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整合重组与开发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整合重组与开发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整合重组与开发的策略是指按照教育教学的需求,将现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和重组,或者开发新的教材,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以下是一些策略:1. 教材整合重组:通过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和重组,使其更加系统、完整。
可以将散乱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章节,同时在教材中增加一些衔接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
2. 教材内容精简:针对现有教材内容冗长的问题,进行精简和筛选。
可以依据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只保留必要的内容,去掉冗余的知识点,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3. 教材内外结合:教材内容可以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环境相结合,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实例、案例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意义。
4. 多媒体教材开发: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开发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材。
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使教材更加生动、直观,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认知理论应用:教材开发可以结合认知理论,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阶段的教学设计。
通过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 情境导入教学:教材开发可以将教材内容设置到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化、任务型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和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7. 不断更新和调整:教材开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调整。
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修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策略
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策略1. 内容概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以单元为单位,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本文将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策略。
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这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体系,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和整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的教学单元。
这样的教学单元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
单元整体教学还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探究活动、合作学习、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师应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重组和整合教材内容、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材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将教学内容组织成有机的整体,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单元整体教学视角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分析,从而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问题及策略
48小学数学教材解读问题及策略★ 谭晓琴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若干媒介之一。
但教师不能全盘接受,而要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既遵循教科书,又不局限于教科书,既要凭借教科书,又要跳出教科书。
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现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供交流,探讨。
一、数学教材文本解读现状当下,学生数学学习基本上都是在教师指挥下展开的,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机械模仿、记忆充斥其间,数学学习方式单一,理性多趣味少。
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教材解读不到位。
对于小学数学的理解,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过去“双基”上,没有跟进新课标中“四基”培育目标,没有跟进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要求,导致小数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
教材解读,不仅是解读教材中的显性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解读教材中需要发展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知识背后数学思想方法等。
教师常将儿童放置嘴边,如“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等。
但在实践中,却依然站在成人立场上。
部分教师缺乏“童心”,不能平等地与学生对话,总是从成人立场出发,用成人喜好代替学生兴趣。
教师教材解读容易出现个人和集体偏差,具体表现为重专家、同行、名师、教参、教辅解读,而忽视个体化解读。
教学沦落为他者的“殖民地”,沦落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二、研读教材中的隐含内容研读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教材是课程标准执行和课改精神体现的关键载体,是专家和学者们的智慧结晶。
因受篇幅限制,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较为简单,仅仅为几幅图、几句话和几个问题,其特点在于短小精炼,部分能够有效服务于教学的信息隐藏于教材的图片和文字当中,属于隐含内容。
因此,在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教师要从显性的材料文本中带领学生读出其隐性的本质内涵,同时用适当的方式来使其外化,进而以引导学生理解深入知识内涵,完成教学目标要求。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系统性严密,逻辑性很强,教材中的内容紧密联系着,而且前后贯通。
小学数学教材的创新使用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的创新使用策略嘿,大家好呀!我是热衷于创新使用教材的小革新者。
嘿,你们知道吗?小学数学教材有着许多创新使用的策略呢。
策略一:拓展教材内容。
教材中的知识点往往是基础和核心的,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类型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策略二:整合学科资源。
数学不是孤立的学科,我们可以将数学教材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时,可以结合美术课中的剪纸艺术,让学生通过剪纸活动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或者在学习“时间的计算”时,与语文课中的故事相结合,让学生计算故事中人物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这样的整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综合素养。
策略三:开展实践活动。
教材中的知识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应用。
比如在学习“测量”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测量校园里的操场、树木、教学楼等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测量方法,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策略四:运用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材的创新使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线教育平台等工具,让教材中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通过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平移和对称等变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图形的性质。
嘿,你们知道吗?创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能够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让我们一起尝试这些策略,为学生打开数学学习的新大门吧!。
浅谈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策略——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学为例
是必须 以符 合小学生 的认知状态 和学
习 水 平 为前 提 ; 二 是 以小 学 数 学 本 身 的 逻
辑思维 为基础 ; 三是将前提和基础连结为
一
算出几个几得多少 , 然后根据对应 的乘法 公式 编出乘法口诀 ,这个口诀需要好记易 懂。 在学习大数字的乘法口诀时, 教师不需要 具体指导 ,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小数字的乘法
“ 序” 和教材本身的“ 序” , 不断梳理教学整体 和部分的关系 , 系统掌握教材的教学体系。
三、 熟知 内容 — — 编 排 教 学 任 务
教师 了解 小学数学课 程发展 和改革 的历 史 ,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小学数学教育 , 掌握其发展趋势。
到 目前 为 止 , 共 有 六 套 经过 全 国教 材
法 。小学数学 的思想方法有很多 , 包括对
应、 转化 、 集合、 分类 以及 化 归 等 。 一 个 相
通 常编排小 学数学教材 需要遵循 两 个规律 : 一是要符合教材本身的内容和逻
辑, 二是 适 合 学 生 的认 知 规 律 , 两 者 有 效
同的数学知识点 , 可以透射 学 , 符 合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如在学习小数字乘
法 口诀 时 , 教 师 可 以让 学 生 用 列 表 的方 法
【 中图分类号 】 G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3 ) 0 7 A一
习数 学 知 识 。 小 学 阶 段 一 般 分 为 两 个 跨 度 较 大 的 时段 , 大 多数 数 学 教 师 通 常 只 重 视 本学 段
学方 案 ; 第 四, 充分挖掘 细节 。以上几 点 充 分表 明 了解读 教材 时必 须小 处着 手 、
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
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一、准确解读教材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资源,它不仅提供了“教什么”,还包含了“怎样教”的信息。
李老师善于解读教材,在准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总结6条常用的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
1.换角度,依学定教对教材进行教学处理,好像只是在研究教材,其实不然,要处理好教材,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相关教材时的心理。
依学定教是处理教材的第一条策略。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会借助不同工具(不含圆规)画圆”和“会用圆规画圆”是本课两个具体教学目标,教材中先安排让学生尝试借助不同的工具画圆,再探索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安排,意图之一是体现了工具(圆规)的产生过程。
但是,李老师认为,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了圆规,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尝试用圆规画过圆,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想探究,如果老师问“你们想用什么工具来画圆”时,学生十有八九会说“圆规”。
如果此时不让学生用圆规画圆,而是借助各种不同的工具来画,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工具能画圆,但都有局限性,画圆一般还用圆规。
既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会造成教学的自相矛盾:刚才学生说要用圆规画圆,老师不让用,现在却又说用圆规画圆方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异口同声说“想用圆规画圆”时,李老师就引导学生先学习“用圆规画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解压缩,释放信息教材是一份压缩文件。
对教材进行教学处理,就要对教材“解压缩”,将教材中蕴涵的信息充分释放出来。
教材中一幅简单的主题图,一个简明的解答,一句简短的对话等,背后都可能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
比如教学“公倍数”时,教材在例题中介绍了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为什么教材会采用这种看来比较“笨”的方法呢?《课程标准》规定:“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所以,在小学阶段,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所涉及到的数都比较小,用枚举法不难解决,而且,枚举法来源于公倍数的意义,容易理解和运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材内容、特点及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材内容、特点及教学策略分析一、教材内容介绍:这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理解万以内的数、初步理解简单的分数;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常见的量要理解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
重点:认数与四则计算;难点:24时记时法“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要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教学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
重点:把收集的信息实行整理,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表现;难点:准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4次操作型活动与1次场景型活动。
重点让学生知道独立探索的同时要增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好;难点: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
二、教材特点分析:⒈教学内容的选择“数与代数”领域以万以内的认数和四则计算(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的加和减)为主线,结合安排了理解常量单位(克与千克、24时记时法)以及直观理解分数(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得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二年级观察物体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安排了从这三个角度观察一些简单的物体和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三视图);在一年级直观理解。
“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大些、有时小些,学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了五次实践活动,其中《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多少》、《摸牌与下棋》都是操作型的活动,而《农村新貌》是场景型的活动。
⒉教学内容安排这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里,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并没有明显的区分。
尽量把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力求让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得以落实,让教学内容更加有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研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研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策略摘要:新课改中提出教师要深入的研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
在应用人教版数学教材创设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积极的研读教材,提高对教材的有效利用。
只有教师深入的研读教材才能将其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在数学教材的研读中,教师要掌握数学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将其用想象生动的方式进行展示,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研读途径和方法引言小学的数学研读是对教材的信息提取过程,同时也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以及评价的过程。
通过教材研读,能够便于教师将教材中的精髓进行提炼,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创设出优质的教学活动。
数学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以及数学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数学教师要充分的研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1.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数学教材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的把握人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教材研读工作,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所以数学教师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教材内容,领会数学教材中的内涵和编写意图,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灵活的应用数学教材中的内容。
在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出,其教材的编写更加注重趣味性和活动以及过程、开放性,并且其教学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趣味性主要是体现在教材中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呈现,其中卡通人物形象与小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相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素材的选择上更加的生活化,不同知识点的素材选择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就像正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学习。
比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关于表内除法的知识,教材在介绍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应用了欢乐的节日的情境主题。
其活动的原则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相同,给小学生营造一种玩中学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又如表内除法的习题是用走迷宫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解读教材,我们应把握什么——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谈教材解读策略
与综 合 应 用 ” 个 领 域 内容 的 设 计 , 以往 的 教 材 相 整 体 ; 三 阶段 在 五 年级 下 册 的第 四 单 元 , 要 包 括 : 四 与 第 主
一
网 络 。 国标 本 教 材 根 据 小 学 生 的 年 龄 特 点 和认 知 水 平 , 四个 领 域 的有 关 内 容 , 浅 人 深 、 旋 上 升 地 编 把 由 螺
排, 系统地 将数 学知识 结构逐 步转化 为学生 的认 知结构 。 小 学 阶 段 有 两个 学 段 . 问 跨 度 较 长 . 多 数 学 时 很 级 段 , 年 级 段 ) 这 些 教 师 往 往 只关 注 本 学 段 、 段 高 , 年
Ⅸ , 为 解 读 教 材 就 是 解读 文 本 , 是 看 看 参 考 书 . 认 就 或 者查 查 资 料 。 者 以为 , 深 度解 读 教材 , 须 从 大 处 笔 要 必 着眼 , 小处 着 手 。具 体 的要 求 可 借 用 几 何 图形 中 的 几
个术 语 表 示 , 即解 读 教 材 要 “ 、 、 、 ” 结 合 。 点 线 面 体 相
一
纪6 0年代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 ,都对小学数学课 学 过 程 中 , 师 要 有 整 体 意 识 。 管 是 第 一 阶 段 的 一 教 不
程 发 展 产 生 过 重要 影 响 。了解 小 学 数 学课 程 的这 些 历 个 物 体 还 是 后 面 的抽 象 的整 体 , 数 的认 识 本 质 上 是 分 史 . 利 于 教 师 从 本 质 L去 认 识 小 学 数 学 课 程 。 握 有 把
解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解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小学数学教材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重要工具。
它们不仅提供了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教导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1. 认识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问题进行认识和理解。
教材中通常会给出明确的问题陈述,学生应该仔细阅读并理解问题的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析问题的关键点,梳理问题的思路。
例如,一道问题可能是:“小明有5个苹果,小亮有3个苹果,他们一起有多少个苹果?”在这个问题中,关键点是两个人分别有多少个苹果,而问题的目标是求出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 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模型是一个抽象的数学表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中常用的建模方法有图形模型、表格模型、文字模型等。
以解决双倍数问题为例,通常可以建立一个文字模型:如果一个数值的双倍是20,那么该数值是多少?通过建立模型,可以将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等式:2x = 20,其中x表示所求的数值。
通过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x的解为10。
3. 运用数学技巧和方法小学数学教材中还会介绍各种运用数学技巧和方法的例题和习题。
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练习,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各类问题。
例如,加法进位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技巧之一。
有一道题目是:“小明去超市买了3瓶水,每瓶水的价钱是8元,他给了收银员30元,请计算他应该找回多少元钱?”通过运用进位的技巧,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总价值为24元,然后用30减去24得出小明应该找回的金额是6元。
4. 培养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往往需要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和演绎。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学会分析问题、归纳规律、提出假设,并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和验证。
通过思维训练和解题实践,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掌握更多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度解读与教学创新
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度解读与教学创新引言小学阶段是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材作为教学的核心工具,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至关重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材解读和教学方法已逐渐不能满足新时期教育的要求。
因此,深入解读小学数学教材,并进行教学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度解读1. 教材结构分析小学数学教材通常由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应用题等几个模块组成。
各模块之间相互关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基础的数与计算为后续的应用题铺垫了基础,而空间与图形则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供了锻炼。
2.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当前小学数学教材大多围绕“数学核心素养”设置学习目标。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包括计算能力,还涵盖了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学习目标,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理解。
3. 教材内容的文化背景数学不仅是科学的语言,还有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通过在课堂上引入数学文化故事,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讨论古代文明中的数学成就,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起源和发展产生更深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二、教学创新策略1.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强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数学。
如通过购物、分配物品等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和比例的概念。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和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不同的解题思路,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集体智慧。
3. 数字化与游戏化教学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数学学习软件或在线平台,结合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
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欢迎参考。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篇1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而上好课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解读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
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持课标理念解读教材是一条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用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大多数有情境图、例题、练习题几个部分组成。
从层面上看,似乎很简单,而照本授课,效果却很差。
究其原因,原来新教材身后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功能和新理念,如果不深在其中,就很难发现作者的编排意图,教材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数学本质等。
其实,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学生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很大。
可是,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存在着差异,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解读上是肤浅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导致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基以这些原因,我认为解读教材,要用课程标准理念作支撑点,用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辅助手段。
因为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而课标理念诠释着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据课标理念解读教材,能使教师把握方向,围绕重心,很好地解读教材。
读懂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二、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
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中的优点,还要比读教材,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教材的比较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特点和不足,进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例如,在比较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时,教师可以发现某些版本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不足之处,从而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扩展,提高教学效果。
四、品读教材,巧设问题
教材中的问题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锻炼。
在解读教材时,教师应该品读教材,巧设问题。
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如XXX在超市买了一些水果,其中有0.5千克的苹果和0.3千克的香蕉,他一共买了多少千
克水果?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小数的加减法。
五、精读教材,剖析思想
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关键。
在解读教材时,教师应该精读教材,剖析其中的数学
思想。
通过深入剖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数学思想的本质和特点,进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分数时,教师可以精读教材,深入剖析其中的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规律,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知识。
(2024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新教材深度解读
引导学生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数据推断与预测
基于已有数据,训练学生进行合理推断和预测的能力。
05
实践与综合应用环节指导
典型题型解题思路分享
图形与几何
通过具体题目,讲解如何运用空 间想象力和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如计算面积、体积等。
数据与统计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 析的方法,如绘制统计图表、计 算概率等。
新教材在难度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既保证了挑战性,又避免了过 难或过易的情况出现。
编排改进
新教材在编排上也进行了一些改进,例如增加了跨学科的综合性内容 、引入了更多实际问题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02
数与代数部分解读
整数、小数、分数概念梳理
整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的概念及性质,整数的大小 比较和排序。
小数
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性质及应用,小数与分 数、整数的相互转换。
分数
分数的意义、性质及基本运算,分数与小数、整 数的互化,分数的应用问题。
四则运算法则及技巧指导
加法
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加法交 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减法
整数、小数、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减法性 质的应用,加减混合运算。
乘法
代数与方程
通过典型题目,训练学生运用代 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列方程解应用题等。
跨学科知识融合案例展示
数学与科学
通过科学实验和数学模型的结合,让学生理 解数学在科学领域的应用,如测量、计算等 。
数学与艺术
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艺 术设计中的美学价值和应用,如对称、比例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教学的策略与技巧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教学的策略与技巧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材的使用和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初次接触数学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兴趣需要特别的关注。
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以下是一些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材应用的策略与技巧。
首先,要注重教材的可操作性。
一年级的数学教材通常包含大量的图示、游戏和互动活动。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例如,在讲解加减法时,可以使用教具如小棒、积木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感知数量的变化。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的概念,还能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非常敏感,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解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讲解学生们熟悉的事物,如水果、玩具等,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答案。
例如,在讲解图形的基本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各种图形,或者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识别不同的图形。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再者,要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节奏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如使用更加直观的教学工具,或者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
而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供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互动与反馈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
一、准确解读教材
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资源,它不仅提供了“教什么”,还包含了“怎样教”的信息。
李老师善于解读教材,在准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总结6条常用的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
1.换角度,依学定教
对教材进行教学处理,好像只是在研究教材,其实不然,要处理好教材,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相关教材时的心理。
依学定教是处理教材的第一条策略。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会借助不同工具(不含圆规)画圆”和“会用圆规画圆”是本课两个具体教学目标,教材中先安排让学生尝试借助不同的工具画圆,再探索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安排,意图之一是体现了工具(圆规)的产生过程。
但是,李老师认为,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了圆规,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尝试用圆规画过圆,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想探究,如果老师问“你们想用什么工具来画圆”时,学生十有八九会说“圆规”。
如果此时不让学生用圆规画圆,而是借助各种不同的工具来画,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工具能画圆,但都有局限性,画圆一般还用圆规。
既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会造成教学的自相矛盾:刚才学生说要用圆规画圆,老师不让用,现在却又说用圆规画圆方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异口同声说“想用圆规画圆”时,李老师就引导学生先学习“用圆规画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解压缩,释放信息
教材是一份压缩文件。
对教材进行教学处理,就要对教材“解压缩”,将教材中蕴涵的信息充分释放出来。
教材中一幅简单的主题图,一个简明的解答,一句简短的对话等,背后都可能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
比如教学“公倍数”时,教材在例题中介绍了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为什么教材会采用这种看来比较“笨”的方法呢?《课程标准》规定:“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所以,在小学阶段,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所涉及到的数都比较小,用枚举法不难解决,而且,枚举法来源于公倍数的意义,容易理解和运用。
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在学习内容、目标要求方面既遵循了《课程标准》有关的规定又作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在例题题材和呈现上采用了问题解决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运用公倍数的概念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也对公倍数的概念起到了比较好的巩固作用。
而用枚举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也有几种策略,基本的策略是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一找;变化的策略是写出其中一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而且,是先写出其中较大数的倍数比较方便。
因此,看上去教材只是提出了一个比较纯粹的数学问题:“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实际背后有丰富的数学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依据刚建立的公倍数概念去思考、去探索解题方法,再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使学生能真正领悟这些方法的联系、区别、运用要领,从而多中选优,掌握方法。
3.细分层,梳理思路
小学数学的每一节教材都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
这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便教
利学,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百尺高台,起于垒土”,土要一层层的垒,学习过程也应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往上发展。
比如四年级“找规律”一课,从例题的情景图开始到“想一想”,新知识的探索过程就可以分出5个层次,而“想想做做”则是巩固知识,共4个问题,能分出3个层次。
层次清楚了,每个层次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清楚,教学就能得到落实。
4.抓关键,突出重点
在具体的某个课时的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决定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
换一种说法,教材中的关键是教学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
抓住关键,就是抓住了重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比如三年级“认识分数”一课,教材用整整一个版面让学生认识“”,认识是认识分数的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突出这一重点,就要仔细研究教材中一个版面的内容,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
5.巧设计,分散难点
教材的难点往往是指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容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
在研究教材时,要估计哪部分是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容易引起混淆和错误的,从而把握教材的难点。
这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充分钻研,对学生充分了解,从而作出恰当的处理,进行有效的预设。
比如四年级“认识三角形”,难点之一是“10cm、6cm、4cm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之二是如何引导学生从“两条短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的认识提升到“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铺垫、组织探索与练习,将难点分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品意图,有数学味
数学课应该有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味是一种比较感性的、口语化的表述。
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味,其本质应该是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用数学的思维去研究、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数学的方式不断地促进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完善和重组,以实现对数学基础结构的同化或顺应,包括知识、方法、价值观等,并促进人的心智的发展,最终获得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认识面积单位”一课,重视让学生充分体验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重视让学生充分经历“1平方厘米、1平方米和1平方分米”等概念的建立过程,上出了浓浓的数学味。
二、重视教学建模
数学教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教学的模式,并以此模式思考教学的目标、手段、进程以及预计其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数学教学建模能使教师实现教学创新,能使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也能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下面以探究教学模式作一说明。
1.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
的动力。
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热情。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组织一个小组的同学做“套圈游戏”。
大家先是随意站着投圈,发现这种方式很不公平,于是要求按规则站。
但有的规则也不公平:如果站成一横排,越是两边的学生越是“吃亏”;如果站成正方形,四个顶点处的学生最不好投……同学们发现如果站成圆形,对大家就都很公平。
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为什么站成圆形对大家就公平了呢?圆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参与探究研讨的过程
“探究研讨”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并在同伴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这一过程包含三项相辅相成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例如“商不变规律”的教学,教师请学生说一些商是3的除法算式,并将这些算式按被除数从小到大“排队”,引导学生观察得到初步规律:“被除数、除数都变了,商不变”,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呢?”接着请前后四人组成学习小组,对这些算式任选几个作为研究对象:先各人独立思考,寻找其中蕴含的规律;再在小组内依次发言;最后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
这一过程中,学生研究的是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并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发现规律,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充分表达意见,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落实应用拓展的过程
“应用拓展”是运用在探究中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应用拓展,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设计开放题的基本方法是:①条件开放:条件不足或多余。
②结论开放:有多个合理的答案。
③策略开放:有多种合理的策略。
同时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践性。
例如学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让学生探索: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但6个面仍要连在一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
4.完善评价反思的过程
课堂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习的水平(数学知识、方法、能力等)的提高,更要关注对探究活动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既要有教师评价、同学互相评价,更要激发学生自主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既要反思自己在数学学习水平方面的表现,更要反思自己在数学思想、数学策略上的领悟。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课结束时请学生谈体会,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面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样的新问题,根据商不变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
”这样使同学们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上有所领悟,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创造力的发展也就有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