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词的相通之处
论徐志摩的中国诗歌情结
英年早逝的徐志摩在诗艺方面的探索有开疆裂土之功。
在其两百多首诗中,被人一唱三叹的正是大量的清新淡泊、情真意挚的抒情之作,情之真、境之美、艺之精震撼着人的感情,净化了灵魂。
他成长的传统文化环境,五四前后活跃的思想氛围,从小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形成了其中国诗歌情结。
本论文拟在此语境中分析徐志摩诗歌的中国诗歌情结。
一、徐志摩幼时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
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名。
是一处“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水乡闹市,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地方商贾,为人正派,是有正义感的乡绅,曾任硖石商会的会长。
正因为家庭富裕,徐志摩又是独生子,父亲自然对其寄予厚望。
1900年,入家塾读书,师从当地秀才孙荫轩读“四书五经”。
1901年,5岁。
读家塾,跟随查桐珍学习传统文化。
1907年,11岁。
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
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
尽管徐志摩非常活泼好动,还经常搞些恶作剧,但是他表现出天资的聪颖,还是得到老师们的肯定。
在童年、少年时代,徐志摩除接受私塾和正规教育外,还受家乡自然风物的浸染和启发,为硖石的民俗风情所感怀。
屡次从师,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从而奠定坚固的古文基础,这都可以从他与梁启超等人的书信往来可窥一斑。
从创作论来看,正因为幼时受到中国文化的教育,从而在徐志摩的意识里烙下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正如朱光潜在《山水诗与自然美》所说的:“传统的影响是特别顽固的,一种体裁或风格既已奠定,就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传统。
尽管时过境迁,还本着习惯势力,长久地维持它的统治地位,山水诗就是如此。
”徐志摩与古典文化的深厚渊源,决定了他会契和于中国古代自然山水诗传统,有意无意地受其影响。
另外,“穷情写物”的山水诗产生的社会心理,是在于通过追求山水林野之美来追求独立于社会规范礼教之外的人生理想,凭借自然去解放情感。
论徐志摩诗歌意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论徐志摩诗歌意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者:孙博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11.沿用经典意象中国在诗歌传统上很重视情景交融、意象互渗,即用相应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在这一点上,徐志摩无疑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善用意象的传统,并大量撷取古典诗歌意象入诗,但又在这些经典意象中注入五四时代的精神和徐志摩的个人色彩。
“落叶”和“雪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写落叶,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卫风·氓》),到“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再到“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李清照:《忆秦城·咏桐》)。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落”有飘零之意,“落叶”常被用来感叹昔盛今衰,渲染悲伤气氛,感慨飘零身世,烘托内心伤感悲愁情怀。
因此这个意象营造的是一种不失美感的凄清意境。
在《落叶小唱》中,徐志摩这样吟咏道:一阵声响转上了阶沿/(我正挨近着梦乡边;)/这回准是她的脚步了……“落叶”在一阵阵地飞舞,而睡梦中的我也有恼人的忧愁和伤感,创造出一种伤感却不失优美的意境,带读者走进了诗人的愁思之中,这明显沿袭了我国古代诗歌“以象造境”的写作手法。
不同的是,“落叶”在古代诗词中几乎被打上了“秋愁”的烙印。
正如李清照所写,只要想到带有落叶意象的古诗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一种悲凉伤感的秋愁意境。
而徐志摩笔下的“落叶”,为我们开创了一种或优美或活泼的清新意境,即便是忧伤,也是淡然的、轻盈的。
充分体现了徐志摩诗歌轻柔美的特色,总是一种轻柔恬静的意境,让人读之也不敢大声,这就与古诗词中的凄清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也正是徐志摩诗歌的独特性所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写雪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从“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到“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论徐志摩诗歌对古典诗歌的传承
论徐志摩诗歌对古典诗歌的传承
在20世纪前期,中国古典诗歌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备受关
注的是宋代诗人徐志摩的《蝶恋花》和《虞美人》等古典绝句,他以
古体诗的技法,在文学形式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ts:徐志摩的古典诗歌传承了古典诗歌的精髓,把外切王实甫引进当代,独树一帜,和同时期张祜、元稹、刘长卿等运用清新用字、雅正调抑
塑造唯美气氛的传统,在写作新诗时写出了独特的造型,非常有创造
性地和历史节奏相得益彰。
他的诗歌有一种古典的古朴美感,体现了
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把古典诗歌的流派与当代思想和文学融会贯通。
通过发掘古典文言中深厚的文学内涵,徐志摩对古典诗歌又赋予了新
的意义,丰富了传统文学修辞形式,怡然自乐,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的诗歌不仅散发出美妙的诗意,同时也渗透有略带新时期文人气息。
完成浅谈徐志摩的诗歌之美
浅谈徐志摩的诗歌之美班级:091003姓名:罗宇学号:20092680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了徐志摩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自然美等的特点和风格,表现出徐志摩的诗歌的独创性,独特的自然风格。
徐志摩的诗歌时总会被一种熟悉的气息所感染,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体味出其诗的意蕴。
关键字:绘画美,自然美,绘画美,含蓄美,意向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现代柳永”之称的徐志摩,因为其诗歌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新美感。
诗歌主题多为歌咏爱情与理想,追求光明与自由,抒唱爱与美。
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如此清新优美,一方面是因为他留学在外,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这一人生理想便是他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信仰,另一方面是他深受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所提出的“诗歌三美主张”的影响。
徐志摩将自己的才华与“诗歌三美”深深的结合在一起,使其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以下几个角度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美。
徐志摩自然美意象美民族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新文学,无疑是从反传统起步的,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叛逆者无可回避的文化基因仍然对他们产生着深层的影响,即便像徐志摩这样始终坚持了西方人文精神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立场的现代诗人,在他的新诗创作中,也仍然较多地受制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规范。
这种规范甚至构成了他诗艺美的一些重要因素。
一、哀而不伤的中和美在儒家“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形成的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是我国传统的审美习尚。
这一审美习尚对中国的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孔子的“思无邪”直至明代朱熹的“中庸主义”,中和之美已发展到了极端。
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者,这种审美标准不乏其消极意义,为后世许多革新者所极力抨击,但它也确有可取之处,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正是继承了它积极的一面,明确提出要“用理智来节制情感”,主张和谐、含蓄、蕴藉,反对感情的一泻无余。
二、清水芙蓉般的自然美徐志摩诗歌中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感情的本真和意象的清新、自然上。
徐志摩对中国诗歌文化的贡献
徐志摩对中国诗歌文化的贡献徐志摩,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名字,他的诗歌作品和文学理念对中国诗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他对中国诗歌文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诗歌理念的探索和追求上。
首先,徐志摩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他敏锐地察觉到旧体诗歌的局限性和束缚性,因此他大力主张诗歌应该摆脱旧有的格律束缚,追求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
他的诗歌作品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如《再别康桥》等作品,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自由、灵活,更加贴近人们的内心。
这种尝试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诗人,他们纷纷开始尝试新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其次,徐志摩弘扬了浪漫主义精神。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他追求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展现,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创造力。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爱情、人生等主题的赞美和感慨,表现了他对生命和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他的诗歌作品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诗歌的魅力和价值,也激发了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此外,徐志摩还提升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他注重诗歌的语言表达和意象创造,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更在内容上展现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自然、人生等主题的描绘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使得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最后,徐志摩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他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诗人,在留学英国期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他的诗歌作品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展现了中国诗歌的国际化趋势。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受到了国际诗歌界的关注和赞誉。
谈谈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
谈谈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作者:唐蓉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3期摘要: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虽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但徐诗魅力产生的根源还在于其表现出的对中国古典诗创作传统及鉴赏习惯的一定程度的皈依。
文章就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展开论述。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传统诗新诗诞生于五四文学革命后,为了标榜其彻底的革命性与独立性,早期新诗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与旧诗相比都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散文诗以周作人为代表,抒情诗则以郭沫若为先驱。
诚然,《小河》式的哲理暗示和《女神》式的感情宣泄在新诗坛上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后者,更以狂飙式的气魄引领时代青年。
但当汹涌的革命浪潮逐波退去,人们的情绪逐渐由激动归复于平静时,早期新诗的局限性就愈发显现,新诗只能是思想情感一览无遗的直白倾泻吗?新诗只能是鲜艳的旗帜和嘹亮的号角?新诗诗美又在哪里?于是,以传统诗美为指归的小诗作为对早期诗作的一种反拨蔚然成风。
至于标榜“醇正”和“纯粹”的新月诗人,更在美的形式与真的情感之间大力探索,寻求平衡。
徐志摩是新月诗人的重镇,他的诗作相当具有艺术魅力,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还有广泛影响,许多诗作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自然,徐志摩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他很崇拜惠特曼、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诗作技巧特别是形式上也多有借鉴。
然而,徐诗艺术魅力产生的根本之源在于其表现出的对中国古典诗作创作传统及鉴赏习惯的一定程度的皈依,那些脍炙人口的名作佳句,无不闪耀着古典诗美的璀璨光辉。
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意境。
”境界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
许多优秀的古典诗作之所以能历时久远,经过时代的披沙拣金到现在仍有夺目的艺术光彩,令人百读不厌、熟读成诵,是因为它们往往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如果我们给意境下一个涵括性定义,那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透发作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篇一: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徐志摩善于成功而巧妙地将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鲜明跳跃和意境美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互为映衬,共同营造了如山泉般叮咚、俊逸、清新的优美诗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意境美包括清新恬静美、情景交融美、空灵美。
徐志摩善于选取富有空灵秀逸之美的自然意象和富有比喻、象征意义的美好意象,来营造情景交融、空灵宁静的意境美,来书写他不懈追求着的理想、爱情和灵性的自由。
一、清新恬静之美徐志摩曾说:“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
”他还说:“要使我的心灵,不但消极的不受外物的拘束与压迫,并且永远继续的自动趋向创作,活泼无碍的境界是我的理想……领受到大自然一草一木的精神是我们的理想。
”他认为只有大自然是最纯真、最自由、最美好的,大自然就是自由的象征,那么大自然所具有的秀逸空灵、清新幽雅的美就是生活中所要追求的真正的美。
而且他还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生活得自由,生活得纯真。
要实现这些理想,必须到大自然中去寻觅。
当然徐志摩擅长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描述来抒发思想感情。
徐志摩最喜欢最常用的喻体有花、鸟、明星、水晶等等。
他喜欢选择莲花最为诗歌意象。
例如《她是睡着了》:“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敬的白莲,/她入梦境了,/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
”用“星光下一朵斜敬的白莲”这个意象来表现少女睡态的安宁祥和;用“香炉里袅起的一缕碧螺烟”这个意象来表现少女入梦后的幽静和谐;用“涧泉幽抑了宣响的琴弦”这个意象来比喻少女睡熟时轻柔的鼾声;用“晨曦下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这一意象来表现处于欢欣梦境中少女酒涡的甜美;用欢快飞舞的彩蝶这个意象写少女入梦后的欢欣愉悦……这里的比喻意象绚丽多姿、摇曳多情、美妙绝伦。
又如:“你我的心;像一朵雪白的并蒂莲,/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徐志摩(1897年-1931年)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徐志摩诗歌的几个主要艺术特点:1.倾诉个人情感:徐志摩的诗作一直以直抒胸臆、倾诉个人情感为特点。
他在诗中经常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徐志摩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人色彩,他用散文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友谊、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2.追求自由与独立:徐志摩在他的诗歌中追求自由与独立,表达了他对束缚和压抑的反叛。
他渴望摆脱传统文化与社会观念的桎梏,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卓越性。
他倡导个性自由、情感自由,主张摒弃束缚和约束,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我实现。
3.留白与意境:徐志摩的诗歌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通过减少修饰、陈述简略的方式,使诗歌留下更多的空间供读者去联想和想象。
他不仅注重表面的描写,更在其中表达了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意境的美感。
他的诗歌常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开启一种神秘而温馨的氛围,使人们产生共鸣和思考。
4.感受自然与传统诗词的影响: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常常包含对自然界的感悟和描绘。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将自然界的美妙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的内心的交流与共鸣。
此外,徐志摩还受到传统诗词的影响,他善于运用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格律,使其诗作更加韵律优美和形式完整。
5.唯美与浪漫主义: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爱情、美的追求和理想化的情感。
徐志摩的诗歌充满了对爱情的狂热和渴望,他通过对爱情的歌颂和神秘化的描写,使其诗歌具有浓厚的唯美主义色彩。
综上所述,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包括倾诉个人情感、追求自由与独立、留白与意境、感受自然与传统诗词的影响,以及唯美与浪漫主义情感。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独具个人风格,而且融合了多种传统与现代元素,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如何看待诗词创作中的相似之处
如何看待诗词创作中的相似之处
诗词创作中的相似之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诗人或词人们都会不可避免地在他们的作品中重复或借鉴前人的诗词。
这种现象既可以是对前人的致敬,也可以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首先,诗词创作中的相似之处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历代文人墨客们几乎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他们把前人的思想、文化、道德等传统元素吸收到自己的诗词中,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其次,诗词创作中的相似之处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在文学创作中,诗人或词人们往往通过借用前人的语言、意象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方式既可以起到一种情感共鸣的作用,也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或词人的意图。
对于诗人或词人而言,这也是一种对前人的致敬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最后,诗词创作中的相似之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学现象。
在文学创作中,相似之处是不可避免的。
有时候,这种相似之处可能是巧合,有时候可能是有意为之。
无论是哪种情况,相似之处都会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相似之处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的演变和发展。
综上所述,诗词创作中的相似之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它既可以作为文化传承的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还可以作
为一种文学现象。
对于诗人或词人而言,如何处理相似之处,既要尊重前人的成就,又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诗词意境解析古今中外诗词之间的共通与差异
诗词意境解析古今中外诗词之间的共通与差异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智慧与情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诗词作品,都以其独特的意境给读者带来深远的感受。
本文将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出发,对诗词意境进行解析,探讨其共通与差异。
一、古代中外诗词的共通意境古代中外的诗词作品在表达意境方面有着一些共通之处。
首先,自然景物是创作的常见题材之一。
无论是中国的山水之美,还是西方的湖泊和草原,诗人们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索。
其次,人情世故也是一个重要的意境要素。
无论是古代中国文人的闺怨之情,还是欧洲诗人对人类爱与生活的思考,都能够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此外,对于生死、爱情、友谊等永恒主题的思考,也是古代中外诗词所共有的意境。
二、古代中外诗词的差异意境虽然古代中外诗词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通之处,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它们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意境表达方式。
首先,音韵表达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诗词以平仄和韵律为特色,追求音韵的和谐。
而西方的诗词则更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的多样性。
其次,文化符号的运用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的诗词常常以咏物、描绘自然景物等方式来寄托作者内心的情感,而西方的诗词则更注重对抽象概念的探讨和写照。
另外,诗词的体裁也存在差异,中国的古体诗、律诗和绝句等与西方的抒情诗、叙事诗等不尽相同。
三、现代中外诗词的共通与差异意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中外的诗词也有了新的面貌,意境表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对于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状态的反映成为共通点。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古代有着很大的变化,因此诗词作品中对于现代人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的反映具有普遍性。
其次,现代中外诗词在主题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现代诗人更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西方现代诗人则更多关注对于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在表达手法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诗人们更加注重形象化的写作方式和直观的表达手法。
综上所述,古今中外的诗词作品在意境表达方面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异之处。
新诗与古典诗歌比较
以两位现代诗人为例,分析中国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影响了中国新诗,而中国新诗在中西融合中不断发展前进。
以徐志摩为例,他的诗歌在诗歌意象方面充满着古典韵味,他的灵感源泉,也是主要描写对象,就是自然。
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是非常热衷且擅长的,他的代表作《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都是写景抒情诗。
在通过写景抒发哀思的诗歌书写中,往往一面通过景色描写寄托爱而不得或者理想失落的惆怅心情,一面通过景物的描摹暗示自己对诗意的彼岸生活的永恒理想。
这是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
他在新诗的艺术形式上也作出了创新。
他在诗歌形式上大多采用“参差建行”的诗歌创作形式,不采用每行诗行都要顶格的形式,而是间隔在诗行前空一格或两格,表现出一种参差的建筑视觉,形成一种错落的美感。
而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吸收法国象征主义,追求意象的暗示性与神秘性,与中国古典诗歌有些许共通之处,与此同时,他还注重现代情绪的表达,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达微妙的情境,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志摩与现代古风的交织与融合》
徐志摩与现代古风的交织与融合引言徐志摩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以其浪漫主义情感、清新写意的描写风格和对爱情、人生等主题的思考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也能看到一种被称为“现代古风”的文化现象,它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徐志摩与现代古风之间的关系,分析交织和融合带来的影响。
1. 徐志摩对现代古风影响首先,徐志摩在他的诗歌中展示了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诗词的深刻理解和赏析。
他引用了许多古人作品中的典故、诗句,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发挥和重新诠释。
这样的做法使得他的作品既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展现出了他对当代社会问题及个人情感态度的表达。
其次,徐志摩笔下所描绘的美景、爱情与哲理,更是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氛围和情感共鸣。
这种超越时代与文化差异的力量,正是现代古风所倡导的自由跨界和融合性创作的核心。
2. 现代古风对徐志摩影响在当今社会,现代古风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它以传统的音乐、服装、美学等元素为基础,并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创新思维。
这种潮流不仅深受年轻人喜爱,还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现代古风的流行使得徐志摩的诗歌重新被关注和阅读。
年轻人通过现代古风中嵌入的徐志摩诗作,对他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并从中获取到灵感和启发。
其次,现代古风也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开放的创作平台。
借助于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方式,艺术家们可以表达复杂且多维度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更加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
3. 交织与融合带来的影响徐志摩与现代古风的交织与融合对文化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交织将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审美,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环境。
同时,这种融合也使得现代古风不再只是一种模仿或怀旧的表达方式,而是成为了一门创新艺术。
通过与徐志摩等优秀作家的结合,现代古风有着更深层次且多元化的主题和内涵,给青年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徐志摩(1897年-193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艺术美,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以下是论述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的一些方面:
1.清新的语言:徐志摩的诗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特
点,他擅长用生动、清新的词汇表达复杂的情感和
思想。
这种语言的清新和纯粹增强了诗歌的艺术
美,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2.抒情的情感:徐志摩的诗歌常常表达深刻的抒情情
感,包括爱情、孤独、思乡等主题。
他用细腻的笔
触描绘情感,使诗歌充满了感染力,读者能够共情
并体验其中的情感世界。
3.音韵的魅力:徐志摩的诗歌中常常包含有音韵和节
奏的变化,这增强了诗歌的声音美和节奏感。
他运
用韵律和押韵,创造出令人陶醉的音乐感,使诗歌
更具吸引力。
4.意境的构建:徐志摩的诗歌以意境构建为特点,他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比喻,创造出丰富的意象,使读
者产生深刻的联想和感受。
这种意境的构建增加了
诗歌的深度和艺术性。
5.文化内涵:徐志摩的诗歌常常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
元素,如古典诗词、历史典故等,这为诗歌赋予了
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文学价值。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以其清新的语言、抒情的情感、音韵的魅力、意境的构建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丰富的艺术美。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意韵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意韵论徐志摩《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意韵摘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最为读者钟爱,流播广泛。
其深层原因是此诗频繁运用古典意象,这些古典意象恰与读者的阅读经验吻合,从而激起审美共鸣。
该文从分析具体的诗歌意象入手,探讨徐志摩《再别康桥》所具有的古典意韵。
关键词:《再别康桥》意象古典意韵在中国新诗史上,徐志摩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其诗作影响力至今不衰,尤其是《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如此为读者钟爱,自有其深层缘由。
表面看,此诗不过抒写诗人的一种不寻常的情感态度,即用潇洒告别来求得情感失意后的内心平衡和安慰,这种诗情又辅以委婉和谐、铿锵清脆的韵律节奏,自然易为多数读者喜爱、接纳。
但细究起来,其深层原因恐怕还是这首诗浓郁的“中国古典诗的味道”[1]。
这“味道”的形成恰是由于诗中多处运用读者熟知的古典传统意象,如“云彩”“金柳”“青荇”“彩虹”等。
而这些意象很容易与读者阅读经验中的古典传统意象吻合,从而激起审美共鸣。
本文从分析具体的诗歌意象入手,探讨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古典意韵。
《再别康桥》中的“康桥”即剑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诗人为何“再别”康桥?这需从诗人1920年第一次到康桥,并于1922年第一次别离康桥说起。
1920年10月,徐志摩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追随哲学家罗素来到英国伦敦,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政治、经济。
其间,1920年10月,作者正是在康桥认识被诗人目为“灵魂之伴侣”的林徽因,并开始热烈追求林徽因,为此,诗人与妻子张幼仪于1922年3月离婚。
可以说,“康桥”是诗人这段炽烈浪漫情感的第一见证。
1921年10月林徽因回国,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亦因林徽因的拒绝而告终。
此时,他处于低潮期,陷入“绝对的单独”的情感之中。
正是在“绝对的单独”中,徐志摩才重新亲近自然。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诗人赞美康河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他经常徜徉在康河岸边,享受康河美景,“一晚又一晚的,只见我出神似的倚在桥栏上向西天凝望”。
谈徐志摩诗歌对旧诗词的融入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谈徐志摩诗歌对旧诗词的融入周伟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徐志摩的诗歌语言优美华丽,如富家名媛,且辞藻繁富、音律谐婉。
他有意地融入进了旧诗词中诸如比喻、象征、矛盾修辞格等语言技巧,使得新诗像古典诗词一样具有了言尽旨远的含蓄美;他又调用了大量优秀的文言语词,使得新诗的语词系统大大改善;他还借助旧诗词的音律节奏,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声音的动听、音韵上的谐婉。
关键词:徐志摩;新诗;旧诗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62-01近代的中国在语言和文学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失落感。
无疑,文言文是太“诗意”的语言,它蕴藉、形象、不连贯,而且经常表现出多义性甚至歧义性,而这些正是科学语言绝对排斥的东西。
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白话文走进了历史舞台中心。
新诗作为一种新诞生的且其初衷是为着挽救将倾之国本的新事物,当然是难与古典诗词相匹敌的;另者,胡适等人尝试着写出的几首新诗只是在于急迫地冲破传统的限制,但要谈文学审美还是远不可及的。
徐志摩等诗人正是在这样一种难堪局面下步入诗坛的。
须知诗歌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艺术,它的生命力就在于诞生它的语言上面。
所以面对新诗语言的苍白、简单、乏力,毫无内蕴的缺陷,徐志摩从词汇出发丰富了新诗的语词系统,为新诗的生命力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华丽,在保持白话语言质朴流畅的前提下,引入了文言语言里一批富有活力和美感的语词,进行了新诗语言的尝试,如其一句诗句“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低洄”,“低洄”一词无疑是非常“文言”的,是一个采用文言手段造出的新词。
徐志摩无疑有着极深厚的古典文化知识,只要是可以用来表现那种“徐志摩式”的优美、轻灵、华丽、高雅的气质,无论它是属于文言的,还是白话的,都能物尽其用。
正是他能看到两者结合时产生的这种“诗美”,所以他的诗才成为了新诗初期阶段的代表,散发着独特的美感。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世间万物往往被附加某种情感因素,成为人们寄情于物的物象。
云是中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关注。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很多,他用云表达着对“爱、美、自由”的追求,那徐诗中的“云”同古典诗词中的“云”意象又有何相通之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欢迎查看。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物的形象化显现,它要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东西,是对“意”的主观创造性的表现,“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诗人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思考和感受。
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我们就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
“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综观徐志摩的诗歌,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诗歌选用了“云”意象。
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下面我们略加分析。
一、古典诗词中的“云”意象云是一个普通的自物象,但形状、色彩、动态又显示着丰富的美。
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写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至游子的孤寂。
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表达世事无常等。
二、徐志摩诗中的云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艾青曾深沉地歌咏大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艾青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
徐志摩的诗歌与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的诗歌与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与性格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
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再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
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
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
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
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糅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更有深度先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多端,从而衍生出了许多的美感。
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者两格。
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
第四是每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轮美奂的四、“性灵”是徐志摩诗歌中的一种气质和内蕴往往那诗人头脑中的灵光一闪,经过诗人的加工之后,便会成为一首绝唱。
《再别康桥》的魅力:古典意象与现代诗歌的结合
《再别康桥》的魅力:古典意象与现代诗歌的结合作者:洪俊娴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4年第05期摘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现代诗,在新诗史上备受读者青睐。
除了其和谐清脆的节奏和真挚饱满的感情之外,诗歌中运用意象的古典传统化是其深受读者喜欢的深层原因。
本文从意象分析入手,探讨《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的古典化及其呈现出来的古典韵味。
关键词:《再别康桥》古典意象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现代诗,在新诗史上备受读者青睐,是什么原因让读者如此喜爱它呢?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觉得它和谐清脆的韵律朗朗上口;有人是被它字里行间真挚饱满的情感所感染;有人认为诗歌中鲜艳明丽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还有人认为诗歌中丰富多变的意象让人充满联想。
前几种观点都比较好理解,但是一首诗歌中拥有的意象除了多变之外,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恐怕要归功于诗歌中运用意象的古典传统化。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的意象大多散见于古典诗词中,所以为人们所熟知,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倍感亲切,进而很容易激起读者的审美共鸣。
本文从分析意象的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再别康桥》一诗意象运用的古典化。
一、《再别康桥》意象运用之一——彩云《再别康桥》是作者重游故地后写的一首离别诗。
我们从诗的标题可知,作者要告别的对象是他的母校,但作者的第一节诗句是这样的:“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于是,矛盾出现:题目明明说的是告别母校,这里怎么变成了告别云彩?为什么作者会特意选择“云彩”作为告别的对象,而不是其他的事物呢?联系第一节,通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话中三个“轻轻的”,结合还原法,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要告别的不是真正的云彩,而是通过“云彩”这一意象暗指自己的一种感伤,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否则,如果是真的告别云彩,又何必要“轻轻的”呢?云彩是没有感知的,就算声响、动静再大,也绝对不会惊扰到它。
那么,如果云彩是一个指代的意象,为什么不能选用其他意象呢?告别树木、告别教室、告别小路都是可以的,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云彩”,而不是其他事物呢?众所周知,“云彩”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论徐志摩诗歌的古典浪漫主义精神
论徐志摩诗歌的古典浪漫主义精神作者:潘斗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摘要:徐志摩是我国近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的诗文带有显著的浪漫主义气息,在创作时,他将理想追求浪漫化,并且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使“浪漫”和“古典”完美结合。
本文具体阐述徐志摩诗歌的古典浪漫主义,从诗歌体裁、意象意境、表现形式等方面来探讨其诗作获得永恒魅力的原因。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古典浪漫主义作者简介:潘斗凤(1980.7-),女,河南潢川人,硕士研究生,郑州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2文学史上“古典”与“浪漫”一直是两个不同的表现形式。
古典派注重描绘完整优美的意象,而浪漫派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
而徐志摩却完美地将“浪漫”与“古典”结合在一起,神奇的创造了古典浪漫主义精神。
他的诗歌既将追求“爱、自由与美”用浪漫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又不过分的放纵情感,而是理性的将浪漫主义理想追求融入合理的艺术形式中,进而达到一种“本质醇正”的古典艺术境界。
徐志摩由于长时间在国外留学,受到欧洲诗歌的影响,但是他的诗歌却表现出古典精神,追本溯源,主要是因为他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
中国诗歌自古以来都是以抒情为主,因为其“抒情”的特性,所以也赋予了一定的浪漫气息。
徐志摩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追求最高审美意境,采用赋比兴的表现形式,把握最高形式的格律美。
他吸收了中国传统诗歌的营养,同时又对西诗加以借鉴,将中西方诗歌优点合并,创造出新的诗歌形式,进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而徐志摩诗歌的古典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境生象外、音乐流动、新诗“创格”。
一、境生象外(一)呈现民族化的意象意象是作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审美,产生某种情感,并且将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统一起来,创造一种新的审美意趣。
意象派最开始创建于20世纪初,是由一批英美青年诗人创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词的相通之处摘要: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
”徐志摩如婴儿般的质朴单纯,他的诗,句句都体现了真性情。
于是,他像极了清朝的纳兰性德和后世的诗人海子,都是如烟花般的绚烂与短暂。
他写下《雪花的快乐》,炙热的表达了对爱情的追寻;也写过《偶然》诉说自己想爱却得不到的矛盾与无奈;他写过《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过》展现了他追寻理想的路上的迷惘;他也写过《火车擒住轨》试图刺破黑暗向前进。
他在诗中肆无忌惮而又轰轰烈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是超越了古人的。
而从古自今,每一位诗人都有着一个相同点,不矫揉不造作,以我手写我心。
而迎合、奉承的违心之作终会为历史所淘汰。
关键词:古典诗词;建筑美;重章叠句;意境;爱情诗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更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现代诗歌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对古典诗词的继承与创新。
而论及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词,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之处。
徐志摩是剑桥归来的洋学子,他的诗歌更多的受了英国浪漫派、欧洲现代派、巴那斯派的影响。
而且,五四运动提出了“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
任何的文学形式都在竭尽全力的反传统,徐志摩更是当时诗坛上的急先锋。
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文学形式、文学载体,不论古今中外,在传情达意上,总有相通之处。
读徐的诗,甚至他的散文,总是洋溢着几分古典诗词的浪漫。
所以本文将从形式、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来纵向的探讨徐诗与古典诗词的相通之处。
形式上:整饬灵动新月派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主X,这在徐志摩诗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整饬而又错落有致的排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以及古典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其诗歌在形式上达到了整饬灵动的艺术效果。
建筑美的外在形式徐志摩精巧排列的诗句,给了读者最直观的“建筑美”的感受。
我们以最著名的《再别康桥》来举例。
全诗共七节,每四句一节,每句在六至八字间,在形式上,便赋予了独特的美感。
其中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相互呼应,中间五句移步换景、逐渐升华,而在第四节和第五节中,有着“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寻梦?撑一支长篙”这样的句式,调整了音节,避免了过度的整齐划一,使得章法更加严谨有度。
而中国古典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
早期《诗经》中的四言诗,到五言诗七言诗,直至有着严格限制的格律诗和每个字的平仄都是有要求的词、曲。
在一代代文人的完善下形成了固定的、完美的形式。
这其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我想举一首纳兰性德的回文词《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剪—丝红,红丝一剪风。
这首词每两句都是反复回文,从内容上看,并没有深刻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只是文人纯粹的炫技之作,但从形式上来看,绝对是“建筑美”的典X。
而仔细说来,这首词的“建筑美”更像是对称的北方建筑,徐的诗则像是精巧的江南园林。
而这样的诗,还有《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他眼里有你”》《庐山石工歌》等等。
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重章叠句是徐志摩诗歌的重要的表达手法之一。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正是由于这样的气质禀赋,决定了徐志摩的情感表达必定是洒脱不羁的。
他在诗中,经常对某些词句反复咏唱,以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其富有“音乐美”,令自己的感情得到了尽情地抒发。
如《雪花的快乐》一诗中,“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前三节每节都用了反复的手法,渲染了雪花在空中飞舞的轻盈与喜悦,而整体上又是一种排比的形式。
最后一节连用三个“消溶”,带有极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像这种类型的诗歌还有《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为要寻一个明星》等。
而在古典诗词中,重章叠句的代表首推《诗经》。
如《蒹葭》,全诗共三节,每节只换几个字,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来表示时间的推移,用以说明主人公凝望的时间之长。
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坻”,这种地点的转换,象征着爱人的飘渺难寻。
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渲染了寻找过程之艰,烘托了抒情主人公坚贞不渝的精神。
清代词人顾贞观也有一首《满庭芳自悼》,更是重章叠句的代表。
如下:行行止止,止止前前,前前继继延延。
营营碌碌,竟日日闲闲。
那日凄凄缠缠,哀哀怜怜。
恁似个,痴痴怨怨。
且凭伊,轻轻薄薄,细语蛾眉自欢颜。
清切切,淡淡人前,笑语妍妍。
不予尊前,脉脉无言。
浅浅,多少事徐徐散散,月影当轩。
听潺潺,檐雨声声连连。
应是陈年旧景,凭栏处,闲花流湿,迹迹斑斑。
像这样的词在古典文学中还有很多,如李清照额“寻寻觅觅”,朱淑真的“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甚至有的词牌明确规定了某处必须重章叠句,如《忆秦娥》,《白香词谱》载“本词两处叠句,上下片第三句均为第二句末三字之重叠。
”(3)比兴手法的运用徐志摩诗歌善用比兴手法。
诗贵在含蓄,而比兴手法的运用,使他的作品即显得浪漫飘逸,又更具有厚度和深度。
如《消息》这首诗:雷雨暂时收敛了;双龙似的双虹,显现在雾霭中,夭矫,鲜艳,生动,好兆!明天准是好天了。
什么!又是一阵打雷,---在云外,在天外,又是一片暗淡,不见了鲜虹彩,希望,不曾站稳,又毁了。
在每一节的前四句,作者先是用赋的形式进行白描,在每一节的最后一句兴起自己的感想,诗中雷收虹现的晴天被比拟成了希望。
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四行诗一首》、《天神似的英雄》等等。
比兴是《诗经》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如《蒹葭》、《氓》等,次不赘述。
相较而言,徐志摩诗中的比兴用得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诗经》,总有些为兴而兴的味道。
二、内容上:长于爱情诗徐志摩诗歌从内容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李白式”的浪漫诗,抒发个人感情,表达对爱情、理想、自由的追求;一类是“杜甫式”的写史诗,试图发挥诗歌的社会作用,以讽刺时事、揭露弊端,他的诗第一类作的尤为出色。
(1)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
”徐志摩如婴儿般的质朴单纯,他的诗,句句都体现了真性情。
于是,他像极了清朝的纳兰性德和后世的诗人海子,都是如烟花般的绚烂与短暂。
他写下《雪花的快乐》,炙热的表达了对爱情的追寻;也写过《偶然》诉说自己想爱却得不到的矛盾与无奈;他写过《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过》展现了他追寻理想的路上的迷惘;他也写过《火车擒住轨》试图刺破黑暗向前进。
他在诗中肆无忌惮而又轰轰烈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是超越了古人的。
而从古自今,每一位诗人都有着一个相同点,不矫揉不造作,以我手写我心。
而迎合、奉承的违心之作终会为历史所淘汰。
(2)徐志摩还写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如像白居易的《观刈麦》那样关心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先生!先生!》《叫化活该》《谁知道》等,也有像杜甫的《石壕吏》样反映战争灾难的《太平景象》。
然而徐志摩的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注定了他像北宋的晏几道一样,生活面狭小,不可能写出像杜甫的“三吏三别”样的作品。
三、意境上:继承古典虽然在当时诗坛徐志摩是现代诗的研究与创作的先锋,肩负着文学革命的大旗,但是他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古典意象,这些经过一代代文人加工整理形式的固定意象,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为他的诗歌增添了几分浪漫。
如《志摩的诗》中收录的《去吧》这首诗的第二节:去吧,青年,去吧!与幽谷的香草同埋;去吧,青年,去吧!悲哀付与暮天的群鸦。
里面的“幽谷”“香草”“暮天”“群鸦”,都是古典诗歌中的常用意象。
“幽谷”一词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如王安石《次韵春日感事》“潺潺嫩水生幽谷,漠漠轻寒动远林。
”“香草”这一意象起源于屈原“香草美人”的自喻。
“暮天”和“群鸦”常喻荒凉衰败,如王昌龄《潞府客亭寄X凤童》诗:“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徐诗中的常用意象还有白云、清风、夕阳、柳絮、雾、雷雨、彩虹、落叶等。
这些意象运用在诗歌中,极具古典美。
如《月下待杜鹃不来》第一节: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我们甚至可以将它“翻译”成一首古体诗:桥影卧波待鸿来,闲数螺纹层层开。
久倚石栏青苔暖,不觉凉意透我怀。
(个人觉得改写的很烂啊!)经过文人墨客的不断努力,现代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我们回头再来研究徐志摩的诗,他是一位凭情感写诗的诗人,尽管在灵感来时他常常是不加节制的挥洒,造成了有些诗歌不够深刻,流于直白的缺陷,但他的种种尝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徐志摩的诗歌理论虽然取自欧洲,但他的体内流淌的是华夏的血液,他最根本的思想观念必定是受着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他的诗歌不论是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意境上都免不了与古典诗歌有着相通之处。
而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不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吗?参考书目:《徐志摩作品新编》(人民文学)韩石山编写《徐志摩经典诗集》(XX文艺)徐志摩著《追悼志摩》胡适《诗经》(XX)X钟雷主编《白香词谱》(人民文学)舒梦兰编撰《纳兰词》(XX人民)纳兰性德《秋水集》(来源于网络)顾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