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李小建全本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导论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证研究1.4 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第二章: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2.1 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与衡量方法2.2 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2.3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特征与演化2.4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第三章: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战略3.1 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2 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与区域布局特征3.3 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3.4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4.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基本规律4.2 城市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4.3 城市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4.4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5.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5.2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评价指标体系5.3 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5.4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实践第六章:农业地理与农业布局6.1 农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6.2 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6.3 中国农业地理与农业布局的演变6.4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发展战略第七章: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7.1 工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7.2 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与模式7.3 中国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的特点7.4 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布局优化第八章:服务业地理与服务业布局8.1 服务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8.2 服务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8.3 中国服务业地理与服务业布局的特点8.4 服务业发展策略与布局规划第九章: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9.1 交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9.2 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9.3 中国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的演变9.4 交通现代化与交通发展战略第十章:环境、资源与经济地理10.1 环境与经济地理的关系10.2 资源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10.3 环境问题与经济地理的关系10.4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地理的关系第十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地理1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类型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挑战11.3 全球经济地理的特征与变化11.4 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地理的战略选择第十二章: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12.1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组成12.2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与技术12.3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12.4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在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1 经济地理学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13.2 经济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3 经济地理学在产业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4 经济地理学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14.1 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2 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14.3 经济地理学跨学科研究的案例分析14.4 经济地理学跨学科研究的未来趋势第十五章:经济地理学教育与研究前沿15.1 经济地理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5.2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前沿15.3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国内前沿15.4 经济地理学教育与研究的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经济地理学进行展开,涵盖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实证研究与应用领域。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 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 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 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 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 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 工业的区位(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论)》, 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 ◆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 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五、杜能理论的修正与其他缺陷
(一)杜能对其理论本身缺陷和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一) 杜能对其理论本身缺陷与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 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 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 和土质的影响。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图3.7 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 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 业集中。
3.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
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
4.分散因子的作用
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 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 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用主要 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 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_2023年学习资料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形响因素分折-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形响->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f亿,k=AL a kB->土地因子;-原材料因子;->能源因子,资本因子;->劳动力因子;技术与知识。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经济地理学11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形响因素分析-空间费用曲线-费用一收入-空间收 曲线-M-城市中心-M2-城市边缘-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经济 理学12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慨念-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戟形响 -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戟影响-第四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彩响-2020年6月27日11时 2分-经济地理学8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形响因素分折-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 的场所一包含位置、-布局、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理论又称为区位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 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区论理论的两层基本内涵 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经济地理学9
第一章-绪论-绪论内容->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慨述->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第三节-经 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 (自单)-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经济地理学3
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本书一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镜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经济地理学4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版)权威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李⼩建版)权威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P2-3(⼀)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 17世纪⾄18世纪中叶;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解释;3.⽡伦纽斯——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商业地理⼿册》(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附: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图P6)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7(⼀)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1)经济活动包括⽣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3)空间⽅⾯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4)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1)区域学派代表⼈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代表⼈物: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产⼒和⽣产关系相统⼀的⽣产的配置。
苏联学者主张的观点加强了⽣产关系和政府的作⽤,⽽弱化了市场经济本⾝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参照。
3、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P15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般规律。
⽽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4、区位与区位理论 P34(⼀)区位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在于⽴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1)在区位⽬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现代区位理论还要考虑⾮⾦钱收益和“满⾜”的需要;(2)在具体⽬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标,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标;(3)在区位选择基准上:古典区位理论是成本最⼩,现代区位理论要考虑前述具体⽬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3.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关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 势。长期来看,北方的发展将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 ① 原因是,北方的发展会出现城市拥挤等环境同题,南方的
落后则从国内市场需求方面限制了北方的经济扩张。 ② 同时,国家经济发展也将因南方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而受到损害,而且还会伴生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将干预南 北发展的不平衡。 ③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就将加强北方的涓滴效应,促进南方 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
三、中心-外围理论
(一) 发展渊源
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 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 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 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 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 理论。
(二)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二、梯度推移学说 三、中心-外围理论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 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即它们 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 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 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 行为。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 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重要性
加强联系,互通有无。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13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13.1 复习笔记一、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公司(企业)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问卷调查、公司案例调查。
1.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1)公司调查的定义公司调查是指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找出答案或根据已有文献和经验提出理论假设,通过调查数据来验证假设的真伪对一定数量的公司进行的同样的调查。
(2)公司调查的特征①所调查的样本公司应具有一定代表性;②调查获取的数据应有一定规范性。
(3)公司问卷调查方法①问卷的设计原则:a.所问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b.问题数量应该适中;c.所列问题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d.尽量避免禁忌和敏感性问题。
②问卷的对象选择在公司调查中,一般采取抽样方法和典型调查方法选择样本公司。
a.抽样方法从企业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选一部分企业作为样本。
该选取方法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非全面调查中用来推断总体的最完善、有科学依据的方法。
b.典型调查方法在企业总体中,按照一定目的选择样本企业进行调查的方法。
包括分层次选择法、中等选择法和主要企业选择法③问卷的发放a.试填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一般要在同类公司中请人试填。
通过试填,了解对问卷设计的意见、可能的回答情况、填写问卷所需时间等。
根据反馈意见,可对问卷进行适当修改,再行发放。
b.发放方式根据公司地理研究的实际,一般采用邮寄、传真和派人送达等方式发放问卷。
c.发放原则发放问卷时,一般均附一封说明信函,说明该项调查的重要意义、其成果的应用方式、保密措施,请求对方在某一时间内(一般2周至1个月)寄还等。
问卷发放的数量应多于所要研究的问卷数量。
④问卷的回收a.审查问卷回收问卷中总会有一些回答不正确、不完整的问卷。
通过审查淘汰无效的问卷,以加强研究的科学性。
b.编码处理由于问卷调查数据要为统计分析所用,必须对各种非数据型回答进行统一编码。
最后,与调查表相对应,应列出一份完善的编码表。
c.输入计算机MINITAB和SPSS软件均具有对调查表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处理功能。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1.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规模效益。
8.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
9.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
从原材料、运输、逐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
10.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11.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3.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14.产业集群: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15.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认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6.地域根植性: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要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第一章绪论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 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版李小建)
1.P2国内古老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地理学》2.P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3.P6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60年代的计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后来又受行为学派的影响,注重行为主义分析,60年代末期以来,又兴起结构主义分析,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制度和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的影响而出现文化转向。
4.P37“区位因子”最早由韦伯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5.P48交通要素:交通网、交通流、地域6.简单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β=E/V(P51-52)②通达度:③分散指数:7.P60杜能采用了“孤立化”的方法(即演绎方法)8.P62杜能圈第四圈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区第五圈每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P61杜能圈的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和畜牧业。
9.P70一般的区位法则及最小运费原理中的填空在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韦伯的最小运费原理,当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指向为原料地。
10.P71范力农构架重力中心11.P93简单计算:中心性测度C=B1-B212.P99“理论地理学之父”—克里斯泰勒演绎方法引入地理学13.可能的人名填空:韦伯工业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14.P49产品成本中的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15.P150跨国公司的R&D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研制和生产阶段。
16.P174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产业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17.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 就远距离递减定价(C),端点是最佳区位。
/
60 总运输费用
50
· · 运 40
· ·· 费
30
从B开始 的运费
· · 美
分
20
· · 10
从A开始 的运费
A
B
0 16 32 48 64 80 96 (96)(80)(64)(48)(32)(16)(0)
距离/km
29.09.2020 7:42
远 距 离 递 减 的 区 位
第一章 绪 论
本 书 框 架 体 系(P24图)
绪论(1章) 第一篇 经济活动区位(2-6章)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7-9章) 第三篇 经济活动全球化(10-12章)
特点:全书结构体系独特——微观-中观-宏观 注意反映新成果——经济活动全球化 注意与国际同类教材接轨 注意科学严谨地对待他人成果
经济地理学 16
▲从节省装卸费的角度,中转站常是最佳区位。
70 60
50
·
·总运费 ·
29.09.2020 7:42
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理学 11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空间费用曲线
费 用 - 收 入
空间收入曲线
M1
城市中心
M2
城市边缘
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
29.09.2020 7:42
经济地理学 12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本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
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的学科。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知识脉络
《经济地理学(李⼩建)》知识脉络经济地理学两天包过第⼀章绪论1.1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2) 标志(选择题考⼀下).中国:《⼭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此外,还有如东晋⾼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18世纪中叶)(⼆)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18世纪中叶)(2)代表著作◆17世纪中叶,⽡伦纽斯(1622-1650)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1889年,奇泽姆出版《商业地理⼿册》(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论述了性质特点。
.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20世纪前期)◆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逻辑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命)◆特点:强调⽤统计和数学模拟⽅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特点: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概念题、填空题)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的应⽤(可能和后⾯的区位论之类⼀起出⼀个论述题,要能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区域竞争⼒提升问题;⼈⼝问题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章内容(重要)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要素投⼊对经济活动区位的⼀般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般影响(重要)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般影响第⼀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区位与区位理论(⼀定要知道区位是啥东西)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
经 区域经济地理学 世界(国别/省区)经济地理学
济
国土整治/经济区划/区域开发与规划
地 理 学
农业地理学 工业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 交通运输地理学
商业地理学
信息业地理学
公司(企业)地理学
2019年9月16日7时12分
经济地理学 5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是怎样的? 怎样理解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何作用? 叙述经济地理学当今主要研究方向。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2019年9月16日7时12分
经济地理学 30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核心思想 在既定假设条件下,依据最小费用原理,即成 本最小原则,分析运费、劳动费、集聚三项区 位因子对工业生产空间配置的影响原理。
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2019年9月16日7时12分
经济地理学 3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019年9月16日7时12适分 用性理论为主并反映中国特色 经济地理学 1
第一章
绪论
讲授课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绪论
企业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第二至第六章) 区域内及区域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第七至第九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第)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新近进展(第十一、十二章)
2019年9月16日7时12分
最大化原则,分析距市场不同区位的农业生产空 间配置原则,即运费因子对农业生产配置的影响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宏观尺度——欧洲;
中观尺度——上海、北京和昆明市周围的农业 地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征: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
1).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2). 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学科体系: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
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区位(location)的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区位条件: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
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要素投入)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
交通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连接A,B,C,D的交通线,即我们通称的“交通网”、第二个要素是“人和物质的移动”,即通常所说的“交通流”、第三个要素是“地域”。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
交通网连结度(connectivity),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通达度(accessibility)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第三章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形成机制:杜能给出的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为地租收入; 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杜能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
逆杜能圈: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性,又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由期待地价上涨的投机者,开发商以及农民的开发而形成的“无秩序开发状况”随处可见,从而形成了逆杜能圈。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基本概念: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特殊因子为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
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为集聚因子。
与此相反,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则为分散因子。
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理论前提:①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②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③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重点运费指向论: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即: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即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1=原料指数+1(2)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对应上述设定的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两个因子,即可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①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②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③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重点劳动力成本指向论: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重点集聚指向论: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使得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韦伯区位理论的运费指向论的应用: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等。
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
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器械制造工业等。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如日本“二战”后,在“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
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一集聚带接近日本国内消费地;二是这些工业的原料几乎100%是泊来品。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也称作为中心地方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其重要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中提出。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即货物的供给范围是理解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关键。
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中心地三原则: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基本前提条件。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也是均匀地分布,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第二,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4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消费市场状况、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零售业间的竞争、地价的作用。
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普劳德福特将零售业空间划分为五种类型,即中心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街、近邻商业街和孤立商店群等。
重点贝利:他把零售业空间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在中心部存在一个核心的商业设施,以此为中心商业职能呈同心圆分布,按照商业集聚的规模进一步可分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心商业区)、区域中心地、社区中心地和近邻中心地。
第二种类型是沿道路和街道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空间,根据其位置和规模差异,又可分成传统的购物街、沿主要干线分布的零售业空间、在郊区形成新的带状零售业空间和高速公路指向的零售业活动集聚空间。
第三种类型是追求类似零售业活动集聚利益和接触利益在某一地点集中而形成的专业化空间。
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核心部(core)和边缘部(frame)零售引力模型:当在A和B两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城市,两城市向B城市吸引的零售额的比率与两城市的人口成正比,与到C城市的距离比的平方成反比[7]。
2⎪⎪⎭⎫ ⎝⎛=D D P P B B a b b a b a如果两个城市的规模差距太大时,向某地的零售引力与其离两城市间的距离比的3次方呈反比。
即:3⎪⎪⎭⎫ ⎝⎛=D D P P B B a b b a b a 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一是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二是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三是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
第五章企业增长动因: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
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多样化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
企业空间增长阶段:阶段Ⅰ: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
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
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
阶段Ⅱ: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