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传统幸福观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与生命观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与生命观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和生命观是以“天地人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念。
它强调天地之间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讲求个人生命的价值和使命。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人们的幸福观和生命观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表现。
一、天人合一的幸福观中国古代的幸福观以“天人合一”为核心。
这是一种把人看做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主动适应自然环境。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幸福观的关键是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然的恩赐。
古人也认为,所谓“天”,除了指自然之外,还包括上天和人的内心。
例如,中庸之道:“所谓天命者,所以定事也;所谓天法者,常也。
”这里的“天命”和“天法”指的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
在这样的天人观中,个人的幸福也包括做一个品德高尚、修养完美的人。
二、追求灵魂与肉体的平衡中国古代的生命观也强调追求灵魂与肉体的平衡。
在古人的眼里,生命并不只是单纯的活着,而是追求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灵魂和肉体,以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在这样的生命观下,人们更加注重修养内在和外在的均衡,不仅关心精神层面的成长,还注重养生和保健。
在这样的生命观中,强调的是个人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强调积极和健康地对待生命。
同时,人们也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认为生命无价,应当好好保护和珍惜它。
这个观念对日后的中医养生、养生保健、功夫练习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追求理想与责任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和生命观注重追求理想与责任。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古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自己,更包括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积极的贡献,实现自己与社会和谐协同的理想。
同时,古人也深刻地意识到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
在这样的观念下,人们注重积极履行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这样的价值观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
论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
论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摘要:对幸福的渴望是千百年来人们奋争不息的动力源泉。
中国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体现出了集体主义的特点,同时也受到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两大幸福观的指引。
本文从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较大和具有指引作用的三大幸福观集体主义幸福观、追求理性之乐的幸福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幸福观三个方面入手,具体探讨了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期望人们能够在正确幸福观的指引下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幸福感。
关键词:集体主义幸福观;理性之乐幸福观;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7)01-0016-02 幸福作为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可以说是全人类的最大愿望。
落脚到中国,实现中国梦不仅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执政目标,更是民众的强烈期盼。
但是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很容易陷入幸福观误区,最终与幸福背道而驰。
笔者通过具体阐释中国历史上三大幸福观对幸福感的影响,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一、集体主义幸福观以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为主的幸福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中国作为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的精神早在传统文化中就充分体现,并塑造了中国人以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为主的幸福感。
集中体现儒家幸福观的孟子三乐告诉我们要忽视个人情感,注重个人之于家庭、集体和社会的意义;知识分子要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大幸福追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教导我们要学会站在道德和价值的最高处去理解和践行幸福观。
中国人幸福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人幸福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人幸福观是指中国人民对自身生活幸福感的态度和看法。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幸福观一直受到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人幸福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早期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的幸福观主要是基于家庭和社会地位的稳定和安全感。
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同时也赋予了个人幸福感和满足感。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尽管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幸福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在当代中国,个人追求幸福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人们的幸福观逐渐转向追求个人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向。
对于很多人来说,幸福不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而是包括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社会认同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验。
然而,中国人的幸福观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扰。
社会上的压力、竞争和不平等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心理负担和焦虑感。
同时,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冲突,使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和追求产生了矛盾。
如何理解和适应中国人的幸福观,成为当前社会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人幸福观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当代的特点。
同时,通过分析幸福观的重要性和现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幸福观,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为: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从幸福观的定义开始,然后探讨中国人幸福观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特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幸福观的重要性,并分析中国人幸福观的现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地介绍中国人幸福观的起源、演变和现状,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理解。
传统的中国文化认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心境,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
幸福不是由外界的物质条件决定的,而是由内心的和谐、宁静和自我实现感决定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是由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社会地位、荣誉和智慧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人们追求幸福,通常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平静、安宁和满足感,而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物质财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来追求幸福。
修身指的是修养身心,使自己内心健康、平静;齐家指的是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治国指的是为国家做贡献;平天下指的是为社会作贡献,使社会和谐美满。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安宁和满足感,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医疗领域:中医养生与身心治疗的融合
中医养生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调节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平衡。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针灸、按摩等 。
身心治疗
关注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心身统一的治疗原则。中医的身心治疗结合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和 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企业领域:企业文化与员工福利的完善
1 2 3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幸福观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应注重传 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幸福智 慧。
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为了更好地普及和传播中国传统幸福观,需要创 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具有时代感和吸 引力。
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让更多的人 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幸福观,从而更好地传承和 发展。
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 西方幸福观强调主观幸福感,认为个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 ,并通过消费和娱乐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传统 幸福观则更注重社会责任,认为个人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 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06
CATALOGUE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未来展望
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活化与普及
中国传统幸福观 的历史嬗变及其 现代价值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核心内容 •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现代价值 • 中国传统幸福观在当代的实践 • 中国传统幸福观与西方幸福观的比较 •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未来展望
01
CATALOGUE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幸福观与西方幸福观的比较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浅析
性 的概念 , 长寿 、 富贵 、 健 康安 宁 、 尊崇 美德 、 享尽 天年这 五项 幸福 要素 即为判 断个体幸 福与否 的标 准 ; 第二, 这一论述 蕴含 了相 对 论 的思想 , 将“ 福” 与“ 极” 即幸福 与不 幸 同时考 察 , 在 对 比分析 中 界定 幸福 的内涵 。 “ 五福 ” 、 “ 六极 ” 论奠定 了我 国传统 文化 中幸 福 观教 育的理论 基础 , 此后诸 子百家通 过对 自然 、 人生 及人 的价值 的深 刻思考 , 在 此基础上 逐步形成 了各具特 色的幸福观 , 这其 中 又 以儒 、 释、 道三家所主张 的观点影 响最为深远。 2 儒家的德性主义 幸福观 儒 家是我 国古代最有 影响力 的学派 , 儒家哲学 思想 以“ 仁” 、 “ 义” ” 等具体 的道德规范 为核心 , 这就直 接决定 了儒 家幸福观 德 性 至上 的特点 。儒 家认 为 , 个人 的幸福 受 到 内外 因素 的共 同影 响, 长寿、 富贵 、 命 数这些 幸福的外部 因素都是 上天注定 , 个人 无 法改变 。而幸 福的 内部 因素—— “ 攸好德” 也即德性 , 则是 可以通 过 自身修 为 和学 习加 以改 变 的 , 这也是 个人 获得 幸福 的根本 途 径 。在儒家看 来 , 幸福并 不是一个完 全独立 的概念 , 它只是德 性 的附属 品或伴 生物 , 是对美好 德性的 内心体验 。儒家幸福 观实际 上是 把道 德修养 等 同于幸 福生 活 , 认为 有德 性修 养才是 人生 幸 福 。n ‘ 商 闻之 矣 , 生死有命 , 富 贵在 天” ( 《 论语 ・ 颜渊 》 ) 、 “ 不义 而 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 《 论语 ・ 述而》 ) 正是儒家德性 主义幸 福观的 集 中体现 。 儒家 的幸 福观并不仅仅推崇个人 的德性 幸福 , 还特别 强调群 体幸福 和社会 幸福 , 并认 为后 者更为重要 , 内圣外王 之道便是 这 观 念的全面 展示 。儒 家认为 , 个人要 以格物 、 致知 、 正一 t l , 、 诚 意 为手段 , 反 求诸 己 , 提 高 自己的道 德修养 , 完善 自己的人格 , 以得 “ 内圣” 之道 , 这是个 体对于精 神 、 德 性幸福 的追求 ; 在此基础 上 , 个人应以天下为己任, 积极进取 , 最终达到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 “ 外 王” 境界, 这是对 于“ 众 乐” —— 全天下 人共 同幸 福的追求 , 也 是 幸福 的至高境界 。世人耳熟 能详 的“ 独乐乐 不如众乐 乐 ” ( 《 孟 子・ 梁 惠王 下》 ) 、 “ 穷则 独 善其 身 , 达 则兼 善 天下 ” ( 《 孟子 ・ 尽 心 上》 ) 等论述便 是对此思想 的完美 阐释 。 3 道 家的 自然主义幸福观 作为 中国传统 文化 中的另一重要思想 流派 , 道家所 主张的幸
道家幸福观的内容、特点及其当代意义
道家幸福观的内容、特点及其当代意义*导读:中国古代并无幸福一说,但从今人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无非是美好生活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中国古代并无幸福一说,但从今人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无非是美好生活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从古到今天天都在追求幸福,而道家所提出和实践的整个一套思想观念其实也是一种幸福观,即应该如何理解幸福和实现幸福的观念。
在今天看来,道家不仅提出了一整套对人生幸福的根本理解,而且还进行了广泛的实践,为传统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事实上,从今天的立场考察分析道家的幸福观不难发现,它在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而且更体现在实践上。
那么道家到底是如何来把握人的幸福的呢?其对幸福的认识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道家幸福观的当代意义到底有哪些呢?本文就对上述问题做一个简要的讨论。
*一、道家幸福观的基本内容道家究竟是如何理解人的幸福的?如何才算生活的美好?根据考察,作者认为道家判断生活是否幸福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来进行的,这也就是道家幸福观的五个基本内容:*1.合道顺道的生活性质根据道家的认识,幸福生活在根本性质上应是合道顺道的生活。
天地万物,合道顺道则生,悖道逆道则死。
人的生活也是如此。
一个人要有幸福的生活,必须按照人之道和物之道生活,也就是要根据人和物的道即本质规律来安排生活的各种活动,顺应人和物的本质规律进行活动,这样,人的生活才可能是顺利的、惬意的、幸福的;否者,违背人和物的本质规律来进行活动,带来的必然是对人自身的伤害,导致人体的身心痛苦,甚至致人死亡,这样的生活也不可能是幸福的生活。
总之,在道家看来,只有符合道的生活才是有利于人的生活,也才称得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人的生活必须遵循人体之道、社会之道和事物之道,悖道之人为、主观、想当然的生活都不可能带来幸福。
*2.身心健全的身体状态在道家看来,人在本质上是身与心的统一,所以人的健康存在必然是身与心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三个精神向度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三个精神向度中国传统幸福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和价值观念。
在这些元素和价值观念中,有三个重要的精神向度,它们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以及心灵平和。
这三个精神向度构成了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核心,对于理解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的追求和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个精神向度是家庭幸福。
在中国传统幸福观中,家庭被认为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幸福被视为人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和家庭价值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价值观念中,孝道、敬老、以及和睦相处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追求家庭幸福,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是生活的基本单位,更是因为传统文化教导人们家庭是幸福的源泉。
在传统家庭观念中,人们追求家庭和睦、关系和睦以及家庭成员的共同幸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庭幸福是幸福观的基础。
第二个精神向度是社会和谐。
在中国传统幸福观中,社会和谐被视为人们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人们强调个体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之间的统一。
传统文化中,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社会组织,都以和谐为目标。
人们认为,只有社会和谐,个人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这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是中国传统幸福观中的重要精神向度。
第三个精神向度是心灵平和。
中国传统幸福观中,心灵平和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心灵的平和和安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只有心灵平和,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为了实现心灵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修身养性、修心养性以及修心养性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通过修心养性,达到心灵平和,这是中国传统幸福观中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三个精神向度——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以及心灵平和,构成了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核心。
这三个精神向度,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的追求和实现。
幸福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2020
•A、客观回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B、主效应模型和适应期模型•C、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D、对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A、人体就是命运B、在这儿,我最大的痛苦是孤独•C、梦是愿望的满足•D、人生就是痛苦,我们可以把痛苦转化成幸福•A、法家•B、道家•C、墨家•D、名家•A、电视屏幕•B、字幕和旁白•C、把这一切当作一个游戏•D、尽力删除相关回忆•A、乐观•B、信仰•C、希望•D、以上都是•A、10%•B、20%•C、30%•D、40%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7关于柏拉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古希腊哲学家•B、著有《理想国》•C、认为幸福是善的生活加上理性•D、认为生活需要抑制个人的欲望•A、幸福型•B、虚无主义型•C、享乐主义型•D、忙碌奔波型•A、积极情感•B、身体健康状况•C、消极情感•D、生活满意度•A、幸福需要自我暗示•B、幸福可能来自比较•C、有目标的生活使人幸福•D、幸福可以来自于对别人的依靠•A、内在价值•B、外在价值•C、社会价值•D、他人价值•A、无法确定•B、一样•C、更低•D、更高•A、个人的专业•B、个人的性格特征•C、个人的能力•D、社会主流价值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A、罗森塔尔•B、戴尔·卡耐基•C、马斯洛•D、弗洛姆•A、好的天气会带来积极的情绪•B、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有中等程度的相关•C、对监狱里的服刑人员来说,学习一项技能是非常重要的•D、学历越高,对就业的帮助越大•A、罗丹•B、亨利·摩尔•C、米开朗基罗•A、解决问题能力•B、创作能力•C、人际交往能力•D、思维能力•A、对自己的信念一定要非常执着•B、好的想法要用,但它仍然是个故事•C、对幸福的迷思源于文化的偏见和性别的差异•D、关注确实在发生的事情•A、戴维·吕肯•B、塞利格曼•C、米哈里•D、狄纳•A、男性感受幸福能力强于女性•B、男性感受痛苦的能力强于女性•C、女性感受幸福、痛苦的能力强于男性•D、比起幸福感,女性更容易感受到痛苦感•A、左右脑呼吸法•B、腹式呼吸法•C、友谊呼吸法•D、氧气呼吸法•A、接纳自我和拒绝自我•B、思考自我和接纳自我•C、思考自我和观察自我•D、拒绝自我和观察自我•A、内向的人积极情绪更多•B、消极情绪与神经质无关•C、外向的人积极情绪更多•D、消极情绪在人们30岁之后趋于稳定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24现在努力的学习是基于逃避,也就是说现在努力的学是为了将来不用学习了,这是以下哪种学习模式?()(1.0分)1.0 分•A、逃避模式•B、溺水模式•C、享乐模式•D、沉浸模式•A、某些电影由于满足了人们的希望感而受到欢迎•B、人们开心的时候,生理也会有变化•C、行为取样来测量一个人是否幸福,只需要一个取样即可•D、在幸福的指标中,中国人比较看重外界评价•A、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物质生活满意度•B、积极情感、情感满意度、物质生活满意度•C、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D、情感满意度、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A、控制策略和转移策略•B、转移策略和战斗策略•C、控制策略和战斗策略•D、战斗策略和转移策略•A、快乐论•B、现实论•C、宗教论•D、经验论•A、过去•B、现在•C、将来•D、以上都是•A、情感、理性、认知和行为•B、情感、理性、认知•C、情感、需要、认知和行为•D、情感、认知和行为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A、行为表现•B、重要事件•C、准备行动•D、大脑卷入•A、法国经济学家约翰·纳什对博弈论研究颇有建树•B、幸福并不完全跟财富有关•C、研究发现,个体支持利用度对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几乎没有关系•D、目前中国对产业工人的需求依然很大•A、积极情绪能让人高度专注于思考•B、消极情绪能让人产生更有创造性的事情•C、压抑的人对自己的技能评估更精确•D、乐观的人对自己技能评估更精确•A、先天的遗传素质会影响人的幸福指数•B、后天环境会影响幸福指数•C、人的欲望会影响幸福指数•D、自我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会影响幸福指数•A、内向的人更容易接收到奖励信号•B、外向的人更容易接收到奖励信号•D、二者无明显差异•A、生理需要•B、尊重•C、自我实现•D、爱与归属•A、认知障碍•B、学习障碍•C、创伤后应激障碍•D、创伤前应激障碍•A、良性遗忘•B、逆行性遗忘•C、选择性注意•D、容忍能力不足•A、快乐、参与、意义感•B、快乐、认知、意义感•C、满足、参与、意义感•D、满足、参与、价值感•A、生活有目标可以使人产生自我效能感•B、成就价值感高的学生,成绩越优秀时主观幸福感越高•C、接收视觉信息可以提高我们的大脑的活跃程度•D、有目标的人做事更成功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二、多选题(题数:15,共 30.0 分)•A、积极幻想•B、追求目标•C、行动•D、倾述•A、过去•B、现在•C、将来•D、事件•A、为了增进我们的幸福感,应该促进熟人之间的竞争关系•B、我们会选择与自己兴趣相投、能力相当的人做朋友•C、友谊一旦建立起来之后,不需要对其进行检验•D、患难见真情可以检验友情•A、注意力总是聚焦在自己缺少的东西上•B、预知好事情的发生•C、知足常乐•D、总是想象那些令人害怕又从未发生的事情•A、对未来过分乐观•B、猜疑与质疑•C、高估对未来的控制力•D、不真实的正性自我觉知•A、说•B、背•C、写•D、创造性加工•A、个性特征•B、个性倾向性•C、行为反应•D、自我意识•A、第一位•B、第二位•C、第四位•D、第五位•A、倾述•B、争论真假•C、置之不理•D、积极幻想•A、自尊•B、自我认同•C、自我清晰•D、自我一致正确答案: ACD 我的答案:ACD•A、承担责任•B、独立面对困难•C、更具有幸福感•D、学会解决问题•A、最幸福的10%的大学生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高智商•B、最幸福的10%的大学生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亲社会性行为•C、最幸福的10%的大学生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高学历•D、最幸福的10%的大学生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充实的社会生活正确答案: ABC 我的答案:ACD答案解析:•A、60年代早期引进学习西方幸福心理学•B、在70年代后期,涉及幸福感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C、80年代中期大规模经验研究•D、90年代左右进行本土化研究•A、重要事件•B、大脑卷入•C、准备行动•D、感知接受•A、悲伤感•B、快乐感•C、正向情感•D、负向情感正确答案: BCD 我的答案:BCD三、判断题(题数:30,共 30.0 分)1当代年轻人对无条件加班的拒绝,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言,“无为”并不是不行动,而是 顺应自然而动,“不争”亦不是不 行动,而是回归事物的自然本性, 是一种如水一般的运动。人通过各 种行动而使内心得到满足,在这种 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人 在动态的行动中满足自我,从而产 生幸福感。道家把幸福理解为一种 运动的过程,在运动中把握幸福, 才能使幸福在生命的运动中持续存 在。
专 题
福一致相同的思想。道德和幸福是 康德伦理学中的一组范畴,康德认 为道德高于幸福,道德不可化约为 幸福,幸福包括“使自己幸福”与 “使他人幸福”两个方面,后者比 前者更具有道德意义,尽管德福一 致实现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人 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德福 一致。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 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 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 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 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仁爱是 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就是 恩及四海,就是博爱,它要求人不能 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对他人施与善 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在他人遇 到困难的时候要提供支持。仁爱幸福 体现的是“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 的幸福境界,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 近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 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 起。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 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 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 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 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 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 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是 “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 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 是值得赞颂的。在儒家那里,幸福 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 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 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西方著 名的道德哲学家康德有着与儒家德
五福幸福观
五福幸福观摘要:1.五福幸福观的含义与来源2.五福幸福观的五个方面3.五福幸福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启示正文:五福幸福观,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追求的理念。
五福幸福观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五个方面。
首先,长寿是指一个人寿命长久,身体健康。
在古代,人们认为寿命长久是幸福的基础,因此长寿被视为五福之首。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长寿仍然是人们追求的幸福目标之一。
其次,富贵是指一个人既拥有财富,又具有崇高的地位。
在古代,富贵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希望通过努力获得财富和地位,以实现幸福生活。
而在现代社会,富贵仍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更加多元化,不仅局限于财富和地位。
康宁是指一个人身心健康,内心安宁。
在古代,人们认为身心健康、内心安宁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康宁成为了人们更加关注的幸福要素。
好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古代,好德被认为是一个人幸福的重要条件。
在现代社会,道德品质仍然是评价一个人幸福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幸福生活。
最后,善终是指一个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能够安享晚年,平静地离开人世。
在古代,善终被认为是人生的圆满。
在现代社会,善终同样是人们追求的幸福目标之一,人们对晚年生活的关注和期待逐渐增加。
总之,五福幸福观是古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表达,包括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五个方面。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而深刻的关于幸福的观念和思想。
传统中国文化认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平静,有时甚至可以称之为“具体”的安宁。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幸福的观念,强调其内涵和来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被视为一种内在的温暖和安宁,而这种温暖和安宁会从里而外的开始,从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内在平静开始,从内心的平静和沉稳的状态开始,最后形成舒适的心情,去幸福于体内的灵性与精神上的平衡。
这种内在的幸福,有时可以通过思考和行为,提升自我的高度,而向外界真正地散发出光芒,让周围的人受益。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也涉及到如何有效地“选择”快乐。
这是一种和心理学相似的思考,即事物和客观世界并不总是能被认为是会带来幸福的,幸福有时需要让自己“选择”。
这就类似于对于未来的规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实现中的“积极的期望”,从而让自己有能力选择充满希望以及不断超越日常的生活中获得更高幸福和安宁。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关于哲学思想中“道德情感”的观点,它强调了幸福不仅来源于内在,而且有时还可以从外部获得,比如对他人的真诚之心、友爱、尊重,以及其他有益的言行等等,而这些外部的力量也会让人感到幸福而充实。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幸福的观念,不仅强调了内在的幸福的源泉,同时也要重视外部的因素,从而增加个人的幸福感。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独特而深刻的关于幸福的思想和观念,它们既肯定了灵性内在的平静,又提倡积极期望未来,又着重了外部因素的重要性,以此形成了一种需要从内而外,又需要选择求乐的关于幸福的观念。
总体而言,这些思想可以作为当今世界更有效地追求幸福的一种参考,从而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追求内心的安宁,更加珍视自身的心灵。
五福幸福观
五福幸福观一、五福幸福观的内涵五福幸福观,是一种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和谐发展的幸福理念。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智慧,旨在指导人们如何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五福幸福观不仅关注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包括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等多个层面。
五福幸福观的五个方面分别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长寿,是指身心健康,长命百岁;富贵,是指事业成功,生活富足;康宁,是指身心健康,生活安宁;好德,是指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善终,是指一生无憾,善始善终。
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五福幸福观的核心内涵。
二、五福幸福观的实践意义五福幸福观在个人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个人成长是幸福的基础。
只有身心健康、品行端正的人,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家庭和谐是幸福的港湾。
一个幸福的家庭,能给予个人心灵的慰藉,为个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次,社会稳定是幸福的外部环境。
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
三、如何践行五福幸福观要践行五福幸福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其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此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以诚信、友善的态度待人,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最后,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四、五福幸福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五福幸福观在教育、企业、社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教育领域,强调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企业领域,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员工幸福指数,提升企业凝聚力;社区建设,注重营造和谐邻里关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五、总结五福幸福观的重要性五福幸福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文化中的幸福
中国文化中的幸福
中国文化中的幸福观念深深植根于传统哲学、文学、宗教等多个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以下是一些反映中国文化中幸福观的主要方面:
1. **家庭幸福:**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幸福的源泉之一就是和睦的家庭。
团结、和谐、亲情、爱情在家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 **孝道观念:** 孝道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敬父母被视为一种道德责任。
在传统观念中,孝顺父母被视为一种幸福和美满的生活方式。
3. **人际关系:**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有着“和为贵”的观念。
和谐相处、互助互爱被认为是幸福的基石,而冲突、矛盾则被视为幸福的障碍。
4. **健康:**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传统的养生观念,如中医的“平衡”理念,注重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追求身心的健康。
5. **人生观:**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等概念,强调个体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也应关心社会、他人。
追求人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6. **内心宁静:** 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使得内心宁静、超脱物质欲望成为追求。
通过修行、冥想等方式,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7. **人生的自我实现:** 追求个体人生的价值实现,追求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幸福观。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中的幸福观念体现了一种平衡、和谐、关爱的生活方式,注重个体与社会、人际关系、内心的平和等多个层面的统一。
这种幸福观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
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中国哲学深厚而悠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幸福观和生活意义。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幸福被视为一种全面而深远的境界,超越了个人欲望和物质追求,更关注着人的内心世界和与社会的关系。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个主要的哲学流派入手,探讨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
儒家哲学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将幸福视为一种和谐的状态。
在儒家思想中,个人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相互依存,而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则是追求幸福的根本。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待人处事的道德准则。
这种为他人着想、尊重和关爱他人的行为,被视为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而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人们可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内心深处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是道家,强调“道”的追求和个体自由的实现。
在道家哲学中,幸福被视为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味着超越了功利和表面的道德标准,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净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在当今社会的喧嚣和竞争中,道家的思想引导人们放下欲望和压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从而实现心灵的幸福和生活的意义。
佛家哲学强调超越生死和无常的认知,追求解脱和智慧的境界。
佛教认为人生中苦难和痛苦的产生来自于欲望和贪欲,而苦难的根源是无尽的轮回。
为了摆脱轮回和达到解脱,佛教提出了“四谛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通过修行和慈悲的实践,人们可以超越个人欲望和无常的困扰,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幸福感。
佛教中的慈悲和智慧被视为实现幸福和生活意义的关键。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体现了全面而深邃的境界。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道家推崇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佛家强调超越欲望和轮回的解脱。
这些不同的哲学流派都在探讨人生的幸福与意义,并提供了不同的道路和智慧。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哲学思想,摆脱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的束缚,关注内心的成长和他人的幸福,实现更全面、深刻的生活意义与幸福感。
五福幸福观
五福幸福观
摘要:
一、五福幸福观的来源
二、五福幸福观的具体内容
1.长寿
2.富贵
3.康宁
4.好德
5.善终
三、五福幸福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正文:
五福幸福观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们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和追求。
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种幸福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古人对幸福生活的全面向往。
首先,长寿是五福中的首要幸福。
在古代,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达到了极致,追求长寿成了无数人的梦想。
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和医疗水平大大提高,但我们依然应该重视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其次,富贵是指物质财富和地位。
在古代,富贵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然而,现代社会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富贵,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道德的纯洁,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第三,康宁是指身心健康。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保持心理平衡和身体
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压力,寻求合适的解压方式,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调整。
第四,好德是指品德高尚。
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
我们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善终是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安详、无痛苦地离开。
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关注临终关怀,使每个人都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关爱和尊重。
五福幸福观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
我们要追求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福,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充实。
中国古人的幸福观
中国古人的幸福观-国学教育论文中国古人的幸福观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冲击、西方价值观受到追捧以及国人普遍感到精神无根的当今社会,今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然还在不断的去追求,欲望无止境,忽然间却找不到幸福。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透过那只言片语的文字,借古风而行,去找寻中国古人的幸福观,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五福”幸福观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问题的系统探讨,始于春秋中叶的《尚书·洪范》,其中提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美德、善终正寝这五方面内容构成了幸福的要件。
这五要素中,“寿”居于更重要的地位,民间有“五福之中寿为先”“五福捧寿”等说法。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芸芸众生,长寿都是中国人极端关心的永恒主题,显示了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事实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须建筑在生命的基础上,没有了生命,幸福便无从谈起。
因此,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幸福观中,长寿之福是最受重视和推崇的。
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传统幸福观的发展。
德福一致的幸福观传统儒家幸福观有两个本质的特征:一是主张德福一致。
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所谓君子安贫乐道。
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
二是主张仁爱幸福。
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
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就是恩及四海,就是博爱,它要求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对他人施与善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
中西方文化对幸福的看法
中西方文化对幸福的看法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幸福观经历了从快乐到合理、为信仰上帝而禁欲到追求个人欲望满足为原则的演绎过程。
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的道义论幸福观。
国家的兴亡牵动着整个民族的利益。
对个人而言表现为栖牲和付出。
中国讲仁义,西方重实利。
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看来,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
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
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
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
在西方,第一个把快乐和幸福称之为目的的哲学家是德漠克利特。
德漠克利特认为,“快乐和不适”构成了应该做和不应该做事情的标准。
而这种快乐主要是指精神快乐,灵魂的安宁。
显然,德漠克利特是不绝对反对人们对物质的享受的。
这是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是他那个时代的中等奴隶主阶级要维护现状的思想的集中体现。
后来伊壁鸿鲁,把幸福和快乐联系起来,继承发展了德漠克利特的理性主义幸福观提出“快乐论”从公元五世纪至十五世纪,历史上称为欧洲的中世纪。
在此期间,古希腊哲人们的合理的幸福观被禁欲主义的幸福观所代替。
然而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在经历了漫长的沉寂之后,这种反人性的禁欲主义幸福观最终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先驱们所冲破。
江畅《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中国人的幸福观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尚书》就提出了“寿”“富”“康宁”“攸好德” “考终命”的所谓“五福”幸福观。
后来,古老的“五福”发展成寓意吉祥的新“五福”(福、禄、寿、喜、财)。
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多元复杂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传统幸福观的历史性嬗变。
赋予幸福观以新的时代内涵,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②当代中国人越来越认同将个人的幸福与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过上好的生活是幸福的核心,但好的生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传统社会的“五福”,也不再被仅仅理解为更多资源的占有和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被理解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高尚的人格是幸福的主观条件,它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仁义道德,而是优良品格、丰富知识、卓越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幸福的客观条件,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现代意蕴。
今天,过上幸福生活不仅需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需要构建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新内涵勾勒了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轮廓,但要构建系统完整的幸福观,还需要在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
③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要以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根本旨归。
人民幸福离不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因为这是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如果国家贫弱、民族衰微,人民幸福就无从谈起。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要满足人民长期性、普遍性的要求。
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追求、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保障的幸福观。
④中国传统幸福观是构建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深厚文化基础,如国泰民安、家和邻睦、敬祖畏天等对幸福生活的认知,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什么是幸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治疗及时行乐、贪得无厌、无所敬畏等现代社会“流行病”也是一剂良药。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毕竟是在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君主专制条件下形成的,它产生在社会成员普遍清贫困苦、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战乱频发等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05 3432011年05月学术探讨浅谈中国人传统幸福观文/刘晓辉 杜晓雷 张龙摘 要:幸福观对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与整个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幸福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类型各异,以儒家,道家,佛家,墨家为代表,谈谈中国人传统幸福观的特征,从而在扬弃古人幸福观的基础上,追寻“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一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的幸福。
关键词:幸福观;传统幸福观;安贫乐道;和谐社会;和谐幸福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43-02结语:作为亚洲大国,中国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其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也日益密切。
尤其是近年来逐步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在该区域的影响力,加之“坚挺”的人民币受到东盟国家的青睐,为推动了人民币的区域化提供了条件。
然而,在看到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科学的理性的去看到人民币币区域化这一进程所存在的结算系统不完善、监管机构缺乏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
我们应该认识到机遇中存在的挑战,在逐步完善自身经济结构、建立完备的货币金融体系的基础上,站在一个平衡的支点上去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争取与全世界共同携手度过金融寒冬。
作者单位:中央国家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参考文献:[1]巴曙松.从金融危机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当代财经.2009(11).[2]金融界.金融危机造就人民币国际化机遇.h t t p://f o r e x.j r j.c o /2008/12/1613023080478.shtml.2011.2.1.[3]韩民春,袁秀林.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研究[J].经济学,2007(1).[4]陈炳才.人民币区域化不能急于求成[J].中国金融,2008(16).[5]邓聿文.积极谨慎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N].每日经济新闻.2008年12月28日.[6]刘力臻.人民币国际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中国证券网.云南: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超95%.h t t p://b u s i n e s s.s o h u.com/20090106/n261587833.shtml.2011.3.12.[8]许宁宁.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报告[M].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2008年.[9]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11年1月14日.[10]新浪网: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机遇期已到.h t t p://w w w.s i n a.c o m,2011年1月14日.[11]潘滨.人民币的世界版图之东南亚——从无到有[J].新周刊:2008(10).[12]吉松涛.铸币税—货币化与中国增长[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13]赵锡军.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挑战[J].亚太经济.2009(6).[14]孙晓青.欧元的国际化与欧美地缘经济之争[J ].中国经济问题,2003(12).[15]Triffin Robert. Gold and the dollarcrisis: The future of convertibility[M].Yale University,1961.[16]曹远征,鹿朋.全球产业转移下的国际货币体系错配:日本泡沫经济的反思与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08(6).[17]国家外汇管理局:/model_safe/index.html,2011年2月20日.[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tjsj/2011年1月14日.[19]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网站:h t t p://w w w.c a f t a.o r g.c n/2011年1月21日.注:①刘力臻.人民币国际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②吉松涛.铸币税—货币化与中国增长[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③孙晓青.欧元的国际化与欧美地缘经济之争[J].中国经济问题,2003(12).④Triffin Robert.Gold and the dollarcrisis: The future of convertibility [M].Yale University,1961.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关于幸福的思想也是色彩斑斓。
幸福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为之奋斗。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精神上或内心需要的满足。
幸福观则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幸福观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应。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似乎中国人总是沉浸在主观想象之中,沉浸在精神世界之中,只是在内心深处的“虚幻静心”中体悟着“虚幻的幸福”。
以下将以儒,道,墨,佛为代表谈谈中国人的传统幸福观。
一、儒家幸福观特征儒家文化构筑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
注重道德价值,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文化。
儒家幸福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主张“德福一致”《礼记大学》里道“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善”止于至善,就是对道德人格的终极要求,儒家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
即对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外有高尚的政治人格。
道德是美的内容,美是对道德的升华,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
将个人幸福融入到个人的一善一行之中,认为追逐美渴求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二是主张“仁爱”的幸福观,仁爱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孔子强调仁和义,特别是仁,认为,爱人就是仁,是一种特殊的德行,仁德幸福体现的是与民同乐,而不是一己之乐,是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普天下的共同幸福。
孔子的“安贫乐道”思想,是对中国人传统幸福观有深远影响的幸福观。
“饭蔬食,饮水曲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的弟子颜回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认为人生幸福不在于丰富的物质生活,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得与失,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充实,是一种独特的道德的充实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的境界。
提倡“贫而乐,富而好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提倡“无所为而为”“知命”那么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永远快乐幸福。
儒家以此为典范,主张追求和实现道义,甚至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当做自己最高幸福而不顾物质生活的享受,“仁者不忧,勇者无惧”。
一定意义上不具有人文关怀。
二、道家幸福观特征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之母,是万物之源,人类生活幸福的至道就在于顺应自然之道幸福之道。
指2011年05月学术探讨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自然为师,不矫揉造作,不刻意妄为,不强行武断,从而无不为。
自然地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自然而然,以“朴”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
追求顺德而行就是幸福。
自然无为,自由洒脱,自悟自省自修,就是幸福。
但是如果人希望满足的欲望太多,如老子说“无色令人目忙,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贪得无厌是最大灾祸。
所以要获得幸福,就要超越功名利禄之上,尽情山水自然之间,从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得天地之大美,获得驰聘于天地之间的博大精神,磅礴万物,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幸福。
庄子是自然的代言人,一生逍遥乎天地之间,徜徉于山水之中。
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与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要从人之道向天之道升华和提升。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人的“德”即是自然能力,只要人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了,放德而行,全面展开自己的人性力量,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
以自然为美,以天地为美,以大道为美,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者,至人也,他就是幸福的人,是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庄子秋水》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道法自然,与道合一,纯任自然,得道者乃至人,神人,圣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此,“知足常乐”代替“安贫乐道”成为道家对幸福生活的理想追求。
三、“即心即佛”的佛家幸福观佛家是否定现实人生,现实世界的,否定儒家的“仁道”和道家的“自然之道”。
认为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一切智,愚,贫,富,苦,乐全都是虚空的,暂时的,否则就会生贪恋,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本来无一物”,佛家幸福观有一种空灵之美,认为人生的幸福就在于看破这种虚空存在,去追寻体悟那种“色即空”的境界之美,顿悟成佛,任用自在,这就是中国化的禅宗,静默的禅宗。
“即心即佛”是佛教中国化的禅宗的幸福观,明心即性,非心非佛,佛向性中生,莫向身外求,给人们指出一条系统的解脱人生痛苦,走向幸福之路的康庄大道。
佛教幸福之路要在现实生活中自觉体悟人生一切的不真实性,破除自己内心的物欲,贪恋,自我修行,即所谓的涅 之境。
做到安心,静心。
幸福的悟道不是靠外部世界,而在于自己主观精神的净化和升华。
顿悟之中欣然妙悟人生的真谛和智慧。
禅宗“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即心即佛”“佛向心内寻”的中国式的追寻人生幸福的理念,就是佛家的幸福观。
也是一种恍兮惚兮的精神幸福。
四、墨家幸福观特征道家墨子围绕着“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提出了独特的幸福主张。
提出了“三表法”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百姓人民之利”。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决不能仅仅依靠民众个人的“三省吾身”“反求诸己”“知足常乐”,而要看国家政策能否为民众带来真正幸福。
从精神型上升到制度性物质性。
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墨子还主张“节葬”“节用”,这几乎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环保型节约型社会的思想渊源,如今世界各国已经达成共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家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墨子设计了“尚同”的理想社会蓝图。
提倡世界和平,极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思想性。
要从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出发,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不分彼此,相互爱护,一同天下之利害好恶。
墨子所求的幸福是世界大同的幸福,是为了谋求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
是超越个人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的,大众的,人的幸福。
总之,墨子“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节葬”“兼相爱”“交相利”的幸福观,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指导借鉴作用。
比如,20世纪90年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幸福标准,其中就有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墨子“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谓之幸福的历史延续和发展。
五、“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谓之幸福以上儒家,道家,墨家,禅宗等传统幸福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似乎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现实,沉浸在一种虚幻的精神境界。
没有注重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缺少人文关怀,有它的片面性,局限性,主观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