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喜宴》看中美婚姻观差异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270fd6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e.png)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电影《喜宴》的深入分析,探讨中西婚姻观的异同,并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婚姻观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1. 中国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人更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的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价值观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往往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因此,在中国,婚姻观念往往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2. 西方婚姻观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婚姻观念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伴侣,而非仅仅基于家庭和社会背景的考虑。
此外,西方社会对同性恋、异国恋等多元化婚恋关系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
三、《喜宴》中的中西婚姻观差异电影《喜宴》以一个中国家庭为背景,描绘了家庭成员对同性恋的接纳与冲突,以及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在家庭和社会中引发了诸多矛盾和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反映了中国家庭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四、电影中体现的中西婚姻观差异的具体表现1. 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家族的延续和传承非常重视,这使得家庭成员对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而西方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对家庭观念的看法相对较为开放。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使得婚姻往往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而西方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自由,这使得人们更注重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伴侣。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也得到了体现。
3. 接受度的差异电影《喜宴》中也反映了中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度的差异。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3a4a8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5.png)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呈现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电影的深入分析,探讨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的不同之处,以期为理解文化差异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二、中西婚姻观的基本特征1. 中国婚姻观的基本特征中国婚姻观注重家庭观念、传统礼仪和伦理道德。
在电影《喜宴》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家庭对婚姻的期望是希望双方能够相互扶持,共同经营家庭,传宗接代。
家庭观念在中国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婚姻的成败往往与家庭和谐、子孙满堂等传统观念息息相关。
2. 西方婚姻观的基本特征西方婚姻观强调个人独立、自由和平等。
在电影《喜宴》中,西方的婚礼往往注重浪漫和情感,更加注重个人意愿和情感交流。
西方社会认为,婚姻是两个人基于爱情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该以个人的幸福和满足为前提。
三、《喜宴》中的中西婚姻观差异1. 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家庭注重家族荣誉和传统礼仪,而西方家庭更加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这种差异在婚姻观念上表现为,中国家庭往往期望子女能够传承家族传统,而西方家庭则更加注重子女的个人发展和幸福。
2. 婚姻态度的差异在《喜宴》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对婚姻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在面对婚姻时,往往更加谨慎和严肃,强调的是责任和义务。
而西方人在面对婚姻时,更加注重情感和自由,强调的是个人幸福和满足。
这种差异也导致了在处理婚姻问题时,中西方所采取的方式和态度有所不同。
四、电影《喜宴》对中西婚姻观差异的启示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念。
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差异,但爱情、责任、尊重等基本价值观是共通的。
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寻求共同点,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结论电影《喜宴》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入的人物塑造,让我们看到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46998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c.png)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呈现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电影内容的详细解读和比较,深入探讨中国和西方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我们首先介绍电影《喜宴》的基本情况和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二、电影《喜宴》的概述与背景《喜宴》是一部展示中西文化融合的电影,通过主人公在异国他乡举办婚礼的情节,揭示了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这部电影描绘了中西方对于婚姻的不同看法、期待以及对待家庭和个人的态度。
电影在西方电影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中西婚姻观的差异1. 家庭观念的差异在中国的婚姻观念中,家庭观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婚姻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喜宴》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家庭对于婚礼的重视和家庭成员的参与程度。
而在西方,虽然家庭也很重要,但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更大,婚姻更多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2. 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家族传承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逐渐增强,人们在婚姻选择上更加注重个人的感情和价值观。
《喜宴》展现了这一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和融合。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婚姻更多是基于爱情和共同价值观的选择。
3. 婚姻与生育的关系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婚姻与生育紧密相连。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或不婚,甚至不生育。
《喜宴》中展示了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社会中人们对婚姻与生育关系的不同看法。
在西方社会,婚姻和生育虽然是许多家庭的重要选择,但不再是唯一的期望和要求。
四、结论与讨论电影《喜宴》展现了中西方在婚姻观上的差异。
从家庭观念、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到婚姻与生育的关系等方面,我们看到了两种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和融合。
这些差异源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传统与道德的价值观,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个体价值观的选择。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07ea92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c.png)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婚姻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往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电影《喜宴》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并通过这些差异来探讨了婚姻中的困惑与冲突,影射了社会对于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呼唤与尊重。
本文将从人物关系、婚姻观念、婚礼习俗三个方面,分析这种文化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深层含义。
一、人物关系在《喜宴》中,男主角谢贤与女主角吴君如通过假冒同性恋的方式结为夫妻,费尽心机化解了彼此家庭的阻力。
这种行为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不可思议的。
中式婚姻多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非常大,而配偶之间的感情往往是通过亲人的介绍或家长的安排来确定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爱情更多地成为选择配偶的依据,个人的感受和意愿更受重视。
二、婚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联姻的工具,往往着重于家世和门第的匹配,强调男权和世仁之道。
而在西方社会中,婚姻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喜宴》中的男主角谢贤为了得到父母的婚姻许可,不得不自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娶一个并不深爱的女人为妻。
这种观念在西方很难理解,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感情的结合,所有的决策都应由夫妻共同商量和决定。
三、婚礼习俗从《喜宴》中可以看到,中式婚礼强调家族的荣誉和传承,礼仪繁杂,追求热闹喜庆。
而西方婚礼则更注重个人的体验和情感交流,追求浪漫和温馨。
电影中的中西方「合婚」,更是让两种婚礼文化碰撞出了很多笑点。
而影片中的婚礼习俗的走向离奇和荒诞,则进一步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嘲讽和反思。
综上所述,电影《喜宴》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通过这种文化碰撞,观众们能够反思和思考婚姻中的困惑与冲突,以及亲权观念与婚姻自主权的冲突。
影片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质疑和呼唤,也使人们意识到婚姻的意义在于彼此的理解和尊重,而不仅仅是来自于传统的压力和约束。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撞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婚姻观念,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借鉴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婚姻幸福。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c0a77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08.png)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喜宴》是一部由知名导演执导,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的经典之作。
电影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生活为故事主线,展现了一对跨国婚姻中的中西方观念碰撞和交融。
通过该电影,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东西方文化的魅力,更能深刻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婚姻的看法和价值观存在的巨大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电影《喜宴》中所呈现的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二、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喜宴》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家庭观念的显著差异。
中国家庭重视家族荣誉和传统习俗,婚姻往往被视为两个家庭的结合。
在电影中,主角的父母对儿子的婚姻有着极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按照传统的方式结婚生子,传承家族血脉。
而西方家庭则更加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婚姻被视为个人选择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是重要的价值观,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
三、婚姻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婚姻价值观的差异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夫妻双方需要相互扶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情感和伴侣关系的体现,夫妻双方更加注重彼此的感情和个性发展。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表现为主角在面对家庭压力和个人追求时所做出的选择和牺牲。
四、性别角色的差异在电影《喜宴》中,我们还能够观察到中西方性别角色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角色有着明确的分工和定位,男性通常承担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的角色,女性则更多地承担家庭照顾和育儿的责任。
而在西方文化中,性别角色的界限相对模糊,男女平等和相互支持是重要的价值观。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表现为主角夫妇在面对家庭和职业压力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态度。
五、文化融合与交流的重要性通过电影《喜宴》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并非绝对的对立和冲突,而是可以通过交流和融合来达到和谐共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以电影《喜宴》为例对中西方婚俗及婚礼服装的研究
![以电影《喜宴》为例对中西方婚俗及婚礼服装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60a9fa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3.png)
以电影《喜宴》为例对中西方婚俗及婚礼服装的研究一、电影《喜宴》电影《喜宴》由中国著名导演李安执导,拍摄于1993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之一,讲诉了一个在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和碰撞的社会下,长辈和年轻人对婚姻、爱情和家庭的不同看法与追求的故事。
结婚仪式前;结婚在中国被认定为人生三大喜之一,因此婚礼的举办繁琐而又隆重。
影片中,当高母见过威威后,就给了一个大红包和贵重的首饰作为见面礼。
而此见面礼就是我们所说的“聘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更加注重“礼”,因此,“聘礼”在结婚程序里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结婚仪式时;也就是结婚那天,穿戴整齐的伟同和威威在举行婚礼仪式前,先是跪拜父母,这里镜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高母喂威威喝莲子汤的细节,婚礼仪式前让小孩子蹦床、滚喜床,在被子里放各种“栗子、大枣、花生”,这些无一不是体现着中国的传统婚俗的寓意———祈子。
结婚仪式后;就是当所有仪式完成后,会有最后一个环节方能结束一天的礼节,那就是“闹洞房”。
李安用大量的镜头渲染了婚宴上中方的房之中“闹洞房”的情景。
西方婚俗和中方婚俗有很大差异,比如说:结婚仪式前,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打算结婚后,会直接告诉双方父母,双方家庭约见,父母都满意就可先订婚,订婚仪式在女方家进行,晚宴也由女方家安排。
相处一段时间后,觉得都合适,双方家庭则共同商讨结婚事宜。
婚礼受宗教影响,地点一般都选在教堂进行,婚礼主色调为白色,所以婚礼中新娘一般会一直穿白色婚纱,代表圣洁与忠贞,且教会会发三个周天的公告,没有异议便可结婚。
婚礼仪式时,新娘在父亲的陪同下伴随着《婚礼进行曲》进入教堂,交予新郎,双方面向圣坛,听着牧师的指令,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接受对方,然后吟诵结婚誓言,交换信物、亲吻、退场、进入婚宴。
在电影《喜宴》中,婚礼服装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大体现,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婚服色彩方面都是以红色为主,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如意,预示着新人以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因此,在婚服上,新娘一般都会佩戴以红色为主的凤冠霞帔,穿红色的绣花鞋。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ab4a7d004a1b0717fd5dd82.png)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1 电影《喜宴》简介1.1 李安导演李安导演生于中国台湾, 在美国学习喜剧导演专业直至获得硕士学位, 旅居美国多年, 深谙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与差异。
在华人导演中, 李安无疑是把东西方文化用电影语言表达得最好的一个。
两种不同文明的生活背景造就了李安独特的电影视角, 使他的电影兼具东方的传统和西方的洒脱, 其导演的电影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 开拓了观众的视野, 使其电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1.2 电影简介在《喜宴》这部影片中, 赵文瑄饰演的高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者, 他和自己的同性恋人赛门在美国共同生活, 并且非常幸福, 但为满足自己上年纪并且体弱多病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假结婚。
然而假结婚却真的让假妻子葳葳怀孕, 这使高伟同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最终, 高伟同向母亲坦陈了自己的同性恋事实, 葳葳在故事最后决定生下孩子, 高父也接纳了赛门……在所有人经过痛彻地思考而让步后, 得到了一个相对圆满和谐的结局。
2 电影中透露的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2.1 性文化的差异首先, 在中国, 因为中国历史传统使中国人对性处于隐晦状态。
中国主体文化对婚前性行为的批判, 导致大多数中国男性有近乎本能意识的处女情结, 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彻底改变。
按照中囯传统观念对人生四大喜事的描述: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中国人对于婚前性行为以往是非常排斥的, 这也是为什么“洞房花烛夜”会成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缘故。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伟同和顾葳葳在新婚那一夜会弄假成真, 想必和中国人的这种传统观念作祟有着必然联系。
其次, 在西方, 目前, 人们普遍对婚前性行为还是普遍接受的, 在性教育和性产业很发达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知道如何合理避孕, 如何避免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有人说他有处女情结, 周围的人可能一开始会觉得他不正常, 不过要是这个人说他是基督徒, 人们会在心里给他竖起大拇指。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性爱观与婚姻观的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性爱观与婚姻观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ea805426c175f0e7cd1377d.png)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性爱观与婚姻观的差异作者:徐毓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15期摘要:《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电影讲述了在美国的同性恋儿子及其恋人,围绕结婚的问题,与其中国父母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
电影中处处表现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碰撞和妥协。
本文主要从性爱观和婚姻观入手,浅析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喜宴》中西方文化性爱观婚姻观《喜宴》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也是其“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在美国的台湾男子高伟同。
他与他的恋人、一位叫Simon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
然而高伟同在台湾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因为儿子的年龄而不断地催促其结婚,以承继高家的香火。
于是Simon出了个主意:让伟同和恰好借住在他公寓里的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威威假结婚。
然而这个看上去的万全之策却引来了更复杂的事端,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纽约,亲自为儿子操办喜事。
于是各种各样的情感纠纷、人际冲突便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了。
本文就浅析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性爱观与婚姻观的差异。
一、“能生能育”在评价儿媳(威威)的时候,高父很直接的只说了一句话“能生能育”。
这就是中国人对于性的基本态度:偏重性行为的结果一生育。
对于中国人来说,婚姻的目标是幸福,但目的却是传宗接代。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人更加难以接受不能够传宗接代的同性恋。
在故事的最后,高家父母能够同意伟同和赛门的爱情,也是因为有一段有了孩子的虚假婚姻存在。
在中国,由于婚姻的第一要务是生殖,是为家族传宗接代,这就与家族的利益发生了全面的关系,家族干预就有了内在的道义上的权力。
所以一个男人,如伟同,身体健康,学业有成,长得又俊,这样的好条件要是适龄还不结婚,不是只有家人为你担心,连周围的人也要为你担心,因为这可是件很重大、重要的事情,人生就一次的大事。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e12f9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0.png)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电影《喜宴》是一部以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为主题的影片。
该片通过讲述一对同性恋者于新婚感情盛宴上意外发生的故事,探讨了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尽管电影所描绘的是同性恋婚姻,但其中所涉及的家庭价值观、传统观念与社会压力等问题,也反映出了中西婚姻观之间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婚姻观在家庭的重视程度上存在差异。
在电影中,男主角威尼史特在家庭中长大,他的家庭强调传统家庭观念,希望他能够有子嗣继承香火。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自由与个人幸福感。
结婚在西方主要是为了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幸福,而不是基于家族传承或其他社会责任。
这种不同的观念体现在男主角试图摆脱家庭压力并追求自己的幸福上。
其次,电影中也展示了中西方婚姻观中关于性别角色分配的不同。
在传统中国家庭中,男子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所以威尼史特一直承担着责任感。
而西方社会更加强调男女平等与共同承担责任。
在美国,婚姻中的男女在经济与家庭责任上更加平等,夫妻双方在家庭事务与养育子女上都有相应的分工。
这种性别角色分配的不同非常明显地体现在电影中,强调了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此外,电影中也反映了中西方婚姻观在家族压力与传统观念上的差异。
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尤其在农村地区,家族的重要性非常高。
亲子关系、孝道观念等传统价值观对婚姻有着重要影响。
而在西方社会,家族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个人权利与自由更加被重视。
在电影中,男主角面临着家族期待、传统观念的压力,这些压力常常成为中西婚姻观差异的一个重要反映。
此外,电影中也展示了中西方婚姻观在对待同性恋婚姻的态度上的差异。
尽管《喜宴》发生在中国,对同性恋的态度仍然非常保守与封闭。
中式婚姻观念中,男承女嫁、传宗接代的观念是深植于传统文化的。
而在西方,尤其是在一些国家中,同性恋婚姻已经逐渐被法律与社会接受。
这种对同性恋婚姻不同的态度与观念的差异也是中西婚姻观之间的重要分歧。
综上所述,电影《喜宴》通过讲述同性恋者的婚姻故事,展示了中西婚姻观之间的差异。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9fefb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f.png)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喜宴》是一部揭示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婚姻观念差异的经典之作。
本篇论文将围绕电影《喜宴》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本文将首先介绍电影背景及主要情节,然后分别从中西方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婚姻观念的异同,最后总结电影所反映的深层含义。
二、电影背景及主要情节概述《喜宴》是一部以中国家庭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一对跨国恋人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婚姻观念冲突。
影片主要围绕男主角高伟和女主角赛琳娜的爱情故事展开,涉及到家庭、亲情、友情等多个方面。
电影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中西方在婚姻观念、家庭观念、性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1. 传统与现代:中国的婚姻观念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家庭观念、婚姻责任和亲情关系。
在电影中,高伟的家人希望他能够结婚生子,传宗接代。
而在西方社会,个人独立和自由选择更为重要,婚姻更注重情感基础和伴侣间的互相尊重。
赛琳娜与高伟相识相爱,两人因为相互欣赏而走到一起,更加符合西方的自由恋爱观念。
2. 家庭角色与性别平等:在中国,家庭角色分工相对明确,男性多承担经济责任,女性则负责家庭内部事务。
而在西方社会,性别平等观念更为普及,伴侣间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电影中,赛琳娜作为一位独立女性,不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还愿意与高伟共同面对家庭责任,体现了西方的性别平等观念。
3. 传统婚礼与现代婚礼:中国的婚礼习俗丰富多彩,强调家族荣誉和传统礼仪。
在电影中,高伟的家人为他和赛琳娜筹备了一场盛大的中式婚礼。
而西方的婚礼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个性展示,形式相对简单。
在电影中,赛琳娜和高伟也举办了一场西式婚礼,体现了中西方的婚礼文化差异。
四、电影所反映的深层含义电影《喜宴》通过描绘中西方婚姻观念的差异,反映了文化交融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影片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以及在面对家庭、亲情、友情等多重压力时如何做出选择。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https://img.taocdn.com/s3/m/3e792876804d2b160b4ec07e.png)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透过电影《喜宴》,人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婚姻观的不同。
本文主要从婚姻配偶的选择、婚姻中夫妻关系和中西方婚礼比对等方面进行对比,探究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在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喜宴》是1993年由李安执导的一部电影,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展现了中西方对于婚恋观念的不同。
影片中的男主角叫高伟同,他是一位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事业有成,与同性恋人Simon同居于纽约。
由于父母的逼婚,他不得不编织谎言,谎称与非法留居美国的女孩顾崴葳结婚。
始料未及的是,父母远赴纽约,打破了他原本宁静安逸的生活,中西方的文化碰撞就此拉开序幕。
一、婚姻配偶的选择中国古代婚姻配偶的选择,主要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既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国礼教和法律对婚姻的根本规定之一。
显然,影片中的同性伴侣Simon 不能得到中国父母的认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婚姻承担着延续香火的重任。
乖巧孝顺也是父母选择儿媳的重要条件,中国家庭讲究以和为贵,偏爱中庸型的人格。
高父是由大陆到台湾的高级长官,接受过良好的社会教育,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在同儿媳崴葳的交流中得知其父母是知识分子阶层,认为儿子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好姻缘。
高伟同是一个已被极大程度西化的商界成功人士,在选择伴侣时与父母具有完全不同的标准。
高伟同厌恶那种依附关系的恋爱,他所追求的恋爱是双方具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并能保持各自独立,不同于中国式家庭的刻板,他更喜欢西式浪漫的恋爱气息。
高伟同与同性恋人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各自经济独立,生活中相互照顾,互相依恋又保有自由的空间。
二、婚姻中夫妻关系美国人更为炽热地表达亲密,中国人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含蓄内敛的。
“夫为妻纲”“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门板抬着走”,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婚姻中以男性为核心的关系,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权力的核心。
然而,男尊女卑的关系并不是传统中国社会所独有的,西方社会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_喜宴_中中美家庭观的差异对比_杨璐
![_喜宴_中中美家庭观的差异对比_杨璐](https://img.taocdn.com/s3/m/4c9260d67f1922791688e89d.png)
大众文艺摘要:《喜宴》是美籍华裔导演李安的早期作品之一。
电影讲述了移居美国的同性恋华裔高伟同与其中国父母围绕结婚,生儿育女的问题而发生的一系列戏剧性的文化冲突。
电影以喜宴为主线,展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本文主要从中美不同的家庭观入手,浅析电影展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关键字:《喜宴》;家庭观;中美文化差异《喜宴》是一部以在美生活的华裔移民为题材的电影,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金马奖最佳影片,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奖项。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台湾移民美国的同性恋-高伟同。
虽然他在美国以同性恋的身份生活着,但是他极力隐瞒远在台湾的父母自己真实的性取向。
母亲认为伟同事业有成,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便不断地安排其相亲,催促其结婚。
父亲则一直期盼着他能尽快延续高家的香火。
在父母的步步紧逼下,他接受了来自美国的同性恋爱人赛门的建议:与他的房客,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威威假结婚。
父母闻知喜讯后从台湾飞来纽约,亲自为儿子操办喜事。
喜宴当天,在喝醉酒的情况下,伟同与威威假戏真做。
在得知威威怀孕后,伟同与赛门大吵一架,父亲在他们的争吵中得知了儿子的同性恋身份。
最终,父亲接受了赛门,成全了儿子的爱情而假儿媳威威也同意留下孩子并邀请赛门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
年迈的父母在这个特殊家庭的目送下,登上了返台的飞机。
本文试图从家庭结构和夫妻双方的地位这两个方面浅析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中美家庭观的差异。
一、 家庭结构众所周知,美国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导向的,而中国文化是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
不同的文化导向导致了中美不同的家庭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不同的家庭结构。
美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既是当今处于主流地位的核心家庭结构。
父母与未成年子女构成核心家庭,子女成年后离开父母开始自己的生活,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互不干涉。
影片中赛门的家庭状况既是美国家庭现状的一种表现。
在主张自由与民主的家庭氛围下,与伟同对父母的极力隐瞒而不同的是赛门毫不犹豫地告诉父亲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ba7e8e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6.png)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导言:《喜宴》是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部电影,于1993年上映。
该电影通过一个台湾男同志与两个女性结婚的情节,揭示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喜宴》中这种差异对婚姻观念的影响。
一、西方婚姻观的个性主义与选择性西方婚姻观注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和幸福感。
在电影中,男主角杰西不仅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感情,也不辞劳苦地经营自己的餐厅事业。
这种个性主义的婚姻观让杰西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而不是因为传统的观念或外界的压力而妥协。
此外,女主角蓝冰也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选择与杰西一起闯荡事业。
这种个性主义的婚姻观对情感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中式婚姻观的家庭责任与传统观念中式婚姻观注重家庭责任和传统观念,强调男主角应该承担家庭的养家糊口责任,并延续家族的血脉。
在电影中,作为长子的杰西不仅面临着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还需要承担家族事业的继承。
这种婚姻观让杰西陷入了困境,他既要满足父母对婚姻和子孙的期望,又要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
同时,女主角玉慧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最终违背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愿意接受与男主角结婚的安排。
这种传统的婚姻观让个体的选择和幸福感受受到了限制。
三、西方婚姻观的开放与尊重西方婚姻观强调彼此的平等和尊重,对于性取向和婚姻类型的选择更加开放。
在电影中,男主角杰西是同性恋者,他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并且寻求与女主角蓝冰的婚姻关系,这种开放的婚姻观获得了荷兰的同性婚姻合法化。
而女主角蓝冰也接受了这种特殊的婚姻关系,体现了对不同婚姻形式的尊重。
这种开放和尊重的婚姻观在西方社会中被广泛接受,为个体爱情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四、中式婚姻观的社会压力与道德观念中式婚姻观对于个体的社会压力较大,强调道德观念和家族的荣誉。
在电影中,男主角杰西及其家庭面临着社会的指责和质疑,被视为不合乎道德和伦理的行为。
女主角玉慧在结婚前对杰西性向的知情,但最终选择对外保密,以维护家族的荣誉。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5fcf7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b.png)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喜宴》作为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更深入地探讨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电影《喜宴》的分析,探讨中西方婚姻观念的异同,并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二、中西婚姻观的概述1. 西方婚姻观西方婚姻观念注重个人自由、平等与独立。
在西方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基于爱情、尊重和共同价值观的伙伴关系。
个人在选择伴侣时,更倾向于追求感情上的共鸣和性格上的契合。
此外,西方社会普遍认可离婚现象,认为这是个人自由和权益的体现。
2. 中国婚姻观中国婚姻观念则更注重家庭、传统与责任。
在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家之事,强调家族荣誉和传承。
因此,在选择伴侣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以及双方父母的意见往往成为重要考量因素。
此外,中国社会对离婚现象持较为保守的态度,认为这有损家庭和谐与名誉。
三、《喜宴》中的中西婚姻观差异1. 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喜宴》中,主人公面临的中西婚姻观念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和责任。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两人在选择伴侣、处理家庭关系以及面对社会压力时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2. 家庭观念的差异电影中还体现了中西家庭观念的差异。
西方家庭更注重夫妻关系的和谐与平等,而中国家庭则更强调家族的整体利益和传承。
这种差异导致了主人公在面对家庭压力时产生了矛盾和困惑。
3. 情感表达的差异在情感表达方面,中西文化也存在差异。
西方人更直接、坦率地表达情感,而中国人则更含蓄、内敛。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表现为两人在处理感情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
四、结论通过分析电影《喜宴》,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和追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跨文化角度谈中美婚姻观的差异——以《喜宴》为例
![从跨文化角度谈中美婚姻观的差异——以《喜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b79e33b3169a4517723a332.png)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2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3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4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5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6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7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8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9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10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2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13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14 On Alice Walker’s W 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15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16 《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7 An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18 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19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20 浅议女性哥特主义在《暮光之城》中的体现21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22 从婚礼仪式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23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社会理想24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25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26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27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死因28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eech Act29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30 大学生英语听力两种辅助活动实证研究31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32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33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34 从《彼得潘》看儿童世界35 合作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36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37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38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语的修辞39 解读罗伯特•彭斯的爱情观——以《一朵红红的玫瑰》和《约翰•安德生,我的爱人》为例40 商务交际中you-attitude的语用功能探讨41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42 霍桑清教观的矛盾性在《红字》中的体现4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44 探究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45 从现实主义分析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成因46 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47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48 The Functions of Landscape Description in Tess of D’Urbervilles49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分析50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51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52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5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4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英语人名的翻译55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56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数字习语翻译57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58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59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60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61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62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的主题研究63 从校园暴力看美国枪支文化64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65 《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66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67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68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69 合作原则视角下中美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对比研究7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71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72 试析美国社会的道德恐慌——从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看美国社会病态73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74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75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76 融合与碰撞:李安家庭系列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77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78 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征及其翻译79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80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81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82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83 从《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84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85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86 广告语及标语动词的翻译87 Aesthetic Arts in Allan Poe’s Poetry—An Analysis of Israfel and Annabel Lee88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89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90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91 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92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93 由《克莱默夫妇》思考美国女权运动对美国家庭的影响94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95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96 “拂过水仙的蕙风”——华兹华斯与汪静之作品浅析97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98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99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100 A Glimpse of Intercultural Marria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01 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102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103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Setting and Characters in Howards End104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105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106 艾米莉•狄金森雏菊诗中的死亡观107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108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109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110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111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112 从大众对汽车的选择看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113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114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115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116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117 《白鲸》的生态解读118 On Stylistic Features of Obama’s Victory Speech119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20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121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122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123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124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及其制约因素——以《别对我说谎》为例125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126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127 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128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129 Confucianism’s Influence on Transcendentalism:Reflection on Emerson’s and Thoreau’s Philosophy130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131 从《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看美国黑人成长132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133 美国英语新词汇特点134 从《西风颂》看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特征135 浅析爱伦坡《怪异故事集》中的哥特美136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137 《纯真年代》中爱伦和梅的对比分析138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139 浅谈电影台词的翻译技巧--以《追求幸福》为例140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141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142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143 简单原则:《瓦尔登湖》的主题分析144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145 论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146 论《紫色》中的性别暴力147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148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49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150 《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浅析151 Deconstructing Master Model:A Study on Val Plumwood’s Critical Ecofeminism152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15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154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55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156 英汉颜色词语义对比研究157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15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9 从《印度之行》看东西方文化冲突160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161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162 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163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164 The Causes of Maggie’s Death in 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165 从价值观系统角度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166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167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168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169 《走出非洲》中的非洲因素与女主人公性格完善的关系170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171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172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173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174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175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翻译的影响176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177 The Significa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in FormingWestern States Multi-culture in the U.S. 178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179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180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181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182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83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转变的分析184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185 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中红色的翻译研究186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187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188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189 “逍遥骑士”——浅析年代美国嬉皮士文化190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91 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表现19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93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194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19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6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之原由197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198 任务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分析--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199 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200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从《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7133d2f6f1aff00bed51ef0.png)
作者: 侯畅
作者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出版物刊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85-18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中西方 婚姻观 喜宴
摘要:影片《喜宴》是李安导演于1993年拍摄的一部电影,描述了中国人以特有的婚姻观处理婚姻问题的故事。
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了在中西方人际交往中,不同婚姻观之间必将产生碰撞与交流。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配偶的选择、结婚的目的以及结婚的形式三个方面。
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从而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172afe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66.png)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白晶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7(000)011
【摘要】电影《喜宴》中,李安导演将中西方的爱情婚姻文化差异通过性文化,生儿育女的观念以及对待同性恋的态度这几个方面表达得淋漓尽致,最终传递给人们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可以和谐共存的电影主题.
【总页数】2页(P167-168)
【作者】白晶
【作者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从电影《喜宴》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J], 杨锐[1];
2.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差异 [J], 侯文静
3.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J], 白晶
4.探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以电影《喜宴》为例 [J], 刘异婷
5.探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以电影《喜宴》为例 [J], 刘异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热与好莱坞电影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母爱力量4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5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6 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8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9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10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11 试分析两种婚姻的差异——以薛宝钗和夏洛特为例12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13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14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比较15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16 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17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18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19 浅析《格列佛游记》讽刺手法的运用20 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边缘人21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22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23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国商品说明书的英译24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25 “爵士时代”的女性--对比分析《伟大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角色26 从儒学与基督教的角度探析中西文化差异27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28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29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30 浅谈外贸英语的翻译标准31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32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33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34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35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化妆品品牌翻译3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37 不可缺少的书信——《傲慢与偏见》中书信功能的研究38 从语境角度谈文学作品翻译中人物描写的语用对等问题39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40 浅析跟单信用证软条款及其防范措施41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42 英汉灾难性新闻导语写作手法初探43 对《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分析44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45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46 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成长小说的分析47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48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研究49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50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51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52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5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自卑情结分析54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55 《蝇王》的现代性启示:人性的自赎56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57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58 论《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59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60 萨拉的性格魅力61 艾米莉•狄金森雏菊诗中的死亡观62 浅析哥特意象在爱伦坡小说《丽姬娅》中的体现63 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64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65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相互影响66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67 基于语料库的中英色彩词文化差异研究68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6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70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71 关于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影响的研究72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73 对《绝望主妇》中加布丽尔的解读与阐明74 无法规避的体制——权力视阈下的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75 从成长小说角度比较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76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77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78 浅析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异同--以《功夫熊猫》和《霍元甲》为例79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80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女性话语81 英汉饮食习语对比研究82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83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84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85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86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87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88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89 浅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90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91 《红字》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92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93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开题报告+论)94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95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96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97 浅议中国菜名的英译98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99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100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different Chinese versions of Bacon’s essay Of Studies10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2 E-C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in Business Contra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103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104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105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106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107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108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109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浅析语法情景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设计与运用110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111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112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113 Olympic Economy114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115 Tragic Elements——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Holden’s growth experienc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16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117 论《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身份的建立118 中西酒文化比较119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120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121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122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123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124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25 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126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127 英语与汉语中的称谓研究128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129 埃德娜的觉醒——对《觉醒》的心理女性主义分析130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131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132 中西公益广告隐喻对比研究133 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中的美国梦幻灭134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135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136 论《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思想137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38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139 《哈利波特》的圣经原型解读140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话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141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142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143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144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145 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146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147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148 亲属称谓:英汉社会文化差异149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150 从功能对等的观点看京剧术语的英译151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1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3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154 麦当劳法则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155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156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157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158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159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160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161 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162 The Com 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163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164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165 从《男孩们女孩们》看身份问题对艾丽斯•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166 小说《嘉莉妹妹》中女性成长的分析167 浅论国产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168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169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170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171 二战后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及影响172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173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看英国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以《IT狂人》为例174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75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176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宗教影响177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178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179 探究《蝇王》中的人性180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181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182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183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184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85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性解读186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187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188 浅谈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应用189 从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的主题190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191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192 基于弗洛伊德心理学分析《飘》中斯嘉丽的行为193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194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195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196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197 A Study of Corporate Crisis Management through Sanlu Tainted Milk Powder Incident 198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199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200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