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的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实验一--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铜

实验报告实验一--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铜

实验报告实验一--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铜
实验一: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铜
二、实验原理
火焰原子吸收法主要利用把样品中的微量元素气体分解喷入外加电极的操作电流加热的悬浮口碑容中,原子化,然后在扫描波长范围内以光电管测出可见的灯光,从而用来确定样品中各种元素的残留量。

三、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设备和相关仪器,如:火焰原子吸收仪、巴斯夫铜标准溶液、乙醇质量校准品等。

2.清洗相关仪器,确保仪器使用前处于干净,无杂质状态。

3.称取2mL乙醇,加入水溶液中,搅拌均匀,作为乙醇质量校准品。

5.在火焰原子吸收仪中准备铜的标准溶液,滴定巴斯夫标准溶液,滴定至滴定液显出铜的色变为淡橙黄色,以此来校验仪器的分析精度。

6.将带有铜标记溶液的水样滴定至样品容器,调整到特定浓度,以便火焰原子吸收仪器测定准确。

7.在火焰原子吸收仪中测定水样中铜的含量,连续测定5次,记录5次的测定结果,并作出曲线,确定大致线性关系。

8.完成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时列出实验的统计量的值,结果见表1。

四、实验结果
经过火焰原子吸收仪测定,水样中铜的含量为28.56±2.11微克/升,表1是实验数据的统计量。

表1 实验结果曲线
相关系数 r| 0.9913
极值得(n-1)| 0.9296
P值|0.0273
五、实验讨论
经过655.6nm和517.3nm波长火焰原子吸收法,本实验测定的铜的含量为
28.56±2.11微克/升,本实验的r值为0.9913,由此可知相关系数很高,数据符合线性关系,P值为0.0273,从而说明本实验结果是极有可信度的。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安全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一些常见的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和防护方法,提高对操作系统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10 和Linux(Ubuntu 2004),实验设备为个人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账户管理创建新用户账户,并设置不同的权限级别,如管理员、标准用户等。

更改账户密码策略,包括密码长度、复杂性要求、密码有效期等。

启用账户锁定策略,设置锁定阈值和锁定时间,以防止暴力破解密码。

2、防火墙配置打开 Windows 防火墙,并设置入站和出站规则。

允许或阻止特定的应用程序通过防火墙进行网络通信。

3、系统更新与补丁管理检查系统更新,安装最新的 Windows 安全补丁和功能更新。

配置自动更新选项,确保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并安装更新。

4、恶意软件防护安装并启用 Windows Defender 防病毒软件。

进行全盘扫描,检测和清除可能存在的恶意软件。

(二)Linux(Ubuntu 2004)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用户和组管理创建新用户和组,并设置相应的权限和归属。

修改用户密码策略,如密码强度要求等。

2、文件系统权限管理了解文件和目录的权限设置,如读、写、执行权限。

设置特定文件和目录的权限,限制普通用户的访问。

3、 SSH 服务安全配置安装和配置 SSH 服务。

更改 SSH 服务的默认端口号,增强安全性。

禁止 root 用户通过 SSH 登录。

4、防火墙配置(UFW)启用 UFW 防火墙。

添加允许或拒绝的规则,控制网络访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1、账户管理成功创建了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账户,并能够根据需求灵活调整权限设置。

严格的密码策略有效地增加了密码的安全性,减少了被破解的风险。

账户锁定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暴力破解攻击。

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1

实验一创建链表和链表操作一、实验目的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插入、删除、查找、以及线性表合并等操作在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上的实现。

二、实验内容:1. 创建单链表2.在链表上进行插入、删除操作;3.设计一个程序,用两个单链表分别表示两个集合,并求出这两个集合的并集。

四、测试数据:∙(3,9,5,6,11,8);在5之前插入4,7,并删除11∙求集合{1,12,8,6,4,9}和{2,5,12,7,4}的并集五、概要设计:本操作应完成如下功能:(1)创建链表说明:分配一定的空间,根据给定的链表长度输入值,创建链表。

(2)合并链表说明:将两个链表合并为一个链表只需修改链表头、尾指针即可实现。

(3)在链表中插入值说明:将给定的值插入到指定位置上,只需修改插入位置的前后结点的指针即可。

(4)在链表中删除值说明:将指定位置的值删除,只需修改删除位置的前后结点的指针即可。

六、详细设计:源代码:#include<stdio.h>#include<conio.h>#include<stdlib.h>#include<iostream.h>#define OK 1#define ERROR 0#define OVERFLOW 0//线性链表的存储结构,一个结点typedef struct LNode{int data; // 数据域struct LNode *next; // 指针域}LNode,*LinkList; //结点结构类型和指向结点的指针类型int TraverseList_L(LinkList L) //遍历单链表{LinkList p;p=L->next;while(p){printf("-->%d",p->data);p=p->next;}return OK;}//尾插法创建的带头结点的单链表。

void CreateList_L(LinkList &L,int &n){L=(LinkList)malloc(sizeof (LNode));//建立一个空链表L。

检测实验一实验报告

检测实验一实验报告

实验一传感器实验班号:机械91班学号:姓名:戴振亚同组同学:裴文斐、林奕峰、冯荣宇1、电阻应变片传感器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2) 了解半桥的工作原理,比较半桥与单臂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3) 了解全桥测量电路的原理及优点。

(4) 了解应变直流全桥的应用及电路的标定二、实验数据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性能曲线A、单臂电桥性能实验由实验数据记录可以计算出的系统的灵敏度S=ΔU/ΔW=0.21(mV/g),所以运用直线拟合可以得到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B、半桥性能实验由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半桥系统的灵敏度为S=ΔU/ΔW=0.41(mV/g),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性能曲线如下图所示。

C、全桥性能实验由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全桥系统的灵敏度为S=ΔU/ΔW=0.78(mV/g),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性能曲线如下图所示。

检测实验报告戴振亚D、电子称实验由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全桥系统的灵敏度为S=ΔU/ΔW=-1(mV/g),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性能曲线如下图所示。

2、分析a、从理论上分析产生非线性误差的原因由实验原理我们可以知道,运用应变片来测量,主要是通过外界条件的变化来引起应变片上的应变,从而可以引起电阻的变化,而电阻的变化则可以通过电压来测得。

而实际中,电阻的变化与应变片的应变的变化不是成正比的,而是存在着“压阻效应”,从而在实验的测量中必然会引起非线性误差。

b、分析为什么半桥的输出灵敏度比单臂时高了一倍,而且非线性误差也得到改善。

首先我们由原理分析可以知道,单臂电桥的灵敏度为e0=(ΔR/4R0)*e x,而半桥的灵敏度为e0=(ΔR/2R0)*e x,所以可以知道半桥的灵敏度是单臂时的两倍,而由实验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而由于半桥选用的是同侧的电阻,为相邻两桥臂,所以可以知道e0=(ΔR1/R0-ΔR2/R0)*e x/4,而ΔR1、ΔR2的符号是相反的,同时由于是同时作用,减号也可以将温度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电阻变化的误差减去而使得非线性误差得到改善。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1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1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院系班级学号姓名实验一金属材料拉伸实验实验日期:同组成员:一.实验目的1.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

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

二.实验设备1.万能材料试验机2.游标卡尺三.实验步骤1.用游标卡尺在试件标距长度内取三处,测每一处截面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直径,取其平均值。

最后以三处平均值中最小值作为试件的直径。

2.选择试验机的量程根据试件的强度极限和截面积,估算试件的最大载荷,选择合适的量程。

3.打开电源开关,打开油泵开关,关上回油阀,打开送油阀,将工作台抬高1-2厘米,消除自重,关上送油阀。

4.装夹试件,调读盘零点。

5.打开送油阀,缓慢加载,测试并观察,记录相关数据。

6.试件拉断后,关上送油阀,将试件取出,记录相关数据,测试件断后标距及断后直径。

7.实验整理四、实验记录及实验结果:1、试件尺寸记录- 1 -2、载荷及计算结果3、绘出低碳钢和铸铁的P-ΔL图五、实验结论与分析:1、分析比较两种典型金属材料的抗拉机械性能。

2、国家标准《金属拉伸实验方法》(GB228-87)中规定拉伸试样分为短试样和长试样,对同一材质、同一直径的圆形试样,短试样和长试样的断后延伸率是否相同?若不一样哪个大?- 2 -实验二铸铁材料压缩实验实验日期:同组成员:一.实验目的1.测定铸铁抗压强度极限σb。

2.观察铸铁在压缩时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二.实验设备1.万能材料试验机2.游标卡尺三.实验步骤1.测量试件直径用游标卡尺在试件相互垂直方向的直径各测一次,取其平均值。

2.选择试验机的量程根据试件的强度极限和截面积,估算试件的最大载荷,选择合适的量程。

3.打开电源开关,打开油泵开关,关上回油阀,打开送油阀,将工作台抬高1-2厘米,消除自重,关上送油阀。

4.安装试件,注意载荷对中。

调读盘零点。

5.打开送油阀,缓慢加载,测试并观察,试件压断后,关上送油阀,将试件取出,记录相关数据。

四、实验记录及实验结果:1、试件几何尺寸记录2、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五. 实验结论与分析:1、铸铁的破坏形式说明什么问题?2、铸铁压缩与拉伸破坏端面形状有什么不同?- 3 -- 4 - 实验三 弹性模量E 的测定实验日期:同组成员: 一.实验目的1.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E 。

实验一_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实验报告

实验一_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实验报告

实验一_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的实验,掌握系统的动态特性及如何评价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1.计算机2.MATLAB软件3.稳态平台三、实验原理系统的响应是指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反应。

在控制系统中,动态性能是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描述了系统响应的速度和稳定性。

首先通过给定的输入信号,将其输入到待测系统中,并记录系统的输出信号。

然后,通过分析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关系,得到系统的动态性能参数,如过渡过程的时间、超调量等。

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外界扰动时,能够保持稳定状态、不产生过大的波动。

一般通过稳定度来衡量系统的稳定性,而稳定度又可分为绝对稳定和相对稳定两种情况。

在稳定度分析中,通常使用稳定图的方式进行。

四、实验步骤1.运行MATLAB软件,打开控制系统实验模块。

2.设计一个给定的输入信号。

3.将输入信号输入待测系统中,记录系统的输出信号。

4.分析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关系,得到系统的动态性能参数,如过渡过程的时间、超调量等。

5.通过稳态平台绘制系统的稳定图,评价系统的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参数,并绘制了系统的稳定图。

根据动态性能参数和稳定图来评价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评价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我们也发现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对于控制系统的性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以保证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系统的理解,为日后的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提供了参考。

实验一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流程和实验室安全常识,并对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实验器材:- 试管- 显微镜- 称量器具- 实验药品实验原理:在本实验中,我们将探究实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规律。

通过加热、冷却、搅拌等操作来观察物质的相变过程,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数据。

同时,我们还将借助显微镜,对微观世界的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实验物质,并记录初始质量。

3. 借助称量器具,精确称量实验物质的质量。

4. 加热试管中的实验物质,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5. 在加热过程中,不断观察实验物质的变化,记录是否发生相变及相应的温度。

6. 冷却实验物质,继续记录温度变化和是否发生相变。

7. 利用显微镜观察实验物质微观结构的变化,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1. 实验物质在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发生了相变,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2. 随着继续加热,液态物质再次发生相变,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实验数据处理:1. 统计实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质量变化情况,并作图表示。

2. 计算相变过程中的温度差异及质量差异,并绘制相应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物质可以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再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2.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在微观层面上,这些相变过程是由分子或原子的运动引起的。

实验心得:本次实验中,通过亲身操作和观察,我对物态变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并注意实验室安全。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我对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有了初步掌握。

在以后的实验中,我将更加注重实验细节和数据的准确性,以期取得更加准确和有意义的实验结果。

实验改进方向:1. 在实验过程中,应更加细致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相变情况,以便进行更加详细的数据分析。

实验一 光合作用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一 光合作用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一:光合作用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LICOR6400便携式光合蒸腾仪测定光合速率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氧气的生成量、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干物质的生成量来表示。

该仪器采用气体交换法来测量植物光合作用,通过测量流经叶室的空气浓度的变化来计算叶室内植物的光合速率。

中CO2三、实验材料、设备1.实验材料大小合适的小麦活体叶片2.设备和仪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蒸腾仪四、操作步骤1.开机预热将LICOR6400光合仪打开预热30分钟,目的使LICOR6400光合仪性能更加稳定。

分析器调零2.CO2按照显示器中的提示进行操作,待数值稳定后按确认键确认分析器调满3.CO2标准气接出来的管子,接上“IN”并确认,把管子接有把已知浓度的CO2分析器校准界面下按照显示器上的提示进行调瓶子的的那头放到室外。

然后在CO2满操作,输入气源浓度360ppm。

4.选择开路测量方式,把安装叶室手柄上的两个管子分别与仪器面板上对应的接口相连,然后把叶室手柄上的传感器电缆插头插到面板上的“手柄接线”插座上并拧紧。

选择手动测量方法,按确认键。

5.记录实验数据五、结果处理1.实验结果2.实验结果计算与分析(1)小麦净光合速率的计算去掉一个最大值2.93(umol/ m2﹒s)一个最小值-0.25(umol/ m2﹒s)后计算Pn=(0.46+0.48+0.76)/3=0.567(umol/ m2﹒s)(2)实验结果分析由于当天的环境条件不稳定且阴天,利用的人工光源光强度较弱,所以测定的结果不具有可靠性。

出现了一个最大值表明光合速率旺盛,出现了一个负值表明小麦的光合作用小于其呼吸作用。

影响其光合作用主要的因素有①光照②温度浓度③大气湿度④CO2六、注意事项1.本仪器使用前必须预热,以保证仪器性能的稳定性。

2.本仪器在每次开机测量时,都要先对CO2分析器进行调零,调零工作在测定一段时间后也要进行。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3篇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3篇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实验名称:甲醇水溶液粘度的测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粘度的测量方法和粘度与浓度的关系,了解甲醇水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原理:当两层液体隔有无限小距离,外层静止不动而内层沿着内壁缓慢流动时,内层流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高度而不同,最靠近内壁时速度最小,离内壁越远而速度越大,因此液体内部各层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为内摩擦力,内部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内部之间的不规则活动所引起。

液体粘度的大小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有关。

实验仪器:粘度计、甲醇、蒸馏水、容量瓶、移液管、计时器、温度计、实验台等。

实验步骤:1. 用甲醇和蒸馏水配制出5%、10%、15%、20%、25%五种不同浓度的甲醇水溶液。

2. 将各种浓度的溶液分别取一定的量,称重记录质量。

3. 将溶液倒入粘度计中,注意勾兑均匀。

4. 将粘度计放置于恒温水浴中,控制温度为25℃,20分钟后进行测量。

5. 用移液管用力吹两下,将移液管中的空气全部排出,将粘度计倾斜成一定的角度,记录滑球上升的时间。

6. 对每种浓度的溶液分别进行5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

实验结果:浓度/% 时间/s5 11.1310 8.3215 6.7320 5.8925 4.96数据处理:1. 利用测量数据绘制出甲醇水溶液浓度与粘度的曲线。

2. 利用测量数据计算出甲醇水溶液的相对粘度和黏度,并绘制出相对粘度和黏度随浓度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由实验结果可知,甲醇水溶液随着浓度的增加,其粘度不断降低。

此外,相对粘度和黏度也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这些结果说明甲醇水溶液的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浓度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为甲醇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

实验一-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实验报告

实验一-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实验报告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问题:①有1 000个乒乓球分别装在3种箱子内,其中红色箱子内有500个,蓝色箱子内有200个,黄色箱子内有300个,现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②从20名学生中选出3名参加座谈会.方法:Ⅰ.随机抽样法Ⅱ.系统抽样法Ⅲ.分层抽样法.其中问题与方法能配对的是( )A.①Ⅰ,②ⅡB.①Ⅲ,②ⅠC.①Ⅱ,②ⅢD.①Ⅲ,②Ⅱ【解析】本题考查三种抽样方法的定义及特点.【答案】 B2.从装有2个红球和2个白球的红袋内任取两个球,那么下列事件中,互斥事件的个数是( )①至少有一个白球;都是白球.②至少有一个白球;至少有一个红球.③恰好有一个白球;恰好有2个白球.④至少有1个白球;都是红球.A.0 B.1C.2 D.3【解析】由互斥事件的定义知,选项③④是互斥事件.故选C.【答案】 C3.在如图1所示的茎叶图中,若甲组数据的众数为14,则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图1A.6 B.8C.10 D.14【解析】由甲组数据的众数为14,得x=y=4,乙组数据中间两个数分别为6和14,所以中位数是6+142=10,故选C.【答案】 C4.101110(2)转化为等值的八进制数是( )A.46 B.56C.67 D.78【解析】∵101110(2)=1×25+1×23+1×22+1×2=46,46=8×5+6,5=8×0+5,∴46=56(8),故选B.【答案】 B5.从甲、乙两人手工制作的圆形产品中随机抽取6件,测得其直径如下:(单位:cm)甲:9.0,9.2,9.0,8.5,9.1,9.2;乙:8.9,9.6,9.5,8.5,8.6,8.9.据以上数据估计两人的技术的稳定性,结论是( ) A.甲优于乙B.乙优于甲C.两人没区别D.无法判断【解析】x甲=16(9.0+9.2+9.0+8.5+9.1+9.2)=9.0,x乙=16(8.9+9.6+9.5+8.5+8.6+8.9)=9.0;s2甲=16[(9.0-9.0)2+(9.2-9.0)2+(9.0-9.0)2+(8.5-9.0)2+(9.1-9.0)2+(9.2-9.0)2]=0.346,s2乙=16[(8.9-9.0)2+(9.6-9.0)2+(9.5-9.0)2+(8.5-9.0)2+(8.6-9.0)2+(8.9-9.0)2]=1.046.因为s2甲<s2乙,所以甲的技术比乙的技术稳定.【答案】 A6.某中学号召学生在暑假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以下简称活动).该校文学社共有100名学生,他们参加活动的次数统计如图2所示,则从文学社中任意选1名学生,他参加活动次数为3的概率是( )图2A.110B.310C.610D.710【解析】从中任意选1名学生,他参加活动次数为3的概率是30100=310.【答案】 B7.(2014·北京高考)当m=7,n=3时,执行如图3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值为( )图3A.7 B.42C.210 D.840【解析】程序框图的执行过程如下:m=7,n=3时,m-n+1=5,k=m=7,S=1,S=1×7=7;k=k-1=6>5,S=6×7=42;k=k-1=5=5,S=5×42=210;k=k-1=4<5,输出S=210.故选C.【答案】 C8.已知函数f (x )=x 2-x -2,x ∈[-5,5],那么在区间[-5,5]内任取一点x 0,使f (x 0)≤0的概率为( )A .0.1B .23C.0.3D .25【解析】 在[-5,5]上函数的图象和x 轴分别交于两点(-1,0),(2,0),当x 0∈[-1,2]时,f (x 0)≤0.P =区间[-1,2]的长度区间[-5,5]的长度=310=0.3.【答案】 C9.有2个人从一座10层大楼的底层进入电梯,设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自第二层开始在每一层离开是等可能的,则2个人在不同层离开的概率为( )【导学号:28750073】 A.19 B .29C.49D .89【解析】 法一:设2个人分别在x 层,y 层离开,则记为(x ,y ).基本事件构成集合Ω={(2,2),(2,3),(2,4),…,(2,10),(3,2),(3,3),(3,4),…,(3,10),(10,2),(10,3),(10,4),…,(10,10)},所以除了(2,2),(3,3),(4,4),…,(10,10)以外,都是2个人在不同层离开,故所求概率P =9×9-99×9=89.法二:其中一个人在某一层离开,考虑另一个人,也在这一层离开的概率为19,故不在这一层离开的概率为89.【答案】 D10.(2016·沾化高一检测)点P 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内运动,则动点P 到定点A 的距离|PA |<1的概率为( )A.14 B .12C.π4D .π【解析】 如图所示,动点P 在阴影部分满足|PA |<1,该阴影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直角的扇形,其面积为S ′=π4,又正方形的面积是S =1,则动点P 到定点A 的距离|PA |<1的概率为S ′S =π4.【答案】 C11.已知某8个数据的平均数为5,方差为3,现又加入一个新数据5,此时这9个数的平均数为x ,方差为s 2,则( )A .x =5,s 2<3B .x =5,s 2>3C .x >5,s 2<3D .x >5,s 2>3【解析】由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可得x=5,s2=19(3×8+0)<3,故选A.【答案】 A12.圆O内有一内接正三角形,向圆O内随机投一点,则该点落在正三角形内的概率为( )A.338πB.334πC.32πD.3π【解析】设圆O的半径为r,则圆O内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3r,设向圆O内随机投一点,则该点落在其内接正三角形内的事件为A,则P(A)=S正三角形S圆=34(3r)2πr2=334π.故选B.【答案】 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3.合肥市环保总站发布2014年1月11日到1月20日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如下:153,203,268,166,157,164,268,407,335,119,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解析】将这10个数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19,153,157,164,166,203,268,268,335,407,第5和第6个数的平均数是166+2032=184.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84.5.【答案】184.514.某学校举行课外综合知识比赛,随机抽取400名同学的成绩,成绩全部在50分至100分之间,将成绩按如下方式分成五组.第一组,成绩大于等于50分且小于60分;第二组,成绩大于等于60分且小于70分;……;第五组,成绩大于等于90分且小于等于100分,据此绘制了如图4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400名同学中成绩优秀(大于等于80分)的学生有________名.图4【解析】成绩优秀的频率为1-(0.005+0.025+0.045)×10=0.25,所以成绩优秀的学生有0.25×400=100(名).【答案】10015.在由1,2,3,4,5组成可重复数字的二位数中任取一个数,如21,22等表示的数中只有一个偶数“2”,我们称这样的数只有一个偶数数字,则组成的二位数中只有一个偶数数字的概率为________.【解析】由1,2,3,4,5可组成的二位数有5×5=25个,其中只有一个偶数数字的有14个,故只有一个偶数数字的概率为14 25 .【答案】14 2516.执行如图5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a值为________.图5【解析】 由程序框图可知,第一次循环i =2,a =-2;第二次循环i =3,a =-13;第三次循环i =4,a =12;第四次循环i =5,a =3;第五次循环i =6,a =-2,所以周期为4,当i =11时,循环结束,因为i =11=4×2+3,所以输出a 的值为-13.【答案】 -13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算法如下所示:(这里S1,S2,…分别代表第一步,第二步,…)(1)指出其功能;(用数学式子表达) (2)画出该算法的算法框图. S1 输入x .S2 若x <-2,执行S3;否则,执行S6. S3 y =2x +1. S4 输出y .S5 执行S12.S6 若-2≤x <2,执行S7;否则执行S10. S7 y =x . S8 输出y. S9 执行S12. S10 y =2x -1. S11 输出y . S12 结束.【解】 (1)该算法的功能是:已知x 时, 求函数y =⎩⎪⎨⎪⎧2x +1,x <-2,x ,-2≤x <2,2x -1,x ≥2的值.(2)算法框图是:18.(本小题满分12分)一盒中装有12个球,其中5个红球,4个黑球,2个白球,1个绿球,从中随机取出1球,求:(1)取出1球是红球或黑球的概率; (2)取出1球是红球或黑球或白球的概率.【解】 记事件A 1={任取1球为红球},A 2={任取1球为黑球},A 3={任取1球为白球},A4={任取1球为绿球},则P(A1)=512,P(A2)=412,P(A3)=212,P(A4)=112.由题意知,事件A1,A2,A3,A4彼此互斥.(1)取出1球为红球或黑球的概率为:P(A1∪A2)=P(A1)+P(A2)=512+412=34.(2)取出1球为红球或黑球或白球的概率为:法一:P(A1∪A2∪A3)=P(A1)+P(A2)+P(A3)=512+412+212=1112.法二:P(A1∪A2∪A3)=1-P(A4)=1-112=1112.19.(本小题满分12分)某校举行汉字听写比赛,为了了解本次比赛成绩情况,从得分不低于50分的试卷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的成绩(得分均为整数,满分100分)进行统计,请根据频率分布表中所提供的数据,解答下列问题:(1)求a、b的值;(2)若从成绩较好的第3、4、5组中按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6人参加市汉字听写比赛,并从中选出2人做种子选手,求2人中至少有1人是第4组的概率.【解】(1)a=100-5-30-20-10=35,b=1-0.05-0.35-0.20-0.10=0.30.(2)因为第3、4、5组共有60名学生,所以利用分层抽样在60名学生中抽取6名学生,每组分别为,第3组:660×30=3人,第4组:660×20=2人,第5组:660×10=1人,所以第3、4、5组应分别抽取3人、2人、1人.设第3组的3位同学为A1、A2、A3,第4组的2位同学为B1、B2,第5组的1位同学为C1,则从6位同学中抽2位同学有15种可能,如下:(A1,A2),(A1,A3),(A1,B1),(A1,B2),(A1,C1),(A2,A3),(A2,B1),(A2,B2),(A2,C1),(A3,B1),(A3,B2),(A3,C1),(B1,B2),(B1,C1),(B2,C1).其中第4组被入选的有9种,所以其中第4组的2位同学至少有1位同学入选的概率为915=35.20.(本题满分12分)某电视台在一次对收看文艺节目和新闻节目观众的抽样调查中,随机抽取了100名电视观众,相关的数据如下表所示:(1)由表中数据直观分析,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是否与年龄有关?(2)用分层抽样方法在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中随机抽取5名,大于40岁的观众应该抽取几名?(3)在上述抽取的5名观众中任取2名,求恰有1名观众的年龄为20至40岁的概率. 【导学号:28750074】【解】(1)由于大于40岁的42人中有27人收看新闻节目,而20至40岁的58人中,只有18人收看新闻节目,故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与年龄有关.(2)27×545=3,所以大于40岁的观众应抽取3名.(3)由题意知,设抽取的5名观众中,年龄在20岁至40岁的为a1,a2,大于40岁的为b1,b2,b3,从中随机取2名,基本事件有:(a1,a2),(a1,b1),(a1,b2),(a1,b3),(a2,b1),(a2,b2),(a2,b3),(b1,b2),(b1,b3),(b2,b3)共10个,设恰有一名观众年龄在20至40岁为事件A,则A中含有基本事件6个:(a1,b1),(a1,b2),(a1,b3),(a2,b1),(a2,b2),(a2,b3),所以P(A)=610=35.21.(本小题满分12分)图6某校团委会组织该校高中一年级某班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且每个小组有5名同学,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团委会对该班的所有同学都进行了测试,该班的A,B两个小组所有同学所得分数(百分制)的茎叶图如图6所示,其中B组一同学的分数已被污损,但知道B组学生的平均分比A组学生的平均分高1分.(1)若在B组学生中随机挑选1人,求其得分超过85分的概率;(2)现从A组这5名学生中随机抽取2名同学,设其分数分别为m,n,求|m -n|≤8的概率.【解】(1)A组学生的平均分为94+88+86+80+775=85(分),∴B组学生平均分为86分.设被污损的分数为x,则91+93+83+x+755=86,解得x=88,∴B组学生的分数分别为93,91,88,83,75,其中有3人的分数超过85分.∴在B组学生随机选1人,其所得分超过85分的概率为3 5 .(2)A组学生的分数分别是94,88,86,80,77,在A组学生中随机抽取2名同学,其分数组成的基本事件(m,n)有(94,88),(94,86),(94,80),(94,77),(88,86),(88,80),(88,77),(86,80),(86,77),(80,77),共10个.随机抽取2名同学的分数m,n满足|m-n|≤8的基本事件有(94,88),(94,86),(88,86),(88,80),(86,80),(80,77),共6个.∴|m-n|≤8的概率为610=35.22.(本小题满分12分)某地最近十年粮食需求量逐年上升,下表是部分统计数据:(1)利用所给数据求年需求量与年份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y=bx+a;(2)利用(1) 中所求出的直线方程预测该地2016年的粮食需求量.【解】(1)由所给数据看出,年需求量与年份之间是近似直线上升,下面求回归直线方程,为此对数据预处理如下:对预处理后的数据,容易算得x=0,y=3.2,b=∴a=-y-b-x=3.2,由上述计算结果,知所求回归直线方程为y-257=b(x-2 010)+a=6.5(x-2 010)+3.2,即y=6.5(x-2 010)+260.2.①(2)利用直线方程①,可预测2016年的粮食需求量为6.5×(2 016-2 010)+260.2=6.5×6+260.2=299.2(万吨).。

实验报告:DIS实验一

实验报告:DIS实验一

实验报告:DIS实验一一、实验目的本次 DIS 实验一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 DIS 系统(数字化信息系统)来探究物理现象,深入理解相关物理概念,并熟悉 DIS 实验设备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DIS 实验系统是基于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新型实验系统。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利用了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设备来测量物理量,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实时采集、处理和分析数据。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位移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结合时间数据,就能计算出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本次实验用到的主要器材包括:1、 DIS 数据采集器2、计算机3、力传感器4、位移传感器5、导轨6、小车7、砝码四、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设备将位移传感器固定在导轨一端,确保其测量方向与导轨平行。

将力传感器安装在小车上,并通过细绳与砝码相连。

将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连接,再将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

2、调试设备打开计算机上的 DIS 实验软件,进行设备校准和参数设置。

检查传感器的读数是否正常,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3、进行实验在小车上放置不同质量的砝码,记录力传感器的读数。

推动小车在导轨上运动,同时记录位移传感器的数据。

4、重复实验改变砝码的质量和小车的初始位置,多次重复实验,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5、数据记录与保存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条件和相关数据。

将采集到的数据保存到计算机中,以便后续分析处理。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以下是一组典型的实验数据:|砝码质量(kg)|力传感器读数(N)|位移(m)|时间(s)|||||||01|098|05|20||02|196|10|28||03|294|15|35|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其中 F 为合力(在此例中等于拉力,即力传感器的读数),m 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a 为加速度。

假设小车质量为 05 kg,则总质量为 06 kg,加速度 a = F / m =098 /06 ≈ 163 m/s² 。

实习一 实验报告

实习一   实验报告

实习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习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实验主题的相关原理和过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1、设备名称 1:设备型号 1,设备数量 12、设备名称 2:设备型号 2,设备数量 23、实验材料 1:材料名称 1,材料规格 1,材料数量 14、实验材料 2:材料名称 2,材料规格 2,材料数量 2三、实验原理简要阐述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相关理论知识,以帮助读者理解实验的设计和预期结果四、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检查实验设备和材料是否齐全完好。

对实验设备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第一步:详细描述第一步的操作内容和方法第二步:按照步骤依次描述第三步:……3、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记录各项实验数据,包括数据名称1、数据名称 2等。

记录数据时,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和测量条件。

4、实验结束关闭实验设备,清理实验现场,整理好实验材料和工具。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实验数据将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以便清晰地展示和分析。

|序号|数据名称 1|数据名称2|……|||||||1|数据值 11|数据值12|……||2|数据值 21|数据值22|……||3|数据值 31|数据值32|……||……|……|……|……|2、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和绘图等方法,得出实验结果。

例如,得到了实验结果 1,表明结果解释 1;得到了实验结果 2,表明结果解释 2。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误差分析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分析误差的来源,如设备精度、实验环境、操作方法等,并评估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2、结果讨论将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

讨论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改进建议根据实验分析,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和措施,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1)

薄荷油滴丸的制备摘要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制备滴丸的基本操作;了解滴丸制备的基本原理;熟悉滴丸的制备过程,了解各类栓剂基质的特点及适用情况;掌握热熔法制备栓剂的工艺;掌握置换价的测定方法和应用。

实验指导:滴丸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后溶解、乳化或混悬于基质中,再滴入不相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液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滴收缩成球状而制成的固体制剂。

主要供口服,亦可供外用,如耳丸、眼丸等。

这种滴法制丸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固体分散体制成滴丸的形式。

常用的基质有聚乙二醇6000 、聚乙二醇4000 、硬脂酸钠和甘油明胶等。

有时也用脂肪性基质,如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腊、氢化油及植物油等制备成缓释长效滴丸。

冷却剂必须对基质和主药均不溶解,其比重轻于基质,但两者应相差极微,使滴丸滴入后逐渐下沉,给予充分的时间冷却。

否则,如冷却剂比重较大,滴丸浮于液面;反之则急剧下沉,来不及全部冷却,滴丸会变形或合并。

滴丸剂举例:用氢化植物油作基质,用稀醇作冷却剂制备维生素AD 丸;用聚乙二醇4000 作水溶性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却剂制备巴比妥钠丸。

关键词:滴丸栓剂吲哚美辛半合成脂肪酸酯(山油脂)Preparation of peppermint oil pills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preparation of this study to master the basic operation of pills;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eparation of pills; familiar with the Pill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Experimental guide: Pill means solid or liquid drug and the appropriate matrix melt was dissolved, emulsified or suspended in a matrix, and then trickle immiscible, and do not effect the condensate, due to surface tension, the droplet Shrink into a ball and made of solid preparation. Mainly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also for external use, such as ear pills, eye balls. The drop pill legal process, in fact, into a solid dispersion is in the form of pills. Commonly used matrix in PEG 6000, PEG 4000, sodium stearate, and Gan Youming glue. Sometimes with fatty substrates, such as stearic acid, glycerin monostearate, insect wax, hydrogenated oil and vegetable oil into a 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 of long-acting pills. Coolant must not dissolve substrate and the main drugs, the proportion of light in the matrix,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hould be minimal, so that drops gradually sinking pills, given sufficient time to cool. Otherwise, a larger proportion of the cooling agents, pills floating on the surface; otherwise rapidly sinking, and no time all the cool, pills will be deformed or merged. Pills for example: as a substrate with a 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 coolant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diluted ethanol AD vitamin pills;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4000 as water-soluble matrix, the preparation of vegetable oil as coolantsedative pills.Keywords:Pill Drip system speed ,Suppository ,Indomethacin e mi-synthetic fatty acid esters (Mountain Oil)滴丸的制备原理是基于固体分散法。

实验一 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一  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一基础知识和绘图环境设置班级:学号:姓名: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习应达到以下目标:1、熟悉AutoCAD的界面,并可以修改(移动工具栏,命令窗口到合适的位置)。

掌握文件的操作(打开,新建,保存,退出)。

熟练掌握鼠标的操作和定制工具栏。

掌握命令的输入和终止方法。

2、掌握坐标的输入和数据的输入3、掌握绘图环境的设置方法4、掌握捕捉和追踪的方法二、实验内容1、熟悉AutoCAD的界面,并可以修改(移动工具栏,命令窗口到合适的位置)2、反复练习基本操作(新建,打开,保存,退出)3、学会打开和关闭工具栏4、练习命令的输入和终止方法5、练习坐标输入,完成P42的图形绘制(图如下),其中点A是点B在水平线上的投影,要求用点过滤器实现。

在绘图之前完成图形界限和单位的设置,完成后保存到E盘下自己的文件夹中(如:E:/张三)并将文件名命名为1.dwg。

7、练习图层的设置,完成如下图的设置与绘制。

(说明:每个图形对象分别放在不同的图层上,并以矩形,椭圆,圆命名图层). 完成后保存到E盘下自己的文件夹中(如:E:/张三)并将文件名命名为2.dwg。

8、运用正交功能、并结合对象捕捉、极轴追踪等完成以下图形,并保存。

三、实验步骤第一题:把鼠标放在工具栏或命令窗口的边缘,按住左键拖动到适合的位置释放。

第二题:新建文件•标准”工具栏:(推荐用这种方法)• “文件”菜单:新建•命令行:new以上三种方式执行后,AutoCAD 将显示“创建新图形”对话框。

打开文件•“标准”工具栏:(推荐用这种方法)•“文件”菜单:打开•命令行:openAutoCAD 显示“选择文件”对话框。

保存文件•“标准”工具栏:(推荐用这种方法)• [文件]→[保存]•命令行:save注意:如果当前图形未保存过,则弹出[另存为]对话框。

如果当前图形已命名保存过,则无[另存为]对话框,如果需要另存要从文件的菜单下点击“另存为”的菜单命令。

退出•选择“文件”/“退出”•单击标题栏中的“关闭”按钮•在命令行输入Quit(或Exit)后按回车键第三题:•打开“视图”工具栏下的“工具栏”命令通过勾选可打开或者关闭工具栏。

实验报告(一)

实验报告(一)

实验报告(1)
学号:20135101245 姓名:张文杰一、程序的目的
用GoldWave软件处理音频中的噪音,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音频处理手段
二、运行环境
GoldWave平台
三、实验步骤
1:打开GoldWave软件
2:将要处理的音频用GoldWave软件打开(这里以老师给的自己录制音频运筹学微课为例),放大整段音频的幅度,选定需要处理的区域(设置开始标记设置结束标记)。

3:复制该段选中的音频(目的是进行噪音采样),全选整个音频,点击效果滤波器降噪使用粘贴板确定
4:另存为.wav文件就完成了降噪处理。

四、运行结果
降噪处理前:
降噪处理后:
五、实验总结
本节实验通过学习GoldWave软件学会了将音频去除噪音的技能,加深了对音频去噪的了解。

由于第一次实践,对软件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通过以后的自学,肯定能够熟运用。

实验一线性表操作实验报告

实验一线性表操作实验报告

实验一_线性表操作_实验报告实验一:线性表操作一、实验目的1.理解线性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查找等。

3.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线性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数据结构,它包含零个或多个数据元素,相邻元素之间有前后关系。

线性表具有以下特点:1.元素之间一对一的顺序关系。

2.除第一个元素外,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直接前驱。

3.除最后一个元素外,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直接后继。

常见的线性表有数组、链表等。

本实验主要针对链表进行操作。

三、实验步骤1.创建链表:首先创建一个链表,并给链表添加若干个节点。

节点包括数据域和指针域,数据域存储数据,指针域指向下一个节点。

2.插入节点:在链表中插入一个新的节点,可以选择在链表的头部、尾部或中间插入。

3.删除节点:删除链表中的一个指定节点。

4.查找节点:在链表中查找一个指定数据的节点,并返回该节点的位置。

5.遍历链表:从头节点开始,依次访问每个节点的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创建链表结果:我们成功地创建了一个链表,每个节点都有数据域和指针域,数据域存储数据,指针域指向下一个节点。

2.插入节点结果:我们成功地在链表的头部、尾部和中间插入了新的节点。

插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1),因为我们只需要修改指针域即可。

3.删除节点结果:我们成功地删除了链表中的一个指定节点。

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n),因为我们可能需要遍历整个链表才能找到要删除的节点。

4.查找节点结果:我们成功地在链表中查找了一个指定数据的节点,并返回了该节点的位置。

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n),因为我们可能需要遍历整个链表才能找到要查找的节点。

5.遍历链表结果:我们成功地遍历了整个链表,并访问了每个节点的数据。

遍历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n),因为我们可能需要遍历整个链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线性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了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查找等。

实验报告一

实验报告一

实验报告一
一、实验目的
1.了解DSP结构;
2.熟悉CCS开发环境;
3.熟悉TDB-C54X plus DSP实验箱的硬件环境;
4.掌握C54X plus 汇编寻址方式;
二、实验内容
1.C54X plus 会变初始化程序;
2.C54X plus 各种汇编寻址方式的源程序;
三、实验结果
1.立即数寻址
执行前:
执行后:
0X2015:
2.累加器寻址
执行前:
执行后:
3.直接寻址(DP指针)执行前:
执行后:
4.直接寻址(SP指针)执行前:
执行后:
5.间接寻址执行前:
执行后:
6.绝对寻址执行前:
执行后:
四、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主要是了解和认识各种寻址方式,通过观察执行前后片内各数据地址的值,与实际期望,验证实验猜想。

这次是第一次接触dsp实验,在组装使用实验箱的时候遇到较大的问题,例如驱动问题,安装好后无法识别等问题。

最后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都顺利解决!。

时间知觉实验实验报告(一)2024

时间知觉实验实验报告(一)2024

时间知觉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时间知觉是人类感知时间的能力,它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时间知觉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通过进行一系列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时间知觉的原理和特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时间知觉提供参考。

正文:一、时间知觉的心理学基础1. 时间知觉的定义和概念2. 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研究3. 时间知觉与大脑活动的关系4. 时间知觉的发展和变化5. 时间知觉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二、时间知觉实验的设计和方法1. 实验材料和设备的选择2. 实验参与者的招募和筛选3. 实验过程的具体设计4.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5.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三、时间知觉实验的结果与讨论1. 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时间知觉实验结果分析2. 时间知觉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探讨3. 实验数据与现有研究结果的对比与分析4. 实验结果中的误差和偏差源的检测与修正5. 实验结果对时间知觉研究的意义和贡献四、时间知觉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1. 实验设计中存在的潜在偏差和错误2. 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和可改进之处3. 实验样本的限制和扩大样本规模的建议4. 实验条件的控制和环境因素的考虑5. 进一步研究时间知觉的方向和可能性五、总结与展望1. 对所进行的时间知觉实验进行总结和归纳2. 时间知觉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3. 对未来时间知觉实验的展望和建议4. 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之处的总结5. 实验结果和结论的综合概括和总结总结:通过本实验的进行,我们对时间知觉的心理学基础、实验设计和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对时间知觉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希望这些实验结果和分析能够为时间知觉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实验报告一主成分分析

实验报告一主成分分析

实验报告一主成分分析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寻找能够最大化数据方差的主轴方向,并以此来确定各个主成分的权重。

具体步骤如下:1.去除数据的均值,使数据集的中心为原点。

2.计算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3.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对特征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前k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5.将原始数据映射至选取的k个主成分构成的新坐标系中。

三、实验步骤2.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缺失值、标准化处理等。

3.计算协方差矩阵。

4.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并选择主成分。

5.将原始数据集映射至选取的主成分构成的新坐标系中。

6.可视化处理后的数据集,以便观察降维效果。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主成分分析处理后,我们得到了降维后的数据集。

通过对比降维前后的数据,可以观察到数据在新坐标系中的分布情况。

如果降维后的数据集能够较好地保留原始数据的特征和结构,即数据点在新坐标系中的分布比较紧密,那么主成分分析的效果就较好。

五、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对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降低数据的维度,并保留原始数据的重要特征。

在实际应用中,主成分分析常用于多变量数据的预处理、降维和数据可视化等任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进行了实际操作。

实验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降低数据的维度,保留了原始数据的重要特征,并成功地将数据映射到新的坐标系中。

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我进一步掌握了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并了解了其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适当的主成分数目,以达到最佳的降维效果和数据解释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细菌的革兰染色、培养和分布
实验报告
一、细菌的革兰染色:
1、革兰染色的操作步骤:
1)初染:加染色,染色时间为,水洗。

2)媒染:加染色,染色时间为,水洗。

3)脱色:加脱色,时间为,水洗。

4)复染:加染色,染色时间为,水洗。

5)干燥,油镜镜检。

2、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革兰染色结果
1)根据油镜所观察的结果绘图,绘图要求用红蓝铅笔,着重绘制出细菌的染色、排列和大小特点,请勿只绘制单个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
(×1 000倍)(×1 000倍)
2)描述革兰染色的结果:
镜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色,为革兰性菌,呈状排列;
镜下的大肠埃希菌为色,为革兰性菌,呈状排列;
二、简述学习细菌分布的意义
三、细菌特殊结构染色的示教
根据油镜所观察的结果绘图,绘图要求用红蓝铅笔,着重绘制出细菌特殊结构的染色特点,请勿只绘制单个细菌。

变形杆菌的鞭毛产气荚膜梭菌的荚膜
(×1 000倍)(×1 000倍)
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幽门螺杆菌(×1 000倍)(×1 000倍)
肉毒梭菌的芽胞
(×1 00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