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合集下载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教案.doc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教案.doc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仁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感受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2、简略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感受我国丰富的民风民俗。

[教学准备]仁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国庆长假刚过,在这期间看过祖国六十华诞大阅兵吗?生:(看过)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感受国庆大阅兵的气势;出示课件,同学齐说:徒步方队、步调一致装备方队、气势磅礴空中梯队、翱翔蓝天国庆大阅兵,显示我们祖国的强大,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为有这样强大的祖国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二、介绍汉族主要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仁介绍中秋节的民风民俗,引出民风民俗的意义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五千年的历史传承着各种习惯,各种文化,各种传统节日,在长假期间刚过了一个传统节日,生答(中秋节)这个中秋节你是怎么过的?板书吃月饼赏月提到吃月饼、赏月老师就想起小时侯的一首歌谣,齐唱《爷爷为我大月饼》唱着歌谣,吃着香甜的月饼,依偎在奶奶的身边听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太美了,大家想听这个故事吗?有请我们班的故事大王林渠为大家献上。

原来中秋节还与这么动听的故事有关,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对中秋也情有独钟,他们围坐在八仙桌旁,吃着月饼,望着皎洁的圆月,对酒当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诗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无不道尽了人们对家乡的依恋,和对亲人的无尽相思。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民间文化意识和素养。

2.了解大观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景观的观赏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认识大观园的文化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对景点的观赏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和体会大观园的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民俗的认识和关注。

四、教学过程:
1.教师介绍大观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带领学生参观大观园,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民俗文化景观。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观察园内的民间表演,如舞龙、舞狮、杂技等,然后进行集体讨论。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景点和文化景观,并对其中一种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

5.学生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展示和分享。

6.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观园的民风民俗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何意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弘扬民风民俗?
五、教学反思:
1.通过参观大观园,学生对中国的民风民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锻炼了合作和表达能力,培养了观察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3.文化教育不应只停留于课堂讲解,更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亲
身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第一章:民间风俗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风俗的定义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民间风俗的历史和演变。

让学生了解民间风俗的重要性和价值。

1.2 教学内容:民间风俗的定义和特点。

民间风俗的历史和演变。

民间风俗的重要性和价值。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风俗的定义和特点,历史和演变。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风俗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风俗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章:民间风俗活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民间风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让学生了解民间风俗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学会参与和欣赏民间风俗活动。

2.2 教学内容:各种民间风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民间风俗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参与和欣赏民间风俗活动的方法和技巧。

2.3 教学方法:观察法:观察和分析各种民间风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和实践民间风俗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和欣赏能力。

第三章:民间风俗遗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风俗遗产的种类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民间风俗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让学生了解民间风俗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民间风俗遗产的种类和特点。

民间风俗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民间风俗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风俗遗产的种类和特点,保护和传承。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风俗遗产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价值和意义。

第四章:民间风俗与文化交流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风俗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价值。

让学生了解民间风俗对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民间风俗。

4.2 教学内容:民间风俗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价值。

民间风俗对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民间风俗。

4.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民间风俗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价值。

比较法:比较不同文化的民间风俗,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差异和共同点。

第五章:民间风俗与旅游开发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风俗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和价值。

浙教版品社六上《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浙教版品社六上《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浙教版品社六上《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风、民俗大观园》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课文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各民族的独特民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对身边的民俗风情有所了解。

但受地域限制,他们对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可能认识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进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民俗风情的特点,提高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民俗风情的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风情。

2.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具体的民俗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4.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有关民俗风情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3.学习资源: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地民俗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图片中都包含了哪些民俗活动?你们对这些民俗活动有什么了解?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中的各个民俗案例,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习俗。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每个民俗案例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民俗案例,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第一章:民俗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民俗的重要性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的特点与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俗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分享心得。

第二章:民间信仰与宗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与区别。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信仰与宗教在我国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与分类民间信仰与宗教在我国的特点与影响讲授法:讲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现象,加深学生理解。

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章:传统节日习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使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习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与传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对比法:分析不同节日的习俗,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理解。

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对比分析:分析不同节日的习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章:民间艺术与技艺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和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与技艺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

4.2 教学内容: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与特点民间艺术与技艺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特点和价值。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定义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民风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民风民俗的作用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风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民风民俗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民间习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民间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民间习俗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2 教学内容民间习俗的分类和特点。

各种民间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习俗的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民间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第三章:民间艺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3.2 教学内容民间艺术的分类和特点。

各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技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艺术的分类和特点。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民间艺术作品。

第四章:民间传说与故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的定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想象力。

4.2 教学内容民间传说的定义和特点。

著名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传说的定义和特点。

讲述法:讲述著名民间传说和故事。

第五章:民间游戏与娱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民间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5.2 教学内容民间游戏的分类和特点。

各种民间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游戏的分类和特点。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民间游戏。

第六章:民族服饰与配饰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6.2 教学内容各个民族的服饰特点及象征意义。

民族配饰的种类及其文化背景。

6.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和配饰。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服饰文化的差异和共性。

第七章:民族饮食文化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民俗材料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热爱,增强民族凝聚力。

第二章:民俗的概述2.1 民俗的定义使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民俗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传承性、集体性的文化现象。

2.2 民俗的特点使学生掌握民俗的特点,包括传承性、地域性、集体性、季节性等。

2.3 民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民俗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民俗的分类3.1 生产民俗使学生了解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民俗,如播种、收获、祭祀等。

3.2 生活民俗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民俗,如饮食、服饰、住宅等。

3.3 传统节日民俗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4 民间信仰民俗使学生了解民间信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种信仰活动,如道教、佛教、萨满教等。

第四章:民俗的传承与变迁4.1 民俗的传承使学生了解民俗传承的方式,如口头传承、书面传承、实践传承等。

4.2 民俗的变迁使学生认识到民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变迁。

4.3 现代民俗传承与保护使学生了解在现代社会,如何通过教育、法律、政策等手段传承和保护民俗。

第五章: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5.1 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域特色对民俗的影响。

5.2 民俗文化的地域融合使学生了解随着人员流动、交流等,民俗文化会在不同地区间产生融合。

5.3 地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学生了解如何保护和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第六章:民俗活动与传统艺术6.1 民俗活动的类型使学生了解民俗活动的多样性,包括民间舞蹈、戏剧、竞技等。

教案

教案
学生自由讲述。(教师随机播放“民风、民俗分类”)
2.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民风、民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教书板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承前启后。
二、学习
1.探究饮食习俗。
⑴(教师出示“农作物生产、饮食概况”)学生讲述不同地域主要盛产的农作物品种。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祭孔活动有哪些意义。(有利于丰富人民生活,增添乐趣;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觉奉献的责任感……)
祭孔典礼较典型地反映出了民俗活动对群体所释放出的特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生通过祭孔典礼可初步感受到民俗文化具有的那种统一群体行为与思想的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无形力量。
⑵学生自学教科书第36-37页,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地域会出产不同的农作物。
⑶学生按小组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各地域的饮食习俗特色以及与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全班交流分享。(教师出示并练习“连一连”)
⑷学生自学教科书第38页,然后交流吃饺子和过春节的关系。
⑸小结: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中华大地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饮食习俗。
⑵师:除夕这天,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许多家庭都会在门上贴上春联。春联上的联语都是一些贺年的吉祥语。(教师出示“春联”)
学生感受春联这种民风、民俗活动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意义。(抒发了美好的愿望,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⑶学生分小组自由讲述自己参加过的一种民俗活动,然后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全班分享这些民风、民俗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并体会这些民俗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赶“集市”是有趣的民俗活动之一,班中有的学生可能有赶“集市”的经历,教学时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让他们了解“集市”的由来和旧时“集市”的趣闻,让学生体验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并对之产生认同感。

〖2021年整理〗《民风、民俗大观园》参考优秀教案1

〖2021年整理〗《民风、民俗大观园》参考优秀教案1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目标1、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藉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初步培养学生探究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1、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2、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搜集资料、信息,感受我国丰富的民风民俗。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一)笑谈“换牙丢牙”风俗。

1、教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请你们面朝老师坐正,嘴角往上翘,露出牙开心地笑一笑。

2、教师:笑得真开心!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大多数牙齿已经换下了,还记得吗?换下的乳牙丢哪儿了?(上牙丢屋顶上,下牙丢地上埋土里;上牙丢屋顶,下牙丢床底下。

)3、为什么这么做呢?(这是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据老辈人说这样可以使新牙长得整齐。

)4、老师小时候,大人也是这么告诉我的。

那么你们相信吗?不管信还是不信,我们都这样做了,那是因为——这个习俗寄予了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

(二)揭示课题像这样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

(板书:民风民俗)(出示)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民风民俗还有许许多多,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一起去逛逛吧。

(板书课题:民风民俗大观园)二、话说端午,走进风俗1、这个大观园可真是丰富多彩,看,有民居园、服饰园、节日园等,真不知先往哪儿逛好?2、咦,那边锣鼓喧天的在干什么呢?我们先去凑凑热闹吧!(播放赛龙舟场面)看到这场面,你想到了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学生:端午节)(板书端午)2、那谁知道端午节的日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21多年,你们都知道各地的哪些端午习俗呢?(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现图片)(1)吃粽子、划龙舟:是啊,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民风、民俗大观园》(浙教版)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民风、民俗大观园》(浙教版)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风气、风俗大观园》◆ 教材剖析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 教课目的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1、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2、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1.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教课重难点◆培培培培培培1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2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 课前准备◆培培培培培培◆ 教课过程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2.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1.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2.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3.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4.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1.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四、培培培培培培培培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2、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3、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4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培◆ 教课反省培培。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篇一:民风民俗大观园说课稿《民风民俗大观园》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民风民俗大观园》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知多少”的第1课,我上的是该课的第一课时。

我把目标定位为:知识目标是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力目标是能积极思考民风民俗形式之后的意蕴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家乡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藉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家乡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根据教材,我在众多的民风民俗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端午,以这个点为“大观”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近它,深入它。

然后从这个点发散开去,进一步体会大观。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笑谈学生熟悉的“换牙丢牙”这个风俗,把学生带入到民风民俗大观园中。

然后走进端午,让学生了解端午的习俗: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之一,这个习俗我们学生比较熟悉,每个学生都应该能说得上来;在小小的香囊上能看到我们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刺绣,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所以我在这两个习俗上所花时间稍微多了些。

由端午的习俗过渡到端午节的三大起源说——纪念说、恶月恶日说和图腾祀说,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通过猜端午节的别名,再次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然后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

最后,让学生自学书本,再次感受其他节庆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家乡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由于本人初次接触品德这门学科,在教学中有诸多不足之处,望领导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篇二:民风民俗大观园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目标:1.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民风 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 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教案标题: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和重要价值;2. 通过参观民风民俗大观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民风民俗的定义和特点;2. 民风民俗大观园的介绍和背景知识;3. 民风民俗大观园参观活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并讨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知识讲解:2. 介绍民风民俗大观园的背景和意义,包括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活动设计:3. 安排学生参观民风民俗大观园,引导他们观察、感受和体验其中的各种民俗活动和文化展示。

讨论和总结: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参观过程中的观察和体验,引导他们分析民风民俗的重要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

拓展活动:5. 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展示、演讲或写作等形式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评估:6. 通过观察学生在参观和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拓展活动成果,评估他们对民风民俗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民风民俗大观园的官方网站、宣传册或相关资料;2. 图片、视频或故事等与民风民俗相关的多媒体资源;3. 学生参观时所需的交通工具和安全措施。

教学反思:1. 在引入活动中,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在参观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和体验;3. 在讨论和总结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促进他们的思维发散和创造力的发挥;4. 在拓展活动中,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研究和展示工作。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1《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1《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2.1《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风、民俗大观园》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风情和传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介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民族的民俗风情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民族民俗的资料,准备进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民族文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前搜集的民俗风情资料。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特色,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各地的传统美食习俗:四川火锅、广东早茶、东北烧烤等。

3. 各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北京四合院、云南丽江古城、福建土楼等。

4. 各地的传统艺术形式:京剧、昆曲、地方的民间舞蹈等。

5. 各地的风土人情:礼仪、婚丧嫁娶、习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各地民风民俗的特点。

2.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差异。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准备教学PPT,展示各地民风民俗的特色。

3. 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各地民风民俗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民风民俗的认同感和尊重程度。

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4.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建议。

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我国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 案例分析:分别介绍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美食习俗、建筑风格、艺术形式和风土人情,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3.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发现差异。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各地民风民俗的认识和感受。

5. 角色扮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风民俗,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体验。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民风民俗——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风民俗的概念和特点;2. 探索中国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文化;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民风民俗的定义和特点;2. 探索中国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文化。

教学难点:1. 分析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的异同;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图片、视频、地图等;2. 课堂活动准备:小组讨论、观察实践、展示等;3. 学生作业准备:调查报告、展示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中国民风民俗;2.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对中国民风民俗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民风民俗为什么重要?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中国民风民俗的定义和特点;2. 分析中国民风民俗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民风民俗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进行研究;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资料,了解该地区的民风民俗特点、传统节日、习俗等;3.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分享研究成果。

四、观察实践(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例如参观当地的庙会、民俗博物馆等;2.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民风民俗现象,并进行分析和总结;3. 学生将观察结果整理成报告或展示材料。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观察报告或展示材料;2.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进行比较和总结;3.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民风民俗?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实践和小组讨论的结果,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2. 要求学生收集和整理民风民俗相关的资料,制作一个小册子或海报。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和体验中国民风民俗;2. 邀请当地的民俗专家或老师,进行专题讲座,深入了解中国民风民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增长文化知识。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民风民俗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多元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言1. 介绍《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材的组成和教学目标。

2. 讲解学习方法和要求。

第二章:民俗概述1. 讲解民俗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分析民俗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汉族民风民俗1. 介绍汉族的节日习俗、饮食习俗、婚丧习俗等。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汉族民俗的独特性。

第四章:少数民族民风民俗1. 介绍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民俗,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

2. 分析少数民族民俗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方式。

第五章:民俗传承与保护1. 讲解民俗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2. 分析当前民俗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3. 探讨保护民俗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探讨。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课后实践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民风民俗大观园》。

2. 相关论文、案例、资料等。

3. 互联网资源。

六、教学进度安排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七、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论文、案例,加深对民俗的了解。

2. 调查身边的民俗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

八、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传统村落等,实地了解和感受民俗文化。

九、教学总结本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总结,分析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十、教学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区域民俗特色1. 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民俗特色,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等。

2. 通过案例比较,使学生了解民俗的地域性特征。

第七章:民俗与现代化1. 讲解民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与挑战。

2. 分析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冲突。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内涵意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3、能从多元的民风、民俗文化中领悟到祖国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初步激发学生探究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重点难点:1、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2、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搜集资料、信息,感受我国丰富的民风、民俗。

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分组搜集除春节外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课前游戏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民风民俗大观园里逛一逛。

出发前,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好不好?节日物品猜猜猜——根据提示猜物品。

(选出一个代表到台上,同组同学看了答案后为他作出提示)鞭炮:(例:1、通常是过年放的2、声音很响的3、喜庆)粽子:(例:1、通常端午吃的2、纪念屈原的3、用一种叶子包裹的)汤圆:(例:1、通常元宵节吃的2、圆圆的3、用面粉做的)月饼:(例:1、中秋节吃的2、圆圆的3、甜甜的)一、话说“春节”刚才大家猜的都很正确,现在我要增加难度了,我们来猜一个节日。

(一)读诗猜节日出示《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配以歌曲:《恭喜恭喜》)1、看屏幕,猜猜诗中讲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据答出示:春节)(三)“我”说春节习俗过渡: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眼睛一眨,2017年的春节也近在眼前了,期不期待?那么过春节我们会做什么?你能说说吗?预设:生会提到贴春联、吃年夜饭、吃年糕、拿压岁钱、放爆竹等,师总结分类。

(生说两三个就可以了。

)大家刚才说的都是过春节的习俗。

其实过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给它们分分类:贴春联、剪窗花我们称为环境布置;吃年夜饭、饺子我们称为饮食风俗;放爆竹、拜年则是春节里的活动。

《1.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1.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能力:能积极思考民风民俗形式之后的意蕴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藉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初步培养学生探究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理解民风、民俗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知道《红楼梦》里有座大观园吗?《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觉得什么都是那样新鲜,那样有趣。

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大观园里逛一逛。

(板书:大观园)不过我们今天逛的可不是贾府,而是民风、民俗大观园。

(板书:民风、民俗)2、让我们赶紧到园里去逛一逛吧。

那边怎么围着那么多人,哦,原来在猜灯谜,你们想猜吗?就让我们走进“我猜、我猜,我猜猜”,请听游戏规则:根据我给出的画面或文字的提示,猜猜这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3、出示各个传统节日(1)春节:你怎么猜出来的?(帖春联、放鞭炮)师:看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特有的习俗。

(板书:习俗各不同)(2)拦街福:师:知道拦街福吗?参加过吗?能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说给大家听吗?出示图片资料二、端午节1、咱们继续往园里逛,那边锣鼓喧天,在干吗呢?(课件出示)看到划龙舟,你想到什么?那除了划龙舟外,一提到“端午”,你脑海里马上浮现的是什么?——粽子。

2、对,划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那么,你知不知道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是怎么来的?(生说屈原的故事)3、“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

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毫不妥协的凛然正气,使得千百年来为人们一直传诵与纪念。

(板书:由来藏故事)4、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以外,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看来端午节还挺有意思的,但很多同学的信息都是从网上或长辈那里听到的,自己并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是吗?徐老师现在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江南的一户人家,跟他们一起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设计

1.民风民俗大观园
学习要求:
1.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能积极思考民风民俗形式之后的意蕴内涵,学习并初步迁移使用诸如“谐音思考”之类的思考方法。

3.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家乡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藉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家乡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1.要关注课堂中能了解、展示多少家乡的民风民俗,更关注是否能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激发持续性的探究欲望。

2.资料的搜集形式要多样,搜集的资料形式也要多样性,资料的呈现要有效。

课时安排:二课时
自学提纲
课堂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能力:能积极思考民风民俗形式之后的意蕴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民风民俗的富丽多彩及丰盛深刻的内涵意蕴,藉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初步培养学生探究民俗文化丰盛内涵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民风、民俗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知道《红楼梦》里有座大观园吗?《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觉得什么都是那样新鲜,那样风趣。

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大观园里逛一逛。

(板书:大观园)不过我们今天逛的可不是贾府,而是民风、民俗大观园。

(板书:民风、民俗)
2、让我们赶紧到园里去逛一逛吧。

那边怎么围着那么多人,哦,原来在猜灯谜,你们想猜吗?就让我们走进“我猜、我猜,我猜猜”,请听游戏规则:根据我给出的画面或文字的提示,猜猜这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
3、出示各个传统节日
(1)春节:
你怎么猜出来的?(帖春联、放鞭炮)
师:看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特有的习俗。

(板书:习俗各例外)
(2)拦街福:
师:知道拦街福吗?参加过吗?能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说给大家听吗?
出示图片资料
二、端午节
1、咱们继续往园里逛,那边锣鼓喧天,在干吗呢?(课件出示)看到划龙舟,你想到什么?那除了划龙舟外,一提到“端午”,你脑海里马上浮现的是什么?——粽子。

2、对,划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那么,你知不知道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生说屈原的故事)
3、“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

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毫不妥协的凛然正气,使得千百年来为人们一直传诵与纪念。

(板书:由来藏故事)
4、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以外,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
看来端午节还挺有意思的,但很多同学的信息都是从网上或长辈那里听到的,自己并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是吗?徐老师现在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江南的一户人家,跟他们一起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

(看录像)
5、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远的文化底蕴,它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长历史一脉相承,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6、但是前阵子,老师在网上却看到这样一则报道。

(课件出示,学生读)
师: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想说的?(先和你小组里的同学聊一聊你的想法)生: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他国家却申请为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师:作为炎黄子孙,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现状,心里肯定会有所触动,甚至感到震撼。

生: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

师:韩国申“遗”胜利,为渐渐淡忘传统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生:我们应该把传统保留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师:端午节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富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它!如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三、中秋节
聊着聊着,逛着逛着,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一轮圆月升上天空,不禁让我想到了国庆放假期间过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

今年的中秋节,你们是怎么过的?
1、吃月饼、赏月的含义
(1)吃月饼
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习俗,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圆之意”。

师:邀上三五知己,或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吃着月饼,聊聊家常,多温馨啊!(2)赏月
师: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真是“人月两团圆”!
师:一块月饼,一杯清茶,一地菊花,一轮明月,真舒畅啊!
2、吃月饼活动:我们仍在传承吃月饼、赏月的习俗,享受着这份与家人团圆的温情。

徐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奶奶给我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你们想听吗?就让我们一边听着荡漾的乐曲,一边吃着月饼,来听“嫦娥奔月”的故事。

(课件出示)3、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对中秋也情有独钟,他们围坐在八仙桌旁,吃着月饼,望着皎洁的圆月,对酒当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诗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
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无不道尽了人们对家乡的依恋,和对亲人的无尽相思。

4、我们班有谁的亲人在外地或在国外的?你们都用什么方式捎去你的祝福?你对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5、思念之情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是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人民同样也割舍不了中秋情结。

你瞧,谁来读读。

6、小结除了以诗、电话、写信的方式诉说着思乡情外,台湾人民还在清明、中秋、端午、春节这些大型的传统节日里,专程包机来到我们中国大陆,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

狭长的海峡,隔断的是脚下的路,却隔不断心中的殷殷深情。

让我们一起在荡漾的乐曲声中,动情地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板书:文化传真情)
此时,你就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你就是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7、这一千古名句道尽了人们无尽的相思,不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有华人的地方,身上总是烙着那份挥之不去的民族传统情结,不管相隔多远,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紧紧相连。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但还只是“民风民俗大观园”中的沧海一粟。

由此可见,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的深远与广博啊!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