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绘画审美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绘画审美与思维方式的关系
班别:07美术(2)姓名:谢韵菲学号:3207010232
选题意义:
审美理想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而中西绘画不仅有一个形式上的区别(包括绘画形态、形式极其工具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审美视角区别。由于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结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我们切忌把西方人的观念移植过来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反之,当然也切忌用中国画观念来否定西方绘画。研究中西绘画审美差异可以让我们把绘画鉴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把经典作品的理解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上。在研究中、西绘画艺术差异的选题上,不少学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乃至毕生的精力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向西方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西方,为全球一体化的思维格局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西方艺术思想的构成。对我们了解外埠世界,了解西方绘画艺术的审美理念,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研究自己民族的审美理念和融入西方审美思想对我们的绘画艺术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作为一个艺术从事员来讲提高自我的鉴赏能力,我们必须做到“眼高手低”,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手绘能力。
研究状况:
中西古代人都一“和谐”为美得最高理想。西方人主要侧重的是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属性,而中国人主要侧重的是神秘主体的心理体验方面。
中方思想家们注重发现审美对象的超验品行,并常常将真种品性欲具有宗教色彩的“神”或“上帝”联系起来。中国思想家们们注重发现审美对象的经验功能,并常常将这种功能与具有人伦色彩的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从另一个角度把美是数的和谐的理论,改造成为关于具体事物典型形式的和谐说,从而把西方追求“形式和谐”的审美理想与艺术的创作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这里所谓的“数”等形式特征,可以
看出西方绘画审美注重“理性”,相反中方就注重“感性。
文献综述:
“美是和谐”,无论中西,古代人都把:“和谐”作为对理想之美的描述。“不论东方和西方,欧洲与中国,古代人很少谈一个事物美与不美,而多是说和谐与不和谐,他们说和谐就是谈美。”这是中西古典审美理想的一个最集中的共同点。同时,中西古人由于各自民族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和谐的理解有时各不同的。在艺术的审美创造和欣赏中,中国人主要通过艺术来彰显主体的“心理和谐”,以实现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人主要用艺术来实现对客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握。在视觉的理想美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把握。换言之,中国的审美和谐是偏于内向“心理”的,西方的审美和谐是偏于外向“物理”的。前人所言甚是,中西方绘画审美的差异是由于中西方人对审美和谐的追求方向不同,前者是向内(指“心理”,又可理解为感性),后者是向外(指“物理”,又可理解为理性)。我认为这种差异归根到底是源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中国人擅长于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正是这样中西方绘画审美才有所差异。
研究思路:
整篇文章最主要的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总的分成三大对比,①中国的整体思维与西方的个体思维;②中国的伦理思维与西方的科学思维;③中国的感性直觉思维与西方的理性思维。正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审美也不同,以上所提出的三个比较分别影响着观察,认识与体悟三方面。
参考文献: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王新伟&傅爱国,《艺术鉴赏绘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赵连元,《审美艺术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金银珍&罗小华,《艺术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宗白华,《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陈力,《从“移情”看中西审美差异》,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