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1)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2)提倡科学、民主,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材料三 帝德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材料四 鲁迅小说《药》简介
教师讲解:民主和科学这两大口号
改变国民的思想。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过渡: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史料链接
材料一
材料二 视频
(胡适在北大图书馆与文言文一派争辩,大约2分钟)
教师讲解:新旧文学的优缺点一目了然。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必须革新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为文学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开白话文小说先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后来出现了以白话。

《狂人日记》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教案:《狂人日记》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目标:1. 了解《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以及其背景;2. 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复习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 学生阅读《狂人日记》并做好书面笔记。

课堂活动:Step 1:导入(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2. 提问:你们对《狂人日记》这个小说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它可能涉及的主题是什么?Step 2:个别学习(20分钟)1. 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和观点;2.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总结出小说的主要主题和思想。

Step 3:教师讲解(25分钟)1. 教师介绍《狂人日记》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 教师详细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Step 4:小组活动(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他们选择小说中的一位角色进行深入分析;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和对社会的指责等。

Step 5:展示和总结(15分钟)1. 学生就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汇报;2.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阐述自己对《狂人日记》的理解和观点;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鲁迅的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对《狂人日记》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引导他们批判性地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Step 1:导入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入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回顾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例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对于社会现象常有犀利的分析和批判,你们还记得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吗?”和“你们对《狂人日记》这个小说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它可能涉及的主题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含反思)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 新文化运动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众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众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教师提问:材料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和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默读的方法,感知文章大意。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诗词启发,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二)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胡令能《小儿垂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生齐读课件上的诗句)师:同学们,童年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是我们一生的珍宝。

大家刚才读的这几句诗是我国古代诗人对儿童生活的有趣描写。

现在,回想一下自己上小学前和小学时的生活,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事呢?(生思考并回答)本文的作者,看似严肃的著名作家鲁迅,又有过怎样有意思的童年时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看吧!(板书课文题目及作者)【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古诗词导入,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其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用童心阅读、感悟文章,消除阅读鲁迅文章的距离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知人论世(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资料助读:课件出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的一年。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5、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5、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5、藤野先生(鲁迅)“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回)北京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3):见藤野前,在东京。

第二部分(4~35):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

第三部分(36~38):对藤野的怀念。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五、【细读品味——分析形象】1、浏览6-10段,找出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知识链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要写好一个人,可以从侧面、正面去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在事件中更好地表现、刻画人物。

明确:初见藤野先生目睹印象(第6自然段)“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分析: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动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语言—缓慢而很有顿挫。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耳闻亲见藤野先生(第9自然段)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被别人疑心是扒手。

(第10自然段)亲见有一次上讲堂没带领结分析:侧面描写,写出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比一比,说一说有人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

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

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

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明确:鲁迅描写得更好,因为抓住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的特点;材料中的藤野先生写得太完美,不符合实际,没有抓住特点来写。

启示:我们在刻画人物时要抓住并突出人物的特点。

211-23段,找出文章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并给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思考这些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生活的记忆6 藤野先生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生活的记忆6 藤野先生

6藤野先生设计说明这篇课文比较长,涉及的人和事比较多,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记述的典型事件。

可以通过加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生可能会对课文大段内容并非直接写藤野先生有疑虑,教师可以略加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其中的行文线索。

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课文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厘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

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呐喊>自序》《自述传略》等与课文有关的篇目。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介绍的鲁迅的第一位恩师寿镜吾先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在鲁迅生命中另一位很重要的导师——藤野先生。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舜.(shùn)绯.(fēi)红发髻.(jì)驿.(yì)站挟.(xié)着zhǎng(掌)故订.(dìng)正落dì(第) 解剖.(pōu)畸.(jī)形不逊.(xùn) 匿.(nì)名诘.(jié)责qī(凄)然教诲.(huì) 瞥.(piē)见芋梗..(yù gěng)汤油光可鉴.(jiàn) 杳.(yǎo)无消息抑.(yì)扬顿挫.(cuò) 深恶.(wù)痛疾.(jí)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目录第二单元5 《孔乙己》教学目标1.识记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体会“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手法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感受作者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把握孔乙己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感受作者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多篇小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

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

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鲁迅先生是怎样塑造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人性的阴暗与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当时,虽然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化运动已揭开了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为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先生写了这篇小说,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这是一篇讨伐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荤菜(hūn)阔绰(chuò)踱进(duó)侍候(shì)羼水(chàn)皱纹(zhòu)拭去(shì)颓唐(tuí)门槛(kǎn)蒲包(pú)茴香豆(huí)间或(jiàn)2.感知文章内容。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3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3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资料图片,有关鲁迅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记“凿、罕、倜傥”等字、词的读音;熟记“捷、霄”等字的字形;理解“渊博、鉴赏、人迹罕至”等词语的含义。

2.对百草园景物多角度描写以及百草园生活的描述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给学生出示“百草园”中的菜畦、石井栏、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皂荚树的图片。

(出示课件1、2、3)教师:(出示课件4)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 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你的童年生活里有没有难忘的人或事呢?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年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看看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示课件5)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7)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小说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吃人的现象,表达了对旧礼教、旧传统的强烈控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以及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分析狂人这一人物形象,掌握小说通过狂人视角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3. 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狂人形象的分析,小说主题的探讨。

难点: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对封建社会的深刻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4. 精读课文:分析狂人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b. 教师引导学生从狂人的视角,分析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小说中的其他精彩句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板书内容:a. 背景介绍b. 狂人形象分析c. 小说主题探讨d. 鲁迅文学风格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谈谈你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狂人形象的分析。

2. 小说主题的探讨。

3. 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

新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

2.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3.描写景物的方法: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托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4.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

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这样的顺序可以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

插叙是在记叙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5.对比: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突出优劣正误。

6.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在播放歌曲时,老师在一旁解说: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9月18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板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二、了解作者及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3单元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3单元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较深入的探究文本内涵。

3.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注重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入思考。

4.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朝花夕拾》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名著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这幅对联是关于谁的呢?(出示课件2)上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一副挽联,悼念的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知识备查,了解名著1.走近作者(教师讲解,学生记录。

)预设:(出示课件4、5)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生平简介: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字豫才。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

1926年,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期间笔耕不辍。

1936年,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

同年10月病逝上海。

《狂人日记》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教材第三章“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二节。

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以及文学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狂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掌握小说的文学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形象的分析、小说主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小说背景、文学手法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狂人日记》。

2. 背景分析:介绍小说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

3. 人物形象分析: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狂人的形象特点。

b. 教师讲解狂人形象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狂人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4. 主题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

5. 文学手法鉴赏:a. 分析小说的日记体结构,领会其独特之处。

b.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

6. 例题讲解:a. 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

b. 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7.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背景分析b. 人物形象:狂人的形象特点c. 主题:反封建、揭示人吃人的社会现象d. 文学手法:日记体、象征、讽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b. 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2. 答案:a. 狂人形象特点:敏感多疑、恐惧不安、反叛绝望。

意义: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揭示了人吃人的社会现象。

b. 小说主题:反封建、揭示人吃人的社会现象。

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警惕封建思想的残余,关注社会进步。

狂人日记教学设计

狂人日记教学设计

狂人日记教学设计一、引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散文小说。

通过深刻的思想揭示和犀利的文字表达,本书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思想。

2.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结构和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运用。

4.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狂人日记》,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PPT。

2.学生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狂人日记》。

四、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思想和《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对于狂人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2.阅读与讨论(约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章节进行深入研读和讨论。

学生可以共同探讨章节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并准备好相关的阅读心得和问题。

3.展示和分享(约1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研读成果,分享阅读心得和对于狂人形象的个人理解。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发表评论。

4.课堂讲解(约15分钟)教师结合学生的研读成果,解读《狂人日记》中的重要章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意图。

5.写作指导(约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的素材和话题,指导学生根据《狂人日记》的内容和思想,进行个人写作。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读后感、文学评论或者自由创作等。

6.展示与评价(约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相互评价和交流。

教师给予激励和鼓励,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五、课堂延伸1.阅读其他鲁迅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2.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的演讲比赛或读书分享活动。

3.开展与《狂人日记》相关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摄影、音乐等。

六、课后作业1.完成个人写作,整理并装订成册,作为阅读笔记保存。

2.阅读其他同学的作业并写下评论和建议。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明清小说与戏剧》中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阅读与理解,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及时代意义,小说主题思想的分析,以及小说艺术特色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2.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难点:狂人日记所反映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狂人日记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狂人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教师对小说的背景及主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探讨其成因及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小说中狂人的言行举止,进一步理解狂人的心理状态。

5. 课堂讨论:分小组讨论狂人日记所反映的封建礼教问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7.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① 小说背景及主题② 狂人的形象特点③ 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④ 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理解。

(2)分析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

2. 答案:(1)狂人日记主题思想:反映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觉醒,追求自由、平等、民主。

(2)狂人日记艺术特色:讽刺手法、象征手法、心理描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第1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第1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小结
感受平凡而伟大的藤野先生
添改“我”的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循循善诱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正直无私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治学严谨
没 有 狭 正治隘 直学的 热严民 诚谨族 偏 见
活动二:感受平凡而伟大的鲁迅先生
模拟采访
藤野先生既然如此伟大,关爱他,好好学,鲁迅 定能成为一代名医呀!为什么他放弃了呢? 现在进行一次模拟采访,分享一下鲁迅在日本留 学时的经历或所闻所感。分享一下在日本留学时 的经历或所闻所感,其余同学可以之后评价一下 他的表现。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 处——离别——怀念)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 感——弃医从文)
鲁迅对这样一位先生持怎样的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 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学生活动一:感受藤野先生的平凡而伟大
第三部分(36—38):“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 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填写表格。
在东京
人物 清国留学生
作者
事件
人物性格
整体感知
作者的情感
在仙台 藤野
作者 回国内 作者
在东京 在仙台
国内
人物 清国留学生
作者
藤野
作者 作者
事件
人物性格 作者的情感
有哪位同学想做一回穿越的“鲁迅”呢?分享一下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或 所闻所感,其余同学可以之后评价一下他的表现。
示例: 主持人:欢迎各位收看由校园电视台的《名人访谈系列节目之走进鲁
迅的内心世界》,大家好,我是主持人,今天我们十分有幸邀请到鲁迅先 生,我们掌声欢迎。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已到了一天的末尾,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日记吧。

快来参考日记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要点:1、浏览小说,从整体上感知小说中所讲述的内容。

2、细读文本,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并给以总结。

3、思考细读小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

一、导入: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

”今天,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0周年了(1881。

9。

25—1936。

10。

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聆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望,从而走近鲁迅先生。

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板书)。

二、解题: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三、分析课文: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从总体上感知小说的内容。

在阅读这篇小说后,你觉得这篇小说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由2—3个学生回答并给以评价)——教师总结: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全套)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全套)

1 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中的《狂人日记》,具体章节为第2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及作者鲁迅的文学地位;精读课文,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 学会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领悟小说的现实意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小说象征手法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图片,简要介绍鲁迅的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整体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作者:鲁迅背景介绍心理变化象征手法2. 现实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心理变化,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提示:要点包括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象征手法、现实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

2.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5. 作业设计及答案提示。

一、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1. 狂人对“吃人”的恐惧:狂人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吃人”,这是他对封建礼教压迫的恐惧和反抗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狂人日记》教学设计第四小组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3.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新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作为五四悍将的鲁迅先生以小说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它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让我们切换视角,看看当时的社会在“狂人”的眼中是怎样的景象。

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文化思想的先驱。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但革命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随后,二次革命失败,张勋复辟,社会愈来愈黑暗。

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和思想体系依然如故,帝国主义仍虎视眈眈,广大劳动人民依旧处身在水深火热之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使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国内政治的黑暗感到愤怒、失望的鲁迅也极为振奋。

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投入了革命的潮流,向罪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发起了冲锋,挥笔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三、自学:梳理文本结构开端(题序、第1——3段):写狂人首先觉察到周围的人吃人,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人现象。

发展(第4——10段):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中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

高潮(第11——12段):写狂人联想到妹子被吃掉,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自己也是那个吃人传统的一部分。

结局(13段):结论。

急迫痛切的呐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四、研读、探究文本:1、本文提到了哪些“吃人”事例?《狂人日记》列举了大量历史记载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人肉可以煎吃”;历史记载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亲;易牙蒸子献给齐桓公。

现实生活狼子村的大恶人的心肝被挖出来用油煎炒了吃;街上的女人要咬孩子;人血馒头治痨病;徐锡林的心肝被炒吃。

2、这许多的活生生的“吃人”现象,是否表明“吃人”的内涵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呢?联系以往所学思考一下。

——很明显地,“吃人”并不仅仅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而具有一种深刻的象征性含义。

虽然,文章中确也提到过人吃人的事例,但这只是皮毛的理解。

在以往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譬如他的《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药》中的夏瑜,华老栓一家……他们都成了“被吃者”,因此“吃人”的内涵就深刻的多了:(1)礼教吃人;(2)制度吃人;(3)政治统治吃人,愚昧思想吃人;(4)深刻的原因最终归结于文化吃人……(这里各要点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交叉存在的的,而不是单一的内涵。

在《狂人日记》里,各方面都点到了一些,这第一部小说具有一种总纲的性质。

鲁迅后来的作品实际上都按照这里提出的思路写下去的。

)3、“救救孩子……”这句话可以怎样理解呢?是吃人者太多,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中会遭遇被吃的可能,因此要求人们救他呢,还是有别的原因?明确:治标必须先治本,否则一切就是妄谈,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就得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寄希望于小孩、未来,反映了进化论的思想,富于理想主义色彩。

4、阅读课文,划出小说中写“狂人”的言、行、想等句子,讨论:A、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B、“狂人”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能不能把“狂人”改为“疯子”?你如何评价他?明确分析:狂人,从作品叙述的表层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

(3)虚幻的幻觉。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

(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

文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

(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

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

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

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

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所以狂人是:是一个封建文化的反抗者。

是一个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

是一个孤独的叛逆者,勇敢的战士。

5、《狂人日记》为什么在日记前加一则文言小序?明确:文言体表现“正常人”的世界,白话体则用于表现“狂人”的内心世界。

主人公病愈后成为候补官员,团圆结局,暗含主题“失败”——狂人加入了吃人行列。

狂人成为常人,便失去了反抗性。

这种双重结构,具有反讽的意义。

真正的结尾其实是“救救孩子……”一句中后面的省略号,它意味着狂人反抗的失败和倒退,意味着反抗的艰难。

反抗悖论:疯子的反抗不被大众接受承担,要有效果必须成为正常人,然而一旦成为正常人,反抗就消失了,就成为吃人机器的零件。

6、环境是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揭示社会主题的重要元素。

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有关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意义。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结: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

②为后边内容作铺垫。

③交代人物活动场所。

④象征和暗示社会环境。

⑤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⑥烘托人物形象。

⑦深化作品主题。

五、艺术手法⑴借实行虚,以虚证实。

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

⑵独特的心理描写。

⑶采用了一些注入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

“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⑷采用了对照的手法。

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

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六、小结:小说的主旨:极大限度地揭示了封建主义“吃人”的罪恶,指出了封建家族制度、建礼教(仁义道德)对人性的扼杀。

不仅从肉体上吃人,而且从精神上窒息人、戕害人,弱小者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舆论力量扼杀下层群众,导致个性扭曲。

家庭伦理关系中(父子、兄弟、夫妻)也有吃人,一味收拾幼者、弱者。

这篇小说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

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七、反思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2、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以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几成“小皇帝”“小公主”时,有人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是无病呻吟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