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清平乐》教案苏科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清平乐(春归何处)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清平乐(春归何处)
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比赛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3、背诵这首词
2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重点难点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3、背诵这首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清平乐》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籍的词人也群星璀璨,名家辈出。
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幾道、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赵长卿、杨泽民、姜夔、刘过、刘辰翁、文天祥等等,一直贯穿宋词的发展。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江西诗派领袖。
2【讲授】清平乐
1、作者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清平乐》课件 苏科版
学.科.网
11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 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 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 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 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 以强烈的感染。
12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 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 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 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 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 求。
13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 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 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 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 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 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 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学.科.网
19
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B构思新奇巧妙。 C多转折过蔷薇。
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 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 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 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 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 乎是回不来了。
15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 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 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 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 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 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 都不“说”,翻身飞走。在这番妙趣 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 纸上,呼之欲出。
学.科.网
3
苏 轼 书 法 作 品
清平乐(春归何处)-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课程背景课程名称: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年级:高中课时数:1课程时长:45分钟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在创作中的用意和表达方法;2.理解《清平乐(春归何处)》的创作背景和及其意义;3.精读《清平乐(春归何处)》一首,领会词牌特色;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鉴赏唐诗宋词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唐代画家韩滉的《春景图》;2.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个春天的清晨,描述自己眼前的情景。
第二部分:学习诗词(25分钟)1.教师播放明清元曲《清平乐》,让学生感受古曲的氛围;2.教师分析词牌《清平乐(春归何处)》的来源和特点;3.教师放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语音视频解读,引出《清平乐(春归何处)》;4.教师精读《清平乐(春归何处)》,分析其意义和用词的特点;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三部分:课后拓展(15分钟)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唐诗宋词选辑,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进行朗诵或背诵。
教学方法1.听力教学法:播放《清平乐》古曲和唐诗朗读语音视频,让学生感知诗词的情感蕴含;2.阅读指导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注重用词、韵脚、意象等方面的注意点;3.讨论交流法:通过课堂组织讨论、文学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阅读反思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2.作业完成情况: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和小组活动,并用书面方式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3.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和技能的测试,检验学生对文学鉴赏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料1.《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课件:韩滉《春景图》,唐诗朗诵语音视频,宋词选读;3.活动表格:小组文学交流记录表。
总结本节课通过《清平乐(春归何处)》一首词的精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文学的能力。
同时,本课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交流,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清平乐》教案
《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教案1【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
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
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
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几句?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上课!二、释题,猜想“居”意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
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
(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
瞧,汉字多有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
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三、初读,知晓词意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出示全文)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这首诗。
1.1.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1.1.3 掌握并运用一些诗歌创作的技巧,如平仄、韵律等。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和表达自然美。
1.2.3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春天的情感。
1.3.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1.3.3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黄庭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清平乐》词牌的特点。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2 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境,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等。
2.2.3 分析作者运用自然景物描绘情感的手法,如“落花风起正苦寒”等。
2.3 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2.3.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感状态。
2.3.2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以春天的自然景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3.1.2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3.2 课文学习3.2.1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2.2 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境。
3.2.3 分析作者运用自然景物描绘情感的手法。
3.3 创作与展示3.3.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3.2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4.2 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领悟通过讨论、创作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领悟程度。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
1.1.2 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1.3 了解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1.3.2 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1.3.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附原文)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
2.2.2 难点: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图片展示:春天的美景。
3.1.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期待。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3.2.2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活背景。
3.3 合作探究3.3.1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3.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4.2 分析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3.5 课堂实践3.5.1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5.2 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3.6 总结拓展3.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6.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并理解诗歌内容。
4.3 收集其他关于春天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
5.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5.3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教版语文高二《清平乐》教学设计 (2)
《清平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鉴赏诗歌的意境和画面和语言。
2.学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整体把握诗歌,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研习,讨论点拨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语文清平乐的教案
语文《清平乐》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清平乐》的词牌特点和词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清平乐》的格律和韵律。
2. 词的意象分析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词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词的创作背景对词意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清平乐》词谱和相关注释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清平乐》的词牌特点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二、词牌特点讲解(10分钟)1. 讲解《清平乐》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2. 分析《清平乐》的词牌结构和特点。
三、意象分析(10分钟)1. 分析词中的主要意象和隐喻。
2.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四、情感表达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变化。
2. 讨论词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意境。
五、创作练习(10分钟)1.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清平乐》风格的词。
2. 给予学生创作指导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清平乐》作品。
2. 组织学生进行词的朗诵和表演活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清平乐》这首词。
在创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词的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词的隐喻和象征手法,以及词的创作背景对词意的影响。
六、词史了解(10分钟)1. 介绍《清平乐》词牌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2.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清平乐》作品特点。
七、词人简介(10分钟)1. 介绍《清平乐》的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倾向。
八、词作欣赏(10分钟)1. 欣赏不同作者的《清平乐》作品。
2. 分析不同作品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九、词作解析(10分钟)1. 深入解析一首《清平乐》的经典作品。
2. 分析作品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
1.1.2 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1.3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1.2.2 学会从诗歌的、序言、注释等入手,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意图。
1.2.3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1.3.2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怀念和无奈之情,培养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1.3.3 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1.2 诗歌的意象分析。
2.1.3 诗歌的情感分析。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2.2.2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激发学生对苏轼作品的兴趣。
3.1.2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2.2 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序言、注释等,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意图。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3.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4 诗歌朗诵3.4.1 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4.2 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拓展4.1 课堂小结4.1.2 强调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意图对诗歌理解的重要性。
4.2 拓展活动4.2.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
(2)体会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情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自主思考和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深入剖析本诗的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出本课《清平乐(春归何处)》。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诗歌: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
5. 案例分析: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深入剖析本诗的特点和价值。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语文清平乐的教案
语文《清平乐》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
(2)理解《清平乐》的字词含义和诗文结构。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清平乐》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清平乐》。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中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清平乐》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清平乐》并对诗中的字词进行初步理解。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相关的背景故事或图片引入《清平乐》。
(2)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清平乐》并理解字词含义。
(2)学生合作探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字词含义和诗文结构。
(2)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清平乐》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对诗中情感和意境的感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作业:(1)熟读并背诵《清平乐》。
(2)写一篇关于《清平乐》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2. 作业要求:(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
(2)思维清晰,表达准确,能够深入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1)教师可以选择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维的《山居秋暝》等,供学生比较和分析。
清平乐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清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清平乐》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清平乐》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代宫廷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古代宫廷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清平乐》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
让学生了解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Step 3: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朗读《清平乐》,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Step 4:主题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让学生讨论诗中描绘的宫廷生活和皇帝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Step 5:韵律和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然后,教师分析《清平乐》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Step 6: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清平乐》中的主题和情感,以及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意见,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要注重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学习和欣赏诗歌的美。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清平乐》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要求学生背诵《清平乐》。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能够解释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体验作者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清平乐(春归何处)》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解释诗歌的题材、结构和韵律特点。
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的默写和理解。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深层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诗歌创作背景的探究。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归处和意义。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4 表达与创作: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学生进行分享和互评,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5.2 评价方法: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
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素材:提供相关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供学生进行比较和拓展阅读。
使用图片、音乐或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6.2 技术支持:使用多媒体投影设备,展示诗歌和相关素材。
使用教学管理系统,发布学习任务和收集学生的作品。
清平乐的教案
清平乐的教案教案标题:《清平乐》的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清平乐》这首古文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分析,学生将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感受到诗歌的美,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教案目标:1. 了解《清平乐》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掌握《清平乐》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3. 分析《清平乐》的意境和主题。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了解《清平乐》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掌握《清平乐》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3. 分析《清平乐》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难点:1. 分析《清平乐》的意境和主题。
2.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课文《清平乐》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你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是哪首诗吗?它的主题是什么?”Step 2:介绍《清平乐》(10分钟)向学生介绍《清平乐》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解释诗歌的题目含义。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3: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清平乐》,并回答一些针对诗歌内容和意境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解读诗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Step 4:分析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清平乐》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如韵律、格律、修辞手法等。
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Step 5:讨论意境和主题(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清平乐》所表达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对《清平乐》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清平乐 教案
清平乐教案教案标题:《清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清平乐》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清平乐》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进行诗歌的朗读和欣赏。
教学准备:1. 《清平乐》的文本材料。
2. 与《清平乐》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录音设备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是否熟悉《清平乐》这首古文诗。
2. 引导学生回忆或猜测《清平乐》的主题和情感。
导入背景知识(10分钟):1. 介绍《清平乐》的作者杨炯,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享《清平乐》的历史背景,包括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社会变迁。
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段解读《清平乐》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对于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写。
朗读和欣赏(15分钟):1. 教师示范朗读《清平乐》,强调语音语调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节奏和语感。
3. 学生欣赏他人的朗读表演,进行评价和交流。
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清平乐》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写作、朗诵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创作。
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3. 学生回答问题,检查他们对于《清平乐》的理解。
课后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研究《清平乐》的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该诗的背景和研究成果。
2. 学生可以尝试朗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朗读能力和对于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于《清平乐》的背景和情感的引导和解读。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文诗。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
1.1.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
1.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角度进行鉴赏。
1.2.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用诗词表现自己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辛弃疾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1.3.2 理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3.3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2.1.1 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2.1.2 创作背景:南宋时期,战乱频繁,词人通过诗词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诗词原文2.2.1 展示《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
2.2.2 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2.3 诗词解析2.3.1 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2.3.2 解读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特点。
3.1.2 介绍辛弃疾及其作品《清平乐(春归何处)》。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2.2 学生默写诗词,加深对诗词的印象。
3.3 课堂讨论3.3.1 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3.2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诗词,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3.4 课后作业3.4.1 学生写一篇关于《清平乐(春归何处)》的鉴赏文章。
3.4.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仿写。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4.1.2 评价学生的诗词理解和鉴赏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4.2.1 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如字迹、内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清平乐》教案苏科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黄庭坚。
了解北宋后期词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
2、把握联想、想象及拟人在诗歌表达感情中的作用。
3、通过体会作者“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联想、想象及拟人在诗歌表达感情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作者“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美好情
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
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
较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
二、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
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整体感知
上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下片: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四、词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寂寞”表达什么感情?
惜春之情。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象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
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4)“唤取归来”表达什么感情?
追求美好事物,希望春天归来。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
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2.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1)为什么“问取黄鹂”?
因为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
术境界里去了。
(2)“因风飞过蔷薇”有什么含义?
蔷薇在夏天(季节)开花,夏天已经来了,春天确乎回不来了。
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五、词总结
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理清思路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清平乐寻惜
春春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
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