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高中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学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教师二次备课栏复习提问: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国民经济严峻形势呢?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能否扭转乾坤,出示材料提问结合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建设情况,分析这些预言是否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二)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一化三改造)1、优先发展重工业提问一五计划中,党为什么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组织学生结合背景讨论教师总结重工业落后,借鉴苏联经验,加强国防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提问一五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一五计划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主干梳理 2.一五计划 目的: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三大改造。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图示图解 1.国民经济恢复 背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结果: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概念阐释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农民、手工业者参加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到 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创举:和平“赎买”。
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与改造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单一公有制确立。
四项准备: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建交。
1.成功开端——中共八大(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中期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轻巧识记(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知识点二: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 表现:①“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无答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导学案主备人:审核:备课组长:【学习目标】了解国民经济的恢复、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掌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学法指导】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和小组合作,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自主预习】熟读教材文本,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简述国民经济恢复的背景、结果、意义?2)简述“一五计划”的背景、目的、任务(内容)、成就、意义?3)简述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4)正确探索: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5)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失误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之后采取了什么纠正措施?其结果如何?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6)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情况如何?期间做了哪些调整?【问题探究】1956到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及教训有哪些?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2·【思维导图】【自测反馈】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2.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3.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无答案
第 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制作人:课时数:2 姓名:班级:一年级班【学习目标】1、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识记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难点)2、识记从1956年-1975年经济建设中的成功与挫折表现(重点),分析造成成功与挫折的原因【学习过程】一、导入:“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
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
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
”这首歌谣体现()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B.农业合作化C.文化大革命D.改革开放二、自主学习,完成尝试题: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①背景:材料:毛泽东:“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
”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他这样说的原因?答: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
②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了解)③结果: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这些恢复经济的措施的实施结果如何?有何意义?答:到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
为国家开展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①背景: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问题:国家实施一五计划,发展重工业的背景是什么?答:得到恢复;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53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逐步实现工业化②措施和结果:材料:观察历史地图册32页《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成就》图片问题A:“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什么行业上?答:优先发展问题B:“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答:地区问题C:一五计划时期有哪些主要建设成就?答:鞍钢公司三大工厂、长春、沈阳机床厂和制造厂等先后投产③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①背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②措施:A.农业、手工业→农民互助组(自愿互利,互帮互助)→初级农业合作社(土地私有,按亩入股)→高级农业合作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按劳计酬);B.民族工商业:初级阶段(加工订货)→高级阶段(公私合营,赎买为公)③结果:到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从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决议(1956年):①内容:当前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起步——“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三面红旗: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
(3)经济调整: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疑难突破】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2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情境导入中国一汽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50多年来,第一汽车制造厂肩负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任,经历了建厂创业、产品转型和工厂改造、上轻型车和轿车三次大规模发展阶段,产品生产由单一卡车向轻型车和轿车方面发展。
1991年,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建立15万辆轿车基地;2002年,与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实现合作。
目前,产品结构已经形成以轿车为主的新格局。
2005年实现销售1183亿元,列“世界最大500家公司”第470位;“中国机械500强”第一位;“世界机械500强”第71位。
2006年公司品牌价值达到424.21亿元。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①,人民生活十分②。
⑵新中国成立后,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③工作。
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④国家。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⑤国家。
【填空答案】①全面崩溃;②十分困苦;③恢复;④农业;⑤工业。
3.举措⑴“一五”计划:从①年开始,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②。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的③奠定了初步基础。
⑵三大改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④进行改造。
到⑤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⑥,使生产资料⑦转变为社会主义⑧,标志着⑨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填空答案】①1953;②重工业;③社会主义工业化;④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⑤1956;⑥三大改造;⑦私有制;⑧公有制;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二、探索与失误1.探索⑴中共八大召开:①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八大对当前国内的②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技术内河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③探索。
⑵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④“”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⑤“”方针。
从⑥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⑦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考纲考点解读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注意高考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二.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1949—1952)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③国民经济恢复的意义: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国民经济的起步(1953-1956)①起步标志——“一五计划”(1953-——1957)A.背景: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B.目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C.内容(一化三改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D.成就:① 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E.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初步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1953-1956):A.状况:1953 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制工商业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工商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消失。
B.内容: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政策,公私合营方式(三大改造中最具创造性的措施)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 1956 年)内容:A.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农业国工业国(2)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4)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目标导学】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2、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知识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进一步瓦解了。
(2)清政府为,,放宽对。
(3)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倡导“实业救国”。
2、时间:19世纪末3、概况:(1)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2)企业由沿海向扩展4:影响: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二、短暂的春天1、原因:(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中华民国政府,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4)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时间:一战期间3、概况:1912年——1919年,新建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多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投资总和,其中和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4、结果: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三、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较快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1)原因①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开展“”。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影响: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2.遭受打击——抗日战争时期(1)原因①在沦陷区,日伪军疯狂的毁坏和吞并民族工业。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迅速膨胀。
(2)状况: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而走向萎缩。
3.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1)原因①美国取得在华特权,经济侵略的加剧。
②实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严重。
(2)表现:工厂纷纷倒闭,民族工业陷入。
【问题导学】1、简述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2、简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简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设计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教学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学习导航】1、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局面的?2、探究二:阅读课文及下列图片思考一五计划相关问题:图一图二图三图四(1)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2)图一、图二反映当时一五计划哪方面内容?产生什么影响?(3)图三、图四反映一五计划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3、探究三: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什么?4、探究四: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 070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起大炼钢铁的大军,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奋战。
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
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反映了人民什么愿望?(2)从材料中归纳当时这场运动所犯的错误。
(3)同一时期在农村还进行什么运动?有何失误?(4)两次运动的教训是什么?(5)两次运动发展结果如何?中共中央如何应对局面?5、探究五:文革爆发后在1971年和1973年分别出现经济复苏和回升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巩固练习】1、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织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2、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3、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A、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B、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左”倾思想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D、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4.在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一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无答案)1 / 2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姓名班级 组号学习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学习重点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正确决议;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习难点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学法指导1、通读课文p50-p53页内容,根据预习★符号提示,用双色笔有针对性勾画知识要点并熟记;2、据预习案进行知识体系梳理,构建知识体系。
【课前预习】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1949—1952年底)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______________。
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2、结果:经过3年时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____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目的: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2、侧重发展________工业,主要代表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___、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即: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造)3、成就: 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事件 时间 主要内容 评价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 1956年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的分析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八字方针 1962年_______、巩固、_______、提高 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探索的失误 总路线 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掀起之后“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 1958年 片面大办工业、农业,“赶英超美” 虽愿望是好的。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错误与教训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课前自主习1.“一五’’计划明确我国的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建立国家工业的初步基础;同时有步骤地对、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地区,代表企业有鞍钢三大工厂、和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3.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突出表现在、、。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从1953年开始,我国为适应工业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政府是如何进行三大改造的?有何意义?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党和政府的努力,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人均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工业建设(1)概况: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2)结果: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5.三大改造(1)概况:从1953年开始,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
【例1】下列对三大改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B.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使中国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使生产技术得以改进【变式题1】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 )A.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B.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废除旧的剥削制度D.引导农民走集体道路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注重史论结合,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2.书写规范,字迹清晰,确保作业的整洁、美观。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心得体会。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拓宽知识视野。
5.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成就,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故事。每组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提问:“同学们,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你们知道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哪些曲折吗?”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强调本节课的学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重点讲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避免片面理解。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认识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是历史的必然。
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高效学习指导案】【分层学习目标】A级能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的国民经济等基本史实。
B 级能识记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基本史实,并能分析其原因。
总结经济建设经验和教训。
C 级能归纳概括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的知识结构图,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能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重点学习内容:】“一五”计划、“八大”的正确决议。
【难点问题预习】(1)对三大改造的理解。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概念理解,对其错误的分析和教训总结。
【高效预习探究案】【预习思考选题】1.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的文字和插图,了解经济建设起点的背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2.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各自的改造的途径是什么?3.请阅读第二目,了解经济建设中有哪些成功和失误,各自的原因是什么?4.阅读第三目,了解“文革”中经济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进行了哪些调整?【重点合作探究】1.结合“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其在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原因:苏联的援助大多在东北;交通条件较好,煤、铁等资源丰富,历史上工业基础较好。
2.请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1)“大跃进”运动涉及生产力方面,它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它是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预习探究自我评价】1.“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
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
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
”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2.阅读1952年和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简表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4.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大跃进’’运动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5.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1960年是21.8:26.1:52.1;1962年是33.3:30.3:36.3。
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探究导航】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年—年)任务:优先发展;有步骤的进行影响:开始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奠定了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内容(对象):业、业、业实质:使生产资料由转变为影响:标志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年)(1)内容主要矛盾:其实质:先进的与落后的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2)意义: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2、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反映了人民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具有“”倾冒进思想倾向)(1)大跃进特点:(超英赶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过失:忽视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2)人民公社特点:“”过失: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相适应原理后果: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教训:要尊重规律;要与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成功的探索:“”计划;改造;中共“大”;农村中的“”“方针”失误的探索:年的总路线、、运动、十年。
【当堂达标训练】1、新中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决定:A、优先发展轻工业B、优先发展重工业C、优先发展农业D、优先发展信息产业2、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工业基础落后②经济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主③我国将大量进口汽车、飞机、坦克和拖拉机④我国的轻工业和农业发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根本任务是: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C、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4、上海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一、“一五”计划1. 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________国家。
2. 时间:1953—1957年。
3. 方针: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________。
4. 成就:________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________。
二、三大改造1. 时间:1953—1956年。
2. 内容(1) 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______社,走集体化道路。
(2) 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________。
3. 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________。
4. 意义:标志着________经济体系(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中共八大1. 时间:________年。
2. 内容(1)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________之间的矛盾。
(2)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 意义: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 “大跃进”(1) 内容: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几年内赶超英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__________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民公社化运动(1) 内容:建立____________;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2) 评价: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五、国民经济调整1. 背景: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________;为了纠正农村工作中“________”的错误。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新必修2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习目标】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理解三大改造,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学习模块】(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学什么?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整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一五’’计划(1953-1957)成就:意义:我国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1953-1956)(1)表现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走道路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2) 实质:生产关系的革命。
(3)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制变为制(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制度基本确立。
2、怎么学?请同学们注意新中国的一五计划的重要特点:是改造(生产关系变革)与建设(生产力发展)并举;重点发展重工业。
3、学会了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新中国建立 B.土地改革完成C.“三大改造”完成D.“一五”计划完成(二)探索与失误1、学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这一子目归纳这一时期有哪些成功和失误的探索2、怎么学?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基本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内容:分析新形势:制度建立揭示新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的要求,同落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矛盾提出新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3)评价: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和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但其路线未能坚持下来。
失误探索(1)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内容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大办追求高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2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②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1民间办厂的限制。
并“恤工惠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
③“□2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3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官办洋务企业民营化趋势明显(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
(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
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
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
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
(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
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
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
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
1928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
二、“短暂春天”(1912—1919年):在与外资竞争中改革发展1.原因(1)□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奖励□5发展实业。
(3)群众性□6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忙于□7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的软弱控制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在1912—1927年间,北洋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的控制能力很弱,各行业自组的经济团体已经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组织网络。
民营商业银行的实力超过中央的国家银行。
袁世凯死后,地方势力割据自治,实业建设全由社会力量自相筹划。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资本主义可以自由发展。
2.表现(1)面粉业和□8纺织业发展最快。
(2)化工、皮革和卷烟业也有相当发展。
(3)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
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业连续兼并扩张。
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
3.特点20年代初,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白银时代”(1928—1936年):民营工业发展,国家资本初步建立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1)措施:①整顿税务。
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
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征收的税。
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
国民政府还实行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②控制金融。
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
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
③改革币制。
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
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年,蒋介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做了简要解释。
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2)评价:(1)民营工业在发展中出现资本集中、联合经营的状况,如以周学熙为主的华北企业集团、荣氏家族的企业集团、以张謇为首的南通企业集团,银行业中的北四行集团、江浙财团的南四行,等等。
(2)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
(3)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3.国家资本初步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资本企业,主要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于经营的领域,如重工业、能源工业、军事工业、铁路航空等。
1936年之前,国家资本企业没有与民营企业争利,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四、日益萎缩,陷入绝境(1937—1949年):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1.走向衰落原因(1)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①日本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的沉重打击。
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1937年后沦陷区经济全部成为日本的战争资源,民营企业严重萎缩。
②抗战以来,国家直接干预生产,□9官僚资本膨胀,“国进民退”,压制了民营经济发展。
(2)美国商品倾销的影响:民营产品还面临美国货的竞争。
战后□10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商品,通过正常渠道和走私途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美国资本在华投资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美国商品和美国资本不仅重创了民营资本,国家资本也感到了巨大压力。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对民营经济的致命性打击则是□11通货膨胀。
内战带来的军费大幅度增加,使赤字愈演愈烈。
庞大的军费完全靠中央银行垫支,也就是靠无限发行纸币解决。
恶性的通货膨胀直接摧垮了民营经济。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
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
(2)过程: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1.(2019·漳州高三调研)导致下表中工厂数和资本数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D.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解析本题时间定位于1870—1913年,考查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19世纪末,清政府为支付《马关条约》的赔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9·中山高三统考)“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张謇的上述言论主要反映了()A.洋务运动商业立国主张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C.民族危机及救国的意识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解析材料信息“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说明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不认可“商务立国”,故A项错误;C、D两项在题干中有所体现,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 B3.(2019·滨州期末)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称之为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B.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C.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D.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解析洋务运动是洋务派领导的,不可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故A项错误;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而20世纪初的工业化浪潮是在民族资产阶级推动下出现的,政府没有起主导作用,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4.1935年吴蕴初先生创办我国第一家合成氨工厂——天利淡气制品厂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当时最新技术,率先在国内制造硝酸类、液体氨类等产品。
经审核批准,被国民政府实业部授予“在上海市区域内享有五年专制权工业奖励执照”“减免产品转口税、运输费工业奖励执照”,以资鼓励。
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A.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C.民国初民族工业发展D.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解析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一战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目中显示的是近代民族工业,并非官僚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民国初期是指辛亥革命之后到20世纪20年代,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与题目中的时间相符,故D 项正确。
答案 D5.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
甚至有报刊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
这突出反映了()A.上海市场上大米等食品奇缺B.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了市场C.社会动荡推动米价居高不下D.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走向崩溃解析根据“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可知,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纸币贬值,物价飞涨,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走向崩溃,而不是市场上大米等食品奇缺,故D项正确,A项错误;米价飞涨主要与纸币贬值有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社会动荡导致米价居高不下,故C项错误。
答案 D命题点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史料实证史料一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
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
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
例如棉纺织业,当时创建纱厂的资本家中,有很多就是军阀官僚和地主,只有少数才是真正由工业资本不断积累起来的。
——摘编自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卷》⇨解读:阅读史料一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地域信息,即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情况;另一个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信息。
史料二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图⇨解读:史料二数据的变化说明在面粉业中中国民族企业的生产能力逐渐超越外国在华企业,实质上说明了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及其成因。
试答: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
成因: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引进外来技术、设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基础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