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低介电材料的研究
含笼型倍半硅氧烷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含笼型倍半硅氧烷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摘要八官能度的环氧基POSS单体作为交联剂与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共固化得到含POSS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
由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可知聚异丙基丙烯酰胺中的N-H和环氧POSS中的环氧基团发生了交联反应。
原子力扫描电镜观察得到POSS交联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具有纳米尺度上组分相容的微观结构。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分析分表表明含POSS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稳定性比使用常规交联剂(比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有所提高。
用POSS交联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具有和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一样的水凝胶的特征,而且加入适量的POSS杂化水凝胶要比常规水凝胶具有更快的溶涨、去溶涨和再溶涨的响应速率,这归因于POSS基团的引入在其周围形成纳米尺寸的憎水微区的缘故。
八官能度的环氧基POSS单体在双酚A和聚氧化乙烯(PEO)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原位交联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的互穿网络聚合物,并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透射电镜(TEM)和傅立叶红外(FTIR)对聚合物组分的相容性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热分析和形态观察得知,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组分之间是完全相容的;红外光谱表明,POSS网络和PEO之间存在着氢键的特殊相互作用。
此外,热失重分析(TGA)得知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与POSS 含量相关。
关键词: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含笼型倍半硅氧烷,纳米复合材料,互穿网络聚合物,聚氧化乙烯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MERNANO-COMPOSITES INVOLVING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 (POSS)ABSTRACTOcta (propylglycidyl ether)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OpePOSS) was used as a nanocrosslinking agent to prepared the crosslinked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 (PNIPAM) networks with POSS content up to 50 wt%. The inter-component crosslinking was achieved via the reaction between N-H moieties in amide group of PNIPAM and epoxide groups of OpePOSS. The crosslinked structures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Th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showed that the POSS-containing crosslinked PNIPAM nanocomposites were forme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shows that the PNIPAM nanocrosslinked by POSS displayed the enhanced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Tg’s). The nanocomposites was displayed the improved thermal stability compared to control PNIPAM in terms of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The POSS-crosslinked PNIPAM exhib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gels, just like the PNIPAM crosslinked by N,N’-methylenebisacrylamide (viz. the conventional crosslinker) via free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With the moderate contents of POSS, the POSS-containing hybrid hydrogels displayed much faster response rates in swelling, deswelling and re-swelling experiments than control PNIPAM hydrogel. The improved hydrogel properties have been interpreted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nanosized hydrophobic microdomains around the POSS moieties (i.e., the nanocrosslinking sites).A novel organic-inorganic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IPN) was prepared via in situ crosslinking between octa(propylglycidyl ether)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OpePOSS) and 2,2-bis(4-hydroxyphenyl)propane in the presence ofpoly(ethylene oxide) (PEO). The miscibility and intermolecular specific interactions of the IPNs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spectroscopy (FTIR). In view of the results of calorimetric analysis and morphologicalobservation, it is judged that the components of the organic-inorganic IPNs are fully miscible. The FTIR spectroscopy shows that there are the inter-component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OSS network and PEO.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shows that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IPNs was quite dependent on the mass ratios of the POSS network to PEO.KEYWORDS: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 (PNIPAM),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POSS),Nanocomposites, Poly(ethylene oxide) (PEO),IPN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对聚合物的改性
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对聚合物的改性摘要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poss)是一种新型的纳米级无机填料,因其特殊的结构,能显著的改善聚合物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
本文描述了poss的合成与结构,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利用化学共聚和物理共混两种方法将poss应用于几种聚合物的改性研究综述。
关键词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聚合物改性中图分类号tq3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088-02近年来,利用无机纳米粒子对有机聚合物的改性研究较为广泛,因为经过此种方法改性后的材料,不仅具有高分子材料的易加工性、成本低和质轻等特点,同时其耐热性和力学性能等也有很大的提高。
其中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poss),因其对称结构中的si可带多种的反应性或非反应性基团,使其与聚合物具有很好的相容性而受到人们的关注[1],现在利用poss对聚合物的改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 ss)的结构及合成方法1.1 poss的结构poss的结构简式为(rsio1.5)n,于1946年由scott,d.w首先合成出来,但当时的产率极低,poss包含多面体硅-氧纳米机构骨架,直径约为1.5mm,分子量可高达1000,分子为笼型结构。
poss 中的六面体倍半硅氧烷又称t8,其结构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如图1),其中的si原子可以和多种反应性和非反应性基团相连[2]。
六面体倍半硅氧烷,t8结构式1.2 poss的合成方法目前,poss单体的合成主要是通过rsix3水解来制备。
rsix3(r为有机基团,x=cl、och3、och2、ch3)的水解即溶胶-凝胶法,是制备t8- poss最直接的方法。
根据水解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完全水解和部分水解—封角法两种[3]。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材料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School of Science,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129)
Abstract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POSS),a new kind of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aterial,de- monstrate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contemporary materials science.The reaction creativity varies with different sub- stituents of POSS,so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POSS nanocomposites are abundent.Physical blend and chemical synthesis on recent progress in preparation of POSS-based nanocomposites are summarized,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SS-based nanocomposites is prospected.
物理共 混 法 操 作 简 单,成 本 低 廉,适 用 性 广 泛,但 POSS 的分散性一直是难以解决的 问 题,从 而 限 制 了 POSS 的 添 加 量,改性效果不明 显。 熔 融 共 混 法 能 耗 高,溶 液 共 混 法 造 成 大 量 溶 剂 挥 发 ,污 染 环 境 ,因 此 有 待 改 进 。 1.2 化 学 合 成 法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在涂料领域的研究进展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在涂料领域的研究进展俞传永;陈磊;李红轩;周惠娣;陈建敏【摘要】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POSS),as a type of nano-sized organic -inorganic hybrid material,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in coatings industry within the last decade.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characteristics and preparation of POSS,meanwhile,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POSS-modified polym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atings.It is indicated that POSS modifi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rmal stability,physical properties and fire retardant performance,etc.of the coatings.In addition,the future trends of the POSS-modified coatings are given.%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作为一种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及改善涂料综合性能的优势而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POSS的结构和特性,综述了POSS的合成方法,根据官能团数量的不同将合成方法分为3种;分析了POSS改性聚合物的方式以及其改性聚合物在涂料领域的研究进展,通过POSS的改性可以提高涂料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等,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期刊名称】《涂料工业》【年(卷),期】2017(047)009【总页数】7页(P81-87)【关键词】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涂料【作者】俞传永;陈磊;李红轩;周惠娣;陈建敏【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30.4近年来,涂料在日常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随着现代高技术装备的服务环境越来越苛刻、条件越来越复杂以及长寿命方面的需求,人们逐渐注重高性能、多功能化涂层的发展。
倍半硅氧烷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好 ,未来在各领域将 有很 大的应用潜力。其 中电致发光材 料是 OL D 的核 心材料 ,是 OL D能 否工业化 生产 的 E E 关键 因素,但 目前发 光材 料仍存在 一些不足 。 多面体倍半硅氧烷 ( O S P S )作为一 种笼状无机材 料, 由于具 有 良 好 的耐 热性 、力 学强度 、稀释效应 ,经 常与咔唑 、芴 等有机 物杂化 ,从 而有效 地 改善光 电和 物理性 能,被用作 O E 电致发光材料 ,已得到 当前 电致发光研发领 域 的极大关 注。本文 主要介 绍 了倍半硅 氧烷 基 电致发 光材 料 L D
前 景 。
有 电致 发 光 的性 能 ,开启 了 丌共轭 聚合 物发 光材 料
用于制备 电致发光 器件新时代 ,电致发光材料 及
电致 发 光 有 机 显 示 器 件 ( rai Lg t gE t O gnc ihi mi n -
t gDid s i o e )得 到 了人们 越 来 越 多 的 重视 _ 。。有 n 2 。
度 、抗氧 化 性 、热 稳 定 性 等 物 理 性 能 ,同 时 也 改
化转 变温度 、降解 温度 比 P O高 。由于 P S F O S的体 积 隔离效应和稀 释作用 ,紫外 吸收 光谱显 示杂 化后
聚集现 象明显减 少 。以合 成 的杂化 物作 为单层 发光
器件 的发光材料 ,测试 结果 为驱动 电压为 60 .V,亮
的 Ae .Y Jn等人 报导 用镍 催化剂 合成 星形 l K 一. e x 八二 辛基 芴 P S ( F S ,分子 结 构式如 图 2 OS P O Q) 。 PS O S的引入 抑制 了聚 芴聚集 的 同时提 高 了热 稳定
性 。由 D C分析 得 到 的 结 晶度 比 P O 低 ,而 玻璃 S F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合成的研究进展
能, 织物 的经 向和纬 向折皱 回复 角均 明显 增加 , 且 随着 P O S S含 量 的增 加 , 纤 维 织 物 的 折 皱 回复 角
明显 增加 J 。 随着 对 P O S S研 究 的深 入 , P O S S的种 类 逐 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可 通 过 化 学 键 合 衍 生 出 具 有 功 能 性 取 代 基 的 P O S S , 用 于改 善 高分 子 材料 的力 学性 能 、 耐热性 、 耐候 性 、 绝缘 性 以及 渗 透 性 等 诸 多 性 能 … , 因此 , P O S S被广 泛用 于 研 制 高性 能 的高 分 子 纳 米 复 合
D . W. S c o t t 将二 甲基 二氯 硅烷 ( ( C H ) : S i C 1 : ) 与甲
纳米级 P O S S的引入 , 聚合物的性能得到改善 , 使
高 分子 材料 的使 用温 度 、 抗氧 化性 、 表面 硬度 以及
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 因此 P O S S规 整 的空 间 结 构 和易 于设计 的分 子 结 构 , 为 研 究 者从 纳 米 尺
也非常活跃 , 但总体 看来 尚属起步 阶段。功能性
的P O S S具 有 高 的活 性 能 力 , 几 乎 可用 于所 有 的 传统 聚合 物材 料 的 改性 J , 可通 过接 枝 、 交联 、 共
聚或 共 混 等 方 式 对 聚 对 苯 二 甲 酸 乙 二 醇 酯 ( P E T ) 、 聚丙烯 ( P P ) 、 聚 乙烯 ( P E) 、 聚氨酯 丙烯 酸 酯( P U A) 改性, 制备氨基 P O S S /P E T 、 乙 烯 基
化 等 。含有 活 性基 的 P O S S可 通 过反 应 方 式 在分 子 水平 上接 到 聚合 物链 上 , 克 服不 相容 的弱 点 ; 惰
笼型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
笼型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倍半硅氧烷(dimer silicone oxide, DMOX)指的是双重硅氧环的有机/无机杂合物,其结构可以看作是一种空心笼形的含有硅原子中心、氧原子螺旋结构,形状类似一个笼子(图1)。
因此,笼型倍半硅氧烷被称作DMOX-s。
笼型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合成,无需外加添加剂,这种类型的杂化材料通过反应易被制成大颗粒,其表面可以被改性和修饰,可以控制其大小,使其能够调节和优化表面性质。
根据其分子结构,尤其是比较容易形成笼型状,比较杂质表面,以及高抗体外生物学活性,笼型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可以应用于多种涂层、填充、保护等相关领域。
制备笼型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的关键反应是硅氧环反应(SIO2),该反应在控制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在反应过程中采用有机/无机双硅氧环原料,有机羟基的形成可以增强其物理/化学特性,硅氧环聚合后,不仅可以储存化学能量,形成一种高层次的熔态硅氧环结构,同时可以调节笼型结构的结合能,以改变其结构介导的性能。
笼型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具有独特的表界面电荷和氧空穴活性,可以潜在地改善医疗材料的生物活性和抗菌性,并且可以调整其形貌,进而调节其相关性能。
因此,笼型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可以用于制备几种医用材料。
例如,研究表明笼型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可以用于抑制脂多酶的活性,因此可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新生物抗炎药;另外,由此材料制备的微球都具有悬浮性、快速稳定,并且可作为有效的抗炎抑制剂,以治疗皮肤病、感染性疾病和早期癌症;还可以作为增强能量转移的载体,而不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抗肿瘤的药物控释。
此外,笼型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除了在生物医学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外,还可用于涂层,填充,保护等许多领域。
由于材料的混合结构可以调控合成表面结构,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和抗披落性,可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多种行业。
总之,笼型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具有笼型结构,表面特性复杂,抗菌,抗脂多酶活性,可降解等优点,可以被用于多种医疗、涂层和保护等领域,在未来可有更多的应用前景。
笼型倍半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笼型倍半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目录1 绪论 (1)1.1 笼型倍半硅氧烷简介 (1)1.1.1 笼型倍半硅氧烷的结构及分类 (1)1.1.2 笼型倍半硅氧烷的制备 (2)1.1.3 笼型倍半硅氧烷/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4) 1.2 聚酰亚胺薄膜概述 (7)1.2.1 聚酰亚胺薄膜的发展历程 (7)1.2.2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9)1.2.3 聚酰亚胺的性能参数 (11)1.2.4 聚酰亚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1.3 笼型倍半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5)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9)2 实验材料选择与模具设计 (20)2.1 引言 (20)2.2 笼型倍半硅氧烷的选择及溶解性测试 (20)2.3 微调水平台的设计、调试 (21)2.4 亚胺化薄膜夹持框 (22)2.5 低温力学性能测试附件 (22)2.6 本章小结 (23)3 溶胶凝胶法制备PPI/G-POSS复合膜 (24)3.1 引言 (24)3.2 实验内容 (26)3.2.1 试剂与仪器 (26)3.2.2 实验步骤 (26)3.3 结果与讨论 (27)3.3.1 红外图谱分析 (27)3.3.2 热性能 (29)3.3.3 力学性能 (31)3.3.4 G-POSS/PPI复合膜断裂面的表面形貌 (33)3.4 本章小结 (35)4 溶胶凝胶法制备BPI/G-POSS复合膜 (36)4.1 引言 (36)4.2 实验内容 (38)4.2.1 试剂与仪器 (38)4.2.2 实验步骤 (38)4.3 结果与讨论 (39)4.3.1 红外图谱分析 (39)4.3.2 力学性能分析 (40)4.3.3 G-POSS/BPI复合膜断裂面的表面形貌 (42)4.4 本章小结 (44)全文总结与展望 (45)参考文献 (47)致谢 (53)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55)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 1 页1 绪论1.1 笼型倍半硅氧烷简介1.1.1 笼型倍半硅氧烷的结构及分类自1959年M ller等[1]在化学合成六甲基二硅氧烷聚合物的过程中制备得到少量六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以来,就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引起了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的研究进展
(. 武汉 大 学 ,武 汉 40 7 ;2 1 3 0 2 .中 围 江航 天 集 团 江 河化 T厂 ,湖 北 远 安 4 4 0 ; 4 20
3 .西 部 证 券 股 份 有 限公 司 ,西 安 7 0 0 ) 10 4
摘 要 :综述 了多 面体 低 聚硅 倍 半 氧 烷 ( O S P S )的 结 构 特 性 和合 成 方 法 ,重 点 介 绍 了同取 代 基 、单 官 能
近 年来 ,P S O S由于独 特 的结 构 和性 能 ,在 液 晶[ 、催 化 剂[ 引、介 电材 料 l、发 光材 料一] 9 、 耐 热阻燃 材料 l l 川、生物 医 药材 料 l _ l 、包 装 阻 隔
P S的分子 结构 是一 杂化 结 构 ,可 以 分为 OS
以 S O键 构成 的无 机 骨 架 和外 部 有 机 基 团构 i
殊 性质 ,如 热 学 性 能 、磁 学 性 能 、宏 观 量 子 效 应等 引。
1 3 结构 可设计 .
高分子 材料 中 ,并 且在某 些情况 下 由于 P S在 OS 高分子 材料 中分散 不均 匀 ,最终 导致 改性后 的高 分 子不 能完全 表现 出 P S分 子 与高分子 材料 结 OS
聚硅倍 半 氧 烷 的分 子 通 式 为 ( SO。 )E R i : l i ( 子 中 0与 S 的原 子 比为 3: ) 分 i 2 ,式 中的 R可 以为 H、烷 基 、亚 烃 基 、芳 基 、亚 芳 基 或 这 些
R\ 、 Fra bibliotek/ R
0—— S i
S一 i
基 团的取代 基 。聚 硅倍 半 氧烷 存 在无 规 、笼 型 、 梯形 、桥型等 结构 ,其 中具有 笼 型结构 的聚硅倍 半 氧 烷 称 为 多 面 体 低 聚 硅 倍 半 氧 烷 ( 称 简 P S 。1 4 OS ) 9 6年 D.W. S ot 人 首 次合 成 出 ct 等 P S2,后 人根据 资 料 确 定 为笼 型 八 甲基 八 聚 OS [ ] 硅倍半 氧烷 ;而 P S O S作 为 目的物合成 的最早 报 道是 1 6 9 5年l ;P S真 正 引 起人 们 的 注 意 是 3 OS
倍半硅氧烷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倍半硅氧烷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王昊;郭金宝;魏杰【摘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作为一种新型显示器件,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更低、性能更好,未来在各领域将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其中电致发光材料是OLED的核心材料,是OLED能否工业化生产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发光材料仍存在一些不足.多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作为一种笼状无机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力学强度、稀释效应,经常与咔唑,芴等有机物杂化,从而有效地改善光电和物理性能,被用作OLED电致发光材料,已得到当前电致发光研发领域的极大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倍半硅氧烷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期刊名称】《信息记录材料》【年(卷),期】2010(011)005【总页数】11页(P33-43)【关键词】多面体倍半硅氧烷;电致发光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星形式/垂臂式【作者】王昊;郭金宝;魏杰【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11 引言自从 1990年剑桥大学 Cavendish实验室的Bourroughes等人[1]发现聚对苯撑乙炔 (PPV)具有电致发光的性能,开启了π共轭聚合物发光材料用于制备电致发光器件新时代,电致发光材料及电致发光有机显示器件 (Organic Lighting Emitting Diodes)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2-30]。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OLED)即在电流或电场的激发作用下能够发光的二极管器件[17-20]。
基本结构为三明治结构:金属阳极和透明阴极之间夹有有机薄膜,在电极间施加一定电压,发光层的有机薄膜就会发光。
结构如图1所示。
由于OLED具有超轻薄、全固化、响应快、低功耗、亮度高、色彩丰富、主动发光、驱动电压低、发光效率高、生产成本低、材料选择范围宽及可柔软弯曲显示等优异的性能,在各种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1]。
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及在有机硅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及在有机硅材料中的应用研究作者:漆刚来源:《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8年第04期【摘要】POSS作为一种新型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简单介绍了POSS的发展历史、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及其在有机硅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有机硅材料;材料改性尽管POSS在很早就被合成出来了,但直到21世纪初才被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相关的报道层出不穷。
其中,将POSS引入到有机硅材料中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开展中。
有机硅材料和 POSS同为有机硅化合物,将POSS引入到有机硅材料中,由于POSS的笼状结构和纳米效应会对有机硅材料,比如硅树脂、硅橡胶的热稳定性、流变特性、物理机械性能等产生重要影响。
1. POSS的发展史1946年,Scott[1]首次从氯硅烷的水解缩聚反应产物中分离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低聚倍半硅氧烷,简称POSS,分子结构简式为[RSiO1.5]n,硅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1.5,因此叫“倍半”硅氧烷。
n一般为6,8,10或者12。
通常文献报道最多是n=8时的六面体笼状结构,简称T8,自POSS问世以来,各种POSS及其相关衍生物不断被合成出来(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极大地促进了POSS物理与化学的发展。
2. POSS的结构与性质POSS是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简称,是一类具有纳米分子尺寸笼形结构的化合物。
分子的内核由Si-O-Si键构成,硅元素的存在赋予了POSS独特的物理性质,比如耐温性,热稳定性,阻燃性,介电性等[2,3]。
外围是烷基取代基或官能化的取代基,取代基的大小决定了分子的尺寸。
八个顶角可以是惰性基团,也可以是活性基团,分子结构设计性高,不同分子结构的POSS的物理化学性质也不尽相同。
3. POSS的合成目前为止,比较常见的结构有两种:完全缩合的POSS和不完全缩合的POSS。
笼型倍半硅氧烷基聚合物的制备和结构性能以及应用
Th e r to e Pr pa a i n,Stuc u e a r t r nd App ia i n o l he r l lc to fPoy d a Olg m e i i e q o x n s b s d l m e s i o rc S l s ui n a e - a e Poy s r
p o e is we e ge t s u s d. F n ly,t e a p ia in fed a h v l p n e d n y o oy e r lo io r p r e r r al dic s e t y ial h p lc to l nd t e de eo me tt n e c fp lh d a l — i g me i is s u o x n sba e oy r r e iwe e p y i h s p p r rc sle q i n a e — s d p l me s we e r ve d d e l n t i a e . Ke r y wo ds: poy e r l lg me i sle q i n a e ; r a i/i o g ni hy rd l h d a oio rc is s u o x n s o g n c n r a c b ma e as;p lme sr cu e i tr l i o y r; t t r u a d prpe is;p e a a in n o re t rp rt o
YANG o d n Gu - o g
( h eerhC ne o hn i a w i ru o T T i a 30 6 hn i C ia T eR sac e t f a x S n e G opC .L D, a u n0 0 0 ,S a x, hn ) r S y
(2021年整理)半导体器件中的low-k技术
半导体器件中的low-k技术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半导体器件中的low-k技术)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半导体器件中的low-k技术的全部内容。
半导体集成电路中的low—k技术摘要:随着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RC时延、串扰噪声和功耗等越来越成为严重的问题。
low-k (低介电常数)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逐渐应用到集成电路工艺中。
low-k材料代替SiO2能够进一步提高芯片的速度,但在low-k材料带来巨大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技术性难题.研究新型low—k材料并提升其相应的性能,将极大的促进集成电路的发展。
关键词: 集成电路 low—k技术低介电常数多孔材料1 前言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的高速发展,芯片的集成度不断提高,特征尺寸不断减小。
金属互连的多层布线导致金属导线的电阻、线间电容和层间电容增大,从而使RC延迟时间、串扰噪声和功耗等增加,这些问题成为集成电路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1,2]。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芯片的速度,一方面用采用Cu金属互连线代替Al 金属,减少电阻(Cu电阻率为1。
75 ×10—8Ω·m,Al电阻率2.83 ×10-8Ω·m).另一方面用low-k 电介质(k<3)代替SiO2(k=3.9~4。
2),降低金属互连层间绝缘层的介电常数k[3,4]。
90 nm工艺要求k = 3。
0~2。
9;65 nm工艺要求k = 2。
8~2.7;45 nm 工艺要求k = 2。
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低介电材料的研究
时 ,P S O S具有 近似 立方 体 的笼 型结构 ( 1 , 的 尺寸 图 ) 笼
约 为 0 5 m, 有 本 征 的 微孔 结 构 ,其 外 围 由不 同 的 . 3n 具
Fg1 t c r f o hd ̄ogm r i Sr t e l er lo ei . uu opy i c
关键 词 多面体寡聚倍半硅氧烷 ;纳米复合材料 ;低介 电常数
中图分类号 0 2.1 6 7 4 3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05 -70 2 1 )9 16 -8 2 1 9 (0 1 0 —9 2 0 0
多面体 寡 聚倍 半硅 氧烷 ( o h da oi m r i eq i ae , O S P l e rl l o ei sssuo n s P S ,又称 笼型倍 半 硅 氧烷 ) 由美 y g c l x 是 国空军 实验 室 首 先 研 制 出 来 的 一类 新 型 的 纳 米 有 机一 无
光学 性能 】 耐 热性 能 、 、 磁性 能 … 、 阻燃性 能 ¨ , 、 械性 能 和低介 电性 能 机
、非 线性
。等 ,大大 拓展
rJ 材料 的应 用领 域 .与 P S 比类 O S相 关 的综述 也 有 报 道 【 .我 们课 题 组 l 。 卜 6 朗 近 年 来 一 直 从 事 '
有 效实 现 了不 同空 间构 型 的杂化 材料 的构 筑 . 0 5年 和 20 20 0 8年 , 我们 分别 就 P S O S基 杂化 材料 的研 究 进展 和 P S 有机 . 机纳 米 复合 材料 热性 能 的影 响 因素 及增 强 机 理 研究 进 行 了综 述.本 文 旨 O S基 无
机 杂 化复 合材 料 ’ ,其 立方 s一 0 s 笼 型结 构 的周 围 i 一 i 以共 价键 的方 式 连接 8个 ( 1 或 0个 ) 机 基 团 ( 能 性 有 功
含六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的杂化液晶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含六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的杂化液晶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题目:含六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的杂化液晶材料的研究研究背景: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杂化液晶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复合材料,其在光学性质、热学性质和机械性质等方面均具有优异的特性。
其中,六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抗氧化性和硬度等特性,可以作为液晶材料中的一种杂化成分,以提高液晶材料的性能。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含六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的杂化液晶材料的合成方法、结构特性和光学性质,进一步了解其在液晶显示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研究内容:1. 研究含六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的杂化液晶材料的基本合成方法;2. 制备不同含量的六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杂化液晶材料,并对其结构特性进行表征;3. 研究杂化液晶材料的相态结构、热学性质等基本性质;4. 研究杂化液晶材料的光学性质,如折射率、吸收谱等;5. 探讨液晶材料中六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的添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该材料在液晶显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研究方法:1. 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含六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的液晶材料;2. 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等方法对杂化液晶材料的结构特性进行表征;3.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TGA)等方法研究杂化液晶材料的热学性质;4.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等方法研究杂化液晶材料的光学性质;5. 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分析杂化液晶材料中六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的添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预期结果:1. 成功合成含六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的液晶材料;2. 对杂化液晶材料的结构特性进行深入了解,并探讨其与性能之间的关系;3. 研究杂化液晶材料的相态结构、热学性质等基本性质;4. 研究杂化液晶材料的光学性质,揭示其应用潜力;5. 探讨液晶材料中六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的添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为液晶显示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2高等学校化学学报No.92011年9月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1962 1969[综合评述]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低介电材料的研究徐洪耀,严正权,张超,苏新艳,光善仪(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摘要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 )由O —Si —O 链接的纳米尺寸的笼型无机芯[(SiO 1.5)n ]和外围有机取代基团(活性或惰性)组成,这种独特的结构为杂化功能材料的制备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基础.本文从低介电材料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及低介电性能的形成机理等方面综述了低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尤其是POSS 在低介电材料控制制备的研究进展,为该领域新材料的设计提供借鉴.关键词多面体寡聚倍半硅氧烷;纳米复合材料;低介电常数中图分类号O627.4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1-0790(2011)09-1962-08收稿日期:2011-04-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1073031,51003013,20971021和20974018)资助.联系人简介:徐洪耀,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及应用研究.E-mail :hongyaoxu@dhu.edu.cn 多面体寡聚倍半硅氧烷(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 ,POSS ,又称笼型倍半硅氧烷)是由美Fig.1Structure of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 国空军实验室首先研制出来的一类新型的纳米有机-无机杂化复合材料[1],其立方Si —O —Si 笼型结构的周围以共价键的方式连接8个(或10个)有机基团(功能性或惰性).常见的POSS 分子通式为(RSiO 1.5)n ,当n =8时,POSS 具有近似立方体的笼型结构(图1),笼的尺寸约为0.53nm ,具有本征的微孔结构,其外围由不同的有机基团构成,可以进行不同结构或性能的功能化,是构筑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理想平台.人们通过物理共混或化学共聚的方法合成出各种POSS 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不但有机和无机相容性好[2],能保持原有的优良性能,还赋予复合材料一些新颖的性能,如发光性能[3 5]、非线性光学性能[6 8]、耐热性能[9,10]、磁性能[11]、阻燃性能[12,13]、机械性能和低介电性能[14 20]等,大大拓展了此类材料的应用领域.与POSS 相关的综述也有报道[21 24].我们课题组[6,7,14,25 27]近年来一直从事新型POSS 基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合成方法研究,利用硅氢化加成反应及点击化学等简单易行的合成方法制备了系列哑铃型、串珠型、悬垂型、星型、网络型及树枝状POSS 基有机/无机分子杂化材料,有效实现了不同空间构型的杂化材料的构筑.2005年和2008年,我们分别就POSS 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28]和POSS 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增强机理研究[29]进行了综述.本文旨在简要概括材料介电性能影响因素和介电材料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对POSS 在低介电材料方面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加以评述.1低介电性能的影响因素材料的介电性能主要取决于构成材料微观成分的分子极化率[30 32],其宏观量相对介电常数εr 和微观量极化率α之间的关系为(εr -1)/(εr +2)=N α/3ε0上式又称为Clausius-Mossotti 方程,其中N 为介质单位体积内极化质点数.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与其分子在电场中的极化强度大小和单位体积内分子数目有关,分子的极化强度越高,材料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越多,介电常数越大.因此,降低材料的介电常数主要有2种途径:(1)降低材料自身的极性和极化率.作为低介电材料,应尽量使用非极性分子,在材料中引入原子序数低、原子半径小的元素或引入对称结构,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的电子极化率和介电常数,然而这种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非极性基团或高对称性分子通常具有较差的溶解性和加工性;(2)降低材料的密度.一般通过在材料中引入空气隙或致孔[因为空气具有很低的介电常数(εr =1)],可以达到降低密度的目的,这种方法经常被采用.2低介电材料的应用要求及研究现状作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层间或封装中电介质材料应用时,要求材料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能[33]:(1)低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高击穿电压和低漏电电流;(2)高机械强度、低残余应力和高硬度等;(3)高热稳定性、低热膨胀率和高热导率;(4)高耐腐蚀性、低吸湿性、高平整性和良好的附着性等.因此,人们围绕着低介电材料性能的基本要求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设计出聚酰亚胺(PI )、聚芳醚、芳杂环聚合物和多芳基碳氢化合物(SiLK )等有机低介电材料[34,35],但多数有机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g 较低(<200ħ),热稳定性差,不能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层间或封装中的耐温要求.SiLK 虽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能,但它的力学强度不够高,特别是其热膨胀系数(CTE )太大,与铜线和硅基片不相匹配等.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开发与使用,为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了重要途径,但一般的杂化材料存在两相分布不均匀、成膜性差和机械性能低等不足,限制了低介电材料的使用.纳米笼型倍半硅氧烷的开发和研制,可从根本上克服上述杂化材料的不足.POSS 分子由中心的笼型硅氧骨架和外围的有机基团构成,由低原子序数的Si ,O ,C 和H 等元素组成,分子的极性和极化率低;内部无机纳米笼的尺寸约为0.53nm ,是一种本构型的多孔介质.因此POSS 符合低介电常数材料要求的低密度、低原子序数、对称结构、分子极化率低的特点,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因此,POSS 是制备低介电常数材料理想的材料而备受关注,成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3POSS 低介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以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 )为原料制备低介电材料多采用降低密度法,主要包括本征微孔法(Constructive porous )和减成致孔法.3.1本征微孔法直接在基体中引入具有0.53nm 本征微孔结构笼型POSS 分子,POSS 本身的孔结构未发生改变.按POSS 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存在形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物理共混的杂化复合材料.通过物理作用将POSS 纳米材料与其它聚合物材料物理共混,以增大基体孔隙,可以降低材料的介电常数.Wang 等[36]采用八氢硅氧基倍半硅氧烷{[HSiR 2—O —O 1.5)8],Q 8H 8}与烯丙基六氟丙基醚(AHFPE )合成了含氟POSS 大分子,添加到环氧聚合物双酚A 二氧环氧甘油醚(DGEBA )中,随着POSS 含量的增加,其介电常数明显下降,当POSS 质量分数为15%时,介电常数由3.71降至2.65.由于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没有化学键的作用,两相间作用力较弱且相容性较差,使所掺入的POSS 分散不均匀,易团聚形成颗粒较大的微球,并且T g 也较低.(2)POSS 本体杂化复合材料.当POSS 上的R 基团为H 或CH 3时,分别称为氢化POSS (Hydrido-silsesquioxane ,HSQ )和甲基化POSS (Methylsilsesquioxane ,MSQ ).HSQ 是一种研究最多的倍半硅氧烷(Silsesquioxane ,SSQ )本体低介电材料.HSQ 作为介电材料的研究始于Dow Corning 公司,他们用旋转涂布法得到本体HSQ 薄膜,其介电常数为2.8[37,38].Chung 等[39]发明了一种制备多孔HSQ 薄膜的方法,即将前驱物溶解于某种高沸点的有机溶剂中,旋涂于基片上得到湿膜,将湿膜浸入含有催化剂和水的溶液中,使Si —H 发生缩聚,最后将溶剂蒸发,得到多孔HSQ 薄膜,其介电常数小于2.5.Lee等[40]用类似的方法制备多孔HSQ 薄,即将HSQ 溶于一种由低沸点溶剂(甲丙酮)和高沸点溶剂(十四烷)组成的混合溶剂中,旋涂于基片上得到薄膜.用甲丙酮调控薄膜的厚度,以十四烷作为致孔剂,在3691No.9徐洪耀等: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低介电材料的研究加热处理时挥发逸出,产生孔洞,所得薄膜的介电常数在1.5 2.2之间.MSQ 薄膜是一种研究较多的低介电常数材料,最初由Allied Signal Inc.公司开发,因为Si —CH 3的极性比Si —H 小,而且CH 3的引入增加了自由体积,降低了材料的密度,因此,MSQ 的介电常数比HSQ 低[41].为了改善MSQ 薄膜性能,Chang 等[42]采用离子注入法在MSQ 薄膜中植入硼元素,结果表明,硼的引入没有改变MSQ 原来的化学键,但能使薄膜表面致密,减小了薄膜的吸水性,从而降低薄膜的介电常数.Yang 等[43]以三嵌段共聚物PEO-b-PPO-b-PEO 为模板,先制备MSQ /模板组装体系,然后旋涂成膜,经退火去除模板剂,得到纳米多孔MSQ 薄膜,介电常数低达1.5.除了HSQ 和MSQ 外,带有其它基团的SSQ 也有低介电性能.Su 等[44]合成了2种带有烷氧基的SSQ ,先将它们溶于甲基异丁基酮溶剂中,形成SSQ 质量分数为20% 25%的澄清溶液,经0.2μm 膜过滤后,旋涂成膜,再经450ħ热处理,测得薄膜的介电常数为1.7 2.6.(3)POSS 封端的哑铃型杂化复合材料.通常以PI 为基体材料.Leu 等[45]研究了POSS 与PI 构成的纳米复合体系(图2).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将POSS 连接到PI 链的两端,得到了POSS /PI 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POSS 的引入没有明显削弱材料的力学性能,但降低了介电常数.如引入摩尔分数为2.5%的POSS ,介电常数由3.4减小为3.1;当引入的POSS 含量不超过20%时,POSS /PI 复合物仍能维持PI 的高热学和力学性能,同时低介电常数却明显降低[46],当含有35%POSS 时,ε值低达2.4.因此可以通过调节POSS 的含量,达到调节POSS /PI 的ε值的目的.ε值的降低,可能主要由于POSS 的引入增加了体系的自由体积,尤其是当POSS 的含量较高时,POSS 保持其晶体结构,并且在局部形成了额外的有序结构,形成更大的自由体积,增加体系的孔隙率,有利于降低介电常数.Leu 等[47]通过3,3'-二羟基-4,4'-二氨基二苯酚与2,2'-双-(3,4-苯二甲酸酐)六氟二酐合成含有CF 3的PI ,再利用主链中的酚羟基与Cl-POSS 反应得到含氟POSS /PI 低介电材料,POSS 摩尔分数为0 35%,其介电常数由3.35降至2.40.Fig.2Synthetic routes for PI chain with end-linked POSS [45]Chen 等[48]合成了一种侧链接枝丙烯酸甲酯-POSS 的聚酰亚胺纳米复合物(MA-POSS /PI )(图3).MA-POSS 通过热引发自由基聚合,接枝到聚胺酸的主链上,将此前驱物溶解于DMF 溶剂中,经浇注,溶剂挥发,形成薄膜,再经加热固化,得到MA-POSS /PI 复合薄膜.研究发现,在侧链上的POSS 发生微晶聚集,形成纳米多孔结构,从而降低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并且随着POSS 含量的增加,介电常数呈现减小趋势,当MA-POSS 摩尔分数为23.5%时,ε值减小到2.2.(4)串珠型POSS 基杂化复合材料(串珠型).Morimoto 等[49]合成了一系列双官能团的POSS ,并直接引入到高分子主链中,形成POSS 杂化直链型聚合物.Wu 等[50]将双官能基POSS 接上酸酐基团,与469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ol.32Fig.3Synthetic routes for MA-POSS /PI nanocomposite [48]二胺反应得到一系列线型POSS /PI 杂化高分子(图4).研究发现,POSS 的引入有利于此类材料热稳定性的提高,在空气中5%热失重温度超过490ħ,并具有很强的抗化学腐蚀性能和良好的力学性能,如薄膜的拉伸强度为42 74MPa ,起始模量1.51 2.32GPa ,断裂伸长率达6%,介电常数最低可降至2.36(1mol /L ).Fig.4Synthetic routes for the main chain type POSS /PI [50](5)网络型或星型POSS 基杂化复合材料.当POSS 顶点上所有的基团为同一种官能团时,引入到高分子材料中可起到交联点的作用,形成网络结构.Lee 等[51]通过在4,4'-二苯醚二胺(ODA )与4,4'-羰基-苯二酸酐的低聚物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环氧基POSS ,与低聚物的末端胺基发生交联反应,形成网络状POSS 杂化材料(图5).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5%热失重温度可超过530ħ.当POSS 的质量分数为0 10%时,其介电常数由3.22降至2.65.Ye 等[52]采用同样的方法,以氟化环氧POSS为交联点,研究了不同POSS 含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得到与Lee 等[51]一致的结果.研究还发现,当POSS 含量较低时,POSS 大分子形成的颗粒小于10nm ,分散性较好,材料的成膜性能好,低介电常数低;当薄膜中POSS 含量较高时,则出现明显的团聚现象,材料的介电性能反而降低.Chen [53]和Wa-hab 等[54]在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我们[55]利用二烯单体与八氢基倍半硅氧烷{[(HSiO 1.5)8],T 8H 8}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制备了网络型POSS 基有机-无机杂化低介电材料(图6),发现材料的交联度和密度可以通过改变原料比得到有效控制,复合材料中空隙率可以通过调节连接的有机链的长度有效地调空材料的孔隙率,进而调节材料的低介电性能,而且材料中空隙均匀,并呈现良好的成膜性和热力学性能,如5%热失重温度达350ħ以上,薄膜的机械硬度为0.21 0.26GPa ,弹性模量为7.67 8.85GPa ;最低介电常数为2.43.5691No.9徐洪耀等: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低介电材料的研究Fig.5Synthetic routes for network structure POSS /PI [51]Fig.6Synthetic routes for network structure organic-inorganic hybrids [55]我们利用对乙酯基苯乙烯与不同结构的POSS (苯乙烯基七异丁基POSS 与八乙烯基POSS )通过一Fig.7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pendt-type and star-type hybrids [14]步自由基反应,构筑了悬垂型和星型PAS-POSS 杂化材料(图7),系统地研究了材料的介电常数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14,56].研究发现,POSS 的含量以及有机分子结构对材料的介电性能均有较大影响,悬垂型PAS-POSS pendt 和星型PAS-POSS star 杂化材料均呈现出良好的成膜性和均一性,其介电常数均随POSS 含量的增大而减小,机理研究表明,介电常数的降低,主要是由于POSS 的引入造成材料自由体积明显增大,同时引入的POSS 具有的本征孔隙是导致材料介电性能降低的另一原因,其中材料中自由体积的增大起主要作用;当POSS 摩尔分数相同时,星型结构PAS-POSS star 的相对孔隙率增大值较悬垂型PAS-POSS pendt 大,导致相同POSS 含量的PAS-POSS star 较PAS-POSS pendt 具有更低的介电常数.利用八乙烯基POSS 分别与苯乙烯(St )、对乙酯基苯乙烯(AS )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发生自由基反应,通过调节POSS 与有机单体的摩尔分数,研究不同有机组分对星型结构PS-POSS ,PAS-POSS 和PMMA-POSS 有机-无机杂化低介电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POSS 摩尔分数相同时,星型结构的PS-POSS ,PAS-POSS 和PMMA-POSS 的介电常数也是随POSS 周围有机组分的极性增强而增大,机理研究发现,介电常数变化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1)有机组分极化率的增大,直接导致杂化材料介电常数的升高;(2)由于极性增大所导致的有机臂之间及有机臂与POSS 中Si —O —Si 的相669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ol.32互作用增强,降低了杂化材料的自由体积,间接导致杂化材料介电常数的增大.该类材料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主要归于POSS 的“热传递阻碍效应”和高分子“链运动阻碍效应”协同作用的结果[14].3.2减成致孔法将不同结构和形状的高分子致孔剂引入到POSS 杂化材料中制成薄膜,然后通过热处理去除致孔剂,制备多孔低介电杂化复合薄膜材料.Lee 等[57]采用枝状模板分子EA-PPI-64和EA-PPI-128为致孔剂(1 3nm ),以梯形聚甲基倍半硅氧烷(PMSSQ )为前体,共同溶解在良性溶剂中,制备成膜,经400ħ煅烧,PPI 纳米微球受热分解(图8).通过GISAXS (Grazing-incidence 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 )测试表明,所产生球形孔为1 2nm ,孔径分布较窄,分散均匀,可有效提高薄膜的孔隙率,降低电子密度(ρe ),最小ρe 可达到241nm -3,所得多孔薄膜的介电常数下降,可由不使用模板剂的2.70降至1.71 1.66.Fig.8Procedure for preparation of a nanoporous low dielectric film [57]3.3其它方法除上述方法外,利用合成的POSS 基复合材料作为模板,通过牺牲模板制备均匀多孔低介电硅基材料,也是近年来POSS 复合材料在低介电材料中应用和低介电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课题组[58]利用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甲氧基硅烷(KH2570)水解缩合生成的POSS 溶胶为模板剂,经热解反应制备了低介电多孔薄膜材料,制备的介电多孔薄膜材料孔洞分布均匀,孔径约为1nm ,比表面积为384.1m 2/g ,介电常数为2.5.最近,又成功地将T 8H 8与线型二烯衍生物通过硅氢加成反应,Fig.9Preparation of nanoporous low εsilica films via calcination ofPOSS-containing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templates [59]设计合成了4种不同长度间隔基团的网络型POSS 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59](图9),经过旋涂和烧结后,制成成膜性好,孔径分布均匀(2.7 3.4nm ),热稳定性高,力学性能达到IP 指标(弹性模量为11.6 12.8GPa )的超低介电常数(ε=1.95)的纳米复合材料.机理研究发现,均匀孔的形成,是以精确结构的POSS 基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为模板,通过牺牲模板法,采用氧化-热解工艺而形成.随着连接POSS 的碳链长度的增加,材料的孔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均呈逐渐增大,而介电常数呈明显减小趋势.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连接POSS 的碳链长度及聚合物的交联度实现对多孔SiO 2薄膜孔径及孔隙率的调节,进而达到调控介电常数的目的,为可控均匀多孔超低介电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单并易于操作的新方法.综上所述,由低原子序数的Si ,O ,C 和H 等元素组成,具有纳米尺寸(0.53nm )的笼型独特结构7691No.9徐洪耀等: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低介电材料的研究869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ol.32的POSS,具有低介电常数材料所需的低分子极性、低极化率、低密度、低原子序数结构与组成的要求;自身独特的分子结构特点,为构筑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提供了重要平台,可有效实现纳米颗粒分子水平的分散,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较好的成膜性,是低介电材料的首选基础材料,在低介电材料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杂化复合材料中低介电性能形成的机理研究,为进一步的低介电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参考文献[1]Brown A.S..Aerospace Am.[J],1999,37:30—33[2]WU Jie-Li(吴节莉),ZHAO Hui-Peng(赵辉鹏),CHEN Qun(陈群),HE Lin(何琳),XU Min(徐敏).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010,31(7):1475—1479[3]FENG Yan(冯燕),XU Hong-Yao(徐洪耀),NIE Wang-Yan(聂王焰),YING Jia-Yin(应加银).Chin.Funct.Mater.(功能材料)[J],2010,41(80):1414—1417[4]Saygili G.,Ozsoy C.,Oner I.,Zafer C.,Varlikli C.,Icli S..Synthetic Met.[J],2011,161(1/2):196—202[5]Naga N.,Miyanaga T.,Furukawa H..Polymer[J],2010,51(22):5095—5099[6]Su X.Y.,Guang S.Y.,Xu H.Y.,Liu X.Y.,Li S.,Wang X.,Deng Y.,Wang P..Macromolecules[J],2009,42:8969—8976[7]Su X.Y.,Guang S.Y.,Li C.W.,Xu H.Y.,Liu X.Y.,Wang X.,Song Y.L..Macromolecules[J],2010,43:2840—2845[8]Wang X.,Yan Y.X.,Liu T.B.,Su X.Y.,Qian L.W.,Song Y.L.,Xu H.Y..J.Polym.Sci.Pol.Chem.[J],2010,48(23):5498—5504[9]Wang R.Y.,Wang S.F.,Zhang Y..J.Appl.Polym.Sci.[J],2009,113(5):3095—3102[10]Liu Y.R.,Huang Y.D.,Liu L..Compos.Sci.Technol.[J],2007,67(13):2864—2876[11]WU Lian-Bin(吴连斌),CHEN Qiu(陈遒),BIAN Gao-Feng(边高峰),CHEN Li-Min(陈利民),SUN Wei-Lin(孙维林),SHEN Zhi-Quan(沈之荃).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010,31(5):1056—1059[12]Wu Q.,Zhang C.,Liang R.,Wang B..J.Therm.Anal.Calorim.[J],2010,100(3):1009—1015[13]Dasari A.,Yu Z.Z.,Mai Y.W.,Cai G.P.,Song H.H..Polymer[J],2009,50(6):1577—1587[14]Zhang C.,Guang S.Y.,Zhu X.B.,Xu H.Y.,Liu X.Y.,Jiang M.H..J.Phys.Chem.C[J],2010,114(51):22455—22461[15]Tseng M.C.,Liu Y.L..Polymer[J],2010,51(23):5567—5575[16]Liu Y.L.,Fang C.M.H..J.Mater.Chem.[J],2009,19(22):3643—3647[17]Seckin T.,Koytepe S.,Adiguzel H.I..Mater.Chem.Phys.[J],2008,112(3):1040—1046[18]Chen Y.W.,Nie H.R.,Chen L.,Kang E.T..Acta Polym.Sin.[J],2005,6:807—812[19]Lee Y.J.,Huang J.M.,Kuo S.W.,Chang F.C..Polymer[J],2005,46(23):10056—10065[20]Leu C.M.,Chang Y.T.,Wei K.H..Macromolecules[J],2003,36(24):9122—9127[21]David B.C.,Paul D.L.,Franck R..Chem.Rev.[J],2010,110:2081—2173[22]PU Kan-Yi(浦侃裔),FAN Qu-Li(范曲立),WANG Lian-Hui(汪联辉),HUANG Wei(黄维).Prog.Chem.(化学进展)[J],2006,18(5):609—615[23]HE Hui(何辉),XI Kai(袭锴),GE Ren-Jie(葛仁杰),JIA Xu-Dong(贾叙东),YU Xue-Hai(余学海),CHEN Qing-Min(陈庆民).Polym.Mater.Sci.Eng.(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J],2008,24(4):5—9[24]WANG Jun-Hao(王俊豪),LI Jun(李俊),WANG Lei(王雷),CHEN Jian-Yu(陈建宇),ZHANG Jie(张杰),HUA Xing(花星).Plastic Additives(塑料助剂)[J],2010,2:16—20[25]Su X.Y.,Guang S.Y.,Xu H.Y.,Yang J.Y.,Song Y.L..Dyes Pigm.[J],2010,87:69—75[26]Xu H.Y.,Yang B.H.,Wang J.F.,Guang S.Y.,Li C..Macromolecules[J],2005,38:10455—10460[27]Xu H.Y.,Kuo S.W.,Lee J.S.,Chang F.C..Macromolecules[J],2002,35:8788—8793[28]WANG Jia-Feng(汪佳凤),XU Hong-Yao(徐洪耀),BAO Liang(鲍亮).Polym.Mater.Sci.Eng.(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J],2005,21(5):10—13;18[29]XU Hong-Yao(徐洪耀),JIA Yong(贾勇),FENG Yan(冯燕).Polym.Mater.Sci.Eng.(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J],2008,24(12):15—19[30]YIN Zhi-Wen(殷之文).Dielectric Physics(电介质物理学)[M],Beijing:Science Press,2003:1—82[31]JIN Wei-Fang(金维芳).Dielectric Physics(电介质物理学)[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1997:35—41[32]Hrubesh L.W.,Keene L.E.,Latorre V.R..J.Mater.Res.[J],1993,8:1736—1741[33]Homma T..Mater.Sci.Eng.[J],1998,R23:243—247[34]HU Wei(呼微),LIU Bai-Jun(刘佰军),ZHANG Li-Mei(张丽梅),ZHANG Shu-Ling(张淑玲),JIANG Zhen-Hua(姜振华),WANG Gui-Bin(王贵宾),WU Zhong-Wen(吴忠文).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003,24(1):184—185[35]WANG Yang (王洋),MU Jian-Xin (牟建新),ZHU Cun-Sheng (祝存生),JIANG Zhen-Hua (姜振华).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 ],2005,26(3):586—588[36]Wang Y.Z.,Chen W.Y.,Yang C.C.,Lin C.L.,Chang F.C..J.Polym.Sci.,Part B :Polym.Phys.[J ],2007,45(4):502—510[37]Collins W.,Frye C..Condensed Soluble Hydrogensilsesquioxane Resin ,US 3615272[P ],1968[38]Haluska L.A.,Michael K.W.,Tarhay L..Multilayer Ceramic Coatings from Silicate Esters and Metal Oxides ,US 4753856[P ],1988[39]Chung K.,Moyer E.S.,Spaulding M..Method of Forming Coatings ,US 6231989[P ],2001[40]Lee H.J.,Lin E.K.,Wang H.,Wu W.L.,Chen W.,Moyer E.S..Chem.Mater.[J ],2002,14:1845—1852[41]Chua C.T.,Sarkar G.,Chooi S.Y.M.,Chan L..J.Mater.Sci.Lett.[J ],1999,18:1437—1439[42]Chang T.C.,Mor Y.S.,Liu P.T.,Tsai T.M.,Chen C.W.,Sze S.M.,Mei Y.J..Thin Solid Films [J ],2001,398/399:637—640[43]Yang S.,Mirau P.A.,Pai C.S.,Nalamasu O.,Reichmanis E.,Pai J.C.,Obeng Y.S.,Seputro J.,Lin E.K.,Lee H.J.,SunJ.N.,Gidley D.W..Chem.Mater.[J ],2002,14:369—374[44]Su K.,Bujalski D.R.,Eguchi K.,Gordon G.V.,Ou D.L.,Chevalier P.,Hu S.L.,Boisvert R.P..Chem.Mater.[J ],2005,17:2520—2529[45]Leu C.M.,Reddy G.M.,Wei K.H.,Shu C.F..Chem.Mater.[J ],2003,15:2261—2265[46]Leu C.M.,Chang Y.T.,Wei K.H..Chem.Mater.[J ],2003,15(19):3721—3727[47]Leu C.M.,Chang Y.T.,Wei K.H..Macromolecules [J ],2003,36:9122—9127[48]Chen Y.W.,Chen L.,Nie H.R.,Kang E.T..J.Appl.Polym.Sci.[J ],2006,99(5):2226—2232[49]Morimoto Y.,Watanabe K.,Ootake N.,Inagaki J.I.,Yoshida K.,Ohguma K..Silisesquioxane Derivatives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Thereof ,US 20040249103A1[P ],2004[50]Wu S.,Hayakawa T.,Kikuchi R.,Grunzinger S.J.,Kakimoto M..Macromolecules [J ],2007,40(16):5698—5705[51]Lee Y.J.,Huang J.M.,Kuo S.W.,Lu J.S.,Chang F.C..Polymer [J ],2005,46(1):173—181[52]Ye Y.S.,Chen W.Y.,Wang Y.Z..J.Polym.Sci.,Part A :Polym.Chem.[J ],2006,44(18):5391—5402[53]Chen W.Y.,Ko S.H.,Hsieh T.H.,Chang F.C.,Wang Y.Z..Macromol.Rapid Commun.[J ],2006,27(6):452—457[54]Wahab M.A.,Mya K.Y.,He C.B..J.Polym.Sci.,Part A :Polym.Chem.[J ],2008,46(17):5887—5896[55]Yang B.H.,Xu H.Y.,Yang Z.Z.,Liu X.Y..J.Mater.Chem.[J ],2009,19:9038—9044[56]Zhang C.,Xu H.Y.,Zhao X..Chin.Chem.Lett.[J ],2010,21:488—491[57]Lee B.D.,Park Y.H.,Hwang Y.T.,Oh W.,Yoon J.,Ree M..Nat.Mater.[J ],2005,4(2):147—150[58]XU Hong-Yao (徐洪耀),WANG Xian-Biao (王献彪),WU Zhen-Yu (吴振玉).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 ],2006,27(1):104—107[59]Yang B.H.,Xu H.Y.,Yang Z.Z.,Zhang C..J.Mater.Chem.[J ],2010,20:2469—2473Study on Nanometer Hybrid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Materials fromPolyhedral OligosilsesquioixanesXU Hong-Yao *,YAN Zheng-Quan ,ZHANG Chao ,SU Xin-Yan ,GUANG Shan-Yi(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odification of Chemical Fibers and Polymeric Materials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 Polyhedral oligosilsesquioixanes (POSS )is a nanosized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olecule ,which consists of a well-defined cage-like nano inorganic core [(SiO 1.5)n ]surrounded by organic corner groups.The unique structure of POSS molecules provid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of hybrid nano-composites in molecular level dispersion.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hybrid molecular structure on proper-ties and forming mechanism of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in particula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OSS-based nanocomposite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materials were summarized.Keywords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POSS );Nanocomposite ;Low dielectric constant(Ed.:D ,Z )9691No.9徐洪耀等: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低介电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