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1、城市化的定义: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城市问题实质上是生态学问题:(1)物流链很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性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2)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
(3)各部门分割,行业间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4)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着重当前经济利益。
(5)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
(6)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自我驯化(self-domestication)。
3、生态学思想:4、生态位的定义: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5、城市生态位的定义: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
6、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重点:7、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生态系统组成: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无生命类可分为三种,有生命类分为六种(一)无生命类:(1)无机物质(2)有机物质(3)各种自然因素(二)有生命类:(1)生产者(2)消费者(3)还原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属于异养生物。
生态系统还可以根据物质和能量的活动性,分为:贮存库交换库(循环库)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是由无生命物质欲生命体构成的。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的和垂直的分布),时间变化(发育、演替和季节性变化)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这些特征与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相一致。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和链条,把生物与非生物紧密的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8、十分之一定律: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则生产效率顺营养级逐级递减,也就是说能量流动过程中有90%的能量是损失了,这就是营养级不超过VI级的原因。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植物体内转移至草食动物体内时大约为总能量的1/10,而再转移到肉食动物体内时,为草食动物能量的1/10左右。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 定义: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城市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具体包括:- 生物成分:植物(如城市绿地、公园)、动物(如宠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
- 非生物成分: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如城市土壤特性和污染)、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
3. 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
- 城市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提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
二、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背景: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代表性事件:关注城市卫生条件、绿化和公共健康问题。
2. 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特别是帕克和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 成果: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特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 重要著作: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4.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融合。
- 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生态城市知识点总结
生态城市知识点总结一、环境保护1. 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需要保护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2. 废弃物处理:生态城市要建立科学的废弃物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3. 空气质量:生态城市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例如,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建设绿化带、推广清洁能源等。
4. 水资源保护:生态城市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保护城市水体环境,防止水源污染。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1. 合理规划: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智能建筑:生态城市建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节能性能。
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智能建筑控制系统。
3. 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建筑要注重绿色环保材料的选用,建设绿色屋顶、绿化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交通运输1. 公共交通:生态城市要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减少交通拥堵,降低尾气排放。
2. 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生态城市要鼓励人们步行、骑行出行,建设便捷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友好的步行和骑行环境,减少汽车排放。
3. 低碳交通:生态城市要鼓励市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推广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水资源利用1. 水资源保护:生态城市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展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宣传教育,鼓励市民节约用水,防治水资源污染。
2. 水资源利用:生态城市要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增加城市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率。
3. 防洪减灾:生态城市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雨水收集和蓄存设施,加强城市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
五、能源利用1. 清洁能源:生态城市要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城市生态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生态环境学第一章引论∆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以人为本,人口、活动、设施、物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断高速运转的开放性有机综合体。
∆城市的定义(联合国):凡拥有10万人以上,居住、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的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聚区域。
∆人口高度集中、物质高度集中、设施高度集中、活动高度集中、科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
∆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是构成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
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根本性质。
∆城市的主要机能:居住、工作、休息、交通。
《∆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6月5 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称主体)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个中心事物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环境对干扰具有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隐显性、灾害放大性、持续反映性、不可逆性。
∆生态: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水体、地质、地貌、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或称自然条件。
>∆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称为生态环境(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或称生活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其学科性质具有交叉性、二重性和综合性。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资源方面,二是环境方面,三是生态方面。
∆环境问题是指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作用于人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的问题,或者说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城市生态学考点
城市生态学考点1、城市生态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例如水、食物、能源、土地、交通等)和生态关系(例如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等)的集合。
2、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另一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
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3、生态系统的组成:生命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无生命成分(太原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
4、生态系统最初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太阳光照到地面上,产生两种能量形式:一种是热能,另一种是光化学能。
(P27)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消散过程。
它始于生产者的初级能量固定和转化,至于还原者功能的完成。
流动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氮最大的储存库是岩石圈,最大的交换库是土壤中腐殖质。
磷从岩石圈中释放出来,最终又沉积在大海中并转变为新的岩石。
7、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移动量成为流通率。
周转率=流通率/库中营养质量周转时间=1/周转率8、生态因子影响着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影响着群落的特征。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作用方式:拮抗作用,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净化作用9、克拉玛依、大庆、东营、锦州等为石油工业占主导的城市。
伊春、牡丹江等为森林和木材加工占主导的城市。
(P58)10、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能够利用城市内外系统提供的物质和能量等资源,生产出产品的能力。
包括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
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和次级生产,非生物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文艺产品及相关服务)。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城市生态学的定义与特征
2.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3.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城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与覆盖
-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与结构
-城市空间格局与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
2.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评估方法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与建设
3.城市气候与气候变化
-城市气候特征与影响因素
-城市气候变化的影响及调控
-城市气候适应策略与技术手段
4.城市水环境与水资源
-城市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
-城市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5.城市环境污染与废物管理
-城市环境污染形成机制与治理
-城市废物产生与管理
-城市环境风险评估与应对对策
三、城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与样地分析
2.遥感与GIS技术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3.模型与模拟方法
4.空间统计与定量分析
5.案例研究与综合评价方法
四、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1.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支持城市规划与设计
3.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4.为城市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城市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1.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2.生态红线与生态保护优先
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转型
通过复习以上提纲,可以系统化地了解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与应用。
同时,也需要理解城市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以便对未来的城市生态学发展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见。
《城市生态学》重点笔记
《城市生态学》1.生命系统是自然界具有一定结构和调节功能的生命单元。
2.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3.十分之一定律营养级之间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10﹪,这就是生态学中作为“十分之一定律”。
4.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5.顶级群落是一个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平衡的群落,亦即群落与其周围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地形相适应的群落,因此也是个稳定的群落。
6.演替三个特征(1)演替是群落发展的有顺序的过程,它有规律的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于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控制的;(3)演替是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的顶点,即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有最大的生物量和生物间共生功能。
7.种群动态它包括种群的数量动态、空间动态、种群调节以及种群对环境变化的生态对策等。
8.阈值9.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功能原状的能力。
10.恢复力它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到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11.自治力它是生态系统对于发生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2.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
13.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城市地区(或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14.城市化的特点人口集中、产业集中、能源结构改变、需水量增加、交通便捷、信息传递快速、不透水地面增加、绿地减少、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的改变。
15.城市化的好处由于人口集中,劳动力集中,便于组织大生产;产业集中,交通发达,有利于扩大贸易,繁荣经济;通讯便捷,信息集中,促进了文教卫生、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中良好的医药卫生设施,周到的公共服务,方便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娱生活,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人们的才能发挥创造了机会。
16.世界八大公害事件①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马斯河谷事件”②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多诺拉事件”③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④1952年伦敦的“烟雾事件”⑤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⑥1953年日本“水俣病事件”⑦日本富山县“通骨病事件”⑧日本北九州的“米糠油事件”17.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1)城市中物质流动基本是线形的,物流链是很短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考点).doc
1、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说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3、种群统计参数:种群总体数量、种群生死过程和迁徙过程,以及年龄分布与性别比例。
4、生态平衡: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高度适应, 种群结构和数量比例长久保持相对稳定,生产与消费和分解之间相互协调,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5、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6、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或者说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个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不断提高了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7、城市生态系统:指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8.oo城市气候:指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于城市周围地区的特殊小气候。
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城市化之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不足以改变城市本身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的一种局地气候。
12、“暗岛效应”:指由于城市空气污染使大气透明度减少和城市雨岛效应造成日照时间减少的现象。
13、城市热岛: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
14、雨岛:指空气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时,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得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从而形成雨岛15、热岛环流: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并出现上升气流,到达一定高度则向四周下沉,继之再流向热岛中心,如此反复,形成一个缓慢的热岛环流,又称城市风系16、生态型建筑:满足有足够的居住面积、合理的空间分隔、充分的水电供应、良好的周围环境、便利的交通出行这些城市建筑基本要求,同时符合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生态要求,贯彻3R原则的建筑。
城市生态学复习
一、城市植被(一)概念:城市植被包括城市中一切自然生长的好人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如城市森林、公园、行道树以及废地上的伴人植物群落。
其主要类型为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其中伴人植物群落是城市半自然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类型(1)自然植被:多局限在保护完好的寺庙、教堂、大学校园及私人宅园中,被认为是城市自然的纪念碑,因为它代表了城市的顶级群落。
其重要性表现在它是城市在自然的见证人,对城市化过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或感觉的一部分,其存在也会对城市的未来产生影响。
(2)半自然植被:是指侵入人类所创造的城市生境的伴人植物群落,还有各种次生林或湿地植物群落。
伴人植物分布的生境包括用于建筑的废地、用于绿化的林地及介于交通要道与建筑物之间的缝隙(是最典型的城市生境)。
(3)人工植被:A、行道树:我国远在西周时期就有栽行道树的记载,到清代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B、城市森林:是指人造的绿色空间,也包括在残遗植被基础上加以改造的森林。
有一定的野生性,能够自我维持,是区别于公园及街头绿地的地方,主要提供优美的环境。
C、公园和园林:公园是城市中一类特殊的公共绿地,园林包括历史遗迹所在的范围,如历史园林,名胜古迹等。
D、街头绿地:可见于马路两旁的小块绿地、城市中心广场、花圃、学校等范围。
(三)主要特征1、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境。
列如物理性地面的增加改变了其下土壤结构及微生物组分;大气污染直接干扰了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城市热岛改变了大气温度、水分、风等气候条件。
2、群落结构单一化: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并且趋于单一化。
除了残存的自然林或受保护的森林外,城市森林大多缺乏灌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更为少见。
植被的形成、更新或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是一条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途径。
3、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与原生植被相比,城市残存或受保护的原生植被种类组成较少,而人类引起的或人布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多,外来种对原生植物区系成分的比率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城市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1.生境是一个综合体,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1)拮抗作用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3)净化作用3.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2)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3)耐受性定律4.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实际上是在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加上非生物的环境成分(如阳光、湿度、温度、土壤、各种有机或无机的物质等)所构成的。
5.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两部分、四个基本成分组成的。
两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也称之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或生命成分和非生命成分;四个基本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
其中前三者属于生命成分部分,后者为非生命成分部分。
6.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7.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生命物质——生态群落来实现。
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8.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一定的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相互排斥的生物种和非生物条件)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阶段。
9.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制力和恢复力来实现的。
10. 生态系统学定义: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11.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结构、变化速率及其空间的分布特征,以阐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2)研究城市物质代谢功能(功能与能量流动的特征与速率)和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3)研究城市发展及其制约条件,阐明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4)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生态系统模型5)研究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居民健康的相互关系6)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除人以外的生物体(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构成与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7)从区域环境质量管理的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河流及海洋生态系统等)的相互关系8)研究社会环境对城市居民及其活动的影响9)研究合理的各种环境质量指标及标准10)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的内容、原理与办法12.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1)城市生态位原理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3)食物链原理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5)最小因子原理6)环境承载力原理13.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城市生态学(整理版)
城市生态学1、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2)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3)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调控方法。
(4)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5)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调节控制。
2、简述黑箱理论。
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
3、简述白箱理论。
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征。
4、简述同心圆增长理论。
伯吉斯认为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然生态的结果。
5、简述扇形理论。
赫特认为城市从CBD区沿主要交通干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向外扩展是仍保持了居住区的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形区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他影响和吸引整个城市沿该方向发展。
6、简述多核理论。
哈里斯和厄曼认为许多北美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中心,而围绕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在迁移等原因下形成的,这最可能是由于汽车增多,成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所致。
7、试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1)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源短缺的矛盾。
(2)城市工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
(3)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日益增加同水源紧缺、水域污染的矛盾。
(4)城市建设迅速扩大和城市郊区耕地迅速减少的矛盾。
(5)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及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引起城市地面逐渐下沉的矛盾。
(6)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环境污染加剧的矛盾。
(7)城市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滞后的矛盾。
(8)城市建设用地扩大,侵占森林、绿地的矛盾。
(9)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居住环境日益拥挤的矛盾。
8、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内容包括哪些?(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的条件而变化。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1、生态学: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
2、生态因子: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它条件的总和。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3、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
5、城市生态学:是对人们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其环境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6、城市生态系统: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地复合体。
7、城市生态规划: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
8、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9、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两大部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1、生态因子作用的方式(1)拮抗作用: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这几种作用主要是非生物因子中的化合物对生物的毒性作用。
协同作用:共同作用时毒性超过单独作用之和,如王水。
叠加作用:共同作用时毒性等于单独作用之和。
增强作用:某化合物本身无毒,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
(3)净化作用: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现代城市生态知识点总结
现代城市生态知识点总结一、城市生态的概念及特点城市生态是指城市环境、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和经济结构等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总体状况。
城市生态是研究城市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的生态学科,包括城市地理、城市气候、城市植被、城市环境、城市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城市生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二、城市生态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生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主要涉及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不断增加,城市环境不断恶化。
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导致城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破坏;信息化带来了城市生活的便利和服务的更新,也对城市环境产生了新的挑战。
三、城市生态问题及影响城市生态问题主要涉及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
城市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资源短缺主要包括水资源的短缺、土地资源的匮乏、能源资源的稀缺等问题。
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湿地的退化、森林的减少、草原的退化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包括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结构退化等,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冲击。
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温度上升、降雨量减少等,对城市农业、城市水资源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城市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保护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城市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绿化、水体治理、空气治理、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等。
城市绿化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城市林荫道、城市花园等,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种花,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水体治理主要包括河道整治、湖泊治理等,改善城市水质、水量,保护城市水资源。
空气治理主要包括工业锅炉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净化等,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城市居民的健康。
垃圾处理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工业固废的利用等,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1、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通讯信息快捷,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区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2、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3、食物链:指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4、食物网:指一个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5、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
6、消费者: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质为食的动物。
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还原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性动物和腐生性动物。
8、次级生产:指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在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9、生态效率:就是输出和输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生产的物质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10、百分之十定律: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即生产效率顺着营养级逐级递减。
11、初级生产力:是能量被固定的速率,以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或干有机物来表示。
12、净初级生产力:在植物呼吸作用之后,剩余下来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生产的有机物质。
13、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14、主导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
15、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因子起作用(两种以上化合物共同作用时,毒性低于各化合物毒性之和)。
16、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等于或超过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
当某些化合物使机体对另一种化合物的吸收减少、排泄延缓、降解受阻或产生更大的代谢时,都可产生协同作用。
城市生态学_重点复习2023年修改整理
一、基本概念1、生态平衡;一个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2、环境阻碍评价;又叫环境阻碍分析,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打算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大概对环境造成的阻碍进行预测和估测。
3、都市景观;都市所有空间范围,或是都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
4、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的和垂直的分布),种的时刻变化(发育、演替和季节性变化)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
5、都市人口迁居;指都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都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往往是住户)移动。
6、都市生态位:是一个都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都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7、都市:通过人类制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宝,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8、净化作用;指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9、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 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同意到限制、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0、都市生态系统;都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筑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11、都市地质灾难;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阻碍下,使都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宝遭受损失的现象。
12、都市林业;指都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都市林业是建设和经营利用都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业,指建筑、经营和利用都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13、人工环境;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
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 (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
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城市生态学重点(缩减版)
一、名词解释生态效益:指人类、自然界各种生物或人类建造的各种生态系统和工程在改善和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方面,给人类带来的利益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特点规律及其调控机理的一门科学。
生活因子:是指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因子。
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受到温室效应、建筑物的热效应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各种热量排放的影响,导致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且越中心温度越高的现象。
干岛效应:由于城市受到热岛效应及各种建筑物的水效应的影响,导致城市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掉,使得城市空气湿度比郊区干燥,水分条件比郊区差,且越往市中心越干燥的现象,称之“干岛效应”。
1 生态适应:指植物适应于变化了的环境,在形态构成上、生理生化特性上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现象叫“生态适应”。
2 环境质量:指环境各要素的优劣程度。
2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环境各要素的优劣程度进行定量分析、鉴定和描绘的过程。
3 大气污染:由于人为地排放出有毒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持续一段时间,破坏了大气中原有的物化平衡体系,导致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类和各种生物受到危害的条件。
3 临界浓度:指大气污染对植物造成危害的最低污染浓度。
3 临界时间:在临界浓度以上危害植物所需的最短时间。
3 生态系统:一定地段上,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单位。
5 常住人口流:城市常住的居民为了生活、娱乐、购物、工作与活动而形成的人口流动现象。
5 流动式人口流:郊区的人口由于探亲、访友、看病、旅游、打工等进入城市而形成的人口流动现象。
5 物流:指各种物质在城市系统内外各层次之间传递转移的现象5 价值流:是指各种产品、食物、劳力、技术等通过货币为媒介实现在各部门、各系统的交换转移现象。
5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的各种绿化、建筑物、公共设施的空间排列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
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
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
具体“滞、渗、蓄、净、用、排”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1.生态屋顶2.绿化建筑立面3.生态景观4.生态道路5.生态水池6.生态广场7.生态公园8.强渗透地面9.天然洼地蓄滞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蓄: 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排: 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7、建设目标(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
)①缓解洪涝灾害: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末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②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
③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镉重金属等污染严重。
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8、三大任务(1)海绵体建设:①有效保护现有河湖海绵体:a、划定河湖空间保护范围b、重要区域隔离防护c、监测监控措施d、确权划界及敏感区保护②全面修复受损海绵体:a、重建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b、水系恢复c、修复污染严重水体③大力构建城市新海绵体:a、点状海绵体扩建:蓄水池b、线状海绵体扩建:河湖水系C、面状海绵体扩建:绿地及透水地面(2)排水设施建设:多尺度排水系统构建①小尺度排水系统:针对常见雨情,源头雨水控制,通过渗、蓄、滞策略排水②中尺度排水系统:针对城市洪涝标准内雨情,通过中小河道、雨水管道、泵站提标改造、增设行泄通道、调蓄区、蓄涝区等策略,通过常规的雨水管渠系统收集排放。
③大尺度排水系统:针对超常雨情,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为50-100年一遇,由隧道、绿地、水系、调蓄水池、道路等组成,通过地表排水通道或地下排水深隧,输送极端暴雨径流。
(3)科学调度管理①调度管理:a、协调水资源配置、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B、海绵体调度多部门合作C、通过海绵体实现河道生态补水的机制②监测预警:a、依托现有相关系统B、完善雨洪涝信息的监测、预警、预报、传输系统C、编制不同降水情景下的调度预案9、结束语城市快速发展改变了地表自然格局和城市上空的降水规律(雨岛效应),造成水循环过程畸变。
传统城市建设重社会经济功能、轻生态涵养功能,在内涝防治上片面强调“外排”,导致内涝和缺水问题交替出现——“遇雨即涝、无雨则旱”。
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是要落实“一片天对一片地”的思想,将内涝水“化整为零、变害为利”,在城市水文单元上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绪论一、城市生态学概念: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应用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调控及演替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规划建设,实现城市生态系统高效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学科二、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构成2、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3、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5、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6、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与管理三、城市生态血的意义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方法四、城市生态学研究原则1、联系性原则(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原理(水桶效应)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2、生态流原则(物质循环物质再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3、生态位原则(1)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生产生态位、生活生态位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①生产生态位: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经济水平(物质、信息生产及流通高水平)、资源丰盛度(水、能源、原材料、土地、基础设施等)②生活生态位:环境质量、生活水平;自然环境(物理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社会环境(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服务水平等)整体意义上的生态位、空间各组成部分的生态位(2)城市生态位的特点①自然特性:对资源的消耗满足生存②时空、层次性:生存、发展③社会性:社会体系,需要协调、合作城市发展中如何改善城市生态位?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城市各层面生态位不断充实的过程①依靠科技水平提高,扩充城市资源的容纳量,扩充人类生态位,实现城市发展②依靠科技水平,提高城市环境的容纳量③改善各层级的生态位质量,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谋生与发展机会,减轻生态位重叠造成的竞争④发掘新型经济增长点中的有效生态位,适应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城市各层面生态位不断调控的过程①合理有效的控制城市人口②以人为本编制城市规划,重塑城市环境生态位③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位质量④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开拓新型生态位4、动态发展原则演替5、生态平衡原则环境承载力原理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具有时间性和区域性;资源承载力(土地、水、生物等)、技术承载力(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等)、污染承载力(自净能力大小等)6、人与自然统一性原则7、多样性与稳定性(diversity & stability)①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②土地使用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③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④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⑤生物共生原理:人与自然、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科技、历史与未来、开发与保护(异质共存性)城市生态系统概述一、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二、系统的特点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①系统外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自然/人为)②系统内分层现象2、系统功能的整体性:各组分的量比关系、空间关系、互作关系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4、系统整体的环境适应性:系统+环境=更大的环境三、系统思想和研究方法1、系统思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
2、系统研究方法:系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在系统边界确定后,所有跨越边界进入系统的流动就是系统输入;跨越边界离开系统的流动都是系统的输出①黑箱理论: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的系统研究思路。
②白箱理论: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的了解,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③灰箱理论: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其余部分则是未知的。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灰箱研究思路来认识分析系统。
四、生态系统1、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称生态系统。
2、特点:①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命存在②具有一定的地区特点的空间结构③具有一定的时间变化特征④具有新陈代谢特征⑤处于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中⑥各生态系统中都是不同程度的开放系统3、组分: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的相互关系、作用4、结构①生物群落的结构:水平、垂直(地上、地下)、时间②基本结构:形态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结构5、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五、城市生态系统1、定义:是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物与城市非生物环境之间,城市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城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的综合体。
2、特点:①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该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②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倒置、对外部的依赖性)③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④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⑤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一、城市人群定义: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内从事各种工作,享受城市公共设施的城镇居民。
(一)城市人口规模1、总=固定人口+流动人口2、城市人口过密化: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