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11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也是一种不良的社会行为。
偷窃行为不仅会给被盗者带来经济损失,还会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引导,对预防和纠正学生偷窃行为至关重要。
1. 缺乏道德约束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就容易缺乏道德约束力,出现偷窃行为。
2. 物质诱惑现代社会物质丰富,物质诱惑随处可见。
学生在接触丰富物质的难免会受到物质的诱惑,产生偷窃的念头。
3. 缺乏自我控制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受到外部诱惑,从而产生偷窃行为。
4. 矛盾冲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可能是家庭矛盾,也可能是学习生活中的矛盾。
这些矛盾冲突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现实的念头,从而选择偷窃行为来解决问题。
5. 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偷窃的念头,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1. 经常“偶尔”丢失物品学生经常“偶尔”丢失物品,比如书包里的文具、手机、钱包等,尤其是频繁丢失贵重物品。
2. 低价值观学生对财物的价值观模糊,认为偷窃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对偷窃行为感到理所当然。
3. 缺乏责任感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缺乏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常常推卸责任,不愿承担错误的后果。
4. 知情不报当学校或家庭出现失窃事件时,学生明知道情况却选择不主动报告,甚至为了保护自己或同伴而隐瞒真相。
5. 情绪失控学生在情绪失控时容易产生偷窃行为,可能是因为受到挫败或刺激而失控,产生偷窃冲动。
1.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和家庭应该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和消费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避免因为物质诱惑而产生偷窃行为。
2. 健全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积极履行教育职责,建立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常常给学校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困扰,是一种不良的行为。
了解学生偷窃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是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步骤。
学生偷窃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物质欲望:学生可能因为某些物质的吸引而产生偷窃欲望,例如钱、手机、笔记本等珍贵物品。
2. 自我充实:某些学生可能因为内心空虚、无聊或需要刺激而选择偷窃,这样可以满足他们的自我充实和探索的需求。
3. 学业压力:学生在学校中可能面临着课业负担过重、竞争压力大等问题,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选择偷窃来减轻压力。
4. 家庭环境: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家庭中存在经济困难、家庭冲突、父母不关心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选择偷窃来寻求满足。
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1. 无端财物减少:学生身边的某些物品或财物会经常出现无缘由地减少的情况。
2. 长期缺乏金钱:学生可能会频繁找家长借钱或者没有零花钱,无法解释金钱来源。
3. 虚报失窃:学生可能会偷窃他人的物品后,再声称自己也失窃了,以转移他人的注意力。
4. 社交问题:学生可能会因为偷窃行为而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排斥,社交问题逐渐加重。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心理辅导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法。
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和行为,并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导。
心理辅导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学生:心理辅导师需要与学生进行面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社交情况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2. 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关怀和倾听,心理辅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让学生敞开心扉,愿意分享自己的问题。
3. 情感疏导:学生偷窃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负面的情感,如愤怒、无助、焦虑等。
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疏导这些情感,寻找更好的应对方式。
4. 行为管理:心理辅导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再次偷窃行为的发生。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也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造成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社会影响等。
针对这些原因,学校和家长们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走上正确的道路。
一、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对物质的欲望就会增加。
孩子们的偷窃行为可能是为了弥补家庭环境的不足,或是对父母的注意和关爱的一种尝试。
2. 个人性格一些学生天性喜爱冒险,喜欢尝试禁忌,他们可能会因此而进行偷窃行为。
一些个人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而通过偷窃来获得他们所需的满足感。
3. 社会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偷东西的行为是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
如果身边的同学或朋友都在偷东西,他们很可能会受到诱导,也想一试。
在一些学生群体中,偷盗甚至成了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1. 物品丢失频繁学生偷窃行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物品频繁丢失。
如果学校、班级内频繁出现物品丢失的情况,就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慎重的审查。
2. 针对性的行为变化偷窃行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例如过分紧张、焦虑、慌张、甚至暴躁、缺乏责任感等。
3. 不良情绪学生的偷窃行为可能并非出自恶意,但却是一种不良情绪的释放。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自卑感、恐惧感、不安全感而进行偷窃行为。
1. 关心爱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首先需要的是关心和爱护。
学校和家长需要用耐心和关怀来对待学生,也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被有人关心和爱护的,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改善不良行为。
2. 重建正常的社会关系学生偷窃行为的背后可能是因为在社交上遇到困难,或者在同龄人中受到排斥,需要帮助他们重新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老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社交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团体生活。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11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随之产生了种种不良因素,影响了小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养成。
小学生偷窃行为日益增多便是典型的现象,已日渐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从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动机以及解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以期引起更多的学者、同仁探索防范小学生偷窃行为的良策,帮助我们一线教师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偷窃行为原因对策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曾遇到过多起小学生偷窃事件,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例:【案例一】上午第三节课时,我发现王强同学不见了,急坏了的我让班长在校园找遍了也不见其踪影,我立即打电话通知家长来学校协助寻找,依然无果。
就在放学铃声响后,班长给他整理书包时,发现里面有没吃完的零食及不明来源的高级玩具,另外还有50多元钱。
后来下午找到之后,我便打电话约其家长谈话。
原来,早上到校后,他仍然沉浸在昨晚打游戏机的刺激、快乐中无心上课。
后来竟忍不住趁下课时,偷偷地溜出去进了游戏室。
和家长的交谈,令我吃惊不小。
家长说,赵波先后从家中偷走了近千元,全部和同学一起挥霍了。
因为他是父母想要男孩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的,故对其溺爱有加。
对他的这种坏毛病,父母早有发现但屡教不改,无计可施。
【案例二】张翔,男,10岁。
父母离婚后,他跟着父亲生活。
但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根本没有时间管教他,平时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他在班上少言寡语,学习习惯差,成绩不好,家庭作业经常不做。
有一次,其父找到学校说他偷了家里的钱还不承认,让我帮忙问问。
经我再三开导,他终于说出了实情。
原来,由于他胆小怕事,被校外一伙坏同学盯上了,经常逼着他要钱。
他被迫无奈便偷了爷爷卖粮的几百元钱。
并将这些钱陆续交给了勒索他的人。
他在给我的检讨书中还承认:花掉这些钱后,他又偷了家里的几十元钱,还把他爷爷捡的废品偷拿去卖了,将钱全部花掉。
【案例三】在给陈灿当班主任前,我对她印象很好。
她长相甜美可爱,成绩优秀,是老师口中的优秀学生。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一直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
偷窃行为不仅会对学生个人形成非常不良的影响,也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及早了解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对帮助学生改正这种不良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学生偷窃行为。
一、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1. 成长环境成长环境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家庭环境不和睦、父母长期不在家或是家庭经济拮据等情况都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偷窃行为的发生。
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诱惑和影响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学生产生偷窃的念头。
2. 自卑感一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质疑。
这种自卑感会导致学生渴望通过获取物质财富来平衡自己的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偷窃行为。
3. 社会压力社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学生在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些学生可能会产生不良的适应方式,采取偷窃行为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1. 经常物品丢失学校、家庭中的物品频繁丢失是学生偷窃行为的一种表现。
特别是一些贵重的物品或者是容易被交易的物品,更容易成为学生偷窃的对象。
2. 语言行为异常学生身边的同学或老师们发现学生在语言行为上产生了一些异常,如表述模糊、不敢面对他人直视等,这也可能是学生有偷盗行为的表现。
3. 学习成绩下降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自卑感、压力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而采取偷窃行为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和压力。
4. 情绪异常学生在偷窃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异常,如烦躁、易怒、焦虑等。
这些情绪异常也是学生偷窃行为的一种表现。
1. 关爱与理解学生偷窃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给予关爱和理解非常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找到适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1. 引言1.1 学生偷窃行为的危害学生偷窃行为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秩序和正常教学环境。
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不仅会破坏学校的秩序,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氛围,甚至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学生偷窃行为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偷窃行为不仅会造成受害者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其对社会的信任度和安全感,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偷窃行为的危害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学生偷窃行为,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1.2 引发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问题: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是否和睦、父母是否重视教育、亲子关系是否融洽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家庭可能存在家庭纠纷、父母疏于教育、家庭经济拮据等问题,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求不轨的行为。
2. 学校环境问题: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家庭,教师的教学水平、同学间的关系、校园规则的执行等因素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可能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师生关系紧张、同学间互相攀比等问题,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心理。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第三环境,社会舆论、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对学生的塑造也至关重要。
一些社会的消极价值观、不良风气、物质至上的社会氛围等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构成了学生偷窃行为的复杂原因。
要有效预防和干预学生的偷窃行为,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方面的因素,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学校环境、倡导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等策略。
2. 正文2.1 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1. 物品失窃:学生可能会在班级、宿舍或者其他场所中盗窃同学或老师的物品,比如钱包、手机、书籍等。
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通常会引起轰动和争议。
2. 考试作弊:有些学生因为自身学习压力过大或者想方设法获取好成绩,会采取作弊行为,比如抄袭、偷看同学试卷或者使用作弊工具。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指学生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非法地占有他人的财物。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业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其原因和表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原因:有些学生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由于物质不足,他们可能会选择偷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可能会偷取班级、同学或者学校的财物,以此来弥补自己的物质缺失感。
2. 社交原因:部分学生可能为了改变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或者得到关注,选择了偷窃行为。
他们希望通过偷取他人的财物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交满足感。
3. 心理原因: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自尊心脆弱、不安全感等,这些感受会导致他们寻求刺激和满足,选择偷窃作为自我满足的方式。
1. 频繁失窃:学生会连续多次地发生偷窃行为,可能会在班级、宿舍或学校不同地方进行盗窃,偷取各种财物,如钱包、手机、食品等。
2. 欺骗行为:为了掩盖偷窃行为,学生会编造各种理由和借口,对身边的人隐瞒真相,甚至会误导他人,制造混乱和疑惑。
3. 拒绝合作:学生会出现拒绝合作的态度,不愿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对于家庭和学校的规定也表现出抵触和反抗的态度。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辅导,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正确认识和引导: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偷窃行为的错误性质和后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
2. 情感支持:学校和家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理解。
建立积极的亲子和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3. 培养自信: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和社会环境。
4. 家庭教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制定家庭规则和约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如经济困难、追求刺激、社交压力、自尊心不足等。
以下是关于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的详细介绍。
1. 经济困难: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费用无法满足,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可能会选择偷窃。
2. 追求刺激:一些学生处于充满好奇和冒险精神的年龄阶段,他们可能对偷窃行为感到刺激,因此产生偷窃的欲望。
3. 社交压力:一些学生在同伴中受到排斥、嘲笑或歧视,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交地位或满足同伴的期望,可能会选择通过偷窃来表现自己。
4. 自尊心不足:一些学生因自身感觉自卑或无法在学习或社交中取得成就,会通过偷窃来获得一种暂时的满足感或弥补自尊心的缺失。
1. 丢失物品增多:学生虽然没有明确地承认偷窃行为,但常常会出现无法解释的物品丢失,或者其他同学的物品在他们的位置上被发现。
2. 经济状况改变:学生原本经济状况较差,但突然之间有一些显著的经济改善,例如购买较昂贵的物品、变得富有现金等。
3. 社交关系异常:学生可能会变得孤立、缺乏朋友或与各个群体相互隔离,并表现出对他人的猜疑或愤怒。
4. 不诚实的行为:学生可能会频繁地撒谎、伪造签名、隐瞒事实或回避问题,尤其是当被问及一些与偷窃行为有关的问题时。
5. 缺乏同情心:学生可能表现出对他人财务损失的漠不关心,甚至对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困扰或痛苦感到高兴。
1. 倾听和理解:心理辅导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安全、受信任和亲近的环境,充分倾听学生的诉说,理解其内心的痛苦和困扰。
2. 创造积极环境:心理辅导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交活动,提高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绪管理:心理辅导师应该教导学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可能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
4. 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偷窃行为危害和后果的教育信息,增强他们的道义观念和道德意识。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
首先,家庭教育是引发小学生偷窃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不宜过分溺爱孩子,过分
放纵其物质欲望,应教育孩子勤俭节约的道理,明确告诉孩子任何形式的
偷窃行为都是错误的。
同时,家长应当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制力,引导他们学会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其次,同伴压力也是小学生偷窃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孩子们的
长大,同伴关系日益重要。
小学生希望能与同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
可能在其中一种程度上迎合同伴,甚至迈出不正确的行为步伐。
为了应对
这种现象,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开展团体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增加小学
生对集体荣誉感的认同,从而减少同伴压力对偷窃行为的影响。
此外,对小学生的欲望进行正确的引导对预防偷窃行为也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常常因为满足其中一种欲望而采取偷窃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应该教育小学生正确对待物质,理解金钱的获得需要付出努力
和合法手段。
家庭和学校应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娱乐资源,满足孩子的兴趣
和需求,使他们能够从正当的途径获得满足。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主要涉及家庭教育、同伴压力、欲
望满足和心理缺陷等方面。
通过合理指导和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同时,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和资源,满足小学生的需求,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一、引言学生偷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也会对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非常重要,有助于预防和处理此类问题。
本文将从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以及心理辅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物质需求不满足:有些学生偷窃行为是出于对物质的追求,他们可能经济困难,无法满足购买物品的需求,因此选择偷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2. 学业压力过大: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困难,感到挫败和无助,为了减轻这种压力,他们可能会选择偷窃行为来获得一些刺激和满足感。
3. 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一些学生来自家庭环境不良,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教育,他们可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导致偷窃行为的出现。
4. 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例如同学间的偷窃互相影响、社会媒体的宣传和影响等。
1. 频繁丢失物品:经常遗失或丢失自己或他人的物品,无法解释原因。
2. 财物异常增多:突然出现较多的财物,并且无法解释财物来源。
3. 钱物消失:经常发现个人财物或他人财物被盗,且无明显蛛丝马迹。
4. 行为异常:出现以前没有的买卖行为,频繁光顾不正当或者大额交易场所。
5. 偷窃他人物品:经常偷窃同学或他人的物品,并企图掩饰自己的行为。
1. 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困扰,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指导。
2. 激发自尊和自信:心理辅导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自尊和自信。
通过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提高他们对未来的期许和自我肯定感。
3. 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时可能会感到压力,心理辅导师应教导学生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帮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 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心理辅导师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偷窃行为的后果和伤害。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偷窃是一种违反法律、道德和良心的行为,但很多学生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偷窃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而且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主要原因在学生偷窃行为中,有以下主要原因:1.1 经济贫困经济贫困可能是导致学生偷窃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一些东西,所以他们可能选择偷东西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1.2 压力和焦虑学生在学业上和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各种问题而感到压力和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偷窃来缓解他们的压力和焦虑。
1.3 缺乏父母监管很多家庭父母都非常忙,无法花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
因此,一些学生可能缺乏父母的监管,导致他们偷窃行为。
1.4 贪图一时的刺激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好奇心、寻求刺激等原因而偷东西。
他们可能并没有任何经济需求或者其他的压力,只是想感受一下偷窃所带来的快感。
2. 行为表现学生的偷窃行为表现也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2.1 隐藏物品学生可能会对他们所偷的东西进行隐藏,以避免被发现。
他们可能会把这些物品放在桌子下面、书包里、垃圾桶里等等。
2.2 偷窃钱财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钱,他们可能会选择偷窃钱财。
学生可能会偷老师或同学的零花钱、打工钱或其他可寻获的钱。
学生的偷窃行为可能比较短暂。
他们可能只是偷了一小件物品,比如笔、手机充电器等。
一些学生可能会反复偷同一件物品,或者密集偷窃。
他们可能有着一种强烈的偷窃冲动,无法控制自己。
3. 心理辅导当发现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心理辅导的建议:3.1 建立信任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建立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感受到他们是被尊重、被理解的,并且辅导者不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批评或指责。
3.2 理解原因在学生产生偷窃行为时,必须理解其原因。
心理辅导师需要仔细询问学生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并对其了解和听取其心声。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由于个体内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个体内在心理因素来看,学生偷窃行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 物质需求不满足。
有些学生可能来自贫困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导致他们物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了偷窃的行为。
2. 内心空虚。
一些学生可能缺乏合适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支持,内心感到空虚孤独,从而产生了偷窃的行为,以弥补心理上的空虚感。
3. 被动学习和教育。
有些学生可能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和被动教育状态,没有得到足够的启发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对道德规范产生了迷茫和消极态度。
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学生偷窃行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 家庭环境不稳定。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可能会产生行为不稳定的结果。
2. 同伴的影响。
在同伴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模式,学生受到同伴的影响,产生了偷窃的行为。
3. 社会价值观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念偏向功利化、物质化的倾向,学生可能会产生偷窃的行为。
1. 过分紧张。
在偷窃之前,往往会表现出过分紧张,因为害怕被发现,所以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2. 自卑和内疚。
偷窃之后,往往会感到内疚和自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会使学生心理负担沉重。
3. 不良的言行举止。
偷窃行为会使学生的言行举止变得不良,表现出一些异常的行为模式。
4. 逃避责任。
面对行为的后果,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态度,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5. 自我封闭。
面对偷窃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可能会产生自我封闭的倾向,不愿意倾诉交流。
1. 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促使学生更愿意倾诉内心的烦恼和问题。
2. 重视引导和启迪。
在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引导和启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3. 强化责任感和自尊心。
在心理辅导中,要帮助学生强化责任感和自尊心,提升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价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引言:学生偷窃行为的存在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有着负面影响,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及早了解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对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从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以及心理辅导方面进行讨论。
一、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学生偷窃行为的产生,通常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
学生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主要的原因。
1.1 学生个体因素学生年龄、性格特点、自控能力以及心理需求等个体因素与其偷窃行为具有密切关系。
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尚未完善,对于道德标准的掌握不够成熟,容易进行偷窃行为。
性格上,孤独、内向、自卑、冲动等特点的学生,也更容易有偷窃行为。
个体的自控能力差、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等也是诱发学生偷窃的原因。
1.2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偷窃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于放任,父母对孩子缺乏关注,或者家庭成员之间存在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感降低,从而诱发偷窃行为。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艰辛,也会使学生有偷窃的动机。
1.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学生偷窃行为的重要原因。
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的道德水平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准则。
如果社会普遍存在着物质至上、物欲横流的观念,那么学生也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产生偷窃行为的动机。
二、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般而言,学生偷窃行为可以分为物质偷窃和精神偷窃两个方面。
2.1 物质偷窃物质偷窃是指学生以非法的手段获取他人的物品或财物。
学生可能偷窃同学的文具、零食、钱财等,也有可能偷窃教室、实验室等公共设施的物品。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2 精神偷窃精神偷窃是指学生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的知识、成绩等精神财富。
儿童偷窃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分析
儿童偷窃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分析儿童偷窃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障碍,它可能对儿童的社交和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儿童偷窃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行为,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1. 欲望与满足儿童偷窃行为通常与欲望和满足感相关。
当儿童感到物质上或情感上的不满足时,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偷窃来满足这种欲望。
例如,如果儿童在家庭中缺乏物质资源或关爱,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偷窃来获得这些东西。
此外,偷窃行为也可能是一种寻求刺激和刺激感的方式。
2. 自尊与认同儿童偷窃行为还可能与自尊和认同感有关。
当儿童感到自己在家庭、学校或社交圈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和尊重时,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偷窃来获得一种被关注和重视的感觉。
偷窃行为可能成为他们获得自尊和认同感的一种方式,尽管这种方式是不健康和不适当的。
3. 控制与权力儿童偷窃行为还可能与控制和权力的需求相关。
当儿童感到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缺乏控制和权力时,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偷窃来获得一种掌控感。
偷窃行为可以让他们感觉自己有能力影响和控制自己的环境,尽管这种控制是以不正当的方式实现的。
4. 情绪调节儿童偷窃行为还可能与情绪调节有关。
当儿童面临情绪困扰、压力或挫折时,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偷窃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
偷窃行为可能成为他们应对情绪困扰的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短暂的情绪解脱。
5. 非言语沟通儿童偷窃行为还可能是一种非言语沟通的方式。
当儿童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或情绪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偷窃行为来传达这些信息。
偷窃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求助信号,暗示着儿童内心的不满和需求。
针对儿童偷窃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干预措施:1.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提供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满足儿童的需求,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以减少儿童对偷窃行为的依赖。
2. 培养积极的自尊与认同:鼓励儿童参与积极的活动,提供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认同感,减少对偷窃行为的倾向。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不良行为,它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伤害了自己的人格和品德。
学生偷窃行为往往不是单纯的“坏”行为,它背后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心理问题。
了解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1. 社会环境因素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受到了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某些社会环境中,偷窃行为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聪明”或“酷”的行为,而且一些学生可能受到了身边同龄人的示范和影响,从而产生了模仿的行为。
2.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因素可能是学生偷窃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教育是否严格、父母关系是否融洽、家庭经济情况等都可能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家庭可能由于经济压力过大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产生了偷窃的行为。
3. 自身心理问题一些学生可能由于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产生了偷窃行为。
一些学生可能由于自卑感过强而希望通过偷窃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一些可能由于孤独感过强而通过偷窃来获得别人的注意,还有一些学生可能由于缺乏责任感而产生了偷窃的行为。
1. 频繁失窃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频繁出现物品失窃的情况,这可能是学生存在偷窃行为的表现。
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偷同学的文具、书籍,或是在家中偷走家长的钱财或贵重物品。
2. 对物品过度关注偷窃行为的学生往往会对物品过度关注。
他们可能会频繁观察别人的财物,或是在别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偷窥”别人的贵重物品。
3. 骗钱或物品学生可能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获得钱财或物品。
他们可能会编造一些假借口来向别人借钱或物品,或是采取其他不诚实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4. 缺乏责任感偷窃行为的学生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他们可能会将偷窃行为当做一种“游戏”,对自己的行为完全没有任何忏悔和反思。
1. 建立自尊学校和家庭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尊观。
学生应该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时常会涉及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感、低自尊、家庭矛盾、学业压力等。
以下是学生偷盗行为的原因和表现,并给出如何辅导他们的方法。
原因:1. 自卑感与低自尊: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自卑感与低自尊,当他们不被认可或者感到自身没有出色时,会采取偷盗行为来寻求表现。
2. 家庭矛盾:家庭矛盾是导致学生偷窃的另一个原因。
当一些学生面临家庭矛盾或冷漠时候,他们可能出于报复或者寻求满足而偷窃。
3. 学业压力:随着学业要求的增加,学生会承受很大的学业压力。
而一些学生则会出于此原因而偷窃,以减轻人生和学业的重压。
表现:除了这些原因,以下是一些学生偷窃的表现。
1. 常常忘记物品: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常常忘记物品,而不提醒身边的学生也要受到偷窃的损害。
2. 突然有了很多物品:有些学生也会经常突然拥有很多变化明显的物品,这可能是通过偷窃获得。
3. 挥霍:如果学生经常花费大量金钱在奢侈品上,这也许是他们通过偷窃获得的资本。
4. 变得敏感:学生也可能因为偷盗行为而变得警惕,情感上变得更加敏感和怀疑。
辅导方法:辅导学生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让他们能够从偷窃行为中走出来,并且向他们表明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
以下是一些辅导方法:1. 谈话:首先,可以进行谈话,以了解学生的动机。
通过谈话,学生可能会更加了解到自己行为的不可取之处,并且有机会进行调整。
2. 寻找合适的支持:提供实施合适的支持举措或资源,例如心理咨询服务或家庭治疗。
3. 培养积极心态:因为自卑感或低自尊是偷窃行为的首要原因之一,对于集中精力培养积极心态及良好的自尊感,可以有益的辅导帮助。
4. 提供相应的情景:测试偷窃能力小的学生亲身感受自己作为被害者的感受,从而获得自我反省。
5. 暴露学校的宽容原则:自然地表明学习环境应该是一个安全、受人尊重的空间,而学校也会对偷窃行为予以严厉惩罚。
总之,辅导学生的偷窃行为离不开对其心理原因的理解和对其行为的正确指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财产利益,也对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了解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以及如何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减少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缺乏道德观念: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教育习惯等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无法正确对待他人财产,容易产生偷窃的想法。
2.经济困难:部分学生出于经济困难的考虑,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选择通过偷窃获取所需要的物品。
3.追求刺激和满足好奇心:一些学生出于好奇心和对刺激的追求,对他人的财物产生兴趣,并进行偷窃行为以获得刺激。
4.缺乏责任感和自制能力:一部分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无法抵制偷窃的冲动,从而产生偷窃行为。
1.经常缺失物品:学生经常丢失物品或者缺少财物,不能解释其缺失的原因。
2.频繁访问他人的物品:学生频繁地到他人的物品附近,一方面引起他人的怀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他人财物的兴趣。
3.经常购买奢侈品或有能力购买超出经济水平的物品:学生购买奢侈品或低于其经济状况的物品,可能暗示其通过偷窃获得这些物品的可能性。
4.抵赖行为或不愿接受检查:学生对他人的询问行为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接受他人的检查或不愿提供自己物品的信息。
1.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通过多种方式,如道德教育课程、家长的引导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提供经济援助和教育资源: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提供经济援助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减少偷窃的动机。
3.增强责任感和自制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偷窃的冲动。
4.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有偷窃问题的学生,可以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偷窃行为的负面影响,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共同努力解决学生偷窃问题,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财产,与学校共同规范学生的行为。
小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剖析及防范措施
小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剖析及防范措施1.物质欲望: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物品的认同,往往会对别人拥有的物品产生强烈的欲望。
这种欲望可以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是为了在同伴面前显示自己拥有的物品的多少。
2.求得关注:有些小学生偷窃行为是为了获得父母或者老师的关注。
他们可能认为通过偷窃行为能够引起家长或者老师的注意,从而获得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3.模仿行为:小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果他们身边的同伴或者家庭成员存在偷窃行为,他们很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针对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动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防范措施:1.教育引导:家长和老师应该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小学生明辨是非。
他们应该了解偷窃行为的不良后果,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理解关心:父母和老师需要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理解。
他们应该耐心倾听小学生的需求和困扰,给予他们正面的积极反馈,满足他们合理的物品需求。
3.培养责任感: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是防范偷窃行为的重要一环。
家长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任务,让他们感受到责任和成就感,并通过成功的经验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应该树立榜样,亲身示范正确和道德的行为。
同时,家长也应该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注小学生的成长。
5.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道德、法律和社会责任的活动,让小学生了解并参与其中。
同时,学校也可以提供一些适合小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价值。
总之,小学生偷窃行为往往源于他们对物品的欲望或者受到了不当的引导。
通过教育引导、理解关心、培养责任感、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防范小学生偷窃行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如何帮助小学生处理学校失窃事件的心理影响
如何帮助小学生处理学校失窃事件的心理影响学校失窃事件是一种对小学生心理和安全的严重冲击。
当孩子们面临这种情况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无助和不安。
因此,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处理这种心理影响,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探讨如何帮助小学生处理学校失窃事件的心理影响。
一、采取及时行动当学校发生失窃事件时,及时行动对于帮助学生处理心理影响非常重要。
学校应该立即通知家长,让他们了解发生的情况,并提供相关信息以便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
教学人员也应该安排专门的会议或活动,倾听学生的担忧和恐惧,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二、提供心理支持在面对失窃事件时,小学生可能会感到害怕、焦虑和无助。
为了帮助他们应对这些心理影响,学校和家长应该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
这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 创建安全的环境:学校和家庭应该创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以帮助学生感到舒适和放松。
这可以通过增加安全措施、提高监管水平和加强警方巡逻等方式来实现。
2. 倾听和关怀:学校和家长应该倾听孩子们的感受,并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不是孤单的,他们的感受和情绪是重要的。
可以通过定期与学生交谈、提供心理咨询和参与心理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3. 温和的引导: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们积极的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不安和恐惧的情绪。
这包括教授他们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集中注意力的技巧,以及倡导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加强安全教育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应对学校失窃事件的心理影响,加强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安全意识教育:学校和家长可以开展针对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教授他们识别潜在的危险和如何保护自己的方法。
这包括教授他们锁门、不告诉陌生人个人信息等基本的安全知识。
2. 应急预案: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向小学生解释这些预案,并教授他们如何在危机中保持冷静和安全。
3. 合作与沟通:学校和家庭可以积极促进学生、家长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随之产生了种种不良因素,影响了小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养成。
小学生偷窃行为日益增多便是典型的现象,已日渐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从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动机以及解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以期引起更多的学者、同仁探索防范小学生偷窃行为的良策,帮助我们一线教师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偷窃行为原因对策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曾遇到过多起小学生偷窃事件,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例:【案例一】上午第三节课时,我发现王强同学不见了,急坏了的我让班长在校园找遍了也不见其踪影,我立即打电话通知家长来学校协助寻找,依然无果。
就在放学铃声响后,班长给他整理书包时,发现里面有没吃完的零食及不明来源的高级玩具,另外还有50多元钱。
后来下午找到之后,我便打电话约其家长谈话。
原来,早上到校后,他仍然沉浸在昨晚打游戏机的刺激、快乐中无心上课。
后来竟忍不住趁下课时,偷偷地溜出去进了游戏室。
和家长的交谈,令我吃惊不小。
家长说,赵波先后从家中偷走了近千元,全部和同学一起挥霍了。
因为他是父母想要男孩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的,故对其溺爱有加。
对他的这种坏毛病,父母早有发现但屡教不改,无计可施。
【案例二】张翔,男,10岁。
父母离婚后,他跟着父亲生活。
但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根本没有时间管教他,平时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他在班上少言寡语,学习习惯差,成绩不好,家庭作业经常不做。
有一次,其父找到学校说他偷了家里的钱还不承认,让我帮忙问问。
经我再三开导,他终于说出了实情。
原来,由于他胆小怕事,被校外一伙坏同学盯上了,经常逼着他要钱。
他被迫无奈便偷了爷爷卖粮的几百元钱。
并将这些钱陆续交给了勒索他的人。
他在给我的检讨书中还承认:花掉这些钱后,他又偷了家里的几十元钱,还把他爷爷捡的废品偷拿去卖了,将钱全部花掉。
【案例三】在给陈灿当班主任前,我对她印象很好。
她长相甜美可爱,成绩优秀,是老师口中的优秀学生。
每次在校园碰到,她都会笑眯眯的上前问声老师好。
可后来当了她的班主任我才发现,她身上还有许多坏毛病,如心胸狭隘,被班干部记名时总是狡辩甚至哭闹或乱藏同学学习用品。
同学们都不喜欢她,不愿跟她同座。
一天,我中午值班时发现自己刚买的苹果手机的耳机“长翅膀飞了”,我灵机一动便问道:谁看到老师的耳机啦,我不知道放哪了,看谁先帮老师找到它,谢谢啦”。
后来我刚到办公室坐下,她就兴冲冲地把耳机拿出来,声称在楼道里捡到的。
我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感谢了她一下。
再后来,便发生了,办公室老师的钱包先后被偷数百元钱,因为我所在的办公室的卫生工作是我负责的,所以我发誓不破此案誓不罢休。
我先后私下找学生盘问,最近谁用钱大方,又到校园商店问,谁用过50、100等大面值的钞票,种种迹象和口供都指向了她,最后我将最大的嫌疑放在她身上。
她姐弟四人,经济状况有点拮据,父母不可能给这么多钱供其挥霍的。
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谈话,她一开始坚决不承认,后来我摸着张园的头,温柔地说:“家长都说没给过你那么多钱,你这些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你好好想一想。
有错一定要承认,改了就是好孩子,老师依然会喜欢你的,并且老师保证只要你知错就改,改过不犯,老师一定帮你保守秘密的。
”过了一会儿,她满含泪水向我承认了错误。
【案例四】卢婷,女,13岁。
父母都在外务工,收入不错,,她从小一直是外婆照顾,她家里经济状况很好。
她经常将数千元压在校园商店,课后买零食和玩具送给同学,还常请同学吃喝。
有次甚至还带来了假币,经我盘查,父母并不会给这么多钱给她,她因为成绩不好,父母说成绩好就用钱来奖励,于是便出现了她偷家里的钱来拉拢成绩优异的同学的现象。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与家庭、社会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分析、研究,我总结出了小学生的“偷窃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1、家长溺爱、放纵或疏于管理是造成小学生偷窃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再加上爷爷奶奶的宠爱,使他们任性、自私、好逸恶劳、贪图享受。
正是由于家长的溺爱,使有的孩子偷钱后觉得无所谓,心想:爸妈这么宠爱我,即使发现了也不会打我,拿就拿了呗。
有的家长只忙于工作、生意等,无暇过问孩子在学校的一切表现,在家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
由于家长很少管教,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太大,促使孩子交上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大朋友,沾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
有的家长即使发现孩子的偷窃行为,也认为是自己家里的钱,拿了无所谓,没什么大不了的,对此放任不管,或轻描淡写的批评几句了事。
长此以往,致使孩子养成了偷窃的不良习惯。
有的家长言行不检点,或在外贪图小便宜,给孩子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
有的孩子在外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不但不制止,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本事、能干,包庇、袒护自己的孩子。
这些都助长了孩子偷窃行为的形成。
2、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少或干脆不给也是导致小学生产生偷窃行为的根源之一。
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子女花钱的问题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多。
这类家长觉得自己小时候家庭贫穷,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
现在情况好了,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苦,就多给零花钱。
看到孩子在别人面前大把花钱家长感到很自豪,有一种家庭优越感。
还有一种是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少。
这类家长认为,给孩子零花钱会把他们惯坏,使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或怕孩子搞不正当消费。
有的家长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就干脆不给孩子零花钱,导致一些手头缺钱花的孩子去偷窃。
3、家长管钱不当、放钱不慎给孩子造成偷窃的机会。
如案例一中的王母在家中开大巴车,她每天将所收的车费全部带回家,存放在较低的衣柜中,并且未上锁。
孩子多次拿钱她却毫无察觉,直到几天后对帐时才发现。
案例二中的张某爷爷往抽屉放钱时发现其子偷看却并未在意。
有的家长常将巨款放入衣兜,回家后将衣服随便乱放。
有时孩子要钱时家长嫌烦,就让孩子自己取。
这样,就给孩子偷窃提供了方便。
4、家长奖励失当。
有些家长一心只要求孩子考高分,只要孩子考高分,他们就用数字较大的金钱来奖励孩子。
到了高年级后,有些孩子成绩渐渐从优等生降成中等生,难以满足父母的期望,于是就相处歪点子,偷钱来抄来高分,蒙蔽家长,如案例四中的卢某。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如何对症下药,尽快解除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呢?根据处理类似情况总结的经验,我觉得主要应从这几方面入手:一、家校合作,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综观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家庭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
许多孩子的心理偏差都是家庭教育的失当造成的。
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当孩子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时,没有严加管教,客观上纵容了孩子的“偷窃”行为;而有些家长粗暴地打骂孩子,或不关心子女,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以至于在错误中越陷越深。
因此,我经常耐心的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统一看法,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尊重、信任他们,保护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愿意袒露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他们,有效的做好转化工作。
二、留心观察,防微杜渐“勿轻小事,小隙沉舟。
”孩子的自制力不强,思考问题又比较肤浅片面,很容易受到物质的引诱,出现一些小偷小摸,对此,教师千万不可忽视,因为一次得逞,便会使他们心存侥幸,逐步形成习惯。
我是这样做的:平时,我要求孩子们学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和零花钱,不丢三落四,养成细心品质。
一旦发现有钱物丢失,应立即查找,或报告老师。
在调查这类事上,时间是一个关键,越及时越有效。
在排查过程中,应多运用心理战术,如:换位思考法,顺水推舟法,个别谈心法,反面教育法等。
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动之以情,使他(她)自己露出破绽,承认错误,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事态的发展允许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保密,那么,我一定会坚守诺言,否则就失去了再一次教育他们的机会,他们再也不会相信我。
教师平时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接触,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旦发现他们存在不良行为,就能及时指出,及时纠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创设情境,提高抵抗诱惑的能力孩子的意志力薄弱,抗诱惑能力低。
因此,在矫正初期,加强管理,切断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必要的。
如让孩子避开某些诱因(游戏房、社会、朋友等)。
但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因为人们很难完全避开不良影响,即使避开了也很难保证不在新的诱因下再犯错误。
因此,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在难以避免的环境和诱因下,具有抗拒诱惑、坚持正确行为的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从思想上耐心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新的情境,锻炼其意志力,在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对称××教育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她参与班队活动的准备工作,管理一部分活动经费,当好采购员。
同学和老师对她的信任使她工作起来非常负责,也促使她制了金钱的诱惑,向诚实迈进了一步。
四、正确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当我们尽了全力教育,学生在改正了一段时间后,老毛病又犯时,我们该怎么办?事实证明,要从孩子头脑里清除一种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念,这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出现“反复”是正常的,决不能当孩子出现反复,就认为他是一段不可雕塑的朽木,更不要翻老帐,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
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前一阶段教育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次审视眼前的学生,寻找更有效的办法,给他们转变的时间和持久的信任。
偷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所有手段、办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小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