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下的社会救助探析
社会救助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社会救助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社会救助问题是指社会上一些困难群体,如贫困家庭、残疾人、失业人员等面临的生活困境和社会排斥问题。
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和政策来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
本文将就社会救助问题的存在与解决方案展开讨论,从政府角度和社会组织角度分别进行解析。
一、社会救助问题的存在1.贫困家庭贫困家庭是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之一。
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家庭面临生活困难,很难为家庭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一些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数量仍然很大,这些家庭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缺乏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就业机会等。
2.残疾人残疾人是另一个需要社会救助的群体。
由于身体上的障碍,残疾人无法获得普通人群的待遇和机会,很多时候面临生活困难和社会排斥。
残疾人的数量在全球各地都很大,并且在一些贫困地区,这个群体的状况更为严重。
3.失业人员失业人员在当今社会也是一群需要救助的对象。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失去工作后面临生活困难,很难再次就业,这对他们的生活和家庭都造成了影响。
这些社会救助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受困群体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二、政府角度的解决方案1.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扶贫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加积极的扶贫政策,来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救助金,开展扶贫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等。
可以通过这些举措来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
2.加强残疾人的保障和救助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对残疾人的特殊保障和救助政策,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提供更多的残疾人福利金,改善残疾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项目,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
3.推动就业和创业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力度,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社会救助工作政策解读与应对策略
社会救助工作政策解读与应对策略社会救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特定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和扶助。
各国政府在制定社会救助政策时,通常会综合考虑经济状况、社会需求和群体特点等因素。
本文将对社会救助工作政策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社会救助政策的组成社会救助政策包括经济援助、医疗救助、教育援助、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帮助困难群体渡过困难时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 经济援助经济援助是社会救助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发放社会救助金、低保金等物质援助,可以提供固定收入来源,缓解困难群体的经济压力。
2. 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是社会救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使他们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3. 教育援助教育援助是社会救助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提供助学金、减免学费等帮助,社会救助政策可以帮助困难群体获取教育机会,从而改善他们的未来发展。
4. 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是社会救助政策的关键内容之一。
通过建立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住房保障机制,可以解决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提高他们的居住条件。
二、社会救助政策的解读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要理解和解读这些政策,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政策背景社会救助政策的出台通常与国家经济状况、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密切相关。
政府出台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基本生活,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2. 政策目标社会救助政策的目标是帮助困难群体改善生活状况,重点是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
政策制定者通常会设定具体的指标和目标,以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
3. 政策范围社会救助政策往往是针对特定的困难群体,例如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孤儿、失业人员等。
了解政策的受益人群体、资格条件以及资助方式,对于正确认识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
4. 政策保障社会救助政策的顺利实施需要有相关的保障措施。
社会救助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社会救助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第一部分:社会救助问题的现状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救助问题日益突出。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救助问题。
社会救助问题主要指的是那些因生活困难或社会排斥而需要帮助的人群。
他们可能是因为年老体弱、失业、疾病、残疾,或者是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处境困难,急需社会救助和救济。
社会救助问题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贫富差距较大,致使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这些贫困人口生活条件极差,急需社会救助。
二、个别群体处于特殊困境。
包括残障人士、孤儿、流浪者等,由于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他们很难获得帮助,面临着生存困境。
三、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救助制度不健全,导致救助对象的权益难以保障,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四、社会救助资源不足。
社会救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支持,然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源有限,导致社会救助工作难以开展。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救助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积极应对,寻求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社会救助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
各国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获得及时的救助。
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需要从立法、政策、制度、机制等方面全面加强,构建起覆盖面广、保障效果好的社会救助制度。
二、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救助。
对残障人士、孤儿、流浪者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工作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建立专门的救助机构,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充分的帮助和支持,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
三、增强社会救助资源的供给。
各国政府应该加大社会救助资源的供给力度,包括增加社会救助经费、提高社会救助机构的扶贫能力、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社会救助事业中来等。
四、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救助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社会救助问题与解决方案
社会救助问题与解决方案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救助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社会救助是指通过政府或者社会组织、个人向特定群体提供物质和非物质帮助的方式,以缓解被帮助群体面临的经济、生活、身体等方面的困境,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社会救助既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义务。
然而,社会救助问题的出现,却表明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
因此,本文将会重点探讨社会救助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一、社会救助问题在社会救助问题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救助主体精准度不足社会救助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来实现。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救助主体精准度不足。
一些救助对象往往并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有一些人只是靠着虚假的信息来骗取社会救助。
这不仅浪费了救助资源,还影响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利益。
2.救助标准不够明确合理在社会救助的实施中,救助标准是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我国,救助标准还没有明确的体制和规章制度,导致救助标准的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在同一个地区内部,也缺少标准化的救助标准,救助的范围和标准过于模糊,这容易导致救助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3.救助渠道不畅通在救助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群体没有获得救助信息,申请流程过于繁琐,救助方式过于单一等。
因此,大部分救助渠道并不能满足需要救助的人的需求,使得他们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
二、解决方案应对社会救助问题,需要同时注重政策和防范措施,以确保救助资源的高效分配,真正让需要帮助的人受益。
1.救助主体精准度提升为了确保救助能够真正落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应加强救助主体的甄别工作。
一方面,应完善救助信息采集和验证机制,进一步改进社会救助管理信息平台,提高信息采集效率与准确度;另一方面,需要采用有效的经济和社会调查技术,为救助对象建档立卡,并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救助计划。
这些可以有效地提高救助资源的精准度。
2.救助标准规范化应该在国家层面制定救助标准体系,并结合各省市的实践,制定本地应用标准。
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问题的探讨
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问题的探讨1. 引言1.1 社会救助的重要性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救助有助于解决因个人困境、疾病、残疾、失业等原因而无法自给自足的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
对于贫困人口、失业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来说,社会救助是他们获得生活保障和基本权益的重要途径。
社会救助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还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社会救助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必须加强对社会救助的关注和支持,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更加有力的帮助和保障。
1.2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政策实施上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和措施,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常常存在执行不到位、效率低下的情况。
一些地方甚至存在政策执行“一刀切”的情况,没有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导致社会救助政策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另外,在资金分配上也存在不少不公平现象。
有些地方的社会救助资金分配不均,导致一些贫困地区和群体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帮助,甚至出现了一些资金被挪用、浪费等问题。
此外,社会救助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和机构利用漏洞进行滥用、腐败等行为。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也凸显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的迫切性。
2. 正文2.1 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社会救助的制度尚未完善。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救助对象的确定、救助标准的制定以及救助资金的分配等方面存在着不明确和不规范的问题。
这导致了社会救助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受到了影响。
社会救助存在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的问题。
目前社会救助制度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导致了社会救助工作的不顺畅和不高效。
这使得社会救助对象往往无法得到全面的帮助,出现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和利用效率的低下的情况。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变化,社会问题也愈加凸显。
在这个背景下,公共管理中的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探讨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是公共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旨在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个人或群体,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支持。
社会救助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医疗救助、就业服务等形式,帮助贫困人群摆脱困境,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而社会救济则更加注重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通过提供教育、培训、心理支持等服务来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脱贫的可持续性。
然而,虽然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对社会的意义重大,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现有的社会救助和救济制度存在着覆盖范围有限、公平性不足等问题,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及时得到支持。
其次,由于资源有限,社会救助往往只能提供短期的援助,无法解决贫困群体的根本问题。
此外,由于社会救助和救济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财政预算限制了援助的规模和质量,使得救助的效果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共管理中的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
这包括加强对社会救助和救济对象的认定,促进援助资源的公平分配,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管机制,确保救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其次,还应该强化社会救助和社会救济与其他社会政策的衔接,尤其是就业、教育等领域,为受援助的群体提供全面的帮助,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另外,公共管理中的社会救助与救济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和救济领域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他们更加接地气,更加接近受援助群体,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
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最后,公共管理中的社会救助与救济还需要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和评估。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及改革建议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及改革建议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和提高社会公平正义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总称。
其中,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那些处于生活困境中的人们。
本文将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分析1.1 社会救助制度的意义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通过提供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社会救助制度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融入社会,并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1.2 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然而,当前社会救助制度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救助制度的覆盖范围有限,一些特殊的困境群体难以享受到救助政策的福利。
其次,救助标准与生活成本不匹配,导致实际救助效果相对偏低。
此外,救助资金来源单一,难以满足大规模的救助需求。
最后,社会救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不紧密,缺乏整体性。
二、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建议为了提高社会救助制度的效能和覆盖范围,我们提出以下改革建议:2.1 扩大救助范围当前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关注特困群体,我们建议将救助范围扩大至一些特殊困境群体,如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等。
通过扩大救助范围,将更多的人纳入到救助的范围内,提高社会救助的普惠性。
2.2 调整救助标准为了更好地满足困境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应根据实际生活成本和物价水平,适时调整救助标准。
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救助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3 多元化救助方式除了提供经济支持外,应在救助中注重提供精神支持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帮助。
通过多元化的救助方式,帮助困境群体实现自我发展,提高其自身的生活能力。
2.4 多元化救助资金来源为了解决救助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可以探索多元化的救助资金来源。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发展救助基金、吸引社会捐助等方式融资,以满足大规模的救助需求。
2.5 强化政策衔接与整合社会救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与整合非常重要。
NGO参与公共危机的困境分析
NGO参与公共危机的困境分析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NGO(非政府组织)在社会问题解决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公共危机发生时,NGO通常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于解决公共危机、救助灾民、提供帮助、宣传和监督等方面都功不可没。
NGO参与公共危机也面临着很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深入分析NGO参与公共危机所面临的困境,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融资困难NGO参与公共危机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的,因为在危机发生时,灾民急需救助和帮助。
NGO往往面临融资困难,无法获得足够的经费来支持自己的工作。
一方面,政府对NGO 的资金支持通常有限,NGO需要通过自身的筹款和捐赠来支持自己的运作。
国际援助机构和慈善机构对NGO的资金支持也有一定的限制,这使得NGO很难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
融资困难不仅限制了NGO救助灾民和解决公共危机的能力,也使得NGO的活动难以持续进行。
二、政策限制NGO参与公共危机通常需要与政府和其他组织合作,然而很多国家的政策对NGO的合作存在一定的限制。
一些国家对NGO的登记、经营和活动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这使得NGO的合作变得相当困难。
在公共危机发生时,NGO往往需要快速行动,然而政策限制使得NGO 难以迅速响应危机,这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政策限制也影响了NGO的宣传和监督工作,使得NGO很难对公共危机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监督。
三、公众认知NGO参与公共危机通常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公众对于NGO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
一方面,很多人对NGO的作用和价值存在一定的质疑,他们认为NGO是一些政治势力的工具,背后存在一定的阴暗势力。
很多人对于公共危机缺乏了解,他们不清楚NGO在公共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这使得NGO难以得到公众的支持和帮助。
公众认知的偏误不仅限制了NGO在公共危机中的作用,也影响了NGO在社会中的发展和地位。
四、道义困境NGO参与公共危机虽然意义重大,但是NGO也常常面临道德困境。
我国社会救助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救助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第一部分:社会救助问题的背景和现状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向那些生活困难、无力自给自足的人群提供物质、精神或法律等方面的帮助。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救助问题也日益突出。
尽管我国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面临着贫困、失业、残疾等问题。
首先要提及的是贫困问题。
尽管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这些人缺乏足够的收入来源和基本的生活保障,生活质量低下。
其次是失业问题。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和经济转型,失业率也一直是我国社会救助的重要问题之一。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中小城镇,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很多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导致其生活陷入困境。
第三个问题是残疾人群体。
虽然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残疾人群体的康复和帮助,但在社会救助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些残疾人家庭缺乏经济来源,无法提供必要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第二部分:我国社会救助问题的原因分析社会救助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的综合结果。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社会救助问题的根源之一。
尽管我国整体经济状况良好,但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部分地区缺乏经济支持,导致社会救助的需求增加。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也是社会救助问题的原因之一。
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但对于特定群体来说,社会保障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像农村地区、残疾人群体等边缘化群体,往往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
第三部分:改善我国社会救助问题的对策要解决我国社会救助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积极参与。
以下是我认为可以采取的一些对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
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应提高社会救助的覆盖范围和标准,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问题的探讨
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问题的探讨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救助方面一直十分重视,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救助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我国社会救助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救助对象的权益,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下面就从社会救助的对象、资金来源和救助机制等方面,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是社会救助对象的范围不够广泛。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对象主要是老年人、残疾人、无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员、儿童和妇女等。
在实际救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弱势群体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帮助,比如农民工、失业人员、学生和城乡困难群体等。
这些群体在生活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往往无法获得应有的救助和帮助。
在社会救助方面,政府和社会应该进一步拓展救助对象的范围,将更多的弱势群体纳入到社会救助的范畴之内,使他们也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救助和关怀。
其次是社会救助资金的来源不够稳定。
我国的社会救助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等来筹集资金,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
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救助对象的数量不断增加,其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导致社会救助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救助资金的筹集方式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导致资金来源不够多元化,稳定性不足。
为了更好地保障社会救助的资金需求,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同时也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救助事业中,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增强资金的稳定性。
再次是社会救助机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在我国,社会救助机制主要包括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和个人自救等多种形式,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的问题。
在政府救助方面,往往存在管理不善、救助标准不够统一等问题;在社会救助方面,往往存在救助渠道不畅、救助管理不健全等问题;在个人自救方面,往往存在个人能力不足、自救意识不强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机制,政府和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救助机制的改革和调整,加大对社会救助机制的投入和管理,增强社会救助机制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大体分三个层次:一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救助,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灾民生活救助等;二是专项救助,除了基本生活保障以外,在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方面的困难,可以获得相应专项救助;三是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现行社会救助体系尚存在不足,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有4点:1.社会救助在具体执行中有一定的随意性,甚至会产生一些不公平现象;社会救助面较窄,难以覆盖更多需要救助的对象;2.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社会筹资渠道少、数量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3.基层救助组织薄弱,人员不足,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滞后,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救助质量;4.社会对救助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
有些单位、部门及部分群众认为,救助是政府的事,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虽然社会救助主体是政府,但社会力量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必要补充。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发动方方面面群众加入到社会救助工作中来,共同承担起社会救助责任,无疑是推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此,作为区人大代表、社区工作者,建议以居委会为单位,具体安排实施社区社会救助服务工作,可从3个方面着手:1、建立“爱心帮扶”基金,发动社区内群众出资捐助,将那些不够条件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但生活状态濒临低保边缘的人群,纳入救助范围,予以资助。
2、建立与社区属地企业以及学校联络挂钩,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社会救助的公益事业中来,增加残疾人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岗位;动员在校青年学生参加社会服务。
3、建立以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为主体的帮扶队伍,为社区空巢老人提供“一帮一”照料服务,同时开展社区咨询、义诊和义务维修、家庭照顾等无偿互助活动,逐步形成社区照顾机制,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劳动服务、心理支持等等。
促进社区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推进和谐文明社区建设。
关于我国社会救助的财政问题与对策探析
关于我国社会救助的财政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我国社会救助在财政问题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财政来源、经费缺口以及支出问题等方面。
为了提升我国社会救助的财政可持续性,可以采取加强财政监管和透明度等措施。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也是重要的目标。
通过对我国社会救助的财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可以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解决社会问题、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社会救助、财政问题、我国、财政来源、财政支出、财政监管、可持续性、透明度、社会公平、和谐、体系建设、发展、对策、缺口分析、社会救助重要性。
1. 引言1.1 社会救助的重要性社会救助是国家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和救助的一种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
在我国,社会救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体现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可以为生活困难、生产故障、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的经济困难个人和家庭提供及时帮助和支持,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水平。
社会救助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社会救助,可以弥补一些人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贫困缺失,实现社会资源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社会救助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生活困难、处境艰难的人群提供帮助和救助,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救助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1.2 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财政问题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财政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财政来源不足。
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财政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社会保障基金和慈善捐赠等,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部分地区的财政收入有限,导致社会救助资金不足。
其次是财政支出过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的凸显,社会救助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财政支出压力巨大。
再次是财政监管不到位。
部分地方政府在社会救助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着浪费、挥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救助的财政可持续性。
社会救助工作研讨材料
社会救助工作研讨材料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
社会救助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
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对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救助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救助标准偏低、救助范围偏窄、救助方式单一、救助资金不足等。
三、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提高救助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 完善救助方式,加强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提高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加强救助资金管理,确保救助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4. 加强社会救助与就业、教育、医疗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形成救助合力。
5. 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宣传和监督,提高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和服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向我提问。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社会救助问题。
社会救助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在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制度建设不完善。
社会救助是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的制度规范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导致救助对象的申请和获得受到一定的限制和不公平。
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和权责界定也不够明确,不同层级和部门之间协调合作不够顺畅,导致社会救助事务的办理时间过长、效率低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的制度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救助的标准和程序,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责。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救助对象的范围和分级不明确。
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孤儿和困境儿童等群体。
在实际操作中,救助对象的范围和分级并不明确,容易造成救助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
一方面,存在一些“钻空子”和“蹭救助”现象,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获得了社会救助,造成了对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的资源浪费。
一些有特殊困难的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救助,导致社会不公平。
我们需要明确救助对象的范围和标准,并建立相应的分类救助制度,确保救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平分配。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面临的主要问题还包括救助资金的筹措不足和使用效率低下。
社会救助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社会救助资金的筹措和使用情况并不理想。
一方面,社会救助资金的筹措主要依赖于财政资金,但是由于财政压力增大和社会救助需求的增加,导致救助资金的筹措不足。
由于救助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使用效率的低下,导致一些救助对象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救助,同时也浪费了一定数量的救助资源。
社会救助案例分析与探讨
社会救助案例分析与探讨社会救助案例分析与探讨引言:社会救助是一种为了帮助那些面临困境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支持的体制。
在今天的社会中,许多人依赖社会救助以满足基本需求,并获得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几个社会救助案例,并介绍社会救助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影响。
一、个案分析1:失业者救助失业者救助是社会救助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我们以杰克为例,他在市场萧条时期失去了工作。
杰克曾经是一家制造公司的高级主管,但由于公司的倒闭,他变得无业并陷入了经济困境。
社会救助机构提供了临时经济援助和就业机会,帮助杰克获得再就业的机会。
社会救助对于失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鼓励他们追求更高的教育和培训,并提供资金支持。
失业者救助的目标是帮助个人重新融入劳动市场,使他们能够为自己和家庭提供稳定的收入。
二、个案分析2:单亲家庭救助单亲家庭常常面临经济和情感上的压力。
艾丽丝是一个独立抚养儿女的母亲,她在离婚后需要独立照顾她的孩子。
社会救助提供了经济援助、托儿所服务以及心理咨询等帮助,帮助艾丽丝应对挑战并改善她和孩子的生活。
单亲家庭救助的重要性在于提供全面的支持,以确保孩子们能够在一个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社会救助不仅给予单亲家庭经济援助,还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以帮助他们独立并改善生活素质。
三、个案分析3:老年人救助老年人救助是社会救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老年人通常面临退休金不足和健康问题。
例如,约翰是一个七十岁的退休人员,他发现自己无法支付日常生活费用和医疗开支。
社会救助通过提供医疗补助、长期护理和退休金增加等服务来帮助约翰。
老年人救助对于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至关重要。
社会救助确保老年人能够在他们的晚年过上尊严和舒适的生活,同时提供医疗和长期护理的支持。
结论:社会救助在我们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社会救助帮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并融入到社会中。
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救助的重要性,并支持并发展这一体制,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公平和公正的机会。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社会救助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层社会救助逐步扩展到城乡低保、特困救助、临时救助、低收入困难群众帮扶与救助等业务,社会救助工作日益完善;但从基层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社会更加公平的实现。
一是资金来源单一,救助广度深度受限。
近几年来政府和慈善方面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虽然逐年见长,但是需救助的人员涨幅大于资金投入的涨幅,加之社会救助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筹资渠道少、数量小,来源较为单一;由于资金少,救助标准仍然较低,被救助对象生活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标准制定固化,救助公平公正受限。
将家庭收入作为主要的确认标准,没有考虑家庭的刚性支出,致使许多家庭收入高于救助标准,但家庭刚性支出过大的群众无法享受国家应有的救助;将有无赡养人作为特困供养的确认标准,缺不考虑赡养人的赡养能力,造成一些有子女,但子女物质条件不高或者赡养能力差的老人无法纳入政府救助范围。
三是项目实施单一,救助体系完善受限。
我国当前虽然建立了以生活救助为主,生产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和灾害救助等社会救助为辅的基本体系,但在具体实施中主要还是单一的生活救助,重在保障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其他专项救助仍“徒有其表”,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进一步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下列三点建议:一是扩宽筹资渠道,增强救助的广度深度。
建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募捐,把社会救助的“蛋糕”做大,提高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接受救助后生活能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科学制定标准,强化救助的公平公正。
建立复合型的救助标准,改变单一的以家庭收入,赡养人情况为主的救助标准,根据家庭实际收入情况建立复合型的救助标准,实现“应保尽保”更加公平公正。
三是全面实施救助,完善救助的体系建设。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实施救助工作,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和更多得困难现象得到救助,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
城市防洪救灾的社会救助与援助
城市防洪救灾的社会救助与援助自古以来,洪水灾害一直是威胁城市安全的重大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防洪救灾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除了政府自身的救助与援助措施外,社会的力量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防洪救灾中的社会救助与援助,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首先,城市防洪救灾的社会救助是一项基本的人道主义行为。
当洪水袭来时,许多人陷入危险和困境。
这时,社会救助与援助组织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组织通常为受灾群众提供紧急食物、水和住所等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此外,社会救助组织还可以提供心理疏导和医疗支持,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身心健康。
其次,城市防洪救灾的社会援助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帮助方式。
政府的救助措施通常需要一定的程序和限制,而社会援助则更加灵活。
社会援助组织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例如,他们可以根据受灾者的需求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处理与保险公司的索赔事宜,或协助受灾者申请政府救助资金。
社会援助还可以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受灾者重新融入社会。
第三,城市防洪救灾的社会救助与援助能够促进社会团结和互助精神。
当灾难发生时,人们往往团结一心,互相帮助。
社会组织发挥着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将社会各个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
这种互助精神不仅仅是个人的善意行为,更是整个社会的力量。
通过参与救助与援助活动,人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希望,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最后,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与援助的作用,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救助组织的支持与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发放经费、提供场地等方式,支持这些组织的日常运转。
同时,政府也应当加强对社会救助组织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其救助行为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其次,社会救助组织需要加强内部建设和人员培训。
组织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应急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灾害情况。
培训志愿者的技能和知识,提升组织的整体素质,将有助于提高救助与援助效率。
第三,加强多部门合作与协调。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是现代公共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意义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概念、目标以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展开论述。
首先,社会救助是指由政府、非营利组织或民间机构向弱势群体提供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援助,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而社会保障则是通过制度化手段,对社会的风险进行预防和管理,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福利措施。
两者相辅相成,旨在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在公共管理中,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有助于缓解社会不平等现象。
在一个社会中,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的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存在,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帮助,为他们实现更公平的机会提供支持。
其次,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有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和谐。
经济风险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加大,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实施,不仅提供了人们在危机时期的保护,也增强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信任和依赖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另外,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的人力资本培养。
通过提供社会保障,尤其是教育资助等方面的援助,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获得教育机会,发展自身潜力,为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动力。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的实施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是资金问题。
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而财政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资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措施的可持续的关键。
此外,还需要加强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民间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共同的救助和保障体系,提高援助的效率和覆盖面。
以中国为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着重关注农村贫困群众、城市低保对象和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与保障,有效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社会救助案例分析及解决措施
社会救助案例分析及解决措施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为了帮助处于困难境地的人群而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包括经济困难、疾病、残疾、自然灾害等,许多人需要得到社会救助。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社会救助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案例分析:小王是一名失业工人,他在一家工厂工作了十年,但由于工厂倒闭,他失去了工作。
由于他没有其他技能和专业知识,再加上他的年龄已经偏大,很难再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他的妻子患有严重的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
小王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困难,他们无法支付妻子的医疗费用和家庭生活费用。
解决措施:1. 提供临时经济援助,针对小王家庭的急需,可以向他们提供临时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支付妻子的医疗费用和家庭生活费用。
这可以通过社会福利机构或慈善组织来实现。
2. 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对于小王来说,失业是他家庭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因此,可以为他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帮助他重新获得工作能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这可以通过政府的就业培训项目或职业介绍服务来实现。
3. 提供医疗援助,针对小王妻子的疾病,可以向他们提供医疗援助,包括免费的医疗服务和药品补贴。
这可以通过政府的医疗救助项目或医疗慈善组织来实现。
4. 提供心理援助,由于家庭陷入困境,小王和他的妻子可能会面临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因此,可以向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调整心态。
这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服务或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
5. 加强社会支持网络,除了直接的援助,还可以加强小王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综合以上措施,可以帮助小王家庭摆脱困境,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同时,这也体现了社会救助的本质和价值,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处于困难境地的人群重建信心,重新融入社会。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群,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危机下的社会救助探析
摘要宪法要求国家在公民因突发事件的打击而陷入团顿时承担主要救助义务,以维持其相当水准的生活。
我国目前以自然灾害赈济为中心的公共危机救助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危机的发生和灾民的多元化需求,我国公共危机下的社会救助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公共危机救助社会力量
公共危机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对遭遇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损害的公民或近亲属,免费提供物质资料、社会服务和发展机会,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或生产困难的制度。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属于社会保障的一种,纳入社会救助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平衡器”。
公共危机下的社会救助主要目的是帮助危机受害公民维持生活质量,保障受害人的生存权,其也成为当今风险社会背景下政府建立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
一、我国公共危机社会救助的现状剖析
我国的公共危机救助体系是以民政系统的自然灾害赈济为中心,但这种以灾荒赈济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危机救助体系已难以适应现今社会公共危机类型复杂化、灾民需求多样化、危机管理法制化的新现实,在近几年的危机救助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公共危机救助规范残缺。
我国法律规定的救助却只在自然灾害救助领域备有《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民政部若干规章等相关的规范,而作为应急基本法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仅在其第61条第2款有一些简单的规定,汶川地震的发生也促进了《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制定,从而使得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有法可依。
但从整体上来说,法律数量还比较少、位阶低、框架粗等问题可以概括我国公共危机救助法律的现状。
由于灾害救助法律的不完善,往往会使救助工作者在对危机受害人进行救助时遭遇好心没好报的尴尬局面。
2.公共危机救助内容还不够完善。
(1)公共危机救助范围还比较狭小。
将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事件的损害纳入救助本是通例,我国却历来多限于自然灾害救济。
(2)公共危机救助主体缺乏。
主要表现在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个人的参与还不足。
(3)公共危机救助标准偏低且不统一。
主要表现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受害人户籍的限制。
3.灾害救助资金管理、使用尚不规范。
我国灾害救助资金的管理、分配等各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以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助资金管理为例,主要表现在:(1)不能及时发放救济资金和物资。
如截止到2008年9月底,陕西省财政厅共下拨给市县救助金46000万元,市县未发放18514.15万元,占40.25%,安康市收到省财政厅下拨的灾民救助金4476万元,未发放4403.28万元。
(2)基层夸大灾情,多领救灾物资。
如甘肃省天水市报表反映的三无人员数大于县乡两级汇总数,存在填报三无人员数不准确的情况。
(3)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救济粮款的管理尚存在不规范问题。
(4)救灾物资未按需采购,个别单位还擅自改变救灾资金的用途。
4.多元参与机制尚不完善。
在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救助工作还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一些问题:(1)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等的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的保障。
如有志愿者在为灾区运送物资的途中发生意外,却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和权益维护。
(2)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参与救援活动和救助工作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
如有些志愿者打着公益的旗号侵吞救灾物资,谋取私人利益。
(3)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的力量还相对较小,救灾能力还比较弱。
5.心理救助机制不够完善。
在近年来的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虽积极开展心理救助,但是我国心理救助体制起步较晚,发展很不完善,专业人员凤毛麟角,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研究成果和经验积累更是十分欠缺,同时心理救助还没有一个详细具体的应急预案。
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由不同组织派出的心理干预小组蜂拥而至,但是在心理干预工作中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协调措施,大部分小组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都不长,像蜻蜓点水,很难和灾民进行深入的沟通,缺乏心理干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公共危机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
理论上一般认为,国家既然不能有效地控制危机事件的发生、至少应当保护危机被害人的利益,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建构公共危机社会救助制度成为实现公共危机受害人权益保障的必然选择之一。
本文认为我们应该本着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社会权;坚持公开公正;
坚持权利义务一致;坚持权力监督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构建我国公共危机下的社会救助制度。
(一)我国公共危机救助制度的框架设计与创新
1.公共危机救助思想与理念的转变。
本文认为我国要创建新的公共危机社会救助制度,制度设计的理念要实现以下转变:(1)从人道恩赐的态度到权利保障的转变。
即不能再把对灾区民众的救助看成是政府对灾民的恩赐,而应该看成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保障。
(2)从免费式生活救助到生活最低保障与帮助自立与发展的转变。
即国家在免费提供救助的同时,要注意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3)从身份识别等不平等的救助到机会均等保障每个人权利的转变。
(4)从单一救助到为救助对象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而不只限于最低保障的生活救助。
2.我国灾害救助制度的框架设计。
本文认为我国公共危机社会救助制度新的设计应以我国最低生活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养老、住房、教育、就业、司法、心理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家庭帮助、邻里互助、非政府组织的帮助等社会互助为补充,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责任明晰化、方式专业化、标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管理制度化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受灾地区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危机社会救助制度。
(二)完善我国公共危机救助制度的相关建议
1.进一步完善危机救助的立法体系。
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在危机救助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建立健全危机救助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具体办法可以从几个方面予以考虑,一是在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增添危机救助的内容。
二是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基础,制定其他类型危机救助法律、法规,扩大危机救助的范围。
三是在《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基础上起草制定《灾害救助法》,并颁布其他单行法、实施细则等。
四是制定《公共危机心理救助预案》,制定具体详细的心理干预计划,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后,相关心理干预措施能立即运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五是鉴美国的经验,制定《社会动员法》,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救助的职责、程序、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
2.界定救助对象,完善救助内容。
具体方法为(1)扩大救助范围。
即把公共危机救助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各类灾害事件的受害者中来。
(2)完善救助内容。
使其救助的内容不止限于当地灾民的最低生活救助的方面,政府也要加大对地震灾区医疗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行为、心理救助,有效解决公共危机发生后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如加大对灾区医疗制度的改革;大力在灾区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灾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危机心理救助体制。
3.完善多元化公共危机救助的模式。
从多元化治理、互动性治理和创新性治理的理念出发,我国公共危机社会救助制度要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1)多元主体的参与。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群众社会团体、红十字会等民间团体和组织的作用,创建三位一体的主体的救助模式,把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特长和能力都尽可能做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2)多渠道筹集救助资金。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和完善现有的社会捐助、救灾基金、商业保险和国际援助的基础上,建立非政府组织、企业.普通民众、国际社会和灾民等社会化救灾资金投入体系,大力的拓展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来源。
(3)多元化的公共危机救助方式。
完善我国现行的公共危机救助制度,发挥政府的主导救助功能,同时大力推行公共危机保险救助和重视灾民的自助能力的培养,使灾区民众能够自我独立,自我发展,自我创造。
4.建立救助专项基金,加强资金的监管制度。
逐步建立公共危机救助的专项基金,将救助资金按照社会救助委员会调查论证后确定的预计数,分期划拨到救助专户,以保证救助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完善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运营机制,使救助资金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专款专用,最后尽快建立透明化的救助资金监管机制,一方面要按照及时、便民、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好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发放工作,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明确的公共危机救助物资发放制度,建立和落实救灾物资发放的公示和审计制度、加大对救灾物资贪污腐败、挪用的惩罚力度,建立便利于民众和社会的监督渠道。
5.发展和完善危机心理救助体系。
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危机心理救助体制,即在公共危机心理救助的队伍建设、组织领导、干预原则、干预方案、工作流程、干预重点、注意事项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在制度上给予必要保障,保证心理救援工作在科学、规范、有效的
前提下进行,正确地引导和干预受害者的情绪,同时探讨公共危机事件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机制,提高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控制,为整个救灾体系服务。
三、结束语
建构国家对危机受害人的救助制度,会使得社会对危机受害人的关注更加理性,这是因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不管政府多么慷慨和仁慈,但政府救助行为总受到财政预算的限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社会的抗风险能力,则显得特别重要。
坚持以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危机救助模式,有效解决危机受害者的生存困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