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及重点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重点资料(中小学)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重点资料(中小学)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重点资料模块一教育基础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记忆技巧:利托尔诺的‘利’(动物本能是追逐利益)沛西能中的“能”对应本能(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记忆技巧:玛丽莲梦露(孟禄)演员要演好戏,就要模仿剧本中的人物(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前苏联),教育起源于劳动记忆技巧;米丁斯基中的‘米’大米是劳动获得的,凯洛夫‘夫’农夫生产大米。

4、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骑士教育中的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7、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1)教育的个体功能: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②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教育的社会功能:。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知识点及简单题重点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知识点及简单题重点

2018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简答 材料分析 知识点)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简答 材料分析 知识点)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完整word版)2018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完整word版)2018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2018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考点 2: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2。

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考点 5:教育的起源※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无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2:教育的概念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辨析题)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2:教育的概念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册165个考点精编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册165个考点精编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册165个考点精编教育知识与能力1、孟子最早把“教”与“育”连在一起使用,“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 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4、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10、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 公平性、无阶级性② 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③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1、奴隶社会的教育(P6) 12、封建社会的教育(P7)1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① 古代产生了学校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存劳动相脱离③④1415、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简答备考):16、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17、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8、教育学的萌芽阶段① 《学记》——战国末期诞生,全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教学相长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只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长善救失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循序渐进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 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传承西周的“六艺”教育重视因材施教,运用的方法是:启发诱导强调学思并重,由此提出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学、思、习、行 提出“庶、富、教” ③ 苏格拉底: 西方最早 启发式教学产婆术四步:讽刺—助产—归纳—定义① 教育的终身化 ② 教育的全民化③ 教育的民主化 ④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⑤教育的多元化④ 柏拉图: 《理想国》 重视早期教育 寓学习与游戏 ⑤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⑥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 19、教育学的创立阶段① 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②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大学教学论》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泛智”教育,提出普及教育 ③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反对人为干预) 最早“发现了儿童” ④ 康德: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⑤ 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第一位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⑥ 洛克:《教育漫画》 白板说 绅士教育⑦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德育),强调知、情、意的统一 20、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① 凯洛夫:《教育学》 ② 马卡连柯:《教育诗》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③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④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长 “在做中学” 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⑤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 ⑥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⑦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教学法⑧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⑨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⑩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活的教育学” 1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掌握学习理论212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简答备考)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②教育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重点整理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重点整理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重点整理(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环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重点:主要是记忆性的东西,多看多背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 )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教学相长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 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
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 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教育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
活动课程的内涵及特征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 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 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 步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用 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教育
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 表象调节动作,掌握分解动作
为政治服务是通过培养人表现的
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
2, 联结阶段
人的发展包括个体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差异
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
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 独立学科的萌芽,(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
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 教给一切人,
系和矛盾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教育的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
身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 育
(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 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
要终身教育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 材
(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简答 材料分析 知识点)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简答 材料分析 知识点)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中学]》重点和高频考点归纳[汇总版]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中学]》重点和高频考点归纳[汇总版]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及考点归纳(汇总版)说明: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章节习题集及高频考点归纳(小抄版),内容详实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考点60点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考点60点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教育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

考纲解析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要掌握,有可能出分析题)1、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改变仅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有失教育公平。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

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4、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以学生注动精神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调整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关键点:素质教育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要掌握)1、把教学目标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2、构建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步)3、全方位跳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梳理

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梳理

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2:教育的概念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学生观——“以人为本”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三)尊重热爱学生。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3、教育观即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2.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较高的整体功能
3.坚持统一目标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4、教师观
一、教学设计
在资格考试中,教学设计的题目一般不会要求就某一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完整的教案,往往是针对某一个内容,就设计要素中的某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具体要素:导入、小结、教学目标、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1、导入是教师讲授新课前的开始,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自然地引入到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

1、直接导入法
2、温故导入法
3、悬念导入法
4、情景导入法
5、故事导入法
6、游
戏导入法7、图示导入法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例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生字、准确读出“圣洁、善待”等词语;根据自然段的意思,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抓住文中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背景介绍切入课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带着问题读书的训练,学生通过对比,了解课文不同的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感受文章主题“土地”神圣不可侵犯,体会大地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

3.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教学重点:在学习中贯穿全剧、带动全面、应用广泛、对学生认知结构起核心作用、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性作用和纽带作用的内容。

确定依据:
(1)教学内容是不是教材的核心
(2)是不是今后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或者是否有广泛的应用。

4.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感知/了解XX(预设几个教学生成点)
(2)品读课文,感悟/理解XX
(3)诵读全文,回味/想象XX
(4)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5. 小结:(一)复述小结(二)提问小结(三)图标小结(四)歌谣小结(五)游戏小结(六)悬念小结(七)激励小结(八)呼应小结(九)板书小结
真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

家家都有一两把锋利的斧头。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选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不错。

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可是,那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8分)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斧头、盖房、造犁、不断、减少、扩大、一栋栋、家具、冒出、柴烟、黎明、洪水、何处、包括等。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树立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2.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22分)
导入环节及意图:
2.课件导入
(1)上课开始,播放背景音乐和大屏幕,让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小村庄环境优美,小动物们在树林里快乐地玩耍,人们在快乐地耕种和收割的景象。

意图:通过直观的形象,感受小村庄的美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会想的能力。

(2)故事导入
接下来,让同学们说说他们自己最喜欢小村庄哪个地方,并说明为什么喜欢。

意图: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同学们发挥主观想象能力,积极探索和交流,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和会听的能力。

(3)朗诵导入
针对美丽小村庄情况,让同学们一起朗诵课文。

意图:通过朗诵让同学们直接进入到课文中来学习,通过朗诵从文字中感受村庄的美丽,紧扣教学目标,提高同学们会读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操作实验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