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解读及地位作用
(1)课程标准解读:《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属于综合与实践这一部分,这节课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方
法、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以实际生
活中的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过程经验很重要的载体,
通过课题学习能够把知识系统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针
对问题情境,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
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实际生活
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
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应该“少而
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也可以将课内外结合.
(2)地位及作用:《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三章《轴对称》,为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两点之
间线段最短、合理使用轴对称、平移等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而设置的一节课。本节课是在学习轴对称、等腰三角形的
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利用线段公理解决最短路径问
题。它既是轴对称、平移、等腰三角形知识运用的延续,
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会思考,在知识与能力转化上
起到桥梁作用.
二、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利用轴对称研究某些最短路径问题.
2、内容解析:最短路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初
中阶段,主要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
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为知
识基础,有时还要借助轴对称、平移、旋转等进行变
换进行研究.
这节课我以数学史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将军饮马问题为载体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值问
题,再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值问题转化为“两点
之间,线段最短”问题。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
的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
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三、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能利用轴对称能利用轴对称和平移变换解决简单
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
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的标志是:学生能将实际问题中的
“地点”“河”抽象为数学中的“点”“线”,经历将实际
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值问题的过程;能利用
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
短”问题;能通过逻辑推理证明所求距离最短;在探
索最短路径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桥梁“的作用,
感悟转化思想.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最短路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最值问题,作为初中生,在此前很少涉及最值问题,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数学经验尚显不足,特别是面对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更会感到陌生,无从下手。解答“当点A、B在直线L的同侧时,如何在L上找到点C,使AC与CB的和最小“,需要将其转化为”直线L异侧的两点,与L上的点的线段和最小“的问题,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转化、怎样通过轴对称实现转化,一些学生会存在理解上和操作上的困难,在证明”最短“时,需要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与所求作的点不重合),证明所连线段和大于所求线段和,这种思路和方法,一些学生想不到。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思考”直线L异侧的两点,与L上的点的线段和最小“,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在证明”最短“时,教师要适时点拔学生,让学生体会”任意“的作用。本节课教学难点是:如何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值问题.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利用轴对称和平移变换解决简单的最短路
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
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运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感悟
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提供丰富的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让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
活,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从中获
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值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与策略】
(1)突出重点的方法:通过设置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和讨论,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突出重
点.
(2)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先让学生思考“直
线l异侧的两点,与l上的点的线段和最
小“,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在证明”
最短“时,教师要适时点拔学生,让学生
体会”任意“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开展小
组讨论、探讨交流、归纳总结来突出主线,
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难点.
七、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水平,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识到良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法:突出学习方法的引导,注重思维习惯的培养,为
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与发现,思考与归纳提升,在动手探究、
自主思考、互动交流中,获取本节课的知识与方
法.
八、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微课,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
九、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复习旧知,新知铺垫
1.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