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直方图案例分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是学生在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图的一种。
直方图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让学生对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有更直观的认识。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直方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对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绘制直方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频率分布的理解、组距的确定、数据的整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直方图的原理,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及绘制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及绘制方法。
2.难点:对频率分布的理解,组距的确定,数据的整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直方图,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直方图的原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直方图模板、数据资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直方图,如调查某校七年级某班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让学生观察直方图,总结身高分布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及绘制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频率分布、组距等概念。
同时,教师演示如何利用直方图模板绘制直方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绘制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说课稿:10.2《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说课稿:10.2 《直方图》一. 教材分析《直方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以及理解直方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他们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直方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直方图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能够利用直方图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方图的概念,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直方图的绘制原理,能够灵活运用直方图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直方图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表示这些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引出直方图的概念。
2.讲解直方图的概念:讲解直方图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直方图是一种用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
3.示范绘制直方图:通过示例,讲解如何根据数据绘制直方图,让学生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4.学生实践: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直方图,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训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原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直方图》说课稿
【原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直方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直方图》单元。
主要内容是介绍直方图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如何读取和分析直方图。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研究和掌握直方图的定义- 理解直方图的构成要素:横轴、纵轴和矩形条- 学会读取直方图中的信息- 能够分析直方图中的数据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直方图的概念- 利用教师导引,让学生掌握直方图的构成要素-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方图进行数据分析- 制作个人直方图,培养学生的整理和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整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直方图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能够读取和分析直方图中的数据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副直方图图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直方图的定义。
步骤二:概念解释和构成要素通过教师导引,讲解直方图的定义和构成要素:横轴、纵轴和矩形条。
步骤三:直方图数据分析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不同的直方图图表。
让学生观察直方图中的数据,并回答相关问题,进行数据分析。
步骤四:个人直方图制作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收集相关数据,并制作个人直方图。
学生可以使用纸张、彩笔等材料完成作品。
步骤五:展示与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个人直方图,并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通过教师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评价。
五、板书设计以下为部分板书内容示例:- 直方图:横轴、纵轴、矩形条- 数据分析步骤:观察直方图、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六、课堂评价方式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小组活动的表现、个人直方图的制作和展示等。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制作直方图,培养了学生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10.2.2直方图优秀教学案例
4.简要介绍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系统讲解直方图的制作方法,包括数据分组、计算频率、绘制直方图等步骤。
2.通过示例演示直方图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加深对直方图制作方法的理解。
3.鼓励学生相互倾听、交流、质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直方图的制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和发现。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直方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制作直方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能够通过直方图解读数据的分布特征,如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
3.学会使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掌握如何运用直方图进行数据的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方图的制作方法。
4.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
2.设计合作任务,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鼓励学生发挥个体优势,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10.2直方图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上信中学陈道锋10.2直方图数字目际【知识与技能】1. 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概念.2. 能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组距进行分组,会列频数分布表.3. 会画简单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致频数折线图,并利用它获取相关信息,用以估计总体相关情况,即所有数据的分布情况.【过程与方法】由问题引入,通过问题的解决了解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频数分布直方图.【情感态度】增强对统计的兴趣,养成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学难点】组距和组数的确定及对频数分布的意义的理解.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下列数据是截止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2939353339283335313137323836313932383734293438323536332932353637393840383739383433403636取组距为3,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这个问题中,最大值是________ ,最小值是 ______ ,取组距为3,可分成的组数为组.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已画出一部分,请补全)151031 34 37 40 4T<r ^ '【教学说明】全班同学独立作业,然后交流成果.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1.怎样确定组距、组数?什么叫频数?什么叫频率?2•每组为什么只包括最小值,而不包括最大值?3.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目的是什么?【归纳结论】(1)组距的确定没有统一规定,应结合具体问题恰当选取, 过小则组数太多,过大则组数太少,都不适宜.一般来说,选取的组距将数据分成5~9组比较合适.如果最大值是172,最小值是149,取组距为3 则最大值_最小值一172一149 _ y 2_声刀'" 组距—3 一 / 3,匚分成7 + 1 =8(组).如果最大值是172,最小值是150,取组距最大值-最小值_172 - 15° _丄J J组距 3 3,•分成7 + 1 =8(组).如果最犬值是172,聂小值是151,取组距为3,则最大詹議小值二咛—7,应分成7 + 1 =8(组).如果最大值是172,谟小值是152,取组乘为3 则最大值_取小值172 -1'2 § 2-庐刀亠」组距 3 3分成6十1二7(组).(3) 频数:落在各组内数据的个数叫频数.(4) 频率二频数/数据总数.2. 分组时,规定每组只包括最小值,不包括最大值,这是为了避免边界争端,最大值_最小值这也是如果匪二7时应分成8组,而不能分成7组的原因.3.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 填空:(1) 某班50名学生在适应性考试中,分数在90=00的百分比为0.1,则该班在这个分数段的学生有___________ 人.(2) 某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是31,某同学把它分成8组,已知组距是整数,则组距是_________ .已知数据25, 21, 23, 27, 29, 24, 25.如果取组距为3,那么应分成组.(3) 已知在一个样本中,50个数据分别落在5个组内,第一、二、三、四、五组数据的个数分别是2, 8, 15, x,5,则x二 _____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老师对七年级(1)班50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测试,以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出部分频数分布表和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表:请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1) 表中的a= _______ ;(2) 请把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3) 若七年级学生一分钟跳绳次数(x)达标要求是:x<120为不合格;120WxV140为合格;140WxV160为良:xM160为优.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给学校或七年级同学提_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同年龄的50名男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厘米):175 168 170 176 167 181 162 173171 177 179 172 165 157 172 1731661771691116016166177175174173174171171158170165175165174169163166166174172166172167172161173167 165(1) 列频数分布表:(2)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3) 画频数折线图4. 某服装厂要生产5万件初中生校服投放市场,随机抽查60名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cm):167154159166169159156166162158159156166160164160157156157161158158153158164158164158153157162162159154165166157151146151158160165158163163162161154165162162159157159149164168159153请你用你所学的知识帮助厂长设计一个具体的生产计划.【教学说明】题1、2可让学生自由答题,题3教师可和学生探讨后分出组数、组距,然E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折线图.老师巡视, 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点拨,题4难度较大,教师可单独讲解,并说明在制订生产方案时只需列出频数分布表即可,至于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折线图可不画出.【答案】1. (1) 5 (2) 4 (3) 3 (4) 202. (1) 16 (2)略(3)同学们应加强身体锻炼.3. 略.4. 上面数据中,最大值是169,最小值是146,它们的差是169-146=23 (cm),73 9取组距为3cnb则-=7-,将数据分成8组,列频数分布表如下:3 3频数分布表频数频数生产计划方案如下:将校服按从小到大分成8个型号.1号:146~149: 2号:149=52; 3 号:152=55; 4 号:155=58; 5 号:158*161; 6 号:16广164; 7号:164^167; 8 号:167=70.生产1 号服装:0. 017X50000=850 (件);生产2 号服装:0. 050X50000=2500 (件);生产3 号服装:0.100X50000=5000 (件);生产4 号服装:0.133X50000=6650 (件):生产5 号服装:0. 300X50000=15000(件):生产6号服装:0.183X50000=9150 (件);生产7号服装:0. 167X50000=8350 (件);生产8 号服装:0. 050X50000=2500 (件).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1)计算最大值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列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2. 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直方图的各长方形通常是连续排列中间没有空隙,长方形的宽表示各组距,高表示频数,它反映的是数据的分布情况:条形图一般不连续排列,中间一般有间隙,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宽没有什么特殊的意爻,只表示数据的一种类别.3. 频数折线图的各点的位置:起点是向前多取一个组距,在横轴上取这个组距的中点即可,中间各点取各小长方形顶部宽的中点(组中值),末点是向后多取一个组距,在横轴上取这一个组距的中点即可.1. 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0.2”中选取.2.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践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注重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复习优秀教学案例:10.2直方图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直方图制作和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他们对直方图的理解和掌握。
3.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注意直方图的规范制作和表述,培养他们的细节意识。
4.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他们的作业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结合课程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直方图的定义、制作方法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直方图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数据处理和统计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的概念,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直方图的制作方法和应用。
2.设计具有讨论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
4.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和效果,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他们对直方图的理解和掌握。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10.2 直方图教案
10.2直方图这节主要研究频数直方图,直方图是本学段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统计图,用直方图可以直观展示数据的分布状态,用于对总体的分布特征进行推断,因此直方图的绘制是否合理、准确,直接对数据分析造成影响。
1.理解频数的概念.2.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意义和作用,并会画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根据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绘制频数分布折线图.重点: 1.学会确定数据的组数与组距,•进而列出频数分布表并能画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2.对学生整理、表示、处理数据能力的进一步培养.难点:通过探讨学习,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抽样调查收集数据时应注意的问题:样本应具备代表性和广泛性;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据统计中的新概念──频数,同时也将认识另一种常用来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大家准备好了吗?师:小华调查了八(3)班50位同学所喜欢的A、B、C、D•四种品牌运动鞋的人数,结果如下:C CD B D C A A A DC C B B C A A B C CD D D B B C C C D AB BCD D D B B A AC CD A B B A C D D你能很快判断出该班同学最喜欢哪种品牌的运动鞋吗?生:不能,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一眼很难看出该班同学最喜欢哪种品牌的运动鞋.师:你认为小华的数据表示方式好不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生:不好,必须把表中的A、B、C、D分别数出来,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师:正是如此,我们需要整理出A、B、C、D出现的次数,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那它们的频数分别是多少呢?生:A的频数是10,B的频数是12,C的频数是15,D的频数是13.答:该班同学最喜欢C种品牌的运动鞋).师:认识了频数之后,我们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推进新课一、出示问题,探索新知师:出示课本问题4,我们如何选择才能使参赛的选手身高比较整齐呢?生:需要知道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才行.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介绍的方法,探索出具体方法,然后展示你的成果,遇到问题可以小组交流.(学生展开自学、交流,体会组距和组数的确定以及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教师参与其中,并做好巡视指导.)二、学生活动,探讨交流,成果展示绘制连续型统计量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是:(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也称极差),确定统计量的范围.本题最大值是172,最小值是149•,•它们的差是23•,•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cm.(2)决定组距和组数.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应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通常按照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在实际分组时,往往要有一个尝试的过程,最后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组数.本题按等距处理,从最小值开始,以3cm为组距,可分为8组.(组数和组距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具体问题来决定.)(3)确定分点.师生共同作图,并得出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说课稿 10.2 第2课时《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0.2 第2课时《直方图》一. 教材分析《直方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0.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以及能够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学生在学习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础上,学习直方图,是对数据可视化的一种深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本知识,对于数据的初步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数据的深入分析,尤其是通过图形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条形图、折线图向直方图的过渡,让学生理解直方图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学会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方图的概念,绘制直方图的方法,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直方图的绘制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直方图的绘制过程,以及数据分析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条形图、折线图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特征?从而引出直方图的概念。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直方图的定义,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绘制直方图的心得,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强调直方图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2《直方图(2)》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2《直方图(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直方图(2)》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直方图的绘制和应用。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并能运用直方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等基本图表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图表绘制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直方图的绘制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加深对直方图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直方图的绘制方法,能运用直方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2.难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以及如何运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直方图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直方图的绘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绘制直方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直方图的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动画、练习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直方图解决。
3.直方图绘制软件:准备直方图绘制软件,方便学生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调查学校七年级学生的身高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图表表示这些数据。
通过分析条形图、折线图等图表的局限性,引出直方图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直方图进行分析。
如:某地区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某商品的质量分布情况等。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的概念,并学会绘制直方图。
直方图与散布图的制作及案例分析PPT参考
2021/3/10
授课:XXX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制作次数分配表(续):
4、计算组距H:(通常取2.5.10的倍数) 组距H = 全距 ÷ 組數 = 46/12 = 3.83 取 4
5、计算组界: 第一组下组界 = 最小值-测定值最小位數/2=123.5 第一组上组界 = 第一组下组界 + 组距 = 123.5 +4=127.5 第二组下组界 = 第一组上组界 = 127.5 第二组上组界 = 第二组下组界 + 组距=127.5+4=131.5 第三组下组界 =? 第三组上组界=? 依此类推,计算到最大一组的组界。
A、 收集数据,并记录于纸上。统计表上的资料很多,少则几十,多则上百,都 要一一记录下来,其总数以N表示。
B、定组数:1总资料数与组数的关系大约如下表所示:
C、找出最大值(L)及最小值(S),并计算全距(R),R=L-S。 D、定组距(C),R÷组数=组距,通常是2.5或10的倍数。 E、定组界: 最小一组的下组界 = S - 测量值的最小位数(一般是1或0.1)×0.5 最小一组的上组界 = 最小一组的下组界+组距 最小二组的下组界 = 最小的上组界 依此类推. F、决定组的中心点:(上组界+下组界)= 组的中心点 G、制作次数分布表:依照数值大小记入各组的组界内,然后计算各组出现的次数。 H、制作直方图:横轴表示测量值的变化,纵轴表示次数,将各组 的组界标示在横轴上,各组的次数多少,则用柱形划在各组距上。
多由工具磨损、夹具松动引起。(单侧品质控制)
2021/3/10
授课:XXX
11
直方图-离岛形
说明:左端和右端形成小岛。 结论:可能测定有错误或由不同原料引起。又如:不 熟练的工人顶替带班)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10.2(直方图)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10.2(直方图)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直方图。
2.了解直方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3.初步会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分布情况。
4.能从直方图中获取有关停息,并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体会数据,体会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直方图的特点。
2.让学生捕捉生活中数据信息,能从直方图中获取有关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法。
二、重点:初步会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三、难点:理解直方图特点,根据直方图提供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看法。
四、学法:看法、看图表,讨论、分析、归纳、练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三种统计图?
答: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
除了已学过的这三种统计图外,是否还有其他统计图?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直方图》。
2、自主学习:
读一读:书P163问题4.并完成下列任务:
1)设计统计表,并填写有关数据。
2)把学生的身高按范围分成8组,两组的两端点的差都是23。
3)什么叫组数、组距和频数分布表?
书164,表10。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2直方图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直方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比如如何利用直方图来优化决策。
3.制作直方图的方法:掌握制作直方图的步骤,包括确定分组区间、计算频数、绘制直方图等。
4.直方图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了解直方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描述数据分布、比较数据集等。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直方图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培养他们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数据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分组、整理数据,绘制直方图来分析数据分布的能力,提升数据处理的核心素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直方图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直方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直方图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逻辑推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理解直方图反映数据特征的原理,提高逻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培养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4.数学抽象:让学生从具体的数据中抽象出直方图的概念,理解直方图在描述数据分布中的作用,提高数学抽象素养。
5.数学交流:培养学生运用直方图进行数据展示和交流的能力,加强数学表达与沟通的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_10.2直方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组距、组数等统计概念,能够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信息.数学思考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感受统计图的作用.解决问题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地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析数据.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的能力以及用数据说话的习惯.重点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难点如何确定组数和组距.板书设计10.2直方图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172-149=232.决定组距和组数组距: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组数=(最大值-最小值)÷组距=7(8组),=11(12组)=5(6组)3.列频数分布表频数: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学流程环节设计教与学(以教导学,以学为主)随记导入:新科讲解:据分布情况。
教师:问这些数据的变化的范围是多少?学生:回答(知道这组数据的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教师:引入一、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172-149=23(厘米)二.决定组距和组距那么,为分组我们需要确定每组的范围,需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组距: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那么应确定组距多大呢?学生:讨论决定。
组距:2、3或4教师:各分几组呢?问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演示=组数学生:计算组数教师:=7(8组),=11(12组)=5(6组)问为什么不分7组、11组或5组而分成8组、12组或6组。
教师帮助分析强调。
教师:现在需要确定每组的范围。
怎样分组呢?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需要探究找出新的方法学生要明确为什么分组,分组的目的小结练习反馈小长方形面积=组距×教师:问小长方形的高为什么表示频数?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学生:学生分几个组分别完成组距为2、3、4的频数分布图。
教师:播放组距为2、3、4的频数分布图课件来对照答案。
教师问:等距频数分布直方图高可否表示频数?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在等距分组时,因为各小长方形的面积(频数)与高的比是常数(组距)即频数与高成正比例,在画等距分布直方时,为了画图与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直方图统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直方图统计》优秀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教授七年级学生如何理解和制作直方图。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分析和展示数据,并以图形形式展示数据的分布和频率。
教学目标1. 理解直方图的概念和用途。
2. 掌握制作直方图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分析和解读直方图中的数据。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白板和黑板。
3. 直尺、铅笔和橡皮擦。
4. 统计数据的练题。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数据统计的基本知识,并解释直方图的概念和作用。
2. 展示直方图的示例,并解读其中的数据和信息。
让学生注意直方图的坐标轴、柱形和柱高度的含义。
3. 通过实际示范,向学生介绍制作直方图的步骤。
指导学生如何选取合适的划分区间,并计算每个区间的频数。
4. 给学生分发统计数据的练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直方图。
鼓励学生在完成练后相互交流和解释自己的图表。
5. 引导学生讨论直方图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直方图来回答问题,并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6. 结束课堂时,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并检查他们对直方图的理解和制作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或在线工具制作直方图,以增强他们的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直方图的应用领域,如人口统计、市场调研等,并与其他统计图表进行比较。
总结本节课通过介绍直方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数据分析和表达能力。
通过实践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正确制作并解读直方图,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数据。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2《 直方图》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2《直方图》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2节《直方图》是统计学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直方图的概念、性质和绘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直方图的构成原理,掌握绘制直方图的基本步骤,并能运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他们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但直方图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直观感受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直方图的概念、性质和绘制方法,能运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概念、性质和绘制方法。
2.难点:直方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直方图的实际意义。
2.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直方图,提高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直方图模板、实物道具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引入直方图的概念。
展示一张身高分布的直方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直方图的定义、性质和绘制步骤。
通过PPT展示直方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直方图的构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组数据,根据所学方法绘制直方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直方图有哪些特点?如何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68课时《直方图(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68课时《直方图(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直方图(一)》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概念、作用以及如何绘制直方图。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直方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绘制直方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直方图的概念和作用,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2.能够通过直方图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概念、作用和绘制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直方图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直方图的规律,运用实例讲解直方图的应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练习和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
2.统计数据和图表。
3.直方图绘制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直观地表示这些数据。
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统计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直方图的定义和作用,讲解直方图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将一组数据转换为直方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绘制直方图。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直方图的绘制步骤和注意事项。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直方图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直方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直方图有哪些局限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现直方图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和不足。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直方图 教材分析
初中-数学-打印版
直方图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是继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学习后的另一种统计图形.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节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入手,从63名学生中选出40名参加广播体操比赛.选择参赛队员的一个要求是队员的身高应尽可能整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选出符合这个要求的队员,教科书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确定人选的方法.分析数据的频数分布,首先是将数据分组,根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可以确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范围.参照极差,可以确定组距,进而可以将数据进行分组,利用频数分布表给出了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频数分布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身高分布在哪个范围,由此可以确定参赛选手的身高.对于连续性数据(如身高),分组后可以用频数分布直方图来描述频数分布的情况,教科书介绍了根据频数分布表做出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以及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表作出频数分布折线图的方法.教科书这样安排,是结合一个实际问题介绍了如何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的方法,从而使得对于统计图表的认识具体化.
初中-数学-打印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10.2.2直方图(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问题链:教师针对直方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如“什么是直方图?”,“直方图有哪些特点?”,“如何制作直方图?”等。
2.自主探究:学生根据问题链,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方式,寻找答案。
3.问题解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同伴评价: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条形图、折线图等统计图表的特点和应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生完成作业,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对直方图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通过以上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直方图的知识,提高他们运用直方图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利用生活实例,如学校运动会成绩统计,提出问题:“如何更直观地展示运动员成绩分布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教师简要介绍直方图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方图与条形图、折线图的区别和联系。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直方图的形成过程,讲解直方图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2.结合具体案例,如班级考试成绩,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直方图分析数据,找出优秀学科ຫໍສະໝຸດ 需要提高的学科。(三)小组合作
教材直方图案例分析
各位同学:教材P26直方图案例存在多处错误,现纠正如下:一、原教材错误例 2—1:某工程混凝土,经取样测得混凝土抗压强度,如表 2—1所示:①找出全部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计算出极差。
本例中X max=29.2,X min=10.3 ,极差R=18.9表 2—1 混凝土抗压强度数据表②确定组数和组距确定组数k。
根据数据数,取组数k=7。
确定组距h。
组距是组与组之间的间隔,也即一个组的范围。
各组距应相等,于是组距=极差/组数本例中组距h=9.1/7=2.7,其中,组中值按下式计算:某组组中值=(某组下界限值十某组上界限值)/2 表 2—2 计算表③确定组界值第一组下界限值:min h 2.7X10.38.9522-=-=第一组上界限值:min h 2.7X10.322+=+=11.65第一组的上界限值就是第二组的下界限值;第二组的上界限值等于下界限值加组距h,其余类推。
④编制数据频数统计表,表 2—2。
⑤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以频率为纵坐标,以组中值为横坐标,画直方图,如图 2—4。
图2—4 直方图二、正确解法行次试块抗压强度(MPa)Max Min1 29.4 21.4 24.8 21.2 26.1 21.3 29.4 21.22 21.1 14.5 20.5 23.1 19.8 21.2 23.1 14.53 20.0 15.8 19.5 21.1 10.3 18.6 21.2 10.34 10.4 16.0 16.6 17.6 19 19.8 19.8 10.45 21.1 19.2 20.4 22.1 20.6 21.2 22.1 19.26 20 21.2 14.1 18 13.5 10.8 21.2 10.87 15.7 26.5 26.1 16.4 17.1 20.2 26.5 15.78 16.4 14.3 14.2 15.5 21.3 18.1 21.3 14.29 19.4 14.2 18.6 24.1 17.2 25.1 25.1 14.210 22.5 25.1 17.9 16.8 17.9 19.5 25.1 16.8X max,X min29.4 10.3解:(1)在表中写出每一行极大值、极小值,并写出最大值X、最小值,如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同学:
教材P26直方图案例存在多处错误,现纠正如下:一、原教材错误
例 2—1:某工程混凝土,经取样测得混凝土抗压强度,如表 2—1所示:
①找出全部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计算出极差。
本例中X max=29.2,X min=10.3 ,极差R=18.9
表 2—1 混凝土抗压强度数据表
②确定组数和组距
确定组数k。
根据数据数,取组数k=7。
确定组距h。
组距是组与组之间的间隔,也即一个组的范围。
各组距应相等,于是
组距=极差/组数
本例中组距h=9.1/7=2.7,
其中,组中值按下式计算:某组组中值=(某组下界限值十某组上界限值)/2 表 2—2 计算表
③确定组界值
第一组下界限值:
min h 2.7
X10.38.95
22
-=-=
第一组上界限值:
min h 2.7
X10.3
22
+=+=11.65
第一组的上界限值就是第二组的下界限值;第二组的上界限值等于下界限值加组距h,其余类推。
④编制数据频数统计表,表 2—2。
⑤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以频率为纵坐标,以组中值为横坐标,画直方图,如图 2—4。
图2—4 直方图
二、正确解法
行次试块抗压强度(MPa)Max Min
1 29.4 21.4 24.8 21.
2 26.1 21.
3 29.
4 21.2
2 21.1 14.5 20.5 23.1 19.8 21.2 23.1 14.5
3 20.0 15.8 19.5 21.1 10.3 18.6 21.2 10.3
4 10.4 16.0 16.6 17.6 19 19.8 19.8 10.4
5 21.1 19.2 20.4 22.1 20.
6 21.2 22.1 19.2
6 20 21.2 14.1 18 13.5 10.8 21.2 10.8
7 15.7 26.5 26.1 16.4 17.1 20.2 26.5 15.7
8 16.4 14.3 14.2 15.5 21.3 18.1 21.3 14.2
9 19.4 14.2 18.6 24.1 17.2 25.1 25.1 14.2
10 22.5 25.1 17.9 16.8 17.9 19.5 25.1 16.8
X max,X min29.4 10.3
解:(1)在表中写出每一行极大值、极小值,并写出最大值X、最小值,如表。
X max=29.4,X min=10.3
(2)计算极差R
R= X max -X min =19.1
②确定组数和组距
确定组数k 。
根据数据数,取组数k=7。
注意:组数、组距的确定需要综合极差考虑,使分组结果能包括全部数值,如本例k=10,比较合适,此时h=19.1/10≈1.91,h 取整数,h=2。
考虑本例前面解法取k=7,此处按k=7分析。
确定组距h 。
组距是组与组之间的间隔,也即一个组的范围。
各组距应相等,于是 组距=极差/组数 本例中组距h=19.1/7≈2.73。
取h=3
注意:这里取h=3是为了避免分组后不能包含所有数值。
其中,组中值按下式计算: 某组组中值=(某组下界限值十某组上界限值)/2
③确定组界值
第一组下界限值: 8.823
3.102min =-=-
h X 第一组上界限值:8.112
3
3.102min =+=+h X
第一组的上界限值就是第二组的下界限值;第二组的上界限值等于下界限值加组距h ,
其余类推。
注意:为避免部分数据有可能恰恰落在组限上,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中的一种:(1)将组限值一律较原始数据提高半个最小测量单位;(2)规定所有落在组限上的数据一律计入相邻较高组内,或一律计入相邻较低组内。
本例对落在组限上的值,采用第二种方法,且一律计入相邻较高组内。
④编制数据频数统计表,下表。
⑤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以频率为纵坐标,以组中值为横坐标,画直方图,如下图(略)。
各位同学:请仔细看看,还有错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