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C2.A3.D4.C5.C二、多项选择题6.BCDE7.BC8.ACE9.ABCDE 10.ABCD 11.ABCD三、填空题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四、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五、简答题1.简述整体观念的内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与人与环境的统一,含(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人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2.简述辨证论治的内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辨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
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
六、论述题试述你对辨证论治的理解答: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含了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反应能力(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证是在四诊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综合而作出的诊断。
如: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6和7)
(一)A型题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A.张仲景B.陶弘景C.陈无择D.巢元方E.刘完素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A.两者互不转化B.两者相互作用C.两者互不关联D.两者对立制约E.两者静止不变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A.疠气B.六淫C.七情D.瘀血E.劳逸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A.暑邪B.燥邪C.风邪D.火邪E.寒邪5.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A.暑B.湿C.寒D.风E.热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寒邪B.火邪C.风邪D.燥邪E.湿邪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A.寒邪伤于肌表B.寒邪入中经脉C.寒邪自内而生D.寒邪直中脏腑E.寒邪侵及血分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A.寒邪B.火邪C.风邪D.暑邪E.湿邪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A.火邪B.燥邪C.湿邪D.风邪E.以上都不是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损伤阳气B.阻遏气机C.粘腻重浊D.凝滞收引E.易袭阴位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热(火)邪D.湿邪E.燥邪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A.津液B.气血C.肾精D.肝血E.阳气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A.夏末秋初B.近冬深秋C.长夏季节D.冬末春初E.春末夏初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A.风邪B.湿邪C.火邪D.燥邪E.寒邪15."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A.易伤津耗气B.易生风动血C.易扰乱神明D.易致肿疡E.易阻遏气机16."易致肝风内动的是:A.寒邪B.湿邪C.暑邪D.热邪E.风邪1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A.上炎B.耗气C.伤津D.动血E.生风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燥邪D.湿邪E.暑邪19."虚邪是指:A.微邪B.较弱的邪气C.瘀血D.贼邪E.致病邪气的通称20."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A.寒邪B.燥邪C.湿邪D.暑邪E.热邪21."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A.湿邪B.燥邪C.热邪D.暑邪E.寒邪22."伤于风者:A.上先受之B.下先受之C.阳先受之D.阴先受之E.外先受之23."异气是指:A.六淫邪气B.异常气候C.情志变化D.气机失常E.乖戾之气24."怒则:A.气缓B.气上C.气下D.气消E.气结25."恐则:A.气消B.气上C.气泄D.气耗E.气下26."劳则:A.气上B.气下C.气收D.气耗E.气缓27."寒则:A.气结B.气缓C.气收D.气泄E.气上28."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A.恐则气下B.惊则气乱C.怒则气上D.喜则气缓E.悲则气消29."七情太过首先伤及:A.肝气B.脾阳C.肾精D.肺津E.心神30."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A.发病急B.病势重C.症状相似D.传染性强E.老少皆能致病31."《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久卧伤:A.气B.血C.肉D.精E.筋2."“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A.致病广泛B.病势缠绵C.阻滞气机D.阻碍气血E.扰动神明33."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原因是:A.痰可扰乱神明B.痰可化火化风C.痰阻碍气血运行D.痰似风善行数变E.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34."与痰饮成因关系较小的内脏是:A.脾B.心C.肺D.肾E.三焦5."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A.胀痛B.掣痛C.隐痛D.灼痛E.刺痛36."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A.出血量多B.出血颜色鲜明C.出血量少D.出血伴有血块E.出血色淡质清稀37."结石致痛一般表现为:A.胀痛B.灼痛C.刺痛D.隐痛E.冷痛8."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A.寒凝B.气虚C.气滞D.血热E.湿热39."寄生虫病的发生,除与饮食不洁有关外,还与下列哪项有关:A.寒湿内停B.气血不足C.恣食厚味D.过度劳累E.湿热内积40."下列哪项不属于寒邪的致病特点:A.寒为阴邪B.寒性黏滞C.寒性收引D.寒性凝滞E.易伤阳气1."下列哪项不属于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A.气候反常B.环境污染C.社会因素D.暴饮暴食E.饮食不洁42."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致病广泛B.变化多端C.扰乱神明D.局部刺痛E.阻滞气机43."在水湿痰饮四者关系中,哪项是错误的:A.饮之凝聚成痰B.水乃湿聚而成C.水液积聚成饮D.水聚稠浊为饮E.湿乃水液弥散之态4."以下哪项不属瘀血致痛的特点:A.痛处固定B.刺痛C.疼痛喜按D.疼痛拒按E.疼痛夜间加重45."下列不属于瘀血的别名是:A.恶血B.败血C.衃血D.蓄血E.溢血46."下列哪项不属于蛔虫病的临床表现:A.脐周疼痛B.时发时止C.寐时磨牙D.脘腹剧痛E.皮下结节7."下列哪项与绦虫病的形成与临床表现无关:A.肛门奇痒B.食欲亢进C.形体消瘦D.大便中有白色虫体节片E.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48."在钩虫病的形成及临床表现中,哪些是错误的:A.有异食癖B.脐周疼痛C.初起见皮肤瘙痒D.手足皮肤直接接触粪土E.面色萎黄,甚至周身浮肿(二)B型题A.易耗气伤津B.易损伤阳气C.易袭阳位D.易袭阴位E.易阻滞气机1.风邪致病2.暑邪致病3.寒邪致病A.上先受之B.外先受之C.阴受之D.阳受之E.下先受之4.伤于风者5.伤于湿者6.犯贼风虚邪者A.风邪B.湿邪C.暑邪D.燥邪E.火邪7.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8.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9.易致疮痈的邪气是:A.气消B.气结C.气下D.气收E.气耗10."悲则:11."劳则:12."寒则:A.困阻脾胃为主D.留积于肠胃、胸腹、肌肤C.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D.直接伤及脏腑E.发病急骤,病情危笃13."湿滞于内则多:14."水饮停聚则多:15."痰形成后则多:A.心盛乘肺B.肝盛乘脾C.脾盛乘肾D.肺盛乘肝E.肾盛乘心16."过食咸味可致:17."过食甘味可致:18."过食苦味可致:A.脐周疼痛B.皮下结节C.肛门奇痒D.腹大如箕E.手足瘙痒19."蛔虫病的临床常见:20."蛲虫病临床常见:21."钩虫病临床常见:A.外感病因B.内伤病因C.其他病因D.内生五邪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22."水湿痰饮致病属于:23."饮食、劳逸、致病属于:24."药邪、医过属于:A.汗出恶风B.皮肤干涩C.狂躁妄动D.下利清谷,小便清长E.下利粘液,小便混浊25."火热之邪致病可见:26."湿邪致病可见:(三)D型题1.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A.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有关情况,推断病因B.以临床表现为依据辨证求因C.从一般到个别进行思维演绎D.主要研究六气的变化E.以五行为依据推衍2.广义之火是指:A.宿食滞留B.具有温煦作用的阳气C.火热之邪D.血运不畅的病理产物E.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3.寒邪、湿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A.均为阴邪B.易伤阳气C.耗气伤津D.粘腻重浊E.易袭阴位4.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点是:A.均为阴邪B.均为阳邪C.均可挟湿D.均伤津耗气E.均可致疮痈5.虚邪是指:A.五邪之一B.较弱的邪气C.微邪D.贼邪E.致病邪气的通称6.过度安逸可致:A.伤津耗液B.耗损肝血C.全身虚弱D.损伤肾精E.气血运行不畅7.偏嗜饮酒可致:A.损伤心肺B.损伤肝肾C.损伤脾胃D.内生湿热E.气滞血瘀8.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可致:A.内生寒湿B.损伤脾胃阳气C.阴虚火旺D.损伤心肺气血E.损伤肝肾精血9.瘀血可致体内癥块,其特点是:A.时聚时散B.柔软喜按C.腹胀喜暖D.位置固定E.质硬拒按10."病因中先天因素是指:A.婴儿阶段喂养不当B.婴儿阶段体弱多病C.婴儿阶段发育不良D.胎儿早期,其母感受邪气或误用药物E.人未出生前父母体质差,影响胎儿发育11."风性“善行而数变”主要是指:A.病位游走不定B.风为百病之长C.风有向外的特性D.风有向上的特性E.变幻无常,发病迅速12."六淫中属阴邪的有:A.寒邪B.火邪C.湿邪D.风邪E.暑邪13."易致人体上部(头面)发病的邪气是:A.风B.寒C.湿D.燥E.火14."易使人体腠理开泄而汗出的邪气是:A.燥邪B.风邪D.寒邪E.暑邪15."劳神过度则耗伤:A.心血B.肺气C.肝血D.脾气E.肾精(四)X型题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A.外感性B.季节性C.地域性D.相兼性E.变化性2.易耗伤津液的病邪有:A.风邪B.燥邪C.暑邪E.寒邪3.疠气的致病特点是:A.发病急骤B.病情较重C.症状相似D.传染性强E.易于流行4.饮食不节致病表现为:A.脾胃损伤B.饮食停滞C.气血衰少D.聚湿成痰E.化生内热5.形成瘀血的原因有:A.气虚B.气滞C.血寒D.血热E.内外伤6.与痰饮形成有关的是:A.外感六淫B.饮食不节C.七情内伤D.三焦水道不利E.肺脾肾功能失常7.目前根据病因发生的途径及形成过程,将病因分为:A.外感病因B.内伤病因C.外伤病因D.其他病因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8.陈无择将病因分为:A.内因B.其他病因C.外因D.不内外因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9.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热性干涩B.热为阳邪C.易扰心神D.易生风动血E.善行数变10."导致发病病程较长的病因有:A.湿邪B.水湿痰饮C.瘀血D.七情内伤E.结石11."疠气又称:A.疫气B.戾气C.异气D.毒气E.乖戾之气12."过劳包括:A.劳力过度B.劳神过度C.房劳过度D.安逸过度E.饮酒过度13."瘀血又称为:A.恶血B.溢血C.败血D.衃血E.蓄血14."与水湿痰饮形成的相关脏腑是:A.肺B.膀胱C.三焦D.脾E.肾15."结石多发于:A.大肠B.胃C.胆D.膀胱E.肾16."结石的致病特点是:A.多发于五脏B.多发于六腑C.易阻滞气机D.发生绞痛E.损伤脉络17."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致病均为:A.导致疼痛B.致病因素C.阻滞气机D.有形病理产物E.致病广泛,病程较长答案(一)A型题1.C2."B3."D5."D6."A7."D8."E9."C10."A11."D12."A 1 3."A14."C15."E16."D17."C18."E19."E20."D21."D22."A23."E2 5."E26."D27."C28."D29."E30."D31."A32."A33."E34."B35."E36."D 3 7."A38."C39."E40."B41."D42."D44."C45."E46."E47."A48."B(二)B型题1.C2."A3."B4."A5."E6."D7."C8."A9."E10."A11."E12."D13."A15."C16."E17."C18."A19."A20."C21."E22."E23."B24."C25."C 26."E(三)X型题1.ABCDE2."BCD3."ABCDE4."ABCDE5."ABCDE6."ABCDE8.ACD9.DCD10."ABDE11."ABCDE12."ABC13."ACDE14."ABCDE16."BCDE17."ABCDE7."ABDE15."BCDE(一)A型题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A.气候因素B.地域因素C.饮食习惯D.生活与工作环境E.体质与精神状态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A.正邪相搏B.阴阳失调C.饮食失调D.气血失常E.脏腑功能失调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A.邪气强盛B.正气不足C.邪胜正负D.正虚邪不胜E.正胜邪衰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A.邪气B.正气C.地域因素D.饮食习惯E.生活和工作环境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A.新感病邪B.过于劳累C.正虚未复D.邪未尽除E.饮食不慎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A.正气的盛衰B.邪气的性质C.感邪的轻重D.禀赋的强弱E.邪正斗争的胜负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A.劳复B.正气C.食复D.药复E.复感新邪8.并病是指: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E.气血两燔9.合病是指: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10."“重感冒”指:A.新感病邪B.过于劳累C.正虚未复D.邪未尽复感邪E.肺卫同病(二)B型题A.感受阳邪B.正气的强弱C.体质的强弱D.感受阴邪E.邪气的种类与性质1.病情的轻重主要与什么有关:2.疾病的病位主要与什么有关:A.饮食不慎B.情志失调C.劳逸失度D.邪未尽除E.新感病邪3.最易引起气机失调而发病的是:4.疾病复发的最基本条件是: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三)X型题1.疾病复发的诱因是:A.复感新邪B.食复C.劳复D.药复E.伏邪2.邪对疾病的影响:A.发病的性质B.证候类型C.发病特点D.病情轻重E.疾病的病位3.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A.外界环境B.体质因素C.情志因素D.阴阳失调E.气血失常4.发病类型包括:A.感邪即发B.伏而后发C.徐发D.继发E.合病与并病5.发病学的内容包括:A.发病的基本原理B.发病途径C.影响发病的因素D.发病类型E.疾病表现6.邪气对正气的损害,主要表现在:A.导致机能失常B.性格改变C.改变体质特征D.情志过激E.造成形质损伤7.正气抗邪主要表现于:A.抵御外邪的入侵B.病位的浅深C.疾病的不药而愈D.病情的轻重E.影响发病的证候类型8.外环境中影响发病的因素:A.气候因素B.地域因素C.生活环境D.工作环境E.情志因素9.疾病徐发的相关因素:A.致病因素的种类B.体质因素C.致病因素的性质D.气候因素E.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10."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A.邪未尽除B.正虚未复C.诱因D.情志不舒E.气血失和一、选择题(一)A型题1.E2."A3."B4."A5."D6."E7."B8."B(二)B型题1.E2."E3."B4."D5."D(三)X型题1.ABCD2."ABCDE3."ABC4."ABCDE 9.ABC10."ABC <P 9."C10."D5.ABCD6."ACE7."ACE8."ABCD。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多选或错选不得分)1.下列关于淀粉样变性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可知于结核病B.可见于骨髓瘤C.可以就是全身性疾病D.可以是局灶性病变E,由免疫球蛋白沉积而变成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浆3.关于血吸虫病的叙述,以下哪项就是恰当的()Λ,晚期急性虫卵结节出现大量类上皮细胞B.慢性虫卵结节的虫卵内毛蝴仍存活C.急性虫卵结节内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D.慢性虫卵结节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染E.肺内无虫卵结节形成4.液化性发炎常见于0。
A.脑B.心C.肾D.脾5.原位癌就是指()A.早期癌B.原发癌C.然膜内癌D.未出现迁移的癌E,未突破基底膜的癌6.以下H2受体拮抗剂中,抑酸促进作用最强大且长久而副作用最少的就是()。
A.西咪替丁B.雷尼替丁C.法莫替丁D.尼扎替丁7.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属于()A.凝固性发炎8.液化性坏死C.干酪样发炎D.固缩性坏死E.坏疽8.甲亢危象的治疗,下列哪组最理想?()A.丙硫氧嗑咤+碘剂+泼尼松8.丙硫氧喀咤+泼尼松C.甲心疏咪哇十泼尼松D.丙硫氧嚅咤+甲磕咪嗖9.以下属营养必需脂肪酸的就是()A.油酸B.亚麻酸C.软脂酸D.硬脂酸E∙十二碳脂肪酸10.有关卢瓦龙县细胞癌的叙述,错误的就是()A.癌细胞形成角化珠B.不好厚腻膀胱和肾盂等处C.组织学上可有不同程度的移行上皮的特点D,呈圆形浸润性生长E.可由乳头状瘤恶变而来11.以下细胞中,再造能力最强的就是()。
A.心肌细胞B.骨细胞C.纤维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12.半抗原是指()A.既有免疫原性,又存有抗原性B.具有抗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C.具备免疫原性,而没抗原性D.既没有免疫原性,也没有抗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融合后,可以赢得抗原性13.丙酮酸段化酶是哪一个反应中的关键防?()A.磷酸戊糖途径B.糖原制备C.糖原分解D.糖异生14.脂肪酸大量动员时肝内生成的乙酰CoA主要转变为()。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A、内经B、难经C、陈无择D、张仲景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4、“中寒”是指:()A、内寒B、感受外寒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A、暑邪B、湿邪C、寒邪D、燥邪6、火邪致病易:()A、伤肺耗津B、生风动血C、阻遏气机D、收引疼痛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A、湿邪B、火邪C、寒邪D、风邪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A、风邪B、火邪C、湿邪D、暑邪9、燥邪致病特点有:()A、生风动血B、病程缠绵C、伤肺耗津D、易致肿疡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A、火邪B、暑邪C、湿邪D、寒邪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A、侵犯肌表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C、经络D、脏腑15、恐伤:()A、心B、肝C、脾D、肾16、思伤:()A、心B、肝C、脾D、肾17、忧伤:()A、心B、肝C、肺D、脾18、喜伤:()A、心B、肝C、肺D、脾19、怒伤:()A、心B、肝C、肺D、脾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A、喜B、怒C、惊D、恐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A、喜B、怒C、忧D、思22、劳则:()A、气结B、气耗C、气乱D、气消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A、心肺脾肾B、肺脾肾三焦C、心肝脾肾D、心肺肝脾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A、痰B、饮C、瘀血D、疫疠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A、正气不足B、邪气C、阴阳失调D、脏腑紊乱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A、正气不足B、邪气C、阴阳失调D、脏腑紊乱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A、饮B、痰C、瘀血D、饮食不节28、怒则:()A、气下B、气乱C、气结D、气上29、恐则:()A、气下B、气乱C、气结D、气上30、思虑过度,劳伤:()A、心肝B、肝脾C、心脾D、心肾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A、与居住环境有关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C、从口鼻而入D、与季节有关E、多侵犯肌表2、属阴邪的病邪有:()A、风邪B、寒邪C、燥邪D、暑邪E、湿邪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A、易于流行B、传染性强C、症状相似D、发病急骤E、易致肿疡4、“内生五邪”即:()A、内风B、内暑C、内寒D、内火E、内湿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A、环境因素B、饮食因素C、气候因素D、情志因素E、社会因素6、饮食致病的原因有:()A、过饥B、嗜异物C、过饱D、中毒E、偏嗜7、由痰引起的病证有:()A、癫狂B、瘰疠C、积聚D、阳疽流注E、症瘕8、瘀血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有:()A、脉滑弦B、出血紫暗C、刺痛不移D、青紫肿块E、苔腻9、瘀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A、气虚B、血寒C、血热D、血虚E、气滞10、发病后产生的不同病证与以下何因素有关:()A、感邪轻重B、季节气候C、感邪性质D、正气强弱E、邪中部位11、正气强弱与何有关:()A、气候B、体质C、季节性D、环境E、精神状态12、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有:()A、六淫B、七情C、瘀血D、劳倦E、痰饮13、属阳邪的病邪有:()A、火邪B、湿邪C、风邪D、暑邪E、寒邪14、七情的致病特点有:()A、影响脏腑气饥B、从皮毛口鼻而入C、直接伤及内脏D、与季节气候有关E、可使原有病情加重或恶化15、湿性粘滞是指:()A、妇女白带过多B、病变缠绵难愈C、分泌物滞涩不畅D、反复发作E、排泄物秽浊不清16、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哪脏为多见?()A、肝B、肾C、肺D、心E、脾17、哪些脏腑功能失常,可聚湿而生痰饮?()A、肝B、肾C、肺D、心E、脾18、饮留积的部位多为:()A、肠B、胸胁C、胃D、胸膈E、肌肤19、瘀血病证的脉象多见:()A、结B、滑C、沉弦D、细涩E、代20、以下哪些属瘀血的征象?()A、症积B、舌下经脉曲张C、肌肤甲错D、眼眶黑E、脱骨疽21、暑邪伤人,多出现哪些阳热症状?()A、潮热B、尿赤短少C、心烦D、面赤E、脉洪大22、“燥胜则干”症见:()A、口鼻干燥B、破裂C、毛发不荣D、小便短少E、大便干结23、经常饮食过量,可导致:()A、消化不良B、痢疾C、痛疽疮毒D、痔疮E、寄生虫24、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凝滞B、重着C、收引D、粘滞E、伤阳2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凝滞B、重着C、收引D、粘滞E、伤阳26、不属于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肿疡B、开泄C、动血D、升散E、伤肺27、风邪的特性有:()A、炎上B、升发C、向外D、趋下E、向上28、脾阳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病症有:()A、尿少B、腹泻C、尿频D、腹水E、水肿29、湿邪致病可出现的秽浊症状有:()A、湿痹关节重痛B、湿疹C、尿浊D、面垢E、眵多30、七情致病的病理改变有:()A、气上B、气下C、气结D、气陷E、气乱三、填空题:1、病因是指的原因。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2、证3、辨证治疗4、同病异治5、异病同治6、阴阳7、阴平阳秘8、阴血9、阳气10、阳胜则热11、阳胜则阴病12、阴胜则寒13、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17、重阳必阴18、阴损及阳19、阳损及阴20、热者寒之21、寒者热之22、阳病治阴23、阴病治阳24、五行25、五气26、五色27、五志28、五味29、五季30、五官31、五体32、五液33、相生34、相克35、相乘36、相侮37、制化38、母病及子39、子病犯母40、子盗母气41、虚则补其母42、实则泻其子43、滋水涵木44、益火补土45、培土生金46、金水相生47、抑木扶土48、培土制水49、佐金平木50、泻南补北问答题(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
以下同)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二)轮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
以下同)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接洽。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藏象名词解释1、藏象2、藏象学说3、脏腑4、五脏5、六腑6、奇恒之府7、神8、血府9、汗血同源10、津血同源11、1肺朝百脉12、肺主治节13、肺主行水14、通调水道15、肺为水之上源16、气门7、肺为娇脏18、肺主宣发和肃降19、脾主运化20、脾胃为后天之本21、肾为先天之本22、先天之精23、后天之精24、天癸25、元阴26、元阳27、肾者,胃之关也28、髓海29、七冲门30、中精之府31、水谷之海32、三焦气化33、心肾相交34、心肾不交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7、精血同源38、水气凌心。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练习题
第十单元病因一、A11、劳神过度,常见临床表现是A、腰酸腿软,精神萎靡B、气少力衰,神疲消瘦C、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D、动则心悸,气喘汗出E、以上均非2、劳力过度,临床多见A、健忘,早衰B、心悸,失眠,多梦C、腹胀,便溏,消瘦D、腰膝酸软,眩晕耳鸣E、少气懒言,体倦神乏3、疠气的致病特点是A、伏而后发B、高热持续不退C、易伤津耗气D、扰动心神E、传染性强4、疠气与六淫邪气的主要区别是A、多与季节气候有关B、多与地理环境有关C、体外入侵D、具有强烈传染性E、多从皮毛口鼻而入5、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不包括A、外感性B、季节性C、传染性D、地域性E、相兼性6、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体现风性A、为百病之长B、轻扬开泄C、善行而数变D、主动E、以上皆非7、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B、黏滞C、数变D、重着E、升散8、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A、为阳邪,其性炎热B、为阳邪,其性开泄C、为阳邪,伤津耗气D、为阳邪,易生风动血E、为阳邪,其性炎上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火邪的致病特点的是A、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B、火热易伤津耗气C、火热易生风动血D、火热易发肿疡E、火性干涩,易伤津液10、易伤阴位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火邪D、湿邪E、燥邪11、多夹湿邪的邪气是A、暑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12、“行痹”主要是由何种邪气引起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13、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肿疡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14、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为阳邪,易伤阴位B、为阳邪,其性轻扬,可致腠理开泄C、为阳邪,其性炎上D、为阳邪,多挟湿致病E、为阳邪,其性炎热15、具有升散耗气特性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16、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17、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18、思虑过度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乱B、气陷C、气上D、气结E、气收19、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乱B、气结C、气下D、气上E、气消20、七情内伤致病,均可损伤的脏是A、肝B、心D、肺E、肾21、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A、出血量多B、出血不畅C、出血夹有血块D、出血伴有疼痛E、出血量少二、B1、A.火邪B.湿邪C.暑邪D.燥邪E.风邪<1> 、六淫邪气中,易损伤人体阳气是A B C D E<2> 、具有明显季节性的邪气是A B C D E2、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1> 、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 B C D E<2> 、致病后常先困脾的邪气是A B C D E3、A.汗出恶风B.四肢困倦,胸闷呕恶C.皮肤干涩D.狂躁妄动E.头身疼痛,肢体活动不利<1> 、湿邪致病可见A B C D E<2> 、火热之邪致病可见A B C D E4、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暑邪<1> 、具有易袭阳位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 B C D EA B C D E5、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1> 、具有耗气伤津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 B C D E<2> 、具有凝滞收引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 B C D E6、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1> 、具有干涩伤津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 B C D E<2> 、具有生风动血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 B C D E7、A.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B.精神萎靡不振,气短乏力C.二便失禁,昏厥,遗精D.纳呆,腹胀E.心悸,惊恐不安<1> 、暴喜可引起A B C D E<2> 、过度悲伤可引起A B C D E8、A.气上B.气乱C.气缓D.气结E.气消<1> 、情志为病,过思则A B C D E<2> 、情志为病,过惊则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劳神过度:指思虑劳伤过度,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见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以及脾失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藏象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 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A. 先秦、秦、汉B. 两晋、隋、唐C. 宋、金、元D. 明清E. 近代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张从正D. 朱震亨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A. 张元素B. 刘河间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A. 张从正B. 陈无择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二. 多项选择题: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针灸甲乙经》E. 《千金要方》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吴又可D. 朱震亨E. 李杲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D. 下午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则阳病D. 阳虚则阴盛E. 阴盛则寒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交感相错C.阴阳互根互用D. 阴阳相互消长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 母B. 子C. 所胜D. 所不胜E. 所克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A. 肺玻郯肾B. 肝玻郯肾C. 心玻郯肾D. 脾玻郯肾E. 肝玻郯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 肝B. 肾C. 心D. 脾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A. 木B. 土C. 金D. 水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A. 肝实泻肾B. 肺实泻脾C. 肝实泻肺D. 肝实泻心E. 心实泻肝第二章藏象一、单项选择题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A. 膀胱B. 三焦C. 胆D. 脑E. 女子胞2. 气血生化之源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A. 心B. 肝C.脾D. 肾E. 肺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6. 肾在液为:A. 泪B. 涎C. 汗D. 唾E. 涕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A. 化生血液B. 推动血行C. 固摄血液D. 贮藏血液E. 调节血量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 主气B. 纳气C. 生气D. 调气E. 养气10. 肺的生理特征是:A. 喜和降B. 喜清肃C. 喜燥恶湿D. 喜润恶燥E. 喜条达11. 肾其华在:A. 面B. 唇C. 毛D. 发E. 爪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A. 主运化B. 主升清C. 主统血D. 主四肢E. 主肌肉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A. 调节情志B. 调节脾胃升降C. 调畅气机D. 调节胆汁分泌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15.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 肺主气B. 肺主皮毛C. 肺司呼吸D. 肺主治节E. 肺主宣降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7. 称为“娇脏”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8. “主升清”的脏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学基础是:A. 气能生血B. 人以水谷为本C. 脾主升清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E. 脾为后天之本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A. 喜条达恶抑郁B. 主动、主升C. 体阴而用阳D. 为藏血之库E. 为罢极之本21.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A. 心阳B. 肝阳C. 脾阳D. 肾阳E. 肺阳22.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A. 呼吸功能B. 疏泄功能C. 藏精功能D. 气化功能E. 运化功能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A. 心神不足B. 髓海空虚C. 肝失疏泄D. 肝火上炎E. 肺气虚损24.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A. 尿B. 涎C. 涕D. 泪E. 唾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A. 右肾B. 两肾C. 肾间动气D. 目E. 两肾之间26. 下列哪一项是指心:A. 罢极之本B. 气之本C. 封藏之本D. 生之本E. 仓廪之本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 肺B. 心C. 心包D. 腹腔E. 脑28. 称“相傅之官”的是: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29. “诸湿肿满”,皆属于: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30.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A. 命门B. 肾C. 心D. 脑E. 膻中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心者,血之本B. 肺者,罢极之本C. 肝者,气之本D. 肾者,封藏之本E. 脾者,生之本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A. 心藏神B. 肝藏魂C. 肺藏魄D. 脾藏意E. 肾藏智33. 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 肺B. 脾C. 肾D. 三焦E. 膀胱34. “原气之别使”是指:A. 肾B. 十二经脉C. 奇经八脉D. 三焦E. 血脉35. 胃气一般是指:A. 胃的受纳功能B. 胃的腐熟功能C. 脾的运化功能D. 脾胃功能的合称E. 水谷精微之气36. 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A. 脾B. 大肠C. 小肠D. 三焦E. 胃37. “泌别清浊”是属于:A. 胃的生理功能B. 小肠的生理功能C. 大肠的生理功能D. 膀胱的生理功能E. 肾的生理功能38. “决渎之官”是指A. 肾B. 膀胱C. 肺D. 三焦E. 脾39. “中正之官”是指A. 心B. 肝C. 胆D. 脾胃E. 肾40. 有“化物”功能的是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1. “传导之官”是指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2. “中精之府”是指A. 心包B. 胃C. 胆D. 三焦E. 脾43. “州都之官”是指A. 胃B. 膀胱C. 小肠D. 大肠E. 肾44. “五脏之本”是指:A. 心B. 肝C. 脾D. 胃E. 肾45.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肾D. 肺与肾E. 肝与脾46.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肝与心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A. 心与肾B. 肝与肾C. 脾与肾D. 心与肺E. 心与肝48. 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两脏是:A. 心与肾B. 肺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脾与肾49. 连结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A. 元气B. 营气C. 宗气D. 卫气E. 肾气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生的是:A. 心与肝B. 肺与心C. 脾与肾D. 肝与肾E. 肺与肾51.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属:A. 心火亢盛B. 小肠实热C. 肝胆火旺D. 心火下移小肠E. 膀胱湿热52.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A. 脾胃虚寒B. 脾肾阳虚C. 肝脾不调D. 脾气虚E. 肾阳虚53. 与大肠相表里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A. 同居下焦B. 精血互化C. 同寄相火D. 水能生木E. 同源于水谷精气55.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A. 心与肺B. 肺与脾C. 脾与胃D. 肝与肺E. 肺与肾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A.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B.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C. 脾主升,胃主降D.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E. 脾为胃行其津液第三章气血津液一、单项选择题1.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C.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 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 呼出体内的浊气C. 参与宗气的生成D. 行脏腑之气E. 参与新陈代谢3. 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E. 气化作用4.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A. 气化运动B. 气机升降C. 气血充盈D. 脏腑功能正常E. 经络功能正常5.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 水谷精微B. 津液C. 精D. 营气E. 元气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A. 血虚B. 血瘀C. 血寒D. 血热E. 血脱7. 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A. 贮藏血液B. 调节血量C. 调畅气机D. 直接生血E. 肝木疏土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A. 胃液B. 肠液C. 涕液D. 泪液E. 血液9.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A. 体液B. 阴液C. 津液D. 津E. 液10.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A. 脾B. 胃C. 心D. 小肠E. 大肠11.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A. 脾B. 肺C. 肝D. 肾E. 心12. 气能生血的含义为:A. 生血的动力B. 生血的原料C. 生血的动力和原料D. 气能生津E. 气能生精13. 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A. 心气B. 肺气C. 卫气D. 元气E. 营气14. 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可化气15. 气能生津的机理为:A.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B. 气为生津的动力C.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D. 气能化精E. 气能生血第四章经络一. 选择题:1. 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D. 十二经脉E. 十五别络2. 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A. 太阴、少阴、厥阴B. 少阴、厥阴、太阴C. 太阴、厥阴、少阴D. 厥阴、少阴、太阴E. 少阴、太阴、厥阴3. 络脾,属胃的经脉是:A. 足少阳B. 手少阳C. 足阳明D. 手阳明E. 足太阴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A. 足太阴经B. 足厥阴经C. 手厥阴经D. 足少阴经E. 足太阳经5.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A. 肺经B. 肾经C. 膀胱经D. 小肠经E. 脾经6. 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A. 上肢B. 下肢C. 头面D. 胸中E. 腹部7. 心包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是:A. 上肢内侧前缘B. 上肢外侧前缘C. 上肢内侧中线D. 上肢外侧中线E. 上肢内侧后缘8. 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A. 内侧前缘B. 外侧前缘C. 内侧中线D. 外侧中线E. 内侧后缘9. 小肠经的经脉是:A. 手太阳B. 足太阳C. 手阳明D. 足阳明E. 手少阳10. 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肾经E. 膀胱经11. 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肝经D. 冲脉E. 阴维脉12.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 督脉、任脉、带脉B. 任脉、冲脉、带脉C. 冲脉、督脉、任脉D. 督脉、冲脉、带脉E. 督脉、任脉、阴维脉13. 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 督脉、任脉B. 冲脉、任脉C. 阴跷脉、阳跷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肝经、肾经14. 十二经脉的别络的分出是从:A. 四肢肘膝以上B. 四肢肘膝以下C. 体腔脏腑深部D. 体腔脏腑浅部E. 头面部第五章病因与发病一. 选择题: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A. 风暑火B. 风寒燥C. 风暑湿D. 风燥暑E. 风燥湿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A. 妇女带下B. 咳嗽C. 小便清长D. 大便秘结E. 汗出恶风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C. 易扰乱神明D. 伤津耗气E. 多见滑腻舌苔4. 毒蛇咬伤,伤口表现以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属于:A. 风毒B. 火毒C. 风火毒D. 血循毒E. 混合毒5. 钩虫的形成多由:A. 饮食不洁B.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了粪土C.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D. 脾胃虚弱E. 饮食不节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A. 邪气损正B. 正气抗邪C. 邪正俱衰D. 正虚致邪犯E. 正胜邪负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气的范畴:A. 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B. 元气的抗病作用C. 卫气的卫外功能D. 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E. 保健抗衰老的药物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A. 邪气的性质B. 正气的旺衰C. 正胜邪负D. 邪胜正负E. 邪气的轻重9. 某一疠气致病并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用:A. 正胜邪负B. 正气虚衰C. 正邪两者D. 邪气致病E. 正气旺盛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气损正的范畴:A. 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B.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C.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D. 促使疾病不药而愈E. 导致机体体用失谐第六章病机一、单项选择1. 病机理论,源于:A. 《难经》B. 《诸病源候论》C. 《内经》D. 《血证论》E. 《杂病源流犀烛》2. “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A. 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B. 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C. 气血病机与津液病机D. 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E. 卫气营血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3.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A. 正气未衰,抗邪有力B. 正气已衰,但不严重C. 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D.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E. 正气虚损,兼挟实邪4.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实转为虚D. 虚转为实E. 真实假虚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因虚致实D. 由实转虚E. 真虚假实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A. 大便秘结B. 尿黄而少C. 潮热D. 精神萎顿E. 谵语7.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A. 由实转虚B. 真虚假实C. 虚中夹实D. 实中夹虚E. 真实假虚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A. 《医贯》B. 《景岳全书》C. 《格致余论》D. 《丹溪心法》E. 《内科撮要》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A. 经络的功能失调B. 脏腑的功能失调C. 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D. 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E. 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10. 邪正盛衰,决定着:A. 病证的寒热B. 病位的表里C. 气血的盛衰D. 病证的虚实E. 脏腑的盛衰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 气血的盛衰变化B. 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C. 阴与阳的盛衰变化D. 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E.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A.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B. 脏腑功能亢进紊乱C. 气血瘀滞D. 水液贮留E. 痰浊壅盛13. 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邪盛正衰则病进B. 正盛邪衰则病退C. 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 正虚邪衰则病危E.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A. 由实转虚B. 虚实夹杂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E. 因虚致实1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A.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见实象B. 脏腑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C. 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而见实象D. 脏腑失调,饮食积聚,而见实象E. 内生五邪而外现实象16.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A. 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减退而见虚象B. 邪气亢盛,正气衰败而见虚象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虚象D. 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而见虚象E. 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而见虚象17.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 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虚阳亢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 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C. 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D. 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E. 阳热盛极,格阴于外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 脏腑机能减退C. 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E. 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21.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 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22.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2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A. 气随津液而丢失B. 津气两虚C. 津亏无以载气D. 津液精血不足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24.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 气不摄血B. 气机逆乱C. 血随气脱D. 血随气逆E. 血随气结25.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劳力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26.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E. 久利脱肛27. 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身热以夜间为甚B. 舌质红绛C. 心烦或躁扰发狂D. 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E. 崩漏色淡28. 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气滞B. 气虚C. 血热D. 津液干涸E. 津液停滞29.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 气滞血瘀B. 气虚血瘀C. 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30.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B. 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 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 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几脏的气化功能减退:A. 肺脾肝B. 肺脾肾C. 脾肾心D. 心肾肝E. 肝肾脾32. 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水,而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A. 高热煎灼B. 慢性病耗伤C. 吐泻所伤D. 汗出所伤E. 久病体虚,生成不足第七章防治原则一. 选择题:1.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E.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2.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于:A. 标急则先治其标B. 本急则先治其本C. 标缓则先治其本D. 本缓则先治其标E. 标本兼治3.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A. 温散阴寒B. 发表散寒C. 滋阴制阳D. 扶阳消阴E. 阴阳并补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A. 阴偏盛B. 阴偏衰C. 阳偏衰D. 阴虚致阳亢E. 阳虚致阴盛5. 气虚证治以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A. 肺与大肠B. 心与小肠C. 脾与胃D. 肝与胆E. 肾与膀胱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A. 甘寒生津B. 降逆和胃C. 清热利湿D. 甘温燥湿E. 滋阴养血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A. 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B. 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C. 小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D. 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E. 心火上炎治以通利小肠8.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 热因热用B. 寒因寒用C. 寒者热之D. 用寒远寒E. 用热远热。
中医基础理论(6.5)--病因习题(刘晓丽).doc
《中医基础理论》作业题病因·外感病因、内伤病因一、填空题【例题】1、宋代________把病因分为三类,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答案:陈无择2、寒邪伤于肌表,郁渴卫气,叫做“____ _”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叫做“____ __”。
答案:伤寒;中寒1、诸湿肿满,皆属于 。
2、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_______________和劳逸失度。
3、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的具体病机是:喜则 。
4、《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思则 ;寒则 。
5、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 、 三个方面。
6、过劳包括 过度、 过度、 过度。
二、名词解释【例题】病因:破坏人体生理平衡状态,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叫做病因。
1、六气2、六淫3、疠气4、七情内伤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例题】下列哪项是人类赖以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A. 六淫B. 六邪C. 六气D. 内生六气E. 疠气答案:C题解:六气是自然界正常的季节气侯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人类已适应了这种气候变化规律,因而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
六淫与六邪是同一含义,只是在人体对六气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疾病,这时就成为致病的六淫邪气了。
内生六气也叫内生五气和内生五邪,它不是正常气候,也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病理过程。
疠气是具有传染性和强烈致病性的外感病邪。
1、其性轻扬,易犯人体上部及肌表的病邪是( )A.暑邪 B.风邪 C.燥邪 D.寒邪 E.火邪2、风邪其性开泄,是指( )A. 病变表现在上部B. 抽搐动风C. 腠理开泄D. 扰乱神明E. 病位不固定3、最易导致病位游移不定的外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暑邪 E.燥邪4、寒邪的致病特点是( )A. 开泄B. 重浊C. 动血D. 伤津E. 收引5、容易引起气血不通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6、造成痛痹的主要邪气是( )A.寒邪 B.热邪 C.湿邪 D.燥邪 E.暑邪7、六淫中致病使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邪气是( )A.风 B. 寒 C. 湿 D. 燥 E. 火8、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 )A. 寒邪B. 暑邪C. 湿邪D. 瘀血E. 寒邪9、具有阻遏阳气,趋下的外感致病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暑邪 E.燥邪10、燥邪的致病特点是( )A. 开泄B. 重浊C. 动血D. 伤津E. 收引11、致病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寒邪 E.火邪12、纯为外邪的是( )A. 风B. 寒C. 暑D. 湿E. 燥13、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湿邪14、致病具有“一气一病”特征的邪气是( )A.风邪 B.火邪 C.疠气 D.湿邪 E.寒邪15、与情志抑郁最为相关的因素有( )A.心神不守 B.肝失疏泄 C.肝气升发太过 D.髓海空虚 E.心神不足16、七情致病最先伤及哪一脏?(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7、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怒则气上B. 思则气缓C. 悲则气消D. 惊则气乱E. 劳则气耗18、悲伤过度会使气机失调而出现( )A. 气上B. 气乱C. 气消D. 气下E. 气缓19、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 )A. 恐则气下B. 惊则气乱C. 怒则气上D. 喜则气缓E. 悲则气消20、下列具有使气机向上的致病因素是( )A.大喜 B.惊骇 C.卒恐 D.暴怒 E.过悲21、导致气机郁结的情志刺激因素是( )A.喜 B.怒 C.思 D.忧 E.悲22、暴怒影响脏腑气机活动的特点是( )A. 气上B. 气乱C. 气消D. 气下E. 气缓23、嗜食生冷寒凉之品易导致( )A. 耗伤胃阴B. 损伤脾胃阳气C. 助湿生痰D. 阻滞脾胃气机E. 以上都不是24、劳力过度主要伤及( )A.气 B.血 C.精 D.神 E.津液25、过劳最易伤( )A. 气B. 血C. 津液D. 肉E. 精(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病因1.所谓"六淫",指的是A.风、寒、暑、湿、燥、火B.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C.六种病理变化现象D.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E.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答案:E2.下列不属于六淫之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A.其性开泄B.耗气伤津C.善行而数变D.为百病之长E.易袭人体之阳位答案:B3.下列不是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A.湿性重浊B.湿性凝滞C.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D.湿性黏滞E.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答案:B4.暑邪伤人,可见到气短、乏力症状,其原因是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B.暑邪伤人,损伤脾胃,纳食减少C.暑多挟湿,阻遏气机D.暑性升散,伤津耗气E.暑为阴邪答案:D5.湿邪致病,病程长,缠绵难愈,其原因是A.湿为阴邪,阻遏气机B.湿邪伤阳C.湿性黏滞D.湿性重浊E.湿性趋下答案:C6.易袭人体阳位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湿E.燥答案:A7.下列影响疫疠的发生与流行的因素不确切的是A.气候的反常变化B.社会因素C.预防隔离工作D.精神状态E.环境条件答案:D8.七情致病首先影响的是A.脏腑B.气机C.血液D.经脉E.气血答案:A9.易袭人体阴位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湿E.燥答案:D10.最易引起气血凝滞的邪气是A.风B.寒C.湿D.燥E.火答案:B11.下列各项中,不可能为内生邪气的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答案:C12.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湿邪B.风邪C.燥邪D.暑邪E.寒邪答案:C13.易伤脾的情志因素是A.喜B.怒C.思D.悲E.恐答案:C14.大怒、暴怒可以导致的是A.气结B.气下C.气上D.气滞E.气散答案:C15.过度悲伤可以导致的是A.气上B.气下C.气缓D.气结E.气消答案:E16.最易耗气伤津的邪气是A.风邪B.燥邪C.湿邪D.暑邪E.寒邪答案:D17.既属病因,又属病理产物的是A.寒邪B.暑邪C.燥邪D.瘀血E.七情答案:D18.性质"重浊"的邪气是A.寒邪B.暑邪C.燥邪D.火邪E.湿邪答案:E19.产生"薄厥"的病因是A.过度恐怖,恐则气下B.过度喜笑,喜则气缓C.过度愤怒,怒则气上D.过度悲哀,悲则气消E.过度思虑,思则气结答案:C20.饮食偏嗜中,下列提法不确切的是A.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B.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C.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D.多食苦,则骨痛而发落E.多食辛,则脉急而爪枯答案:D21.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的因素是A.喜B.怒C.思D.惊E.悲答案:D22.七情致病最先伤及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答案:A23."久卧"最易伤的是A.气B.血C.肉D.精E.筋答案:A24.瘀血病证所出现的疼痛之特征是A.游走性疼痛B.胀痛C.绞痛D.酸痛E.刺痛答案:E25.下述不属于气虚出血的特点的是A.出血多见于身体的下部B.血色淡、质清稀C.伴有气虚症状D.出血伴有刺痛拒按E.出血时间较长答案:D26.七情内伤致病,可直接伤及内脏,最易伤及的脏是A.心、脾、肺B.心、肺、肝C.肺、脾、肾D.肝、脾、肾E.心、肝、脾答案:E27."痰阻于胃"可见的症状是A.喘咳咯痰B.胸闷心悸C.恶心呕吐D.半身不遂E.眩晕昏冒答案:C28.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易伤阳气B.主收引C.多易伤肺D.易生风动血E.易于引起流行答案:D29.情志为病,过喜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上B.气下C.气缓D.气结E.气消答案:C30.情志为病,过悲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上B.气下C.气缓D.气结E.气消答案:E3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易伤阳气,使气机升降失常B.使气机收敛,故无汗C.多易伤肺D.易生风动血E.易于引起流行答案:B3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易伤阳气,使气机升降失常B.使气机收敛,故无汗C.多易伤肺D.易生风动血E.易于引起流行答案:A33.痰阻于肺可见的症状是A.咳喘咯痰B.恶心呕吐C.咽中梗阻,如有异物D.肠鸣沥沥有声E.咳喘倚息、不能平卧答案:A34.饮停胸膈可见的症状是A.咳喘咯痰B.恶心呕吐C.咽中梗阻,如有异物D.肠鸣沥沥有声E.咳喘倚息、不能平卧答案:E35.寒邪的特性是A.开泄B.收引C.上炎D.黏滞E.干涩答案:B36.湿邪的特性是A.开泄B.收引C.上炎D.黏滞E.干涩答案:D37.致病令皮肤瘙痒,发无定处的病邪是A.寒B.风C.燥D.湿E.火答案:B38.致病易于困脾,影响运化的病邪是A.寒B.风C.燥E.火答案:D39.火热之邪致病可见的症状是A.汗出恶风B.下利清谷,小便清长C.皮肤干涩D.狂躁妄动E.大便黏滞,小便混浊答案:D40.湿邪致病可见的症状是A.汗出恶风B.下利清谷,小便清长C.皮肤干涩D.狂躁妄动E.大便黏滞,小便混浊答案:E41.易耗气伤津,又多夹湿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火E.燥答案:C42.易伤津耗气,又易生风动血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火E.燥答案:D43."暑为阳邪"的特性是A.开泄B.火热C.炎上D.黏滞E.凝滞答案:A44."火为阳邪"的特性是A.开泄B.火热C.炎上D.黏滞E.凝滞。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第一节外感病因一、选择题(一)A1型题1.“六淫”是指()A. 六气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C. 六种毒气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E. 风寒暑湿燥火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A. 季节性B. 地区性C. 传染性D. 转化性E. 外感性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A. 热邪B. 风邪C. 寒邪D. 暑邪E. 燥邪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燥邪E. 暑邪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A. 津液B. 气C. 血D.精E. 神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火邪D. 湿邪E. 燥邪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A. 手足震颤B. 四肢抽搐C. 四肢游走性疼痛D. 角弓反张E. 四肢麻木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A. 凝滞B. 粘滞C. 涩滞D. 瘀滞E. 动血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13.寒性收引可导致()A. 阻滞气机B. 损伤阳气C. 耗气伤津D. 气机收敛E. 凝滞经脉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瘀血E. 暑邪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火邪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A. 寒B. 燥C. 湿D. 暑E. 火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A. 寒邪B. 湿邪C. 热邪D. 风邪E. 火邪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A. 寒邪B. 湿邪C. 热邪D. 风邪E. 火邪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A. 湿邪B. 燥邪C. 热邪D. 暑邪E. 寒21.寒邪的致病特点有易致()A. 气消B. 气耗C. 气泄D. 气乱E. 气收22.炎夏之日,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A暑热炽盛 B. 扰及心神 C. 耗气伤津 D. 暑湿夹杂 E. 热极生风23.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A. 心火上炎B. 肝火上炎C. 胃火炽盛D. 肺火炽盛E. 阴火炽盛24.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 损伤阳气B. 阻遏气机C. 粘腻重浊D. 凝滞收引E. 病程缠绵2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A. 风B. 寒C. 湿D. 火E. 燥2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A. 上炎B. 耗气C. 伤津D. 动血E. 扰神27.六淫之中,唯一可直中少阴为病者,应属()A. 燥邪B. 寒邪C. 暑邪D. 火邪E. 湿邪28.不属于疫气性质及致病特点的是()A. 传染性强B. 特异性强C. 症状相似D. 气候反常E.发病急骤29.下列哪项不属于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A. 社会因素B. 气候因素C. 隔离因素D.环境因素E.体质因素30.明确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 张仲景B. 刘完素C. 陈无择D. 陶弘景E. 巢元方(二)A2型题1.某人素体虚弱,感受寒邪而发病,自诉恶寒,手足冷,腹痛腹泻,便下清稀。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第六章病因一、选择题(一)A型题1. 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A. 张仲景B. 陶弘景C. 陈无择D. 巢元方E. 刘完素2.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A. 两者互不转化B. 两者相互作用C. 两者互不关联D. 两者对立制约E. 两者静止不变3. 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A. 疠气B. 六淫C. 七情D. 瘀血E.劳逸4. 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A. 暑邪B. 燥邪C. 风邪D.火邪E.寒邪5. 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A. 暑B. 湿C. 寒D. 风E. 热6. 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 寒邪B. 火邪C. 风邪D.燥邪E.湿邪7. 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A. 寒邪伤于肌表B. 寒邪入中经脉C. 寒邪自内而生D. 寒邪直中脏腑E. 寒邪侵及血分8. 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A. 寒邪B. 火邪C. 风邪D.暑邪E.湿邪9. 其性趋下的病邪为:A. 火邪B. 燥邪C. 湿邪D.风邪E.以上都不是10. 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 损伤阳气B. 阻遏气机C.粘腻重浊D. 凝滞收引E. 易袭阴位11. 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热(火)邪D. 湿邪E. 燥邪12. 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A. 津液B. 气血C. 肾精D. 肝血E. 阳气13. 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A. 夏末秋初B. 近冬深秋C. 长夏季节D. 冬末春初E. 春末夏初14. 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A. 风邪B. 湿邪C. 火邪D. 燥邪E. 寒邪 15. 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A. 易伤津耗气B. 易生风动血疡 E. 易阻遏气机16. 易致肝风内动的是:A. 寒邪B. 湿邪C. 暑邪D.热邪 E. 风邪17. 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A. 上炎B. 耗气C. 伤津D.动血 E.生风 18. 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燥邪D. 湿邪E.暑邪 19. 虚邪是指:A. 微邪B. 较弱的邪气C. 瘀血D. 贼邪E. 致病邪气的通称20. 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A. 寒邪B. 燥邪C. 湿邪E.热邪 21. 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A. 湿邪B. 燥邪C. 热邪D. 暑邪E.寒邪22. 伤于风者:A. 上先受之B.下先受之 C. 阳先受之D. 阴先受之 E. 外先受之 23. 异气是指:A. 六淫邪气B.异常气候 C. 情志变化D. 气机失常 E. 乖戾之气 24. 怒则:A. 气缓B. 气上C. 气下D. 气消E.气结25. 恐则:A. 气消C. 气泄D. 气耗E.气下26. 劳则: A. 气上 B. 气下C. 气收D. 气耗E.气缓27. 寒则:A. 气结B. 气缓C. 气收D. 气泄E.气上28. 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A. 恐则气下B. 惊则气乱C. 怒则气上D. 喜则气缓则气消 29. 七情太过首先伤及:A. 肝气B. 脾阳C. 肾精D. 肺津E. 心神C. 易扰乱神明D. 易致肿E. 悲30.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A. 发病急B. 病势重C. 症状相似D. 传染性强E. 老少皆能致病 31?《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久卧伤:A. 气B. 血C. 肉D. 精E. 筋32. “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A. 致病广泛B. 病势缠绵C. 阻滞气机D. 阻碍气血E. 扰动神明 33. 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原因是:A. 痰可扰乱神明B. 痰可化火化风C. 痰阻碍气血运行D. 痰似风善行数变E. 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34. 与痰饮成因关系较小的内脏是: A. 脾 B. 心 C. 肺 D. 肾 E. 三焦A. 胀痛B. 灼痛C. 刺痛D. 隐痛E. 冷痛38. 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A. 寒凝B. 气虚C. 气滞D. 血热E. 湿热39. 寄生虫病的发生,除与饮食不洁有关外,还与下列哪项有关:A. 寒湿内停B. 气血不足C. 恣食厚味D. 过度劳累E湿热内积40. 下列哪项不属于寒邪的致病特点:A. 寒为阴邪B. 寒性黏滞C. 寒性收引D. 寒性凝滞E. 易伤阳气41. 下列哪项不属于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A. 气候反常B. 环境污染C. 社会因素D. 暴饮暴食E. 饮食不洁42.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 致病广泛B. 变化多端C. 扰乱神明D. 局部刺痛E. 阻滞气机43. 在水湿痰饮四者关系中,哪项是错误的:A. 饮之凝聚成痰B. 水乃湿聚而成C. 水液积聚成饮D. 水聚稠浊为饮E. 湿乃水液弥散之态44. 以下哪项不属瘀血致痛的特点:A. 痛处固定B. 刺痛C. 疼痛喜按D. 疼痛拒按E. 疼痛夜间加重35. 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A. 胀痛B. 掣痛C. 隐痛 36. 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A. 出血量多B. 出血颜色鲜明 E. 出血色淡质清稀37. 结石致痛一般表现为:D. 灼痛E. 刺痛C. 出血量少D. 出血伴有血块45. 下列不属于瘀血的别名是:A. 恶血B. 败血C. 衃血D. 蓄血E. 溢血46. 下列哪项不属于蛔虫病的临床表现:A. 脐周疼痛B. 时发时止C. 寐时磨牙D. 脘腹剧痛E. 皮下结节47. 下列哪项与绦虫病的形成与临床表现无关:A. 肛门奇痒B. 食欲亢进C. 形体消瘦D. 大便中有白色虫体节片E.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48. 在钩虫病的形成及临床表现中,哪些是错误的:A. 有异食癖B. 脐周疼痛C. 初起见皮肤瘙痒D.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粪土E. 面色萎黄,甚至周身浮肿(二)B型题A. 易耗气伤津B. 易损伤阳气C. 易袭阳位D. 易袭阴位E. 易阻滞气机1. 风邪致病2. 暑邪致病3. 寒邪致病A. 上先受之B. 外先受之C. 阴受之D. 阳受之E. 下先受之4. 伤于风者5. 伤于湿者6. 犯贼风虚邪者A. 风邪B. 湿邪C. 暑邪D. 燥邪E. 火邪7. 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8. 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9. 易致疮痈的邪气是:A. 气消B. 气结C. 气下D. 气收E. 气耗10. 悲则:11. 劳则: 12. 寒则:(三)D 型题1. 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A. 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有关情况,推断病因B. 以临床表现为依据辨证求因C. 从一般到个别进行思维演绎D. 主要研究六气的变化E. 以五行为依据推衍 2. 广义之火是指:A. 宿食滞留B. 具有温煦作用的阳气C. 火热之邪D. 血运不畅的病理产物E. 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 3. 寒邪、湿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8. 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可致:A. 内生寒湿B. 损伤脾胃阳气C. 阴虚火旺D. 损伤心肺气血E. 损伤肝肾精血 9. 瘀血可致体内癥块,其特点是:A.时聚时散B.柔软喜按C.腹胀喜暖D.位置固定E.质硬拒按10. 病因中先天因素是指:A. 婴儿阶段喂养不当B. 婴儿阶段体弱多病C. 婴儿阶段发育不良A. 均为阴邪B. 易伤阳气易袭阴位4. 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点是:A. 均为阴邪B. 均为阳邪均可致疮痈5. 虚邪是指:A. 五邪之一B. 较弱的邪气气的通称6. 过度安逸可致:A. 伤津耗液B. 耗损肝血气血运行不畅7. 偏嗜饮酒可致:A. 损伤心肺B. 损伤肝肾C. 耗气伤津D. 粘腻重浊E.C. 均可挟湿D. 均伤津耗气E.C. 微邪D. 贼邪E. 致病邪C. 全身虚弱D. 损伤肾精E.C. 损伤脾胃D. 内生湿热E. 气D. 胎儿早期,其母感受邪气或误用药物E. 人未出生前父母体质差,影响胎儿发育11. 风性“善行而数变”主要是指:A. 病位游走不定B. 风为百病之长C. 风有向外的特性D. 风有向上的特性E. 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12. 六淫中属阴邪的有:A. 寒邪B. 火邪C. 湿邪D. 风邪13. 易致人体上部(头面)发病的邪气是:A. 风B. 寒C. 湿D. 燥E. 火 14. 易使人体腠理开泄而汗出的邪气是:A. 燥邪B. 风邪C. 湿邪D. 寒邪E. 暑邪 15. 劳神过度则耗伤:A. 心血B. 肺气C. 肝血D. 脾气E. 肾精(四)X 型题1.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A. 外感性B. 季节性C. 地域性D. 相兼性E. 变化性2. 易耗伤津液的病邪有:A. 风邪B. 燥邪C. 暑邪D. 火邪E. 寒邪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8. 陈无择将病因分为:A. 内因B. 其他病因C. 外因D. 不内外因E.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9. 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3.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A. 发病急骤B. 病情较重于流行 4. 饮食不节致病表现为:A. 脾胃损伤B. 饮食停滞化生内热 5. 形成瘀血的原因有:A. 气虚B. 气滞C. 血寒 6. 与痰饮形成有关的是:A. 外感六淫B. 饮食不节利 E. 肺脾肾功能失常7. 目前根据病因发生的途径及形成过程, A. 外感病因 B. 内伤病因C. 症状相似D. 传染性强E. 易C. 气血衰少D. 聚湿成痰E.D. 血热E. 内外伤C. 七情内伤D. 三焦水道不将病因分为:C. 外伤病因D. 其他病因E. 病A. 热性干涩B. 热为阳邪C. 易扰心神D. 易生风动血E. 善行数变10. 导致发病病程较长的病因有:A. 湿邪B.水湿痰饮C. 瘀血D. 七情内伤E. 结石11. 疠气又称:A. 疫气B.戾气C. 异气D. 毒气E. 乖戾之气12. 过劳包括:A. 劳力过度B. 劳神过度C.房劳过度D. 安逸过度E. 饮酒过度13. 瘀血又称为:A. 恶血B.溢血C. 败血D. 衃血E. 蓄血14. 与水湿痰饮形成的相关脏腑是:A. 肺B. 膀胱C. 三焦D. 脾E. 肾15. 结石多发于:A. 大肠B. 胃C. 胆D.膀胱E. 肾16. 结石的致病特点是:A. 多发于五脏B. 多发于六腑C.易阻滞气机D. 发生绞痛 E. 损伤脉络17. 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致病均为:A. 导致疼痛B. 致病因素C. 阻滞气机D. 有形病理产物 E. 致病广泛,病程较长二、填空题1. ____ 代______ 明确提出“三因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1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藏象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 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A. 先秦、秦、汉B. 两晋、隋、唐C. 宋、金、元D. 明清E. 近代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张从正D. 朱震亨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A. 张元素B. 刘河间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A. 张从正B. 陈无择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二. 多项选择题: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针灸甲乙经》E. 《千金要方》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吴又可D. 朱震亨E. 李杲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D. 下午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则阳病D. 阳虚则阴盛E. 阴盛则寒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交感相错C.阴阳互根互用D. 阴阳相互消长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 母B. 子C. 所胜D. 所不胜E. 所克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A. 肺玻郯肾B. 肝玻郯肾C. 心玻郯肾D. 脾玻郯肾E. 肝玻郯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 肝B. 肾C. 心D. 脾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A. 木B. 土C. 金D. 水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A. 肝实泻肾B. 肺实泻脾C. 肝实泻肺D. 肝实泻心E. 心实泻肝第二章藏象一、单项选择题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A. 膀胱B. 三焦C. 胆D. 脑E. 女子胞2. 气血生化之源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A. 心B. 肝C.脾D. 肾E. 肺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6. 肾在液为:A. 泪B. 涎C. 汗D. 唾E. 涕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A. 化生血液B. 推动血行C. 固摄血液D. 贮藏血液E. 调节血量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 主气B. 纳气C. 生气D. 调气E. 养气10. 肺的生理特征是:A. 喜和降B. 喜清肃C. 喜燥恶湿D. 喜润恶燥E. 喜条达11. 肾其华在:A. 面B. 唇C. 毛D. 发E. 爪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A. 主运化B. 主升清C. 主统血D. 主四肢E. 主肌肉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A. 调节情志B. 调节脾胃升降C. 调畅气机D. 调节胆汁分泌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15.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 肺主气B. 肺主皮毛C. 肺司呼吸D. 肺主治节E. 肺主宣降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7. 称为“娇脏”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8. “主升清”的脏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学基础是:A. 气能生血B. 人以水谷为本C. 脾主升清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E. 脾为后天之本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A. 喜条达恶抑郁B. 主动、主升C. 体阴而用阳D. 为藏血之库E. 为罢极之本21.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A. 心阳B. 肝阳C. 脾阳D. 肾阳E. 肺阳22.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A. 呼吸功能B. 疏泄功能C. 藏精功能D. 气化功能E. 运化功能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A. 心神不足B. 髓海空虚C. 肝失疏泄D. 肝火上炎E. 肺气虚损24.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A. 尿B. 涎C. 涕D. 泪E. 唾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A. 右肾B. 两肾C. 肾间动气D. 目E. 两肾之间26. 下列哪一项是指心:A. 罢极之本B. 气之本C. 封藏之本D. 生之本E. 仓廪之本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 肺B. 心C. 心包D. 腹腔E. 脑28. 称“相傅之官”的是: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29. “诸湿肿满”,皆属于: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30.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A. 命门B. 肾C. 心D. 脑E. 膻中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心者,血之本B. 肺者,罢极之本C. 肝者,气之本D. 肾者,封藏之本E. 脾者,生之本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A. 心藏神B. 肝藏魂C. 肺藏魄D. 脾藏意E. 肾藏智33. 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 肺B. 脾C. 肾D. 三焦E. 膀胱34. “原气之别使”是指:A. 肾B. 十二经脉C. 奇经八脉D. 三焦E. 血脉35. 胃气一般是指:A. 胃的受纳功能B. 胃的腐熟功能C. 脾的运化功能D. 脾胃功能的合称E. 水谷精微之气36. 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A. 脾B. 大肠C. 小肠D. 三焦E. 胃37. “泌别清浊”是属于:A. 胃的生理功能B. 小肠的生理功能C. 大肠的生理功能D. 膀胱的生理功能E. 肾的生理功能38. “决渎之官”是指A. 肾B. 膀胱C. 肺D. 三焦E. 脾39. “中正之官”是指A. 心B. 肝C. 胆D. 脾胃E. 肾40. 有“化物”功能的是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1. “传导之官”是指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2. “中精之府”是指A. 心包B. 胃C. 胆D. 三焦E. 脾43. “州都之官”是指A. 胃B. 膀胱C. 小肠D. 大肠E. 肾44. “五脏之本”是指:A. 心B. 肝C. 脾D. 胃E. 肾45.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肾D. 肺与肾E. 肝与脾46.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肝与心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A. 心与肾B. 肝与肾C. 脾与肾D. 心与肺E. 心与肝48. 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两脏是:A. 心与肾B. 肺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脾与肾49. 连结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A. 元气B. 营气C. 宗气D. 卫气E. 肾气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生的是:A. 心与肝B. 肺与心C. 脾与肾D. 肝与肾E. 肺与肾51.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属:A. 心火亢盛B. 小肠实热C. 肝胆火旺D. 心火下移小肠E. 膀胱湿热52.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A. 脾胃虚寒B. 脾肾阳虚C. 肝脾不调D. 脾气虚E. 肾阳虚53. 与大肠相表里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A. 同居下焦B. 精血互化C. 同寄相火D. 水能生木E. 同源于水谷精气55.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A. 心与肺B. 肺与脾C. 脾与胃D. 肝与肺E. 肺与肾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A.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B.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C. 脾主升,胃主降D.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E. 脾为胃行其津液第三章气血津液一、单项选择题1.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C.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 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 呼出体内的浊气C. 参与宗气的生成D. 行脏腑之气E. 参与新陈代谢3. 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E. 气化作用4.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A. 气化运动B. 气机升降C. 气血充盈D. 脏腑功能正常E. 经络功能正常5.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 水谷精微B. 津液C. 精D. 营气E. 元气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A. 血虚B. 血瘀C. 血寒D. 血热E. 血脱7. 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A. 贮藏血液B. 调节血量C. 调畅气机D. 直接生血E. 肝木疏土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A. 胃液B. 肠液C. 涕液D. 泪液E. 血液9.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A. 体液B. 阴液C. 津液D. 津E. 液10.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A. 脾B. 胃C. 心D. 小肠E. 大肠11.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A. 脾B. 肺C. 肝D. 肾E. 心12. 气能生血的含义为:A. 生血的动力B. 生血的原料C. 生血的动力和原料D. 气能生津E. 气能生精13. 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A. 心气B. 肺气C. 卫气D. 元气E. 营气14. 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可化气15. 气能生津的机理为:A.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B. 气为生津的动力C.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D. 气能化精E. 气能生血第四章经络一. 选择题:1. 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D. 十二经脉E. 十五别络2. 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A. 太阴、少阴、厥阴B. 少阴、厥阴、太阴C. 太阴、厥阴、少阴D. 厥阴、少阴、太阴E. 少阴、太阴、厥阴3. 络脾,属胃的经脉是:A. 足少阳B. 手少阳C. 足阳明D. 手阳明E. 足太阴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A. 足太阴经B. 足厥阴经C. 手厥阴经D. 足少阴经E. 足太阳经5.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A. 肺经B. 肾经C. 膀胱经D. 小肠经E. 脾经6. 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A. 上肢B. 下肢C. 头面D. 胸中E. 腹部7. 心包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是:A. 上肢内侧前缘B. 上肢外侧前缘C. 上肢内侧中线D. 上肢外侧中线E. 上肢内侧后缘8. 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A. 内侧前缘B. 外侧前缘C. 内侧中线D. 外侧中线E. 内侧后缘9. 小肠经的经脉是:A. 手太阳B. 足太阳C. 手阳明D. 足阳明E. 手少阳10. 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肾经E. 膀胱经11. 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肝经D. 冲脉E. 阴维脉12.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 督脉、任脉、带脉B. 任脉、冲脉、带脉C. 冲脉、督脉、任脉D. 督脉、冲脉、带脉E. 督脉、任脉、阴维脉13. 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 督脉、任脉B. 冲脉、任脉C. 阴跷脉、阳跷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肝经、肾经14. 十二经脉的别络的分出是从:A. 四肢肘膝以上B. 四肢肘膝以下C. 体腔脏腑深部D. 体腔脏腑浅部E. 头面部第五章病因与发病一. 选择题: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A. 风暑火B. 风寒燥C. 风暑湿D. 风燥暑E. 风燥湿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A. 妇女带下B. 咳嗽C. 小便清长D. 大便秘结E. 汗出恶风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C. 易扰乱神明D. 伤津耗气E. 多见滑腻舌苔4. 毒蛇咬伤,伤口表现以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属于:A. 风毒B. 火毒C. 风火毒D. 血循毒E. 混合毒5. 钩虫的形成多由:A. 饮食不洁B.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了粪土C.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D. 脾胃虚弱E. 饮食不节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A. 邪气损正B. 正气抗邪C. 邪正俱衰D. 正虚致邪犯E. 正胜邪负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气的范畴:A. 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B. 元气的抗病作用C. 卫气的卫外功能D. 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E. 保健抗衰老的药物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A. 邪气的性质B. 正气的旺衰C. 正胜邪负D. 邪胜正负E. 邪气的轻重9. 某一疠气致病并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用:A. 正胜邪负B. 正气虚衰C. 正邪两者D. 邪气致病E. 正气旺盛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气损正的范畴:A. 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B.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C.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D. 促使疾病不药而愈E. 导致机体体用失谐第六章病机一、单项选择1. 病机理论,源于:A. 《难经》B. 《诸病源候论》C. 《内经》D. 《血证论》E. 《杂病源流犀烛》2. “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A. 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B. 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C. 气血病机与津液病机D. 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E. 卫气营血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3.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A. 正气未衰,抗邪有力B. 正气已衰,但不严重C. 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D.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E. 正气虚损,兼挟实邪4.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实转为虚D. 虚转为实E. 真实假虚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因虚致实D. 由实转虚E. 真虚假实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A. 大便秘结B. 尿黄而少C. 潮热D. 精神萎顿E. 谵语7.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A. 由实转虚B. 真虚假实C. 虚中夹实D. 实中夹虚E. 真实假虚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A. 《医贯》B. 《景岳全书》C. 《格致余论》D. 《丹溪心法》E. 《内科撮要》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A. 经络的功能失调B. 脏腑的功能失调C. 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D. 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E. 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10. 邪正盛衰,决定着:A. 病证的寒热B. 病位的表里C. 气血的盛衰D. 病证的虚实E. 脏腑的盛衰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 气血的盛衰变化B. 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C. 阴与阳的盛衰变化D. 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E.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A.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B. 脏腑功能亢进紊乱C. 气血瘀滞D. 水液贮留E. 痰浊壅盛13. 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邪盛正衰则病进B. 正盛邪衰则病退C. 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 正虚邪衰则病危E.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A. 由实转虚B. 虚实夹杂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E. 因虚致实1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A.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见实象B. 脏腑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C. 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而见实象D. 脏腑失调,饮食积聚,而见实象E. 内生五邪而外现实象16.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A. 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减退而见虚象B. 邪气亢盛,正气衰败而见虚象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虚象D. 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而见虚象E. 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而见虚象17.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 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虚阳亢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 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C. 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D. 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E. 阳热盛极,格阴于外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 脏腑机能减退C. 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E. 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21.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 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22.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2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A. 气随津液而丢失B. 津气两虚C. 津亏无以载气D. 津液精血不足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24.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 气不摄血B. 气机逆乱C. 血随气脱D. 血随气逆E. 血随气结25.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劳力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26.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E. 久利脱肛27. 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身热以夜间为甚B. 舌质红绛C. 心烦或躁扰发狂D. 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E. 崩漏色淡28. 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气滞B. 气虚C. 血热D. 津液干涸E. 津液停滞29.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 气滞血瘀B. 气虚血瘀C. 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30.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B. 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 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 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几脏的气化功能减退:A. 肺脾肝B. 肺脾肾C. 脾肾心D. 心肾肝E. 肝肾脾32. 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水,而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A. 高热煎灼B. 慢性病耗伤C. 吐泻所伤D. 汗出所伤E. 久病体虚,生成不足第七章防治原则一. 选择题:1.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E.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2.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于:A. 标急则先治其标B. 本急则先治其本C. 标缓则先治其本D. 本缓则先治其标E. 标本兼治3.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A. 温散阴寒B. 发表散寒C. 滋阴制阳D. 扶阳消阴E. 阴阳并补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A. 阴偏盛B. 阴偏衰C. 阳偏衰D. 阴虚致阳亢E. 阳虚致阴盛5. 气虚证治以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A. 肺与大肠B. 心与小肠C. 脾与胃D. 肝与胆E. 肾与膀胱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A. 甘寒生津B. 降逆和胃C. 清热利湿D. 甘温燥湿E. 滋阴养血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A. 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B. 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C. 小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D. 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E. 心火上炎治以通利小肠8.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 热因热用B. 寒因寒用C. 寒者热之D. 用寒远寒E. 用热远热。
中医基础-病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基础-病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与疫疠发生和流行无关的因素为A、气候因素B、环境因素C、预防措施不当D、社会因素E、人为因素2、过怒影响下列哪种功能A、呼吸功能B、藏血功能C、疏泄功能D、纳气功能E、运化功能3、偏食辛温燥热,则可导致A、肝经湿热B、心肝火旺C、肠胃积热D、肺胃热盛E、肺胃津伤4、劳力过度,主要是损伤人体的A、精气B、血C、津D、神E、液5、与痰饮形成密切相关的脏腑为A、心、脾、肾、膀胱B、肺、脾、肾、三焦C、心、肺、肾、脾D、肺、肾、膀胱、脾E、心、肾、三焦、膀胱6、瘀血所致的疼痛特点为A、胀痛B、刺痛C、灼痛D、重痛E、窜痛7、瘀血致病脉象多为A、沉弦C、弦数D、濡滑E、洪数8、暑邪伤人出现气短乏力的症状主要是由于A、暑为阳邪,其性炎上B、暑性升散,伤津耗气C、暑多夹湿,阻遏气机D、暑性升发,易扰心神E、暑性干涩,易伤津液9、暑邪、火邪、燥邪的共同的致病特点是A、纳少B、发热C、伤津D、生风E、动血10、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A、心阳B、肺阳C、肝阳D、脾阳E、肾阳11、易袭人体阴位的是A、湿邪B、寒邪C、暑邪D、风邪E、燥邪12、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A、寒主收引,气机收敛而止痛B、寒客机表,卫阳被遏而痛C、寒性凝滞,气血阻滞而疼痛D、捍卫阴邪,伤阳失于温煦而痛E、寒性收引,经脉拘急而疼痛13、六淫是指A、六种毒气B、风寒暑湿燥火C、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D、六气E、六气的太过和不及14、下列哪项不是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B、相兼性C、转化性D、季节性E、传染性15、除哪项外均为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阻滞气机B、影响新血生成C、刺痛为主要表现D、影响血液运行E、部位固定16、劳神过度,临床多见A、梦遗,早衰B、心悸,失眠,多梦C、腹胀,便溏,消瘦D、腰膝酸软,眩晕耳鸣E、少气懒言,体倦神乏17、思虑过久,易致A、脾失健运B、肝失疏泄C、肺失宣降D、心悸失眠E、肾气不固18、下列哪些情志异常可以引起二便失禁A、过度愤怒B、过度悲伤C、过度恐惧D、过度忧思E、突然受惊19、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腑为A、心、肝、脾B、心、肺、脾C、心、肝、肾D、心、脾、肾E、肺、脾、肾20、下列关于疠气的命名错误的是A、异气B、毒气C、废气D、疫气E、乖戾之气21、最易致人体疮疡肿痛的邪气是A、火邪B、暑邪C、燥邪D、戾气E、风邪22、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A、为阳邪,其性升发向上B、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C、为阳邪,其性炎上D、为阳邪,多夹湿邪E、为阳邪,其性炎热23、六淫邪气中,易损伤人体津液的是A、燥邪、暑邪B、湿邪、寒邪C、寒邪、风邪D、风邪、湿邪E、火邪、湿邪24、湿邪致病出现小便混浊,或面垢、眵多等症状的主要的原因是A、湿性粘滞B、湿性趋下C、湿性重浊D、湿为阴邪E、以上均非25、下列哪项体现出风邪治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A、风为阳邪B、风性轻扬C、风性善行D、风性数变E、风性主动26、为外邪治病先导的是A、风邪B、暑邪C、燥邪D、寒邪E、火邪27、具有外感致病因素总称的是A、风邪B、湿邪C、燥邪D、寒邪E、暑邪28、疠气和六淫最主要的鉴别要点是A、多与季节气候有关B、多与地理环境有关C、体外入侵D、具有强烈传染性E、多从皮毛口鼻而入二、B1、A.气结B.气消C.气上D.气缓E.气乱<1> 、惊则A B C D E<2> 、喜则A B C D E<3> 、思则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预防措施不当和社会因素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精编版
第七章病因第一节外感病因一、选择题(一)A1型题1.“六淫”是指()A. 六气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C. 六种毒气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E. 风寒暑湿燥火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A. 季节性B. 地区性C. 传染性D. 转化性E. 外感性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A. 热邪B. 风邪C. 寒邪D. 暑邪E. 燥邪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燥邪E. 暑邪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A. 津液B. 气C. 血D.精E. 神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火邪D. 湿邪E. 燥邪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A. 手足震颤B. 四肢抽搐C. 四肢游走性疼痛D. 角弓反张E. 四肢麻木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A. 凝滞B. 粘滞C. 涩滞D. 瘀滞E. 动血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13.寒性收引可导致()A. 阻滞气机B. 损伤阳气C. 耗气伤津D. 气机收敛E. 凝滞经脉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瘀血E. 暑邪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火邪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A. 寒B. 燥C. 湿D. 暑E. 火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A. 寒邪B. 湿邪C. 热邪D. 风邪E. 火邪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A. 寒邪B. 湿邪C. 热邪D. 风邪E. 火邪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A. 湿邪B. 燥邪C. 热邪D. 暑邪E. 寒21.寒邪的致病特点有易致()A. 气消B. 气耗C. 气泄D. 气乱E. 气收22.炎夏之日,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A暑热炽盛 B. 扰及心神 C. 耗气伤津 D. 暑湿夹杂 E. 热极生风23.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A. 心火上炎B. 肝火上炎C. 胃火炽盛D. 肺火炽盛E. 阴火炽盛24.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 损伤阳气B. 阻遏气机C. 粘腻重浊D. 凝滞收引E. 病程缠绵2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A. 风B. 寒C. 湿D. 火E. 燥2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A. 上炎B. 耗气C. 伤津D. 动血E. 扰神27.六淫之中,唯一可直中少阴为病者,应属()A. 燥邪B. 寒邪C. 暑邪D. 火邪E. 湿邪28.不属于疫气性质及致病特点的是()A. 传染性强B. 特异性强C. 症状相似D. 气候反常E.发病急骤29.下列哪项不属于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A. 社会因素B. 气候因素C. 隔离因素D.环境因素E.体质因素30.明确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 张仲景B. 刘完素C. 陈无择D. 陶弘景E. 巢元方(二)A2型题1.某人素体虚弱,感受寒邪而发病,自诉恶寒,手足冷,腹痛腹泻,便下清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病因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病因学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题 - 病因学说1. 病因学说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病因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它主要探讨疾病的根本原因、发病机制及其与人体之间的关系。
病因学说的作用在于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来源,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疾病的发生。
2. 中医传统病因学说的分类有哪些?中医传统病因学说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其中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恼);内因则包括情志、饮食、劳倦和不良生活惯等。
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衡而出现疾病。
3. 中医病因学说与现代医学病因学有何区别?中医病因学说与现代医学病因学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传统中医病因学注重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失调有关;而现代医学病因学则偏向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微观层面的研究,更加注重发现和解释疾病的具体病因。
4. 病因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有哪些?病因学说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指导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辨证施治,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此外,病因学说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预防疾病的措施,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复发和扩散。
5. 举例说明病因学说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以感冒为例,传统中医病因学说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
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医生可以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
如果主要表现为风寒感冒,可选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如果主要表现为风热感冒,可选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连翘、金银花等。
通过针对病因的针灸和草药治疗,可以加速病程恢复,减轻症状。
6. 病因学说的深入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何意义?病因学说的深入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病因的深入了解,可以推动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中医临床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藏象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 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A. 先秦、秦、汉B. 两晋、隋、唐C. 宋、金、元D. 明清E. 近代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张从正D. 朱震亨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A. 张元素B. 刘河间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A. 张从正B. 陈无择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二. 多项选择题: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针灸甲乙经》E. 《千金要方》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吴又可D. 朱震亨E. 李杲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D. 下午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则阳病D. 阳虚则阴盛E. 阴盛则寒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交感相错C.阴阳互根互用D. 阴阳相互消长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 母B. 子C. 所胜D. 所不胜E. 所克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A. 肺玻郯肾B. 肝玻郯肾C. 心玻郯肾D. 脾玻郯肾E. 肝玻郯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 肝B. 肾C. 心D. 脾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A. 木B. 土C. 金D. 水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A. 肝实泻肾B. 肺实泻脾C. 肝实泻肺D. 肝实泻心E. 心实泻肝第二章藏象一、单项选择题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A. 膀胱B. 三焦C. 胆D. 脑E. 女子胞2. 气血生化之源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A. 心B. 肝C.脾D. 肾E. 肺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6. 肾在液为:A. 泪B. 涎C. 汗D. 唾E. 涕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A. 化生血液B. 推动血行C. 固摄血液D. 贮藏血液E. 调节血量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 主气B. 纳气C. 生气D. 调气E. 养气10. 肺的生理特征是:A. 喜和降B. 喜清肃C. 喜燥恶湿D. 喜润恶燥E. 喜条达11. 肾其华在:A. 面B. 唇C. 毛D. 发E. 爪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A. 主运化B. 主升清C. 主统血D. 主四肢E. 主肌肉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A. 调节情志B. 调节脾胃升降C. 调畅气机D. 调节胆汁分泌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15.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 肺主气B. 肺主皮毛C. 肺司呼吸D. 肺主治节E. 肺主宣降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7. 称为“娇脏”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8. “主升清”的脏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学基础是:A. 气能生血B. 人以水谷为本C. 脾主升清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E. 脾为后天之本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A. 喜条达恶抑郁B. 主动、主升C. 体阴而用阳D. 为藏血之库E. 为罢极之本21.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A. 心阳B. 肝阳C. 脾阳D. 肾阳E. 肺阳22.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A. 呼吸功能B. 疏泄功能C. 藏精功能D. 气化功能E. 运化功能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A. 心神不足B. 髓海空虚C. 肝失疏泄D. 肝火上炎E. 肺气虚损24.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A. 尿B. 涎C. 涕D. 泪E. 唾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A. 右肾B. 两肾C. 肾间动气D. 目E. 两肾之间26. 下列哪一项是指心:A. 罢极之本B. 气之本C. 封藏之本D. 生之本E. 仓廪之本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 肺B. 心C. 心包D. 腹腔E. 脑28. 称“相傅之官”的是: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29. “诸湿肿满”,皆属于: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30.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A. 命门B. 肾C. 心D. 脑E. 膻中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心者,血之本B. 肺者,罢极之本C. 肝者,气之本D. 肾者,封藏之本E. 脾者,生之本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A. 心藏神B. 肝藏魂C. 肺藏魄D. 脾藏意E. 肾藏智33. 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 肺B. 脾C. 肾D. 三焦E. 膀胱34. “原气之别使”是指:A. 肾B. 十二经脉C. 奇经八脉D. 三焦E. 血脉35. 胃气一般是指:A. 胃的受纳功能B. 胃的腐熟功能C. 脾的运化功能D. 脾胃功能的合称E. 水谷精微之气36. 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A. 脾B. 大肠C. 小肠D. 三焦E. 胃37. “泌别清浊”是属于:A. 胃的生理功能B. 小肠的生理功能C. 大肠的生理功能D. 膀胱的生理功能E. 肾的生理功能38. “决渎之官”是指A. 肾B. 膀胱C. 肺D. 三焦E. 脾39. “中正之官”是指A. 心B. 肝C. 胆D. 脾胃E. 肾40. 有“化物”功能的是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1. “传导之官”是指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2. “中精之府”是指A. 心包B. 胃C. 胆D. 三焦E. 脾43. “州都之官”是指A. 胃B. 膀胱C. 小肠D. 大肠E. 肾44. “五脏之本”是指:A. 心B. 肝C. 脾D. 胃E. 肾45.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肾D. 肺与肾E. 肝与脾46.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肝与心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A. 心与肾B. 肝与肾C. 脾与肾D. 心与肺E. 心与肝48. 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两脏是:A. 心与肾B. 肺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脾与肾49. 连结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A. 元气B. 营气C. 宗气D. 卫气E. 肾气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生的是:A. 心与肝B. 肺与心C. 脾与肾D. 肝与肾E. 肺与肾51.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属:A. 心火亢盛B. 小肠实热C. 肝胆火旺D. 心火下移小肠E. 膀胱湿热52.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A. 脾胃虚寒B. 脾肾阳虚C. 肝脾不调D. 脾气虚E. 肾阳虚53. 与大肠相表里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A. 同居下焦B. 精血互化C. 同寄相火D. 水能生木E. 同源于水谷精气55.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A. 心与肺B. 肺与脾C. 脾与胃D. 肝与肺E. 肺与肾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A.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B.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C. 脾主升,胃主降D.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E. 脾为胃行其津液第三章气血津液一、单项选择题1.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C.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 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 呼出体内的浊气C. 参与宗气的生成D. 行脏腑之气E. 参与新陈代谢3. 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E. 气化作用4.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A. 气化运动B. 气机升降C. 气血充盈D. 脏腑功能正常E. 经络功能正常5.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 水谷精微B. 津液C. 精D. 营气E. 元气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A. 血虚B. 血瘀C. 血寒D. 血热E. 血脱7. 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A. 贮藏血液B. 调节血量C. 调畅气机D. 直接生血E. 肝木疏土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A. 胃液B. 肠液C. 涕液D. 泪液E. 血液9.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A. 体液B. 阴液C. 津液D. 津E. 液10.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A. 脾B. 胃C. 心D. 小肠E. 大肠11.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A. 脾B. 肺C. 肝D. 肾E. 心12. 气能生血的含义为:A. 生血的动力B. 生血的原料C. 生血的动力和原料D. 气能生津E. 气能生精13. 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A. 心气B. 肺气C. 卫气D. 元气E. 营气14. 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可化气15. 气能生津的机理为:A.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B. 气为生津的动力C.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D. 气能化精E. 气能生血第四章经络一. 选择题:1. 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D. 十二经脉E. 十五别络2. 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A. 太阴、少阴、厥阴B. 少阴、厥阴、太阴C. 太阴、厥阴、少阴D. 厥阴、少阴、太阴E. 少阴、太阴、厥阴3. 络脾,属胃的经脉是:A. 足少阳B. 手少阳C. 足阳明D. 手阳明E. 足太阴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A. 足太阴经B. 足厥阴经C. 手厥阴经D. 足少阴经E. 足太阳经5.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A. 肺经B. 肾经C. 膀胱经D. 小肠经E. 脾经6. 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A. 上肢B. 下肢C. 头面D. 胸中E. 腹部7. 心包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是:A. 上肢内侧前缘B. 上肢外侧前缘C. 上肢内侧中线D. 上肢外侧中线E. 上肢内侧后缘8. 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A. 内侧前缘B. 外侧前缘C. 内侧中线D. 外侧中线E. 内侧后缘9. 小肠经的经脉是:A. 手太阳B. 足太阳C. 手阳明D. 足阳明E. 手少阳10. 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肾经E. 膀胱经11. 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肝经D. 冲脉E. 阴维脉12.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 督脉、任脉、带脉B. 任脉、冲脉、带脉C. 冲脉、督脉、任脉D. 督脉、冲脉、带脉E. 督脉、任脉、阴维脉13. 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 督脉、任脉B. 冲脉、任脉C. 阴跷脉、阳跷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肝经、肾经14. 十二经脉的别络的分出是从:A. 四肢肘膝以上B. 四肢肘膝以下C. 体腔脏腑深部D. 体腔脏腑浅部E. 头面部第五章病因与发病一. 选择题: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A. 风暑火B. 风寒燥C. 风暑湿D. 风燥暑E. 风燥湿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A. 妇女带下B. 咳嗽C. 小便清长D. 大便秘结E. 汗出恶风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C. 易扰乱神明D. 伤津耗气E. 多见滑腻舌苔4. 毒蛇咬伤,伤口表现以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属于:A. 风毒B. 火毒C. 风火毒D. 血循毒E. 混合毒5. 钩虫的形成多由:A. 饮食不洁B.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了粪土C.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D. 脾胃虚弱E. 饮食不节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A. 邪气损正B. 正气抗邪C. 邪正俱衰D. 正虚致邪犯E. 正胜邪负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气的范畴:A. 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B. 元气的抗病作用C. 卫气的卫外功能D. 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E. 保健抗衰老的药物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A. 邪气的性质B. 正气的旺衰C. 正胜邪负D. 邪胜正负E. 邪气的轻重9. 某一疠气致病并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用:A. 正胜邪负B. 正气虚衰C. 正邪两者D. 邪气致病E. 正气旺盛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气损正的范畴:A. 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B.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C.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D. 促使疾病不药而愈E. 导致机体体用失谐第六章病机一、单项选择1. 病机理论,源于:A. 《难经》B. 《诸病源候论》C. 《内经》D. 《血证论》E. 《杂病源流犀烛》2. “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A. 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B. 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C. 气血病机与津液病机D. 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E. 卫气营血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3.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A. 正气未衰,抗邪有力B. 正气已衰,但不严重C. 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D.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E. 正气虚损,兼挟实邪4.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实转为虚D. 虚转为实E. 真实假虚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因虚致实D. 由实转虚E. 真虚假实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A. 大便秘结B. 尿黄而少C. 潮热D. 精神萎顿E. 谵语7.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A. 由实转虚B. 真虚假实C. 虚中夹实D. 实中夹虚E. 真实假虚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A. 《医贯》B. 《景岳全书》C. 《格致余论》D. 《丹溪心法》E. 《内科撮要》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A. 经络的功能失调B. 脏腑的功能失调C. 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D. 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E. 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10. 邪正盛衰,决定着:A. 病证的寒热B. 病位的表里C. 气血的盛衰D. 病证的虚实E. 脏腑的盛衰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 气血的盛衰变化B. 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C. 阴与阳的盛衰变化D. 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E.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A.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B. 脏腑功能亢进紊乱C. 气血瘀滞D. 水液贮留E. 痰浊壅盛13. 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邪盛正衰则病进B. 正盛邪衰则病退C. 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 正虚邪衰则病危E.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A. 由实转虚B. 虚实夹杂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E. 因虚致实1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A.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见实象B. 脏腑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C. 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而见实象D. 脏腑失调,饮食积聚,而见实象E. 内生五邪而外现实象16.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A. 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减退而见虚象B. 邪气亢盛,正气衰败而见虚象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虚象D. 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而见虚象E. 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而见虚象17.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 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虚阳亢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 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C. 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D. 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E. 阳热盛极,格阴于外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 脏腑机能减退C. 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E. 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21.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 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22.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2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A. 气随津液而丢失B. 津气两虚C. 津亏无以载气D. 津液精血不足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24.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 气不摄血B. 气机逆乱C. 血随气脱D. 血随气逆E. 血随气结25.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劳力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26.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E. 久利脱肛27. 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身热以夜间为甚B. 舌质红绛C. 心烦或躁扰发狂D. 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E. 崩漏色淡28. 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气滞B. 气虚C. 血热D. 津液干涸E. 津液停滞29.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 气滞血瘀B. 气虚血瘀C. 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30.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B. 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 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 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几脏的气化功能减退:A. 肺脾肝B. 肺脾肾C. 脾肾心D. 心肾肝E. 肝肾脾32. 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水,而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A. 高热煎灼B. 慢性病耗伤C. 吐泻所伤D. 汗出所伤E. 久病体虚,生成不足第七章防治原则一. 选择题:1.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E.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2.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于:A. 标急则先治其标B. 本急则先治其本C. 标缓则先治其本D. 本缓则先治其标E. 标本兼治3.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A. 温散阴寒B. 发表散寒C. 滋阴制阳D. 扶阳消阴E. 阴阳并补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A. 阴偏盛B. 阴偏衰C. 阳偏衰D. 阴虚致阳亢E. 阳虚致阴盛5. 气虚证治以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A. 肺与大肠B. 心与小肠C. 脾与胃D. 肝与胆E. 肾与膀胱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A. 甘寒生津B. 降逆和胃C. 清热利湿D. 甘温燥湿E. 滋阴养血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A. 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B. 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C. 小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D. 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E. 心火上炎治以通利小肠.8.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 热因热用B. 寒因寒用C. 寒者热之D. 用寒远寒E. 用热远热。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十三五)
绪论
第二章藏象
01
第三章精气 血津液神
02
第四章经络
03
第五章体质
04
第六章病因
06
第八章养生 与防治原则
05
第七章病机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试卷(1)
试卷(2)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三判断题(每题0.5分,共5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参考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十三五)
读书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材
基础
论述题
教学科研
大纲
习题
类型
中医
习题
规划
主编 参考答案
示例
名词解释
填空题
判断题
错误
试卷
考试
内容摘要
本书为“十三五”规划教材配套用书,具有双效益。我社已出两版《中基习题集》,效益很好,年年重印, 本版与“十三五”规划教材配套,主编由“十三五”教材主编承担,更切实用。作者简介:郑洪新主编,系辽宁 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原基础医学院院长,从事中基教学、科研、临床工作40余年。从“十一五”开始参编教 材,直至“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二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并有多部学术著作出版.
读书笔记
嘤嘤嘤……居然只有试读部分又要去别的地方找了但是我觉得这个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比那个绿色封面的 要好。
中医基础 病因 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病因一、单选题1.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A.疠气B.六淫C.七情D.瘀血2.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A.暑邪B.燥邪C.风邪D.火邪3.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A.暑B.湿C.寒D.风4.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寒邪B.火邪C.风邪D.燥邪5.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A.寒邪B.火邪C.湿邪D.暑邪6.其性趋下的病邪为:A.火邪B.燥邪C.湿邪D.风邪7.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损伤阳气B.阻遏气机C.粘腻重浊D.凝滞收引8.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热(火)邪D.湿邪9.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A.津液B.气血C.肾精D.肝血10.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A.夏末秋初B.近冬深秋C.长夏季节D.冬末春初11.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A.风邪B.湿邪C.火邪D.燥邪12.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A.易阻遏气机B.易生风动血C.易扰乱神明D.易致肿疡13.易致肝风内动的是:A.寒邪B.湿邪C.暑邪D.热邪14.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A.上炎B.耗气C.伤津D.动血15.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燥邪D.暑邪湿邪16.虚邪是指:A.微邪B.较弱的邪气C.瘀血D.致病邪气的通称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A.寒邪B.燥邪C.湿邪D.暑邪18.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A.湿邪B.燥邪C.热邪D.暑邪19.伤于风者:A.上先受之B.下先受之C.阳先受之D.阴先受之20.异气是指:A.六淫邪气B.异常气候C.乖戾之气D.气机失常21.怒则:A.气缓B.气上C.气下D.气消22.恐则:A.气消B.气上C.气泄D. 气下23.劳则:A.气上B.气下C.气收D.气耗24.寒则:A.气结B.气缓C.气收D.气泄25.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A.恐则气下B.惊则气乱C.怒则气上D.喜则气缓26.七情太过首先伤及:A.肝气B. 心神C.肾精D.肺津27.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A.发病急B.病势重C.症状相似D.传染性强28.“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A.致病广泛B.病势缠绵C.阻滞气机D.阻碍气血29.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原因是:A.痰可扰乱神明B.痰可化火化风C.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D.痰似风善行数变30.与痰饮成因关系较小的内脏是:A.脾B.心C.肺D.肾31.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A.胀痛B.掣痛C.隐痛D.刺痛32.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A.出血量多B.出血颜色鲜明C.出血量少D.出血伴有血块33.结石致痛一般表现为:A.胀痛B.灼痛C.刺痛D.隐痛34.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A.寒凝B.气虚C.气滞D.血热35.下列哪项不属于寒邪的致病特点:A.寒为阴邪B.寒性黏滞C.寒性收引D.寒性凝滞36.下列哪项不属于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A.气候反常B.环境污染C.社会因素D.暴饮暴食37.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致病广泛B.变化多端C.扰乱神明D.局部刺痛38.以下哪项不属瘀血致痛的特点:A.痛处固定B.刺痛C.疼痛喜按D.疼痛拒按39.风邪致病A.易耗气伤津B.易损伤阳气C.易袭阳位D.易袭阴位40.暑邪致病A.易耗气伤津B.易损伤阳气C.易袭阳位D.易袭阴位41.寒邪致病A.易耗气伤津B.易损伤阳气C.易袭阳位D.易袭阴位42.伤于风者A.上先受之B.外先受之C.阴受之D.阳受之43.伤于湿者A.上先受之B.外先受之C.阴受之D.阳受之44.犯贼风虚邪者A.上先受之B.外先受之C.阴受之D.阳受之45.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A.风邪B.湿邪C.暑邪D.燥邪46.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A.风邪B.湿邪C.暑邪D.燥邪47.易致疮痈的邪气是:A.风邪B.湿邪C.火邪D.燥邪48.悲则:A. 气消B.气结C.气下D.气收49.劳则:A. 气消B.气耗C.气下D.气收50.寒则:A. 气消B.气结C.气下D.气收51.湿滞于内则多:A. 困阻脾胃为主 D.留积于肠胃、胸腹、肌肤 C.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 D.直接伤及脏腑52.水饮停聚则多:A. 困阻脾胃为主 D.留积于肠胃、胸腹、肌肤 C.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 D.直接伤及脏腑53.痰形成后则多:A. 困阻脾胃为主 D.留积于肠胃、胸腹、肌肤 C.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 D.直接伤及脏腑54.水湿痰饮致病属于:A.外感病因B.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C.其他病因D.内生五邪55.饮食、劳逸、致病属于:A.外感病因B.内伤病因C.其他病因D.内生五邪56.药邪、医过属于:A.外感病因B.内伤病因C.其他病因D.内生五邪57.火热之邪致病可见:A.汗出恶风B.皮肤干涩C.狂躁妄动D.下利清谷,小便清长58.湿邪致病可见:A.汗出恶风B.下利粘液,小便混浊C.狂躁妄动D.下利清谷,小便清长二、多选题1.寒邪、湿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A. 均为阴邪B.易伤阳气C.耗气伤津D.粘腻重浊E.易袭阴位2.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点是:A. 均为阴邪B.均为阳邪C.均可挟湿D.均伤津耗气E.均可致疮痈3.过度安逸可致:A. 伤津耗液B.耗损肝血C.全身虚弱D.损伤肾精E.气血运行不畅4.偏嗜饮酒可致:A.损伤心肺B.损伤肝肾C.损伤脾胃D.内生湿热E.气滞血瘀5.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可致:A. 内生寒湿B.损伤脾胃阳气C.阴虚火旺D.损伤心肺气血E.损伤肝肾精血6.瘀血可致体内癥块,其特点是:A.时聚时散B.柔软喜按C.腹胀喜暖D.位置固定E.质硬拒按7.风性“善行而数变”主要是指:A. 病位游走不定B.风为百病之长C.风有向外的特性D.风有向上的特性E.变幻无常,发病迅速8.六淫中属阴邪的有:A. 寒邪B.火邪C.湿邪D.风邪E.暑邪9.易致人体上部(头面)发病的邪气是:A. 风B.寒C.湿D.燥E.火10.易使人体腠理开泄而汗出的邪气是:A.燥邪B.风邪C.湿邪D.寒邪E.暑邪11.劳神过度则耗伤:A.心血B.肺气C.肝血D.脾气E.肾精1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A.外感性B.季节性C.地域性D.相兼性E.变化性13.易耗伤津液的病邪有:A. 风邪B.燥邪C.暑邪D.火邪E.寒邪14.疠气的致病特点是:A.发病急骤B.病情较重C.症状相似D.传染性强E.易于流行15.饮食不节致病表现为:A. 脾胃损伤B.饮食停滞C.气血衰少D.聚湿成痰E.化生内热16.形成瘀血的原因有:A.气虚B.气滞C.血寒D.血热E.内外伤17.与痰饮形成有关的是:A.外感六淫B.饮食不节C.七情内伤D.三焦水道不利E.肺脾肾功能失常18.目前根据病因发生的途径及形成过程,将病因分为:A.外感病因B.内伤病因C.外伤病因D.其他病因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19.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 热性干涩B.热为阳邪C.易扰心神D.易生风动血E.善行数变20.导致发病病程较长的病因有:A.湿邪B.水湿痰饮C.瘀血D.七情内伤E.结石21.疠气又称:A.疫气B.戾气C.异气D.毒气E.乖戾之气22.过劳包括:A.劳力过度B.劳神过度C.房劳过度D.安逸过度E.饮酒过度23.瘀血又称为:A.恶血B.溢血C.败血D. 衃血E.蓄血24.与水湿痰饮形成的相关脏腑是:A.肺B.膀胱C.三焦D.脾E.肾25.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致病均为:A.导致疼痛B.致病因素C.阻滞气机D.有形病理产物E.致病广泛,病程较长三、判断题1.外感六淫、疠气、外伤等均属于外感病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病因第一节外感病因一、选择题(一)A1型题1.“六淫”是指()A. 六气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C. 六种毒气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E. 风寒暑湿燥火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A. 季节性B. 地区性C. 传染性D. 转化性E. 外感性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A. 热邪B. 风邪C. 寒邪D. 暑邪E. 燥邪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燥邪E. 暑邪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A. 津液B. 气C. 血D.精E. 神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火邪D. 湿邪E. 燥邪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A. 手足震颤B. 四肢抽搐C. 四肢游走性疼痛D. 角弓反张E. 四肢麻木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A. 凝滞B. 粘滞C. 涩滞D. 瘀滞E. 动血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13.寒性收引可导致()A. 阻滞气机B. 损伤阳气C. 耗气伤津D. 气机收敛E. 凝滞经脉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瘀血E. 暑邪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火邪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A. 寒B. 燥C. 湿D. 暑E. 火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A. 寒邪B. 湿邪C. 热邪D. 风邪E. 火邪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A. 寒邪B. 湿邪C. 热邪D. 风邪E. 火邪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A. 湿邪B. 燥邪C. 热邪D. 暑邪E. 寒21.寒邪的致病特点有易致()A. 气消B. 气耗C. 气泄D. 气乱E. 气收22.炎夏之日,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A暑热炽盛 B. 扰及心神 C. 耗气伤津 D. 暑湿夹杂 E. 热极生风23.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A. 心火上炎B. 肝火上炎C. 胃火炽盛D. 肺火炽盛E. 阴火炽盛24.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 损伤阳气B. 阻遏气机C. 粘腻重浊D. 凝滞收引E. 病程缠绵2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A. 风B. 寒C. 湿D. 火E. 燥2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A. 上炎B. 耗气C. 伤津D. 动血E. 扰神27.六淫之中,唯一可直中少阴为病者,应属()A. 燥邪B. 寒邪C. 暑邪D. 火邪E. 湿邪28.不属于疫气性质及致病特点的是()A. 传染性强B. 特异性强C. 症状相似D. 气候反常E. 发病急骤29.下列哪项不属于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A. 社会因素B. 气候因素C. 隔离因素D.环境因素E.体质因素30.明确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 张仲景B. 刘完素C. 陈无择D. 陶弘景E. 巢元方(二)A2型题1.某人素体虚弱,感受寒邪而发病,自诉恶寒,手足冷,腹痛腹泻,便下清稀。
望诊:精神萎靡,嗜卧,舌淡胖嫩。
脉诊:脉微细。
此为()A. 寒中阳明B.寒中少阳C.寒中厥阴D.寒中少阴E.寒中太阴2.某小儿突然发病,头面一身悉肿,尿少,舌苔薄白,脉浮。
其病因为()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3.某人四肢关节疼痛,酸楚沉重,肌肤不仁,阴雨天加重。
其病因主要是()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4.时值秋季,某人干咳少痰,痰粘难于咯出,咳甚胸痛,口鼻干燥。
此为()A. 伤及肺气 B. 伤及肺阴 C. 伤及肺津 D. 伤及卫气 E. 伤津耗气5.某女月经过多,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其病机为()A. 寒凝血瘀B. 热迫血行C. 瘀血阻滞D. 脾不统血E. 肝不藏血(三)B1型题A. 寒邪伤于脏腑B. 寒邪伤于肌表C. 寒邪伤于筋脉D. 寒邪入于血分E. 寒邪伤于关节1.“伤寒”是指()2.“中寒”是指()A. 风邪B. 湿邪C. 火邪D. 燥邪E. 暑邪3.六淫中最易导致肿疡的是()4.六淫中最易导致出血的是()A. 开泄B. 收引C. 涩滞D. 生风E. 重浊5.燥邪的性质是()6.湿邪的性质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燥邪E. 火邪7.导致四肢抽搐的病因是()8.导致胸闷苔腻的病因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燥邪E. 火邪9.易于阻气的邪气是()10.易于耗气的邪气是()(四)X型题1.六淫致病若表证不除,其传变途径是()A. 由表及里B. 由腑至脏C. 由寒转热D. 由浅入深E. 由实致虚2.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有()A. 六淫B. 七情C. 疠气D. 药邪E. 医过3.风性主动常表现为()A. 眩晕B. 震颤C. 四肢抽搐D. 角弓反张E. 狂躁妄动4.伤暑的临床表现有()A. 发热面赤B. 心烦不宁C. 胸闷呕恶D. 气短乏力E. 大便溏泻5.寒邪的基本特性是()A. 收引B. 属阴C. 凝滞D. 寒凉E. 粘滞6.下列哪项症状是“湿性趋下”特点的表现()A. 带下B. 小便浑浊C. 泄泻D. 下痢E. 崩漏7.湿性粘滞,所见症状有()A. 大便粘腻不爽B. 舌苔粘腻C. 带下粘浊D. 缠绵难愈E. 反复发作8.火邪致病的特点是()A. 其性炎上B. 善行数变C. 耗气伤津D. 阻遏气机E. 生风动血9.易于耗气伤津的邪气有()A. 风邪B. 暑邪C. 湿邪D. 燥邪E. 火邪10.属性为阴的邪气有()A. 风邪B. 暑邪C. 湿邪D. 燥邪E. 寒邪二、词语解释1.病因2.辨证求因3.六气4.六淫5.疠气6.风胜则动7.寒则气收8.湿胜则阳微9.壮火食气10.阴暑三、填空题1.中医临床探求病因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二是()。
2.外感病因从(),或从()等体表部位侵入人体,引起外感病。
3.风邪以轻扬开泄、()、()、多兼他邪为基本特性。
4.寒邪以寒凉、()、()为基本特性。
5.暑邪以炎热、()、()为基本特性。
6.燥邪以()、()为基本特性。
7.湿邪以()、()、趋下为基本特性。
8.火邪以燔灼、()、()为基本特性。
9.风性善行,故致病有(),()的特点。
10.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
11.暑月受热,即为();暑月感寒,即为()。
12.风邪易于侵袭()位;湿邪易于侵袭()位。
13.寒邪阻滞气血,多见();火热之邪动血,可引起()病证。
14.疫气有别于其他病邪的最显著特征,是具有强烈的()和()。
15.疫气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染,多从()、皮肤侵入人体;也可随饮食、蚊叮虫咬、血液、或()等途径侵入人体而发病。
四、简答题1.中医学的病因包括哪些内容?2.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是什么?3.六淫致病共同的特点是什么?4.为什么说“风为百病之长”?5.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6.寒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7.为什么寒邪容易导致疼痛?8.湿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9.如何理解湿性粘滞?10.温燥和凉燥有何区别?11.为什么说“燥易伤肺”?1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13.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14.如何理解“壮火食气”?15.疠气的发生和流行与哪些因素有关?五、论述题1.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简述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以寒邪、湿邪伤及阳气为例,说明“阴胜则阳病”的原理。
4.试述暑邪、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异同。
5.试述六淫与疠气致病特点的区别。
6.试述根据不同病位的病证探求外感病因的方法。
7.试述导致疼痛发生的病因和病机。
8.试述外湿与内湿的区别和联系。
9.试述外寒与内寒的区别和联系。
10.试述疫气的概念、传播途径、致病特点及流行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1.D 答案分析: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C 答案分析:传染性是疠气最显著的致病特点。
3.B 答案分析:风邪常为外感病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
4.A 答案分析: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容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
5.B 答案分析:寒性凝滞,寒邪侵入人体,阳气受损,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则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
6.D 答案分析:湿邪侵及人体,由于其粘腻停滞的特性,故湿邪最易阻滞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湿为阴邪,湿胜即阴胜,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
7.E 答案分析: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
肺为娇脏,喜清肃滋润而恶燥。
肺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燥邪最易伤肺。
8.A 答案分析:燥性干涩,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
9.C 答案分析: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性躁动,与心相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
10.C 答案分析:“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征。
风邪偏盛所致痹证为“行痹”,其特点是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
11.B 答案分析:湿性粘滞。
寒邪凝滞,燥邪涩滞,热(火)邪易动血。
凝滞、涩滞、瘀滞等都是干扰答案。
12.D 答案分析:湿性重浊粘滞,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粘腻不爽的症状。
13.D 答案分析:寒性收引,“寒则气收”,故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
14.A 答案分析:寒、湿、燥、热等邪气,多是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致病。
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故又有“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之称。
15.B 答案分析:寒性收缩牵引,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故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症状。
16.C 答案分析:暑为夏季主气,暑邪为夏令的火热之邪。
暑邪独见夏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
17.D 答案分析:暑邪纯属外邪,只有外感而无内生,故无“内暑”之说。
18.D 答案分析:风邪偏盛所致痹证为“行痹”,其特点是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
体现了风邪善行数变的特性。
19.B 答案分析:湿邪偏盛所致痹证为“着痹”,其特点是四肢关节酸重疼痛,体现了湿性重浊的特点。
20.D 答案分析:暑性升散,易于伤津耗气;暑多挟湿,故暑邪为病,常见暑湿夹杂证候。
21.E 答案分析:《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