教笙管 乐迄今至少 1 500多年的流变历程进行了考索。认 为从 乐器数量 、音色 、音最 、演奏 技法的表现 力等 多方面的综合情况看 ,笙管乐器是古今佛 教乐队 中应律乐器的中坚。这是佛教音乐 1 500多年几经 流变衰微 ,其他乐器相继失落 ,唯有笙管乐器贯 通 古今 、得到保 留的内在原 因。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特点、价值与现状
台
山
研
究
,一
总
第
一^
期
=
二
昌
瞽
五台 山佛教音乐 的特点 \ 价值 与现状
韩 军
( 山西省 音 乐舞 蹈研 究所 , 西 太原 山 00 1 ) 30 2
摘
要 : 台山佛教 音 乐是 五 台山佛教 文化 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 五 经过 :. 0 年 的发展 , i2 0 80 _ 形成 了 自
是 “ 口” 在 长 达4 多 小 时 的 实施 中 , 唱 、 焰 , 个 时 时吟、 时诵 , 在加 上优 美 的 “ 印 ” 宛如 一 场具 手 , 有艺 术特点 的演 出。五 台山佛教音 乐在 漫长 的
五 台 山佛 教 音 乐 在 近 20 年 的 发展 历 程 00
多年来 , 它被认 为是 佛教音乐 “ 北方 派” 的代表 。
三 、 台山佛教 音乐 的现 状 五
行 。[ 1 1 台山在艺术 化 、 方化方 面从 开始至 而五 地 现在 始终 保持 的 非常 完美 。在 五 台山佛 教 中 , 前 面提 到 的历 史 进 程 中汇人 五 台 山佛 教 的各 个朝 代各 个 时期 的歌 曲 和乐 曲 , 都是 在 社会 上 当 时流 行 的 曲调 , 有很 高 的艺 术 性 , 是 在 具 都 当时 被认 为是 非 常好 听 的 。因此 , 台山 的法 五 事 仪式 都是 艺术 品 , 有很 强 的欣 赏 性 。尤其 具
满 宫室 ” 的祥云 ,1 台山佛 教音 乐 与 五 台山佛 f 2 五 教 一起 产生 。从 唐代 五 台 山被公 认 为 “ 文殊 圣
事《 吉祥会解 》 多次演唱一首名为望江南的 中,
田青中国传统音乐的根与魂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田青:中国传统音乐的根与魂田青,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专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 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因力推“原生态”唱法、 主张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有 较大社会影响,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净 土天音》、《捡起金叶》、《佛教音乐的华化》 等多部著作。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 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 长、中国佛教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
2013年9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过去在音乐学院教书的时候,我开 了两门课,一门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一门 是西方音乐名作赏析。
我自己在讲这两堂 课的时候就很纠结,讲贝多芬、莫扎特, 我甚至不用备课,带上唱片就可以讲,学 生听了也很高兴;但讲到中国古代音乐的 时候,我不但需要认真备课,还面临一个 难题,就是学生会问我,田老师你说我们 唐代的音乐如何如何好,你只能告诉我‘白 居易怎么描写的’,那唐代的音乐究竟是 什么样子的?”一一这是著名音乐学家、中央文史研 究馆馆员田青当初在大学任教时遇到的问题,他一度感到非常困惑。
为了解决这 个问题,他开始了找寻和研究中国传统音 乐的足迹,并在之后的数十年里致力于中 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 分,近百年来遭遇了和传统文化同样的命 运。
田青说,中国的音乐曾影响了整个亚 洲,日本、韩国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国却 逐渐没落,甚至被遗忘。
在当下的音乐教 育领域,西方音乐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中 国传统音乐大多只存在于乡间的舞台上,苟延残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 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越来越多的人也 开始反思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近些年逐 渐兴起的非遗保护项目,让包括古琴艺术 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 野当中。
山西省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萌生于秦汉时期,汉代的“鼓吹”乐是其源头与先祖,脱 胎于唐宋乐舞和宋金元戏曲。
谢谢观看
山西省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
左权开花调,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之一。
左权民歌风格在隋代开始形成,20世纪30年代,左权开花调从左权民 歌中派生出来。左权开花调歌构思精巧,歌词新颖,衬词衬句凸显了浓厚 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强。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左权县申报的左权开花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1。
晋南威风锣鼓,早名为“锣鼓”,俗称“家伙”,流行于山西省晋南 地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艺术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晋南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表演起来鼓声 如雷、粗犷豪放;钹音清脆、荡气回肠;锣鸣镗镗、排山倒海,融音乐、 舞蹈、技艺于一体,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精神,有着“天下第一鼓” 的美称。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山西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地方传统锣鼓音乐,经 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是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曲牌有:“流 水”、“一二五”等多种。
太原锣鼓中的“流水”,相传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 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便用锣鼓迎送,演 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其实, 这种传说未必经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但是,从这些传说中,起码可以得知太原锣鼓已是代代传承,并结出曲牌 套路丰富的硕果。“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
山西八大套的曲牌构成分析毕业论文定稿
山西八大套音乐的曲牌构成分析摘要:“八大套”是在流传较广的民间音乐曲牌以及佛教音乐曲牌、戏曲曲牌的基础上,经过乡村知识分子的改编和整理从而成的器乐套曲。
尽管八大套形成的时间并不久远,流行区域也不十分广阔,但并没有影响八大套实际应有的价值。
也正因为有了八大套,才使得明清时期,甚至更早以来流行的各种曲牌得以保存。
我们今天之所以研究“八大套”的目的在于继承它、运用它、发展它,通过对其产生、发展、兴盛以及衰落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材料,从而让我国民间器乐套曲的形式有更好的发展。
就针对八大套的研究,国内的一些学者也陆续出版了很多有影响的音乐论著。
但主要有韩军的《五台八大套的形成、流传于发展》,景蔚岗的《山西八大套名实辩正》,孔繁洲的《山西八大套考略》,王少华的《山西八大套的套曲结构》等,这些著作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八大套的结构、形成时间、师承关系、流传范围、以及后来的发展情况等,而关于八大套的曲牌问题却研究甚少,那么我将主要针对“八大套”音乐的曲牌来展开研究。
关键词:山西八大套;器乐套曲;曲牌构成分析山西“八大套”是山西鼓乐的代表,是我国影响较大的传统器乐套曲,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个特定的乐种名称,主要流传于五台、定襄等地。
八大套,是由八首大型的套曲组成而得名,简称为“八大套”,据民间艺人所说,八大套至少在清初已在民间形成,二十世纪初,达到极盛阶段。
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使八大套受到严重的摧残与破坏,不少乐谱和相关文字资料散失了,演奏也逐渐消沉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对八大套的重视,才使得八大套的音响资料得以抢救和保存下来。
八大套是传统的大型器乐套曲,每套由多首曲牌按固定顺序联缀演奏,往往以每套第一首曲牌的名称作为该套曲的名称。
如《扮妆台》套曲包含有:《扮妆台》、《柳摇金》、《到春来》、《到夏来》、《万年花》、《到冬来》、《月儿高》、《西方藏》、《到秋来》九首乐曲组成,这套套曲便采用第一首曲牌作为名称.其余七套名称为《青天歌》、《推轱辘》、《十二层楼》、《大骂渔郎》、《箴言》、《鹅郎》、《劝君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简介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主要乐器是笙、管、笛,配以木鼓、铙、钹、磬等,它保留了大量我国古代的音乐信息,被称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活化石。
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相关信息吧!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概况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由于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五台山的佛教音乐也分为两大类,即汉传(青庙)音乐和藏传(黄庙)音乐。
黄庙音乐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仅在五台山繁衍发展,而青庙音乐则从五台山向全国辐射。
至今,在五寨、左权、洪洞、襄汾、繁峙、代县、原平、太原市等地,还有佛事音乐文化活动。
汉传佛教寺庙中的法事音乐即为青庙音乐。
按传统分类可分为:瑜珈焰口、唱诵、吹腔和散曲四个部分。
藏传佛教之喇嘛庙中的音乐叫黄庙音乐,它一般包括唱诵、吹腔、仪式音乐。
青庙音乐旋律幽雅、意境深远,有远、虚、淡、静之特点;黄庙音乐,旋律较为华丽,节奏较为活跃,且羽、商调式的曲调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风,又具有幽雅、静谧之佛乐风韵。
这两种音乐既有颂赞经文的唱诵,又有不加经文的纯器乐曲,无论是唱诵还是吹腔,从曲目看,除民族风很强的佛曲外,为了吸引听众、广传教义,都吸引了不少我国的古典
乐曲和民间乐曲。
青、黄两庙所用的谱本,也是传统的工尺谱;所有转调也是传统的五度转调法。
常用调是合字调(也称本调合作宫=D)、上字调(上作宫=G)、尺字调(尺作宫=A)。
僧人们称为大三调,黄庙本调比青庙高一个大二度,故黄庙合字调的宫音是E,余类推。
纵观五台山的佛教音乐,可看出它们都深深扎根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特点
五台山是我国著名佛教圣地,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又是我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青庙)和藏传佛教(黄庙)的圣地。
在近2000年的岁月中,五台山佛教虽经几兴几灭,但佛教音乐仍能在风雨中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音乐是佛教三宝的供养之一。
佛教西始的时候,音乐已经是佛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佛教东渐,音乐也随之而来。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中国北方音乐的代表,但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不少南方的佛乐曲调。
无论是黄庙还是青庙音乐,都由声乐器乐演奏两部分组成,其曲式多样、自古流传,确切数目有多少,如今连五台山的僧人也说不清。
目前能见到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地方有殊像寺、南山寺、菩萨顶。
殊像寺僧人见到的流传下来的佛乐有60多首,已经掌握演奏技巧的有20多首,目前在法事活动中常用的有《华严会》、《普庵咒》、《千声佛》等,并根据不同场合、不同需要或欢喜活泼、或庄严深沉,但无不悠扬动听。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价值
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韩军在《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特点、价值与现状》一文中论述,五台山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审
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近2000年的岁月,至今仍在山中回响。
2004年五台山佛教音乐被山西省公布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台山佛教音乐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重要的一点是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佛教的法事仪式,历史上就被称为音声佛事。
五台山佛教自开山以来,佛教音乐始终融于其中,就是缘于佛教音乐的这种实用性。
五台山佛教音乐有着很突出的审美价值。
悠长的历史进程中,汇入五台山佛教的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歌曲和乐曲,都是在社会上当时流行的曲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因此,五台山的法事仪式都是艺术品,具有很强的欣赏性。
五台山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是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遗存,可以使我们认识宗教与社会、宗教与生活、宗教与艺术(音乐)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艺术的创作、流传及传承,也为艺术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材料。
猜你感兴趣:
1.好听的佛教音乐
2.苦闷之讴乐曲简介
3.歌手陈红简介
4.歌手火风简介
5.关于介绍名人的英语文章
6.陈寅恪个人事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