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的逾渗原理及应用

复合材料的渗透原理及应用1. 渗透原理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这得益于其独特的渗透原理。
下面是复合材料渗透原理的详细说明:1.1 表面张力效应复合材料中的渗透物质会通过其表面张力效应,将其自身扩散到各个物理空间。
表面张力效应使得渗透物质能够克服各种阻力,完成渗透过程。
1.2 孔隙渗透性复合材料的孔隙结构对于渗透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孔隙的形状和大小决定了渗透物质的渗透速度和程度。
孔隙越多且更大,渗透速度越快。
1.3 过滤效应复合材料中的渗透物质需要通过过滤介质进行过滤,以去除杂质和颗粒。
过滤效应能够使渗透物质获得更高的纯度和质量。
1.4 渗透压差复合材料的渗透压差是渗透过程中形成的驱动力。
渗透压差的大小与渗透物质的浓度和温度差异有关。
渗透压差越大,渗透速度越快。
2. 渗透应用复合材料的渗透性能使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渗透应用案例:2.1 涂层材料渗透复合材料的渗透特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涂层材料。
渗透涂层能够有效地渗透到基材中,并提供保护和装饰功能。
例如,在建筑领域中,使用渗透涂层可以增强建筑材料的耐候性和防水性。
2.2 污水处理复合材料的渗透性能使其成为污水处理领域中的重要材料。
通过渗透设备和渗透膜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提高水质。
2.3 医疗用途在医疗领域,复合材料的渗透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人工器官和药物递送系统中。
例如,通过渗透膜可以实现药物的控释,使药物在患者体内缓慢释放,提高疗效。
2.4 气体渗透复合材料的渗透性能也常用于气体分离和储存领域。
通过渗透膜的应用,可以实现气体的分离和过滤,提高气体的纯度和质量。
例如,在工业领域中,使用渗透膜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存储。
3. 结论复合材料的渗透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复合材料的渗透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其渗透性能,开发更多的应用领域。
同时,复合材料的渗透应用也为各个领域带来了许多创新和进展。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

复合材料
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
1、弥散增强和颗粒增强的原理
1)弥散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弥散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荷载主要由基体承担,弥散微粒阻碍基体的位错运动,微粒阻碍基体位错运动能力越大,增强效果愈大,微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2)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尺寸较大(直径大于1 m)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载荷主要由基体承担,但增强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颗粒阻止基体位错运动的能力越大,增强效果越好;颗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颗粒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越好。
2、什么是混合法则,其反映什么规律
混合法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同组分之间的关系):σc=σf V f+σm V m,E c=E f V f+E m V m式中σ为应力,E为弹性模量,V 为体积百分比,c、m和f 分别代表复合材料、基体和纤维;反映的规律:纤维基体对复合材料平均性能的贡献正比于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及改性方法有哪些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
①化学结合
②物理结合
③扩散结合
④机械结合。
界面改性方法:
①纤维表面改性及涂层处理;
②金属基体合金化;
③优化制备工艺方法和参数。
4、界面反应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什么影响
界面反应和反应程度(弱界面反应、中等程度界面反应、强界面反应)决定了界面的结构和性能,其主要行为有:
①增强了金属基体与增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
②产生脆性的界面反应产物;
③造成增强体损伤和改变基体成分。
复合材料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复合材料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复合材料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各司其职、相互补充的一种材料。
2.复合材料的特点有哪些?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刚度大、重量轻、抗腐蚀性强、无疲劳断裂、易成型等特点。
3.复合材料的分类有哪些?按矩阵分类有无机复合材料和有机复合材料;按增强材料分类有无定向增强和定向增强。
第二章:基础知识1.复合材料的加工方式有哪些?常用的复合材料加工方式有手工层压法、自动层压法(RTM、RTM-L、VARTM等)、注塑法、卷制法、旋转成型法等。
2.复合材料中的力学基础知识有哪些?复合材料中的力学基础知识包括应力、应变、应力应变关系、拉伸和压缩、剪切和弯曲等。
3.复合材料中的热力学基础知识有哪些?复合材料中的热力学基础知识包括热膨胀、热导率、热扩散系数等。
第三章: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1.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是增强材料和矩阵材料。
2.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有哪些?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主要有碳纤维、玻璃纤维、聚合物纤维、金属纤维等。
3.复合材料的矩阵材料有哪些?复合材料的矩阵材料主要有四类,即金属基矩阵材料、有机高分子基矩阵材料、无机非金属基矩阵材料、无机金属基矩阵材料。
第四章: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1.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有哪些?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一般包括预处理、增强体制备、矩阵制备、复合成型和后处理等步骤。
2.复合材料的预处理有哪些?复合材料的预处理包括增强体表面处理、矩阵材料预处理、增强体和矩阵的匹配等。
3.如何选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选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需要考虑到其应用环境和性能要求。
第五章: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1.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哪些?复合材料的性能包括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
2.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有哪些?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建筑结构、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
3.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未来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是多材料复合、纳米复合、生物仿生等方向的综合发展。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材料经过一定方式进行组合而成的材料。
复合材料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能优异:复合材料由于不同材料的相互补充作用,往往能够获得优于单一材料的综合性能。
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度、低密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
2. 尺寸稳定性好:复合材料由于各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连接,因此在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变化下,其尺寸变化相对较小。
这使得复合材料在高温、低温等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性能。
3. 耐腐蚀性强:复合材料中常使用的树脂等材料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够抵抗酸、碱等腐蚀介质的侵蚀,因此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
4. 可调性强:复合材料的成分、结构和制备方法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控,因此具有较高的可调性。
通过改变复合材料的成分比例、纤维排列方式等,可以获得不同的性能和应用。
5. 能量吸收能力优秀:复合材料由于纤维间的增强效应和界面效应,能够吸收和分散外界作用力,从而提高其抗冲击性能。
这使得复合材料在汽车、船舶等领域的碰撞保护和防护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6. 制备工艺灵活多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多样,可以通过手工层压、预浸料注塑、自动纺织成型等方式进行制备。
这使得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更加灵活,并且能够满足不同材料性能和结构需求。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具有综合性能优异、尺寸稳定性好、耐腐蚀性强、可调性强、能量吸收能力优秀以及制备工艺灵活多样等特点,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复合材料原理

第二章 材料的复合原理
2.1 材料的复合效应:
二、非线性效应
(4)系统效应
多种组分复合后,复合材料出现了单一组分均不具有的新性能。
举例:
(1)彩色胶片是以红黄蓝三色感光 材料膜组成的一个系统,能显示出各种颜 色,单独存在则无此效应。
(2)交替层叠镀膜的硬度大于原来各 单一镀膜的硬度和按线性混合率估算值。
金属基复合材料(铝、镁、铜、钛及其合金,等) • 碳炭复合材料
第一章 绪论
(4)复合材料具体有哪些类型?
结构功能复合材料(增强材料:玻璃纤维、碳 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晶须、 金属、颗粒)
功能复合材料(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声 学、生物、仿生,等等)
第一章 绪论
1.2 复合材料未来发展新领域 1)多功能,机敏、智敏复合材料 2)纳米复合材料 3)仿生复合材料
第二章 材合材料的结构类型及其典型结构的特点 1、复合材料的结构类型
复合材料主要由基体、增强体或功能体等共同组成。 由于他们在复合体中的性质、形态和分布状态不尽相同,因此根 据不同的性质或形态,他们可形成多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复合材料。
基体通常是三维连续的物质,也就是将不同组分相形 成整体材料的物质。
复合材料原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 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南京工业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明德 厚学 沉毅 笃行
《材料复合原理》
陆春华
E-mail:chhlu2019hotmail Tel: 13951739343
复合效应本质上是组分A、B的性能,及两 者间形成的界面性能,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使得复合材料在其组分材料性能的基础上产生 线性和非线性的特性。
复合材料中的加筋原理及其应用

复合材料中的加筋原理及其应用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它所使用的材料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特性,通过他们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材料获得更多的性能和功能。
复合材料中的加筋原理及其应用是一种通过使用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提高复合材料强度和刚度的方法。
1. 复合材料中的加筋原理加筋是一种改进复合材料性能的方法,它是通过将高强度、高刚度的材料嵌入到复合材料中,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这种材料被称为加筋材料,通常以纤维和片状材料的形式出现。
加筋的原理是基于材料的相互作用,当载荷作用于复合材料时,加筋材料将它们的强度和刚度通过分散外部力量到整个复合材料中,从而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在加筋复合材料中,加筋材料和基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有在这种作用下,加筋材料才能在复合材料中发挥作用。
2. 加筋复合材料的应用加筋复合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种材料可以用于建筑、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和电子等各种领域。
在建筑领域中,加筋复合材料通常用于加固或修复混凝土结构物。
这种材料可以用于修补外墙、地面和梁柱等部件,从而提高建筑物的强度和耐久性。
在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中,加筋复合材料通常用于生产轻量化部件,例如车身和机翼等。
这种材料可以用于制造具有高强度、高刚度和低重量的零件,从而提高汽车和飞机的性能和经济效益。
在机械和电子领域中,加筋复合材料通常用于制造高性能的零件,例如传动轴和地板板等。
这种材料可以用于制造具有高度强度和刚度的零件,从而提高机械和电子设备的耐用性和性能。
3. 加筋复合材料的优缺点加筋复合材料的优点是具有极高的强度和刚度,在高强度和高刚度需求的场合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它的低密度和高比强度,加筋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航空航天、船舶和汽车等。
此外,加筋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具有美观外观和较长使用寿命的产品。
但是,加筋复合材料也有一些缺点。
例如,生产成本较高,这使得它在某些应用领域中不太实用。
复合材料原理 朱和国 -回复

复合材料原理朱和国-回复复合材料原理是指通过将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材料,具备了单一材料所没有的性能和特性。
这种组合的材料称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工程等,因为它们具备了轻质、高强度、耐腐蚀和耐磨损等优点。
复合材料的原理可分为两个方面:界面作用和相互作用。
界面作用是指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形成的界面层。
该界面层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例如化学键结合、物理吸附和力学锁定等。
界面层的存在使得两种不同材料之间能够形成强的结合,从而提高整体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相互作用是指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在复合材料中,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不同材料间的力传递和应变分布来实现。
当外界施加载荷或应变时,各种材料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复合材料具备了更高的强度和韧性。
复合材料的组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指在基体材料中添加纤维材料作为增强材料,常见的有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指在基体材料中添加颗粒状的增强材料,常见的有陶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和金属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耐磨性。
除了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外,还可以通过层压法、注塑法、挤压法等不同的加工工艺来制备复合材料。
层压法是将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依次叠加,然后通过热压或冷压使其密实。
注塑法是将增强材料通过挤塑机注入到基体材料中形成复合材料。
挤压法是将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通过挤压机挤压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
总结起来,复合材料原理主要包括界面作用和相互作用。
界面作用使得两种不同材料之间能够形成强的结合,从而提高整体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相互作用则是指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复合材料具备了更高的强度和韧性。
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可以通过加工工艺来制备,例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原理

复合材料的原理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以达到优化特定性能的目的。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散增强原理:通过将纤维、颗粒或片材等增强材料分散在基体材料中,使增强材料能够有效地分担载荷并提高强度和刚度。
增强材料的分散能够有效地抵抗裂纹扩展,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
2. 耦合增强原理:当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胀系数等性质相近时,通过耦合增强的原理,可以使各种组分之间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这种耦合增强既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又提高了材料的耐热性和耐磨性等性能。
3. 界面改性原理:在复合材料的界面处,通过改性处理,能够提高不同材料之间的结合强度和界面性能。
界面改性既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如表面处理、涂覆等手段实现,也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填充剂、粘接剂等手段实现。
4. 各向异性设计原理: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是指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
通过设计合适的纤维布局、层序和材料配比等参数,可以实现复合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性能优化,使其在特定方向上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从而提高材料的应用性能。
通过以上原理的综合应用,复合材料可以具有较高的强度、刚
度、韧性、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建筑等领域。
《复合材料原理》PPT课件

良好的树脂(如胺固化环氧树脂)。
.
15
复合材料特性:
.
16
抗拉强度与密度 之比 比强度高的材料 能承受高的应力
弹性模量与密度之 比 比模量高说明材料 轻而且刚性大
.
17
疲劳破坏的种类不同: 金属: 突发性破坏 疲劳强度极 限是其拉伸强度的30%~50%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有预兆破坏 极限为拉伸强度的70%~80%
.
20
(1) 密度低 ; (2) 耐腐蚀; (3) 易氧化、老化; (4) 聚合物的耐热性通常较差; (5) 易燃; (6) 低的摩擦系数; (7) 低的导热性和高的热膨胀性; (8) 极佳的电绝缘性和静电积累; (9) 聚合物可以整体着色而制得带色制品。 (10) 聚合物的一些力学性能随其分子结构的改变而变化。
复合材料原理
.
1
主要内容
1、绪论 2、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3、复合材料的界面状态解析 4、复合体系的界面结合特性 5、复合体系的典型界面反应 6、复合材料的界面处理技术
.
2
7、复合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复合规律 8 、结构复合材复合材料的起源:
.
4
二、复合材料的定义
和聚芳酰胺纤维等高模量纤维为增强剂;
☼ 4、金属、陶瓷基复合材料:上世纪70年代则又出现以
金属、陶瓷等为基体材料的复合材料。
.
7
四、复合材料的分类:
1、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3、金属基复合材料
基体材料不同
.
8
4.1 复合材料中的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
工程应用的角度
结构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是通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进行结合,使它们的优点相互补充,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和特点。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散增强原理:利用分散的微粒或纤维增强基体材料,使其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分散增强的目的是通过阻止开裂和延缓裂纹延伸来提高材料的韧性和耐久性。
2. 纤维增强原理:利用纤维材料的高强度、高模量等特点来增强基体材料。
纤维增强的目的是通过增加基体材料的刚度和
强度,提高整体结构的负载能力。
3. 颗粒增强原理:将颗粒状的材料分散在基体材料中,通过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材料的硬度、耐磨性等性能。
颗粒增强的目的是通过增加材料的硬度和韧性,提高材料的抗压能力和耐磨性。
4. 层合结构原理:将不同性能的材料以不同的层次堆叠在一起,形成层合结构。
通过层合结构的设计和优化,可以实现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特性调控,例如提高材料的弯曲刚度和抗拉强度。
5. 界面原理:通过设计和选择合适的界面材料和结构,使增强相与基体相之间能够良好结合,并保持界面的完整性。
界面原理的目的是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强度、耐久性和热稳定性。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原理的核心是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不同的
材料,利用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相互作用,实现材料性能的综合改善。
这种原理的应用使得复合材料具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复合材料的原理主要包括增强相和基体相的选择、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制备工艺等方面。
首先,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所选择的增强相和基体相密切相关。
增强相通常是具有较高强度和刚度的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而基体相则是起到粘合和支撑作用的材料,如树脂、金属等。
增强相和基体相的选择需要考虑二者的相容性、热膨胀系数等因素,以确保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能。
其次,复合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对其性能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界面相是增强相和基体相之间的过渡层,其质量和结构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着直接影响。
良好的界面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而界面相的剥离、开裂则会导致复合材料的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最后,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也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制备工艺会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常见的制备工艺包括手工层叠、注塑成型、压缩成型等,每种工艺都有其适用的复合材料类型和特定性能要求。
总的来说,复合材料的原理涉及增强相和基体相的选择、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制备工艺等方面。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优化界面结构和控制制备工艺,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领域等。
在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因其高强度、轻质、耐高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结构、导弹外壳等领域;在汽车工业中,复合材料可以大幅减轻汽车自重,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安全性;在建筑领域,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装饰性能使其成为新型建筑材料的首选。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的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材料的选择、界面相互作用和制备工艺等。
通过深入理解复合材料的原理,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复合材料原理的应用

复合材料原理的应用概述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
它具有比单一材料更好的性能和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电子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复合材料的原理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复合材料的原理复合材料的原理是通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更好性能的新材料。
常见的复合材料包括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层叠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基体和纤维组成。
基体通常是一种聚合物,而纤维可以是玻璃纤维、碳纤维或其他类型的纤维。
在制备过程中,纤维被浸渍在基体材料中,形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原理是通过纤维的增强作用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纤维的高强度和高刚度使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此外,纤维的方向性使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即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
层叠复合材料层叠复合材料由多层薄片组成,每层薄片可以是不同的材料。
薄片之间通过粘合剂粘合在一起,形成层叠结构。
层叠复合材料的原理是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和层叠,实现多种性能的综合优化。
每一层薄片都可以具有不同的性能,通过优化层叠结构,可以实现复合材料在不同方面的应用。
复合材料的应用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低重量的特点,可以显著减轻飞机、航天器等载体的整体重量,提高飞行性能。
此外,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特性使得可以根据载荷方向设计材料,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抗拉强度。
汽车领域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减轻车身重量和提高燃油效率上。
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低密度的特点,可以替代传统的金属材料,减轻车身重量,降低能耗。
此外,复合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吸音、隔热和防腐蚀性能,提高乘车舒适度。
建筑领域复合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抗震、防火和节能方面。
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耐久性,可以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保护建筑物的稳定性。
此外,复合材料还可以作为隔热材料和防火材料,提高建筑物的节能和安全性能。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σσc 和弹性模量模量E E c 与各组分材料性能关系如下与各组分材料性能关系如下::式中式中::σf 、E f 分别为纤维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纤维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σm 、E m 分别为基体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基体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V f 为纤维体积分数积分数;;k 1、k 2为常数为常数。
1.4 1.4 复合材料的增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以上公式表明以上公式表明::纤维纤维、、基体对复合材料平均性能的贡献正比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在纤维与基体都是线弹件情况下在纤维与基体都是线弹件情况下,,纤维与总体承担应力与载荷的情况推导如下承担应力与载荷的情况推导如下::因此有因此有::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复合材料中各组分承载的应力比等于相应弹性模量比等于相应弹性模量比,,为广有效地利用纤维的高强度的高强度,,应使纤维有比基体高得多的弹性模量模量。
复合材料中组分承载比可以表达为为达到强化目的为达到强化目的,,必须满足下列条件列条件::5)纤维和基体的热膨胀系数应匹配1)增强纤维的强度增强纤维的强度、、弹性模量应远远高于基体2)纤维和基体之间应有一定的结合强度3)纤维的排列方向要和构件的受力方向一致4)纤维和基体之间不能发生使结合强度降低的化6)纤维所占的体积分数纤维所占的体积分数,,纤维长度L 和直径d 及长径比L/d 等必修满足一定要求等必修满足一定要求。
(1)弥散强化的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Ⅱ.粒子增强型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弥散强化的复合材料,其粒子直径d一般为0.001~0.1μm,粒子体积分数φv 为1%~15%;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粒子直径d为1~50μm,体积分数φv 为>20%。
增强机理可用位错绕过理论解释。
载荷主要由基体承担,弥散微粒阻碍基体的位错运动或分子链运动。
微粒阻碍基体位错运动能力越大,增强效果愈大。
复合材料增强原理

粒子直径为1~50μm,体积分数>20%
3
颗粒阻碍基体位错运动强化 不均匀变形引起位错增殖强化
4
载荷主要由基体承担,但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变形
5
强化效果:取决于粒子直径、体积分数。
6
与弥散增强机制的不同点:
7
机理:
8
图2.2 位错在晶面上滑移(a)和在TiC颗粒前位错的塞积(b) 图2.3 两相不均匀变形在界面形成的位错环
弥散增强机制 颗粒增强机制 纤维增强机制
第2章 复合材料增强原理
按增强材料的种类和性质,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可以分为三种:
202X
弥散增强机制—位错绕过理论来自强化效果:弥散强化复合材料:
弥散微粒、基体复合而成
取决于粒子直径、体积分数。
颗粒增强机制
1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尺寸较大(>1μm)的坚硬颗粒及基体 复合而成
由高强度、高模量、连续(长)纤维或不连续(短)纤维与基体复合而成
纤维增强复材:
图2.4 短纤维周围的应变
当材料受到较大应力时,一些有裂纹的纤维可能断裂,但基体能阻碍裂纹扩展并改变裂纹扩展方向。
裂纹扩展方向
纤维断裂
当纤维与基体有适当的界面结合强度时,纤维受力断裂后被从基体中拔出,需克服基体对纤维的粘接力,使材料的断裂强度提高。
不同体积分数的粒子对性能的影响
纤维增强机制
基体:通过界面将载荷有效地传递到增强相(晶须、纤维 等),不是主承力相。 纤维:承受由基体传递来的有效载荷,主承力相。
假定纤维、基体理想结合,且松泊比相同;在外力作用下,由于组分模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形变(位移),在基体上产生了剪切应变,通过界面将外力传递到纤维上(图2.3、2.4)
复合材料原理

FRTP(含GF30%)
1.9
6.8
改性 PPO 非增强
7.7
8.5
FRTP(含GF30%)
2.3
7.1
PET FRTP(含GF30%)
0.75
4.5
由于纤维在流动方向的取向,使流动方向上及 与之垂直方向上的热膨胀系数产生很大的差异。
影响成型速度
制备导热或隔热性制品
塑料的成型工艺几乎都伴随着加热和冷却过程。 填料的加入,如果提高混合物的导热系数,可缩短加 热或冷却时间,也就是提高成型速度。
填料
热膨胀系数 (1/℃)
复合材料
热膨胀系数 (1/℃)
PP
10-11
玻璃纤维E
0.5
PP(含30%GF,质 量比)
3.2
PVC(硬质)
7-8
碳纤维(PAN系) (0.3-0.5)
PC(含30%GF, 质量比)
2.7
PC
7
滑石粉
0.8
尼龙66(含30%GF, 质量比)
2.2
尼龙-6
8
CaCO3
1
AS(含30%GF, 质量比)
α ——热膨胀系数; Vf——增强体的容积分数; 角标c、m、f分别代表复合材料、基体和增强体。
一般无机填料的热膨胀系数较聚合物的要小得多, 所以,填充无机填料的复合塑料其热膨胀系数要较纯 聚合物的小,其数值接近于金属的热膨胀系数。
聚合物、填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10-5)
热膨胀系数 聚合物 (1/℃)
对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由于ρm对大多数聚合物来 说差别不大,当填料一定
时,复合材料的密度主要取决Biblioteka 填料的含量。8.2 热性能
复合材料原理期末重点.

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单一材料,通过不同复合方法所得到的宏观多相材料。
主要特征:多相结构存在着复合效应。
特点:1、不仅保持原组分的部分优点,而且具有原组分不具备的特性2、区别于单一材料的另一显著特性是材料的可设计性3、材料与结构的一致性工程应用的角度分类: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组成:A、结构复合材料:增强体:在结构复合材料中主要起承受载荷的作用;基体:起连接增强体、传递载荷、分散载荷的作用。
B、功能复合材料:基体:主要起连接作用;功能体:是赋予复合材料以一定的物理、化学功能。
界面的功能:传递应力、粘结与脱粘。
材料的复合效应线性效应: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成正比关系。
非线性效应:非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成曲线关系。
1)平均效应:是复合材料所显示的最典型的一种复合效应。
2)平行效应:增强体(如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很弱的复合材料所显示的复合效应,可以看作是平行效应。
3)相补效应: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与增强体,在性能上能互补,从而提高了综合性能,则显示出相补效应。
4)相抵效应:基体与增强体组成复合材料时,若组分间性能相互制约,限制了整体性能提高,则复合后显示出相抵效应。
1.相乘效应:两种具有转换效应的材料复合在一起,有可能发生相乘效应。
Eg:把具有电磁效应的材料与具有磁光效应的材料复合时,将可能产生复合材料的电光效应。
2.诱导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复合材料中的一组分材料可以通过诱导作用使另一组分材料的结构改变而改变整体性能或产生新的效应。
3.共振效应:两相邻的材料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机械的或电、磁的共振。
4.系统效应:这是一种材料的复杂效应,至目前为止,这一效应的机理尚不很清楚。
1)、两相复合体系有l0种可能的连通性复合材料结构(0-0、0-1、0-2、0-3、1-1、1-2、1-3、2-2、2-3、3-3);2)、三个相组成的复合体系结构有20种可能存在的连通性;3)、四个相时,它可能存在35种连通性。
复合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研究

复合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研究引言:复合材料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组分组成,以获得合成物性能优于其各组分的材料。
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高刚度、耐腐蚀性好等特点,因此在航天航空、汽车、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复合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应用,包括复合材料的定律、实验准备和过程,并从专业性角度对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复合材料的力学定律:1. 长期功效定律:长期功效定律(Time Dependent Behavior)描述了复合材料在受力作用下随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
这是由于复合材料中不同组分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如纤维和基质的材料寿命不同,会导致力学性能的衰退。
2. 弹性力学定律:弹性力学定律(Elastic Behavior)描述了复合材料在小应变条件下的力学行为。
根据胡克定律,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力学性能由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等弹性参数确定。
3. 破坏力学定律:破坏力学定律(Failure Behavior)描述了复合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破坏行为。
复合材料的破坏通常包括纤维断裂、界面失效和基质破裂等多种模式,破坏过程受到力学性能和材料结构的综合影响。
4. 断裂力学定律:断裂力学定律(Fracture Mechanics)用于描述复合材料中存在的缺陷对结构强度和可靠性的影响。
基于应力强度因子的概念,可以定量评估复合材料中的缺陷对结构寿命的影响。
二、实验准备与过程:1. 实验准备:在进行复合材料力学实验之前,首先需要准备样品。
样品的制备过程涉及到选择合适的纤维和基质材料、确定纤维的取向和体积分数等参数。
同时,需要施加适当的压力和温度来制备出具有一定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2. 实验过程:复合材料力学实验通常包括拉伸、压缩、剪切等不同的加载方式。
通过施加一定的应变或应力,在不同的加载条件下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常见的实验方法包括拉伸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和剪切试验等。
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观察和记录复合材料的破坏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其他界面分析方法
复合体系的典型界面反应 1.基材间的粘结性直接相关因素:
无机---有机 1.玻璃纤维-聚合物体系进行表面处理的目的: 2.表面处理结构:表面处理剂一般都带有能与硅羟基起化学反应的活性羟基 3.以硅烷偶联剂为例来说明这种反应的历程:
为防止橡胶的硫化,不饱和聚酯树脂中加入触变剂----SIO2 为防止渗透,在脲醛树脂中加入蛋白粉作触变剂 为减少树脂用量,加入-------粉末
偶联剂处理时偶联剂官能团的特性作用---热分析--力学损耗 1.作用:在粘结剂复合固化过程中,可以引起体系固化速度的改变 2.同一官能团对不同固化体系的固化速度的改变时不同的 3.偶联剂的峰:
官能团参与反应(增加浓度或阻聚) 优先吸附引起的现象
偶联剂分子结构及偶联结构的影响----32 页 1.钛酸酯偶联剂在增强体表面是线性的结合,而硅烷偶联剂是一种刚性网络结合。
增强体的表面特性及对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影响 1.增强体表面特性的分类
增强体表面的物理特性与界面结合--决定界面粘结的好坏 比表面积及多孔性 比表面积的影响
1.纤维增韧陶瓷
无机--无机
2.水泥基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 石灰石-浆体界面发生的化学反应:
目的: 两种类型的侵蚀:
改善措施:
3.碳纤维增强混凝土,经处理的碳纤维有富集 CA2+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影响:可能导致纤 维表面的水泥早期水化,表现为碱处理-水泥浆体的屈服应力及表观粘度增大。
无机--金属 1.复合材料的界面必须保持良好的结合状态,且在使用的高温条件下保持长时间的化学稳定
可逆反应的作用:对水产生排斥作用 由于这种动态平衡,使界面上应力松弛 这种键的形成-断裂-形成的动态结合状态使树脂表面始终
保持一定的粘合强度。
摩擦理论
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基体与界面结构 1.晶态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
晶格的周期性 对称性和方向性 晶体的结合力 固定的熔点 2.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类型
玻璃纤维表面的三种结构 3.碳纤维及其他纤维表面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反应性---37 页
对碳纤维的表面改性,一方面是使其表面晶核尺寸减小,增加比表面积 另一方面,作为最重要的途径是力图使其表面增加含氧基团
复合体系的界面结合特性 1.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界面是怎样形成的)
润湿 固化 2.按照怎样固化分类:有固化剂引发树脂官能团反应固化 以树脂本身官能团进行反应固化 3.胶束(胶粒):密度大 4.胶絮:密度小 5.树脂抑制层:增强体表面形成的有序树脂胶束层 6.界面区定义:基体与增强体接触界面和两者薄层构成的一定厚度的范围 7.界面区的作用:使基体与增强体结合形成材料整体,并在外力场作用下的应力传递 8.以连续纤维为增强体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增强体沿纤维的轴向是连续的,但其界面的微观 结构与非连续纤维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仍是一致的
制品首先要满足强度问题、 制品的工作环境 制品的生产成本,使用寿命 弹性模量的设计 界面相的模量应当介于增强体和基体之间 在保证相当的粘结程度下,界面想的模量应是最低的部分,即是韧性的柔性的 材料的残余应力 如何减弱复合材料界面的残余应力 在材料中如何利用残余应力 基体与增强体的相容性 材料的动力学效果 偶联剂的性能
复合材料中,作为细微的粉状粒子的侵润热未必与块状固体的相同 侵润热是不以向固体中渗透,扩散和溶解为前提而讨论的 17.界面的相容性与粘结----相容性的判定
界面特性对复合粘结体系性能的影响----填料与基体的界面问题 1.在复合材料成型时,粘结剂体系中加入辅助材料组成复合粘结体系或将增强体表面处理的 情况很多:
性,使之不能因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力学性能。
有机--有机 1.有机纤维---芳纶纤维 2.芳纶纤维的特点:本身表面惰性,也是用来增强高性能树脂
复合材料的界面处理技术 1.目的:为了获得好的界面粘结,通常要对增强材料的表面进行有针对的处理,以改善其表 面性能,获得与基体的良好界面粘结。
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1.表面处理的定义: 2.目的:
表面张力与物质结构.性质有关。不同物质性质结构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不同,分子 间作用力越大,相应的表面张力越大。
物质的表面张力与他相接触的另一相物质有关。 表面张力随温度不同而不同,一般温度升高,表面张力下降。 恒温恒压下,任何物质都有自动向自由能减小的方向移动的趋势,表面能也有自动减 小的趋势。 4.降低表面能的方法
界面分析技术 1.界面性质取决于界面的结合状态,微结构特征以及应力状态
2.微观方法: 3.宏观方法: 4.常规分析主要测量界面应力状态和粘结强度的模型试验和宏观力学方法
拔脱实验--适用于测定界面粘结强度的普遍方法
顶出法--适用于测定相对界面粘结强度
临界长度法--适用于热塑性基体或延伸率较高的基体
界面黏结能法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定性分析
6.偶联剂的品种 7.玻璃纤维表面处理方法
后处理法
前处理法
迁移法
8.偶联剂的用量:在实际应用中真正起偶联作用的是微量的偶联剂单分子层 9.偶联剂用量计算公式; 10.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
11.钛酸酯偶联剂的结构 12.钛酸酯偶联剂按偶联机理分类:
13.钛酸酯偶联剂的应用方法 基体材料的改性技术
4.碳纤维-聚合物体系--常用极性表面官能团来解释碳纤维的表面特性 5.碳纤维氧化处理,氧化过程:
6.胺固化的环氧树脂中的胺基可能与纤维表面的羧酸形成氢键,环氧树脂的环氧基也能与羟 基和羧基形成氢键,在过量单体尤其是在较高温度时,这些氢键就转变成共价键。 7.通过各种途径来改变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就有可能使纤维和树脂形成更好的粘结而 提高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8.填充材料--炭黑,水合二氧化硅,玻璃纤维。 9.在微粒炭黑表面形成接枝的方式:
增强体的表面能
2.玻璃纤维的表面化学组成,结构及反应性 组成不同
玻璃纤维结构:三度空间的不规则连续网络所构成,网络是由多 3.4.面体构筑起来的
玻璃纤维表面表面吸附有一层水的原因 多面体中心 表面情况 吸湿性
玻璃表面的吸附水与玻璃组成中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作用,并在玻璃表面上形成-OH 玻璃纤维中含碱量愈高,吸附水对 sio2 股价的破坏愈大,纤维强度下降就愈大
通过自动收缩表面积实现 通过降低比表面能来实现 5.表面吸附作用定义 6.固体吸附的原因 7.按作用力分类(定义,特点)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8.粘附功与内聚功;都是分离物质 9.接触角
10.不均匀表面的接触角 10.接触角和表面张力都是表征物质表面的重要参数 11.滞后效应=前进角-后退接触角 12.产生滞后效应的原因
7.材料的符合效果 组分效果 六边形阵列
四方形阵列
结构效果 形状效果 取向效果 尺度效果
界面效果 8.了解和掌握复合材料的符合原理的目的 9.材料模型化的方法
10.复合材料的模型 建立材料的微观模型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1.结构模型的确立 12.物理模型的确立
同心球壳模型 同轴圆柱模型 片状模型
8.聚合物基体的性能特点
9.增强体或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10.复合材料区别于一般混合材料的重要标志----
1.分类
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1.分散质 2.分散相 3.复合材料的性质取决于--4.连通性概念 5.连通结构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复合效果
6.0-3 型结构 1-3 型结构 2-2 型结构 2-3 型结构 3-3 型结构
3.处理机处理与否对提高制品的耐候性是十分明显的。 4.偶联剂的定义:
5.偶联剂的分类 有机酸氯化铬络合物类偶联剂:碱式氯化铬+羧酸反应-------铬络合物 沃兰处理剂:
有机硅烷类偶联剂 X 集团与玻璃纤维表面的作用机理
R 集团与树脂基体的作用机理
新品种硅烷偶联剂 耐高温型硅烷偶联剂 过氧化物型硅烷偶联剂 特点: 阳离子型硅烷偶联剂 水溶型硅烷偶联剂 叠氮型硅烷偶联剂
9.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 润湿理论:要使树脂对增强体紧密接触,就必须使树脂对增强体表面很好的侵润 内容
优点
不足
完全润湿的前提条件:液态树脂的表面张力小于增强体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 化学键理论:偶联剂--架桥剂
内容:
优点:在偶联剂应用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也被界面研究 的实验多证实。
绪论 1.复合材料定义 2.发展历史:原始复合材料
现代意义上的复合材料 3.玻璃钢的特点 4.复合材料类型
复合材料中的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 1.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分类 2.结构复合材料
3.功能复合材料
4.各相的作用
5.复合材料区别单一材料的特点 6.高强度材料选用--------------
高模量结构选用----------------高温下使用的结构复合材料选择-------------------7.化工防腐蚀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根据介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复合方式
3.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形式 机械结合
溶解与浸润结合
反应界面结合
为能达到化学相容性,使界面处于稳定状态,可采取的办法: 在复合温度下使其热力学平衡 利用退化反应的化学动能与化学势能相平衡 使特殊表面能的影响最小 控制凝聚作用使总表面能最小
氧化结合
混合结合
1.矛盾的假设
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破坏机理
多孔性的影响
增强体表面的极性.均一性.结晶特性及表面能 极性的取决因素
均一性的实质
结晶特性
表面能
增强体表面的化学特性与界面结合---决定界面粘结的效果 包括其表面化学组成和结构,表面的反应特性(最重要,关系到增强体是
否要进行表面处理,与基体能否形成化学结合,是否容易与环境接触反应而影响到复合材料 性能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