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老教材五至七章简明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讨论、交流、回答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
讨论回答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21.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建筑艺术的精华毁灭
(爱)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恨)




检签记录
教学内容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精神。
2.按照提纲给课文分段,知道哪段详写哪段略写及其与中心的关系。
在朗读中逐渐加深感悟。结合文中语句体会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从课题入手,紧扣“难忘”,让学生自读探究作者为什么很“难望”,勾画有关语句作批注,最后全班交流研讨,指导有感情朗读重点句段。
教具准备
四、课题引申
1.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体会中心。
2.进一步理解课题,问:课文所表现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行为之“壮”,从课文中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五段中哪段是详哪段是略,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我们要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一、学生听、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5.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1、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2、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并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4、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

3、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准备: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经过剪辑的火烧圆明园园的视频录像。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2、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初步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去看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曾经是一座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圆之圆”。

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板书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写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园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毁灭的?是谁?为什么要毁灭它?)我们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来一起寻求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

2、指名认读生字词。

人教五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教案.docx

人教五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教案.docx

第七单元教材内容概说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 3 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 3 个片段组成。

这 3 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此外,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也就是说,本组教材以“人”为主,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

二、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人物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三、单元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

2、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

3、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

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

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也应如此。

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

22、人物描写一组【教学目标】1、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14 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故事梗概。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几篇选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别具匠心,都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颂扬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难忘的一课》一文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刚光复,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境。

《最后一分钟》一文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七》和《回顾·拓展七》安排了多项训练内容,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了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知识与能力1.会认23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段落。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历史。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组织材料的写法和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历史,激发爱国之情,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点1.会认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历史。

2.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组织材料的写法和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1.借助资料,丰富文本体验。

在课前,搜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课中,紧扣语言文字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或进行拓展阅读。

2.揣摩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教案最新文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教案最新文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教案最新文案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教案最新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教案最新文案1教学目的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

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二、新授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天,则徒弟做(-+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 -=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独做10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四、小结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即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8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8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
1.请同学们在朗读中复习上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节课我们总结: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联系课题,你发现什么问题?(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2.指名回答。
3.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质疑: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自学“辉煌”(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请你从2-4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话,认真阅读,提出问题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
2.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五位英雄,五位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3.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快速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你们可以说说你们所知道的革命英雄,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刘胡兰舍生取义……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关于台湾的课文吗?你对台湾有哪些了解?
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掌握的资料。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是发生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难忘的一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_7-9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_7-9

师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

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三)阅读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量将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

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要求,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精读课文的教学(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

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教师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

另外,教师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精读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有的精读课文也不是全篇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的句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的默读,重点在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

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

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

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导学案

5简略方程用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2、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时省略乘号的简易写法。

复述回首以 2 人小组复述回首以下内容。

1、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先用语言表达,再用字母表示。

2、说出你学过的计算平面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公式。

设问导读(一)阅读课本第52 页例 1 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才能用一个式子简洁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纪呢?2. 这里的 a 能够表示哪些数? a 能是 200 吗?为何?3.当 a=11 时,爸爸的年纪是多少?(二)阅读课本第53 页例 2 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2.式子中的字母能够表示哪些数呢?(三)阅读课本第54 页例 3(1)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独立达成下表,同桌互相沟通答案。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名称加法互换律加法联合律乘法互换律乘法联合律乘法分派律2.谈谈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有哪些书写规定,试举例说明。

(四)阅读课本第 54 页例 3(2)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往常我们如何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2.有什么书写规定?3.你还可以试着举例说明吗?4. 当 a=6 时,如何将数字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呢?你能试着把例3(2)增补完好吗?5.将数据代入公式求值时,要把省略的乘号如何办理,能够举例说明。

3.你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自我检测1.省略乘号写出下边各式。

a×7=a× b=x ×3=a-b×5=7 ×b=a× a=12+a ×3=5× a× b=2.依据运算定律填一填。

a-b-c= □-( □+□)(a · b) ·8=□· ( □·□ )ac+bc=□( □+□)5x+7x = □· ( □+□ )(a+b)·x=□·□ +□·□4(x+6)=□×□ +□×□3.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单元教学分析和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单元教学分析和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

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习作会写题为“_____即景”的文章,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并写出景物的变化。

重点是做到突出景物的变化,体现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语文园地学习品味优美的语句,积累诗歌。

学习制作宣传海报。

学习把画面描写得更具体,通过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景物描写给自己带来的美。

通过认真观察,把画面描写得更具体。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

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三、单元课时安排21 古诗三首…………………………………………………2课时22 四季之美…………………………………………………2课时23 鸟的天堂…………………………………………………2课时24 月迹………………………………………………………1课时习作:__即景………………………………………………1课时语文园地七……………………………………………………1课时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数学七年级上册5-7章教案 全册共65页word资料

数学七年级上册5-7章教案 全册共65页word资料

第五单元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和要求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能用代数式表示;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

3.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和变量的意义。

4.经历探索简单实例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到文字语言叙述的双向过程。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是在学生认识简单的数量关系,接触过一些字母式子如计算公式、运算规律的基础上安排的。

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习方程、比例以及其他代数式知识。

也有利于体验数学表达的简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教材内容分两段安排:第一阶段是代数式,主要介绍用字母表示数;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字母表示数——函数初步认识。

教材力求突出以下几方面:创设丰富的生活环境,突出数量关系,提供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难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代数式和函数的初步认识,能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模型。

难点是列代数式,区分具体问题中的常量和变量,理解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

学习本章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意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感悟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的重要工具。

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已经初步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认识比较肤浅,要完成这个飞跃,必须从大量的实例中体会、领悟。

本章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还要理解字母可以与数一起参与运算,可以用数、字母、运算符号组成的代数式表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

注意事项1.关注学生在探索数量关系中的参与态度、思维水平和抽象能力;2.在学生进行从语言叙述道代数式表示、从代数式表示到语言叙述的活动中,关注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的意识;3.在评价学生对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的掌握程度时,关注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诶和解决问题时的表现。

教学方法建议1.重视在具体情境中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2.鼓励学生对代数式意义进行多方面的解释,使学生不断深化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认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尝试、猜测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重视读、列代数式的教学,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5.求代数式的值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教学中,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代数式的意义和作用;6.函数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概念之一,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函数的感性认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第七课时)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第七课时)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第七课时)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课时,主要内容是解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第七课时,解简易方程。

具体内容涉及到等式的性质,以及如何通过操作来解简易方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一性质来解简易方程。

同时,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等式的性质,以及如何通过操作来解简易方程。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们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和一些简易方程的练习题,以便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地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们感受到方程的存在,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个方程。

2. 讲解等式的性质:我通过PPT展示等式的性质,并详细讲解。

同时,让学生们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解简易方程:我通过PPT展示一些简易方程,并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操作来解方程。

同时,让学生们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例题讲解:我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易方程。

5. 课堂小结:我在课堂的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们对解简易方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等式的性质,以及解简易方程的步骤,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解题的思路。

七、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些简易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能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题目如下:1. 解方程:2x + 3 = 72. 解方程:5 3y = 13. 解方程:4x 2 = 1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认为学生们对等式的性质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对操作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下一节课,我会重点讲解解方程的步骤,并让学生们多进行实践操作。

一年级上5-7单元教案 3

一年级上5-7单元教案 3

主备人:
课题:我长大了一岁
2、“开火车”背诵课文,一人背诵一小节。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明明的进步,也找到了自己的进步。

你在今年中进步这么快,高兴吗?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更要一天比一天进步。

七、作业。

把你们编的一段话说给爸爸、妈妈听,相信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会很高兴的。

板书设计:
我长大了一岁
再也不捉小鸟了再也不欺负小弟小妹了学会做大孩子的事
作业及安全教育一分钟
课题:玛莎长大了
》教材简析:学习这篇
课题:《海水》
教材简析:本课处于一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是一首诗歌,选自当代作家刘饶民的组诗,主要由孩子提问的两个问题及大海的两个回答组成,一问一答构成了本诗的特点,既便于记忆,同时又赋予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且好模仿。

引导孩子从中体会诗人对大海辽阔,蔚蓝之美景的赞美和对渔民辛勤劳动,挥汗捕鱼的敬重。

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孩子了解大海,学会写问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第七单元《外面的世界》
本单元是一个开放性单元。

重点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和态度,养
成乐于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和自检与反思意识。

安排的内容有:集中展示“外面的世界”的彩图、“外面的世界”识字实践活动和“金钥匙”以及自检。

人教版第七章 教案

人教版第七章 教案

第七章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七章(一)过滤和结晶:1. 过滤的操作注意事项2. 结晶、晶体的概念及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2)降温结晶(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二. 重点、难点:1. 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2. 过滤的基本操作3. 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三. 教学过程:1. 过滤:(1)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初中阶段一般指水)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利用液体能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体不能穿过而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2)过滤所需仪器: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3)操作步骤:①准备过滤器:用滤纸、漏斗做出过滤器。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②组成过滤装置:漏斗放在铁架台铁圈上,漏斗管尖紧靠烧杯内壁。

③倾倒液体过滤:将滤液沿玻璃棒注入漏斗,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部位上,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④沉淀洗涤:注清水(或溶剂)入漏斗中连洗几次,需要留沉淀则多洗几次。

小结:过滤,具体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指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不能留有缝隙。

二低是指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口边缘和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是指烧杯(上)口边缘紧靠玻璃棒上端、玻璃棒下端紧靠滤纸边缘以下和漏斗下端紧靠烧杯(下)内壁。

2. 结晶法:⑴蒸发结晶⑵降温结晶:把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结晶的条件:溶液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如:KNO3中混入少量NaCl,欲除去NaCl,可将混合物溶于水,制成热饱和溶液,然后进行冷却。

由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首先从溶液中析出,NaCl留在母液里,再经过滤,即可得到较纯净的KNO3。

例1. ①从KNO3饱和溶液中获得KNO3晶体,一般采用_______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②利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KNO3的溶液已饱和,且只要改变溶剂量或溶液温度等条件即会析出晶体,又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因而改变溶液温度析晶比改变溶剂量析晶要简便易行得多,故一般采用降低KNO3饱和溶液温度的方法。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全章教案

第五章5.1.1 相交线
5.1.2 垂线(第1课时)
5.1.2 垂线(第2课时)
5.2.1 平行线(第一课时)
所截,则∠1和是
∠1和是同
∠3.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二课时)
5.3 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
5.3 平行线的性质(第二课时)
C
D
命题、定理
5.4平移(第一课时)
5.4平移(第二课时) 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平移:
小结与复习
如图2—75: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有的同学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了答案,有的举例说明,这很好。

大家说
解:∵∠2+∠3=90°,∠
解:直线b与直线c平行。

因为b⊥a,c⊥a,所以∠
答:乙地所修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如果a∥b,找出图中各角之间的等量关
答:2。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

5.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5课时)1.会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2.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体会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转化为“旧”的化归思想.能根据方程的特征,运用一般步骤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能根据方程的特征,发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去分母”的做法,可以把不熟悉的方程形式变形为熟悉的方程形式,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并能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知识回顾【问题】解方程-4+4(3-x )=-2(11-2x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如何解上面的方程?学生回答:这是一道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通过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将它转化为“x =m ”的形式,最终得到这个方程的解.【答案】解:去括号,得-4+12-4x =-22+4x .移项,得-4x -4x =-22+4-12. 合并同类项,得-8x =-30. 系数化为1,得154x.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复习已学过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为引出本节课“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作铺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如图,翠湖在青山、绿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 km ,距绿水70 km .某天,一辆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绿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王家庄距翠湖的路程有多远?【师生活动】教师提问:问题中涉及了哪些量?学生回答:翠湖距青山50 km ,翠湖距绿水70 km ,汽车匀速行驶,汽车从王家庄到青山的行驶时间为3 h ,从王家庄到绿水的行驶时间为5 h .教师提问: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汽车从王家庄到青山的行驶速度=汽车从王家庄到绿水的行驶速度. 学生作答.解:设王家庄距翠湖的路程为x km ,则王家庄距青山的路程为(x -50) km ,王家庄距绿水的路程为(x +70) km .由表可知,汽车从王家庄到青山的行驶时间为3 h ,从王家庄到绿水的行驶时间为5 h .根据汽车在各段的行驶速度相等,列得方程507035x x -+=. 教师提问:如何解这个方程?学生思考,教师提示:这个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不是整数,如果能化去分母,把未知数的系数化成整数,就可以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更简便些.学生回答:可以借助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化去分母. 【答案】解: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5,得 5(x -50)=3(x +70).去括号,得5x -250=3x +210. 移项,得5x -3x =210+250. 合并同类项,得2x =460.系数化为1,得230x =.教师总结:当一元一次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不是整数时,首先要通过“去分母”将方程转化为只含有整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再作答.为更全面地讨论问题,我们再以方程31322322105x x x +-+-=-为例,以框图的形式展示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教师分析:这个方程中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10,方程两边乘10,得 31322310210102105x x x +-+⎛⎫⨯-=⨯-⨯ ⎪⎝⎭.学生思考:去了分母,方程两边变为什么? 教师分析:解方程31322322105x x x +-+-=-. 解:去分母,得5(3x +1)-10×2=(3x -2)-2(2x +3). 去括号,得15x +5-20=3x -2-4x -6. 移项,得15x -3x +4x =-2-6-5+20. 合并同类项,得16x =7. 系数化为1,得716x =. 【新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1.通过这些步骤,可以使以x 为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逐步转化为x =m 的形式,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律等.【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列方程知识入手,提出问题“如何解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原方程是未知数的系数不是整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采取“去分母”的做法,把不熟悉的方程形式变形为熟悉的方程形式,进而利用已学知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并能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二、典例精讲【例】解下列方程:(1)121224x x+--=+;(2)121 3323x xx--+=-;(3)1.20.310.30.2x x-=+.【答案】解:(1)去分母(方程两边乘4),得2(x+1)-4=8+(2-x).去括号,得2x+2-4=8+2-x.移项,得2x+x=8+2-2+4.合并同类项,得3x=12.系数化为1,得x=4.教师提示:分子是多项式,要先加上括号,再去分母.(2)去分母(方程两边乘6),得18x+3(x-1)=18-2(2x-1).去括号,得18x+3x-3=18-4x+2.移项,得18x+3x+4x=18+2+3.合并同类项,得25x=23.系数化为1,得2325x=.(3)分母化整数,得10123132x x-=+.去分母,得20x=6+3(12-3x).去括号,得20x=6+36-9x.移项,得20x+9x=6+36.合并同类项,得29x=42.系数化为1,得4229x=.教师提示:分母中含有小数时,一般先利用分数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再去分母.【归纳】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分子如果是多项式,要先加上括号,再去分母;(2)整数项不要漏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特别是整数1;(3)分母中含有小数时,一般先利用分数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再去分母.【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练习与讲解,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1~3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7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7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22 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材简析:本片断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

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

作者通过小嘎子和胖墩儿动作、语言的描写,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顽皮、机灵、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孩童形象。

教学目标:1.通过动作演示、联系上下文及阅读注释等方法,理解“虎势儿、公鸡�e架、精神抖擞、破绽、合了裆、一叉一搂”等词的意思。

2.通过动作品读、揣摩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感悟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并试着仿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想象及反复朗读等方法的帮助下,感悟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并尝试仿写。

学情分析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第一课时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廉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武松……这些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

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板书:人物描写一组1.从课题看,你发现什么?跟平时学的课题不一样,这篇课文有三个片断组合,是一组课文。

2.揭示第一篇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片断。

板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请生读题,说说从课题中能知道什么?预设:①课文讲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事。

(师点评:你从课题中了解了文章所写的事。

)②课文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小嘎子,另一个是胖墩儿。

(师点评:你从课题中了解了课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

)请生再读课题。

(2)师:两个人摔跤,我们既可以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为题,也可以用《胖墩儿和小嘎子比赛摔跤》为题,或者就干脆用《比赛摔跤》、《摔跤》为题,可是这儿却用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为题,你们觉得这样取题有什么用意吗?预设:小嘎子是本文中的主人公。

2012人教版第5单元:6和7的认识教案新部编本

2012人教版第5单元:6和7的认识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一课时:6和7的认识[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

2、结合具体情境,会用6、7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6、7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教学难点]: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识(出示图片)今天小朋友在这所学校里认识了许多的数字宝宝,看看谁跑出来迎接我们了。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数字宝宝排排队吗?生: 0、1、2、3、4、5师:他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生:从小到大。

师:那我们还可以按什么顺序排列呢?生:从大到小。

师:如何从大到小排列?生:5、4、3、2、1、0师:这些数字宝宝给我们提了些问题,谁能解决?①2在几和几的中间?②4的后面是几?师:那5的后面是几?6的后面又是几?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新朋友6和7板书课题:6和7的认识二、创设情境这些数字宝宝带我们来到了教室。

(出示39页的主题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1、这些同学在干什么?2、有几个男同学在做值日?(学生数一数并且报得数)3、有几个人在扫地呢?4、有几个同学在做值日?数一数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个同学?5、教室里有多少个人呢?三、探究新知:(1)、认识6。

师有多少个同学在做值日?生:6个。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小圆片来表示一个小朋友,那6个小朋友用几个小圆片表示?生:6个。

师:我们可以用数字6表示,你们会写6吗?拿出小手指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

师:数一数,图中还有数量是6的人和事物吗?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可以用6表示?师:你能拿出表示6的学具棒吗?你能用它们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吗?(生拿学具棒动手摆,师选一名同学上台展示)(2)、认识7。

师:教室里有多少个人呢?生:7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老教材五至七章简明教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教案二00二年张玉良第五章 遗传和变异第第一一节节 生生物物的的遗遗传传一遗传的物质基础(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本学科重点章节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遗传学知识的铺路石。

该课时内容不是很多,但逻辑性强,学生理解、接受有一定的困难,我拟用多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改进教学挂图等手段,使学生易于接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活跃课堂。

营造积极、轻松的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⑵、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重点是经典实验)2、能力目标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育学生严谨、周密的科学态度,进行由现象及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知识体系的构建2、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3、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实验)教学难点:两个命题(见重点2、3)的推导、证明教学方法:过程式教法(启发生疑——以疑引探——讨论总结三步)教学用具:多层挂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做个小调查,像爸爸的举手,像妈妈的举手。

像爸爸或妈妈,这是遗传。

不像妈妈或爸爸,这是变异。

由身边事例,引入课题板书第五章遗传和变异讲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的现象,是生命的七大特征之一,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请同学们阅读P133 1、2段之后,举几个例子。

板书遗传亲子间性状相似使物种相对稳定变异亲子间、子代个体间性状相异使性状有变化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代谢类型、行为本能等特征的总称。

设疑:请同学们思考就本章标题而言,本章会分几大部分(两部分)设疑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板书第一节生物的遗传讲述:遗传现象早就被人们关注着,但一直到19世纪,奥国人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两个遗传规律,才奠定现代遗传学的研究基础,目前,随着物理、化学等兄弟学科的发展,遗传学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

过渡板书:(分子水平阐述)讲述:本节内容为我们解决两个大的问题:遗传由什么控制,怎样控制(第一节一、二)遗传有什么规律(第一节三)构建知识体系板书一、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主要是DNA(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设疑:人们在研究遗传之初,分析认为,遗传物质一定要结构较为稳定,可以在亲、子代间起衔接作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细胞中的什么结构可担此重任呢可考虑细胞的减数分裂、精卵受精。

指导学生分析几个细胞器板书: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归纳、分析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找出稳定的化学物质——DNA 自然科学的严密性体现板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主要的载体分析、讨论:“主要载体”得出结论。

板书:细胞核遗传生物遗传细胞质遗传介绍病毒的核酸组成,说明板书:有些病毒(RNA病毒)RNA起遗传物质的作用。

(同时添上上句中的“主要的”)此段提前,体会教材的准确表述,使学生思维周密。

板书:二、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板书:1、理论假设:(请同学们想想,遗传物质,即控制生物性状的物质应有的特征)(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在教材P135第二自然段上统一认识)板书:2、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

介绍噬菌体,细菌。

侵染过程讲解(学生先阅读教材)必要的预备知识复习,可扫除学生的认识障碍。

板书: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成熟。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板书:亲、子代噬菌体性状被保留,只有DNA在起传递作用,而蛋白质未起作用——DNA是遗传物质。

课堂讨论:儿子的双眼皮特别像他爸爸,请问:爸爸的双眼皮性状是通过什么细胞的什么物质传递给儿子的。

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布置课外作业:P35板书设计:第五章遗传和变异遗传亲子间性状相似使物种相对稳定变异亲子间、子代个体间性状相异使性状有变化, 向前进化。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代谢类型、行为本能等特征的总称。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分子水平阐述)一、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主要是DNA(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主要的载体细胞核遗传生物遗传细胞质遗传有些病毒(RNA病毒)RNA起遗传物质的作用。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理论假设:2、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

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成熟。

结论:亲、子代噬菌体性状被保留,只有DNA在起传递作用,而蛋白质未起作用——DNA 是遗传物质。

教学后记:(二)DNA的结构和复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有关遗传实验的介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DNA 的化学组成,半保留复制。

教学难点: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DNA 的化学组成,半保留复制。

教学用具:DNA 模型课 时:2课时教学过程: ⅠⅡⅢⅣⅠ、ⅢⅣ知识引入:《细胞的化学成份》内容:核酸:最初是提自核中,呈酸性,由C 、H 、O 、N 、P 等元素组成,分子量为几十万至几百万,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分为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含脱氧核糖。

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内,含核糖。

Ⅱ、知识新授:一、 DNA 的结构: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

1、化学组成:1DNA=n 个脱氧核糖核苷酸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一个磷酸+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A 、C 、G 、T )注:C :胞嘧啶 G :鸟嘌呤 A :腺嘌呤 T :胸腺嘧啶2、DNA 的双螺旋结构:(有规则的空间结构)(结合模型讲解)要点: ①、DNA 分子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是外侧交替连接的脱氧核糖和磷酸,碱基成对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

碱基配对有严格的规则:A=T 、C=G特点:①、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顺序是稳定不变的。

②、碱基..的配对规律也是不变的,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故DNA 分子有结构特异性。

二、 DNA 的复制: (结合挂图详讲)1、意义:DNA复制,使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2、概念: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3、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螺旋,边复制)。

4、进行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5、过程:①、解螺旋:双螺旋结构两条单链能量,解螺旋②、碱基配对,形成子链:每条单链双链结构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有关酶,碱基互补配对为原则。

③、母子链重新螺旋,形成新链。

即一个DNA两个DNA。

条件: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

课堂讨论:课堂小结,布置课外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部分)掌握基因的概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基因概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Ⅰ、Ⅱ、ⅢⅣⅠ、知识引入:前面已述,核酸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控制生物的遗传,DNA 如何控制生物的遗传呢Ⅱ、知识新授: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概念关系:细胞细胞核染色体 DNA 基因(以字母A、a表示)。

课堂讨论:课堂小结,布置课外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二、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基因的分离规律教学目标:1、了解孟德尔及其研究工作,理解其研究成功的原因。

2、理解孟德尔的实验,掌握名词术语:表现型,基因型,测交……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

3、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生物个体分子水平),成套名词术语的教学。

教学过程:ⅢⅣⅠ、知识引入:前面讲了遗传物质,以及遗传物质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基因如何遗传,有何规律呢Ⅱ、知识新授:一、孟德尔及其研究工作:孟德尔(1822—1884),奥国人,1856—1864年进行豌豆杂交试验,1865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

该论文1900年被三位植物学家同时发现。

实验成功的原因:1、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相对性状差异明显,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P157)2、从易到难。

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再对两对(多对)性状在一起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总结出基因分离规律P155。

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总结出基因自由组合规律P169。

)3、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注:孟德尔将“基因”称为“遗传因子”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子一代:F1 子二代:F2 杂交:×自交:雄:雌:P:高×矮F1:高F2:高矮3 : 1概念: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代谢类型,行为本能等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内有相对差异的性状叫性状分离。

显性性状:杂种F1中显现的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杂种F1中未显现的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的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性状由基因控制。

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D。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如d。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都是成对地存在的。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而言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例Dd。

(理解非等位基因及其两种情况)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我们所研究的),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具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如DD,dd。

杂合体:由等位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如Dd。

结论: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

运用名词术语讲解分离规律的潘耐特棋盘表。

四、测交:杂种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P:高×矮F1:高矮1 : 1五、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分析潘耐特棋盘表中的F1配子栏目)。

六、应用:杂交育种,区别对待显隐性状,隐性性状的个体可稳定遗传,而显性性状的个体则要区别对待:纯合子可稳定遗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