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完整版

合集下载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教育领域中,课程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

课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遵照国家政策和相关法规,课程分类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这篇文章将详细阐述这三种课程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一套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学校教育体系的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

国家课程具有全国一致性,是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

国家课程的设定要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贴近国家教育政策及相关法规。

第二部分: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指根据地方特点和发展需求而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包括地方性课程和学校附加课程。

地方性课程是指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本地特色和需求增设的一些选修课程;而学校附加课程则是指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安排的一些体育、艺术等课程。

地方课程的制定要满足地方实际需求,同时也要与国家课程相协调。

第三部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特色和亮点所在。

校本课程在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强调学校本身的特色和发展方向,例如某些名校可能会开设特色课程,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科优势。

校本课程的制定要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

第四部分:三种课程的关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国家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的补充和发展,而校本课程则是在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因学校自身的特色而衍生出来的。

总结:综合来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国家课程是全国一致性的基础课程,地方课程是根据地方特点和需求制定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身特色的展现。

学校在制定课程时要考虑到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三个层次的课程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 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第三章 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二、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
课程结构在学校课程中有多种呈现形式,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
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课程之间的关系。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与社会实践活 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课程结构及功能
一、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反映。课程目 标决定了课程的结构,课程目标对学生发展 所作的规定必须转化为课程结构才能得以体 现和贯彻,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便有什么样 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也是对课程目标的充分反映,在课 程结构中可以折射出课程的要旨,体现教育 者的教育意图。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直接影 响着课程结构的确定过程及其最终形态。
2.隐性课程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 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 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 被视为隐性课程一部分的教育实践,包括能力分 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和程序、隐含的教材内 容、学生的性别造成的差异、课堂奖励结构等。 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发展产 生熏陶作用,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4.三者间的关系 4.三者间的关系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 课程,都是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方案中都占有一 定的课时比例,并通过具体的科目、门 类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去,发挥各 自独特的育人功能。
五、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1.显性课程 所谓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 所谓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 设计的具有实际形态并以外显方式出现的课 程,是按照预先编订课程表实施的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其主导价值在于教育目标明确,对学生的发 展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何区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如何区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如何区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已经落下帷幕,教育知识与能力虽然内容很多,但是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其中的重难点还是比较固定的,大家牢牢掌握这些,对于教师类的考试都是非常受益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巩固一下课程的分类这一知识点。

课程的分类众多,按照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分类,其中考察最多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就是按照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如下: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2.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地方课程在于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制定的课程。

在推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出现了很多与当地脱节的现象、难以满足不同地方的需求,故出现了校本课程。

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通常来讲,有两种考法。

一是考察分类维度;二是转换为例子考察是否理解。

从上述对三种课程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区分三种课程主要是看设计开发的主体是什么,这里一定要注意审题,看清题干,从题目中找设计主体是谁,再作判断。

下面,我们通过两道题目练习一下:1.在专家指导下,地处贵州东南的侗察中学组织有关教师对面临传承危机的侗族织锦工艺进行课程开发,开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织锦课程”,该课程属于(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社会课程答案:C。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二、具体实验目标: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探索与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引导教师自觉实践“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

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评价。

4、注重学科整合,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5、以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动力,促进教科研人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批骨干教师队伍。

6、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各种课程资源。

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体现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保障措施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组成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 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 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rrr AjV ro
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 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 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 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 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 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目标2
二、基本原则4
三、课程设置6
四、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11
五、课程实施13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 教育,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 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映时代特 征,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全纳 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3.
坚毅勇敢,自信自强,勤劳节俭,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诚 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 孝亲敬长,团结友爱,热心公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积极为社会作 力所能及的贡献。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树立 公共卫生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具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 尊严和利益的意识。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 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导语: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三个重要的层级。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政府确定和规划的基础教育课程,地方课程则是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的适当调整和补充。

而校本课程则是由学校自主决策和制定的教育教学方案。

本文将从含义、目的和地位三个方面探讨这三者的关系和特点。

一、国家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政府确定和规划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它是教育体系的基础。

国家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全国范围内学生的基本教育权益,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基础。

在教育体系中,国家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被视为全国范围内学校教育的基本标准和内容,具有统一性和共性的特点。

通过国家课程,中央政府能够对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确保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保证。

二、地方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的适当调整和补充,以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的地方特色和多样性。

地方课程通常包括地方文化、历史、社会实践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与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地方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培养他们的地方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注。

通过地方课程的设置,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

地方课程的设置能够满足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减轻国家课程压力,提升教育质量。

三、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决策和制定的教育教学方案。

它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设计的特色学科、选修课程等。

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途径。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简介课程资源的有关理论告诉我们,课程资源“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施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

所以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他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通俗的说,就是凡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是可以纳入地方课程资源的,都应当开发和利用,而不必顾及它是课内还是课外,是“硬件”还是“软件”依据课改精神,我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三大领域,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其中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的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

(1)国家课程以学案为辅,分层次学习在国家课程教学中开展“主动学习、探究生成”以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教学实施。

加强课程的基础性,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注重能力、方法和态度的基础,使基础学力得以切实的落实。

通过加强教材整合、分层教学实施、注重训练方式优化、强化实验教学改革、个别引领学生辅导、加强质量监控保障等措施,保障基础型课程的扎实推进。

针对我校学生实际进行学科模块设计和组合,同一科目课程有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使学生有选择有层次地学习,满足不同学业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的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

(二)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1. 利用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更有优势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环境和自然资源更接近,利用自然资源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利用起来更为直接、方便、有效、易于为师生所吸纳,这些可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利用家乡的四季变化、天体天象、日出日落、山川树木、风霜雨雪、地形地貌、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田野果园,也可以是村边蜿蜒流淌的小溪、乡野散发着芬芳气息的泥土、天边七色的彩虹、邻里崭新或古朴的农舍等,这些朴实、鲜活的自然资源就在学校附近。

课程的层次与类型

课程的层次与类型

(一)一般分类
1.按知识的分科不同,不同学科的知识经验 进入学校,就构成不同的科目课程。从而课程 就可以分为:语文课程、数学~、历史~、地理 ~、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 音乐~……等等。进而按照对知识的类型区分, 课程就分为三大类型:科学课程、人文课程、 社会课程。
2.按照不同的教育层次,课程可以分为幼儿园课 程、小学课程、中学课程、大学课程、研究生课程。 进而,不同层次课程均包含着性质不同的知识经验, 按照知识经验的不同性质,又可分为文化课程和职 业技术课程。
(三)学科课程的优越性
1. 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 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3. 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科课程的缺陷
1. 过于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容易导致忽视学生 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2. 关注知识的内在价值而忽视知识的个人意义。 3. 在教学方法上容易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 的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 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而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 联系,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术中心课程
学术中心课程(discipline-centered curriculum) 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其 基本特点是:①学术性与专门性(知识体系的划 分更为标准,更为明确);②结构性(强调学科 的基本概念、原理与观点);③倡导“发现法” (注重发展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精神)。 以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为代表。
第四,课程既表现为不同内容之间的差异,又表现 为难度之间的递增,因而割裂内容与形式的直线式 与螺旋式皆有其缺陷;
第五,所谓的阶梯型课程实质上就是内容上的螺旋 式,难度上的直线式,两者结合构成阶梯式的课程 结构。
5.形态性分类

课程的基本类型

课程的基本类型

与分科课程相比,综合课程可能具有的 优势:
• (1)综合课程超越了分科课程的学科门类界限,为 课程提供了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 (2)综合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考察世界的整体性观 念,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 (3)综合课程提供了多学科的方法和视野,有利于 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见视频材料1)
• 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各学 科课程有本质的区别,它对应于分科课程, 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是一门 经验课程。
•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 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与其他课程相 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 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
• 《纲要》对以往课程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减 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 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 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 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 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 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 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 (4)综合课程强调了各门类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 (5)综合课程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等活动提供
了更广阔的现实空间。
•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 ●课程综合化的实现
• (1)设置新的综合性学科 • (2)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3)倡导在学科教学中体现综合性学习

国家课程设置及标准

国家课程设置及标准

国家课程设置与规范办学有关要求
3、坚持依法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
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考试,义务教育阶段实行 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各地和 学校要认真做好学生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严格控制考 试次数和试题难度,坚决制止随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统考、 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现象。小学各科考试结果原则上 以等第形式呈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 学生考试成绩,更不得依据考试成绩对学生、班级或教师 排列名次、进行奖惩。
闻喜县教育局综合教育股
国家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品德与生活 课
品德与社会 科学
程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 (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语文
语文
语文
门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3、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每周安排课时数建议
一、二年级2课时:安全教育1课时,校本课程1课时 三、四年级3课时: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1课时,校本课程2课时 五年级4课时: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1课时,校本课程3课时 六年级4课时: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1课时,校本课程3课时 七年级5课时: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1课时,校本课程4课时 八年级3课时: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1课时,校本课程2课时 九年级5课时:安全教育1课时,校本课程4课时
七、八、九年级34课时,按五天工作制安排,每天应上 7节课,第七节课占用时间表上的自由支配时间,周五 上6节课。

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5、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以课程内容编制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的角度不同划分的 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指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强调不同课 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其课 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 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 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 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集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隐性 课程的主导价值则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和开发 效果,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3)关系
1.区别: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性的、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显性课程是计划性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2.联系: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 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 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 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 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 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 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 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例如,将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 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
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两种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的课程。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 课程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分别代表了不同级别的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领域中,这三种不同级别的课程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这三种课程的具体内容,并各自探讨其意义。

一、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教育部门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课程大纲等要求编制的课程。

国家课程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试标准,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力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国家课程中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基础学科,以及艺术、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地理等拓展学科。

这些学科的设置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力支撑。

二、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采用国家课程的框架,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编制的一种课程。

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了更多的本地特色内容、优化了教学方式和方法,并加强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地方课程侧重于面向地方,服务地方,更好地适应地方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推动本地教育水平的提高。

同时,地方课程的制定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教学需要和部分师生的特长编制的课程。

校本课程能够全面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让教育教学更贴近学校的实际情况,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愿景。

校本课程包括学生自主选修的课程、学生参加自主研究的课题项目和教师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校本课程也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种课程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家课程是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和标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则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本地教育教学和学校办学特点的课程。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需要各级别课程的协作与配合。

总之,各级别的课程设置各有意义,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特长。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探究(2011-11-27 21:16:5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有效教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分别为二级课程和三级课程,其内容有学科交叉现象。

山东省地方课程共三科,分别为《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但是,汇总来说,都是一段材料学习。

如何设计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会学,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有效施教,拓展延伸”,进而完成两级课程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手脚,开放思想,敢于创新。

一、全面了解地方和校本课程标准(目标、实施、评价)。

1.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

2.“改革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工作”。

学校要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

要妥善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在发展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资源”。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生成的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工厂、农村、企业以及社会实践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等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题报告、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更加生动,更有活力。

4.学校对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情况的评价,要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的分类一直都是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知识与能力部分的常考点、重难点,也是很多同学的易错点,今天我们就课程分类中的一个分类——按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来分,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严格来说,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划分应该属于课程管理这一范畴,是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分不开的。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课程管理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

这三级课程管理所对应的课程形态即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因此,三种课程形态的划分主要还是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来进行的。

三者在课程权利的归属上不同,国家课程属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开发和管理,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发和管理,而校本课程则由学校自主开发和管理。

一般而言,实行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的国家推行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制,实行分权型课程管理的国家则更容易推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指的是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管理、通过国家行政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课程。

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体现在官方课程文件中,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等。

国家课程由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统一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对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其主要功能在于使学习者获得基本的学校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国民,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其最显著的功能,在于确保所有学习者享有学习的权利。

国家课程是全国范围内都要实施的课程,它要保证所有学龄儿童都享有学习课程的权利,通过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道德情感,成长为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由于国家课程关注共性和普及性,其要求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习者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要求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人排除在外。

课程与教学论(5.3.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5.3.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
( 2 )特点 权威性 规范性 科学性 普遍性 重要性
(一)国家课程
2. 国家课程的运作 ( 1 )教材实施型 在这种形式里,国家课程的运作主要表现为对教材的实施 。这也就意味着,编写、开发出反映国家意愿和受教育者 发展素质的教材就是此种运作方式的重要方面。
(一)国家课程
( 2 )标准参照型 在这种形式里,国家课程主要表现为制订国家课程的标准 ,而不再开发具体的教材。因此,开发、确立国家课程标 准就是 )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 合作开发 生成开发
(三)校本课程
合作开发,即“外部开发者”与“用户开发者”联合 起来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 形式: 校际合作 专家—学校合作 研究机构—学校合作 教育机构—学校合作
(三)校本课程
生成开发,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师生在具体 的实践场境中通过与实有课程的互动而进行的对 原有课程的突破和创新等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
开发的理念。
第二步,需求分析
学生需求分析:知识需求、心理发展 / 兴趣需求 社区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
第三步,资源评估
信息资源 能力资源
物质资源
第四步,实施开发 第五步,优势评价
谢谢大家!
(三)校本课程
1. 校本课程的由来 ( 1 )世界范围内 提出: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于 1973 年提出。 原因: 第一,对国家课程开发策略体系的不满 ; 第二,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民主化浪潮 ; 第三,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
( 2 )我国 提出:我国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提出。 1991 年,吕达同志在《独木桥?阳关道?: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 观》(中信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47 - 260 页)中首先提出了 与当今校本课程类似的“学校课程”一词。 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正式确认了校本课 程的合法性,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 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举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举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举例在教育领域,课程设置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核心问题。

而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本文将围绕这三种课程,分步骤进行阐述。

一、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对整个教育领域做出的统一规划,它是各地教育规划的基础。

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政府或教育部委托编写、具有普适性的教育课程。

它包括学科课程、语言课程、文化课程等一系列课程。

国家的统一规划保证了学生所学的课程的基本水平和等级,从而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制度化。

比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都是属于国家课程的范畴。

二、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是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情况制定的区域性或地方性教育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在学科设置、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上是一致的,但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是因为各地方之间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各地方教育在内容上的区别。

比如,地方政府可以增加本地方言的教学,如粤语、闽南话等;也可以增加本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如民俗、节令等。

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由学校自行开设的课程。

校本课程可以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可以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的拓展,也可以是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设由学校自主决定,同时也要符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设置的要求。

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需求。

例如,一些优秀中小学开展编程、机器人等科技类课程,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国家课程保证了学生所学的课程的基本水平,是国家对整个教育领域的统一规划;地方课程是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情况制定的区域性或地方性教育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由学校自行开设的课程,可以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科学制定课程,综合考虑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各方面因素,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现了灵活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现了灵活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现了灵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体现了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三种不同层级的课程设计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和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首先,国家课程是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和制定的。

国家课程作为一种基本的指导性课程,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了规定,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国家课程具有较高的统一性,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评估和对比,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公平性。

其次,地方课程是根据不同省、市、县的特定需求和地方条件,对国家课程进行细化和拓展的。

地方课程充分考虑到地方的特色和实际需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当地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地方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地方资源和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适应力。

此外,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需求设计的。

校本课程突出了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校本课程的灵活性非常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和拓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体现了对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视和尊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

它们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教育系统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和
学校的教育需求,同时促进学生的创新与发展。

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具有创造力和领导力的人才。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

National Curriculum, Local Curriculum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meanings, aim and Positions 作者: 许洁英[1]
作者机构: [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教育研究
页码: 32-35页
主题词: 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生学习;学校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有效实施;加强教育;课程实施
摘要:国家课程有以下目的:确保学生学习的权利,明确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应达到的标准,提高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为公众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依据。

地方课程有以下目的: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加强教育和地方的联系,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校本课程有以下目的: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
课程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联系及发展趋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的课程实施。

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那么,什么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各自的目的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做出明确的回答。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三类课程不是三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丰富和补充,其开发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不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割裂,它必须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套配实施。

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学校应根据本省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当地社区、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实施方案,同时结合传统和优势,开发适合自己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提供给
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充分发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所谓国家课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是由教育部主管的,它负责制定国家课程政策,决策重大课程改革;制定指导性课程计划;制定必修科目国家课程标准,审查并向全国推荐学科教材;指导检查地方课程管理工作;审批地方重大课程改革试验;制定升学考试制度,指导升学考试的实施,确定某些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是政府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教育策略,它赋予所有学生清楚、全面、法定的学习权利,规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明确学业成就的评价方式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小学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初中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物理、化学都属于国家课程。

所谓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

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属于地方课程。

所谓校本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确定本省执行的课程计划和必修科目课程标准;确定本省课程改革方案,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审批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选修教材、乡土教材;审查省编教材(包括经批准编写的、在相应行政辖区内使用的教材);指导市(地)、县教委选用教材;指导、检查各地课程管理工作,确定中考实施办法,指导考试工作;确定某些课程管理权限下发。

地方课程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

它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
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来区分的三种类型。

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已往国家课程倍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

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自的含义和目的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

具体的比例可以随着学段的不同而不同。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高中阶段应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国家不宜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做太多的要求。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不是互不相干的“三套”课程,而是彼此关联、内在整
合的,因为国家、地方、学校这三类课程决策的权力主体是相互交往的,三者在交往中形成了课程变革的“共同体”。

三级课程不存在说哪一级课程是高级的或重要的,哪一级课程是低级的或次要的。

它们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整体,分别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

各级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他们都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都要体现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着。

教师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的能力。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可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给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余地。

国家和地方课程主要解决一定范围内同一批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质问题,而校本课程则是要满足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和兴趣。

学校除了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外,还有权利选择经过国家、省级审查通过了的教材。

总之,课程改革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制,实现了集
权与放权的结合。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