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师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及练习(word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及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原文及译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好学)的快乐。
多么高尚啊,颜回!”(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材中的考点:断句)(解析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材中的考点:断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如范读、带读、自由读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文言文的语感。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诵读中思考、领悟文言文的深层含义。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根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2.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例题展示】对第八章中划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A.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B.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参考答案】D【内容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饭疏食”意思是吃粗粮,“饮水”意思是喝冷水,“曲肱而枕之”指弯着胳膊做枕头,“乐亦在其中矣”是自己的观点态度,表示也自得其乐。
故断句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考点解说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大多数同学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知识解读01看虚词找位置1.向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令、凡、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
第5-1节 《论语》十二章(教师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课 《论语》十二章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知人论世,了解孔子生平经历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论语》的说理方式4.体会孔子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分析《论语》十二章说理特点 4、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知识点01 关键语句【即学即练1】 找出下面章节语句的理解重点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重点: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知识点02 论证特点【即学即练2】分析选文说理的特点及效果答案:①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明确而详细。
②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运用整句散句,语言整饬,朗朗上口,简洁明确,言简意赅。
③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④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使说理深化。
⑤运用对比的手法,使语义更加鲜明。
通过对比,说明道理深入浅出。
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解析:《论语》是语录体,所以在理解论语中的语句说理特点时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入手。
内容是写什么的问题,手法是用什么写的问题。
内容相对简单具体,手法相对丰富而有共性,如从词、句、修辞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思考概括。
知识点03 辨析评判【即学即练3】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答案: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解析:明白了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义和利的态度上的不同,理解上就比较容易,表达上就先概括,后分析,最后作结。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一、重点字词解释1.子.曰(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2.学而时习..之(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3.不亦..说乎.?(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恼怒。
) (君子:有才德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6.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忠:竭尽自己的心力)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诚信)(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有五:十五岁)9.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10.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11.六十而耳顺..。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而从心所欲顺从意愿)(逾:越过)(矩:法度)(逾矩:越过法度)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13.贤哉,回.也!(回:即颜回。
孔子的弟子)14.一箪.食,一瓢饮(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15.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人)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1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吃)(水:冷水)(肱:胳膊)19.于.我如浮云...。
(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20.必有我师焉.。
(焉:于此,在其中)2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22.子在川上..曰(川上:河边)(川:河流)2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24.三军..可夺.帅也(三军:军队)(夺:改变)25.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26.博学而笃志..(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27.切.问而近思(切:恳切)28.仁.在其中矣(仁:仁德)二、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师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一、《论语》十二章课内复习。
1.背诵《论语》十二章。
2.完成默写:(1)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2)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3)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
(4)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5)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参考答案:(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课外阅读。
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毕淑敏(1)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我拿着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
万物好似缩微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平铺直叙摆在那里,等待你亲手挑选。
货筐是那样小而致密,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
(2)于是洁白的纸上,记下了我生命申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未按笔画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3)接下来,老师说,好吧,每个人在你写下的五样当中,潮去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样,只剩下四样。
(4)权衡之后,我在五样中的“鲜花”一栏旁边,打了一个小小的“×”,表示在无奈的选择当中,将最先放弃清丽芬芳的它。
(5)老师走过来看到了,说,不能只是在一旁做个小记号,放弃就意味着彻底的割舍。
你必须得用笔把它全部涂掉。
(6)依法办了,将笔尖重重刺下。
当鲜花被墨笔腰斩的那刻,顿觉西周惨失颜色,犹如二十世纪初叶黑白的无声影片。
我拢拢头发咬咬牙,对自己说,与剩下的四样相比,带有奢侈和浪漫情调的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舍就舍了吧。
(7)请在剩下的四类当中,再剔去一种,仅剩三样。
老师的声音很平和,却带有一种不容商榷的断然压力。
(8)我面对自己的纸,犯了难。
阳光、水、空气和笔,删掉哪样是好?思忖片刻,提笔把“水”划去了。
专题07 《论语》十二章(典题精练)-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学习宝典
专题07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之《论语》十二章『典题精练』一、【海南省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二则》)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选自《<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2)《兑命》曰:“学.学半”()(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4)传.不习乎()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答案】1.(1)味美;(2)教导;(3)喜爱,爱好;(4)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2.(1)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3.示例①:甲段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段画线句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示例②:甲段画线句强调要自主学习,乙段画线句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4.示例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示例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本题中,“旨”,古今异义,古义为味美;“学”是通假字,同“敩”(xiào),教导;“好”,动词,爱好,喜欢;“传”,动词活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论语十二章》-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此外,我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引导还有待改进。有时候问题设置可能过于简单,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观点。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论语第三章:《八佾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4.论语第四章:《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5.论语第五章:《公冶长篇》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6.论语第六章:《雍也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论语》中的学习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7.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第九章:《子罕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论语第十章:《乡党篇》
论语十二章原文断句
论语十二章原文断句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十二章的原文断句这事儿。
啊,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超级智慧宝库,就像一座装满了奇珍异宝的大山,而这十二章呢,就是从这大山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璀璨明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第一章啊,断句相对比较清晰。
你看啊,“子曰”这就是孔子说话的开头,就像咱们现在说“某某说”一样。
“学而时习之”,这里的断句就在“学”后面停顿一下,为啥呢?你想啊,学习然后按时去温习,这是两个动作,就像你先把知识装进脑袋,然后再时不时拿出来擦擦灰,让它更亮堂。
要是不断句,读起来就像囫囵吞枣,哪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呢?“不亦说乎”,这里的“说”通“悦”,是高兴的意思。
你学习了知识,又能常常温习,那心里能不高兴吗?这就好比你种了一棵小树苗,你天天给它浇水施肥,看着它一天天长大,你能不开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老远的地方来看你,哇,这多让人兴奋啊。
断句就在“有朋”后面,这就把句子的主体结构给分开了,朋友嘛,从远方而来,这是多美好的事情,就像你在沙漠里走了好久,突然看到一片绿洲,能不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所为呢。
这一句断在“人不知”后面,你想想啊,如果别人不明白你,你就气得跳脚,那多没风度啊,就像一只炸毛的猫,可不像君子那样沉稳呢。
再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啊,“吾日三省吾身”后面就是要断句的。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是个总起的话。
然后呢,“为人谋而不忠乎”,帮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呢?断句就在“为人谋”后面,就像你给别人帮忙,这是一个事情的开端,你得先确定是在帮人做事,然后再考虑有没有忠诚地去做。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呢?断句在“与朋友交”后,这就很明确是在说和朋友交往这件事上的情况。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温习呢?这一句简洁明了,断句也很干脆。
最新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资料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you)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词义的不同1.朋:(古)志同道合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
)(今)彼此友好的人。
2.君子:(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不亦君子乎?)(今)对别人的尊称。
3.可以:(古)两个词。
可以,凭借。
(可以为师矣)(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4.三:(古)表示多,虚指。
(今)表示确数。
5.罔:(古)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蒙蔽,没有6.殆:(古)有害(今)危险7.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8.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9.匹夫:(古)普通人,男子汉(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三、词类活用1.传不习乎?(v.→n.,老师传授的知识。
)2.温故而知新。
(a.→n.,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3.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4.饭疏食饮水(n.→v.,吃饭。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a.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6.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四、文言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3.文言虚词的用法①之:它,它们。
他,他们。
(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③其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④而:“而”字的用法有:表转接:表转折(可是,但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可是,但是,却)表顺接:表承接或顺承(然后,就)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然后)表并列:并且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语文部编版(2024)七年级初一上册第3单元题库(1)测试卷含答案
语文部编版(2024)7年级上册第3单元·精准教学★★★★题库第一部分积累与应用1.用原文填空。
(1)《〈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2)临水驻足,“,”(《〈论语〉十二章》),让人喟叹时光易逝。
(3)2023年亚运会在杭州举办,杭州喜迎各国嘉宾,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来表达这份喜悦。
(4)《〈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5)《〈论语〉十二章》中表达要谦虚地向周围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3.《江南逢李角年》(杜甫)中,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4.《峨眉山月歌》(李白)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5.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菊花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6.朗读经典语段,体会思想感情。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朗读时,同学们对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拿不准。
论语十二章停顿划分
论语十二章停顿划分(最新版)目录1.论语十二章概述2.论语十二章停顿划分的原则3.论语十二章停顿划分的实例分析4.论语十二章停顿划分的意义和价值5.总结正文一、论语十二章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论语十二章是《论语》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包括了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的阐述。
论语十二章停顿划分,是指在阅读论语十二章时,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停顿,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意。
二、论语十二章停顿划分的原则1.遵循文言文语法规则。
停顿划分应遵循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如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修饰成分与中心词之间等。
2.保持意义的完整。
停顿划分应保证句子意义的完整性,避免断章取义。
3.注意语音节奏。
停顿划分应考虑到语音的节奏感,使朗读时顺畅自然。
三、论语十二章停顿划分的实例分析以下是论语十二章中几个例子的停顿划分: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停顿划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停顿划分:巧言令色/,鲜矣/仁!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停顿划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四、论语十二章停顿划分的意义和价值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停顿划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停顿划分有助于读者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提高朗读水平。
停顿划分可以使朗读时更加流畅自然,增强表达效果。
五、总结论语十二章停顿划分是阅读论语十二章时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
2023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2023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目标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
参阅注释理解文意。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1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专题11《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1.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2.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音yuè,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音yòu ,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
3.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时候。
习,古义:复习、温习;今义:习惯。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日期。
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故,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缘故,故居,故友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学习;今义:介词,从。
(5)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
4.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关系的连词,却)温故而知新(承接关系的连词)博学而笃志(并列关系的连词,并且)(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5)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习)曲肱而枕之(代词,代指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代指善者)专题练习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愠.(yùn)不亦说.乎(yuè)不学则殆.(dài)B.论.语(lùn)不思则罔.(wǎng)三省.吾身(xǐng)C.逾.矩(yú)不堪.其忧(shèn)一箪.食(dān)D.曲肱.(gōng)不舍昼.夜(zhòu)博学笃.志(nǔ)【分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博学而笃志。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C【详解】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C项中“说”通“悦”,喜悦,高兴。
其他选项没有通假字。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答案】D【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了解/得到;B.指学过的知识/指学问和事业;C.表承接/表并列;D项“习”均译为“复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温故而知新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饭疏食,饮水【答案】A【详解】A.古义:诚信\今义:诚信;B.古义:旧的\今义:缘故、事故等;C.古义:几个人\今义:三个人;D.古义:凉水\今义:泛指一切水;故选A。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逝者(shì)B.罔(wáng)笃志(dŭ)殆(dài)焉(yān)C.箪(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D.三省(xĭng)传不习乎(zhuàn)逾(yú)矩(jŭ)【答案】A【详解】B. 罔(wáng)——wăng;C. 好之者(hǎo)——hào;D. 传不习乎(zhuàn)——chuán;故选A。
5.下面文化名人的尊称(别称)、姓名、他人的评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五柳先生——柳宗元——不为五斗米折腰B.诗圣——杜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C.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六一居士——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2019-2020年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人教部编版复习巩固第七篇
2019-2020年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人教部编版复习巩固第七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D、曲肱而枕之【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恕乎C、可以为师矣出师不利D、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而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加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关系)B、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关系)C、学而不思则罔(表并列关系)D、温故而知新(表递进关系)【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思而/不学则殆C、择其善者/而从之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其不善者而改之B、吾日三省吾身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阅读《〈论语〉十则》,说说下面的话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A学习方法B.学习态度C.思想修养①学而时习之。
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③温故而知新。
______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⑥学而不厌。
______⑦诲人不倦。
______【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而”字做连词时主要有两种用法:A.顺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的意思是顺承下来的;B.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的意思是转折的。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一、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you)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词义的不同.朋:(古)志同道合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
)(今)彼此友好的人。
2.君子:(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不亦君子乎?)(今)对别人的尊称。
3.可以:(古)两个词。
可以,凭借。
(可以为师矣)(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4.三:(古)表示多,虚指。
(今)表示确数。
5.罔:(古)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蒙蔽,没有6.殆:(古)有害(今)危险7.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8.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9.匹夫:(古)普通人,男子汉(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三、词类活用.传不习乎?(v.→n.,老师传授的知识。
)2.温故而知新。
(a.→n.,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3.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4.饭疏食饮水(n.→v.,吃饭。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a.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6.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四、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3.文言虚词的用法①之:它,它们。
他,他们。
(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③其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④而:“而”字的用法有:表转接:表转折(可是,但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可是,但是,却)表顺接:表承接或顺承(然后,就)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然后)表并列:并且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一、《论语》十二章课内复习。
1.背诵《论语》十二章。
2.完成默写:(1)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2)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3)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
(4)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5)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参考答案:(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课外阅读。
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毕淑敏(1)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我拿着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
万物好似缩微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平铺直叙摆在那里,等待你亲手挑选。
货筐是那样小而致密,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
(2)于是洁白的纸上,记下了我生命申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未按笔画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3)接下来,老师说,好吧,每个人在你写下的五样当中,潮去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样,只剩下四样。
(4)权衡之后,我在五样中的“鲜花”一栏旁边,打了一个小小的“×”,表示在无奈的选择当中,将最先放弃清丽芬芳的它。
(5)老师走过来看到了,说,不能只是在一旁做个小记号,放弃就意味着彻底的割舍。
你必须得用笔把它全部涂掉。
(6)依法办了,将笔尖重重刺下。
当鲜花被墨笔腰斩的那刻,顿觉西周惨失颜色,犹如二十世纪初叶黑白的无声影片。
我拢拢头发咬咬牙,对自己说,与剩下的四样相比,带有奢侈和浪漫情调的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舍就舍了吧。
(7)请在剩下的四类当中,再剔去一种,仅剩三样。
老师的声音很平和,却带有一种不容商榷的断然压力。
(8)我面对自己的纸,犯了难。
阳光、水、空气和笔,删掉哪样是好?思忖片刻,提笔把“水”划去了。
从医学知识上讲,没有了空气,人只能苟延残喘几分钟;没有了水,在若干小时内尚可坚持。
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9)老师说,继续划去一样,只剩两样。
(10)这时教室内变得寂静,好似荒凉的坟墓。
每个人都在冥思苦想举棋不定。
我已顾不得探查他人的答案,面对着自己人生的白纸,愁肠百结。
笔、阳光、空气,何去何从?闭起眼睛一跺脚,我把“空气”划去了。
(11)好了,现在再划去一样,只剩下最后一样。
老师的音调很温和,但执著坚定,充满决绝。
对已是万般无奈的我们,此语一出,不亚于惊雷。
(12)教室内已经有轻轻的哭泣声。
(13)笔和阳光,它们在纸上势不两立地注视着我。
陷哦于深重的两难。
偌大一张纸,在反复勾勒的斑驳墨迹中,只残存下来一个固守的字——笔。
(14)感谢这充满痛苦和抉择的测验,它让我清晰地得知什么是我生命中的真爱就是我手中的这支笔啊。
(15)我细心地收起这张白纸,一如珍藏一张既定的船票。
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菜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1.文中画线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方法,请任选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2.一篇好文章。
总会有一个好的结尾。
请从内容、语言、结构三个方面说说本文结尾第(15)段的优点。
参考答案:1.“这时教室内变得寂静,好似荒凉的坟墓。
”运用比喻,形象地烘托“我”失落、痛楚的心情,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笔和阳光。
它们在纸上势不两立地注视着我,陷我于深重的两难。
”运用拟人,以笔和阳光的争斗、期待、关注,形象地突出“我”抉择的痛苦、艰难,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内容上:突出抉择的正确、慎重、庄严,是感情的升华;表达自己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实践、奋斗的坚定信念和勇气,是主题的深化。
语言上:用比喻描写“我”经过抉择以后的心情,生动形象感人。
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3)人不堪.其忧(4)饭疏食..饮水(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尝试给下列文言文加上标点或断句。
1.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2.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学科问题】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学生问题】1、学习风格(略)2、先行知识分析:(1)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能根据“曰”来进行简单断句,但语感不强。
(2)不明语法,不晓句式。
(3)对人名不敏感,会对人名也进行理解、翻译。
(4)受不懂字词的影响,看不懂时难下笔断句。
学习目标:1.巩固课内文言文知识,积累常见文言字词释义2.了解断句,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初步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目标分解:1.梳理、总结《论语》十二章文言知识(并复习文言字词特殊现象);2.了解断句常识。
3.结合《论语》十二章的句段,学习断句的技巧。
教学过程:《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词义的不同1.朋:(古)志同道合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
)(今)彼此友好的人。
2.君子:(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不亦君子乎?)(今)对别人的尊称。
3.可以:(古)两个词。
可以,凭借。
(可以为师矣)(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4.三:(古)表示多,虚指。
(今)表示确数。
5.罔:(古)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蒙蔽,没有6.殆:(古)有害(今)危险7.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8.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9.匹夫:(古)普通人,男子汉(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三、词类活用1.传不习乎?(v.→n.,老师传授的知识。
)2.温故而知新。
(a.→n.,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3.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4.饭疏食饮水(n.→v.,吃饭。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a.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6.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四、一词多义1.文言虚词①之:它,它们。
他,他们。
(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③其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④而“而”字的用法有:表转折(可是,但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顺接:表承接或顺承(然后,就)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并且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修饰:地如:面山而居。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2)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承接)(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8)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2.一词多意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五、文言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文言文断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dòu)”,也称为“句逗”。
句读就是我们读文章时的停顿,在书面上就是标点符号,在我们的考试中就是需要给句子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刻削之道(名),鼻(名)莫如大(形),目(名)莫如小。
鼻大可小(形),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注释〕1)刻削:雕刻。
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
然:这样。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2)找对话标志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看虚词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