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培养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能自己描述自由落体的条件;能把初速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规律迁移到自由落体运动中。

教学重点:科学学习方法指导教学仪器:重轻物各一块,同样大小的纸二片,投影明胶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屏幕显示要复习的问题,提问学生,回答正确后,屏幕再显示相关内容)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速度变化规律 V t=at位移变化规律 S=at2/2推论:V t2=2as特点:V1∶V2∶V3…=1∶2∶3…S1∶S2∶S3… =12∶22∶32…SⅠ∶SⅡ∶SⅢ… =1∶3∶5…ΔS=SⅡ-SⅠ=SⅢ-SⅡ=…=aT2二、新课教学(展示目标,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关于落体运动,同学们都了解、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在小学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及其它各种途径中早已了解伽利略、比萨斜塔、伽利略的落体实验等。

落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研究落体的运动?落体运动的性质怎样?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本节要研究的问题。

(实验设疑,引出矛盾的结论,揭示问题的复杂性)1.问题的提出:问题1:重快轻慢(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演示1)取一枚硬币,一枚与硬币等大的纸片,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观察出硬币先着地,得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问题2:轻快重慢(演示2)取一颗小石子,一张比小石子重的大纸片,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观察出小石子先着地,得出物体越轻下落越快。

问题3:一样重也有快慢(演示3)取两张完全相同的大纸片,它们的重力是相同的,这样重力对下落的作用是相同的(采用控制变量法),再把其中的一张捏成纸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观察到纸团先着地,重力相同的两个物体下落快慢可能不同。

(归纳小结,正确地提出问题,引出新课)思考: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对亚里多士德的批判是:应用逻辑推理:假设问题1成立,设重为8,轻为4,则8比4大,加起来12会更大,另外8比4大,8被4拖变慢,要小于8,结果荒唐。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4自由落体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产生条件、特点。

3.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学习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学习难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实验器材:1.演示器材:牛顿管(套)、光盘、与光盘等大的纸片2.学生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重锤、铁架台、直尺教学过程:一、知识预备: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 t =at S= 21 at2 2.判定直线运动是否为匀变速2aT s =∆二、探究过程一: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吗?实验1. 将光盘与纸片,由同一高度静止自由下落 (同种姿态释放) 现象:重的物体物体下落的快实验2.取相同的两张纸片,将其中的一张团成纸团,让它们由同一高度静止自由下落现象:纸团下落的快实验2.将纸片团成纸团,让它和光盘由同一高度静止自由下落现象:光盘与纸片几乎同时落地推测:1.分析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2.猜想物体真空中下落的结果。

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由同一高度释放的轻、重物体下落的一样快。

(板书) 自由落体运动(板书)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板书)2.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只受重力作用。

(2)由静止开始下落。

(板书)3.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物体重力远大于所受空气阻力,此阻力可忽略不计,则物体下落的运动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三、探究过程二:1.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性质的一种运动?(1)轨迹是直线?(2)是匀加速?2.检验猜想:如何检验自己的猜想?3.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1)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是什么?(2)数据如何处理?(3)如何求加速度的值?△S i+n -S i =na i T 2 221....T n i a a a a i ⨯⨯++=- (4)学生阅读课本P43页《实验》内容分组做实验(5)学生交流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精选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精选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物理》第二章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

详细内容包括:1.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特点;2.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4. 实际物体自由落体运动与理论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2. 培养学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理解科学探究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

难点:实际物体自由落体运动与理论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自由落体演示仪、秒表、粉笔;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羽毛和硬币同时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羽毛落地速度较慢;2. 基本概念: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规律探究:通过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6. 知识拓展:介绍自由落体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跳伞、火箭发射等;六、板书设计1.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3. 实际物体自由落体运动与理论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4. 例题及解答过程;5. 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根绳子长度为h,一物体从绳子顶端自由落下,求物体落地时的速度;(2)一物体从高度h自由落下,已知落地时的速度v,求物体下落的时间。

2. 答案:(1)v = √(2gh);(2)t = v/√(2gh)。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学习目标:1. 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产生条件、特点。

3.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学习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学习难点主要内容: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

2.特点: ①初速V 0=0②只受一个力,即重力作用。

当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的下落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性质: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①速度公式:gt v t = ②位移公式:221gt s = ③速度位移关系:gs v t 22= ④平均速度公式:2t v v =⑤△s=gT 2 二、重力加速度:同一地点,任何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相同,跟物体的轻重无关。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大小跟高度和纬度有关。

地面附近通常取g=9.8m/s 2,粗略计算时,可取10 m/s 2。

【例一】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 1秒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 .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B .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C .两球距离始终不变D .两球距离越来越大【例二】从离地500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 /s 2,求: ①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②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 内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③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例三】一个小球从塔顶自由下落,最后1s 内落下的距离是塔高的16/25,求塔 高。

(取g=10m /s 2)【例四】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经过一高度为2m的窗户用时间0.4s,g取10 m/s2。

则物体开始下落时的位置距窗户上沿的高度是多少?【例五】如图所示,一个吊在房顶长为1m的铁链,在距离悬点O正下方21m处有一点A。

高中物理 第2章 4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第2章 4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4 自由落体运动[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特点,建立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方向.(重点)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难点) 4.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领会伽利略的科学思想.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特点(1)运动性质: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受力特点:只受重力作用.(3)物体下落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在实际中物体下落时由于受空气阻力的作用,物体并不是做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当空气阻力比重力小得多,可以忽略时,物体的下落才可当作自由落体运动来处理.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 表示.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1)在地球上的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点,g 的大小一般是B(A.相同 B .不同)的,g 值随纬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3)一般取值:g =9.8_m/s 2或g =10_m/s 2. 4.自由落体的速度、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v =gt . x =12gt 2.三、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问题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重物下落得快,轻物下落得慢.矛盾:把重物和轻物捆在一起下落,会得出两种矛盾的结论.伽利略观点:重物与轻物下落得一样快.2.猜想与假说伽利略猜想落体运动应该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并指出这种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假说.3.理想斜面实验(1)如果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运动所用的时间t的平方成正比,即x∝t 2.(2)让小球从斜面上的不同位置由静止滚下,测出小球从不同起点滚动的位移x和所用的时间t.(3)斜面倾角一定时,判断x∝t 2是否成立.(4)改变小球的质量,判断x∝t 2是否成立.(5)将斜面倾角外推到θ=90°情况——小球自由下落,认为小球仍会做匀加速运动,从而得到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伽利略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他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在空气中自由释放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2)物体在真空中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3)自由释放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4)在同一地点,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大.(√)(5)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垂直于地面向下.(×)2.(多选)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石块和木块从同一高度同时从静止开始下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的石块先着地B.轻的木块先着地C.在着地前的任一时刻,二者具有相同的速度和位移D.二者在下落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CD[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释放的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程度与质量无关,运动情况是一样的,同时落地,A、B错,C对;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可知,D对.]3.下列哪位科学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牛顿D.爱因斯坦B[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伽利略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科学的发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1.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1)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①运动条件:初速度为零.②受力条件:除重力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①这种模型忽略了次要因素——空气阻力,突出了主要因素——重力.实际中,物体下落时由于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并不做自由落体运动.②当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时,物体由静止开始的下落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如在空气中石块的自由下落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空气中羽毛的下落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3)自由落体运动的图像: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k=g.2.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法(1)利用打点计时器进行研究.(2)利用频闪照片进行研究.3.自由落体运动的重要推论(1)整个自由落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等于末速度v 的一半,也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t 2,即v =v 2=v t 2.(2)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Δh =gT 2.(3)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其规律与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相同,即:x =gt ,h =12gt 2,v 2=2gh .【例1】 如图所示,有一根长为l =0.5 m 的木棍AB ,悬挂在某房顶上,它自由下落时经过一高为d =1.5 m 的窗口,通过窗口所用的时间为0.2 s ,求木棍B 端离窗口上沿的距离h .(不计空气阻力,取g =10 m/s 2)思路点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木棍下端到达窗口上沿的位移为h ,根据位移公式列出h 与所用时间的关系式.木棍上端到达窗口下沿的位移为h +d +l ,列出其与所用时间的表达式,再联立求解h .[解析] 设木棍B 端下落到窗口上沿所用的时间为t ,则A 端下落到窗口下沿所用的总时间为t +0.2 s ,B 下落到上沿有:h =12gt 2①,A 下落到下沿有:h +d +l =12g (t +0.2 s)2②,①②联立得:t =0.9 s ,h =4.05 m.[答案] 4.05 m处理自由落体运动问题时,首先要善于根据题意,灵活运用公式,特别是注意如下特殊问题的求解:对于不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的运动,比如铁链自由下落,计算经过某点所用的时间时,由于它有一定的长度,经过这一点时不是一瞬间,而是一段时间,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选准研究过程,找准与这段研究过程的起点和终点相对应的位移,解答过程中应借助示意图,搞清楚物体运动的过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1.“自由落体”演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当牛顿管被抽成真空后,将其迅速倒置,管内轻重不同的物体从顶部下落到底端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时间相同,加速度相同B .时间相同,加速度不同C .时间不同,加速度相同D .时间不同,加速度不同A [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牛顿管中不受空气阻力,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加速度相同,都为g ;因高度相同,根据h =12gt 2知运动时间相同.故A 正确,B 、C 、D 错误.]重力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测量1.(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 (2)大小一般计算可取g =9.8 m/s 2或g =10 m/s 2,没有特殊说明时,按g =9.8 m/s 2计算.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与在地球上的位置及距地面的高度有关与纬度的关系在地球表面上,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即赤道处重力加速度最小,两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但差别很小与高度的关系在地面上的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一定的高度内,可认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下是指与水平面垂直.只有在赤道或两极时重力加速度才指向地心.2.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1)打点计时器法①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让物体自由下落打出点迹清晰的纸带. ②对纸带上计数点间的距离x 进行测量,利用g =x n -x n -1T 2,求出重力加速度.(2)频闪照相法①频闪照相机可以间隔相等的时间拍摄一次,利用频闪照相机的这一特点可追踪记录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各个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②根据匀变速运动的推论Δh =gT 2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Δh T 2.也可以根据v t 2=v =x t ,求出物体在某两个时刻的速度,由g =v -v 0t,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 (3)滴水法如图所示,让水滴自水龙头滴下,在水龙头正下方放一个盘,调节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地滴下,并调节到使第一滴水碰到盘的瞬间,第二滴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并且能依次持续下去.用刻度尺测出水龙头口距盘面的高度h ,再测出每滴水下落的时间T ,其方法是:当听到某一滴水滴落在盘上的同时,开启停表开始计时,之后每落下一滴水依次数1、2、3…,当数到n 时按下停表停止计时,读出停表示数t ,则每一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 =t n,由h =12gT 2得g =2h T 2=2n 2ht2.由于h =12gT 2,则h ∝T 2.因此先画出h ­T 2图像,利用图线的斜率来求重力加速度更准确.【例2】 用滴水法可以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值.方法:在自来水龙头下面固定一块挡板A ,使水一滴一滴连续地滴落到挡板上,如图所示,仔细调节水龙头,使得耳朵刚好听到前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挡板的高度h ,再用停表计时,计时方法:当听到某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停表开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 ”时,按下停表按钮停止计时,读出停表的示数为t .(1)写出用上述所测量数据计算重力加速度g 的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2)为了减小误差,改变h 的数值,测出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表中t ′是水滴从水龙头口到A 板所用的时间,即水滴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请在图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适当的图像,并利用图像求出重力加速度g 的值:g =________m/s 2.(保留2位有效数字)次数 高度h /cm 空中运动时间t ′/s 1 20.10 0.20 2 25.20 0.23 3 32.43 0.26 4 38.45 0.28 5 44.00 0.30 650.120.32思路点拨:①滴水的周期与记录的水滴声次数n 的关系:t ′=tn -1.②水滴下落高度h 与水滴下落时间t ′的关系:h =12gt ′2.[解析] (1)滴水的周期就是水滴下落的时间,所以t ′=tn -1,由h =12gt ′2得g =2(n -1)2ht2. (2)描点如图所示,求出斜率k =ht ′2=12g , 解得g =9.8 m/s 2.[答案] (1)g =2(n -1)2ht2(2)图见解析 9.8根据实验求重力加速度的四种方法(1)利用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差相等,且为一定值,即Δh =gT 2,则g =Δh T2.(2)可由位移公式h =12gt 2求得.利用刻度尺量出从初始位置到某点的位移,若已知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则g =2ht2,可以找多个点,多次求g 值,再求平均值.(3)可利用速度公式v =gt 求得.利用平均速度求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并已知自由下落的物体经过该点的时间,则由g =v t解得,当然也可找多个点,多次求瞬时速度及g 值,再求平均值.(4)利用多次求得的瞬时速度,画出v ­t 图像,根据图线的斜率求得g .2.甲、乙两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实验步骤如下:(1)甲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量程为L 的木尺上端,让木尺自然下垂.乙把手放在尺的下端(位置恰好处于L 刻度处,但未碰到尺),准备用手指夹住下落的尺.(2)甲在不通知乙的情况下,突然松手,尺子下落;乙看到尺子下落后快速用手指夹住尺子.若夹住尺子的位置刻度为L 1,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乙的反应时间为________(用L 、L 1和g 表示).(3)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9.80 m/s 2,L =30.0 cm ,L 1=10.4 cm.乙的反应时间为________s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4)写出一条能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得L -L 1=12gt 2,解得t =2(L -L 1)g.(3)将g =9.80 m/s 2,L =30.0 cm =0.300 m ,L 1=10.4 cm =0.104 m ,代入t = 2(L -L 1)g得t =0.20 s.(4)建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初始时乙的手指尽可能接近尺子. [答案] (2) 2(L -L 1)g(3)0.20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初始时乙的手指尽可能接近尺子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过程: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2)思想方法: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 2.伽利略的研究方法(1)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 (2)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假说.【例3】 (多选)如图所示,大致地表示了伽利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思维过程,对于此过程的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其中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出的结论B .其中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出的结论C .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 .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思路点拨:①理解伽利略设计“冲淡”重力的斜面实验的原因. ②明确斜面实验的过程及结论是如何获得的.AC [伽利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此时可以“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然后合理外推到斜面竖直的状态,故正确选项为A 、C.]3.关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一样快B .伽利略猜想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C .伽利略通过数学推演并用小球在斜面上验证了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D .伽利略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 B [伽利略认为,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应该下落得同样快,故A 正确.伽利略猜想自由落体的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未直接进行验证,而是在斜面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外推得到的,故B 错误.伽利略通过数学推演并用小球在斜面上验证了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故C 正确.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的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伽利略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故D 正确.]课堂小结知识脉络1.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的观点:重物与轻物下落得同样快.2.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只受重力作用;(2)从静止开始运动. 3.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海拔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小.4.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基本运动学公式为:v =gt ,h =12gt 2,v 2=2gh .1.(多选)一个铁钉和一团棉花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A .铁钉比棉花团重B .棉花团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C .棉花团的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小D .铁钉的重力加速度比棉花团的重力加速度大BC [铁钉受到的空气阻力与其重力相比较小,可以忽略,而棉花受到的空气阻力与其重力相比较大,不能忽略,所以铁钉的下落加速度较大,而它们的重力加速度是相同的,故只有B 、C 正确.]2.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 .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B .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C .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D .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B [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得出倾角一定时,xt2的比值保持不变,推出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倾角不同,x t2的比值不同,即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有关,且倾角越大,速度越大,所用时间越短,选项C 、D 错误.]3.一个小石块从空中a 点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先后经过b 点和c 点.已知石块经过b 点时的速度为v ,经过c 点时的速度为3v ,则ab 段与bc 段的位移之比为( )A .1∶3B .1∶5C .1∶8D .1∶9 C [ab 段的位移为x ab =v 22g ,bc 段的位移为x bc =(3v )2-v 22g =8v 22g,所以x ab ∶x bc =1∶8,选项C 正确.]4.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提出猜想:物体沿斜面下滑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他还实验验证了该猜想.某小组依据伽利略描述的实验方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沿斜面下滑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①让滑块从离挡板某一距离s处由静止沿某一倾角θ的斜面下滑,并同时打开装置中的阀门,使水箱中的水流到量筒中;②当滑块碰到挡板的同时关闭阀门(假设水流出均匀稳定);③记录下量筒收集的水量V;④改变滑块起始位置离挡板的距离,重复以上操作;⑤测得的数据见表格.次数12345 6s(m) 4.5 3.9 3.0 2.1 1.50.9V(mL)9084625240(1)A.水箱中水的体积B.水从水箱中流出的速度C.滑块下滑的时间D.滑块下滑的位移(2)小组同学漏填了第3组数据,实验正常,你估计这组水量V=________mL;若保持倾角θ不变,增大滑块质量,则相同的s,水量V将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保持滑块质量不变,增大倾角θ,则相同的s,水量V将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3)下面说法中不属于该实验误差来源的是________.A.水从水箱中流出不够稳定B.滑块开始下滑和开始流水不同步C.选用的斜面不够光滑D.选用了内径较大的量筒[解析](1)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由于水是均匀稳定地流出,水的体积和时间成正比,所以量筒中收集的水量可以间接测量时间,选项C正确.(2)该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是成正比,即位移与体积的二次方是成正比.小组同学漏填了第3组数据,实验正常,这组水量V=73 mL;若保持倾角θ不变,增大滑块质量,滑块的加速度不变,则相同的s,水量V将不变;若保持滑块质量不变,增大倾角θ,加速度将增大,则相同的s,时间减小,水量V将减少.(3)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水从水箱中流出不够稳定,还可能来源于距离测量的不准确,滑块开始下滑和开始流水不同步.[答案](1)C (2)73 不变减小(3)C。

高中物理 第二章第五节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二章第五节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体自由下落的一种理想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深入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也为后面的平抛运动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次新教材对这部分的内容分为二块。

一块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

另一块介绍落体运动的研究历史,主要是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他的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本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对这部分教材做了调整。

先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他的科学思维方法,得出什么叫自由落体,渗透人文教育。

接着重点讨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最后是对自由落体的规律运用。

本节课是在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3)掌握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1)加强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2)类比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实践出真知,实验见规律性.(2)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方法.三、教学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的技巧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五、教学过程设计思想:1、先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理成章地研究落体运动;2、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物体下落快慢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从而猜想若没有空气阻力会怎样;3、用牛顿管实验验证猜想,引入了新的理想运动模型:自由落体运动。

讲述1971年宇航员做的实验,加深印象;4、了解地球表面物体下落运动近似成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5、着手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利用打点计时器进行研究,得到结论;6、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及重力加速度;7、应用训练一、引入: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标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游戏师:一般情况下,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师:大家看到我手里的这把尺子了没有?我这把尺子跟普通尺子是不一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测量出你的反应时间。

5自由落体运动-人教版必修1教案

5自由落体运动-人教版必修1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人教版必修1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特点;•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利用公式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物理量。

2. 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特点;•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利用公式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物理量。

3. 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特点;•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3.2 教学难点•利用公式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物理量。

4. 教学方法•理论授课法;•实验演示法;•讨论互动法。

5. 教学步骤5.1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指物体在被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其特点是速度逐渐增大,加速度恒定,方向竖直向下。

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或图片来展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和特征。

5.2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公式为:$$ h=\\frac{1}{2}gt^2 $$其中,ℎ为下落距离,g为重力加速度,t为下落时间。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自己测量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从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5.3 利用公式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物理量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公式,我们可以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物理量,如下落时间、下落距离以及速度等。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自己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物理量,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6. 教学评价•通过讨论互动法进行课堂互动,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实验报告、作业等评价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7. 教学反思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是需要多角度切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材料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

《自由落体运动》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解决实际问题.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照相机曝光时间的估算.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牛顿管、硬币、天平、小纸片、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等.课时安排:新授课(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两个轻重不同的小球同时落地的声音,是那样地清脆美妙!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轻重不是下落快慢的原因;它动摇了2000多年来统治着人们头脑的旧观念,开创了实验和科学推理之先河,将近代物理学以至今代科学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当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来的时候,你们想过这种运动吗?物体下落的过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这种运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新课教学]一、自由落体运动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提出问题: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2.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实验探究)猜想: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大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比质量小的快吗?(实验):取两枚相同的硬币和两张与硬币表面面积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在下述几种情况下,都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下落快慢情况。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精选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精选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自由落体运动》。

本节课主要详细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性质、规律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性质和规律,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认识到自然界规律的普遍性和一致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性质和规律。

难点: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尺子、自由落体演示仪。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教师展示自由落体演示仪,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3. 知识讲解:(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方向竖直向下。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位移公式、速度公式、时间公式。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典型的自由落体运动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自由落体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2. 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3.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 例题及解答5. 随堂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物体从高空自由落下,2秒后落地,求物体下落的总高度。

(2)一物体从高空自由落下,经过3秒后速度达到30m/s,求物体下落的总高度。

2. 答案:(1)总高度:19.6m(2)总高度:45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性质和规律。

2.4 自由落体运动—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2.4 自由落体运动—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2.4自由落体运动〖教材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具体的实例,又是一个特殊的实例。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的物理模型,在实际生活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使得一些重的物体下落得非常快。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在空气阻力较小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这样我们这节课的实验就很重要。

通过概括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前面学习的运动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推导能力,进而认识到运动的本质。

课后有伽利略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他人生轨迹,这都将会是学生们重要的精神粮食。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自由落体运动逐差法求加速度。

〖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法、讲解法、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准备〗牛顿管、金属片、石头、纸片、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站在高层建筑物上,让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物体下落得快?(课件展示比萨斜塔动图)比较难以看得出来。

在教室内拿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将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团。

让纸团和另一张纸在同样的高度落下,看看哪一个下落得快?很明显是揉成团的比较快。

结合实验及生活中的经验,讨论:什么因素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可能是空气阻力的作用。

物体下落的运动是司空见惯的,但人类对它的认识却经历了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高一物理必修一人教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高一物理必修一人教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影响自由下落的物体下落快慢的相关因素2.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只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初速度为零3.条件直线运动加速度不变4.运动特点与规律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时什么样的运动,掌握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难点:物体下落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理解重力加速度。

三.教学策略与设计: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激发他们思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积极性,2.以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策略,分组讨论以开发他们的潜能,这样也能更好的互补,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四.教学环境与教学教具:硬币,相同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规律,回忆公式,为本节课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2.导入新课:问题一:生活中人们把在雪地里散步当成浪漫,把漫天的飘雪洒在脸上当成是享受,那怎么没人去享受冰雹呢?问题二:如何测量自己的反应时间?具体操作步骤:让一个同学拿着刻度尺,自己把手对着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随机释放,自己立刻抓住。

读出刻度尺下落的高度,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规律求出反应时间。

(讲完本节课程以后再做,若时间不够的话让同学们自己下去做。

)问题三: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要求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得出相关结论,最后做一遍下列操作进行对比。

分析学生的相关结论。

)1.重的物体下落快。

一张纸,一个硬币,同时静止释放,哪个先落地?2.小的物体先落地。

两张相同的纸,一张揉成纸团,同时静止释放。

哪个先着地?3.轻的物体下落的快。

一个大硬纸板,一个硬币,同时静止释放,哪个先着地?设置悬疑,启发学生思考。

是什么原因使得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呢?引出是空气阻力的影响,最后通过牛顿管实验的视屏让学生理解。

进一步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高中物理 2.4 自由落体运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物理 2.4 自由落体运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物理 2.4 自由落体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4 自由落体运动(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课前预习1、自由落体运动:。

在地球表面上,它是一个理想运动模型。

一般情况下,如果空气阻力相对重力比较小,产生的影响小,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密度较大实心物体的下落都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2、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和2、。

3、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的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用符号表示。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1、纬度越高,g越;2、同一纬度,高度越大,g越。

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9、8m/s2或10m/s2,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都按 m/s2计算。

5、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是;位移与时间关系是;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是。

三、典型例题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B、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C、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因为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所以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g是标题,有大小无方向。

B、地面不同地方g不同,但相差不大。

C、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

D、在地面同一地方,高度越高,g越小。

例3、AB两物体质量之比是1:2,体积之比是4:1,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求下落的时间之比,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2章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2章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以及地球上不同地点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规律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难点】1.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观察法(生活与实验)、引导法【教学用具】ppt、纸片若干、橡皮(举例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物体下落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你们仔细观察过落体运动吗?过渡: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物体下落是否受到空阻力的影响呢?●自由落体运动──探究实验实验一:将一张白纸裁成相同的两半,另一片揉成纸团,让其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可以看到纸片比明显比纸团下落得慢。

实验二:将一张白纸裁成相同的两半,其中一半再裁成两半即原来的四分之一,将四分之一的这半揉成纸团,让其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可以看到纸片比明显比纸团下落得慢。

●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管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让质量不同的鸡毛、铁片等物体在一个抽掉空气的玻璃管里下落,可以明显看到不同质量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放入空气后,再重复前面的实验,发现其中的羽毛和铁片下落的快慢不相同。

实验结论:没有空气时候,物体受到那些力呢?(重力)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到什么呢?(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时只受重力的作用,其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

过渡:到现在为止,我们对落体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了。

●自由落体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探究去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及其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 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

4.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 渗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3.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牛顿管、手动抽气机、20cm刻度尺、橡皮、纸片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活动设计:师生合作做一个小游戏教师出示刻度尺,用两个手指捏住刻度尺顶端,请一位学生伸出两个手指在刻度尺的下端做好捏住刻度尺的准备,但手指不能碰到刻度尺。

当看到教师放开手时,学生立即去捏刻度尺。

这个小实验能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

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

老师现在手中的这把尺子就可以比较人的反应快慢,(师生互动),用这种方法如何估算出人的反应时间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找到答案——引入课题:自由落体运动(二)新课教学一、自由落体运动:(落体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出示图片:观察自然界中存在的下落现象,并比较下落的快慢。

(完整版)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完整版)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定量)..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自由落体,研究物体下落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自由落体的特征是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物体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

.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及规律的得出,介绍伽利略的实验验证及巧妙的推理。

三、教具.自由落体演示仪及附件,计算器。

.硬币(一元)两枚,薄纸袋(恰好可装下硬币),抽气机,牛顿管。

.投影仪、投影片、彩笔。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Ⅰ∶Ⅱ∶Ⅲ=∶∶(二)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应用这些知识研究一种常见的运动,物体下落的运动。

[演示Ⅰ]硬币和纸袋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从表面上看得到结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亚里斯多德()的认识从公元前世纪至公元世纪,这种观念统治了人们两千多年之久。

.伽利略()的贡献(年)两个物体>分别由同一高度下落,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当把两物体捆在一起仍从同一高度下落情况会是怎样呢?结论:①整体分析:当把两个物体捆在一起时+,因为新组成的物体比上述两个物体中的任一个都重从而下落的应最快。

②局部分析:物体下落的快,受到一个下落得慢的物体的作用,结果就像一个大人拉着小孩向前跑,比单独大人跑要慢,比小孩单独跑要快一样,他们的共同速度应介于、两物体之间即>>.伽利略用归谬法巧妙地否定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从而得出结论:重物体不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学生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

表现其一:落体运动快慢的产生原因分析,要用到实验探究,突破原有认知,体会并应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这一科学思维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学生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可能将自由落体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自由落体运动只是特殊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已。

三、设计思想从兴趣入手,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以趣味实验的新手段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通过分组实验,感受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进而小组讨论、验证、交流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感悟自由落体这一理想化模型的实质;成功解释生活中自由落体现象。

四、教学目标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现象;2.知道产生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3.能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分析、解决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五、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及产生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实质。

难点:(1)物体下落快慢影响因素的探究;(2)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的分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情景设置──问题链接──自主探究──形成共识──得出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七、课前准备──媒体的设计与准备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一套,钩码,牛顿管,抽气机,天平,自制课件。

学生每四人一组:刻度尺,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小石头,羽毛,纸带,铁片、书签若干(长10厘米左右),纸片若干张、钢球(大小各一个)、面积相等的金属片和纸片等。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名师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名师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核心素养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并使学生领悟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1. 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会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3.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并能理解影响重力加速度的因素。

4. 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并验证自由落体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知识储备区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根据优教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

(优教提示:请登陆优教平台,发送本节预习任务)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的加速度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点,g的大小一般不相同.计算中g一般取9.8 m/s2,近似计算时,g取10 m/s2。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1/2gt2。

3.速度位移公式:v2=2gh。

新课讲解一、自由落体运动[问题设计]1.在空气中,将一张纸片和一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哪个下落得快?若把这张纸片团紧成一团,再与石块从同一高度释放,情况会怎样?答案:石块下落得快;纸团和石块几乎同时着地。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反应时间”)2.牛顿管实验:玻璃管中有羽毛、小软木片、小铁片,玻璃管中抽成了真空,将物体聚于一端,再将玻璃管倒立,让所有物体同时下落。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案:下落快慢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展示] 雨滴。

雪花露珠和树叶自由下落的动画。

上述两幅动画的共同特点是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那么,物体下落的过程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这种运动?进而建立一种运动模型: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本节课的任务是:1、研究自由下落运动;2、研究自由落体运动;3、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一)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一:硬币和等大的纸片同时自由下落
思考:谁下落得快?为什么?
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实验二:重纸片和轻纸团下落的实验。

结论:轻的物体也可能下落得快。

实验三:等重的纸片以不同方式下落。

结论:并非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下落运动变得如此复杂?
比赛:男同学扔一张纸和女同学扔一本书。

思考:书的重是纸重的几十倍,能不能得出“女同学的力量大”的结论?
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忽略了什么?
结论:空气阻力阻力对书和纸的影响不同。

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下落运动如此复杂?
思考:既然有空气阻力时运动很复杂,我们该怎样去研究自由下落运动呢?
思考:根据由简到繁的研究思路,我们先应该研究什么情况下的自由下落运动?
结论:先研究不受阻力情况下物体的自由下落运动。

实验四:“牛顿管”实验:
拿一个长约1.5m的玻璃管,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把形状和质量都不相同的几个物体,如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小玻璃球等,放到玻璃筒里。

把玻璃筒倒立过来,观察这些物体下落的情况。

把玻璃管里的空气抽出去,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再次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

现象:玻璃管里越接近真空,它们下落越接近同时落到管底。

推理:如果玻璃管里就是真空,则它们一定同时落到管底。

播放美国宇航员的月球试验。

阅读课本并回答:①什么叫自由落体运动?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怎样?
学生:①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②特点:a、初速度为零;
b、只受重力,没有空气阻力或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介绍人类文明史上最美的十个物理实验中排名第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因为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已经这么说了。

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数学系任职,他大胆地向公众的观点挑战。

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

(配乐)但是,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的代价是惨重的——他失去了工作,但他依然坚持真理,就像一个孤独的剑客独自仗剑沦落天涯却仍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从1616年开始,伽利略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20年的迫害,1633年被判终身监禁并痛失爱女,1637年他双目失明,但即使是这样他依然没有放弃科学。

1642年1月8日他由于寒热病在孤寂中与世长辞,同年的12月25日,另一位伟大的的物理学家诞生了,他就是牛顿,他扛起了伽利略的大旗,将科学发扬光大。

直到三百年后的1979年11月10日
梵蒂冈教皇保罗二世代表罗马教廷不得不在公开集会上宣布:1633年对伽利略的宣判是不公正的。

多媒体打出伽利略的照片:让我们用掌声对这位科学宗师表示崇敬!
探究一: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
如何来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呢?
方案:用打点记时器
实验五:按教材第的图示装置做实验。

将一系有纸带的重物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

纸带分析:⑴自由落体轨迹是直线;
⑵相等时间内位移越来越大;
⑶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相等。

要求学生自己测量纸带并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然后教师用电脑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x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
2.它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改变不同重物,利用打点计时器反复实验表明,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加速度都相同,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总结: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不同,从赤道到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增大,一般g取9.8m/s2或10m/s2。

(三)自由落体规律
让学生由总结自由落体规律
022012
2t t v gt
v h gt a g v gh
=⎧⎪=⎫⎪
⇒=⎬⎨
=⎭⎪⎪=⎩ 探究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不受空气阻力的单纯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情况很少,但是在空气阻力影响很小的自由下落运动可以被视为自由落体运动,可以应用其规律来解决问题。

1、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5倍,甲从50m 高处自由落下,乙同时从100m 高处自由落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大。

B 、下落1s 时,它们的速度相等。

C 、各自下落1m 时,它们的速度相等。

D 、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2、为了测出井口到井里水面的深度,让一个小石块从井口落下,经过2s 后听到石块落到水面的声音。

求井口到水面的大约深度(不考虑声音传播所用的时间)。

[板书设计]
02
22
0,2/10/122t v a g
m s m s v gt h gt vt gh ⎧⎪
==⎧⎪⎨⎪⎩⎪
⎪⎧⎪⎪
⎪⎨⎨⎪⎪⎩⎪
=⎧⎪
⎪⎪⎪
=⎪⎨
⎪⎪⎪⎪=⎩⎩
2一、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1、二、特点:、匀加速直线运动方向:竖直向下三、自由落体加速度g 大小:随地理位置的纬度、高度变化
自由落体运动而变化,一般取9.8或四、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