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2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②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1民间办厂的限制。并“恤工惠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
③“□2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3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官办洋务企业民营化趋势明显
(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
(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
(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1928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
二、“短暂春天”
(1912—1919年):在与外资竞争中改革发展
1.原因
(1)□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奖励□5发展实业。
(3)群众性□6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忙于□7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的软弱控制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在1912—1927年间,北洋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的控制能力很弱,各行业自组的经济团体已经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组织网络。民营商业银行的实力超过中央的国家银行。袁世凯死后,地方势力割据自治,实业建设全由社会力量自相筹划。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资本主义可以自由发展。
2.表现
(1)面粉业和□8纺织业发展最快。
(2)化工、皮革和卷烟业也有相当发展。
(3)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业连续兼并扩张。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
3.特点
20年代初,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白银时代”
(1928—1936年):民营工业发展,国家资本初步建立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措施:
①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征收的税。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国民政府还实行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②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
③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
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蒋介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做了简要解释。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2)评价:
(1)民营工业在发展中出现资本集中、联合经营的状况,如以周学熙为主的华北企业集团、荣氏家族的企业集团、以张謇为首的南通企业集团,银行业中的北四行集团、江浙财团的南四行,等等。
(2)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
(3)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3.国家资本初步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资本企业,主要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于经营的领域,如重工业、能源工业、军事工业、铁路航空等。1936年之前,国家资本企业没有与民营企业争利,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四、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1937—1949年):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
1.走向衰落原因
(1)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
①日本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的沉重打击。
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1937年后沦陷区经济全部成为日本的战争资源,民营企业严重萎缩。
②抗战以来,国家直接干预生产,□9官僚资本膨胀,“国
进民退”,压制了民营经济发展。
(2)美国商品倾销的影响:
民营产品还面临美国货的竞争。战后□10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商品,通过正常渠道和走私途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美国资本在华投资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商品和美国资本不仅重创了民营资本,国家资本也感到了巨大压力。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对民营经济的致命性打击则是□11通货膨胀。内战带来的军费大幅度增加,使赤字愈演愈烈。庞大的军费完全靠中央银行垫支,也就是靠无限发行纸币解决。恶性的通货膨胀直接摧垮了民营经济。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
(2)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
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