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第2课时)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则不愚,而是“大智”。
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
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对比衬托,表现人物。
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力量怀有坚定的信念。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
两相对比,一个伟大,一个平庸。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显示愚公的气魄具有一定的衬托作用。
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2.烘托渲染,情节巧妙。
全文篇幅较短,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畚”是十分简陋的,而倒土地点——“渤海之尾”又是十分遥远的,如此移山,看来更是“愚不可及”。
这些都是进行烘托渲染,而且这些仅仅是事物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过一般人,真是“大智若愚”啊!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的“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始;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等等。
人物不同的语言都充分反映了各自的形象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22 愚公移山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倒装句】(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三夫”后置)(4)告之于帝。
(宾语“之”提前)【省略句】(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主语“愚公”)(3)帝感(于)其诚。
(省略介词“于”)(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省略介词“于”)【教学提示】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案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2017年10月1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习近平同志健步走向报告席,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3万余字,近3个半小时,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响起70多次掌声。
这掌声凝聚着党心和民心,这掌声升腾起信心和力量。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未来的庄严宣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22 愚公移山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由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会勇往直前。
1.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积累。
2.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诵读法、归纳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坎坷,面对荆棘和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列子(前450—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作品简介《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
全书共八篇,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迪与智慧。
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冀.州(jì) 荷.担(hè) 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g)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南(yōng)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迂】曲折,绕远。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塞,阻塞。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聚室.而谋.】室,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举例:
-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劳作行为,而是象征着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和坚定信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在创意写作中,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并背诵课文《愚公移山》。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并掌握其用法。
-生字:愚、公、移、山、河、曲、折、峻、邻、舍、叩、闻、颐、指挥、效力等。
举例:
-通过分析课文,理解愚公的形象特点,强调其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
-对比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讲解“傲慢”与“谦逊”的对立,强调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如愚公移山的象征性、河曲智叟的寓意等。
-领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层含义,将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创意写作,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6.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领会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培养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愚公移山》的基本内容,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和语言特点。
2019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愚公移山
第 22 课愚公移山教课目的1.顺畅翻译课文,掌握要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要点文言句式。
2.在频频朗读中,理解文本,在对照中分析人物形象,在互动沟通中理解文章主题。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觉愚公精神。
学习我国古代办感人民战胜困难险阻的伟大气势和坚毅毅力,感悟愚公精神的现代意义。
教课重难点1.掌握愚公和智叟人物形象,领悟对照手法,理解寓意。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课方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入题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碰到过困难,碰到了困难是应当英勇地战胜仍是选择躲避,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中有很多人,面对行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经常缺少耐挫力和长久力,最后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倒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特别学习愚公那勇于战胜困难、坚持究竟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读文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及停留。
2.学生朗诵课文,自学生字词。
3.教师检测字词。
4.指名朗诵、分角色齐读课文。
三、疏导课文请同学们联合书下说明翻译课文。
女生译 1.2 段,男生负责译 3.4 段,先自行试译,也可互相议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友谊提示以下字词的解说:河阳之北 ____________________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________投诸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____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____________以残年余力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不加增 ____________________汉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四、概括要点字词1.通假字指通豫南“指”同“直”(向来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来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厝”同“措”(搁置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要点虚词的用法“之”的用法(1)构造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2)用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进出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必而不平表转折:子后代孙,无量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增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五、合作学习研读课文1.愚公为何移山,如何移的,结果如何?请学生用“由于因此以后”句式连结课文有关语句回答三个问题。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2 愚公移山》优质教案_2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愚公移山》一文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第六单元从“品格与志趣”的内容出发,以经典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领会“以奇特的想象寄予不凡的追求”,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通过学习文言名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领会古代“寓言”这个文学样式。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读文来领会字词含义、文意,并能够背诵全文;2、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文本,学会分析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古田至厦门”(注:在厦门市湖里中学上课)导入到“愚公移山”精神。
二、掌握字词句1、多遍地朗读课文。
2、掌握基本字词句的意思。
①字词:方、河阳、汉阴、且、焉、惩、迂、险、诸、易、反、彻、虽、苦、亡、厝、陇断②句子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三、解读文章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矛盾——困难之大①方、高——(峻、大)②君之力,年且九十——(老)③渤海,隐土——(远)④箕畚,扣,垦——(陋)⑤子孙三夫,遗男——(少,微)⑥智叟笑——(舆论压力)四、再次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五、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理解文本,学会分析文章。
2、通过寓言本身,深入明白“寓言”这个文学样式的特点。
3、理解并能归纳寓意。
【教学过程】一、继续解读文章1、从愚公移山所遇到的困难中能够看出愚公确实“愚”之极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却不顾一切地去闯!那为什么要这样来写愚公之“愚”呢?(伏笔,愚公精神品质所在)2、愚公的论证找出文中愚公论证推理合理的语句。
——子子孙孙无穷溃,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朴素辨证论思想)结论:愚公并非蛮干;有人支持,有人献疑,驳倒智叟的“笑”,证明移山的实现可能性,只要假以时日。
可见本文并不是在渲染愚公的盲目闯荡。
过渡:那么本文提倡什么?二、寓言与寓意1、谈谈愚公身上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品质。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
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弄清楚愚公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重点1.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1.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
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听起是奇闻,讲起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背景资料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
《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知识链接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22 愚公移山教案【推荐】.doc
22 愚公移山【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探究文章内涵,把握愚公形象,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学习愚公精神,敢于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冀.州(jì) 荷.担(hè) 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g)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南(yōng)陇.断(lǒng) 惩.山北之塞(chéng)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方.七百里:面积。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尽,全。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塞,阻塞。
聚室.而谋.:室,家。
谋,谋划,商量。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始龀:刚刚换牙。
寒暑易.节:更替。
穷匮:穷尽。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3.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4.古今异义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
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愚公形象和文章的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坚持和努力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愚公移山》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传达的精神。从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来看,我觉得有一些地方做得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教学难点
-词语运用:学生对于重点词语的运用可能存在困难,需通过实例演示、练习题巩固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用法。
-句子解析:句子中的古汉语用法和句式结构可能造成理解障碍,教师应通过对比现代汉语、举例说明等方式,降低理解难度。
-主题理解:文章寓意的抽象性可能使部分学生难以把握,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引导思考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7.拓展阅读:推荐与《愚公移山》主题相关的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8.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愚公移山》,培养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语言运用: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使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词语,熟练解析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和分享,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如“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等,理解句子含义,提高学生的句子解析能力。
4.文章主题:探讨《愚公移山》所传达的寓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重要性。
5.写作特色: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在本次《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我在未来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性,同时也感受到了学生们在面对难点时的积极态度。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以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他们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坚持和毅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愚公移山的情景,体验坚持和协作的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愚公移山》,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升文学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从愚公移山故事中提炼出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文学创作兴趣。
5.价值观念与塑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文化差异: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何将这些文化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第22课愚公移山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箕
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
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
”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
肥乡区常耳寨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练习册
【交流点拨】你太不聪明了!
【交流点拨】为下面写“移山”作铺垫。
文本探究
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人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
这儿的“愚”不但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
一天,愚小公放学回家,老愚公对他说:“孙儿。
2019年部编(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精品】
22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导入一(歌曲导入)播放MTV 《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导入二(情境导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 ——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1.作者简介《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交流背景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知识链接关于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4.积累字词(1)注音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sè)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东(cuò)(shuò)河曲智叟亡.以应(wú) 一厝朔..始龀.(chèn) 无穷匮.也(uì)雍.南(yōng)(2)解释词语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亡以应“亡”通“无”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虚词①“而”的用法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b.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②“其”的用法a.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b.“他”惧其不已也c.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③“之”的用法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c.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④“且”的用法a.副词,“将”年且九十b.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⑤“于”的用法a.介词,“到”达于汉阴b.“向”告之于帝⑥“焉”的用法a.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b.语气词,相当于“呢”始一反焉语气词,相当于“了”无陇断焉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名词作状语箕畚..特殊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一)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部编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
22 愚公移山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重点)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还要不要发扬愚公的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愚公移山》。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2.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字词积累(jī běn) 始龀.(chèn)箕畚..穷匮.(uì) 万仞.(rèn)孀.妻(shuāng) 智叟.(sǒu)一厝.(cuò) 荷.担(hè)迂.(yū) 魁.父(uí)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4.听读录音,注意重音、停顿及语气。
(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5.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
6.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
(1)通假字①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②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③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④一厝雍.南(“厝”同“措”,放置)⑤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2)一词多义①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副词,表示诘问)②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③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④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⑤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3)词类活用①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③面.山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向,面对着)(4)特殊句式①宾语前置: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前置)②状语后置:告之于帝(状语“于帝”后置)③被动句:帝感其诚(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④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即“汝之不惠,甚矣”,你也太不聪明了)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学详案第二课时一、作业检查1.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
(3)投诸渤海之尾。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2.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为下面写“移山”做铺垫。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的赞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得到了家人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来。
二、合作探究(一)精读品味。
1.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说明他的妻子不愿移山?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之情。
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侧面反映出愚公意志的坚定。
(2)写孀妻弱子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移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对比,寄托作者褒贬之意。
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智叟立足现在,愚公放眼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智叟的疑问和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智叟和愚公妻子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妻子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愚公妻子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随后移山行动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故事为什么用神话结尾?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被谁搬走的?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
但这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
要抓住“命”“感”“惧”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是“帝”。
“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
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
“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
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被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天动地。
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二)人物赏析。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是“贬词褒用”。
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
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
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
“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2.你觉得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且令人尊敬的智者。
(三)写法探究。
1.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2.本文的情节安排有何特点?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姿。
故事短小,却情节完整,一波三折。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却要号召全家人“毕力平险”,使人初见其“愚”。
开始移山了,搬运土石用“箕畚”,工具极为简陋;倒土石的地点在“渤海之尾”,路程非常遥远,如此移山更见其“愚”。
直到河曲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把智叟驳斥得哑口无言。
这时,愚公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才一下子充分显示出来。
3.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愚公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遗男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
愚公目光长远而命名为“愚”,智叟目光短浅而命名为“智”,这一命名的颠倒不仅达到了对比的效果,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京城氏之遗男“助之”和智叟“止之”的对比,则进一步表明老于世故者对事情往往采取冷漠的态度。
本文还巧妙运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都对烘托愚公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4.本文的细节描写有什么特点?本文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如愚公妻子的“献疑”,京城氏之遗男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这些描写都很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物对话也很精彩,语言描写不仅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求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了妻子的“献疑”;妻子的“献疑”,表现了对移山的关心;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出其思想的固执,引出愚公的驳斥。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生动,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5.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
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愚公的行为,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请简要阐述理由。
观点一:愚公应当移山。
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难毫不退避、迎难而上的表现。
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失志不移的精神。
另外,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移山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搬家和移山,都是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
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也可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四、达标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苦于)(2)吾与汝毕.力平险(竭尽,用尽)(3)杂然相许.(赞同)(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这些土石怎么样呢?3.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4.文章描写智叟的劝阻、神仙帮忙搬山,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何重要意义?智叟的阻止,突出了愚公的目光长远;神仙帮助搬山,表现了愚公精神的感人。
五、布置作业请以《愚公,我想对您说》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